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1年5月20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619》先不存錢,哪來的錢可花?

 正當疫情升溫而減少出門、「宅」在家裡之際,有位網友傳了一則新聞(https://www.businesstimes.com.hk/articles/132741/%E7%90%86%E8%B2%A1%E6%96%B9%E6%B3%95-%E7%90%86%E8%B2%A1%E5%80%8B%E6%A1%88-57%E6%AD%B2%E6%97%A5%E6%9C%AC%E6%89%93%E5%B7%A5%E4%BB%94%E5%BE%9E%E6%B2%92%E6%8A%95%E8%B3%87-%E9%9D%A0%E6%B8%9B%E6%B3%95%E7%94%9F%E6%B4%BB-%E4%BD%9B%E7%B3%BB%E5%84%B2%E9%8C%A2-%E6%BB%BE%E5%AD%981%E5%84%84%E6%97%A5%E5%9C%93?fbclid=IwAR0HlBxlZuDJgqSNmFiIhla9-QfWxX3wsvpeBXgm_shQlQvwRgyGmr7-RjI),詢問筆者對此的看法?這位網友認為,如果不靠投資,就能夠存上退休金,那不就省下了挑選投資標的的麻煩,還有挑不對時間進場,以及選錯標的的虧損風險?

先簡單交待一下,網友提到的這個「日本57歲打工仔」的收支狀況。在日本算是普通白領的坂口一真,年收入約是450萬日圓(月薪等於37.5萬日圓)。

而在「減法生活」的原則下,他每個月的花費只有10萬日圓,等於每月可以存下約27萬日圓的薪水。所以,靠著33年只存錢、不投資,也不買保險,就讓他累積到1億日圓,並提早在50歲左右退休。最後,他更出書《貯金が1億円貯まったから》,分享個人經歷。

乍看起來,這則新聞的立論還滿「誘人」的—什麼投資都不用做,單是靠一份薪水,就可以讓自己提早10年退休。這樣「好康」的案例,怎能不令人稱羨呢?

但是,如果深入了解個案的收支狀況,就可以發現一些值得許多,希望能輕鬆累積出退休金的理財大眾,參考及注意的地方。

首先,屬於「特例」,就很難當做「通例」來參考、引用。筆者特別去找了日本的生活費資料(https://medium.com/simons-murmur/海外生活雜談-想在東京過上一個-普通-生活-一個月所需的開銷是多少-5cc465cd1b6d

 

表、在日本東京的每月開銷:

 

日圓

換算台幣

日常飲食

6萬日圓

16500

房租

11萬日圓

3萬元

交通

4000日圓

1152

加總

174000日圓

47000

資料來源:https://medium.com/simons-murmur/海外生活雜談-想在東京過上一個-普通-生活-一個月所需的開銷是多少-5cc465cd1b6d

 

至於每月薪水收入,從同一篇文章中可以了解,一個22歲的畢業生的平均年薪是279萬日圓,也就是月薪23萬日圓(實際情況還可能更低)。如果扣掉各種稅負(稅率約15-20%),那麼,實際拿到手中的約只有184000日圓。

從以上的數字來看,此一新聞中的主人翁,薪資收入應該算是偏高的一群(當然,這裡並未計算時間差的因素,也就是30年前的薪資,與現在時下日本新鮮人薪資的差異),至於生活費水準,主人翁則算是較低水準。至少,他很有可能不是住在物價及房價昂貴的東京地區,所以,每月生活費可以控制在10萬日圓以內。

從以上的生活費用支出資料分析可以了解,這則新聞中提到的例子,其實就只是特例中的特例。而既然是特例,就代表例子裡所提到的方法,很難適用在其他人身上。

其次,成功需要「特殊條件」。當然,儘管這則案例是一個特例,其方法很難適用在眾多他人身上。也不能說其他人想要「模仿及照做」,一定就無法成功。

其中有一個可行的方向就是:如果每月存的錢,遠高於所花的生活費,且都不用擔心失業。以新聞中所談到的個案為例,他的月薪是37.5萬日圓,但他他每個月的花費就只有10萬日圓。

也就是說,當事人每月所存金額,幾乎是每月花費的近3倍之多。所以,假設一般大眾能夠符合這樣的「條件」,「選擇不投資」也許真的不是一大問題。

再者,小心過於小氣,可能壞了日後工做上的發展,以及他助的機會。當然,筆者絕對不能一竿子打翻一條船,認定每個節省之人,都一定是「小氣財神」之輩。

不過,基於人的習性都是「自私」(如果有人性不自私,那就已經成神、佛了,不會還繼續做人)的道理,當自己都在縮衣節食之際,當然也不可能對旁人特別大方。

只不過,人類本就是群居的動物,就算生活上再怎麼獨立自主,還是需要一定程度的與外人連結。當然,人與人之間建立良好關係,並不在於吃吃喝喝或金錢給予,但是筆者堅信:當一個人凡事只有想到「節約」時,恐怕心中也很難培養出太多的「利他」與「大愛」。

特別是在工作、職涯領域方面,很多的機緣巧遇,都得靠平日所種下的「善因」,才有可能結下「好果」。很多時候,一位貴人的點撥、提攜,或是自我進修的提升,在財富倍增的效果,恐怕反而是更大的。

最後,「不買儲蓄險」是正確的,但如果沒有其他的保障,可能就要小心「明天與意外,不知道何者先到」。老實說,新聞中的主人翁只是單純因為比他人幸運,他沒有在需要工作收入並儲蓄的33年間,發生影響他繼續工作的重大疾病,或甚至還導致支出更多的失能狀態。所以從事後的角度來看,「他不買保險」的決定是正確的,但是,卻無法適用在所有人身上,特別是「沒什麼錢的人」。

當然,這篇文章也不是完全沒有任何價值,還是有一個值得理財大眾學習之處在於:人生唯有「捨」,才會有「得」。如果沒有前面克制不必要消費的慾望,就沒有後面豐收果實。

以坂口一真為例,他就提到自己沒有刻意節省金錢,只是將不必要的洗費減走,並只買必需品。所以,假設一般大眾平日完全不儲蓄及存錢,不管是現在或是未來,其實都很難累積出一大筆可供運用的財富的。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