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7年5月11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31:「出走」求生存?!

 前一陣子,因為要準備出新書的緣故,此專欄暫停了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期間,國內、外有相當多的財經大事發生。以國外為例,最值得重視及矚目的財經大事,就是美國總統-川普的減稅政策。

老實說,這個減稅案可以說是影響深遠。撇開外界對於減稅案是「劫貧濟富」不談,真的也不得不佩服骨子裡就是個生意人的川普,身為一國領導人,至少他絞盡腦汁的,還是在於「如何讓美國人的利益『極大化』」?

但反觀國內,除了年金改革受到利益團體的抗爭,以及不少政客的刻意操弄,進一步造成不同族群的進一步尖銳對立之外,最受各方矚目及爭辯的,就屬88800億元的所謂「前瞻基礎建設計畫」。

這個方案之所以受到各方的批評,最主要就是因為8000多億元的經費中,單是軌道建設就佔了半數,且還被人「抓包」-根本就是將過去固定、經常性編列的部分經費,「改」為一次性的計畫。甚至,更有人批評整個「缺乏整體規劃」的計畫,不但會繼續惡化土浮濫徵收,也被形容是「方便各地政客炒土地、買票」的方案

這段期間,房地產達人-紅色房子也曾寫了一篇名為「同樣花4千億,韓國搞文創、台灣蓋軌道...如今韓流席捲全球,而台灣除了吸引外勞,只留下一堆爛尾樓」的專欄文章表示,他「周邊許多台灣的中小企業老闆們都很聰明與努力,而我們就像在一艘大型郵輪裡的商場,大家積極地做生意,積極地發展。但是如果掌舵的船長走錯方向,撞到冰山,整艘郵輪仍會漸漸沉下去」。

儘管紅色房子還在文章的最後,提問了一句:「現在大家是該搶著緊盯救生艇的位置,還是走上樓找船長好好討論一下方向」?但筆者想藉用這篇專欄,一併回答近來不少年輕朋友有關「未來方向與前途到底在哪裡」的提問-趁在還年輕,真的早點想辦法出國吧!

也就是說,所有不想要「前途光明、走投無路」的年輕人,唯一的一條路就只有「做好出國工作做台勞」的打算,而不是待在台灣,套句筆者朋友的話-像一隻被玻璃杯蓋住,「前途光明、走頭無路」的蒼蠅。

為什麼這麼說?暫且不說這些交通建設,到底有多少「經濟效益」,會不會成為高鐵四大車站之外的那些蚊子站,當全球的經濟發展模式,正朝向機器人、數位化經濟、互聯網、大數據經營、Fintech與區塊鏈發展的時候,居然台灣政府所出台的政策,不是「協助台灣企業或年輕人,能在這幾種先進產業中,拿到多少的產業競爭力」,或是「如果台灣本身沒相關優勢、擠進不了這幾項趨勢產業,至少要能替台灣未來下一代,找出一個可以『賺外國人錢』的產業項目」,反倒只是推出一個「名字叫做『前瞻』的計畫」,努力「花錢蓋一些大家看得到,可以突顯政績的各種設施」。

筆者認為,政府這樣的做法,要讓廣大民眾,甚至是普遍面臨「低薪與貧窮」、不斷提問「我們的未來在哪裡」的年輕人,不往「政府就是為了地方買票與鼓勵少數人炒地皮」的方向發展,又有多少人會相信?!

因為,當這個政府完全無視於全世界的潮流與趨勢,而政黨之前也只有自顧自的惡鬥,心中從未存有照顧藜民百姓的念頭,那就更別提會提出什麼有效創造台灣經濟發展的有效策略。

反其道的,則是政策上不斷大量開放外勞,或企業隨手可用,不用自己花錢培訓的所謂高階白領人才,來搶奪現有年輕人的工作。而這些外籍工作者,不論是藍領或白領,所賺的錢最後通通都是拿回去「幫助祖國的經濟」去了。

特別是當台灣面臨嚴重老年化、少子化危機、人口越來越少之際,政府卻花大錢去興建各種「交通建設」,如果不是鼓勵少數人炒地皮,難不成是「為了方便大量來台工作的外籍勞工上、下班」?!

