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7年6月29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36》即期年金有許多種,你真的有選對適合自己的標的嗎?!

 很多讀者應該都聽過這樣的廣告詞:「差一個字,就不是XX」。但事實上,許多投資理財工具就算名字相同,內容也可能是「天差地別」。如果是對商品實質內容不甚了解的民眾,在面對不同的商品選擇時,就無法做出正確決定。

話說筆者前兩期的專欄中(《「我是有錢人」迷思534》最適合退休族的工具是什麼?!),提到了有一整筆資產的人,若想尋求一個長久且穩定的退休金,可以試試保險公司的即期年金險商品。

之後沒多久,筆者有位朋友的公公,就接到常往來銀行的電話,並向其推薦一種結合「保險+以房養老」的專案。由於朋友的公公對此業務並不了解,但聽了業務員說「保險具有節稅效果,且未來房子因為都更或重建等原因滅失,保險年金仍然照常給付」,覺得很是心動,但又無法確定是否為真,就來找筆者討論,看是否真如銀行員說的如此優惠?

簡單來說,這種「保險+以房養老」的組合,就是拿房子去抵押借款,而將借來的錢,用「躉繳保費」的方式,去買一個有保證年期的即期年金險。萬一被保險人提前身故,保證期間未領的金額,可以由保單受益人領回,且這筆理賠金,不用計入被保險人的遺產中計算。而且,因為是沒有身故給付的年金險,就算被保險人年齡已高,也不用擔心需要體檢、會被保險公司拒保的風險。

筆者實際以銀行舉例的「70歲男性、參與以房養老加保險20年期專案」來計算,假設實際核貸金額是1165萬元,單純以房養老之下,每月可領金額在未扣除利息之下,大約是48000元;假設搭配所合作壽險公司的即期年金險,則每月可領年金(未扣貸款利息),也差不多是48000元(請見下表一)。

 

表一、同樣逆向房貸1000多萬元,不同組合下的每月可領金額:

 

保證期25年期即期年金險

20年期以房養老

保證期20年即期年金險

每月可領金額

48000多元

48000多元

58000多元

說明:以上每月可領金額,並未扣除以房養老每月需負擔的利息約1200多元

 

以上一切看來,似乎都很完美-「把逆向貸款所拿的錢,去買一張即期年金險,不但每期所領金額差不多,還多了保險的好處」,但筆者還是提醒這位朋友:單純以房養老與結合保險的每月領取金額之所以相同,「正好」是因為選擇搭配標的的不同。

因為以上表一為例,如果當事人可以選擇保證年期20年的即期年金險,則每月可領金額就可以拉高到58000多元,比原本單純以房養老,或套裝專案所提供金額再多1萬元。而且,萬一被保險人身故,受益人一樣可以領回未領完的年金,且同樣有節稅功能。

說到這裡,回到正題,就不免再一次跟讀者解釋:雖然同樣叫做「即期年金險」,但各家壽險公司的商品差異性滿大的。筆者實際把現有市場上的即期年金險,都翻出來進行整理成下表二。

 

表二、各家壽險公司目前推出的即期年金險內容:

 

保證年期

最高領取年齡

超過保證期後年金給付規定

65歲男性躉繳1000萬元的月領金額

A人壽A商品

25

110

年金1%

42009

A人壽B商品

102030

110

年給付:年金2%

月給付:年金2%,但低於3000元則改為年給付

50243元(保證20年)

B人壽

90

110

年金1%

39521元(保證至90歲)

C人壽

101520

110

繼續領等額年金

37603元(保證20年)

D人壽

分保證(依不同年齡而定)及無保證兩種

110

有保證的則繼續領等額年金

有保證:38420元(保證22年)

無保證:43582

E人壽

1929

110

年金6%

48847元(保證19年)

1:大部分即期年金險都沒有「月領」的機制,此例是將年領年金除以12個月後的月領金額

2:以上只列出容易計算每月可領年金的傳統年金險,並未列出利變型保單

 

上表簡單來說有兩大重點,首先在同樣的躉繳保費之下,「沒有保證年期」的即期年金險每月可領金額,會高於「有保證年期」的保單,且保證年期越長者,每月可領的年金金額就越低。

