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4年10月30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444》-投資與賭博不同的10個區別

最近碰到兩位讀者的來信詢問,其實都是讀者收集自媒體上的報導,一則是質疑有關「高報酬率投資素人」案例的真偽,另一則是「只要簡單的加減乘除,準備XX金額,就可賺大錢」廣告是否值得真投資?
老實說關於這兩個問題的,也是筆者最常被詢問到的「題目」。但追根究底,其核心就是「投資與賭博之間的差別」。然而,賭博到底與投資有何不同呢?根據筆者長期的觀察、分析與解讀,這兩者至少以以下的區別:
一、只需要加減乘除就可賺錢的,鐵定是賭博無異。因為投資不只需要會加減乘除與各種報酬率的試算,還需要縝密的心思,將每天多如過江之鯽的資訊進行抽絲剝繭、辨別真偽,以及影響價格的權重高低,這並不是只會簡單加減乘除數學的人,可以完全勝任的。
二、賭博是靠「運氣」,而真正的投資則是靠「實力」。而要徹底分辨「運氣」與「實力」的差別,首先是要看一下這位投資人的報酬率,是否屬於「合理」的範圍。
當然,由於投資風險越高,所要求的報酬率一定要比較高,才能滿足投資人的期望。但是,如果是在短期內,就擁有超高(超出該市場平均合理範圍)的報酬率,除非是那少數中的少數「天才」型人物,根據筆者的觀察,「運氣」成份絕對佔了大多數。
其次,這裡所謂的「實力」,其實是與研究與做功課的「深度」有關(成正比)。雖然「實力」,也就是紮實而深入的研究及分析,佔了極高的比重,且有時研究了半天,也還是要一點的運氣加持,才能獲得最高的利潤。但是,如果是純賭博,運氣的成份幾乎可說是100%
三、如果純脆是「只為好玩(Just for fun)」,或是只是為了「打發時間」,幾乎可以算是賭博行為。因為投資是需要長期進行資料分析及研究、判斷的,不是單純打發時間-開盤時間看看盤,收盤之後睡個午覺、然後唱唱卡啦OK、做做運動,晚上才打開電視,聽分析師如何解盤,就可以說是在進行真正的「投資」。
四、完全不知道自己會有多少風險?能夠承擔多少風險的,絕對是在「賭博」。至於那些事前會先計算做了決策後有多少風險?這些風險自己到底能不能承受得起?有了這些想法及打算的,才算是「真投資」無誤。
五、購買「伸手牌」的標的,非但不是真投資,恐怕也與賭博沒啥分別。單單只聽別人的建議、自己也完全不知道原因就進行買賣,除非當事人真的鴻福齊天,否則,根據筆者所聽到、看到的案例,慘虧的機率可是相當驚人的。
筆者認為,自己的投資唯有自己能夠負責,更何況,如果自己都不參與進行研究、分析及確認投資價值的真偽,如何能夠拉高自己的勝率?又如何能夠累積並「內化」成自己的投資經驗?
六、真正的投資,不論是其策略、方法或心得,都是可以複製及移轉的。也就是說,只要時機與環境相同(或幾乎近似),真正的投資方法是可以經得起不同人的考驗的,不會因為標的或當事人的不同而有差異。
七、投錢下去「不一定要贏」的是賭博,而有把握「一定要贏」的才是投資。也許很多讀者會覺得奇怪:凡是投資,哪有一定會賺錢的?但是,如果投資人沒有抱定「所有投入都要能有獲利」的心情,恐怕就不會珍惜每一份投資金額,以及每一次的投資決策與步驟。
八、投資人「投入」的時間多,而且看的都是「門道」,但賭博行為決策前的時間投入普遍不多,而且多半是以「看熱鬧」為主。當然,這裡的「投入時間」,還包括投入市場的時間長久。
儘管這世上不乏天縱英才,也同時可能有「資歷遠大於技術與經驗」之人,但是,對於廣大資質差不多的凡人而言,也只有靠著更多「用對方法」及一定時間投入的努力,才能將累積出不凡的投資經驗與敏銳度。
九、當價格下跌或是押注失敗之際,抱持著「硬ㄠ下去,看誰最先倒下」心態的鐵定是賭博,投資則與之相反。一般人在賭博時,很難會做非常深入的研究(老實說,除了研究出現號碼的「機率」外,也沒啥其他分析研究可言),所以在遇到價格下跌或投注失敗時,唯一可使的招數就是「硬ㄠ下去,看誰最先倒下」。
但如果是真正的投資,一方面之前已經做過一番研究,知道所持有標的的合理價位在什麼位置;另一方面,也早就計算清楚自己所能承受的最大風險。因此,總是會在「該住手時停手」,切實遵守「停損」的規則,而不讓自己落入越陷越深,或是損失慘重的地步。
十、靠「大數法則」獲利的是「賭博」。就以賭博的「包牌」為例,只要包牌多,能夠中頭獎的機率就可以提高非常多。但是投資就完全不同,就算投資人把單一公司股票全部買光,也是不能提高太多獲利機會的,也就更別提可以提高投資報酬率。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大凡這個世界,總有些許例外情形,筆者以上所舉的例子,主要是指大多數的情況而言。所以,讀者可千萬別拿少數特例,來質疑筆者大多數案例的真偽嘍~

*本篇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註名出處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

2014年10月23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443》「感覺」不景氣,不代表「一定賺不了價差」!