另一個筆者認為年輕人更該憂心的幾項重大事件,一是郭台銘兩度前往白宮拜訪、洽談投資美國事宜:另一件則是報載「經濟部長希望用『解決水、電問題』的方式,來盡力挽留台積電」;再來則是「中油擬攜手下游廠商赴美投資」。

老實說,像台積電這樣具有高度競爭力的大企業,不論是到哪一個國家,水、電與土地的問題,哪一個國家不能主動幫其解決?!且就算政府不幫忙解決水與電的問題,以台積電的財力,就沒辦法自行解決?

所以,不論是郭台銘或台積電的出走美國,理由非常簡單,一是「美國市場夠大」,二是川普接下來的減稅政策。講的不客氣一些,這兩項至關重要的條件,台灣哪一個能辦得到,或是給得起?!

因此,筆者可以很沉痛地跟讀者說:當台積電決定去美國之後,與其相關的下游供應鏈,能夠不「追隨腳步而去」嗎?另以蘋果手機最大供應商-鴻海集團為例,當它選擇在美國設廠及生產之後,所有「蘋概股」包括大立光、可成等台股重量級上市公司,還能夠只繼續待在台灣或中國大陸生產,而不跟著去美國設廠嗎?

一旦這麼多廠商選擇「出走」,並帶走了龐大的資金、人才與稅收(包括企業的營利事業所得稅,以及員工的個人綜合所得稅)之後,不要說台股會有多少「漲幅」,請問台灣的經濟在沒人、沒錢(投資)、沒稅收之下,到底還有多少「前景」可言?更何以上,還不包括這一連串企業向台灣金融機構貸款,但未來不知道會不會照樣還之下的龐大呆帳及壞帳問題,都是台灣未來勢必面對的風險。

所以在這樣的前景隱憂之下,筆者認為,現在有小孩的父母,不是努力讓孩子去唸什麼大學,更不應該借錢去讓小孩唸書。以台灣目前的經濟發展之下,年輕人唯一的出路,就只有學得一技之長,而不是拿一個什麼工作都找不到的大學文憑。

至於才剛進入職場的年輕人,除非家裡已經有金山銀山,一輩子也許吃花不盡的人。否則,就算是家中有少數一、兩棟房子,希望可以靠租金過活的人,老實說,未來鐵定還是「很難存活下去」的。

因為這次的「88800億前瞻計畫」,幾乎已經非常露骨地顯現出台灣政府只是全心全意在「鼓勵大家有個會炒不動產的富爸爸,然後就可以一輩子完全不用做事、不用任何創新,也不從事任何生產活動,就只是坐收租金就可以保一生的平安」的觀念。那麼,請問未來留在台灣的下一代年輕人,還有任何光明前途可言?!

因為,當一串串粽子一樣的相關產業上下游供應鏈,通通都「出國以找尋出路」之後,就算房地產炒上了天,沒有賺錢的人在台灣消費、生活及租屋,台灣的各行各業都將蕭條,請問還有多少人要租房子開店、開公司?!

如果以上假設真的實現,那麼,那些祖上有多間房產、認為單靠租金就可生活的年輕人,能夠生存得下去嗎?如果連他們都不行,就更不要說那些也許只有一棟房子可以「自住」,或是大部分家無恆產的的年輕人了。

順帶一提的是:最慘的年輕人,恐怕就是那些聽信專家的說法,而「費盡心力(只每月房貸支出佔月收入1/31/2,甚至更高的情形)」、「靠自己買房(不是父母給予且不用支付房貸者)」的人,恐怕更會面臨「既走不出去(因為被所買的房子「困在當地」),在地又難生存,一旦失業收入中斷、平日又沒有多少緊急預備金,多年辛苦所買的房子,恐遭銀行斷頭」的「不上不下」局面!

