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04年11月25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10、名牌不可以全信!

現代人非常喜歡名牌。當然,名牌除了是身份與地位的表徵之外,它還隱含了相當的品質因素。只要它披上了名牌的認證,不論在設計、製造或售後服務的保證上,都代表著一定水準之上。
而這股名牌風潮,也逐漸漫延到投資理財行業。因此,最近金融投資界紛紛吹起了一股追逐證照之風。不同金融工具的證照不僅越多越好,連得獎紀錄也是多多益善。
有的人一口氣考了十多張證照,還認為不夠地爭取各種考試成績,希望能向投資大眾顯示其專業。但是,這些證照及考試,果真可以證明他是個好的理財顧問嗎?
過去有讀者問我證照重不重要,個人的回答一律都是「它很重要,但也不一定重要」。因為,證照只是一個基本投資理財知識的最低標準,它代表著業務員對這個投資理財領域的認識與了解。
只不過,懂得各種不同工具的使用,並不表示設計出來的投資理財建議,就一定適合理財大眾。而只有當業務員是以同理心在為客戶著想時,這樣的組合建議才能發揮它應有的功效,也才能為一般大眾帶來符合預期的投資理財結果。
在此,請各位讀者不要誤解了筆者的意思,以為這些證照與得獎紀錄可以完全不用參考。如果是國家所規定的執業證照,例如壽險業務員要分別擁有人身保險、年金保險與投資型保險的證書,才能夠販賣這些保單,那麼,一般大眾不但要看,也要仔細地核對,絕對不能讓一些不肖的業務員蒙混過關。
過去常聽說部分保險業務員,因為考取投資型保單證照非常困難,所以就利用「將業績掛到擁有投資型保單執照的其他業務員身上」的方式處理。筆者以為,如果消費者碰到的是這種存心欺騙的業務員,則更應該小心謹慎才是。
因為他如果連投資型保單的遊戲規則都搞不清楚,如何能幫客戶規劃出適合的投資型保單?一旦客戶繼續與這種業務員打交道,不就是拿自己的辛苦血汗錢在開玩笑嗎?
之前曾經採訪過一位保險業務員,她曾語重心長地告訴筆者:「一位好的醫師,最起碼會經過完整而周延的正規教育訓練,不可能有打馬虎眼的情況發生。但是,醫德卻是比醫術更重要的一個衡量『良醫』的參考指標」。

筆者認為,道德重於技術,就像韓劇大長今中的醫女主角一樣,如果任何理財顧問,是懷抱著悲天憫人,處處為對方著想的道德情操。那麼,勤勞一定能彌補笨茁。同時,替客戶規劃出來的任何理財建議,也不可能錯得太離譜的。而所有跟道德相關的表現,絕不是任何證照可以測驗得出來的。

*本篇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註名出處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

2004年11月18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8、別讓錯誤的資訊,麻痺了投資理財的神經

這是一個強調「重口味」的社會。不但吃東西的口味多鹽多油,連媒體上的新聞也是極盡羶色腥之能事。只不過,儘管人人批評資訊的過度包裝與誇張,每個人卻都仍愛不釋手。
道理很簡單,在各色食物與過多資訊之下,如果口味不重,又怎麼能引人食慾呢?而如果事事平淡,哪有可能在資訊過度泛濫的洪流中,讓人停下目光,一窺究竟呢?
如今,投資理財的市場也是如此。因為想要做所謂的「老師」,就必須能有喊水能結凍的本事,而且投資決策都是「百發百中」;要想要成為投資理財的「高手」,就必須有讓市井小民嘆為觀止的日進斗金之術;連相關的理財書,如果不冠上個「富翁」、「賺大錢」、「致富」等名稱,或是不寫一些以小搏大、一夜致富或是麻雀變鳳凰式的所謂「成功」案例,就不可能得到廣大讀者的青睞。
因此,曾幾何時,滿坑滿谷的投資理財新聞與資訊,紛紛以誇張、聳動的標題,以及美麗、炫目的包裝手法,讓每個凡夫俗女都產生「有為者亦若是」的遐想,假定自己就算不能因此成為億萬大富,也可以變成百萬或千萬小富。
但是,這些重口味的資訊,絕大多數都不見得有利一般大眾的理財脾胃。因為首先,根據統計學原理,賺大錢的富豪永遠是少數中的少數;而大多數的人以及多半的時間裡,累積財富的速度與金額,也完全與「時間複利」的成長曲線相符。
這個意思也就是說:如果投資大眾的平均年報酬率無法達到15%以上,那是再正常也不過的一件事,不必由於沒有辦法從一萬元的資本,賺到上億元的資產而覺得應該採取更積極的投資行為。因為,一旦民眾有了過度樂觀的預期,投資就可能失去準頭,理財計劃就會變得不切實際,而容易陷入人云亦云,短線進出的投機式賭局當中。
其實,就像幸福不是有錢人的專利一樣,不是只有在事業上有成就,或是田產眾多的人,才能稱做富有;也不是天天過得轟轟烈烈,才叫做會生活。如果能安命惜福,就算平淡過一生的人,也一樣是生活中的高手。而投資理財的道理,不也是相同嗎?
所以,在投資理財的世界,沒有人生而為王。就算生在帝王之家,沒計劃地亂投資及消費,終有散盡家產的一天;相反地,即便是一級貧民戶,如果懂得方法,也可以翻身成為大戶。

