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7年11月9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16》美國總統大選之後,美元勢將再起?!

 台灣時間9日,唐納˙川普在全世界人的驚訝聲中,當選了美國第45任總統。想當然爾,這也同步造成全球金融市場的大幅重挫-單是道瓊期指就下跌超過400點、日股狂瀉超過800點、剛開盤的歐股期指大跌4%、美元大貶(美元兌日圓一度跌逾4%),只有金價翻漲(大漲5.4%

其實在選前,就有不少分析師們,對美國選後全球金融市場的走勢,提出了他們的看法。以美股為例,就有分析人士指出,無論是誰當選,美股都能因塵埃落定而走強,但假如川普輸了又拒絕接受選舉結果,那麼標普500恐怕會在今(2016)年底前下挫5%

素有「雷根經濟學(Reaganomics)之父」美名、前美國總統雷根顧問 David Stockman 在近日接受專訪時表示,以他的觀點來看,無論本屆美國總統是誰當選,估計美股都將狂瀉 25%

至於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及匯豐(HSBC)則都認為,無論周二(日)由誰當選下屆美國總統,日元都是長期看升,因為希拉蕊(Hillary Clinton)和川普(Donald Trump)「皆不樂見強勢美元」。

但長期來說,套句政治人物的說法「選舉是一時的,執政是長期的」,在「日子終究是要過下去」之際,筆者對後川普時代的看法,則是傾向「長期來看,美元勢將再起」!

因為從過往歷史,總是由一連串事件,不斷滾動向前的發展來看,金融投資市場在(超)短線上,一定會有大起大落的反應。但是,無論市場怎麼變動,都必須遵循長期的趨勢發展。

事實上,美國自二戰以來所維持的霸權,就是建立在強勢美元身上。簡單來說,所謂的「強勢美元」,並不單是指「美元匯率升值」而已,重要的是「全球各國都使用美元,並且將其列為外匯儲備的重要標的」。

因為唯有當全世界,都「使用」並「依賴」美元之際,美國才能順勢將其問題,轉變成世界各國的問題,讓美國不致於「獨享」問題與苦難,而能與其他各國「共同承擔」。

儘管美國歷經20082009年的次貸風暴和金融海嘯,之後靠著聯準會擴張資產負債表紓困,和聯邦政府種種增加投資、促進就業的方案(也就是所謂的「印鈔救經濟」)等所造成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才有這次川普之所以聲勢壯大的機會。

然而,就算美國國內經濟是歷來復甦得最弱勢的,很有可能撐不起強勢美元與帝國的延續。但是,除非美國人甘於「過沒有任何影響力的日子」,否則,不論誰當選美國總統,勢必要用各種政策與方法,繼續維持美國及美元的霸權不可。更何況,當選總的,又是一個在選前就大辣辣、毫不掩飾自己「種族歧視言論(重視並強調「白人優勢」)」的川普。

國際現實向來就是非常殘酷的。如果美國不持續往前走,後來居上者就有可能把美國擠出全球權力核心,並且喪失自二戰以來,就一直維持著的全球第一強權。

假設美國要持續其霸權,最明確的代表標緻就是「強勢美元」。因此,在面對「生死(霸權)之戰」時,美國一定要想方設法地拉高美元。至於「拉高」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靠國內強盛的經濟實力」,另一個,則是讓投資人像在「都爛的候選人中,選一個比較不爛」的對象一樣,讓全世界的人「不得不持有美元」。

筆者認為,由於美國經濟景氣並不如外界想像的那麼好,所以,後者(讓人「不得不持有美元」)才可能是美國未來會玩的手法。且在這樣的大前提之下,能用的可能方法,一是「調升美國利率(用利差吸引資金回流美國)」,二是「創造另一個美國本土之外的金融危機(用「安全牌」吸引避險的資金)」。

因為只有採取這些方法,才有可能讓美元持續在「本身沒有經濟實力」之下,維持一個「相對」的強勢。至於美國最有可能一手操縱的金融危機「頭號目標」,筆者大膽假設很有可能就是匯價,已經來到「匯改」以來最低點的人民幣。

之所以是「金融危機」,而不是「另一場戰爭」,主要的理由是根據《2020中國與美國終須一戰》作者的假設-在2020中國大陸建立起可以覆蓋全球的「北斗導航系統」,並且在軍事上立於不敗之地之前,美國想要繼續獨霸全球,勢必在此一時間點之前,快速發動必要的行動。

