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1年9月16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636》台幣升貶,從來就不該是投資海外的重要依據

 8月中下旬開始,升勢沉寂幾個月的台幣,忽然又開始明顯走升。受到熱情持續匯入的影響,美元兌台幣的匯率在96日,再現了自61日以來的「27.5字頭」,一度觸及27.58元(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662067?utm_medium=APP&utm_campaign=SHARE&utm_medium=APP)。

由於台幣大升,市場立刻又出現「喊買美元」及「投資海外」的「行銷話術」。一位收到業務員「現在正是『便宜』買美元保單好時機」促銷信函的讀者,就寫信詢問筆者:現在台幣升值,真的是購買美元保單的最佳時機嗎?

依照壽險業者的統計,8月投資型保單新契約保費逾新台幣500億元,占當月新契約保費的55%以上,也因此帶動8月新契約保費突破900億元,較去年8月成長逾55%,至少是69個月來最大增幅(https://ctee.com.tw/news/insurance/516420.html)。

事實上,如果實際仔細檢視各壽險公司熱銷的投資型保單(https://udn.com/news/story/7239/5722811),幾乎都是外幣(特別是美元)計價,且「月配息」的天下。而這類投資型保單之所以熱銷,除了拜全球股市多頭行情所賜之外,其實也與台幣升值密切相關。

幾乎毫無例外,每次只要出現台幣升值的新聞,就會看到外幣保單或境外投資金額大增的新聞。在此同時,也會出現一陣子的「換匯潮」。然而,換外幣出國玩,跟實際投資理財,完全是兩碼子事。

國人可以在台幣升,而要去旅遊國家貨幣大貶時,多換一點外幣,以便讓自己未來旅遊消費時,可以換到更多的東西。但是,投資理財可就完全是不同的故事了。

就以文章開頭發問讀者所提到的美元保單為例,它會有兩大問題:首先在繳費部分,不可能「每次選在台幣升值時,都能『賺到』」。除非是躉繳保費,否則以期繳保費為例,這一次保戶換美金是「賺到了」,但下一次,如果下一次台幣貶值,那保戶還不是沒有賺到?

以期繳20年為例,假設每次繳交保費的時候,台幣都是貶值,而非升值,那麼,保戶單單因為最近台幣升值,而搶買美元保單,又是一筆划算的交易嗎?

也許有的保戶會「不以為然」地回應:這有什麼關係?就算保單採用「期繳」,我只要在台幣每次升值時,多換一點美金擺在外幣戶頭裡,等繳保費時再「一次扣」。

這種方法,當然也不是不可以。只不過,這代表保戶必須預先準備一筆保費,「idle」在外幣帳戶中。從資金運用效益高低的角度來說,這並不是最佳的資產配置方式。畢竟在全球低利率環境下,存款收益率又是各種投資理財工具中最低的。

其次以保單到期的給付為例,一樣也會面臨台幣升貶的匯兌損益影響。例如前幾天,筆者看到一則新聞提到「投資海外配息基金,報酬與配息兩頭賺(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10912000099-260202?chdtv)」的訊息。

當然,在全球股、匯市都大漲的激勵之下,投資配息基金固然可以「兩頭賺」。但是,台灣的投資人常常忘了:投資海外的收益,必須扣除匯率損失。就以美元兌台幣匯價為例,自今(2021)年年初到最近一波的高點,已升值了6.6%(https://invest.cnyes.com/forex/detail/USDTWD/history)。這代表投資人拿到的所有獲利,都要再減個6.6%,才算是紮紮實實握在手裡的所得。

回到文章開頭,筆者對於讀者「此時,該不該買美元保單」提問的回答是:台幣升貶,從來就不該是投資海外的重要依據。看到這裡,也許讀者會問:如果台幣升值,不是投保外幣保單的重要時機,那什麼才是呢?筆者的答案是:一要看「需求」,二是看「匯兌風險」。

首先在「看需求」方面。需求的形式有許多種,「個人投資組合中,是否需要外幣資產」,是「需求」面很重要的考量重點之一。簡單來說,如果理財大眾未來不需要用到美元(例如到美國置產、退休、子女要去美國唸書等),還真的沒有太大的必要「非要持有美元資產」不可。

