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7年2月9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26:小心「無現金化」正準備搶你的錢!

 2年,自「Fintech(金融科技)」這個名詞出現之後,就突然變成最受眾人及金融業矚目的詞彙。不少金融機構更持續幫助民眾們,構畫出「Fintech如何改變人們生活」的各種美麗遠景。

而在金融科技的創新與幫助之下,甚至還進一步替民眾勾勒出一幅美好的「無現金化」遠景:未來消費可以完全不用紙鈔或硬幣,只要透過各種新式的支付載具(例如信用卡等),就可以輕鬆轉帳及付款。當然,央行最後也不用再花成本印製各種實體貨幣了。

只不過,在一片歌頌金融科技,不少國家央行及學者大力鼓吹「無現金化社會」的榮景,與對消費大眾的「利益」之際,筆者卻想提醒理財大眾:「無現金化」也許可以為市井小民們,帶來十足的方便,但「無現金化」之後,民眾要小心「真正損失」,也許要比「獲得的利益」來得多!

話說27日時,有國內媒體引述《中國證券網》的報導指出,由中國人民銀行推動的區塊鏈數位票據交易平台已測試成功,法定數位貨幣已在該平台試運行,且人行旗下的數位貨幣研究所也將在近期掛牌。人行可望領先全球,成為首個發行和應用電子貨幣的中央銀行。

另外所引述的《北京日報》報導則表示,對於數位貨幣的發行形式,工商銀行金融市場部資深經理周永林日前表示,未來人行可能會推出一個總帳戶,用於登記人行發行的電子貨幣,並由人行提供免身份核查的電子錢包。銀行將來也可能提供電子錢包,把原本銀行存款和電子貨幣放在電子錢包。

有關中國大陸數位貨幣發行的後續是否成功,當然值得密切關注,但如果要談「無現金化」對理財大眾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就不得不提一下目前,我們到底離「無現金化」有多遠?

資料來源:http://www.goldcore.com/us/gold-blog/cashless-society-war-cash-benefit-gold/

 

上圖是全世界「無現金化」在各國發展的情況,而依照Cashless SocietyWar On Cash to Benefit Gold》一文作者-Jan Skoyles的說法,目前公認的事實是,我們正在逐漸接近無現金社會,例如:

在英國,2015年所有付款中,有一半以上是通過無現金支付。

許多歐盟國家已經限制了,可以合法支付現金的金額。

在印度,莫迪總理在廣播中,公開鼓勵公民停止使用現金。

在肯尼亞,約有四分之一的國民生產總值,是通過移動支付APPM-Pesa」實現的。

在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思·羅格夫(Kenneth Rogoff)的新書「現金詛咒(The Curse of Cash)」中,將堅定減少現金列在許多中央銀行和政府的議程上。

儘管依照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兼兩岸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沃牆所說,推展無現金社會包括了以下不少好處:

一、降低紙鈔發行及運輸,還有行政成本。

二、簡化付款程序及降低交易成本。荷蘭央行研究指出,若以電子貨幣或信用卡取代現金,可減低6%的零售支付過程成本;巴西央行的研究報告也指出,若支付過程無紙化,可節省的成本高達經濟總額的1%

三、讓交易更加透明化。由於電子支付或行動支付的交易帳目透明,可減低逃漏稅及非法洗錢。

四、可促進金融服務、創造商機。據研究,電子支付可增加消費,平均1元可以帶動千分之4的消費金額成長。

五、可防止假鈔及降低犯罪率。如搶銀行機率降至最低,盜賊亦難以銷贓。

但是,以上的言論其實是從政府,以及金融機構「管理」的角度出發,而並不是從「真正對理財大眾有利」的觀點思考。根據相關資料的歸納整理,無現金化趨勢對民眾來說的「不利之處」,至少有以下4點值得特別注意:

一、無現金交易的存在,將增添了對人們自主權和自由的威脅。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2014年,所提出的「共同申報即應行注意標準(CRS)」為例,目前全球已超過101個國家參與。雖然台灣並不是OECD會員國,且仍未與任何國家簽訂CRS,但一個人如果在兩個已參加CRS的國家都有資產,那麼兩國之間仍可透過CRS,掌握到資產的實際持有者。且更重要的是:越多國家參與,境外資產就越難遁形。

當然,CRS與貨幣電子化是兩個完全不同層次的東西,只不過,一旦貨幣電子化之後、所有資金往來都將變得「有跡可循」,一般人想要隱匿資產或將資產順利移轉給下一代,都將成為「不可能的任務」。

