總網頁瀏覽量

2022年12月8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685》自信的過與不及,都是投資理財上失敗的最大主因

 上個星期,筆者在專欄(https://fund.udn.com/fund/story/7488/6806651)中,介紹了政大財管系周冠男教授,對於行為財務學的基本介紹、對於一般投資理財大眾的益處,以及推薦的幾本相關書籍。

好巧不巧,筆者那幾天在逛書店時,也看到一本介紹各種人性偏誤的翻譯書—《為什麼我們總是相信自己是對的:不知不覺掉入的101種慣性思考陷阱》(作者為韓國心理學家李南錫)。在這本書中,作者嚴選了101種雖然微小,但經常出現在日常生活中的慣性思考陷阱。

作者在書中強調:「人們雖然接受強調理性思考的教育,但從進化上來看,很多時候是以直觀思考來解決問題。也就是說,人們經常依靠感性與直觀,進行思考與判斷,使得思考與行動更難理解」。

而在作者所挑選的101種慣性思考陷阱中,筆者最有感覺的是「過度自信謬誤(Overconfidence Bias)」及「訴諸權威謬誤(Appeal to Authority Bias)」。很巧合的是,這兩個謬誤同時在書中的前、後章。

為什麼筆者,會特別舉這兩大思考及行為的謬誤?因為根據個人多年以來,觀察眾多投資理財大眾失敗案例後發現,多數都可以歸因於這兩大原因(偏誤)。

首先,「過度自信謬誤」的定義是指:高估自己的能力、狀態、控制力、事情的範圍、成果…等。也就是說,當事人通常在高估自己的同時,產生了「過度的自信感」。其次,有關於「訴諸權威謬誤(又稱為「訴諸錯誤權威謬誤」或「訴諸全威」)」是指:光以「權威者的主張」這個理由,就認為內容屬實。

以上這兩種謬誤,可以說是處於兩個相對的極端—不是太相信自己,就是太相信權威(權威並不一定是指專業性或權勢,也可能單純因為「有名」而已)。事實上,不論是「有自信感」,或是「相信專業(家)」都是件好事,但以投資理財決策為例,太過與不及,都非常容易導致失敗。

為什麼投資人會「過度自信」,筆者歸納整理之前投資朋友的說法,原因不外有以下兩種,其一是「既然專家也會虧錢,看來其投資能力,也不會比我好到哪裡去」;其二,則是來自於「一、兩次的投資成功」。但一般投資人卻不知道:這一、兩次的成功,只不過是因為「運氣好」而已,並不是自己具有比股神巴菲特還要優良的投資專業與能力。

例如這本書中特別指出,正因為過度自信、誤判情勢,才會發生許多「一步登天的人,在飛黃騰達後一敗塗地,或無法解決問題而跌入谷底」的情形。作者李南錫更引述《為什麼A+巨人也會倒下(How the Mighty Fall)》一書的批判:企業開始衰落的原因,往往是領導者的傲慢或過度的自信感。

根據筆者的經驗,這種「過度自信」,不僅會出現在投資上,也常見於一般理財事務上。例如最近筆者,就遇到一位住家附近、高齡86歲,但已經有輕微失智現象(因為她已經有許多幻覺出現)的獨居老婆婆。

在與這位老婆婆幾次時間短暫的交談中,筆者知道她的先生,以及唯一的女兒都已過世,且住在沒有電梯的四樓老公寓中。由於這位老婆婆不良於行,因此筆者就詢問她:為何不搬去老人公寓住?如此一來,日常生活既有專人可以照顧及處理,也不用每天辛苦爬樓梯。

但這位老婆婆說,她看了許多老人公寓,滿意的地方沒有空位,而有空位的,則是「自己不滿意」。她說她想賣了房子,去跟先生與前妻生的、在美國工作的三個兒子住。她說,她相信他們不會丟下她一人不管。

由於筆者長期聽說一些獨居老人(特別又有失智傾向)的受害案例,因此建議她要找專業,且具有公信力的社福團體,協助她處理財務方面的事務(以避免發生在之前專欄(https://fund.udn.com/fund/story/7488/6613985)中,所提到的「老婦人低價賤賣房子」案例)。

但是,這位老婆婆卻很樂觀且非常有自信地跟我說:「我之前年輕時,也是一個人一手拎著女兒、一手拎著行李,就這樣飛去美國了;而當初買這個房子,也是我一個人又完成,我哪需要人家來幫我」?

由於筆者跟這位老婆婆非親非故,也不是她的鄰居,更不是她的親人,完全不宜介入像她這類重大財務的問題,所以,也只能四處打電話給區公所、專業社福團體,請他們提供關心與協助。但,事後筆者後續追蹤之下才發現,這位老婆婆對於外界的關心與協助「一律拒絕」,她說她「只需要有人幫忙倒垃圾,其他協助一律不需要」…

但是,筆者之所以提到這則故事,就是因為看過及聽過太多這類,明明已經出現極大財務風險徵兆的老人家,當事人卻完全沒有任何「病識感」及「風險意識」。最終,當然很難保護好自己一輩子辛苦累積的財富…

至於與「過度自信」相對(距)最遠的,恐怕就是「訴諸權威」了。投資人常常會輕易相信報章雜誌或媒體報導中,所謂「投資專家」或「網紅達人(名人)」的投資建議而行動。

然而,投資人可能不知道,自己心裡奉為神明一樣的「權威」,其過往的成功,恐怕也只是源自於「超好運」而已,實際的投資能力,恐怕與一般投資散戶「不相上下」。

在筆者的記憶中,投資理財大眾類似這樣的「訴諸權威謬誤」,真的是多到舉不勝舉。就以最近發生的全球第二大虛擬貨幣交易所—FTX申請破產為例。一位因投資而大虧的Emo,就對採訪的媒體表示:「過往FTX形象良好,聲稱往合法合規的路走,也和美國體育場冠名、與知名國際信用卡組織合作,知名度相當高,FTX創辦人SBF在政治獻金也毫不手軟,『看起來比較不容易出事』」(https://www.cna.com.tw/news/afe/202212030043.aspx)...

