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7年11月30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52》別懷疑,這世界沒有一種金融商品,能讓人100%安心!

 29日有則CNBC的外電報導(https://udn.com/news/story/6811/2846665指出,時代雜誌2010年曾引述兩位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的研究指出,人們的年收入愈是低於7.5萬美元,就會感覺愈不幸,但是一旦高過這個水準,財富增加再多也不會影響人的幸福度。

其實,撇開「很難定義」、「很難量化」,又「很難具體形容」的幸福感,單單是金融商品的穩定性,一直以來,都很難讓投資理財的普羅大眾們「安心」及「放心」。

舉例來說,在上一期《「我是有錢人」迷思551》手中只有一棟房,靠「以房養老」攢退休金,真的划算嗎?(https://fund.udn.com/fund/story/7488/2835725)文章刊出之後,有網友來信詢問:如果以房養老存在「時間設定短會面臨長壽風險、時間設定長則有『錢不夠用』的困擾」,那麼,另一種「結合以房養老及保險、信託」的商品,會不會同時解決以上的問題?

目前,有推出這種「結合以房養老、保險(主要是即期年金險)與信託」業務的銀行,就只有台灣企銀與華南銀行。但在實際的做法上,卻有少許的差異存在(請見下表)。其中最大的差異,就在於貸款成數、選擇年金險商品,以及最重要的一項—當屋主存活期間,超過核貸年期後的處理方式。

 

表、單純「以房養老」與「以房養老+保險+信託」的比較:

 

單純以房養老

以房養老+保險+信託

商品內容運作方式

單純將屋主的房子進行「逆向房貸」

以屋主的房子向銀行進行一次性借款,並用整筆錢去買一張即期年金險,再將年金匯入客戶的信託帳戶中定期給付(要扣除向銀行借款的利息及每月信託管理費)

固定費用

銀行手續費、律師費、設定規費、代書費

銀行手續費、律師費、設定規費、代書費

變動費用

利息費用(只限「每月借款利息」)

利息費用(整筆貸款利息)、信託費(簽約付1500元、每月信託管理費200元)

最高貸款成數

台企銀約為鑑價的7成、華銀第一次約為鑑價的6成(因第一次借款要扣除預留的2成)

同左

貸款期間

年齡+貸款期間9093歲,最短7年,最長30

同左

年金商品

搭配即期年金商品及信託專戶,年金險的保證年期有10202530年等不同選擇

優點

1.因為利息計算是依照「借款金額」而定,有借才有利息,因此扣掉利息後的每期實領金額較高

2.設定時間越短,每期實領金額越高,且利息負擔也比期間長者要少

即期年金險可以提供「活的越久、領的越多」的保障

缺點

1.由於借款期間一經設定,就無法更改,所以,屋主將會面臨「設定時間短、實領金額高,但需面對長壽風險;設定時間長,可避免長壽風險,但每期實領金額會壓低」的困擾

2.就算有銀行在設定期間到期後,提供「延貸」的服務,但延貸期間仍要計算利息支出,進一步降低實領金額;且就算先採「掛帳」方式,這筆錢不是屋主還,就是屋主的繼承人要還

1.因為採「整筆借款」的方式,所以每期利息不低,再加上每月要扣信託管理費,所以每期實領金額,將低於「純以房養老」業務

2.雖然即期年金險提供「活的越久、領的越多」的保障,但有些保單的年金金額,在保證期過後就大幅下降,恐怕金額不足以支應原有生活水準,且還要再繼續支付每月信託管理費

 

簡單來說,華銀的處理方式是:用之前鑑價的2成(因之前核貸最高只能到6成)核貸;至於台企銀的說法,則是「配合政府政策,不會趕屋主」。只不過,這項業務才剛開辦,現在說「趕不趕人」的承諾,恐怕都是不確定的。

但是,不論當事人年齡延長下,銀行會採取什麼樣的處理方式,筆者不厭其煩地計算以及整理兩者的差異,就是要告訴所有讀者以下幾點「學習(lessons)」:

首先,世間所有金融商品,絕對沒有那種「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的「只有優點,卻毫無缺點」的標的。理財大眾只能在眾多選項中,挑選那個最「雖不滿意,但勉強可以接受」的一個。

其次,投資理財的問題,永遠都是「需要計算的數學題」,且在不同的需求條件之下,每一個人所計算出的解答,也絕對不會完全相同。也就是說,這世界上沒有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公定標準答案,而只有適合每一位單一個人的個別解答。

再者,就像筆者在上一期文章中所言,有關退休金的準備,真的不能只靠那101招,就能夠輕鬆解決此生的退休生活問題。想要安穩退休的人,真的需要透過多元化的資產配置,才能達到此一目標。

最後,當這世界沒有一種金融商品,能讓人100%安心之際,筆者認為,每個人該做的,並不是頻繁地更換金融商品,恐怕更該是「自己那顆很難滿足的心」。因為,人的心境本就會隨著時間與環境的改變而調整,更何況,物質上的匱乏,並不完全代表「無法心安」。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