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7年2月16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27:除了房子及更多的退休金,其實你更該做的退休規劃的是…

 近來,也許是年金改革的議題火熱,筆者也常被問題有關退休規劃的問題,像是「聽理財專家說:『想要退休生活無憂無慮,一定買房子與至少存10002000萬元』,這是真的嗎」?

老實說,筆者認為會提出這兩樣簡單回答的人,全都是站在台北市經濟精英者的角度的思考,既沒有考慮城鄉問題的差異,也根本低估了退休後生活的複雜度與現實狀況。怎麼說呢?

首先以「買房養老」來說,許多專家建議,為了安穩退休,一定要有一棟自住的房子。因為這樣就不用在「沒工作收入」時,還要額外支付一筆房租,又能避免「房東不租給老人家」,且就算自己不住,想住到老人公寓去,還可以把房子出租。

但是,根據筆者觀察了許多長輩之後,發現了一件事實-不是每一間房子,都是適合退休時住的。那麼,讀者就會問:什麼樣特徵的房子才算呢?大概可以歸納為「外在」及「內在」的兩大條件:

一、外在:生活機能佳、就醫方便。別懷疑,先不要看附近醫院的就醫品質如何,只要是在醫學中心密集的大都會區(台北、台中、高雄、台南)以外地方,單單是就醫的複雜及困難度,就夠令人傷腦筋了。

不要以為所買的房子生活機能不重要,試想看看:當你已經行動不如年輕人,又已經有身體不適的狀態時,還願意每星期固定回診,都要花個半天到一天的時間嗎?如果不想,那你所買的房子位置就顯得相當重要。

除了健康的老人,需要住離醫院近外,特別是如果是屬於失能狀態的老人,則更需要選擇就醫近的環境。因為從根據衛福部「中華民國100年身心障愛者生活狀況及各項需求評估調查報告」資料顯示,越是高年齡、重度失能的老人,就越需要定期就醫,且女性又高於男性。

儘管有高達68.77%的身心障礙者需要定期就醫,但也有高達57.27%的身心障礙者根本無法「獨立就醫」,而無法獨立就醫的理由,除了「無法獨立完成掛號就醫的程序(佔88.12%)」外,最主要就是「交通問題難以解決(佔48.86%)」。

而觀察各縣市「身心障礙者居所到乘坐大眾運輸工具地點,以步行或使用輪椅等行動輔具所需時間」資料,除了台北市與新北市「在15分鐘以內」有超過八成外,其餘各縣市都不到這個水準。且最多「超過30分鐘以上」的縣市,包括有彰化縣、雲林縣及嘉義市;最多落在「15-30分鐘內」的縣市則有:屏東縣、花蓮縣及連江縣。而以上,還只有計算「前往乘坐大眾運輸工具地點」的時間,還不包括「等車」與「實際搭乘」的時間。

事實上,隨著年齡的增加,就算健康體態保持得不錯,總是會有點小病小痛而需要看醫生的時候。假設看病還要長途跋涉,只怕小恙也會被積出大病出來。就算不到失能的程度,且就算老年人與子女同住,由於現在年輕人普遍低薪,夫妻都必須出外工作,如果老年人健康狀況差,更需要有人陪伴就醫。

因為根據統計,失能老人就醫最大問題在於「交通問題」。調查顯示,許多老人家無法就醫,就是卡在相關的問題,甚至,調查許多老人家,連掛號這等小事都無法自行搞定。

二、內在:有電梯及無障礙空間。對此,筆者只想單純把相關統計資料,直接攤給讀者看:根據衛福部「中華民國102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顯示,55歲以上長者所居住的住宅,需要並擁有電梯的比率只有15.9%。其餘約有7成,是住在沒有電梯的獨棟住宅或公寓裡。

另外衛福部「民國100年台灣地區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第七次)調查」,回答獨自走到2-3樓「有困難」的比重,就有近3成左右。其中,女性又高於男性,且超過75歲的老人,幾乎有一半在「爬樓梯」上有困難。