且如果美國與中國大陸間不用軍事對決,那當然就只能透過金融戰爭的方式了。同時讀者們也不要忘了,紐約軍事學院畢業,並且在商場上打滾多年的川普,對「戰爭」這件事的了解及運用,應該比其他人都要嫻熟及擅長才是。

事實上,撇開中國大陸現今已是美國「頭號敵人」之外,從人民幣最近一年,外匯儲備大量流失、內部金融問題叢生,以及近來中國大陸出口連續7個月下滑、人民幣昨(8日)甚至一度貶至6.80的價位等「事跡」來看,挑這個(人民幣)軟柿子下手,可以說是最「事半功倍」的手段。

當然,中國大陸如今已非吳下阿蒙,美國要攻擊人民幣,也不一定能夠成功,且時間點也不一定就是「馬上」;但如果遲遲不攻擊,則只能先豎白旗、承認失敗,並且坐視「敵人繼續被養大」。

現階段以技術分析來看,美元指數如果過100左右,等於是美元將進入一個「目前還看不到上升盡頭」的局面;而如果美元兌人民幣升破6.8人民幣,則是代表人民幣可能將「一瀉千里無盡頭」。

事實上,就如同外資金童楊應超所說-「美國的民主風範,展現在選後『國家利益高於政黨利益』」,因此,只要全美國上下,確認美國維持其霸權,將是其恆久不變的「國家利益」,那麼,強勢美元終將是不得不為之的唯一戰略及戰術運用。

順著這樣的脈絡來分析美國總統大選之後的全球金融局勢,或許就會比較清楚及明確一些。筆者認為,以短期到中期為例,最需要觀察的指標,就屬美國聯準會的「升息」了。

雖然瑞信信貸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預估,如果川普當選,12月升息的機率是50%(因為不加息,特朗普說要炒了葉倫;加息,市場動蕩了,她也可能被炒。但根據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的預估,美聯準將在12月加息一次,2017年加息三次。

至於美國聯儲局前主席格林斯潘曾在選前表示,目前美國處於通脹加速的初期,如果美國通脹持續,預期美國長息將會上升,料10年期孳息率將升至3%-5%

但,葛老卻未說明清楚:以美國現時的經濟景氣現況,有多少能耐可以大幅升息?正因為如此,筆者對於美國聯準會的升息舉動看法是:升息是為了藉由「利差」而托高美元指數,但只要美國經濟一天沒有非常強勁的復甦,升息的幅度就不可能太大。

理由之一是:以美國目前的經濟狀況,並沒有到非常好的境界;理由之二是:升息太多,則會削弱長期公債與美股的多頭氣勢。別忘了,美元與美債間具有共存共榮的關係,因為不論是法人或散戶,很少直接投資完全沒有利差或價差的美元,這些往美國跑的資金,長期不是投資美股,就是得買美國公債;短期來說,至少也會買個貨幣市場基金什麼的。也就是說,如果利率升得太多、太高,反而不利於美債與美股的多頭格局。

至於理由之三則在於:根據《金融世界大戰》作者-田中宇的說法-「全球性的貨幣寬鬆策略,能美國債券金融體系和金融界獲得重生、回復健全狀態,並有助於美國霸權重新穩定,並發展全球經濟」。簡而言之,在維持美國霸權的首要考量下,聯準會仍然會強迫全球,繼續執行「貨幣寬鬆」這個對美國有利的政策才是。

也許有讀者會說:美國會透過升息,拉大與其他國家的利差,而讓美元看漲,其他國家難道不會此招?事實上,環顧目前世界各國的經濟,除了少數國家因為惡性通膨,而必須維持高利率之外,其他有哪個國家是真正經濟景氣暢旺到,需要靠拉高利率來「降溫」的?

那有讀者會說:美國預算赤字如此高,美元怎麼可能獨強?但不要忘了,喜歡亂借錢、大量投資公共建設且不斷發債的,全世界也不只是美國一個而已。先不說新興市場國家了,成熟市場國家像是歐洲各國及日本,哪一個不是預算赤字高升、債務破錶?!

有讀者可能又會問:如果美元強,從國外進口商品更有「價格競爭力」,勢必會進一步削弱美國經濟成長。但讀者不要忘了,匯率只是影響商品的價格競爭力的手段之一,但這世上有太多因素,可以影響實際的進口數字。

舉例來說,向來就舉著「貿易保護主義」大旗的川普,仍舊可以用高關稅,或製造業拉回美國可獲得減稅等行政措施,來降低海外進口商品的報價競爭力,以提振美國經濟。

更有讀者會再進一步追問:現在或許看不到通膨,但目前房地產過熱,再加上如果油價上漲,就有可能導致美國出現一發不可收拾的通膨。只是讀者須了解,川普可是美國房地產大亨的代表,以他的立場,當然會樂見房地產「持續過熱」才是。

更何況,所謂的「通膨」,也還要確定是「經濟景氣且物價同時上漲」的通膨,亦或是「經濟不景氣,但只有物價上漲」的「停滯性通膨」?假設美國是屬於後者(停滯性通膨),聯準會還有多少條件可以「義無反顧」地大幅升息?

