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0年4月23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90》租屋怕遇到故意不修繕的惡房東?包租公律師教你3招自保!

有一位常向筆者提問與互動的年輕粉絲就抱怨,在他還沒有能力買房之前,就只能四處租屋居住。且因為單身,他都是選擇「有附各種家電設備」的房子。因為,價格雖然貴了一些,但卻具有「提著一卡皮箱就可入住」的便利性。
只不過,各種家電設備總有損壞的一天。遇到這種情形,也不是每一個房客,都能遇到爽快進行維修的房東。像這位粉絲,住進去沒幾個月,電視就壞了。雖然他在第一時間,就通知了房東。只是左等、右等,都不見房東來修,總是以推脫為由,遲遲不肯修理。由於現在的年輕人,人人都有手機,沒電視可看,倒還沒有太大的不便。最後,還是隱忍下來了。
但沒隔多久,洗衣機又壞了。雖然他也是第一時間通知房東,但照例,房東也是推三阻四的。最後,乾脆跟他說:「家裡洗衣機不能用,但現在外面有很多自助洗衣店,一樣能解決洗衣問題」。
這位粉絲心想,住在這裡已經習慣,不想只為了一些半小不大的瑣事,就吵著要搬家。畢竟,「找房子」也是件滿辛苦的工作。但他當初會選擇租下這間套房,就是因為房東有提供一些生活必需的家店設備,讓他不用額外花錢準備。
這位粉絲很氣憤地跟筆者訴苦,說他所付的租金,就是包括這些「附屬設備」的使用權的,房東如果刻意不修,難不成他一定要「吞下這口氣」,自認倒楣?
事實上,類似以上這樣的案例,還真不少。例如根據崔媽媽基金會過去有關租屋糾紛的統計顯示(https://news.cnyes.com/news/id/4447572),最常見的就是「修膳責任歸屬」的問題。
租房子遇到東西,特別是日常生活必需品壞掉不修繕,那可是一件非常困擾住戶(承租人)的事。但是,如果遇到一位「收租金快快快」,但東西壞掉要修繕卻「慢慢拖」的房東,就只能自己隱忍下來嗎?當然不是!
身為資深房東、在元月份出了一本《租事順利》專書,並在最近開設「RED612揪安心租賃管理公司」的蔡志雄律師,就提醒有此困擾的住戶,可以採取以下3大步驟:
第一步,釐清修繕的責任。蔡志雄認為原則上,除非房東與房客之間,有針隊特定項目進行特別約定,否則,通通都是由房東負起修繕的責任。因為在內政部公佈的「房屋租賃契約書範本(https://www.land.moi.gov.tw/law/new/667-N2.pdf)」中的第8條,就是針對修繕及改裝責任的釐清。
而這裡所謂的「針對特定項目」,蔡律師就舉例說明,房東與房客雙方,可以約定「消耗品(像是燈泡與燈管)的損耗,是由房客自行負責;其餘(漏水、冰箱、洗衣機、冷氣或瓦斯爐等),則由房東負責修繕」。那麼日後如果是燈泡、燈管之類的損耗,就由房客自行負責;冷氣壞了,自然也是由房東負責。
在此同時,值得承租人(房客)注意的是:由於現行「房屋租賃契約書」只是「範本」,裡面的條文可以由簽約雙方自行刪改或訂定。也就是說,房東也同樣可以跟房客約定「所有物品修繕,通通由房客自行負責」。如此一來,日後有任何東西損壞,房東都可以不用負責。所以,蔡律師特別提醒租屋的民眾,在簽約時,一定要特別小心、再三確認相關條文才是!
