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1年4月8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613》個人的需求與利益,才是每一個投資理財決策的重點

 清明連假期間,筆者看到一則有關「第六回合生命表對於壽險保費是否降價」的新聞(https://udn.com/news/story/7239/5365948?from=udn-catelistnews_ch2)。不看還好,一看就覺得心中有些想法「不吐不快」。

話說金管會保險局副局長王麗惠說,降價三成是指純保費(死差),但實際商品保費需綜合考量預定發生率、預定利率及預定費用率等因素,回歸各公司的商品策略、設計型態及保障範圍等。意謂若未來業者調高附加費用率,或是調整保單預定利率,最終民眾保費也有可能不動。

新聞中還報導:「至於醫療險部分,則業界多一致認為會大漲一成左右。業者說,因國人平均壽命延長,年紀愈大、罹病率會增加,使用醫療理賠拉高,反會拉高醫療險保費,如手術醫療、住院醫療、或是重大疾病險等,市場已喊出至少有10%的漲幅」。

看到這裡,一般大眾不覺得這種「降價還要再考慮,漲價漲的理所當然」的場景,時常在身旁周圍發生嗎?就跟進口物品一樣,台幣升值,廠商就推說有各種成本要付;台幣貶值時,就順勢跟著漲價。反正,一般大眾永遠都別想佔到廠商什麼便宜!

事實上,筆者在之前的《「我是有錢人」迷思610》小心「聰明反被聰明誤」專欄(https://fund.udn.com/fund/story/7488/5326875)中,就曾再三提醒理財大眾,要特別對於金融機構的各種「可以佔盡業者便宜的行銷手法」心生警惕。然而,言者諄諄,聽者似乎依舊藐藐。

因為這則新聞,又讓筆者想起上個星期,有一篇「某壽險業者終身醫療險,主打健康回饋金」的報導。老實說,過去也有幾張醫療險,特別強調附有「健康無理賠回饋金」的設計。所以在一開始,個人也不覺得這張保單有啥「奇特」之處。

但是,經由一位資深保經公司高階主管的提醒,筆者才終於恍然大悟:這類保單不過是壽險公司,為了因應高資產階級「只想買儲蓄險」的心裡,但又不能違逆金管會「嚴格管控壽險公司銷售儲蓄險」之下,只能繞個彎子,用「附贈醫療給付」的方式,來銷售的一張儲蓄險保單。

根據一位資深的保經公司副總表示,這張保單之所以在銀行大賣,是因為銀行有非常多高資產客戶。再加上這張保單又訴求「買一張儲蓄險,再奉送醫療給付」,自然很得高資產族群的歡心。

更何況,過去民眾要買「帳戶型終身醫療險」時,身故時所領金額,還要扣掉過去所請領的理賠金。這張保單在身故或到達99歲時,還可以「不用扣除已領醫療給付」,而領回「總繳保費」。

而除了「年年還本」,以及「身故及祝壽金不用扣除已領醫療給付」的優勢外,會買這種保單的有錢人,最為看重的就是「稅負方面的優勢」。因為首先,「無理賠回饋保險金」沒有「利息收入要列入個人綜所稅」,以及「課徵健保補充保費」的問題。

其次,這種保單在被保險人身故後,相關理賠金不用計入被保險人遺產中,只有可能會有「最低稅負制」的問題(但一般只要資產低於1億元,就不用太擔心會被課最低稅負制的問題)。

從以上幾點看來,似乎保戶「佔盡」了保險公司的便宜。那麼世界上,真的有那麼好康的事情嗎?不要忘了,以「營利」為第一要務的保險公司,算盤鐵定是打的比保戶還要精的。

依照這幾張「買年年還本儲蓄險附贈醫療保障」保單的條款來看,以「無理賠回饋保險金依年繳應繳保費總額X0.8%」來看,只要保險公司資金運用的報酬率大於0.8%,幾乎就可以說是「無本生意」。

事實上,目前除了少數幾家資金太多,很難放款出去的金融機構外,各銀行一年期定存利率,至少都有0.8%起跳(https://davidhuang1219.pixnet.net/blog/post/92813709#一年固定)。甚至,0.85%者也比比皆是。更何況,由於壽險公司在資金運用靈活度上,又比銀行要高,所以,要獲得1%或1.3%以上的年複利報酬率,可以說是「蛋糕一片(a piece of cake)」。

當然,讀者也會反駁:「這張保單所附贈的醫療保障,並不只有每日住院日額5倍的給付,還有包括重大疾病、住院及門診手術等保險金。所以對於保戶來說,還是非常有可能會賺到的」。