所以,筆者認為現在許多「專家」,雖然大聲疾呼「有通膨、要升息」的論點,主要的目標(對象)並不是在「未雨綢繆地打擊通膨(美國真有通膨疑慮)」,而是「經濟景氣不佳的美元,恐怕必須得靠升息才能拉抬」。

特別是關於「油價是否上漲」的問題,所牽涉的原因甚多。「產量減少、庫存降低」的因素固然會有(特別是冬、夏兩季,向來是用油尖峰),但不要忘了,如果油價依舊是用美元來計價,當美元上升時,就會壓抑油價上漲的數字;同時,負責國際原油庫存資料統計的「國際能源總署(IEA)」,過去因為「計算失誤」而大幅「更正」的機會也未曾少過。

而且,就算現在俄國賣油給中國大陸,已經不再使用美元;重要產油國之一-沙烏地阿拉伯,當然也希望能與中國大陸做成買賣。但是,在全球經濟不景氣之下,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國家,又有多少大量的需求,可以穩住油價維持在高檔?

但讀者可能仍有疑問:美元獨強、貿易保護當道,真的對美國經濟「有益無害」?!投資人千萬別忘了,美國GDP中有7成,是靠內需的消費所帶動,這是其他主要靠外銷(例如台灣)來促進經濟成長的國家,所無法望其項背的。

此外,美國還是全球最大農業出口國(主要是玉米、小麥、糖與菸草),更是飛機、鋼鐵、軍火(雖然川普在選前,說要把美國在海外駐軍撤回,但沒說不能「賣軍火武器來賺錢」)和電子器材的主要輸出國。

最後,讀者還可能會問:如果美元像扶不起的阿斗一樣,就算用盡一切努力,卻仍然無法挽救美元的即將崩潰,那投資人該怎麼辦呢?對此,筆者想引用《美元,不得已的避險天堂》一書作者-Eswar S. Prasad的說法:「矛盾的是,正由於擔心美元崩潰將蹂躪全球,反而有助於維持這種穩定平衡的狀態」。

套句這次美國總統大選的名言之一-「選民只是從一堆爛蘋果中,選一個『比較不爛』的對象」來回答:當全世界金融混亂時,美國只要能夠維持住「比較安全」的印象,就能夠繼續維持美元的強勢。

假設美元相對強勢,且從「資產安全性」進行考量,則不論是美國公債或美股,在「比較」的角度之下,將持續且不可避免地成為全球投資人,爭相「追捧」的重要標的。

至於許多分析師看好的金價,筆者卻認為,川普的當選絕對會讓金價,進行短線的衝高;但由於美元與金價的走勢相反,且過高的金價會壓抑美元的上漲。因此應該這麼說,在「與美國國家利益與目標相牴觸」、「一山不容二虎」之下,金價勢必受到一定程度的「壓制」才行。

當然,金價還有一大變數,那就是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在8日突然宣布,為了打擊貪腐黑錢,9日零時開始停用5001000盧比(Rupee,各約237474台幣)兩款大面額鈔票。也就是說,這些鈔票將立刻變得「一文不值」。

筆者認為,乍看起來,印度的做法是為了「打擊貪腐及黑錢」,但實際上勿寧說是「印度政府正式向『習於窖藏現金、輕易躲避政府查稅的(有錢)人』正式開戰」。

所以,此一發展的後續頗值得全球投資人密切關注。因為,如果其他國家也跟進類似「停止發行大面額鈔券」的政策,可能代表未來金價會因為有強勁的實體買盤需求,而獲得一定程度的價位支撐。

最後要提醒投資人的是:大選後,金融市場大幅變動,是很正常的事。但投資人更該關心的是,美國升息所牽動的新資金流動潮。因此,投資人最該要優先思考的,則是未來長期的資產配置組合。

事實上在選前,以美銀美林證券所追蹤的基金資金數據顯示,全球股票基金整體流出資金38億美元,為八周來第七周資金流出;其中美股基金贖回規模最大,達到35億美元;新興市場股市基金六周內首周資金流出。政府債券基金吸引資金3億美元,迎來17周內首次單周資金流入,而高收益債券基金流出資金高達44億美元,創今年1月以來單周贖回規模新高。