其次,保證期前後年金給付有差異(例如保證期之後,年金給付只有保證期間的1%2%)者,每月可領金額也高於「保證期前後年金給付無差異」的保單。

也就是說,同樣叫「即期年金險」,但裡面的給付方式、內容及同一保費下的每期給付年金,就硬是「差異不小」。當然以上面提到的「保險+以房養老」專案為例,銀行會特意挑這種期間的即期年金險,與以房養老業務相結合,絕對有其最後資產確保的考量。

筆者無意批評這種商品的優、劣,只是想藉此機會,讓更多民眾了解到:「活化資產」與「利益極大化」是同樣重要,且必須兼顧的。而只有了解不同商品間的差異,才能夠正確挑選適合自己的商品。

因為對於擁有手中已有房地產的民眾來說,房子就是一筆資產,只要擁有資產,假設能善加利用不同商品的搭配,就算沒有固定的退休金,也能替自己創造出穩定,且相對較高的退休金收入。

而就算手中沒有房地產,但同樣有一大筆資產的民眾,在購買即期年金險上的選擇,也應該視個人狀況及需求,而有所不同,並不是照抄別人的制式商品就好。

舉例來說,假設年紀已大、身體健康不佳,或已經面臨失能狀態,需要較高醫療或長期照顧費用的長者,其實考慮的應該是「保證期短或沒有保證期」,但「每期領取金額較高」的選項。

又假設已經有穩定而且不低的生活費,平日又沒有太多花費,且想將資產以「免稅」的方式,轉移給下一代的人,即期年金也許就不見得是第一的最佳選項了。

當然,沒有人知道自己的平均餘命到底有多長?且年齡越大的人,如果選擇保證期間長的保單,儘管每期所領金額不高,由於未領的金額還可以由受益人領回,並不見得一定會「不划算」。但筆者還是那句老話:整體還是要經過一定的精算才能確定,絕不是業務員這麼說,保戶就該100%相信才是!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17年6月22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35》聯準會「縮表」,對你下半年投資與消費有何影響?

 上週,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升息1碼,使目標利率達到1%1.25%之間,成為201512月以來第4度升息,並且公開討論縮減資產負債表(簡稱「縮表」)。

儘管各界認為,從「聯準會下調對20182019年失業率的預估中位值下調(從4.5%降至4.2%,而長期失業率的預估也從4.7%降至4.6%」來看,顯示出美國就業市場開始轉強,但由於兩個年度的通膨率預估,仍舊維持在2%,代表市場的通膨走勢持續偏弱。

也就是說,就算葉倫主席這次特別強調的「縮表(縮減聯準會資產負債表)」的計畫,已有明確的金額及操作細節。但也有不少分析師預期,縮表的速度應該不至於過於躁進。

筆者也傾向於「不躁進」的看法,因為,「縮表」的意義並不是口中喊喊「反向把過去放出的資金『回收回來』」這麼簡單。因為以美國QE為例,是透過「由美國財政部發債,並由聯準會購買」的方式,向市場釋出大量資金。

了解債券市場運作的人,應該都知道:當市場瘋狂購買債券、債券價格便走高、而殖利率則會反向「降低」。所以過去幾年,正因為聯準會持續「購債」,也才讓市場利率維持一定程度的「非常低檔」,甚至還貼近零利率的水準。

的確,債券市場也走了非常多年的大多頭行情。且許多金融機構與投資大戶,也懂得「順著聯準會的意思操作」的精髓-由於聯準會持續購債,這市場上「最穩賺不賠」的投資標的,就只有「債券(特別是美國公債)」一項。

所以在過去幾年,除了美國聯準會不斷QE、放錢之外,其他世界各國也都是照個相同模式在走。但仔細深究寬鬆的貨幣政策,真的對全球實體經濟成長有任何幫助嗎?答案可以說是「沒有」。

因為,原本聯準會的想法是:大量購債放出資金,銀行就有錢可以貸款給企業進行投資,也才能帶動未來的經濟發展。然而實際的狀況是:銀行就算滿手現金,也還是繼續買債券,並沒有放多少款給實體企業。

