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7年1月12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23:便利也許是你投資的好幫手,但卻可能是成功理財的大忌!

 根據《經濟日報》112日的報導,金管會去(2016)年9月底宣布開放Apple Pay在內的國際行動支付工具,已核准五家銀行Apple Pay信用卡服務,包含國泰世華、台新銀行、玉山銀行、中信銀行與聯邦銀行,預計3月底可在台上線。

至於另一個國際支付Samsung Pay也不甘示弱>有銀行業者表示,預期將搶在Apple Pay正式在台上線之前,搶先宣布正式開刷。假設Apple Pay首季可望開刷,預料包括Samsung PayAndroid Pay也將很快可以上線,加上網路業者也推出行動支付工具,可望帶動台灣行動支付風潮。

除了日新月異的行動支付業務,在傳統的信用卡部分,根據金管會之前所發佈的資料顯示,台灣去(2016)年前11月累計的刷卡金額,已經達到2兆兩2069億元多,較前(2015)年同期的20275億元,成長8.84%

至於台灣人刷信用卡年年創新高的原因有很多,根據銀行局副局長莊琇媛的說法,包括越來越多通路可接受信用卡、民眾使用電子支付更為普及,尤其市場提供多種創新支付方式,包括各式行動支付、第三方支付等,民眾都會選擇「綁定信用卡」的方式來支付。

記得之前在寫完2017年市場展望-《「我是有錢人」迷思521:石油戰爭退位,貨幣戰爭開打!》中,有特別提醒理財大眾注意無現金化時代的來臨,對全球投資理財大眾所可能引發的影響。

對此,有朋友特別問筆者:金融科技的進步,不就能夠帶給民眾更多的便利與利益,為什麼要這麼反對無現金化的社會?特別是對於很多現代人來說,假設不用排成長長的隊伍等待結帳,甚至不用從錢包掏出現金,就能自動完成所有交易的話,應該是更為便利及值得期待的美好新世界,不是嗎?

一直以來,不管是政府或金融機構,都不斷大力推廣及促銷各種金融交易的便利性。然而從個人投資理財的角度出發,金融便利恐怕也不是一本萬利的,太過便利仍有不少的風險。首先,就是「誤觸功能」的風險。

例如之前曾有媒體報導,家住台中市霧峰區的李姓民眾,日前到台灣銀行霧峰分行領錢,原本只想提領1萬元,卻不慎按錯為10萬元。由於原本帳戶內的餘額不足,ATM則自動從他的定存部分扣款支付。

這是因為目前許多銀行,都有提供多功能的「綜合理財存款帳簿」服務,以方便客戶調度資金。但它的缺點是:在活存資金不足的情況下,銀行會以為客戶是為了調度資金,而主動動用客戶的定存內存款(質借金額可達定存金額的9成)。

儘管該媒體引述台銀霧峰分行襄理廖錦珠的說法,從定存扣款不會解約或影響客戶權益,只是需要收取透支的利息,因李男3日即回存,只需支付幾塊錢利息。

但是,再少的利息也依舊是筆費用,且金融機構所給的「方便」或「便利」一旦被「誤觸按鍵」,恐怕是會亂了理財大眾的原本大計。例如新北市一名婦人去年12月初時,台銀戶頭突然多了筆495萬多元的巨款而不自知。

之後台銀人壽張副經理表示是因為承辦人員的疏失,將台南一名與她同名同姓的鄭姓婦人搞錯所致;台南鄭婦身分證英文字號是D,而新北鄭婦的則是P,導致原本該匯給台南鄭婦的款項,卻不小心匯錯到新北鄭婦的戶頭之內。

另一個風險則是「網路安全性問題」。因為,不斷更新與補強的電腦系統,似乎並不像一般人想像的那麼「不會出錯」或「值得信賴」。

像是前幾日報載一名廣州女商人在2年多前,因為生意關係而在香港渣打銀行開設戶口,去(2016)年3月戶口內尚餘逾28萬港幣。但日前她往銅鑼灣提款時,發現戶口於去年4月已被註銷,銀行聲稱已將戶口內存款以本票形式,寄往其開戶時的內地地址,但該名女商人並未收到本票。