第二步、訂一個合理的修繕期限,並且「催告」房東。律師出身,也有長年租屋與出租房子(當房東)經驗的蔡志雄認為,考慮到房東不一定住在附近,且本身可能也有自己要忙的工作,因此,所謂的「合理修繕期間」,應該是「5天到1星期」較為合理。
第三步、自行修繕,再從房租中扣除相關費用。蔡志雄認為,假設房東未在期限內進行修繕,房客可以有以下權利:房客可以自己請人修繕,並且將修繕費用自租金中扣除;甚至,如果房東不修繕的結果,造成房客「難以居住」,還可以「提前終止租約」(請見租約範本第15條)。
從以上說明可以看出,房客一旦遇到惡房東「刻意不負起修繕義務」時,並不是只有「逆來順受」的選項,也是可以「自行修繕,並將費用從租金中扣除」的權利。
只不過,房客也許仍會擔心:自行先繕之後,房東會不會以「修繕費用太貴,而不願意全額支付」?對此,也具有房東身份的蔡律師就表示,如果時間允許,房客可以找3家維修店家進行比價,最後在選便宜那一家的來修。
至於要不要在租屋契約中,由房東事先約(指)定修繕的店家?蔡志雄則認為這種做法「可能比較困難」,他說:「畢竟什麼壞掉事先不知道,每樣都約定太冗長」,他說。且在《租賃專法》第8條中就有名文規定:「出租人應以合於所約定居住使用之租賃住宅,交付承租人,並應於租賃期間保持其合於居住使用之狀態。出租人應於簽訂租賃契約前,向承租人說明由出租人負責修繕項目及範圍,並提供有修繕必要時之聯絡方式。前項由出租人負責修繕者,如出租人未於承租人所定適當期限內修繕,承租人得自行修繕並請求出租人償還其費用或於約定之租金中扣除。出租人為修繕租賃住宅所為之必要行為,承租人不得拒絕」。
簡單來說,蔡律師認房客一般合理的做法是:先口頭請房東修,房東不故意拖延不修,才「寄存證信函」,再自己找人修繕,之後,就可以將這筆修繕費用,自租金中扣除(當然,房客一定要保留修繕費用的發票)。
且為了要留下明確的證據,蔡律師建議房客務必用「存證信函」的方式(存證信函的內容與重點,請見以下Box),而不要用「口頭」,或是時下熱門的Lineemail方式。

Box、存證信函的撰寫重點:

蔡志雄律師強調,由於郵局會保留存證信函的副本(存證信函可以到郵局購買,或者直接到中華郵政全球資訊網站:https://www.post.gov.tw/post/internet/Download/index.jsp?ID=220301,下載電子檔),因此,是做為證據之用上,最為簡單也最明確的方式。至於存證信函的寫作內容及重點如下:
一、寫清楚租屋地址。
二、寫明租屋處的哪裡壞掉?
三、限房東在「函到幾日內」進行修復?
四、如果房東在期限內不進行修復,則房客可以自行找廠商修繕,而費用由房東支付或自租金中扣除。
當然,存證信函的功用,並不只是在於「通知房東」,根據《台灣法律網(http://www.lawtw.com/article.php?template=article_content&area=free_browse&parent_path=,1,662,&job_id=58383&article_category_id=272&article_id=28204)》的資料,雖然存證信函最大的功用就是保存證據,但是寄發存證信函的目的,卻也不以此為限,還有向對方施加壓力、發出最後通牒、警告對方、釣取證據、為催告通知、解除(終止)契約、行使同時履行抗辯權、抵銷等一定的法律效果。如果民眾善加運用,甚至還可能發生反敗為勝的效果,值得民眾了解及善加應用。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20年4月16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89》工作是一時的,生存卻是永遠的!

最近,受到疫情的影響,很多上班族開始被迫放無薪假。像是有位熟識已久的年輕朋友寫信給筆者,說他對於原本的工作,就不是怎麼滿意。薪水不高雖然是原因之一,但是「對工作提不起熱情」,才是最大關鍵。
而且,最近因為受到疫情的影響,他同公司但不同部門的同學,卻已經開始放「無薪假」了。所以,這位年輕人就想問筆者:是否乾脆趁這機會,先去上個股票投資班,之後就拿著他之前工作幾年攢下的「老本」,做一個「專業投資人」?