最終,大部分QE之後所放出去的錢,仍舊回到債券市場投資,並進入另一個投資市場-房地產投資上頭。以上的現實,也就是過去某些國家出現「負利率」現象的原因之一。

講白了,過去幾年世界各國央行的QE,只是讓更多有錢人「滿手現金」,不知該如何投資?但為了繼續讓「錢滾錢」,這些有錢人只好進入更多的「投資」或「投機」市場,吹起更多的投資泡沫。

讀者不妨假想一下:如果你是已經在金融市場投入許多資金的有錢人。假設未來債券市場的行情會「反轉向下」,你會怎麼做?100%的答案應該是:搶在聯準會「不購債,並引導債券價格崩盤」之前,把原先所投資的資金「提出來」,並放到其他「還可以繼續獲利」的標的上。

因為,一旦聯準會要開始「縮表」,就代表以上的運作要「反向操作」。也就是將價格已高的債券「賣出」。事實上,不論是股票、債券或其他投資標的都一樣。當市場「大家都要賣」時價格一定會走低。在債券市場上就會出現「價格走低、殖利率走高」的結果。

但讀者可以再想想:財政赤字高築、借錢已經破表的美國或各國政府,如果想要再借錢,又想讓利息與本金越滾越少,它只有兩條路-其一是「處於通膨環境(所借的錢,才能「越還越少」)」,其二則是「利率處於低檔(借錢的成本才能降低)」。

所以,就算聯準會官員們想守著自己的職務不犯規,在美國政府的心底深入,只有當「通膨+低利」加乘,才是最符合其利益的現實。然而當世界各國央行預期藉由油價的大漲,而順勢帶出一波「通膨」氣勢之後,油價的回落立刻就戳破了原先的通膨預期。

也或許是看破美國政府及聯準會的「手腳」,美國10年期國債價格在聯準會加息之後,非但沒有下跌,反而殖利率降到7個月來的低位(債券殖利率與價格走勢相反,殖利率大跌的原因之一,也是因為短天期債券對利率波動的敏感度較低所致)。

看到這裡,也許讀者會質疑:既然(美國)政府打從心裡「想要創造通膨環境」,為何又要「升息來抑制通膨的可能」?這就是筆者想要在本專欄中,再三提醒讀者們注意的地方。

因為經過這麼多年來,不論是當做經濟成長參考的GDP、計算物價漲跌的CPI指數,或是代表充份就業與否的失業率等,早就已經失去了它「反應現實」的能力。

儘管世界各國的GDP不斷成長(雖然數字有高有低)、CPI增長持續溫和,但特別是一國之中,處於中、低階層的人,在製造商品價格不斷走低(有時根本只是縮小容量,但價格不改),並拉低食物、住房及運輸等民生必需品價格飆升對物價成長的影響,或根本抵消工資上漲的幅度,更別說大多數位於中、低層的勞工長期薪資停滯不前,而就算有工作,卻可能連糊口的能力都沒有。

就拿台灣政府為例便最為清楚:政府明明沒有任何能力,去糾舉、查核或抑制廠商哄抬物價,唯一政府還能「端」得出來的方法,似乎就只有藉由「升息」的口號,來「嚇一嚇」通膨氣燄,並表現一下「政府我還是有在做事」的心態。畢竟,物價持續高漲,短期影響的是民調,長期來說就是「政權更替」了

再把焦點拉回本文的核心,過去,美聯準會、歐洲及日本央行的歷次QE,向市場撒出的一大筆錢,卻因為各國經濟仍舊「扶不太起來」,且在「低利率的環境」下,一直四處征戰各地的金融市場,以尋求更高的投資報酬率。

那麼,假設聯準會有一部分的態度是「玩真的」,那麼,投資人恐怕要牢記以下2大逃生口訣。

第一在投資上,要「保守為上」,至少要優先避開「非成熟(即「新興」)市場國家的投資項目」,且如果資金回收成真,股市可能優於債市。

其中關於「保守」的原因,主要就是「對全球經濟景氣的疑慮」。話說筆者這麼不看好未來全球經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長期不停在專欄中再三提到的「人口老化及人口減少」因素。