事實上,這樣的大原則,也一樣是國人投資理財時最重要參考。舉例來說,國人常因為海外投資報酬率高,而把所有資產,全都挪往國外。但這樣的做法,其實是非常值得商榷的。

特別是未來偶爾才會出國遊玩,大部分生活都使用台幣的退休或接近退休的族群。若不是100%,也最好應該是所有資產的八、九成,都要擺在台幣資產上頭。

對於不同的理財大眾而言,每一個人對於「需求」的定義都不同。也許在市場低利率之下,每一個人要完成一生不同的理財目標,勢必得靠「投資」來完成。但是,每人的保障金額的高低,或是否充足,其實存有很大的差異。

根據95日的媒體報導(https://udn.com/news/story/7239/5722811),壽險業者預估今(2021)年前八月,整體壽險業的投資型保單初年保費收入(FYP)含帳列負債項下已逼近4,000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增逾九成。

不過,同樣是「投資型保單」,其實有兩大類別—變額(萬能)壽險及變額年金。後者,因為絕大多數不具有壽險保障,投資人是可以把它視為「投資標的」之一。

但是,對於前者的變額(萬能)壽險,一般大眾可不能單純只從「投資」或「資產配置」的角度出發。這是因為在眾多「需求」中,「有沒有保障需求」,也是考量之一。

所以,一旦投資人完全沒有保障的需求,只想單純做投資,何必要買保單來降低自己的整體投報率?由於保障是需要成本的,只要成本一增加,就會把整體投資收益給拉低。那麼,外幣(美元)保單恐怕就不是投資人的頭號優先選項。

其次在「匯兌風險」方面,也必須列入「匯兌風險」。筆者之前,常聽到投資海外的理由,不外乎是「海外市場的投報率比國內高」。然而,許多因為投資海外的國人,卻常常忽略掉「匯兌損益」的問題。

就以國人愛買的儲蓄險為例,台幣保單的「賣相」比外幣保單差,主要就是因為「宣告利率低(反映出保單的IRR也會比較低)」的原因(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10914000109-260202?chdtv)。

實際以某大壽險公司銷售的利變增額終身壽險(預定利率1.5%、宣告利率假設為2%)為例,27歲女性投保100萬元的年繳保費是33萬多元,但繳費六年後,解約金加上增額繳清保險金,才不過比總繳保費多出近3萬元。

等於保戶六年的總報酬率,才不過1.4%多一點。對,讀者沒有看錯,等於保戶「存」了六年的儲蓄險,才拿到1.5%,換算出來每年的IRR,連.03%都不到。但是,現在銀行一年期定存利率,雖然不到1%,但也還有0.8%的水準。

再以同一家壽險公司,推出的美元利變增額終身壽險(預定利率為0.75%、宣告利率假設為3.05%)為例,31歲女性投保5000美元的躉繳保費是近5000元,第二年的解約金,都不及躉繳保費。一直要到第三年保戶解約,才能領比躉繳保費還多近200美元的解約金,加上增額繳清保險金。等於保戶三年的總報酬率是3.6%左右,換算成一年的IRR,也不過是1%多一點。

單從絕對數字上來看,也許保戶購買美元保單的報酬率,遠高於台幣計價的儲蓄險。但是,境外投資報酬率就算比較高,投資人得要「實際賺到」,才算真獲利。且這裡的「獲利」,也必須扣除匯兌損失。

以年初至最近一波高點為止,約9個月的時間,台幣就升值了近7%;再把時間拉長為三年,台幣兌美元就升值的近10%。以前面「三年總報酬率3.6%左右」來看,保戶不但沒有賺錢,反倒是虧了6.4%

就算是以媒體報導(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10913000132-260205?chdtv)的「近年熱銷的投資型保單,特點都是躉繳、月月配息型類全委帳戶,年化配息率都在5%左右」來看,保戶實際拿到的所有配息,還必須要扣掉這三年匯率上賠掉的10%,才是真正進入自己口袋的錢。

所以,筆者想誠心地奉勸理財大眾:不但是「台幣升貶」,就連所謂的「高年配息率」這個理由,也從來就不該是投資海外的重要依據。一般大眾必須從本身的「需求」,以及「匯兌風險」的角度思考,才能幫自己,找到一個最佳的投資資金去處。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