或許很多「專家」或讀者會說:如果生活機能不佳,或是住家沒有電梯,只要是自住房,退休之後,還可以換屋及出租,和後換去住老人公寓。然而,撇開「老年人換屋,等於是把人『連根拔起』」的不利影響,這個「把房子出租或換屋」的想法,不但是天真的可以,且根本就是沒「見過」老年人現實生活的說法。

因為根據筆者的觀察,只要是房子住久的長輩,家中幾乎沒有不堆滿東西的情形。假設要順利出租,一定得把房子裡的東西給清光。但相信筆者,人的年紀一大,所有東西就更捨不得丟。而當屋中堆滿了各式各樣的「不可丟棄的感情依賴」之後,怎麼可能輕鬆換屋及出租?

此外,前幾日筆者看到一則新聞指出:鄰近的日本房市歷經泡沫化風暴後,目前空屋數逼近1千萬戶,賣不掉也租不掉,不僅成為老人經濟負擔,越來越多子女也選擇拋棄繼承,以免變成「一輩子的債務」。

所以,在「少子化嚴重、住房需求不振、房價有可能走低之下,住老人公寓及換屋,都可能還要『另外貼錢』,對沒收入的老人來說,根本就是難上加難」,以及「年輕時花了大筆財富所買的房子,就算到老年要靠銀行「以房養老」,那還是更加不划算(請參考之前的專欄-《「我是有錢人」迷思502:「以房養老」真的是兼顧「自住」及「退休規劃」的好方法?》)?

所以,不但買房養老是個很糟糕的建議(當然,如果讀者家中富有到能夠輕易買房,自然另當別論),筆者還真的想建議想要安穩退休的讀者,與其「拼了命」地買房,還不如「把這些房貸錢省下來,替自己多存一些退休金」來得實際。

因為,撇開「2016年平均薪資倒退16年」的事實(http://news.tvbs.com.tw/politics/702670),另根據資料顯示,台灣人的房屋貸款負擔率(房貸金額/家戶每月可支配所得)在2016年第二季為37.14%,已經連續十多年超出「房貸及房租支出應在月所得1/3以下」的合理標準;甚至,新北與台北市的數字,更高達51.81%62.39%http://pip.moi.gov.tw/v2/e/scre0105.aspx)。

而以上「房屋貸款負擔率超過5成以上」的意義在於:一個家庭有超過一半以上拿到手的所得,都用來「貢獻」給銀行了。但在家庭理財規劃上,一個正常且合理的比率,應該控制在1/3以下。

在這樣的高負擔比率下,許多(特別是雙北市)的家庭,幾乎可以說已經無力再「額外儲蓄」了,且房屋貸款一貸就是20年,假設中途遇到失業問題,更有可能將整個家庭逼入「失業」及「被銀行掃地出門、無處可住」的窘境。

不要以為筆者在「危言聳聽」,因為在經濟不景氣之下,許多人就算還不到法定退休年齡,卻可能面臨「被迫提早退休」,讓退休金準備的前景,更加荊棘滿佈。

從以下內政部的各年齡層兩性勞動參與率資料來看,男、女大約都是從45歲開始滑落。但仔細分析之下,大約從50歲起,勞動參與率就快步大幅下降(請見下圖)。

 

圖、我國勞動參與率情形:

資料來源:內政部

 

以上數據突顯出,有不少的勞工是在還未到法定強制退休的時候,就離開了職場。然而,對照永慶房屋集團之前所做的統計資料分析發現,特別是雙北(台北市及新北市)自2015年開始的平均首購年齡都突破40歲。

另外再以為了年輕人買房而推出的「青年安心成家購屋優惠貸款(青安貸款)」為例,根據財政部的統計,大約有超過兩成申辦人超過40歲。甚至辦理業務的公股銀行主管就表示,青安貸款申辦條件寬鬆,超過5060歲申辦的人數是不少。也就是說:如果國人是從40歲開始買房,可能在尚未還完20年房貸之前,就有失業並繳不出房貸的危機。