更何況,持有現金「並不等於」當事人一定有「違法」的事實(例如逃稅或洗錢)。因為根據Jan Skoyles的說法:「在瑞典,世上或第一個首先實現無現金的國家,只有40-60%的流動現金在正常流通中,其餘的被認為是被其公民藏在『床墊下』,在家裡保險箱和保險箱中」。

且他更進一步引用Niklas Arvidsson的一項調查中發現,「有2/3的瑞典人認為,攜帶現金『是一種人權』」。至於在德國,仍有79%的交易採用「現金」,同樣也是出於自由的原因,就如同《華爾街日報》曾經報導過的:「德國對現金的熱愛主要是由於它的『匿名性』」。

而「匿名性」對一般理財大眾,之所以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就在於它:方便讓人順利移轉給想要的任何人,當然,最大且最主要的用途,就是「將財產順利且不被發現地移轉給下一代」。

二、金融科技的發達,儘管帶來不少便利,但對一般大眾來說,風險及損失可能更大。遠的不說,農曆春節後才剛發生多家券商遭到網路駭客,以數十萬元等值比特幣做為勒索,揚言將採用「分散式阻斷服務(Distributed Denial of ServiceDDoS)」攻擊,並且已有多家券商的網路下單業務實際受到影響。

根據金管會統計,到7為止,已有8家券商(大展、高橋、元富證、元富期貨、德信、北城證、台新證、群益證)遭到網路攻擊,超過10家券商收到比特幣勒索信,北檢已分案偵辦。金管會強調,這波網攻只影響到網頁下單速度,但都在清洗流量後恢復,未影響券商與證交所交易系統。

而去(2016)年7月,也才發生震撼全國的「第一銀行被植入惡意程式,而遭到國外駭客以遠端操控模式讓全台20家分行,及機關內38台自動櫃員機自動『開口吐鈔』,領走8000多萬元台幣逃逸」的案件。

雖然事後大部分款項都有追回,且以上兩件案件,並未有任何一位客戶的權益實際受損。但是,由於電腦駭客的目的,是不會分時間、地點,對象是銀行,或是一般往來交易的客戶,任何網路交易客戶都很難100%避免可能受害的機會。而且,因為以上風險都是在網路上進行,常常會讓人「神不知,鬼不覺」。

三、當支付更為方便,對個人理財上的影響就越大。筆者曾經在《我是有錢人迷思523便利也許是你投資的好幫手,但卻可能是成功理財的大忌!》的專欄中,便再三提醒讀者們注意:越是便利的消費方式,越有可能是阻斷民眾投資理財成功的最大幫兇。

實際去看看所有教理財大眾「成功存到錢」的文章,每一篇都會提醒民眾:千萬別帶信用卡出門,因為越是「付帳輕鬆且快速、方便」,就越是「紀律存錢」計畫的大忌。因為,已經有不少研究顯示,當人們不使現金消費時,則會「消費得更多」。

四、央行貨幣政策將更「為所欲為」,銀行等同變相與客戶「搶錢」。之前,由於許多國家的市場利率變為負值,紓困的風險日益增加,持有現金似乎越來越有吸引力。

Jan Skoyles以英國為例,該國央行(英格蘭銀行)就曾發現,18%的人囤積現金,主要是「為潛在緊急情況做準備」。另有人估計,大約有30-50億元的英鎊,被認為是「囤積」,或謹慎地保存下來,以減少貶損。

但是在貨幣全面電子化之後,央行將可以100%牢牢控制所有貨幣政策的執行,而不會出現之前「『央行想藉由負利率,把資金逼去進行投資或消費』卻不成功」的結果。

此外,存戶就算擔心銀行有流動性風險,想要提前把錢領出來「避風頭」,恐怕都沒有辦法。因為在無現金化社會之下,央行不再印製實體鈔票或硬幣,又何來「現金」可領?

當然,民眾不能從ATM中提出現金,不表示錢不能「轉帳到其他銀行帳戶」,但「無現金化」將有助各國央行對貨幣政策的「完全控制」,卻絕對是個不爭的事實。

總的來說,筆者並不反商,也不反對金融科技對個人投資理財上的助益,只不過想與理財大眾們一同分享:任何事件的影響總有一體的兩面,絕不可能單只有「利」,卻完全「無害」。且只有當訓練好自己,思考清楚每一件決策的利弊得失之後再做選擇或取捨,此生的投資理財才可能達到趨吉避凶的結果。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