從「老化人口」不願意消費的趨勢來看,只要是非「生活必需品」的製造或大宗商品,除非受到特殊因素的人為炒作,應該都很難有像過去一樣「狂升猛漲」才是。且不可否認,全球經濟看淡的另一個原因,也是在由美國開始挑動的「保護主義」。

受惠於過去多年的資金泛濫狂潮,讓股、債市等大幅上漲。只不過,假設全球資金的狂歡派對即將結束,那最先出包的,應該是過去幾年,資金一直大幅流入的市場及標的。

事實上,這些過多投機資金會停留的地方,都不是穩紮穩打的生產事業,而是選擇「流動性佳」的投資市場,例如金融或房地產市場。理由很簡單,這些資金「說撤就撤」,不像固定資本投入在機器或廠房上,投資人想要隨時抽身都很難。

除非美國聯準會不準備回收資金,否則,散在新興市場的資金派對,鐵定是要結束的!其中的差別只在於:回收資金多,則新興市場將大跌;回收資金少,新興市場小跌。

因此,投資人要特別注意非成熟市場(新興市場)的行情轉變,其中,當然包括從年初開始,幣值就因為外資大幅匯入而升值,且下半年經濟景氣將面臨極大考驗的台灣股市。

此外,投資人可千萬別搞錯「通膨」的對象。因為,只有「絕對不可能不吃或不用」的大宗物資,才會「起價」,其他必須建立在「經濟大幅成長」上的大宗物資,例如工業用金屬、石油、礦物等,恐怕還有可能受到供過於求、產能過剩影響而下跌。

第二在消費上,注意食物類價格高漲,而「聰明消費」,才能讓有限的資金花在刀口上。

事實上,儘管國際大宗商品的價格不漲反跌,但自從國內通過一例一休法案之後,各行各業早就看破了政府「放任不管」的手腳,早就是「愛怎麼漲,就怎麼漲」的局面了。

更糟的是,近來各地豪雨成災,再加上颱風季已屆,可以想見,農產品價格居高不下的日子,恐怕有可能會持續到年底都不停歇。對有錢人來說,就算食物類價格上漲,低階工作薪資不斷下滑,對他們的影響幾乎是微乎其微。

但是,對於收入不高(收入位於平均數之下,請見主計處查詢網頁:http://earnings.dgbas.gov.tw/exploration/薪資與薪資中位數.html)的人來說,接下來的日子恐怕就是「更加難過」了。

在此,筆者建議讀者,千萬別聽某些不負責任專家「多消費才能救經濟」的謊話。因為,對於中、低收入族群來說,如果連吃飯、生存的都成了問題,哪還有餘錢能顧到其他消費?

所以,越是收入不多的族群,除了越是要避免浪費,將錢花在刀口上之外,更重要的是:千萬別繼續用僅有的資金,養大那些無良的大財團,而是要培養更多有良心的小店家才是。

在大財團的心中,最看重的不是良心,而是「賺更多錢」。這裡的「賺更多錢」,當然包括「會用最低價格但不會多有良心的食材」,或是「提供最低工資及最少的福利」。

當然,也更不要輕易相信「消費者永遠是最大得利者」這句謊話。話說前幾天有則外電報導,Amazon獲得一項新「專利」,就是「防止顧客在實體店內用手機上網比價(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44965/amazon-patent-online-price-checking)」;又例如有外電報導,麥當勞股價創了歷史新高,就是因為它用機器人來替替原本的收銀員(http://blog.moneydj.com/news/2017/06/21/人類的悲哀:麥當勞股價創歷史新高-因為用機器代/)。

別懷疑,當企業被消費者越養越大之後,企業才是「老大」,而消費者或求職者,就只有「乖乖聽話」的份。就以國內為例,當市場全湧進超商消費之後,除了讓其坐大、壟斷通路,排擠掉傳統雜貨店、便當店、小吃店、冷飲店、洗衣店等的生存空間,與相關就業的機會外,工作越來越繁重、技能必須五花八門兼顧的店員,永遠就只有領取「長期被壓低」的「時薪」,而永遠沒有薪資大幅成長的空間。

最後,筆者想要提醒希望省錢消費的民眾,最重要的關鍵不是「購買『絕對低價』」的商品,而是透過類似「團購」的方式,降低民生必需品的單價,以達到「一加一小於二」的省錢效果。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17年6月8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34》最適合退休族的工具是什麼?!