對此,筆者期期以為不可。原因是首先,投資是需要「資本」的,且這個投入的資本並不低。除非年輕人是生於富貴之家,能夠有源源不絕的新資金加入。否則,很難透過時間複利的效果,同時累積自己的財富,又能給自己帶來穩定的每月生活費。
筆者實際用幾個例子,向他解釋「完全不工作,只靠投資領取生活費及累積財富」之不易。下圖是實際以「期初投資本金100萬,但不用靠此領生活費」、「期初投資本金100萬,但要靠此領取每月2萬元生活費」,以及「每月定期定額投資5000元」與「既有期初投資本金100萬元,每月還定期定額投資5000元」為例,在年複利投資報酬率不是很高的3%之下,累積投資30年的結果。
製圖:李雪雯
由上圖可以看出,就算沒有期初投資100萬元的本金,只要每月定期定額投資5000元並累積投資超過22年,累積財富的效果,就比只用100萬元本金投資的方式更高。當然最重要的是:如果單靠一筆期初本金100萬元的投資,想要不工作,只靠這筆錢支付生活費,其累積財富的效果將是最低的。
其次,投資有賺有賠,並不是每次投資,都能有所獲利。所以,如果沒有固定的收入來源,就很難維持基本的生活,甚至是投資所需要的「資本」。一旦生活費都要從投資中獲得,就很容易讓自己變成「短線操作」,且更容易因為急於獲利,而讓自己投資決策失去準頭。
再者,每一個人,特別是年輕人,是需要社會化的。因為從年輕人人生的長遠規劃角度來看,所謂的工作,其實並不只是「賺一份能夠糊口的生活費」而已,它牽涉到許多積極參與人際互動的社會化過程。如果年輕人太早「不工作」,
也許年輕人會說:就算不工作、只做股票投資,我也會跟三五好友一同出遊玩樂,照樣可以擁有與人互動的社會化生活。話是沒錯,但是,與工作場域上司、同事與部屬的互動,完全與「好朋友」完全不同。因為好朋友之間,擁有相同的興趣及喜好,一群人之間只有共同享樂的平輩關係,不會有下對上、上對下與同儕之間的相互競爭、溝通、合作與爭取支持。
所以,筆者還是奉勸他:由於經濟景氣受到疫情的研重影響,現階段並不適合「輕舉妄動」。因為,人生無處無風險,現階段最該思考的是「如何讓自己在風險發生時,能夠降低各項損失」,而不是「乾脆把工作辭掉了,然後只靠著幾堂投資理財課,就能輕鬆靠著這些『被動收入』賺取生活費及退休金」。更重要的是,這位年輕網友,應該開始慎重思考,自己在本業上的長久競爭能力。
事實上,這次受到新冠病毒疫情的影響,不單是台灣本地,全世界的經濟都受到相當程度的重創,並且引發各國嚴重的失業潮。單是以美國為例,根據美國勞工部的資料顯示,三月底到四月初那一週的首次申領失業救濟金人數,就高達了664.8人,創下了歷史新高紀錄,較前一周330萬人增加逾一倍,兩周累計接近1000萬人(https://udn.com/news/story/6813/4464700)。
且美國勞工部的數據並顯示,申領失業救濟的四周移動平均數為205.4萬人,比一周前高出32萬人,攀抵2017年以來最高。事實上,美國初領失業救濟金人數的舊紀錄是在1982年創下的69.5萬人,而在20093月金融風暴後的大衰退高峰期,也只有66.5萬人申領,顯示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公司行號與商店關閉停業,正重創美國經濟。
至於國內的狀況,媒體報導截至47日為止,住宿餐飲為無薪假最慘烈行業,有高達2,979人放無薪假;且連金融及保險業也都「破蛋」了,也有1家、6人實施無薪假(https://udn.com/news/story/120974/4477593)。
筆者並沒有想要發表一些,有關「事後諸葛」的言論。當然,如果讀者平日就有風險意識,或是能夠預先「廣積糧」,就算遇到風險,也不用太過擔心「撐不過去」的問題。
但是,如果真的遇到放無薪假或失業,又該如何面對呢?筆者認為,這問題可以有兩大層次。層次之一是「事後補貼」的問題。首先是尋求「無薪假」的各項補助。而根據媒體的報導,勞動部已推出4大方案,以「幫助勞工加薪」(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48/4483276)。
其次,則是申請失業相關的補助。所以,如果是有勞保的上班族,在面臨非自願性失業時,至少可以先尋求「勞保失業給付」的相關補助(https://www.bli.gov.tw/0005071.html)。但值得提醒的是:以上「失業給付」,是屬於「就業保險」當中的一項,且只有在一般企業投保的勞工,才可以享有「就業保險」的納保權利,如果是在職業工會投保的勞工,就無法享有5項「就業保險」的福利(請見下表一)。

表一、在職業工會投保的上班族,無法享有以下5項「就業保險」的福利:
資料來源:勞工保險局「就業保險」網頁(https://www.bli.gov.tw/0000100.html