時序進入十月,原本就受到全球密切關注的各個股市,連續出現了多次明顯的「大回檔」,造成所有投資人的恐慌與疑慮。不少筆者的一些投資台股的朋友,就非常擔憂他們手中的股票,是否已經「跌無可跌」?至於空手者,多半也是「躍躍欲試」!
當然,「危機」亦可能是「轉機」,值得理財大眾進一步動態地修正現有投資策略。但在實際進行投資決策之前,多了解一下全球各國經濟景氣的現況與走向,絕對是投資人該有的基本功課。
以這一期的《商業周刊》為例,封面故事就是以「未來5年,只看美國」為題,認為未來的投資焦點,都將擺在以「美國」為主軸的焦點之上。其次,這一期的《財訊月刊》中,也點出了高盛看衰商品市場,拋出「油價要重回每桶100美元的機會越來越小」,以及看空「銅價、金價、黃豆、美國天然氣」的投資風向。
而財金文化董事長謝金河在最近一期的《先探》專欄-「十月全球股災又來了?」中,也憂心未來台股的表現-「漲無下跌有量是最的走也就是價無的人多了這個如果有改善國際股市回檔風險台股可能引更大的下跌風險」
在文中同時引用「IMF裁拉加德到治城大她用灰色來確定未5年全球經濟進入新平庸有任何亮可言」的觀點,似乎對於全球以及台股的走勢相當悲觀。
然而在提供實際看法之前,筆者想先跟讀者們分享兩個很重要的投資觀念。首先就是:投資向來有短、中、長期之分,更何況「大盤指數不漲,並不代表沒有『令人眼睛一亮』或『漲幅不小』的個股」,特別是對想要「短期進場投資賺價差」的投資人而言。
其次最重要的是在實際投資時,千萬不要只憑「感覺」,而應該完全以「數字」做為決策的重要依據。儘管筆者也完全不認同全球(特別是台灣)的經濟景氣能夠「好上了天」,但由於投資市場的決策者,完全是「看數字」在進出,所以,即使這些因為基期及成本差異,以及匯率變化等所堆積出來的獲利數字,並不完全等同於民眾所真實感受到的經濟現況與事實。假設投資人還是堅持繼續「跟著感覺走」、不特別善加利用近期的市場恐慌心理,以擬定反向投資策略,就很有可能會錯失掉投資的最佳契機。
回到筆者綜合一些市場專家的看法後,撇除每年年初,因為法人(包括外資與投信)在年底已經賣出部分股票,以便進行「作帳」,並且會在隔年年初,因為再買回看好股票而產生所謂的「元月行情」之外,2015年的經濟成長及投資環境,似乎也還不會「太過悲觀」。
理由之一是:油價已經由原本的105元附近高點,滑落到80元左右,其他原物料也在大跌。在跌幅有20%的前提之下,許多企業便有可能單純因為「成本下跌」,而自動擠出可觀的獲利。其中特別是油價佔總成本比重相當高的「海、陸、空運輸」,以及消費量與油價成正相關「汽車」業等受惠最大。
當然,有過去高價原物料庫存的產業及公司,在還未用完之前,獲利數字當然不會太好看;只是,一旦清光高單價庫存之後,相關上市、櫃公司的獲利就會「自動出現」。
至於「深受油價下跌影響」的產業,讀者可以參考這一期《財訊》月刊所提到的產業名單,就是「未來有得熬」的塑化、化纖、橡膠、太陽能及風電等五大產業。
理由之二是:在美元持續維持強勢之下,代表其他國家的貨幣,更有可能趨向「競貶」的局面,特別有利於「出口到美國的企業」,產生「匯差收益」。
以最近美元兌新台幣的走勢為例,單單由原本的一美元兌29.9元多貶至30.5多元,貶幅就有2%的水準。儘管這樣的貶值幅度並不大,但是對於許多「毛三到四」的外銷產業來說,等於是光靠匯率的數字波動,就平白幫業者創造出約2%的獲利成果。
理由之三是:特別對台灣股市來說,年底前將遭遇不只一次的「空襲警報」並探底,讓許多個股出現「較佳投資價位」。例如至今仍然持續燃燒的食安風暴,嚴重地衝擊食品相關產業;再加上年底選舉將屆,各項未知變數恐將造成市場的不安與動盪,都將進一步摜壓股價指數以及經濟成長率。
更有甚者,一旦第四季(年底選舉前)像某位市場專家的「金管會拉抬股市第四箭有可能是『大戶條款(取消10億元進出量以上大戶的證所稅)』」大膽預測成真,也許更是大戶藉由成交量大幅擴大而「拉高出貨」的大好時機。而當大戶、法人同時「順利下轎」之後,投資人迎來的將是「把貨(股票)都倒給散戶」的重挫局面。
以上三大理由的意思是:在今年「基期相對較低」之下,突顯出大幅「反彈」、「跳高」的局面。筆者更可以大膽地預測:明年政府相關單位鐵定會「很自豪」地,向百姓誇耀及「吹牛」來年經濟大幅成長的「政績」!
這對一般的台股投資散戶來說,最近大盤的所有拉回,或甚至是國際股市的大跌,恐怕都是趁此機會「擇優換股」及「汰弱換強」的大好時機。然而,在這一波「大換股潮」來臨時,投資人該如何進行正確的選股呢?
對此,筆者歸納整理出「未來5年是否有成長空間」的選股標準。舉例來說,只要是中國大陸大量生產,或是台灣廠商完全沒有任何專利可言的產業,像是LED、塑膠、生物科技等,甚至是因為以上這些「慘業」而間接「受害」的產業,都不是想要中、長期投資的人,該有的「口袋名單」。
最後特別值得一般投資人注意的是:以上提到的產業標的,很有可能最近已經開始上漲。因此,逢拉回而非追高,也才是最佳買點;至於股價還未大幅拉回的標的,有興趣的投資人也還有「等回檔幅度夠了再進場」的機會。

*本篇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註名出處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