以上不論是過度自信,或是過度沒自信到「完全相信」所謂的「名人」或「專家」,常常都是導致投資理財失敗的重要原因。 筆者認為,想要克服因為過度自信,而導致的投資虧損,首先要做的就是「永遠先看風險,而不是報酬率」。也就是「先考慮損失有多少,以及自己能否承受」,再看投資會有多大的收益?

至於過度沒自信,完全相信「名人」的投資人,除了得了解「這個世界上,只有自己才能對自己負全責」之外,個人建議最最重要的,就是要徹底了解:這世界上沒有真正投資神準又賺大錢的神人,並且千萬記得政大財務管理系周冠男教授所言:「如果他人真有了不得的賺錢方法,那他自己賺大錢就好,為何要到處宣說呢」?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22年12月1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684》知道自己的弱點,才能避免投資失敗!

 上週五,筆者參加了一場,由「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人文處財金及會計學門」主辦,邀請政大財務管理系教授周冠男,針對「行為財務學」這個領域的相關文獻及未來發展方向的演講。筆者覺得滿有趣,且對於一般投資大眾未來在投資決策上,應該會有滿多的啟發,所以想藉此機會,將其重點介紹給讀者參考。

在演講中,周教授從「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框架理論(Framing)」、「(Mental Accounting)」、對於「效率市場(Market Efficiency)」的質疑,一直談到「捷思(Heuristics)」、「偏誤(Biases)」,甚至是「過度自信(Overconfidence)」對於「財務決策(Financial Decision-Making)」的影響。

周教授提到在古典經濟學的理論中,全都假設人們會很理性地選擇符合「效率極大化(utility maximization)」的項目。但問題是:儘管獲利機率只差1%,「0與1%」的選項,仍舊會與「50%及51%」完全不同。

正由於以上的問題,行為財務的學者便是透過「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https://zh.wikipedia.org/zh-tw/展望理论」、「框架理論(Framing):https://wiki.mbalib.com/zh-tw/框架理论」及「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ing):https://wiki.mbalib.com/zh-tw/心理账户」等理論,來解釋人們的實際投資行為決策。

例如,只要是稍有研究投資理論的投資人,大概都聽說過「效率市場(Market Efficiency)」的假說。但也有學者從爬梳股票市場投資標的中發現:價值股的長期表現較好,且市場短期仍會出現「漲的股票會繼續漲」的「不效率」現象。簡單來說,「效率市場」假說只有在「大家都理性」、「每一位投資人所犯錯誤都無相關性」,以及「可無限套利」3項條件之一出現,才有可能成立。但事實上,人(投資人)卻不可能全都理性;每一位投資人所犯的錯,卻可能是有相關的;且最重要的是:沒有投資人的資金是無限的,所以,根本不存在「可無限套利」這回事。

事實上,正因為「人非理性」,且天生具有恐懼及貪婪的個性,所以,投資人通常只是根據「捷思(Heuristics)」、「合取謬誤(Conjunction fallacy)」、「錨定(Anchoring)」…等經驗法則做出投資決策,而不是老老實實地花時間進行研究(成本、效益分析)。

非但如此,投資人還對於自己的決策「過份自信(Overconfidence)」,使得他們普遍有「過度樂觀」、「自我感覺良好」,或是產生「覺得自己能控制輸贏結果」的傾向。

根據此一研究,當投資人過度自信時,就會出現「過度(頻繁)交易」與「投資過於集中(低於分散:underdiversified)」的現象(結果)。然而,交易不可能沒有成本(費用及稅),頻繁買賣股票之下,投資人的收益也會跟著降低。

然而,讀者由下圖的研究結果就可以看出:在不排除費用成本之下的投資收益,不論每月交易最多的投資人組別或最少的投資人組別,差異其實都不大;但是,一但扣除費用成本之後的投資淨收益,交易最多的投資人組別,就大幅低於交易最少的投資人組別。

資料來源:Barber, B., and T. Odean, 2000, “Trading is hazardous to your wealth: The common stock investment performance of individual investors,” Journal of Finance 55,773-806

在看了許多行為財務學研究的統計數字之後,周教授不忘提醒投資人:購買個股,其實就是在執行一種高風險策略。他以美國公司為例,平均11年就有一半的公司會倒閉。要找到不會倒的公司,就已經很難了,更何況要找到「一定會成功的公司」。因為,這就叫「大海撈針」。

既然大海撈針如此難,周教授才認為最好的解決之道,就是「把海買起來就好」。而「海」,就是「市場指數(market index)」。然而絕大多數投資人,因為好聽的故事及名牌,卻不願意相信市場統計數字—「長期投資市場的年化報酬率有8%~9%」這件事,這就是所謂的「生存者偏誤」。

正由於研究及教授行為財務學,了解了許多讓投資人容易落入陷阱之中的行為偏誤,讓人。所以,周教授才會努力勸大家長期投資,而後把自己的手腳「綁起來」,股票看一看就好,千萬不要受其影響。而「買買買,不要賣」及「定期定額」,就是他認為,能夠克服人性弱點(貪婪及恐懼)的最佳解決之道。