至於另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則是有關自己未來就業前景的預測及準備。例如就有媒體引述國際勞工組織(ILO)在3月份所發佈的警訊報告,提醒「已有健康狀況的工作者」、「年輕人其年長工作者」、「女性工作者」、「未受體製保護的工人(臨時工和零工)」與「移工」這五類人,要更加留心預防工作風險,準備因應方案(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59489?utm_source=line&utm_medium=message--&utm_campaign=59489&utm_content=-&fbclid=IwAR1ebGHOxqkw20J8RGR85XuqThh2d8Zl74zOorzGnteWQ3dowwj0eQKBFZE)。
以上5種人嚴格來說,就只具有兩種特性—「工作機會的弱勢」與「健康問題」。其中,對於擔心「健康問題」風險的上班族,原則上除了可以透過「相應的保險(請見下表二)」外,就只能拉高「廣積糧」的水準,也就是預存至少6-12個月的緊急預備金,以備未來的不時之需。以上這兩點,也是筆者再三請這位年輕網友,特別注意及確認的重點。

表二、能幫忙上班族,解決「健康風險」問題的相對應保險:
製表人:李雪雯

至於「工作機會弱勢」問題,特別是如果已經開始放無薪假,或是直接面臨失業的上班族,其實已經代表自己在這一行業中,屬於「工作機會弱勢」的一群。
這個時候,筆者所能提供的建議,除了「進一步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或甚至是「積極轉往有前景的行業」之外,似乎也真的沒有什麼特別突出且有效的好方法。
不過,儘管筆者無法提供明確的轉業資訊,從「未來AI人工機器人將會取代人類工作種類」這個角度,或許可以提供給這位年輕網友,以及廣大對於未來就業極為憂心的讀者,一個有力的參考方向。
筆者非常推薦讀者,可以參考行政院政委唐鳳,對於未來人類工作被AI機器人所取代的看法(https://udn.com/news/story/7238/4145453),再進一步思考自己的工作,有哪些部分會被取代?又有哪些是機器人自動化時,不會被取代的個人競爭力強項?筆者認為,每位上班族唯有徹底思考清楚這個問題,也才有可能在就業市場中「保百年身」!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20年4月9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88》買進靠準備、賣出靠智慧!

記得筆者在寫之前《「我是有錢人」迷思586》這時不敢買股票,也千萬別輕易放空(https://fund.udn.com/fund/story/7488/4445308)專欄時,特別提到以台股為例,十年線是很重要的「中長期低點(底部)」訊號。
之後,就有一位網友寫信給筆者,說他也覺得台股應該跌的也「差不多」了。只不過,這一波下跌又快又猛,害他所買的股票先是被「斷頭」,之後,在「害怕買了,股票就下跌」的心理陰影下,讓他遲遲不敢買進。
關於這位網友的問題,讓筆者想到政治圈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上台靠機會,下台靠智慧」。而面對「該不該賣」這件投資重要決策上,筆者認為如果把它改成「買進靠準備,賣出靠智慧」,還滿能貼切地幫這位網友「解惑」。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首先在「買進靠準備」上,所謂的「準備」,其實有以下2大重點:
重點一、長期觀察該標的的走勢,才有助於「看對最佳買點」。相信有做過股票的人,都聽過這樣的一句獲利的口訣是「買低賣高」。然而單就以股票投資為例,如果投資人平時沒有長期的觀察與準備,怎麼可能知道投資標的的高點與低點呢?且正因為掌握住股價的高點與低點,投資人才能順利避開「買高賣低」的賠錢陷阱。
記得前幾天,有媒體報導曾有某位小護士,特別選在台股上萬點時,選擇把手中的定存通聽解約,然後去買了金融股。然而,一場股災下來,讓她賠掉了10多萬元。倍受挫折的她,因此就向股市新手,提出了「千萬別在萬點賭身家」的叮嚀。
但事實上這位小護士真的弄錯了方向與重點,因為,投資人不適合定期定額「存股」的時間點,並非在於「萬點」這個數字上,而應該取決於「該檔個股的股價,是不是處於『歷史的相對高檔』」?
而想要確定進場時間點,是否為相對歷史高檔?最重要的關鍵,就在於投資人有沒有做足功課?如果投資人沒有經由長時間的觀察、做足功課,就只是看別人有賺大錢,就把辛苦的血汗錢往裡面投,那不是跟賭博沒啥兩樣?又怎麼可能「保證賺錢」?
