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6年9月22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11》買實支實付型保單,手術與雜費是「合在一起」或「分開」好?!

前一陣子有讀者問道:「8月初進行海扶刀子宮肌瘤治療,醫院收據將海扶刀列在處置費,我買了兩張公司的實支實付保單,一家公司是『手術與雜費合而為一給付』,另一家則是『分開給付(手術與住院醫療費用)』請問買實支實付型保單,手術費與雜費分開給付比較好,還是合在一起比較好?哪一種保單領到的理賠金比較多」?
事實上,這位網友的問題,也許許多保戶共同疑問,且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層面來探討:
問題一、保戶選擇採用這種新式手術,保險公司可以「不予理賠」嗎?
根據曾經擔任過保險公司理賠部門主管,且目前擔任「財團法人金融消費評議中心」委員之一的陳忠興指出,過去實支實付型的醫療險保單條款裡,會有「合理且必須」的限制,但現今示範條款已不允許各家公司保單條款裡,有「合理且必須」這幾個字的限制。
而且現今實支實付型住院醫療險的設計,就是在補充健保之不足,也就是說,只要是醫學常規上可以採取的治療方式,保險公司沒有權利與保戶去爭論,是否可以使用新式醫材或醫療方式。
此外,他也進一步表示,對於過去舊的醫療險,因為採取新的治療方式,而該方式無法認定為手術方式,保險公司在理賠上的因應方式有二,其一是「『非表列』手術,則不予理賠」;其二是「會評估,如果新的處理方式手術是取代舊手術,則可以認定是『手術』,但給付點數可能不同」。
陳忠興認為目前多數保險公司的做法,大都傾向於「協議比照該表內程度相當的手術項目給付比率,計算給付金額」。但保險公司如果「完全不賠」,就實在沒有太大的道理。「因為有時候,新式處置手術的費用,是會比傳統手術要低」,他說。
問題二、在醫療上,有關「手術」、「處置」或「雜費」的認列標準為何?是依照健保局的「手術」與「處置」來分?那「雜費」呢?
要回答「哪一種保單較優」,可能得先確定這種新式的「海扶刀」,到底是屬於「處置」或「手術」?這是因為歸類的項目不同,保戶可以申請到的理賠金,也許就會出現天差地別。
對此,陳忠興首先表示,目前醫界沒有針對「手術」或「處置」,進行一個明確的「定義」。過去,一般是依以下三點,做為「手術(非「處置」)」與否的定義:
一、有沒有麻醉(不管全身、半身或局部都算)?
二、有沒有術刀口(不論大小都算)?
三、有沒有縫合?
但事實上,很多新式手術已經在挑戰以上關於「手術」的定義了,且醫界普遍認為,「手術」本就是「處置」中的一項。目前比較快一點了解醫院侵入性治療,到底是不是「手術」的方法,就是直接看衛福部所公佈的「全民健康保險醫療費用支付標準-第二部西醫-第二章特定診療-第七節手術」表。但是以讀者所提到的「海扶刀」為例,並不在該表所指稱的「手術」中。
為此,筆者再問了一位行醫20年的婦產科醫師,他的回答是:海扶刀是一種類似「體外震波碎石技術」的「物理性」治療方式,所以,並不能算是「手術」項目。另一家南部醫學中心所開設的海扶刀治療中心回答,也是「海扶刀沒有傷口,沒有病理報告,不算是手術,算是治療!診斷書不會寫上『手術』」。
問題三、由於有的保單是,是將「手術與雜費合而為一」,有的保單則是將「兩者分開」。因此,後者會比前者更划算、更值得買嗎?
依據提問讀者所提到的兩張保單資料,筆者整理出下表。如果單次海扶刀治療費用是16-18萬元,且海扶刀不列入「手術」範圍,而可以列入「每次住院醫療保險金限額(雜費)」中進行理賠,同樣購買10計畫單位的保戶,不論是哪一家,最高也只能拿到5萬元的保險給付。
但讀者不要忘了,由於B公司保單同一性別、年齡的保費較貴,雖然A公司單次海扶刀治療整體給付金額較低,但如果從「給付金額/年繳保費」的角度來看,A保單也絕對差於B保單。
這是因為所有保單,都是有購買成本的。保戶絕對不能單從「某一治療的給付金額高低」,做為選擇保單的唯一標準。更何況,每一個人此生會生什麼病、從事哪一種治療方式,都是沒有一定的。聰明的讀者,千萬別輕易相信這種「只拿單一手術治療方式」的理賠金額比較。