也就是說,當以上發生台灣重要產業龍頭出走,街頭巷尾一家家店關門、歇業、換人時,就是值得大大注意的警訊,也就代表不想坐以待斃的讀者,真的要「做些什麼」了。

對此筆者不論是私下面對年輕人,或是在這個專欄裡,都想藉此機會特別提醒這些年輕人:最該關心的,絕對不是下班或放假日,可以去哪裡狂歡、尋找小確幸或是追星,而是從現在開始,就必須積極出國去「看看」、找尋商機。

這裡的「出國去看看」,絕對不是反應在國際旅展銷售業績大漲,更不是國內日圓換匯衝上新高,而是年輕人必須要靠自己的努力進修與觀察思考,才能順利掌握未來的趨勢,並且找到工作方向。

且這裡所指的「海外工作」,並非不可以從事「最沒有技術或技能成份」的工作,而是要透過這「實地觀察當地環境」的機會,真正「了解當地市場需要哪一種工作能力?而自己,又有哪些優勢是剛好可以提供的」?

筆者認為這裡的「實地觀察當地環境」,就是要徹頭徹尾了解當地人文與經濟環境,並且努力找出「自己可以在當地永久生存的『重要競爭力』到底是什麼」?然後在回國後,努力學習相關的技能並累積實力,以便能達到出國的最終目標。

另外所謂的「多出國走走」,也不是像現在許多時下的年輕人,只是拿錢出去吃吃喝喝拍照打卡或追星,純粹只是當一個「幫助他國經濟成長」的觀光客而已。

重要的是:如果出國年輕人,不能從必吃、必玩、必看、必買的標的中,看到什麼特殊商機,全都只是在浪費自己僅有的資源而已。老實說,與其現在浪費,還不如積留多一點錢在身上,至少未來沒工作、沒錢時,還有點錢可以花。

否則,這樣的做法跟現在政府8年花8800億元,大概只能炒炒地皮、讓財富由窮人更向富人聚集,卻不知對台灣未來經濟發展有何助益的作為,有何差別?不過就是把有限的資源(錢)花光而已,根本無法積極生利,或產生更高投報率的效果。

當然,出國工作並不是全無風險,因為隨著世界各國保守、派外思想的興起,任何排外的活動都有可能面臨;但是,橫在未來年輕人眼前的,就只有兩條路:一是留在國內,一堆人競爭越來越稀少的工作機會;另一個則是出國闖蕩,也許可以獲得「同工但更高的薪資」。且如果能把錢拿回國,或給在台灣的家人消費,恐怕還能有助於台灣經濟的提振。

當然,留在台灣的年輕人,仍會有一小群的人,也許有特殊的人脈與創意點子(例如回鄉務農,或從事文化創意類的生意),可以賺一點本國人或外國觀光客的錢。

但撇開台灣的觀光品質、設施的問題與來台觀光客平均消費金額多少,別忘了根據報導,來台觀光客最愛去的地方,就是收入完全不用繳一毛稅金的夜市小吃。

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台灣除了能賺到這些觀光客的交通費(機票、鐵公路運輸)、大飯店的住宿費(就算是合法的民宿,也多半是不用繳稅的,更別提台灣四處有多少「未登記合法」的民宿及旅店)費、觀光客去小七消費之後的消費稅,以及企業所繳營利事業所得稅之外,請問這些「迭創新高的外國觀光客」,能對台灣整體經濟與稅收,又能有多少「實質貢獻」與創造更多高就業機會?!

也許看完了以上的「建議」,很多年輕讀者會覺得筆者這篇專欄,對於未來國內局勢的看法「過於悲觀」。但筆者向來就認為,唯有對未來抱持著最壞打算,並且做好萬全準備的人,才能在迎向未來任何挑戰時,有更高的「獲勝契機」!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