當然,如果是定期定額「存個股」,或是購買投資標的分散的ETF,只要個股未來前景持續看好,或是將投資期間拉長,就算是買在高檔,整體投資結果依舊可以「還投資人一個公道」。不過問題是:明明可以買到股價相對便宜的低檔,為什麼要花較高的成本投資?畢竟,投資獲利最重要的口訣,不就是「買低賣高」嗎?
筆者再舉以下最近所看到的一則外電新聞,該新聞在開頭就表示,在新冠肺炎大流行後,已刺激起雜貨與民生必需品的購物狂潮,可能會驅使投資者追逐雜貨股。因此,某國外分析師就建議,投資者應該選擇品質和價值獲有高評價的一些「雜貨」類股票。
老實說,筆者也認同這些股票,絕對是現階段,甚至也可能是未來長期值得投資的標的,但問題的重點在於:投資人應該選在疫情尚未大爆發之前,現在等各地「瘋狂搶貨潮」已開始再想要買進,股價早就已經被炒高了。
相反的,雖然現在民眾還會持續搶購物資,但如果疫情持續延續、囤貨者越來越多,一但疫情遠離之際,這些公司股票的股價,還可能會因為「需求瞬間變少」而下跌了。如果投資人這時搶進,等疫情過後股價下跌,又嚇得出脫手中股票,不就正好成了「買高賣低」的最鮮活示範了嗎?
如同「看一個人是否可以交往」,得先看其「過往人品記錄」一樣,就算投資人覺得投資標的「後市大有可為」,實際進場買進前,假設能仔細看一下過去的價格走勢狀況,既可以確保自己不會「買在最高點」,更有助於投資人勇於在「低檔」承接。
重點二、要有一筆錢。有些投資人也許非常幸運,就剛好碰上了十年難得一見的低檔行情,但卻無法順利進場逢低承接,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手邊就是沒有一筆閒置資金」。
記得筆者在疫情逐漸漫延,許多國家開始宣佈封境或在家辦公及上課之後,就已經與幾位朋友透過「腦力激盪」,而想到所有與5G寬頻、電腦、資安、視訊軟體等相關的產業,勢必會因此受惠。
但老實說,台股這一波雖然面臨十年難得一見的低點,筆者也完全沒有賺到錢。其原因就在於:「手邊必須留更多準備金,以應付疫情可能變化,而沒有資金可以再進場」,所以,也只能看著那些股價節節上漲,而獨自「搥心肝」吶~
至於在「賣出靠智慧」這一重點上,會面臨到「需要賣出」抉擇的時間點,通常是以下2種情形:其一是「是否要獲利滿足並落袋為安」?其二則是「是否該停損賣出並降低損失」?
其實,不論投資人面臨以上的停利或停損,都需要靠一定的投資智慧來面對及處理。因為,兩項決策都是非常「違反人性」的一件事。其中的前者(停利),會面臨人性的貪婪;至於後者(停損),則關係到人性的恐懼。
筆者絕對不敢說,自己有那個可以戰勝「怕賣早了,沒賺到飽」的貪婪,以及「怕賣錯了,價格反而往上飆」恐懼的「有智慧」之人。因為,自己所做的每一筆投資,也不見得全都能夠「只賺不賠」,且遇到「是否該賣出的抉擇」時,一樣會有貪念與恐懼。
然而,筆者認為人性與情緒固然難以改變,但如果配合一些方法或原則,也許就較能幫助投資人做出最適當的決定。因此首先,先設定一個「符合自己期望」的停損與停利標準,是很重要的。
當然,停損與停利的數字,可以完全不一樣。例如對於損失承受度低的投資人,可以將停損設為5%;至於停利部分,則可以設到10%、20%或30%。
甚至,投資人如果看好投資標的的超長期投資前景,設定50%或100%再賣,也不是不可行。但唯一的重點是:只有設定好一個實際的數字,才有助於自己進、出時的觀察與參考。
其次,在實際做法上,以基金投資為例,當投資人預測行情有可能「持續向上」之際,建議可以把「超過停利點」後的獲利部分「落袋為安」,至於本金則可以繼續投資。等到有明顯的「未來趨勢向下」訊號時,才將投資本金部分「全部脫手」。
而當投資人面臨投資標的大跌之際,如果是從事「槓桿操作」,或是短期內有「100%資金保本」需求的投資人,由於能夠承擔的下檔風險極為有限。所以,除非能100%確定,下跌是單一且短期影響。否則,「早點停損」,才能將自己的損失降到最低。
當然,有些投資工具或標的,很難有所謂「資產部分贖回」這回事,像是股票投資,或是在頭幾年,有一定贖回費用或解約金的保單(不論是儲蓄險,或是投資型保單)。
關於股票部分,筆者之前看過的一個不錯做法,就是「賣出配股而保留母股,以繼續投資生利」。至於保單部分,筆者認為所有產生「賣與不賣」疑問的理財大眾,最好是回過頭去認真、審慎地重新思考:當初決定投資的時空環境與基本面是否已經改變?如果自認為投資標的未來的趨勢持續向上,自己又不是「槓桿操作」,更沒用到這筆本金的壓力,繼續投資下去,也不會是一樁錯誤的決策。
最後需要補充說明的有兩點,其一是:定期定額投資,並不表示完全不用停損與停利。很多讀者也許會對「是否該停損賣出並降低損失」這句話「心生懷疑」。因為,不是很多投資專家都再三強調:「只要定期定額投資,既不用怕股價的波動,也更不用擔心『買到最高點』」嗎?