 這一陣子,筆者遇到不少親朋好友,都在問一個問題:「我有一筆錢,是為了退休後生活費做打算,可以或適合投資什麼?業務員向我推薦類全委保單,還有一種終身還本型保單,值得買嗎」?

先在此交個底,筆者本身沒有仇視任何商品,只是想誠實地告知投資人,這些商品的優、缺點及真正內涵。如此一來,才能讓讀者根據個人的特殊需求,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工具或商品。

為了能讓讀者,順利「選對」符合自己退休生活需求的標的,筆者想提供以下3大建議:

首先,退休前與退休後所運用的工具及商品,應該是不同的。也就是說,投資人在退休前,應該採取非保守,且較為穩健偏積極的投資策略,才能夠讓資產透過時間複利的幫忙而快速增長。

然而,筆者最常遇到的情形是:民眾在「退休金累積期」時,採用非常保守的工具(例如定存或保單);但真正到退休之後,卻開始由保守轉為積極,反而常會去投資股票或基金等。事實上,這根本就是非常錯誤、前後巔倒,且會完全達不到既定目標的做法。

其次的建議是,選擇退休後「最佳生活費來源」的標的,必須符合以下3大標準

標準一、「活的越久,領的越多」。以國內投保人數最多的勞工為例,除了第一層的「勞保老年年金」,可以做到「活的越久,領的越多」外,第二層的勞工退休金新制,目前也只提供勞工「保證20年」及「保證24年」兩種選項,完全沒辦法達到以上的目標。

除此之外,時下最熱門的退休金商品-月配息基金、高股息股票等,則更沒人可以向投資人打包票,這裡的配息可以「長長久久」。而在各式金融商品之中,就只有保險,才能提供這樣的條件。

標準二、每期保證領得到,而不是「有可能」。以上面提到的月配息基金與高股息股票為例,所謂的「固定配息」或「配息率」,都不是100%保證,且每期比例或數字都完全相同。就算是過去台灣人最喜歡的工具-房屋出租,撇開有各項維持及稅負成本不談,也完全無法確保會有長久、固定且不中斷的租金收入。

再以目前市場上,受到許多退休族群「熱買」的類全委保單為例,它基本上就是一張由保險公司,委外代操的變額年金險(投資型保單)。而這種類全委變額年金,除了跟固定配息基金一樣,有「配息可能吃到本金」的風險外,還有以下問題:

首先,說是「月月撥回資產」,並不等於「保證每月配息,且金額完全相同」。因為如果讀者仔細去閱讀商品DM下面那一些密密麻麻的小字就會發現:當「撥回資產基準日單位淨值」低於一定金額時,可能就沒有所謂的「配息」,且隨著「撥回資產基準日單位淨值」的不同,「每單位撥回資產金額」也都不一樣。

其次,類全委保單有不少的隱含費用,因為是採「內扣式」,所以,可能會讓帳戶資產快速下降。以內扣「委託帳戶費用1%」為例,就等於該帳戶該年度的投資績效,再減個1%

而除了以上「委託帳戶費用」外,這種保單可能還有不同的前收手續費、行政管理費,甚至,如果保單還有提供身故保障(僅限於年金累積期間才有)的話,還可能要另外扣一筆危險保費。這些成本,也許看起來不多,但都會讓原本看起來不錯的投資報酬率「失色不少」。

再者,對於還沒有退休的人來說,在「年金累積期間」的「資產撥回(配息)」,根本是無意義的。也就是說,對於還沒有正式退休、每月需要一筆「退休金」的民眾來說,到底有多麼「需要」這樣的商品,恐怕就是個最大的疑問。

特別是當所買的類全委保單金額不高、每月「固定配息(類全委保單真正專有名詞應該是「固定撥回」)」金額不高之下,保戶又不懂得將這筆錢,用專戶的方式儲存起來,極有可能就在吃喝與一般消費支出中給消耗殆盡。

