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5年7月23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473》神一樣的偶像、豬一樣的報酬率?!

前一陣子(7月10日),某媒體報導的一小則新聞,吸引了筆者的目光。該則新聞指出,宜蘭縣某間家醫科診所的院長,因為視巴菲特(Warren Edward Buffett)為偶像,所以自封「股神巴菲麗」,並且成立臉書粉絲團幫人解盤。
這位H醫師不但在網路上大談投資術,還曾經為期貨指數進行「解盤」,並有不少的粉絲請求「指點迷津」。但實際上,這位醫師自己卻投資失利,需錢孔急,誆騙老婆他遭高利貸吸血。
沒想到妻子報警處理之後才發現:放高利貸的陳男,原本就是H醫師的「忠實信徒」,並且在其盤口下單,輸掉50萬元後才踩剎車。根據警方的詢問之後,自封為「股神巴菲麗」的H醫師,才坦承早期操作股票大輸,後來改玩期貨試圖翻本,不否認有債務問題…。
老實說,這幾年媒體上也常見許多投資理財成功的案例。儘管這些故事的主人翁,成功的原因與過程都不相同,但大體來說都不脫一個共通模式:早期困苦或投資失利,並且在一番「努力」之後,都達到一個天差地別的驚人成功境界。
當然,這些投資成功的案例,固然可以讓凡夫俗子們產生「有為者亦若是」的學習心態,並且也努力朝此方向邁進。但筆者卻有以下幾點想法,與各位讀者們一同分享:
首先,先於不疑處存疑。這是因為在許多媒體都有可能被誤導及欺騙之下,一般大眾對於這些個案,在沒有實際資料可供驗證之下,最好抱持著懷疑的態度。
因為那些經過媒體「造神運動」後的個案(特別是當事人主動找上媒體的故事),部分如果真的如實地攤在讀者的面前與陽光之下,恐怕會像最前面新聞裡所提到的,只能算是有「豬」一樣的報酬率而已。
其實,「於不疑處存疑」,也是希望能夠鼓勵一般理財大眾,能夠從各種蛛絲馬跡當中,好好訓練一下自己的邏輯思考能力。如此一來,在真正需要投資之際,才能有一套有系統及正確率高的判斷及決策「哲學」可用。
其次,小心別把「特例」當「通例」。撇開刻意作假或誤導的標的,一般大眾應該要了解,這些「成功案例」不過是眾多故事中的特例。也就是說,大部分的投資人,這輩子都會照著統計學「常態分佈」的理論而行。通常媒體慣常或喜歡報導的「吸睛」故事,恰恰只是因為「異於常人」而被選為報導對象。所以,過度把這些特例當特例,可能並非一般理財大眾之福。
最後,要把他人的智慧,內化成自己的知識。投資獲利就跟每一個人的人生是一樣的,就算看了千萬遍他人的成功故事或訣竅,如果沒有辦法把這些經驗,內化成個人的本事。那麼,神一樣的傲人戰蹟與成果,是不可能真正落到自己頭上的。而這,恐怕才是這類案例,帶給理財大眾最大的意義與啟發。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

2015年7月16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472》「三代保單」果真是「神」一樣的保單?!

前幾天,碰巧在某個投資理財的社團裡,看到有人轉貼關於「三代保單」的訊息。且從底下的留言中,看到有不少人對於可以「至少可領『三輩子』」的這種保單,寄予非常大的興趣。
為了讓讀者能徹底了解「三代保單」的迷思,筆者在此將先以實際的例子,來解釋一下「三代保單」的運作。爺爺先以自己要保人被保人是自己則當生存保金受益人之後在自己要保人轉換為而自己仍受益人直到身故之後子就可以轉為生存金受益人繼續領錢子逐年了要保人改的名字世後子只要再更受益人就又可繼續領取生存金(請見下表一「第一種選擇」)。


乍看起來,只要不停地改換「受益人」,保戶只要購買「一張」保單,就可以世世代代地領錢,代數甚至可以四代、五代都有可能。然而,將三代保單說得像神一樣的業務員,以及聽得磕頭如搗蒜的民眾,有沒有想過這世界真有這樣「好康」的事?
對此,筆者詢問了兩位資深業務員,關於「三代保單」的實際運作與核心關鍵,並且整理出值得民眾注意的竅門與「棉角」。總的來說,以上「三代保單」的完美領錢循環,要想一直持續下去不中斷,最主要就是「選對被保險人」。
這是因為被保險人一經確定,就不得更改,而依據《保險法》的規定,只有要保人與受益人是可以隨時變更的(請見下表二)。而被保險人是否能「長命百歲」,才是這個領錢循環的重要關鍵。


其中,被保險人選對與否的關鍵,一是會影響「可領時間長短」,二是可能有「被課遺產稅」的問題。首先從下《表三》就可以看出:在爺爺、爸爸與孫子三代都能活到「百歲」的前提下,如果最早購買保單時,沒有選對「被保險人」,可以領的金額可就會「天差地遠」。



其次,「三代保單」其實與所有保單所面臨的情況都相同,必須同時要考慮在不同情況下,各種保險金有可能產生被計入遺產的狀況:例如「保單現金價值(在要保人與被保險人不同,要保人先身故時,須計入要保人遺產)」、「當期應領而未領的生存保險金(只要身故的人是「生存受益人」,則要計入生存受益人的遺產)」或「身故保險金(計入被保險人或身故受益人自己的遺產)」。因此,想要購買的保戶,也還要特別留意相關風險。
所以總的來說,「三代保單」只不是保險業務員造自己業績弄出一自己可能都搞不懂,且越少在通膨因素之下斷無可能世世代代都持續領下去只要被保領錢的循束了),但大家happy的行銷話術
之所以說「錢只會越領越少」,是因為在通貨膨脹因素的影響下,所領的生存保險金將會越來越少,且隨著領取的時間越久,差距會越來越大。以最開始「年領12萬元」為例,單單只在1%的微小通膨率之下,30年後「每年」的實際價值只剩下「88000多元」、60年後「每年」的實際價值只剩下「65000多元」,以及90年後「每年」的實際價值只剩下「48000多元」而已(在不同通膨率之下的現金終值,請見下表四)。


在這樣「實際金錢購買力越來越小」之下的「三代保單」,真的值得保戶「化心動」為「實際行動」嗎?這恐怕值得所有「一心饗往」的讀者,應該要再仔細三思的了。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