以上所言話雖不假,但定期定額投資之所以「不怕波動過大」,或「可能買在最高點」的最大前提,必須是「投資標的長期趨勢向上」。如果以上答案為否,就算是定期定額,投資人也一樣得面臨「選擇賣出時點」的抉擇。
至於其二,則是投資人所有的停損或停利的賣出資金,記得一定要擺在另外一個專門的「儲蓄」帳戶裡,千萬別放在「投資」帳戶裡,跟實際的投資本金「混在一起使用」。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20年4月2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87》誰說投資債券,就一定是「100%保本、保息」?!

上個星期,有位網友向筆者「投訴」,說他之前透過銀行理專購買的「連結目標到期債券基金的投資型保單」才進場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淨值就已經掉到8元左右。
也就是說,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這位保戶的資產,就從當初進場的100萬元,跌到只剩下80萬元左右,等於是大虧了20%。這位保戶著急地問筆者:事到如今,該如何是好?
在那天之後,由於美國聯準會(FED)提出史無前例的貨幣寬鬆政策—除了購買公債之外,還將同時購買公司債與債券型ETFhttps://udn.com/news/story/6811/4438147,使得債券市場價格波動較趨穩定,並使得以上目標到期基金的淨值數字往上回升,稍稍減輕了保戶「資產縮水」的幅度。
儘管「時間可能是投資最好的良藥」,但是,如果按照這張保單的商品簡報資料裡的試算公式,假設其到期的「預估年化報酬率」為4.19%,等於6年後債券到期的總報酬率是23%(已反應保費費用)。
如今,保戶所持有的目標到期債券型基金的淨值,已經下跌了20%左右,想要在6年到期時,可以拿回原本預期的23%總報酬率,等於現在的淨值得往上大漲50%左右才行。但,這真的有可能嗎?
