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1年6月24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624》孤獨商機—未來創業及投資的最大契機

 疫情緊繃的這段期間,筆者的一些朋友收入頓時大減,或幾乎等於沒了收入。有人原本是開服飾店的,提升到三級警戒之後,路上幾乎沒有過客,原本業績就已經很差了,再加上房東不肯減低房租,只能「心一橫」,把店給收了。

有的朋友,則是從事保險業務員的工作。在三級警戒之後,不論是客戶或業務員哪一方,都不敢進行面對面的接觸,再加上這工作原本就沒有底薪,收入平均掉了約一半左右。

有些業務員由於工作資歷較久,手邊還有一些「家底」,能夠讓自己撐上一陣子;但是對於沒有多少「家底」,或是家庭開銷負擔大的業務員來說,有些就真的只能去「客串」一下美食平台的外送員了。

所以在偶爾聯絡時,筆者最常聽到的除了抱怨「疫情害慘了他們」、「不知景氣何時回春」之外,最常被問的問題就是:這個百年難得一見的疫情,就算能在短期順利結束,整個經濟環境都有可能被徹底翻轉。也就是說,未來也許不論在創業或就業上,恐怕都得依新的趨勢而進行佈局才行。

以上這些朋友的疑問及困擾,立刻讓筆者想起了,趁著疫情期間「宅在家」時,所看的一本滿配合「時勢」的新書—《孤獨世紀(The Lonely CenturyComing Together in a World that’s Pulling Apart)》。

該書的作者,是以精準的趨勢預測(曾經確預警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聞名的天才型策略顧問—Noreena Hertz。她對於「孤獨」所下的定義,並非「獨處」,也不僅僅是「感覺失去愛、陪伴、親密感,或是對經常往來對象(伴侶、家人、朋友及鄰居)忽視、無視與缺乏關心,還更包括「缺乏社會及家庭的支持」,以及「在政治及經濟方面遭到孤立」。

簡單來說,這本書裡談到越來越普遍及嚴重的「孤獨」,不但會影響人的健康(憂鬱、各種慢性疾病及重大疾病),也更會因為孤獨所造成的仇恨感,引發反民主的民粹主義當道。

且當每一個人減少與人之間的面對面對話後,溝通及社交能力是會慢慢地被削弱。長此以往,非但會產生「無同理心」的現象,且對於企業來說,當員工都待在家裡上班,雖然能夠減少公司的水電租金等開銷,但卻會挫低員工的向心力。

這本書的完成,剛好是新冠疫情在全球炸開的2020年,台灣的中文翻譯版在今(2021)年3月上市,也剛好趕上4月底之後的國內疫情大爆發,並立刻進入第三級警戒狀態。

所以,書裡面所提到的那種,原本就已經日趨普遍、漫延在各個世代的「孤獨感」,隨著疫情的升溫與大規模的隔離與封城,所產生的問題及影響,自然也更為嚴重。

例如作者Noreena Hertz就寫到:「長達數月的封鎖、自我隔離和保持社交距離,更無可避免地使問題惡化。不分男女老幼、單身已婚、貧富貴賤,無一倖免。全世界的人都感到孤獨、失去連結、感到疏離,我們身在一場全球性的孤獨危機中,不管躲到哪裡,沒有人可以免疫」。

對於關心一般大眾理財規劃問題的筆者來說,社會及政策的問題,只能靠社會群體力量,以及國家的政策,才能夠徹底獲得解決。而個人更關心的,還是從這本書裡提到的孤獨問題中,一般大眾能夠有哪些「商機」或「投資機會」?

筆者認為,這裡所謂的「孤獨商機」有兩大面向,一是「可選擇的投資產業」,另一個則是跟「個人創業、就業」有關。首先在與「孤獨」相關產業的投資商機上,能提供「孤獨者」食、衣、住、行或健康照護的企業,當然受惠最大。其中,「AI機器人」絕對是最重要的長期投資潛力標的。

其實,從鄰國的日本,就可以看出孤獨問題有多嚴重,商機就有多大?日本是全球老化最嚴重的國家,大約有1/4的國人年紀超過65歲。預計到2050年時,將有一半人口會超過65歲。

正因為日本的高齡人口孤獨問題嚴重,再加上長照人力短缺,所以該書引用2018年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有超過80%的日本年長者,表示他們願意使用機器人照護者。而日本的機器人開發,也擁有世界的領導地位。因為,全球有52%的機器人產品,是來自於日本製造商。

而除了AI機器人產業潛力無限外,筆者也看好所有能提供「治療憂鬱或孤獨後遺症(各種慢性或重大疾病)」的健康醫療產業。不論是生產治療憂鬱的「快樂丸」、治療因為孤獨引起體內發炎,可能發展成各種慢性疾病(血栓、心臟病、中風、關節炎、阿茲海默症和癌症)的控制用藥,甚至是生產「孤獨藥(減少孤獨感)」的廠商,相信長期投資都會有不俗的績效表現才是。因為這些藥物的使用,不但隨著高齡人口的增加而提高,且是「一用下去,就幾乎沒有停止的一天」。