因為根據所謂的「72法則」,在長期市場年化報酬率確定有8%~9%之下,將72除以9(增長率)可以得到8。也就是說,差不多只要8~9年的時間,投資資產可以翻一倍;假設工作40年,則財富可以翻32倍。這是投資人唯一可以掌握的。

事實上,投資理財類的書籍,一直都是國內非文學類暢銷書排行榜上的常客。對於這類書籍的涉獵,周教授認為一般人,是可以看「教人如何進行資產配置,以及投資儘量分散」的投資理財書。但是,如果投資人看主要是教人如何進行投資推論,例如看到什麼指標,可以進行什麼操作的書,他則「全都不建議(看)」。

就算讀者想看,他也會建議一般大眾對於這類「教人如何判斷行情」的書,只當做娛樂類書籍,且看看就好。因為他不忘強調:「國際級的知名代操基金公司,所聘請的都是業界一時之選的菁英。他們的最佳代操績效,也不過比大盤好一點,一般投資大眾如何能有自信,能夠超過這些投資精英」?

正由於「過度自信」是人性不可避免的弱點,所以,他才會推薦投資人一定要看「行為財務學」的相關理論及書籍。因為唯有看了這類書籍,才知道自己有「過度自信」的毛病,也才知道「錨定效應」的影響,進而理解自己投資上的弱點會有哪些?

周教授認為,人若想要追求跟他人一樣的成功,是很困難的;但是,如果從避免犯同樣錯誤開始做起,反而比較容易一些。「一旦知道自己的缺點,以及可能犯錯之處,至少可以避免失敗。行為財務學雖然不能教你如何賺到錢,但至少能讓投資人『避免輸錢』。再說了,如果他人真有了不得的賺錢方法,那他自己賺大錢就好,為何要到處宣說呢」?他加強語氣說道。

最後,如果對行為財務學有興趣的投資人,周教授首先推薦《不當行為:行為經濟學之父教你更聰明的思考、理財、看世界(Misbehaving:The Making of Behavioral Economics)》;其次是《故事經濟學比數字更有感染力,驅動和改寫經濟事件的耳語、瘋傳、腦補、恐懼(Narrative Economics:How Stories Go Viral and Drive Major Economic Events)》;第三本是《雜訊:人類判斷的缺陷(Noise:A Flaw in Human Judgement)》。假設有不錯的英文閱讀能力,則可以直接看《Thinking, Fast and Slow》這本原文書。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22年11月24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683》投資難免虧損,如何不傷筋動骨?

 前兩個星期,金融投資市場最大咖的新聞,就屬全球最大虛擬貨幣交易所之一的FTX,在11月11日,申請了破產保護了(https://cn.wsj.com/articles/ftx申請破產-ceo辭職-121668214807)。

有媒體報導(https://www.storm.mg/article/4619738?mode=whole),根據破產申請文件顯示,創立於2019年5月、全球用戶超過100萬、市值一度高達320億美元(約新台幣1兆52億元)的FTX公司,其債權人超過10萬名。而年僅30歲、曾被譽為「幣圈之王」的創辦人—班克曼-佛里特(Sam Bankman-Fried),身家也高達160億美元(約新台幣5026億元)。

但就有國外「幣價網站CoinGecko」透過流量工具SimilarWeb,發佈了最新調查:今(2022)年前10月,各國「FTX.com」每月不重複造訪IP顯示,南韓、日本、新加坡因每月平均使用人數超過22萬人,是探訪這個交易所的前3大國家,台灣的每月平均使用人數有15.53萬人,佔「FTX.com」流量3.2%,居全球第7名,落在俄羅斯、德國、士耳其等國家之後(https://finance.ettoday.net/news/2383087?redirect=1)。

該媒體從財政部掌握的台灣投資人手續費繳稅概況顯示,目前國內市場有27家業者,光是2020年申報手續費交易稅的金額,就高達了4.8億多、2021年更成長到12.8億多、2022年1到8月則只有7億多元。

假設以營業稅稅率5%進行推估,2021年官方可掌握的全台加密幣投資交易量,應該有256億元的水準,2022年前8月則超過140億元;由於FTX是全球第2大加密貨幣交易所(市佔率10.8%),光是2022年前8月,在台灣透過FTX平台交易的金額,應該約有15億元以上的水準,2021年全年,則有近26億元之譜;如果再加上海外交易、過往累計交易資料,多數幣圈人士預估全台受害人約有50萬人,爭議金額恐上看百億。

事實上,投資FTX賠錢的,不只是散戶,連法人、大戶也都有「受傷」(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4125891)案例出現。因為媒體引述知情人士透露:新加坡國有投資者淡馬錫國際控股在FTX倒閉前,曾向其投資2億至3億美元,並準備沖減/註銷全部金額;另一位踩雷的紅杉資本也註銷在FTX交易,所押注的2.14億美元全部價值;軟銀集團預計投資損失達約1億美元。

此外,也有媒體綜合外媒報導指出,在11月18日所提交給法院的一份文件內FTX表示,交易所欠前十大債權人約14.5億美元(約新台幣450億),但並未公佈債權人身份。文件顯示,所有人都被列為客戶,其中有10人的索賠額超過10億美元(約新台幣307億)(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4130083)。

打自人類有「投資」行為以來,各種合法或檯面下(非合法)的投資虧損,可以說從未斷絕過。筆者認為,從這次FTX事件給投資人以下的最大教訓(lessons)就是:投資人永遠要記得〈所謂的公司治理,有些時候,根本只是供人參考而已。正由於詐騙隨時存在,不要太相信什麼公司治理或名人加持!不碰不懂的東西!