關於債券市場未來的走勢,筆者特別採訪了一位經歷過多次全球性債務危機,目前任職於歐系私人銀行,主要工作是為個人及企業客戶規劃債券投資,且寫過《當債券連結國家命運》一書的作者—林睿奇,請他根據他多年的市場投資經驗,提供投資人對於未來債市發展的參考。
林睿奇表示,這次新冠疫情對全球金融市場的影響,可以用「史無前例」來形容。因為以他的經歷,不論是2008年金融海嘯、911恐怖攻擊行動,或是19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都無法與這次狀況相比。
至於未來全球債市的可能走勢,恐怕還得看看歐、美各國,特別是美國的疫情發展如何?但林睿奇認為,撇開最好與最壞的預測,只要美國能夠透過大量檢測與適當隔離的手段,用時間換取醫療資源不至於崩潰,進而縮短疫情干擾經濟活動的時程,那麼,全球經濟所受到的影響,就不至於太過糟糕。
然而,由於經濟受到疫情的影響不小,林睿奇認為未來這段期間,債券價格尚稱穩定的標的,應該是高品質(信評至少BBB+A以上)的投資等級債。
他的理由很簡單,除了高品質債券發行者的財務較為穩健之外,以上這些標的,才會是聯準會會購買的口袋名單,其他品質不高的投資等級債,很可能因為經濟大環境不佳、財務出現問題,而遭到降評並影響價格以及還債能力。
除此之外,他認為新興市場主權債或類主權債的問題比較大。林睿奇特別解釋,這不是因為這些國家或企業「刻意不還債」,而是因為這些國家或國企,又遭逢疫情所影響的全球經濟衰退,儘管有心償債,恐怕也是力有未逮。特別是債券價格的走勢,絕對不可能與全球財經趨勢「脫鉤」。所以在經濟衰退時,以上兩大標的,全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如果投資人想要避開這些「新興市場主權債的隱形未爆彈」,林睿奇認為難度相當地高,因為除了「債務佔GDP比重」和經濟資料等數據分析之外,主權債發行國的政經結構性是否能夠順應全球經濟的變化,更是不可忽略,因此投資這類債券要量力而為,清楚明白自己所能承受的風險。
在交待了目前債券市場現況,以及市場對於未來走勢的預期之後。筆者想先回到文章開頭那位保戶的問題。他之所以會面臨現下的困境,最主要是因為他忽略了在廣告文宣品中,以下4大有關投資目標到期債券重點:
第一、目標到期債雖然風險較低,但並不表示「完全沒有風險」。林睿奇就補充說到道,距離到期時間短的債券,雖然價格波動較低,但也並非完全是「無風險」。因為投資人要看的重點,並不在於「目標到期債券」,而是一籃子債券的組合內容。
特別強調,在經濟走壞之際,越是信評不佳的債券,其所受到的影響就越大。其中影響最小的是「債券價格的波動」,嚴重一點的則是「違約導致債務重組或減記」,最嚴重的則是「血本無歸」。但以上不論哪一種,都同樣會影響到一籃子債券基金投資人的收益高低。
同時,就算投資人所買的基金,是所謂的「一籃子債券」,且有一定比例,是投資在所謂的「投資等級債」上。但是林睿奇不忘提醒,就算是投資等級債,也還是有「品質高低」的問題。
舉例來說,在目前全球疫情的影響下,如果債券發行企業是信評BBB-的飯店或航空業,遭到降評幾乎是可以確定的。如果投資人所持有的基金,一籃子債券裡這種品質不高的債券比重很多,絕對會影響到該基金的淨值的。例如受到疫情及國際原油價格大跌的影響,近來各中東國家發的主權債,不少都被調降信評,如果情況繼續惡化,也有可能從投資等級債券變成垃圾債券。
更何況,這些投資型保單所連結的目標到期債券型基金,一籃子債券裡的成分非常複雜,甚至《新新聞》的報導指出,還有高達九成的持有債券,是信用評級在BBB以下的新興市場債券。
正因為當經濟走壞之際,越是信評不佳的債券,其所受到的影響就越大。所以,林睿奇提醒投資人,千萬不要以為「凡是債券,就一定是安穩而保本、保息的投資工具」。
第二、債權清償順位不是重點,信用評等才是重點。優先債權債券雖然具有「優先清償」的地位,但也不表示投資人買了,就可以100%高枕無憂。林睿奇強調,一但發債主出現「資不抵債(資產小於債務)」的情形,投資人一樣會面臨血本無歸的景境。
第三、保單試算表的「預估年化報酬率」數字有「灌水」之嫌。筆者實際以保戶所提供的這張連結目標到期債券基金的投資型保單(變額年金)為例,雖然上面寫著「目標到期基金運用期屆滿之年化報酬率為4.19%」,但這卻並不是「反應保費費用」之後的數字。
