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5年1月29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453》與其找個高薪長期飯票,不如擁有正確的投資理財方法!

最近,某個婚友社的統計數字引發了社會上的熱烈討論。該統計發現,無論北部、中部或南部女性,設定結婚對象條件比例最高都是以月收入五萬到七萬為主,但達到這標準的男性有六成都已超過40歲了。
其中北部的女性中,有14%希望男方月入710萬元,7%則希望達10萬元以上:而願意接受男方月入23萬元,南部女性有11%,北部只有3%的女性可以接受。難怪有人會說,男士們不多賺點錢,真是娶不到老婆。 
這儘管在目前年輕人普遍低薪的趨勢之下,筆者仍然鼓勵年輕人「能結婚就結婚」,其最重要的理由就是:結婚之後,薪水是一加一等於二,但相關開銷卻是一加一小於二。
然而在元月初時,美國《赫芬頓郵報》總結了8種婚姻可能不會持久的徵兆,首先就是「夫妻理財觀念不一樣」,第五則是「舉辦盛大婚禮。埃默里大學的同一研究稱,花大錢舉行盛大婚禮的夫妻更加容易離婚。花2萬美元來辦婚禮的女性,比花5千到1萬美元辦婚禮的女性的離婚率要高3.5倍。
這兩則與夫妻及金錢有關的新聞,讓我想到了前一陣子,受財團法人純青文教基金會的邀請,與民眾們一同分享「家家有本該念的經-經營家庭財務規劃」這個題目。
儘管在這場演講之中,筆者特別分享了家庭財務規劃的重點,就在於「省錢、存錢、賺錢、花錢、借錢與護錢」,且以上六點的先、後順序是有特殊意義存在的!
不過,在以上六大重點中,筆者認為是所有小資夫妻格外重視的理財重點,就是「存錢」、「賺錢」與「借錢」。特別是在市場利率(投資報酬率)極低、薪資長期停滯不前之下,能夠真正存錢與儲蓄的重點,就只在於「減少開支」的技巧。
所以,找到適合的另一半並結婚,正是能夠減少開支的重要關鍵之一。也就是說,一般人想要做到投資理財最基本的「節流」之道,與其汲汲營營於找個高收入的「長期飯票」,還不如老老實實、按步就班地執行以下幾個方法。
一、順利存錢要懂得方法。當然,結婚雖是讓「收入倍增、支出減少」的第一步,但減少開支說來簡單,實際做起來卻不是人人都順心如意。所以,強烈建議想要存錢的民眾,都能夠善用「收入-儲蓄=支出」的大原則,並且透過「持續記帳找出浪費之源」的方法,讓自己或家庭確實完成儲蓄大計。
二、想要投資獲利,「高本金」與「長時間」比「高報酬率」還要重要。許多投資人最在意的,幾乎都在於「挑個高報酬率的標的」。然而,撇開現階段市場利率不高的環境下,一般人幾乎找不到「像樣」報酬率標的的困境,想要最終有個令人滿意的財富總值,恐怕只能靠「較高的本金」與「較長的累積(投資)時間」才行。
以上原則,不僅單筆投資適用,定期定額投資也一樣重要。因此,當「投資本金」儲存得還不夠多之際,千萬先別急著進場投資;而在小錢累積成大錢的過程中,切記一定投資得夠久,且每期金額也不能太少。否則,將很難看出驚人的「時間複利」效果。
三、分別設立「專款專用」的3大帳戶。也就是說,不論是儲蓄、投資或鎖住獲利,都必須有專門的獨立帳戶,才能依續達成既定目標,且能將錢順利攢下來。
其中的做法是:每月儲蓄一定要另外開一個獨立帳戶(最好距離住家或辦公室遠一點,且不要申請金融卡);而投資獲利的部分,也一定要從投資帳戶中轉出,另外存入專門儲存獲利的帳戶裡,再用原本投資帳戶裡的「本金」繼續投資。
四、留意風險永遠比獲利更重要。至於「開源」的部分,筆者會特別再三強調「風險意識優於獲利」的觀點。不論是做好人生的最基本風險保障,或是在積極投資之前先想好「高獲利必伴隨著高風險」
而且所謂的「開源」,最好不要把定義窄化到「金融投資」上,而應該把眼光放遠,把「投資自己、獲得更高加薪機會」與「盤點自己的專業與人脈關係,利用積極創業加大財富」當做開源的主軸。
五、還沒獲利之前就借錢,將是最要避免的理財陷阱。這裡有以下兩大原則,首先,不做「無法創造財富的借款」。也就是說,除非「獲利大於借款成本」,否則,都不是值得借錢投資的理由;其次,借款時機也要在「利率由高走低」時,才不會面臨「利息越繳越多」的風險。