其次以儲存退休金為例,許多讀者目前所看到的建議,恐怕都過於簡略而不符真實需要。舉例來說,去(2016)年南山人壽與媒體合作的調查顯示,有近4成的民眾認為,要準備超過500萬元以上的退休金才夠;16%的民眾則認為要準備1,000萬元以上,才能滿足退休生活所需;僅有26%的民眾認為,準備500萬元以下的退休金就已足夠。

甚至,還有投資理財專家表示,夫妻兩人20年的退休生活費至少要960萬元(屬「最低標準」),最高準備個3840萬元都還只能算是個「小康」情形;除此之外,還要額外準備200-1000萬元的退休休閒娛樂費,以及250-1600萬元的醫療照顧費。以上相加之下,大約是每人要準備至少705-3220萬元的金額才行。

至於摩根投信最近一次發佈的新聞,則是以「通膨率2%、退休後再活20年,以及每月需新台幣3萬元生活費」的水準來估算,退休準備金差不多要1500萬元才能夠用。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九成受訪者想於65歲前退休,但有六成目前退休準備金低於500萬,反映出理想和現實之間的極大落差。而這,也是筆者最為憂心之處。因為,這將會導致以下兩種結果:

其一是「既然永遠達不到目標,乾脆就死心、放棄算了」。因為曾有求職平台業者,針對「七、八年級生」做過調查顯示:平均估計退休金,至少需準備1,902萬元;但假設以經常性薪資38000多元估算,大約需要490幾個月,也就是「41年不吃不喝」,才有可能存到這個退休金目標。老實說,要這些人「不乾脆放棄退休規劃的目標」,恐怕也是很難的事。

另一個情形則是:任意聽信不負責任的專家,然後把每月辛苦準備的退休基金,拿去投資在高風險,但實際根本沒有高報酬的標的上。最終,仍舊是落得「退休基金歸零」的悲慘境地。

類似這種案例,可以說是「履見不鮮」。例如昨(215日)就有媒體報導,今年86歲的陳先生(化名),4年前與太太兩人結束在日本的工作返國定居,選擇落腳在三芝的安養中心。

儘管陳先生存下了差不多台幣1600多萬元的積蓄,已足夠度過餘生,但由於陳先生也擔心長壽風險,因此,他透過朋友結識了當時在國泰世華服務,後來又轉職到澳盛銀行及兆豐證券的理專藍苑瑜。

由於信任理專,陳先生將畢生積蓄-354萬港幣,交給在兆豐證券工作的藍苑瑜操作,並交代只需要投資有利息收入的投資商品即可,希望能賺取利息以支付安養中心費用,沒想在20155月投入5個月後,資產僅剩下9萬多港幣,且最後連理專的人都找不到了

不論讀者「死心放棄」,或是「退休金歸零」,都不是筆者願意見到的結果。因此,筆者之前才特別再三提醒:退休基金應該要根據自己的平日慣常的花費,來進行精確的估算才行,不要輕易隨著不負責任的投資理財專家任意起舞,並把自己推向未知的高風險。

談到這裡,也許讀者會問:如果買房與存最多的退休金,並不是現階段正在準備退休的人,「唯一」該首先考慮的項目,那又該考慮什麼呢?筆者的答案就是「提早預存質佳的人脈與健康」!

因為首先,人脈可以讓在退休之後不變「自閉」,更不容易失智;健康的身體可以讓自己避免或延後因為失能而臥床、需要被看護的時間,間接需要高額的長期看護費用。

其次,靠著人多以分擔固定成本,也才能夠讓自己覺得不太夠的退休金能夠「夠用」。讀者永遠要記得:當越多的人一起share固定開銷時,才越能發揮「省錢」及「延長退休金使用年限」的效果。

再者,當你不幸失智或失能到一定程度之後,人脈可以讓你所準備的退休金與保單,在「重要人脈」的監督與管理之下,分毫都會真正運用在你的身上,而不是進了不肖的子女、親戚,或是無良養護機構的私人口袋裡!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