由於該地址已是20年前的舊地址,一家人早已搬走。而銀行沒有解釋為何要將存款退還給她,以及取消戶口,她亦從未授權銀行或任何人處理其存款,於是報警。之後,香港渣打職員聯絡她表示已找回該張本票,原來還未寄出,並稱可重新為她開設戶口。但這樣的辯解,卻讓女商人覺得非常荒謬。

事實上,除了風險之外,投資理財行為上的「便利性」,是否真的「有利理財大眾」,似乎也不無問題,特別是遇到「個人交易及隱私『全都露』」的時候。這是因為在一個無現金社會裡,所有經濟活動都會「留下蛛絲馬跡」。

此時,每一個人都是政府洗錢防制的通報單位與被監視單位,沒有人頭戶可資利用,金額不論多寡、身分不拘尊卑,所有的交易都可被稽查;甚至可以使用大數據分析的技術,一一了解客戶的投資理財嗜好與傾向,以方便金融機構銷售更多的金融商品給客戶。

別的不說,就以201612月,亞馬遜公司首次推出的實體超商 Amazon go為例,未來每一個人怎麼逛實體商店、喜歡什麼、哪些東西看過卻差一點要買等這些寶貴的資訊,都將落入亞馬遜的資料庫裡,變成未來行銷的利器,從線上到線下,讓消費者的所有使用行為都將無所遁形。

如果讀者認為,大數據只會使用在消費品上,那恐怕就是大錯特錯了。包括股神巴菲特投資的保險公司蓋可(GEICO),年前都開始採用人工智慧取代傳統的客服人員。

有媒體曾引用IBM 內部所做過的評估:用人工智慧取代傳統的電話銷售人員,反而可以增加銷售成功機率,因為美國各州保險法規極為複雜,光靠個人難以馬上替客戶推薦最適合的商品;但人工智慧能熟記所有法規,再根據資料庫裡的客戶資料,直接推薦「這個產品最適合您」。

以上的案例,還只是最近媒體報導過的。過去以來,類似的個案恐怕從未少過。而這些舉例,並不是要讀者回復「原始人」的金融社會,而是希望理財大眾在參與任何一項投資理財行動中,都能夠時時思考「什麼才是對自己投資理財結果具有『最大利益』」!

為了避免「過於便利」,反而對整體投資理財上產生不利的影響,筆者認為以下4種特質的人,最好能更進一步地深思,有關「金融便利」這個議題。

一、克制不了消費的人:這個道理就跟「減肥之所以永遠無法成功,絕對與『眼前常常出現美食』有關」一樣,日常交易上如果付帳太過容易,也絕對有害於「儲蓄」或「理財」的計畫。

特別是平日就對「計畫性消費」,沒有任何「自制力」的人來說,更要小心「別享有太多的便利」,且就算是正常的信用卡使用,也儘量能夠降低循環信用的額度才是。

二、網路帳戶開太多,且不常常登入帳號的人:因為當網路帳戶開太多之際,就很容易發生「較少登入網路銀行」的情形。此時,就不容易立刻發現帳戶內的異常狀況。

因此對於會發生這種情形的人,筆者會建議只保留其中一、兩個「最順手」的網路銀行帳號,其餘少用的帳號通通取消。甚至,連金融卡都不要申請,以降低被盜用的風險。

三、聽到某支明牌,就會立刻付諸行動的人:一般說來,投資既不可能「每次都賺」,且道聽塗說的所謂「明牌」,更常常是主力作手刻意放出的假消息。所以,為了避免誤聽明牌而投資失利,下單時最好透過「人工」方式來完成。且它還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可以請營業員當自己的「控制買進股票守門員」角色,克制自己胡亂投資的衝動。

四、想要擁有隱私的人:想擁有隱私的人,可不見得一定是想要隱匿財富或金流的人。但根據「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的規則,越少留下任何「可查」的交易記錄,而多多使用現金或保有「不記名」的「實體資產」,恐怕才能一償所願。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