最後筆者想要再三強調的是,家庭財務不是個人決定,要夫妻雙方共同溝通、確認及執行,沒有一套固定標準。且最為重要的是:並不是每對貧賤夫妻都會「百事哀」。如果用對方法,小資夫妻也能靠著自己的力量,攢出龐大的財富。


*本篇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註名出處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

2015年1月15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452》投資決策重點無他,就只有「當下的優勝劣敗」而已

年輕的時候,常常聽到一個故事是這樣說的:每一個人挑選另一半,就像在沙灘上不回頭地揀貝殼一樣。如果你不設定好一個標準,總覺得每揀一個都不盡滿意,最後一輪下來包準是空手而回。
其實這樣的故事,也跟一般人的投資理財決策很類似。話說前幾天,有位聽過筆者演講的朋友,因為最近剛好有一筆小進帳,大約是幾十萬元。原本他有意償還循環型房貸(貸款利息是1.8%左右),但他的銀行理專慫恿他購買一檔10年期的「保本型商品」,除了可100%保本之外,每年還有6%的配息。
這位朋友的想法是:由於還有兩年的「只還息、不還本」的寬限期,既然有更好的投資機會,或許就不一定要急著把部分貸款還掉,可以先讓這筆錢「多賺一點利息」,未來再償還貸款也還不遲。但他無法確認那筆「年息保證6%的保本型商品」是否真能「保本、保息」,左右為難下,才想問問筆者的意見。
筆者認為,像這樣的投資理財決策的例子,每個人或每個家庭都會時時刻刻面臨得到。所以,想藉此機會與所有讀者,一同探討各種投資決策到底要怎麼「下」才是?
關於這種「二擇一」的決策,筆者認為該評估的重點包括以下三點:
一、兩者的期間要配合。以這個案例來看,貸款期間未知,但另一檔所謂「保本、保息」的商品,卻是「10年期」的標的,一旦提早解約,就沒有所謂的「保本」這件事。
以這位朋友還有「兩年」寬限期為例,他要拿來進行決策考慮的投資期間,也就只有兩年的時間。除非他隨時可以中途停止,並可以100%拿回本金與所需利息,否則,至少這個「提前解約可能折損本金」的十年期保本型商品,就不是他應該選擇的對象。
二、報酬率要能100%確定,而不是「預計」。以上例來看,房貸的年息是1.8%左右,所以,如果這位朋友能夠找到年獲利率高達1.8%以上的標的,先多賺兩年的利息再加上本金,未來可以更輕鬆地償還貸款。
但這其中的重點是:現階段真的有年報酬率高於1.8%的標的嗎?以這位朋友所說的「100%保本、保證年配息6%」的商品為例,以目前市場利率只有2%不到之下,就算設計一個保本兼保息的商品,並不是難事一件。
只是難就難在:若要做到「每年固定配息6%(幾乎是目前市場利率的三倍)」,也許短時間還可以達成,當時間一拖長,特別是遇到全球經濟不景氣與金融動盪之際,這樣的成績是絕對達到不成的。而如果替代的投資標的無法確定「保本兼保息」,這個選項就得排除在真正的決策之外。
三、風險程度要能相匹配。以上面例子來看,當事人有不必立即「本息平均攤還」的權利,所以,除非銀行因為政策性因素而要限縮貸款人的寬限期,且當事人又沒有其他收入可以支付開始償還的房貸本金,否則,償還貸款這方面的風險是滿低的。
反觀這個十年期的保本商品,既然投報率完全沒有「保證」,獲利率也可能遠小於已知的貸款年利率1.8%,那就至少表示它「沒法保息」的風險特高。而一旦新商品無法保本及保息,那當事人還不如老老實實地先把錢拿去還貸款。
畢竟貸款還是要繳利息的,就算利息不高,也還是比銀行一年定儲利息的1.3%~1.4%要高出一截。這種「負債速度可能高於進帳速度」風險,可就不是一個睿智投資人正確的決策吶~
所以最後,筆者建議這位朋友:除非他能拿到銀行正式出具的文件,證明那10年期的金融商品,除了100%保本之外,每年還能保證6%的配息。否則,從現有收集到的資料來看,只有先償還掉貸款的一部分本金、降低負債的額度外,幾乎沒有其他的方法。
但這位朋友似乎仍有不少猶豫,因為他總認為,寬限期繼然還有兩年,這麼早就提前償還本金,而沒有辦法讓這筆閒錢有機會生更多「錢子錢孫」,實在太不划算了。
只是筆者認為,人生處處有選擇,不可能求每一次的決策都能盡如人意、所有決策都能「全壘打」,完全沒有任何失誤產生,或是不會在事後產生任何的「悔意」。
因為投資人永遠只能在兩兩相比的選擇當中,根據以上幾個標準,做出「優勝劣敗」的結論。否則,就有可能像是在沙灘上揀貝殼的故事一樣,在挑來揀去、嫌來嫌去的過程之後,才會驚覺手中根本留不下來任何的資產。