例如台灣大學區塊鏈聯盟理事長彭少甫在面對媒體採訪時就表示,此一事件無論是對國內外監管機關,或是對投資人都是一個很好的借鏡,首先就是希望國內、外監管機關做到「儲備要確實且必須是好品質的資產」(https://finance.ettoday.net/news/2383375?redirect=1)。

然而,此話說來簡單,卻不能100%打包票保證。因為從這次的FTX事件,到再早之前,中國大陸的瑞幸咖啡財務數字造假,以至於更早的美國安隆案,哪一個不是打了公司治理一記大耳光?

筆者這樣說,並不是說每一家企業的公司治理都有假、毫不可信,而是認為一家公司治理的實際好壞,完全在於領導人個人的道德操守,而不只在於法規、監理或得獎與否。

就例如最近幾天,有一則外電報導指出:被譽為「女版賈伯斯」的矽谷生技公司 Theranos 創辦人霍姆斯(Elizabeth Holmes),當初宣稱用一滴血就能檢驗多種疾病,吸引各方投資,最終卻遭華爾街日報(WSJ)記者揭穿騙局,這起刑事詐欺案在上週五(18日)宣判,38歲的霍姆斯遭判刑11年又3個月(https://news.cnyes.com/news/id/5014554?exp=a)。

想當初,深具領導魅力的霍姆斯,很快為公司吸引到多方投資,讓 Theranos 成為估值高達90億美元的矽谷獨角獸,而她本人,也順勢成為全美最年輕的女性億萬富翁。但《華爾街日報(WSJ)》的記者Johon Carreyrou,在2015年以一系列調查報導,揭穿霍姆斯和Theranos的騙局之後,該公司也迅速殞落。

至於爆發在2001年10月的安隆(Enron)醜聞案曝光於2001年10月,最終導致總部位德州休士頓的美國能源公司—安隆破產,並連鎖導致一度貴為全球五大審計會計事務所的安達信(Arthur Andersen)解體。這個醜聞既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破產案,也是最大的審計失敗事件(https://zh.m.wikipedia.org/zh-tw/安然丑闻案)。

在FTX申請破產之後,就有媒體分析道:「2008年,中本聰首度對外發表比特幣、區塊鏈,強調的是去中心化、不可竄改。只可惜,這個技術再怎麼好,如果背後的經營者不懂得「公司治理」,依舊枉然」(https://udn.com/news/story/7239/6778384?from=udn-catebreaknews_ch2)。

但,果真是「經營者不懂得公司治理」嗎?答案恐怕是「No」。因為,從金融史上幾個大的企業財務造假事件可以看出:一旦公司最高階層「有心作假」,並且聯合外圍同夥共同行騙,就算是專家也難以認清真假。

因為據媒體引述聯邦破產法院的文件內容,芝加哥律師,曾於2001年清算過Enron公司(美國史上最大公司破產案)的加密貨幣交易所FTX新任執行長瑞伊(John J. Ray)表示,在他40年重整公司經驗裡,從未見過如此失敗的企業控制和財報全然不可信的案例(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4128406)。

看到這裡,也許投資人會心生疑問:專業監理及公司治理並非完全可信,那麼,投資人又該如何「自保」呢?筆者認為,雖然投資虧損無法100%避免,但如果做到以下幾點,也許可以幫助一般大眾在投資虧損時,不致於讓自己的財富「傷筋動骨」到「永無翻身」的地地步。

首先,「分散投資風險」永遠是投資虧損,不致於損失慘重的唯一解方。這是因為,既然投資人永遠不知道投資地雷,會在何時爆發?且風險處處有,又不可能完全避免得了。那麼,投資人該做的不是「乾脆不用管風險」,而是「儘量分散風險」。筆者並不是說每一位投資人,此生都一定會遇到詐騙。只是,如果分散的話,受傷也就不會那麼重!

其次,非境內合法投資標的,真的千萬別隨便碰。因為,它通常隱含著非常高的投資風險。有媒體根據台灣區塊鏈大學聯盟、台灣金融科技協會、台灣虛擬通貨反洗錢協會、台灣區塊鏈愛好者協會等民間團體,所統計的受害人資料,目前慘賠3萬到155萬的人數佔比超過60%,且「大部分都是年輕人」(https://finance.ettoday.net/news/2383375?redirect=1)。

對此,彭少甫就分析了幣圈、FTX讓年輕投資人,願意砸下大部分身家的原因,有以下三點:

第一,台灣合規交易所都要《民法》20歲才能註冊,但FTX「18歲就可以」,對很多想提前進入投資領域的大一、大二學生來說門檻低,很多學生第一個交易所自然而來都是幣安、FTX等。

第二,可以「錢滾錢」:國外交易所有很多國內交易所「沒有的玩法」,像是可進行放貸、質押、槓桿等操作,能夠錢滾錢,只要交易量夠就可反映市價,自然吸引大批散戶進場。

第三,交易速度快又多元:虛擬貨幣全世界均可使用,境外交易所可迅速兌換成法幣,交易對相當多元,乙太幣換成比特幣就是一個交易對,比特幣換成泰達幣也是一個交易對,反觀我國卻沒有那麼多元。

簡單來說,投資沒有管理及限制,其好處當然是免稅、投資彈性無國界及投資收益無極限。然而,未曾真正了解各種投資風險的年輕人,就好像「小孩玩大車」一樣。當所有身家都在「不熟悉性能的車子(投資標的)」之上,而又無法握穩(風險來臨)」之際,真能讓自己的家產「全身而退」嗎?