如果把保費費用考慮進去,實際預期的年化報酬率並不到3.5%。且更重要的是,以上數字,還是以「原投資幣別計價」所算出的報酬率。如果保戶買的是外幣保單,像是幣值持續下跌的南非幣、澳幣或人民幣,未來換成新台幣的獲利,還必須先扣除掉一筆匯兌損失,才能進到自己口袋裡。
第四、商品層層「包裝」,就會有層層的費用成本,進一步「吃掉」實際獲利。根據保戶提供的這張投資型保單資料,這張保單本身的費用,主要是「保費費用」。只要躉繳保費未達200萬台幣,或66500美元、50萬人民幣以上,就是扣4%;超過以上金額,最低的保費費用率是3.5%。
至於與基金投資相關的「內含」費用,是管理費第一年3.5%,之後每年是0.6%、保管費一年要收0.12%。等於每年管理費加上保管費,就要扣掉1.2%。假設保戶「不想玩了」,想要提早出場,拿回自己帳戶裡的保單帳戶價值,還要被扣除2%。
根據《新新聞》今(2020)年一月份的報導,自從20168月,由施羅德投信發行第一檔目標到期債券基金開始,2017年該類基金的規模已達328億元。至2018年年底,已經快速成長到1419億元、2019年第三季,更擴增到3047億元,幾乎每年資產規模都是以「倍數」在增加。
然而,值此全球金融市場動盪之際,如果民眾是為了短期理財目標,而想要投資在價格波動比較低的目標到期債券,那麼筆者的建議是:首先,應該直接去買基金,而不是再繞一個彎,透過一張投資型保單去連結此一基金。理由前面已經提過,投資型保單的「運作」,也是需要一筆費用成本的。
其次,慎選一籃子基金裡的債券標的,要清楚了解裡面到底有那些類型的債券,以及它的信用評等。雖說信用評等隨時會變,但至少是投資人在挑選「獲利穩定,但風險相對較低」債券的重要指標之一。
在此,筆者滿認同林睿奇的說法—如果是非常保守的投資人,那麼,基金裡的一籃子債券中,AAAAABBB+信評的標的,至少要佔七、八成左右才好。
也許投資人會說:如果是信評高的債券,收益率就是沒有那麼漂亮。然而筆者想要奉勸有這種想法的投資人:除非你完全不在忽這筆錢、本金就算全部虧損也無所謂,那麼,你大可投資在高收益債標的上。
相反的,假設投資人希望「100%保本,再加上一點點利息收入」,在投資決策這件事上,就完全不能過於「任性」—沒有那個能力承受風險,就別跟著別人的慫恿而亂投資。
筆者並不是刻意對於高收債,或目標到期債基金心存偏見,而是希望生性保守的理財大眾,既不能把它當做「100%保本、保息」的商品一樣看待,也絕對不能投入在這類高風險標的上太多。否則,當投資人只想著它的「高利」時,小心連整個本金,都會跟著「不見」。
最後,已經投保了這類保單的保戶,最最關心的恐怕是:如果現在保單帳戶價值已經大虧兩成,一旦解約還要多付一筆解約費用,那到底是「該留」?還是「不該留」呢?
以文章開頭提到的這張保單所連結的目標到期債券型基金為例,現在淨值已經折價兩成之下,未來是否能達到預估的「到期有23%收益」目標,還是要看這6年期間,一籃子債券的債信狀況。
林睿奇不諱言,2008年金融風暴之際,高收益債券的價格也曾在一年內,就跌了三、四成左右;卻也能夠在隔年,又順利地漲了五成以上回去。然而,他仍然不忘提醒,過去的情況不一定會重演,投資人未來能否「保本、保息」,就得看這一籃子債券裡,有多少標的會在未來這段期間,出現任何債券違約、重組或減記?一旦出問題的標的越多,基金投資人就有可能無法達到原本的預期收益的。
由於未來時間(至少得持有6年)還很長,為避免「夜長夢多」的情況發生,筆者建議可以根據以下幾個指標—「一籃子標的信用評級高低」、「投資標的佔整體資產比重」,以及「未來債券到期前,是否會用到這筆錢」,來決定如何處置?
簡單來說,如果這類商品所投資的債券,高品質投資等級債所佔比重高,或是這檔商品只佔整體投資資產的一小部分,且未來債券到期這段期間,並沒有特別需要這筆錢,那麼,保戶也許可以繼續持有到期,並「賭」它最後有機會「保本、保息」。
但是,假設保戶絕大部分身家,通通擺在這類商品之上、所含高品質投資等級債券的佔比不高,且在未來債券到期這段期間,很有可能需要動用到這筆錢,那麼,「選擇離場」也許會「短痛」,但至少不至於「長痛」。
當然最重要的是:就算這筆錢順利「離場」了,投資人也一定要確實擺在真正能「100%保本、保息」的投資工具上,並且千萬要記得:這世界上的投資標的,絕對不可能有「既要100%保本、保息,且又零風險」的兩全優勢。當投資人「吃在碗裡,又看在鍋裡」時,非但投資難以獲利,反而可能是「未賺先虧」呢!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