*本篇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註名出處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

2015年1月8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451》陸股是2015年的投資救星?!

話說筆者有位朋友,每年年底都會跟身旁的親朋好友,提供投資台股的「明牌」。老實說,這位朋友的「明牌」雖然支數不多(最多5支),但如果真的按照對方的指定價位進出,獲利至少有「50%至倍數」的成績。
但去(2014)年年底,這位朋友卻沒有任何「明牌」可以分享,唯一看好的卻是「寶滬深」等,以大陸股市為追蹤對象的投資標的。只不過他也特別強調,由於大陸股市從多年的低檔開始上攻之後,漲幅又急又猛,真正要能安穩投資的民眾,恐怕還是得先等一波大幅回檔站穩之後才宜進場。
且剛好也很巧的,有位朋友的臉書在做一份隨意的調查,請大家對影響2015年台股走勢的幾項變數(國滬港通深港通吸金效歐債再起、台灣稅改政策反覆FED升息灣實質經濟現與其他),進行前後的排序動作。
而筆者的排序跟許多第一順位是「台灣經濟表現」的人完全不同,而是把「中國港通深港通吸金效應」與「美國FED升息」的變數排在第一及第二位,而把「台灣經濟表現」及「歐債危機再起」擺在後面。為什麼筆者會這樣排?其實也與筆者這位朋友的想法是相同的。
因位首先,一國經濟表現當然會影響該國股市表現,但如果時間放長,這邏輯與道理是講得通的。甚至,可以說一國的經濟表現,就是該國股、匯、債市的最大影響變數。只不過,它並不是絕對且唯一影響變數,且當時間縮短在一年之中,它的影響恐怕就不會是最大的那一個。
其次,「歐債危機」也許有可能再一次引發全球金融風暴。但說來說去,歐債問題從兩年多前開始爆發後,就一直因為牽涉到歐洲各國人口、經濟結構與社會福利政策等基本面問題,而呈現「只會拖拖拉拉」,而不可能「完全痊癒」的「無解」局面。
至於為何筆者會將「聯準會升息」這項變數的權重加大?因為根據瑞士銀行(UBS引述基金追蹤機構EPFR Global的數據指出,全球新興市場基金管理資產2014年失血2.6%230億美元),創下2011年來的新高。單單是在2014年底俄羅斯盧布出現危機的那段期間(1113日至12月底),就有170億美元的資金流出新興市場,占全年資金淨流出的74%
儘管資金由新興市場流出,主要是受到油價崩跌、大宗商品出口國及歐元區、日本等國經濟轉差的影響。但話說回來,在全球經濟不景氣、通縮陰影大於通膨,各國仍有努力QE(降息)的趨勢之下,美國想要逆勢升息的機率已經越來越值得存疑。
因此,儘管美國升息還存有一定的變數(因為美國FED的升息理由,主要與「通膨」有關),但美國有本事喊出「升息」背後所代表的「經濟表現超越全球其他國家」事實,也三不五時、一定程度地戳醒全球投資人:「相對安全及有利可圖」,恐怕才是資金的聰明且最佳去處。
那麼,為何筆者也這麼不看好台灣股市,並同時看好中國大陸股市的中期走勢?其理由,也都跟「一國的經濟表現」完全無關。關於國內今年的經濟表現,筆者早在《我是有錢人迷思443-「感覺」不景氣,不代表「一定賺不了價差」!》一文中,已經表明今年台灣經濟景氣數字,在各項進口原物料成本降低,以及匯率貶值的「助攻」之下,許多產業的獲利表現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好」(相關內容請見該期專欄)。但不要忘了,這些靠「貨幣貶值」所多出來的獲利,全都是「非本業」的短暫收入,讓企業未來長期的發展,欠缺實質競爭力的支撐。