更重要的是,當所配的利息「吃到本金」之際,可能保戶在進入年金給付期,且真正需要一筆固定且金額不低的「年金」時,一旦帳戶裡已剩下的資產不多,未來到底能每期提供當事人「多高的年金」,恐怕是有疑問的。

標準三、在同一筆投入金額之下,日後所換得的每期金額,必須是最高的。簡單來說,就是這種金融商品的「槓桿效果」最佳。再舉另一個目前市場上熱賣的終身還本型壽險為例。它的熱銷,主要是因為原本最適合退休族群的即期年金險,一旦開始給付年金,保戶就不能中途解約,也無法透過保單進行借款,再加上沒有身故、全殘保險金。所以,市場業務員多半會推薦保戶購買有「生存保險金」的終身還本型壽險,來取代即期年金險。

只不過,雖然終身還本壽險的每期領取金額固定,且都有一定節稅上的優惠。但以期初投入保費的高低(或是從「每一元投入所創造的每期給付」)來看,則是「即期年金險」又優於「終身還本型壽險」。

簡單來說,即期年金險是「只賠被保險人生存的時候」,而終身還本型壽險則是「不論被保險人生存或身故都有理賠」。因此,兩者的功能及適用目的,其實是完全不同。

實際以一整筆資金-1000萬元為例,分別購買同一家壽險公司的「(利變)即期年金險(假設每年宣告利率均維持在2.6%)」,以及一張「2年期繳費的(利變)增額終身還本型壽險」,每期可領金額及相關保障內容,請見下表。

 

表、同樣一筆保費,買即期年金險的未來每期可領金額,大約是增額終身還本型的1.5倍左右:

 

利變即期年金1

利變增額終身還本保險2

年領金額

403437-468894元(每月約33000-39000多元)

1年:69696

2-6年:每年140300-148498元(每月約5800-11600多元)

7年起:每年293146-273002元(每月約24400-22750元)3

總繳保費

1000萬元

年繳5108400萬元,2年共10216800

保證年期4

30

可領取最高年齡

109

110

身故、全殘保障

繳費期間內:保價金或總繳保費1.02倍扣除已領生存保險金

繳費期滿:保價金5、保額6或總繳保費1.02倍扣除已領金額3者取其高者

說明:以上為同一家壽險公司的不同商品

1:保單預定利率為2.25%、假設未來每年宣告利率均為2.6%

2:保單預定利率為1.25%、假設未來每年宣告利率均為2.68%

3:此金額為生存保險金+回饋金的數字

4:「保證年期」是只有在即期年金險中,才會出現的名詞。一般來說,即期年金的被保險人如果在保證期間內身故,年金受益人可以領取剩下未領的年金總和;而終身還本型壽險的被保險人身故時,則是領取身故保險金,兩者的概念不太相同

5:此例的當年度保單價值準備金(保價金)約800-900萬元

6:此例所購買保額為264萬元

 

從上表可以看出,假設用同筆金額分別購買利變即期年金險,以及利變增額還本終身壽險,就算把回饋金等計算在內,利變即期年金險每期所領金額,差不多要比利變增額終身還本壽險還要高出1.5倍左右。也就是說,如果保戶想要「活得越久、領得越多且高」,絕對應該優先選擇(利變)即期年金才是。

更何況,雖然終身還本型壽險,還能提供被保險人一定的身故保障。但對於憂心因為過於長壽,而退休金可能嚴重不足的人來說,「有沒有『固定』且『更高額』的退休金」恐怕比身故保險金來得更為重要。

再說了,假設當事人發生「全殘」或「各級殘廢」,而需要長期照顧時,即期年金險完全不需要任何醫師的診斷證明書,還是照樣可以定期發放年金,讓當事人及其家屬善用這筆錢,來支應各項「長照費用」。