筆者認為,如果「強勢美元」的趨勢確立,「以美元計價的資產」可能都將「不寂寞」;且在沒有意外的情況下,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原物料)、原油等價格,就不可能有太好的表現(最近中國大陸市場的「煤飛色舞(煤炭、有色金屬)」等行情,投資人最好只當做是個「例外」)。

此外在「持有實體黃金這件事」上,筆者認為不論對於普羅投資大眾或有錢人來說,就算賺不到價差,也都還有更積極性的好處。特別是在各國政府預算赤字破錶、財政支出又大於收入,極欲用各種稅收來支應之際,無記名、全球通用且又能保值的黃金,恐怕才是最佳的「隱匿財富」的工具之一。

至於其他地區(例如歐洲、日本、新興市場,甚至是國內)的投資,筆者不是完全看空,但不論在重要性或在配置的比重上,恐怕都將不如美元資產來得高。

特別是沒有在美國大選,各市場跌得七昏八素之際就進場「搶大反彈」的投資人來說,錯過了這個大好機會,未來除了長期投資,以領取比市場利率略高一些的收益外,任何追漲搶進的動作,風險恐怕都是很高的。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我是有錢人」迷思550》「扭傷與挫傷」只一字之差,理賠卻是天差地別?!

 前幾天,有幾位保險業務員在爭論有關「『挫傷』或『扭傷』,意外傷害醫療險到底賠不賠」的問題。

事實上,有關「意外醫療險對於『挫傷』或『扭傷』是否理賠」的結論,政大教授葉啟洲就很簡單地提出他的認定大原則是:「挫傷是外來的」,符合意外險定義中的「外來性」,理當會賠;但是對於「沒有外力介入」的「扭傷」,則不符合意外險的定義。

對此,保險業務員又有一番激烈論戰,有的業務員認為「只賠挫傷,不賠扭傷」的結論「非常不合理」;但也有業務員,則以「過去以『扭傷』申請或意外傷害醫療險的理賠」,認為「意外傷害醫療險只賠挫傷、不賠扭傷」根本就是個「假議題」。

由於這個問題,也問到筆者這裡,因此,筆者分別詢問了法律學者—葉啟洲教授、財團法人金融消費評議中心主委張冠群、三位中、西醫師,以及一位壽險業理賠部門主管,幫讀者徹底釐清相關的事實。

根據葉啟洲教授的說法,凡是「彎腰揀拾物品導致扭傷」,或是「因運動導致足部扭傷」,都是「單純屬於身體內在素,而不具外來性」的事例,都不符合意外險定義中的「外來性」條件(詳細內容請見《保險法實例研習》第464頁)。

一位壽險公司理賠部門主管則補充說明,-般挫傷除符合「非疾病」引起外,因有明顯「外來」外力「突發」引起傷害,故屬於意外傷害無誤。扭傷對於「外來」事件之釐清較難,所以常有理賠爭議。

如果「外來性」是決定意外醫療險理賠的最大前提,那麼,醫學專業能否清楚界定「挫傷」與「扭傷」是否具備「外來性」的條件,恐怕才能夠給予一般民眾較為清楚的答案才是。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復健科主任陳威達,以及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師邱榮鵬都異口同聲地表示,「挫傷」成立的條件,必須有「外力」才行,例如被打或被撞到(有關挫傷與扭傷的定義及舉例,請見下表)。正由於挫傷的要件是「外力撞擊」,所以,一定會有瘀血或紅腫點,這是陳威達認為判定挫傷時,一個很重要的觀察點。

 

表、挫傷與扭傷的區別:

 

挫傷

扭傷

醫學定義

因外力撞擊造成身體某部位的紅腫熱痛或瘀青

身體軟組織受到強力的扭轉而受到損傷

主要成立條件

外力

非因外力

原則

跌倒、他人撞擊...

彎腰揀拾物品導致扭傷、因運動導致足部扭傷...