這話是不錯,但筆者有3點理由可以回應。首先,不論是重大疾病、住院及門診手術的理賠金額,與年繳保費相比都實在是「小巫見大巫」。就以40歲男性,投保「住院日額1000元」為例,表訂的年繳保費就高達27萬多元(終身只給付一次30萬元的重大疾病保險金、每年住院及門診手數採定額給付1.5萬元及3000元,且門診手術每年最多給付10次。想想看能夠年繳近30萬元保費的有錢人,還會在乎那比例少的可憐的各種保險理賠金嗎)。

就算這位保戶實際住院,且住院日額給付將「乘以5倍(也就是每日給付5000元)」,但由於「無理賠回饋保險金」領取的前提是「未住院」,所以,可能多數被保險人,寧可選擇這種類似「年年還本」的保險金,而不會在意那「一天住院可領5000元」的住院日額保險金。

其次,保險公司早就「吃」定了有錢人,最懂得養身及照顧自己的身體健康,實際「出險」的情形不多(不相信此一論點的讀者,可以參考這本由美國Boston大學公衛學院院長—Sandro Galea所寫的書: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8222)。正因為如此,再加上有錢人的時間最為寶貴,使得這些超有錢的保戶,真正會長天期住院的機率,可以說是非常之低,讓保險公司不必太擔心「出險」的高風險。

最後,就算被保險人還有申請理賠,但保險公司已對這張保單,設定了多層的「防護」機制,以避免損失出現「大幅」度失控,或者公司無法負擔的情形。

以某張保單為例,就設有「每日住院日額最高投保上限是1000元」、「每日住院日額、門診及住院手術理賠金也有最高2500萬元的給付上限,以及「要保人辦理減額繳清時,每日住院日額、門診及住院手術理賠金,2500萬元上限也將同幅減少」等「規定」。簡單來說就是:保戶就算想多買,保險公司還不願意賣。

就算在投保的前幾年,依照「應繳年繳保費計算」的「無理賠回饋保險金」較低,但對於擔心自身風險的保險公司來說,大不了在保戶投保前幾年,用部分利息幫保戶買幾年的定期醫療險,cover前幾年無理賠回饋金低於住院給付金額差距就好。

更何況據了解,過去保戶如果要買「住院日額5000元」的終身醫療險,年繳保費差不多是10萬元左右。保險公司賣這張年繳保費高達近30萬元的「類儲蓄險」,又想要提供被保險人一定的醫療保障,鐵定也有一定的「保費繳費差距」,可以用來幫被保險人,購買一張醫療險,來轉移保險公司自己的風險。

筆者大概初步估算了一下,假使保險公司的資金運用報酬率有1.3%,等於保險公司是拿保戶所繳的年繳保費,分別買一張「年領總繳保費0.8%」的儲蓄險,以及一張給付陽春一些的終身醫療險。假設保險公司買的是保費更便宜的「定期醫療險」,等於保險公司中間又再賺上一筆保費差額。

就以本文所提到的這檔商品為例,保戶所繳的保費,絕對要比「自己存銀行定存+投保定期醫療險」的總費用還多;至於每年獲得的,卻是可能連銀行定存利率還不到的收益(目前各家壽險公司「健康無理賠保險金」的計算方式,都是「年繳保費X0.8%」)。唯一「享有」的,只有「利息收入不課個人綜所稅、健保補充保費」及「身故後的理賠金不計入被保險人遺產中」等好處。

但民眾可得想想,由於這類保單都有「最高投保上限」。以前面提到的那張保單為例,40歲男性年繳保費27萬多元,每年領取年繳保費的0.8%,第10年之後才「年領2.2萬多元(金額遠低於「個人綜所稅每年利息27萬免稅額」,且剛好過每筆健保補充保費計算基礎的2萬元而已)」。另外,就算想要節遺產稅,不用計入被保險人遺產的金額,也不過是「10年總繳保費」的275萬多元而已。

這樣算來算去,保戶真的有賺到多少「比銀行定存利息還高的收益」?又或者能夠「省下多少稅金」嗎?如果都沒有,這樣的投資理財決策,又有何重要意義可言?

筆者真心建議聰明的理財大眾,未來在做任何的投資理財決策之前,都能保持冷靜的頭腦。因為,個人的需求與利益,才是每一個投資理財決策的核心重點,絕對不是隨便跟著搶搭商品銷售熱潮,或是替他人「創造業績」。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