最後,各種創新的投資標的,不是絕對不能碰,而是要將每一期的獲利「先落袋為安」後,再以原本金(非指「所有投資資金」)繼續投資,且切忌不能槓桿操作。

例如前幾天,就有不少媒體在轉述一名28歲未婚女網友,在臉書社團「當沖勒戒所」的po文,分享FTX倒閉對她家的影響(https://ctee.com.tw/news/global/758042.html)。她表示:「在幾個月前接觸到FTX交易所,我本身不買賣虛擬貨幣的,但裡面有個吸引我投資的項目就是10,000美以內5%活存,10,000美以上8%活存。優於銀行的利率,馬上放了1萬美元進去存著。一開始自己的爸媽還說:『那個老鼠會啦,之後錢拿不回來』,結果過了半年,真的幸運的有領到錢,於是又再度跟爸媽分享這個資訊。這次爸媽覺得FTX很可信,就把房子拿去貸款1200萬,全都投進FTX想賺利息,怎料卻迎來FTX倒閉的消息,1200萬直接蒸發,無法取出。爸爸甚至氣到高血壓,現在住院中」…以這個個案為例,假設她不是借錢投資,且每次獲利都有「落袋為安」,也許損失金額,就不會如此慘重了。

事實上,就算是被稱為股神的巴菲特,都不可能投資次次精準、沒有虧損。所以筆者認為,投資理財大眾若能用對方法,就算投資過程中,遇到虧損的逆風襲擊,也不致於讓自己落入「永無翻身」之境。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22年11月17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682》理財的期間與目標,決定了債券投資標的!

 由於連續在兩期專欄(https://fund.udn.com/fund/story/7488/6700691)、(https://fund.udn.com/fund/story/7488/6735713)中,都提到了有關債券標的投資。就有讀者來信詢問筆者:關於債券投資,有的專家說應該直接購買債券,有的則建議要買債券型基金或ETF,且每一個人講的都很有道理,但是,我到底該聽誰的?

對於這位讀者的提問,筆者先向他解釋了3種,主要跟債券投資有關的標的差異(請見下表),並且很誠心地建議他:最知道自己投資理財目的與需求的,就只有他本人。假設決策沒有回歸自身的需求,卻隨便道聽塗說市場上的各種建議而進行投資,最終,恐怕都難有好的結局。

事實上,投資人「應該(或「適合」)」投資哪一種債券「標的」,最主要的考量點是「理財大眾使用時的目的為何」?也就是說,理財的期間與目標,決定了投資人該選擇哪一種債券投資標的。

筆者最常聽到市場人士如此說:不要買債券啦,它的風險太過集中,且長期下來少了「價差收益」,投資債券型基金或ETF,才能夠將風險分散。此話是有點道理,因為,投資單一債券的門檻不低,投資人也的確面臨「過度集中」的風險(因為除了深受利率升降的影響外,投資單一債券最大的風險就是「信用(違約)風險」)。

但是,假設投資人所購買的標的,是像美國政府(或只是債信評等也差不多的蘋果公司),所發行的高信用評等債券,會發生違約風險的機率,將會是大大降低的。當然,也一定會有人說:誰能保證債台高築的美國,未來不會面臨違約的機會呢?

筆者當然沒有100%的把握,說美國公債「永遠不倒」。但是換一個角度來看,若被市場上用來當做無風險收益指標的美國公債若倒了,其他所有金融市場勢必也會面臨「跟世界末日一樣」的巨幅變動。一旦這樣的世界末日如實降臨,筆者不認為投資人的其他投資標的,都能做到「絲毫不受影響」的地步。

所以,筆者想在此叮嚀理財大眾:一切投資標的選擇的根據,全都是來自於理財大眾的需求及目標。如果是為了在退休後,想要有穩定的現金流收入,卻完全不願意冒任何收入減少的風險,那麼,能選擇的除了美國政府公債或即期年金險外,筆者也真的找不出其他更好的選項了。因為,不論是債券型基金,或是股票的配息,都沒有辦法達到「配息每期固定不變」的目標。

又如果為了短期理財目標,而想要找一個「保本、保息」的標的時,個人認為高優質(投資等級)的債券標的,也會是一個「較佳」選項。這是因為儘管股票與債券價格的走勢,通常是相反的(股市跌時,債券多半會上漲),但這也不代表「股、債均跌」的情形「完全不可能」。

例如像今(2022)年因為美國聯準會鷹式升息,不但股市跌得鼻青臉腫,債券殖利率也大幅飆升(債券價格與殖利率成反比)。雖然根據過往50,甚至100年的經驗,債券市場要連跌3、5年,且績效都為負數的機率,幾乎可以說是「沒有」。

所以,假設民眾因為特殊、短期(例如5年以下)理財目的而準備的資金,又不想放在銀行定存,那麼,這種短天期且幾乎可以保本兼保息的高投資等級公司債,將會是「較佳選擇」。

但是,假設民眾並沒有短期理財目標,或是立即獲得長久且安穩、不會折損的現金流,且有較長的時間進行投資。那麼,在投資人的整體資產中,同時納入具反向關聯性的股票與債券標的,才能夠在獲得更高報酬之餘,又能降低整體投資風險。這個時候,有關的「債券」標的,當然就以「債券型基金或ETF」最為適宜。

最後,筆者很誠心地建議這位讀者:這世界有沒有什麼標的,既能有安穩、固定且高於定存很多的配息,又具有較高資本利得價差收益的「兩全其美」的選擇。

以投資市場為例,高收益與低風險永遠難以兩全。這世界不可能既有穩定配息、利息高於市場非常多,又完全無風險的投資標的,之前的高收債,以及最近無預警倒閉的全球第二大虛擬貨幣交易所—FTX(https://finance.ettoday.net/news/2381320?redirect=1),就是其中最血淋淋的案例。

投資人要嘛,就是能用「穩定且較無風險」的方式,換取不滿意,但還算能接受的稍高收益;要嘛,就是在「可忍受的較高風險」下,換得更高收益的可能性。其中的唯一差別,就只在於「每一元投入,所能換得的利息高低」而已。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22年11月3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681》從「解保單存定存」透露出來的投資理財3大問題!