例外

自己故意去撞牆,那就是故意行為,是意外險「除外不保事項」

如果被外人外力所致的扭傷,由於外人丶外力具有「外來性」,所以,仍可視為意外

資料來源:綜合彙整自陳威達醫師、邱榮鵬醫師、壽險公司理賠部門主管

 

邱榮鵬再以一般跌倒腳扭到、用手撐地為例解釋,手上的傷一定是挫傷,但腳就不是,而只能算扭傷(少數情形可能挫傷與扭傷同時發生)。所以,急性期一定要撞擊或衝擊的動作,再配合瘀青或紅腫等現象,就可以判斷是「挫傷」無誤。

意思也就是說,想要獲得理賠的保戶,最好儘早去醫院請醫師做檢傷認定。不然,在過了急性期、相關瘀青及紅腫等現象褪去後,要醫師進行正確判斷都很難。

當然,不論是挫傷或扭傷,都可能會在身上留下「紅腫熱痛及瘀青」的情形。那麼,專科醫師又如何區別這兩者的不同呢?根據陳威達的解釋,由於人體上有些地方,是只可能有挫傷,而幾乎不會有扭傷的情形,例如全身關節以外的地方。

但如果是關節處,例如脖子、三大上、下肢關節(肩、肘、腕、髖、膝、踝),則扭傷及挫傷都有可能,但以他的實際臨床經驗來看,足踝關節扭傷機會多、區幹部(胸部到骨盆之間)幾乎都是挫傷為主,除了腰部在正常情況下,以扭傷較為常見。

而在臨床上的判別上,依陳威達臨床經驗,發生扭傷的地方,通常是關節處為多。此時,病患通常無法順利轉動關節。其與挫傷很大的鑑別在於:扭傷通常不會有撞擊點。

當然,以上只是專科醫師根據醫理,以及臨床上的經驗判斷。但是,「挫傷因有外力介入、意外傷害醫療險一定賠;扭傷不屬外力,意外傷害醫療險一定不賠」的制式化說法,恐怕也並非絕對。

張冠群特別強調,假設在扭傷的因果歷程中有外力介入,而該外力為造成扭傷「直接有效」的原因,則仍可屬於「意外」。否則,就不屬於「意外傷害險」的承保範圍。例如人在騎車時,車子因為打滑,或是打籃球時被他人絆到而造成扭傷,就屬於「意外」的範圍。這是因為有「外人、外力」而導致受傷,當然符合意外險中的「外來性」定義。

以上筆者不厭其煩地,詢問各個領域的專家,幫讀者歸納整理出挫傷與扭傷「賠與不賠」的原則,首先是要向保戶們解釋,意外險一個非常重要的定義,就在於「非因疾病的『外來性』因素」。

也就是說,一但事故原因不符合保單的承保範圍,保險公司就是不會理賠,完全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餘地。至於說「會賠」的,不是特殊狀況的認定,恐怕也只是因為實際花費金額不高而進行的「融通性理賠」行為(根據一位醫師的觀察,只要金額在1萬元以內的,保險公司差不多都會很阿莎力的給付),並不是因為「原因合理及合乎『外力介入』的定義」或「保險業務員真的很行」!

其次,筆者也想藉此機會提醒保戶,人生處處有風險,而風險的發生有時是相當多元而非單一。所以,當原因「非因外力介入」時,千萬別就只為了「保險只賠挫傷,不賠扭傷」,而跑去專科醫師那裡,硬要他們做出不實的病歷或診斷證明書。

這是因為,金管會早在2013年時,就發函懲處標準函文給壽險公會:業務員如果協助要求醫師開立錯誤或容不實的診斷證明書,只要證屬實,將停止招攬業務一年。

所以,很多業務員為了自己的生計,就改為慫恿保戶,不斷向醫師「盧」,要求他們更改原先的診斷證明書。特別是根據專科醫師的說法,約有8成的保戶,都會要求醫師在診斷證明書上,加上「意外」兩個字。

但是,另一位不願具名的醫師也坦言,醫師並未在現場,且醫師的專業,就只在扭傷或挫傷的判斷上,完全沒有任何責任或義務,去進行「意外」情況的認定。

且如果要更改診斷證明書,就必須連之前的病歷都要變更,這不僅是個大工程,還有可能面臨醫師法上的「行政罰鍰」與「廢止醫師執照」的可能。甚至,還有可能面臨「登載不實或偽造文書」的刑事責任(請參考:http://blog.insureshop.com.tw/?p=986)。所以,沒有醫師願意冒著自己丟掉工作的風險,去配合病患去更改診斷證明書。這一點,民眾最好切實謹記在心!

 

葉啟洲教授在2017/11/16個人臉書中PO文:

意外定義中那句「非由疾病引起」,是最大的敗筆,它製造的問題比解決的問題多,又成為原因的論述依據,削弱被保險人的保障。一堆不懂保險的律師法官擴大解讀為「非疾病就是意外」,獨步全球。若把這句話刪掉,可以解決不少問題,但保險公司一定反對,因為理賠的機會會提高。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