資料來源:該公司保險商品網頁
說明:以上B公司保單的理賠項目,可選擇按「日額給付

問題四、因為自己有買商業保險,每次就醫時,只要選最「貴」治療方式就好就好嗎?
據了解,一直以來,時下許多業務員,就是用「讓客戶動用新式手術,並向保險公司爭取到這筆保險金(不論名目為何)」,再不斷慫恿其他未買的保,購買高額保單。
不僅如此,許多保險網站或媒體,也頻頻用這類「新式手術」為由,促請保戶購買高額的住院醫療險。但是,選用最新術式或藥品,真的對保戶是「最有利」的嗎?恐怕也未必。
以健保署統計,費用年年成長的癌症治療新藥為例,2016727日的《聯合報》,就引述萬芳醫院研究副院長、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醫師的說法指出:「無論是肺癌、大腸癌、乳癌或肝癌,醫療費用上升都是因使用標靶藥物導致,標靶藥物可有效延長癌末病人壽命,但無法治癒」。
此外再以「海扶刀治療子宮肌瘤」為例,筆者私下詢問了熟悉此一治療方式的資深婦產科權威說法是:海扶刀雖然沒有傷口,但有其副作用及不適應性,所以,除非是子宮肌瘤近子宮內膜,怕割除時傷到子宮內膜而造成不孕,否則,一般不會採用海扶刀。因為它也有以下缺點:
一、費用貴,一次差不多十幾萬元。
二、只是用微波的方式,讓腫瘤組織「被燒熟」,腫瘤本身並不會因此消失。
三、一次只能處理一顆,如果有很多顆,勢必分次處理。
所以,單從「治療子宮肌瘤」的效果來看,這位婦科權威根據他個人的臨床經驗指出:「就算是內視鏡處理的傷口小,相較起來仍以傳統手術最能『徹底清除』子宮肌瘤的問題」。
所以,撇開保險理賠不談,並回歸到醫療的專業上,在私下詢問了不少醫師朋友之後,筆者真的誠心地建議保戶,也許應該徹底思考一下這些醫師私下的看法:每一種新式治療,都有其副作用,且常容易被輕描淡寫地帶過及忽略
因此,不是筆者全盤否定這些新式醫療科技創新沒有要民眾完全只採取最老古板的治療方式,只是單純希望在選擇前民眾太過於重視及積極採用最新治療方式,能夠仔細想想:只因為買了保險,有保險公司可以支付帳單,就只最新、最貴的治療方式到底對自己健康有大利益?還是只是「滿足了某些人的商業利益」而已呢?
更何況還是那句老話:每一份保單都有其購買成本,如果沒有買那麼高額,超出理賠限額的成本,最後還是得由自己吸收就算買到很高的金額,一旦每次理賠金額「只有一點點」時,平日支付的保費也一樣有「資源錯置」之嫌!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在《聯合新聞網》刊登超過1星期的文章,將會轉貼在個人部落格中:http://swlee0630.blogspot.tw/


2016年9月15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10》再久的神人,也難敵市場利率!

前幾天,某網路新聞刊出一則「27歲那年靠著投資、做房東以及經營電商事業,每個月光靠『被動收入』就能賺超過30萬元,也達到人人欣羨『財富自由』」的30歲部落客之「成功故事」。
但刊出後沒多久,立刻在台大PTT上被「鄉民」給起底,說他:「指光靠1200萬元總資產,是不可能有這樣的月收,很大一部分收入來源其實是靠所從事的直銷下線供養」。
事實上,由於讀者愛看,可以刺激更高的「點閱率」,使得媒體總是會想盡辦法報導各式各樣投資「神人」的故事。流風所及與互相影響之下,讀者的口味越來越重,「神蹟」也越來越誇張。
因此,不管是網路或實體書店,那些財經類暢銷書的書名,都有一個固定的公式-年賺10%20%以上。然而,世界真有這麼好康,比股神巴菲特還要優質的投資神人嗎?
在此之前沒多久,一位金融界的朋友發了一則簡訊給筆者,說他在書店看到一個年輕人寫的「誇大股票賺錢書」,並且開始抱怨:「現在的年輕人怎麼這麼不實在?完全看圖就可以編故事,跟投顧老師沒有兩樣,這些小伙子真的很敢說,描述怎樣選哪一支股票賺350%,哪一支又可賺500%...現在的年輕人如果都跟他一樣,我們台灣就沒未來了」。
老實說,像這樣動輒年獲利十幾二十趴以上的「誇大(股票)投資賺錢書」,在國內也還真不少。但如果仔細拿「國際級成功組」的相關數字當做照夭鏡,馬上就可以讓這些不切實際的謊言「即刻現形」。
筆者實際檢視巴菲特歷年投報率資料,找出自1790年來美國長期利率走勢圖(下圖一),並截取巴菲特投資的相同時間,再與國內台灣銀行一年期定存利率(但最久只找到近15年資料)進行比較,可以繪出下圖二。


圖一、美國近222年長期利率走勢:
資料來源:網路(http://www.001qh.com/futures/28301.html 
資料來源:截取網路(http://www.001qh.com/futures/28301.html)資料、華爾街見聞有關巴菲特歷年投報率報導、央行存放款利率歷史資料表-台灣銀行
說明:由於網路上有關美國長期利率的走勢,沒有特別註明數字,因此只能以「每5年的大約利率」為準