 最近,有不少網友,都在向筆者詢問「解保單,改存美元定存,或其他高息金融商品」一事。因為被問的頻率太高了,所以,想藉此專欄一併進行解說。

話說因為美元持續升值,也使得各大行庫大幅度地調整今年的存款吸收策略。而根據各大行庫的最新統計數據,截至9月底止,各大行庫的美元存款餘額,總計已接近1500億美元(超過新台幣4.7兆元)。合計今年前三季,單單是八大行庫,美元存款就增加超過131億美元(逾新台幣4000億元)。其中,更有超過半數的銀行,成長幅度接近或超過10%(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2926/6726918)。

相較之下,不論是台幣或外幣保單的銷售,就只能用「慘兮兮」來形容。根據媒體報導,壽險新契約保費從5月開始,已連續5個月不到600億元,累計前9個月的保費收入只有約6257億元,比去(2021)年同期,衰退超過20%(請見下圖)。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美國聯準會已升息12碼(1碼等於0.25百分點)、台灣央行升息2碼,但壽險宣告利率多未跟著調整(https://ctee.com.tw/news/insurance/740784.html)。

以下圖為例,就可以看出來國人「棄美元保單,改就美元定存」的關鍵,就在於「兩者的『利差』實在太明顯了」。年初時,美元躉繳理財型保單的內部報酬率(IRR),還有1.34%,遠高於美元一年期定存利率的0.22%。但自7月份開始,因為FED不斷升息,兩邊的利率開始「彼消我長」(甚至,最近還有銀行推出美元優存方案,利率最高上看5%: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2926/6726918)。美元保單的報酬率(IRR)與美元定存利率之間,更出現負值。

圖、今年前9月,美元躉繳理財型保單報酬率,與美元定存利率之間差距:

說明:PIRR是以市場當時銀保通路的熱銷新商品為例

因為,目前壽險公司的宣告利率,普遍在3%左右,且在金管會的「嚴厲看管」之下,一直無法再往上提。就算10月31日,有多家壽險公司為了搶救低迷的買氣,「全面調升」多張保單的宣告利率(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21101000164-260205?chdtv)。

但事實卻是:幅度不過是0.05%而已,根本就是「有調,等於沒調」。就算以最高宣告利率3.45%為例,由於宣告利率不等於保單的投資報酬率(年化複利報酬率,又稱內部報酬率:IRR。理由請見以下「問題二」),實際IRR遠比3.45%還要低。

至於現在銀行的美元一年定存,利息就有三趴。一比之下〈台幣保單當然就失色許多。也難怪有許多持有台幣保單多年、沒有解約金問題的保戶,才會想到「解台幣保單」,改換其他金融商品(例如美元定存或美元計價優質公司債等)。

不過,回到文章開頭所提到的市場現象,筆者認為其實更突顯了以下幾個長久以來,國內投資理財大眾表現出來的迷思及錯誤,想要在此一同與讀者們分享及進一步深思。

問題一、賺配息、賠本金。長期以來,國內理財大眾一直就有「賺了高配息,卻賠了本金或匯差」的問題。因為在他們心裡,只有「保本、保息」這兩大意念,卻完全沒考慮到價格變動或匯率風險。

在投資理財的領域中,報酬率與風險可控,絕對是同等重要的。但是長久以來,民眾就一心只考慮「高配息」,卻完全忽略其背後所隱藏的「本金損失風險」。

筆者不是說「配息率高」不應該是重點,只是從「凡投資,必有風險」的角度來看,單單只考慮高報酬,很有可能先未嚐到獲利的甜美果實前,就先讓自己嚐到虧損的苦果。

也就是說,對於想要獲取穩定現金流的民眾來說,首先應該考慮的是投資標的的「違約率最低」,其次才是「眾多標的中配息率較高的一個」。假設弄錯順序,就很有可能發現最近許多投資人所面臨的「配息嚴重吃到本金」的窘境。

例如之前,有媒體引述(https://udn.com/news/story/7239/6727224)國際三大信評公司之一Fitch官網顯示數據,2021年全球各評級企業債的違約率出現極大差異。全球A與AA級債券的一年後違約率皆為零,也就是說完全沒有違約事件發生。若再將時間往前回溯30年,從1990至2021年,全球A級與AA級債券的違約率也都僅有0.05%,低於BBB級的0.12%,更大幅低於B級債的2.09%。

而這些以美元計價高優質公司債的「票面利率」也還不差。以8月才發行的7年期台積電美元計價公司債為例,票面利率還有4.125%(請見下圖);至於債信堪比美國的蘋果公司企業債,也有3%左右的水準。對於中期想要有穩定利息收入的民眾來說,絕對是比美元定存要好的選擇。

資料來源:bondsupermart

問題二、弄錯「報酬率」。先講重點,投資人一定要記得:(股票)殖利率、宣告利率…等,絕對與收益率或配息率「不能劃上等號」。但說來不誇張,筆者常常遇到把保單預定利率,或是宣告利率,當做保單投資報酬率(內部報酬率IRR);或是把股票或債券殖利率,就當做實際報酬率或票面利率來看。

事實上,無論是保單預定利率或宣告利率(特別是利變壽險),絕對不等於投資報酬率(IRR);債券的殖利率(其與債券價格走勢相反,殖利率越高,代表價格越「低廉」),主要是計算價格之用,也不等於債券持有人計算每一期利息金額的票面利率;至於股票(或ETF)殖利率,當然也不等於投資報酬率(IRR),且只要股票或ETF的價格繼續往下跌,殖利率反而會竄高。

個人之所以舉出以上的事實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醒讀者:假設分不清楚實際報酬率的算法,卻隨著業務員、理專或媒體、社群上「人云亦云」的建議,並將錢「轉來轉去」,恐怕先沒得到實際的收益,反而因為轉換而折損掉許多費用及成本,不可不慎!