當然,筆者還想要在此順便提醒一下讀者:那些常被保險業務員,用來當做「退休工具替代」的保單,不論名字是叫「增額終身壽險」或「利率變動型終身壽險」(就是名稱中沒有「還本」兩字的保單),保戶想要用錢時,只能採取「自行部分解約」的方式,保險公司可不會「定期主動給付」的。因此,就絕對不是民眾該優先考慮的選項,保戶可千萬別看錯及選錯商品了。

事實上,在聽完以上的分析之後,應該有不少讀者,還會繼續問一個問題:「即期年金險要買哪一家的保單?而且,即期年金險的保單預定利率固定(讀者可以暫時把它想像成「利率固定的銀行定存」概念),假設市場利率走高,即期年金險又不能中途解約,那我不是永遠都只能領「少少的年金」、吃虧大了」?

對此,筆者的第三個建議是:選擇退休後的商品,也一樣要做到「分散」的原則。因為,每一種商品都有其優、缺點及風險,投資人享受了一好,就不可能兩好得兼。

例如退休後的生活費規劃,可以用即期年金為主力,但眾所周知,即期年金險等於是把退休者的長壽財務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而全球的保險公司,都已面臨著長壽風險。

所以,退休者想要透過即期年金來充做退休後生活費的人,會面臨兩個風險。其一是「每期年金極低」的風險。因為,保險公司也不是傻子,它也不會全額承擔相關風險,當然會把預定利率降低,以減輕自己的風險。住於另一個風險,當然就是「保險公司也會倒閉」的風險。

如此一來,筆者才會建議民眾,就算買即期年金,也最好不要「只買一張或一家公司的商品」,也可以考慮利變型的保單。這是因為預定利率固定的即期年金險,代表未來保戶每一期所領到的年金,都將是固定而不可能增加的。假設市場利率往上走,將所有退休金一整筆購買低預定利率保單的保戶,恐怕也只能望著走高的利率而扼腕。

正由於沒有人能正確預測未來市場利率的走勢,所以,筆者才會建議在「退休後生活費來源管道」上,也要做到「儘量分散」的原則。例如可以分散購買不同公司的即期年金險保單;或是尋求不同的退休金來源,像是出租房子、具有穩定高配息的股票、月配息基金等。但因為年金險有固定且可長久領取的優勢,恐怕應該是各種退休工具中,最基本的配備才是。

總的來說,假設是已經退休的人,雖然手邊剛好一大筆錢,卻因為還有其他收入(例如出租房子收入),暫時還不急著馬上需要一筆按月領取的生活費收入,那麼,倒是可以持續進行「穩健型的投資」,讓資產進一步「長大」。

如果民眾說:「我就是完全不懂任何投資,也覺得只把錢存在銀行,資產擴展的速度太慢」。那麼,筆者倒也並不是那麼完全地反對「購買短天期儲蓄險」。但保戶一定要記得以下3項原則:

一、所買儲蓄險的「天期」,必須與所擺放的時間相配合。舉例來說,民眾手邊有筆錢,至少10年不會用到。這時候,就應該購買「10年期到期(請注意,這裡不是指「繳費年期」,而是指「滿期金可以提領的時間」,或是「不會被扣解約金的年期」)」的儲蓄險。假設這筆錢只能確定5年不會動用,但只因為10年到期的保單IRR最高,而跑去買這張保單,那就是大大錯誤的做法。

二、民眾唯一的選擇,就是選擇「同一年期儲蓄險中,IRR最高」的那一張。

三、千萬不要因為貪圖外幣保單的IRR比較高,就跑去買外幣保單。這是因為台幣既有可能貶,當然就有可能升。假設未來保戶要解約、領回保價金時,台幣也像年初至今這樣,升幅超過3%,等於保戶所有儲蓄險所賺的,通通被匯損給吃光殆盡。

但是,假設已經退休,且沒有其他月退俸,或是現有的月退俸金額,不足以支應每月生活,還需要一筆安穩且可長久領取的收入。那麼,筆者建議此時的唯一最佳選擇,恐怕就只有「即期年金險」。而不是「配息不穩定」、「配息有可能長期吃到本金」的月配息基金、「公司前景不佳、股價永遠填不了息」的高股息基金,或是房價也可能繼續下修、租金可能不穩定的「包租公、婆」工作。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