如果以「期初投資1萬元」為例,並複製巴菲特、美國長期市場利率與台銀一年定存(固定)利率的年收益情形,再用「複利終值」方式回推之下,巴菲特50年的複利報酬率(IRR)差不多是19.5%左右;而美國長期利率51年所回推的複利報酬率是5%,至於台銀一年期定存(固定利率)15年回推的複利報酬率則只有1.61%
但是,也許有不少讀者會反駁:撇開造假的部分不談,如果這些「神績」真的就是「短期績效不錯」,妳又怎麼說呢?對此,筆者只想引用以上的回推數字,告訴理財大眾以下的事實:
一、仔細分析巴菲特長期下來的年複利報酬率,就可以發現一個重點:市場利率高,巴菲特的投報率也才會高;而當市場利率降低時,巴菲特儘管也能「打敗大盤甚多」,但幅度就是沒有高利率市場的表現亮麗。
二、以巴菲特年複利報酬率19%左右,高於市場年利率(約5%),代表巴菲特的投資績效,差不多是市場無風險利率的4倍。就算這些台灣的股市投資青年才俊們,功夫等同於巴菲特。但是,以台灣近15年的市場利率也不過1.6%來看,其年複利報酬率乘上到天的4倍,也不可能超過6%的數字。
甚至,當未來市場利率可能持續處於低檔,或更有可能「負利率」之下,一般大眾憑什麼相信這些「高手」的獲利,還能維持讓人驚訝的「十幾二十趴」以上?
三、從下圖三更可看出,巴菲特歷年報酬率,也不是沒有非常高的數字。然而在這個統計表中便可以看出,50年中,他也只有一年是超過50%;年收益率區間佔比最高的,通通是在10%以內。
也就是說,在美國那樣利率高於台灣的市場環境下,單單股神最常出現的投報率,也只不過是10%之下,這些自稱是股市高手的年輕人,又是何德何能說自己的「高報酬」,就一定是市場長期的常態?

圖三、巴菲特各個收益區間出現頻率:
資料來源:20151128日《華爾街見聞》-「股神」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存在?

四、從下圖四中便可看出,在投資的世界裡,多次擊敗市場本身就不容易,而獲勝時間長達幾十年的頂級大咖,更是寥寥無幾。也就是說:投報率比巴菲特更亮麗的人(例如台灣人同樣熟知的索羅斯與羅傑斯)不是沒有,但是,其他能像他這樣「大多數時間可以贏過大盤」的人卻是「零」人。至於大多數的頂尖投資者,就算投報率超越巴菲特,但持續的時間卻很短;更有不少投資大師,不但報酬率贏不過巴菲特,連持續的時間都輸他一大截。

圖四、多位頂尖投資者超越大盤(S&P 500指數)收益的成績單(包括配息再投資):
資料來源:2016430日《華爾街見聞》「關於巴菲特和他的巨額財富令人震驚的10個事實

以上的分析重點,就是想再三提醒投資大眾:首先,這些號稱自己年賺十幾二十趴,或是幾年翻幾倍的說法,根本就只是利用數字遊戲,然後耍弄投資大眾的把戲而已。為什麼?因為單單是股神巴菲特的年複利報酬率,大約是「美國長期市場利率的不到4倍」。
至於台灣近15年的市場利率也不過1.6%而已。就算這些書籍作者的投報率優於巴非特,最高也不過是6%7%而已,長期年複利投報率怎麼可能有10%20%
其次更重要的是:投資是一場持久的馬拉松,而不是只看一、兩年或一、兩支特例,就可以「定江山」或「蓋棺論定」的。所以,特別只拿單一標的來「說嘴」的所謂「台股投資高手」,實在應該等自己投資個4050年之後,再拿出這一路以來的「傲人」成績單結果示眾才是。
相信屆時呈現在讀者面前的,就算不是讓人慘不忍睹的驚人虧損數字,再好恐怕也不可能比巴菲特的成績單還要出色。然而對廣大追隨與追捧的投資人來說,到時恐怕一切也都「來不及了」。
因為,不論是寫書或被寫的「神人」,恐怕先賺了一大票版權費或演講費後便不知去向,只是徒留上當受騙的投資人,不僅浪費了大好的青春與資金,可能也更沒有東山再起的翻本機會了。
最後附帶一提的是:由於合理投資報酬率,是隨著市場利率上下,而從近50年的資料顯示,市場利率正以「長期往下溜」的格局進行。也就是說:對於那些在過去高利率時代,就累積出財富的成功案例,也可以丟到垃圾桶裡了。因為,那樣的美好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就算投資人「全盤照抄」,也不可能「複製」成功的!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在《聯合新聞網》刊登超過1星期的文章,將會轉貼在個人部落格中:http://swlee0630.blogspo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