當然在與「孤獨」有關的投資上,有些並不是「解決問題」,但卻會加重孤獨的產業,像是企業用來監控工廠內,或在家工作員工工作效率的機器或設備,以及因為在家工作之後,寬頻上網(5G)與網路資安維護的相關產業業績,肯定也會有穩定而長足的成長,同樣也值得讀者參考。

其次在「個人創業或就業」上,不論是提供一個「讓更多孤獨者找到人陪伴的社交場所(也就是1989年,社會學家Ray Oldenburg所創的,不是家,也不是工作場所的「第三場所」)」,以便讓不同社、經背景的常客們,可以在此聚會、互動、建立關係、交換想法及分享觀點;或是「把自己的陪伴租出去」,都是個人面對孤獨商機的重要指引方向。

同樣以日本為例,統計日本有15%的男性老人,可能會長達2週以上,沒有跟任何人交談;有近1/3的年長者,連換個燈泡這等小事,都找不到人可以求助。更不要說日本已經出現滿多高齡犯罪者(書中指出,日本近20年來,65歲以上犯罪者增加3倍,且70%會在5年內再犯),目的除了吃免費牢飯之外,還是想進入監牢中,以便能找到陪伴與關心。

書裡還引用了英、美等國的統計顯示,美國成人中,有3/5自認為很孤獨;有2/3的德國人,認為孤獨是個嚴重問題;在瑞士,2/5的人反應他們有時候、經常或總是感到孤獨;在作者所在的英國,1/8的英國人,連一個可以依靠的親近朋友都沒有。而亞洲、澳洲、南美洲和非洲的相關資料,也同樣令人憂心

看到這裡,就讓筆者想起前幾天,有媒體報導:當萬華茶室遭指是國內防疫第一「破口」、媒體狂獵「萬華阿公玩很大」的同時,年近60的茶室老闆娘,卻道出不為人知「人與人的連結」背後的孤獨老人哀歌這些老人們去萬華茶室,只不過是想找人「講講話」而已(https://www.storm.mg/article/3752386?page=1)。

其實,類似「什麼都不用做」就只是聽付錢的人「說話」而已的工作,在日本不但「見怪不怪」,還可能變成名利雙收的標誌。之前的案例不談,就以號稱「什麼都不做的出租先生」森本祥司為例,他從20186月開始,便在推特上出租「什麼也不做的自己」(https://vitomag.com/culture/tdqna.html)。

他的故事在接受NHK《紀實72小時》節目組採訪之後,他和他的出租業務瞬間成為社會話題,並在兩年內書籍化、漫畫化。去(2020)年春天,東京電視臺還根據他的事蹟,改編成了《什麼都不做的出租先生》短劇。

事實上,花錢找人陪伴,不只是「找人傾訴」,而是有確實的證據顯示,會對個人健康有所助益。就如同在《孤獨世紀》這本書中所述:與他人之間的正向連結,哪怕再短暫,都能為健康帶來顯著益處。好比在充滿壓力的情境下,光是有朋友在場,就能緩和你的生理反應(降低血壓和皮質醇);與所愛的人手牽手,能發揮止痛作用,效果足以媲美止痛藥。更有近期研究指出,就算是與他人保持相對較弱的關係,就能成為有力的屏障,抵禦記譯力喪失和失智症。

當然,與「孤獨」有關的商機,也不全然是解決負面,因孤獨感所導致的問題或困擾。因為,當「一個人」的孤男寡女逐漸增多之下,「享受一個人孤獨」的商機,恐怕也是很可觀的。

根據內政部的資料統計(https://www.ris.gov.tw/app/portal/346),2020年「一人家庭戶數」已經超過304萬戶,比前一年(2019年)增加90多萬戶,幾乎等於「三口之家」的兩倍,甚至也接近「兩人」及「三口」家庭的總和。另外,根據同一資料來源顯示,15歲以上人口約2000萬人,有偶人數約1000萬人,等於是未婚、喪偶或離婚者也將近1000萬人。

由此可見,圍繞著這些「獨自一人」的相關商機肯定會非常龐大。不論是替這些人提供「一對多(多半是開店或創業型態)」,或「一對一」的食、衣、住、行,或甚至是老年照護等服務,都是可以做為創業或就業時的參考方向。

當然,除了自己想創業或就業外,目前在各大行業領薪水的上班族,如果想要替企業擴展業績,如何能在企業的經營範圍,以及孤獨客戶之間找到交集,恐怕也是未來能夠幫企業提高獲利,幫自己升官、加薪的重要關鍵之一吧~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