以定存為例,在高通膨的環境下,定存的收益是絕無可能打敗通膨的。更何況在台幣不斷貶值之下,除了換匯的損失外,還多了定存到期後的資金閒置成本。

問題三、期間長、短「不匹配」。這是指「投資期間」與「資金需求」之間的「不匹配」,例如原本該是屬於長期投資的需求,卻用短期的投資理財工具來因應。

對此,筆者一直非常困惑與不解。但後來,筆者終於搞懂了,為何國人在投資理財問題上,會出現這種「以短支長」的問題。其理由在於:選擇短天期金融商品,才能夠「且戰且走」,讓自己擁有最大的彈性。

但是,每一個人所賺的每一分錢,若不是立即用做消費,就一定是有特殊的目的、需求與期間的。錢不是準備用來,做為退休後生活費或長照支出,就一定是短、中期的理財需求,像是換車、買房等。不太可能有一筆錢,是理財大眾完全無法定義期「目的及使用期間」的。

假設會出現「一筆錢,不知何時會用到」的情形,不是當事人缺乏理財規劃的概念,就是根本忘了人生理財規劃中,還有一個人生最後、最重要,且所需金額可能最高的「退休規劃」的目標存在。

也就是說,假設是為了退休規劃而準備的錢,理當就該透過長期積極性的投資,以獲得較大的資產增長,而非選擇非常保守的固定收益型工具(別忘了「強調配息」的0056,長期年化報酬率,就是不如「不強調配息」的0050);如果是短、中期(例如5年後子女要出國唸書)的理財目標,且這個計劃所需的金額,不容許有任何「打折」,就只能找最最保守,絕對可以「保本兼保息」的標的。

但事實上,許多投資理財大眾反而是「顛倒做」:該要放長的資金,不透過積極投資生利,反而是將時間「分段」,並去買極為保守的儲蓄險;對於短、中期要完成的理財目標,例如換車或裝修房子,則是買高報酬,但風險高的標的,像是投資個股,或是買高收債。

要不然,就是聽了業務員的說詞,先買一個自認為報酬率高的儲蓄險,或是保本型商品,卻沒考慮這筆錢的運用。一旦中途急需一筆錢時,就只好忍痛把保單解約,並損失掉一筆解約金。一般在繳費期滿之前解約,保戶都拿不回原投入本金,更何況是「利息」?

過去就有讀者,這麼問筆者:如果是退休族,希望擁有每月穩定的收入來源,應該把資金擺在20年或30年的公債上,不用去管期間的債券價格波動,只要每半年或一年,獲得穩定數額的利息就好。那麼,如果我現在買了票面利率四趴,但未來升息後,所發的長天期公債票面利率有五趴,那我不就虧了嗎?

面對這個問題,筆者只能說:凡人並非神佛,沒有人能夠知道未來利率是往上升?或是升了之後,長期還是會降。這就跟在海邊揀貝殼一樣,你有可能越揀越好,但也有可能越揀越差。

舉實例來說,假設民眾退休後,每月就是需要最低2萬元的生活開銷。那麼在購買長天期債券時,就只要考慮「能不能達到此一配息」問題。而不是老在想:下一個標的(報酬率)會更好。

這是因為,當一般大眾常常是「以短支長」,也就是不斷地用短天期的金融工具,來解決長天期的問題,就有可能面臨以下的問題:短天期金融工具到期後,很有可能找不到更好的標的,甚至在最差的狀況下,可能連自己最基本的退休生活費需求,都無法滿足。

如果是以退休為目的規劃,因為準備的時間不會很短,個人既不建議美元定存,也不建議中期優質公司債,理由很簡單,一是因為「期間不匹配」,二是因為「債券的長期報酬率,不如股票投資」。

當然,債券投資的獲利來源有二:其一是買賣價差,其二則是單純領取票面利息。對投資人來說,兩樣都賺到自然最好,但是,「利息與價差都賺」的情形要看機運,不是隨時都能遇到。但相對來說,只要債券「不違約」,票面利息絕對是投資人可以十拿九穩的來源。

所以,筆者比較建議在債券投資部分,應該優先以「個人資金擺放時間長短」為依據。假設是長期資金需求,例如是為了求取退休後,得到固定的現金流收入。那麼,購買長天期優質債券,再定期收取利息,恐怕才是最適解;又假設是中期資金需求,例如五或七年以後,子女要去美國唸書(有美元需求),五或七年到期的美元計價優質公司債,理應是最佳選擇。

最後,筆者想花點篇幅,談一下有位讀者的提問:現在不論台、外幣保單的「賣相」都不好,真的就不值得買了嗎?個人的回答是:如果有保單需求,任何時間都絕對是最佳買點,特別是有純壽險保障需求的民眾。

那麼,什麼是「純壽險保障」需求呢?筆者認為,不論是有家庭重責大任在身,或是有資產傳承考量的民眾,「能不能用同樣一筆錢,買到最高額的保障」,那才該是民眾唯一要考量的重點。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22年6月30日 星期四