但是,全世界不同市場的走勢,絕對不會只受單一變數的引動。甚至,他國(特別是地理位置週邊,或是最重要貿易國)的影響力,還有可能比國內變數來得大。
就以中國大陸為例,2015年經濟成長能夠「保七」已是「最佳狀況」,如果經濟景氣表現是一整年股市的重要變數,那麼,中國大陸股市絕對會處於「沒戲唱」的境地。
但實際上,與歐美及亞洲其他地區股市普遍下挫表現相反,陸股則只有受到小幅的影響,卻可以出現與國際股市脫勾的「逆勢收紅」局面。特別是在近期中國大陸經濟數據表現普遍不理想之下,深、滬兩地股市反而令全球投資人「刮目相看」。
筆者認為,大陸股市相對於其他美國以外市場「並不看淡」的關鍵點,恰恰就在於:中國大陸經濟表現不佳、房地產可能陷入大幅修正的階段,大陸官方為了要能夠繼續吸引住外資停泊而不「大幅外逃」,就必須借助燒得火紅的股市才行。
也就是說,陸股的上漲主要是政策上為了讓房價不要重挫,而是平穩地向下修正,以及重整金融機構亂象、避免「硬著陸」的一種「平息民怨」的「轉移」做法。
16日鉅亨網引述外電的報導為例:為了不讓今年經濟成長低於7%,中國大陸正加速基礎建設,自2014年底至2016年,已經批准7大類,總值超過10兆元人民幣(下同)的投資,包括今(2015)年就達到7兆元。
該報導也引用總部在香港的德意志銀行分析師張智威的話表示,在該公司下調中國今年經濟成長預期至6.8%,且由於第一季前景不佳,政策可能在2015年意外放鬆。中國可能受到房地產投資放緩,以及地方政府土地銷售大幅下滑的雙重打擊。
當然,關於大陸房地產看空的言論,這幾年根本沒有斷過。但16日的華爾街日報就報導:「一間中等規模的佳兆業集團控股有限公司(Kaisa Group Holdings Ltd., 簡稱「佳兆業集團」)的5,200萬美元匯豐控股(HSBC)貸款違約,讓人想起了中國房地產可怕的情境:一兩家發行方出現債券違約,投資者撤離,推動收益率飆升,發行方無法對現有債務進行再融資;企業在急需資金之際,不得不低價拋售項目和土地;而這將進一步侵蝕投資者信心;問題蔓延開去」。該報導最後還評論:「雖然違約或許不會擴散,但投資者需要了解擴散可能將如何開始」。
為什麼中國大陸股市「非漲不可」?因為這些領導人心裡絕對相當清楚:中國大陸經濟要持續的發展,除了靠出口及內需的提升之外,外國資金的大舉投入佔了非常舉足輕重的位置。
過去,許多外資是因為大陸房地產的高獲利而留,但如果未來房地產崩跌存在一定風險,主政者就必須想出另一個可以「大量挽留及吸引」外資的管道。否則,大量外逃的資金,勢必會引發一連串「人民幣大貶外資進一步大撤退」的惡性循環之中。目前看來,至少指數位置仍處於「低檔」的股市,會是最佳標的。
也許會有讀者繼續提問:金融市場自由其行走的脈絡,怎麼可能任由外力介入?更何況:在大陸經濟基本面不佳的前提下,這「硬做上去」的股市,總會有「上不去」的一天吧!
關於這點說法,筆者完全贊同,也因此特別提醒對陸股有興趣的投資人:投資陸股絕對不能以「長期」的心態為之,且由於經濟基本面的缺陷,其走勢很有可能是以「大漲大跌」及「歐美漲、陸股休息;歐美跌、陸股收(小)紅」的模式前進。也就是說,投資人切忌追高,只宜「大跌後低接」。
最後,關於五大選項中的「灣稅改政策反覆」,為何筆者沒有選?那是因為自從去(2014)年年底立法院在短短30秒內,就將大戶條款延後三年施行的情形來看,國內不論是立法者或是監督者,都已經完全沒有任何「聰明(更別提有「智慧」)」,足以因應國家未來的任何變局,那麼,其所提出的任何政策或反覆,對於長期幾乎成了一灘死水的台股來說,也只是「水波不興」的結局了。

*本篇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註名出處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