《想賺錢,要買對投資型保單》新書作者序




        學過中醫的人,應該都聽過這個對子:「人參殺人無過,大黃救人無功」。它大概的意思是:人參被列為上品之藥,所以,就算醫師用錯它而讓人致死,也不會有人認為是人參的過錯;但大黃則是屬於寒涼大瀉傷身之品,就算用它的醫師「對證下藥」,而治癒了病人,也沒人說是大黃的功勞。

以上對子所要強調的重點就在於:藥沒有好壞或高尚、低下之分,用對了,它就是救人的良藥;一旦錯用,它可就是「殺人」於無形。如果把這種尷尬的處境,放在投資型保單上,恐怕也是非常貼切。

說一句半開玩笑的話:如果不是投資型保單最初「取錯了名字」,讓人誤認它是「投資」,而非「保險」的話,這市場也不會出現如此之多的亂象、爭議與糾紛。

從投資型保單在台灣問市到現在,個人可以說看一路看著它的起起落落與演變。由初上市開始的商品百家齊鳴,到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受到賠錢保戶的唾棄,再經過這幾年的投資市場榮景帶動,才又讓投資型保單重回美好年代。

這段期間,個人看盡這市場上的各種光怪陸離現象,像是:銷售業務員並不懂投資型保單,只是在公司的業績要求下,把它當做投資標的一樣地賣。至於購買的保戶,很少人是從「保障」的角度出發,多數只是著眼於它的「投資」能力(賺不賺錢)。

不少不肖的業務員,只是把它當做投資標的的一種而銷售;至於觀念不正確的普羅大眾,也把它做為短線投機炒作的工具。所以,投資型保單真正的優點,反而被忽略及掩蓋了。因為,不論是業務員或保戶,都只看它「投資生利」這一部分,而刻意忽略掉它的「保險保障(不論是提供身故、失能的保障,亦或是退休生活的保障)」功能。

說來不誇張,我曾經遇到過一些專賣投資型保單的業務員,卻完全不知道賣出去的甲乙丙丁戊型保單,到底有何差別?也說不清楚所謂的「停利機制」,到底是如何運作?更別提市場上這麼多的連結標的,其間的差別到底在哪裡?為什麼自己推薦給客戶的,就一定是最適合對方的「上上之選」?

這時候,許多業務員也會跟我抱怨說:客戶根本不想長期投資,全都是短線進出,而且他們也不想認真搞清楚投資型保單的內容。所以,不是他們不想「教育」客戶,而是客戶根本「不想聽」。

例如某位業務員就無奈地表示:「客戶沒時間聽太複雜的內容,光說如何配息,就已經聽得很混亂了,就更不能讓他們聽到『本金有可能為零』。因為這樣一來,他們就不會買了」。

不可否認一直以來,投資型保單的市場相當畸形,有那種明知配息會吃到本金,但仍然選擇市場上最高配息率標的的保戶;也有那種把投資型保單當短線炒作工具,專買後收型保單,等「閉鎖期(有收解約費用的期間)」一到,就趕緊賣出去「賺價差」的投資人;更有那種輕易聽信不肖業務員的慫恿,便把家中不動產拿去抵押,然後透入高配息類全委保單,希望賺取「高配息與低房貸利率差額」的投機客

當這些新聞事件曝光後,輿論似乎都是一面倒地,責怪業務員亂賣、誤導民眾。但深入思考之後,讀者也許可從另一個角度思考:詐騙集團之所以存在,不也跟民眾的貪心有關嗎?

因為,一個巴掌拍不響,有什麼樣的保戶,自然也會有什麼樣的業務員。只要這市場存有不求甚解,心裡唯有賺錢,卻沒有任何風險意識的保戶,就永遠會有只求業績,卻無視將來會有「業障」的業務員。

當業務員只挑投資型保單好的方面說,保戶也儘挑自己想聽的部分聽。在投資市場行情不錯之際,雙方都還可以保持相安無事;不過,一但投資市場失利,各種投保爭議便紛紛出籠。

因為,「凡投資,必有風險」。與其買一張不能讓保戶賺錢(另一個角度來說,就是不能提供保戶應有保障),費用率又高的投資型保單,那還真不如讓保戶把「投資」與「保險」徹底分開的好。以上種種,也是個人為何要寫這本書的起心動念。

本書主要分為4大部分,分別向讀者介紹投資型保單的基本運作架構、保戶在投保前該有的正確觀念、實務操作,以及投資型保單最重要的,與保障金額息息相關的投資連結標的等內容。在在都值得想要投保的民眾,或是銷售投資型保單的業務員們深入了解。

其中,個人更強烈建議想要買投資型保單的讀者,至少一定要仔細閱讀第三章的「正確關念」,以及第四章的「實務操作」。特別是第三章中提到的「破解業務員十大行銷話術」及「一定要問業務員的八大問題」,都將是未來在面對業務員的銷售時,可以考驗及測試對方的重要參考依據。

因為,假設保戶不懂,完全倚賴保險業務員或理專,而業務員也對投資型保單一知半解,保戶真的敢掏錢出來購買嗎?特別是在看過不少保戶「血淋淋」的虧錢案例之後,讀者還敢輕易相信業務員「買到賺到」的保證嗎?

最後,個人還想不厭其煩地重複:民眾該不該買的最主要原則在於「徹底了解這個商品內涵,以及它在個人資產配置中的份量比重及適用範圍。並且,照著投資型保單的「使用手冊(遊戲規則)」進行投資」。否則再完美的商品,買錯了,也一樣可能會變成保戶的一場理財大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