照理說,投資理財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它並不特別刁鑽古怪,也不必刻意譁眾取寵,只要循規蹈矩地,按步就班地執行正確的理財計劃,它不一定會讓人成為大富大貴,卻可能衣食無慮地過一生。

*本篇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註名出處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

2004年11月11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7、不用借錢才是真有錢人

根據近期的一項網路問卷調查顯示,在擁有現金卡的七年級生中,每三個人中,就有一人曾刷爆過持卡;相對之下,六年級生有刷爆紀錄的有19.56%,五年級生則是10%
不論是信用卡的循環信用、預借現金,還是現金卡的小額信貸,全都是分期付款的模式翻版。早期,分期付款機制僅限於高單價的耐久財,像是房子、汽車、家電用品等;最近,分期付款所適用的商品單價,已經有越來越低的趨勢。
甚至,最近一則新聞顯示,連一向標榜最低價供應的幾家大賣場,也提供分期付款的服務。也就是說,一般人現在連買青菜、麵包等便宜的日常消費品,也可以理直氣狀地「寅吃卯糧」了。
儘管企業不斷訴求:新商品(不論是大量生產的商品,或是新金融商品)的研發與生產,是為了讓人們生活得更好及便利。但是消費者千萬不要忘記,廠商存在最大也是唯一的目的,還是為了賺錢。
特別是在高度競爭之下,如果企業不快人一步搶錢或搶人,錢就跑到競爭對手的口袋裡,客戶也會擁抱你的敵人。所以,廠商在推出任何商品時,哪會管什麼道德良心?因為不跟著這麼做,明天企業主要靠誰吃飯?員工要去依靠誰?
儘管多數人都認知到現金卡、信用卡循環信用以及分期付款等方式,是造成持卡人債台高築的禍根,卻沒有人可以抵抗得了它的便利性與誘惑。因為每個人都是凡夫俗女,也常常會衝動購物,畢竟,這個世界五光十色的商品實在是太吸引人了。
一方面,製造商們拼了命的想用分期方式賣產品,而金融機構則也是拼了命的發行各種卡,同時利用種種看起來便利的付款方式,讓持卡人大借特刷而臉不紅而氣不喘,甚至當持卡人揹不動沉重卡債之際,還另花心思想出代償的手法,讓持卡人難逃銀行的手掌心。
可是,現代人為了享受那一絲絲「既使花小錢也可以過富人生活」的快感,便到處預借、週轉;卻不知道真正的有錢人,是像早期那些真正有實力,可以直接拿著花花綠綠的鈔票付現的人。

每個人一生所賺的財富,因為個人賺錢能力高低的關係,總有個定數。因此,當現代人老是嚷嚷自己沒錢之際,別忘了:每次消費都使用分期付款,只會讓自己的財富給分散與稀釋掉了,根本不可能有錢得起來哩!

*本篇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註名出處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

2004年11月4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6、小氣不足以成大事,賺大錢!

一般大眾不論是在投資或是購物時,總是一再地要求「物超所值」。除了品質不能降低水穩之外,價格自然是越便宜越好。只是,對於價格與價值間應該維持怎麼樣的一個標準,才能夠讓自己用最少的資本,獲取最大的報酬,一般大眾卻沒有太多的清楚的概念。
許多投資理財行為都有它一定的成本存在,其中包括了各項投資的手續費、管理費,以及支付業務人員的佣金等等。在投資理財的理論中,獲利減去成本就是投資人的淨(實際)收益。因此,在獲利不變的前提下,如果能將成本極小化,那麼投資人的相對收益就會越高。
但是,有些成本是可以也必須節省的,有些則是不能。簡單來說,如果那筆成本可以幫助投資人獲利更多,或是能夠獲得更高的服務,不但絕不能省,還要讓它花得有價值。筆者的意思不是說成本越高越好,而是:成本應該有它一定的水準。
因為在實務上,成本極小化是不能無限上綱的。如果投資人只把消費時那套「不計一切後果殺價」的本事,帶進投資理財的領域中。那麼,失敗與虧損恐怕就不會太「預料之外」了。
過去常聽許多投資人,習慣於將平日消費時的那套「殺價」手法,應用在投資理財的行為上頭。舉例來說,在申購某支基金時,非手續費有折扣的基金不買;另外像是購買保單,就希望保險業務員將佣金「加減退回,意思一下」。
試想,基金手續費與管理費是維持基金運作,也就是聘請研究分析人員與基金經理人等的主要開支。如果基金公司少了這筆收入,如何能請到好的人才,幫忙將客戶的資產極大化?
而保險佣金亦是一例。保險業務員的收入,都來自於幫客戶做好最適當保單規劃後的佣金。老實說,一張保單的壽命有時長達十幾、二十年,甚至長達三、四十年。
保險業務員在這段漫長歲月的所有服務,都是來自於這些保單的佣金收入。如果業務員的生活都無以為濟,那麼以客戶需求為基礎的保單規劃,永遠就只是不切實際的空談。
所以,有時理論上是一套,實際上的運作卻困難重重。而其他小氣不足以成大事,賺大錢的例子,還存在於生活中的許多面向。例如:有的人省吃儉用,只為購買某些名牌炫耀;有的人縮衣節食,最後讓自己的健康亮起了紅燈;更有人因為不肯投資自己或朋友,結果不但工作無法晉升、事業無成,還成為眾人口中的小氣財神。
這些活生生的案例,希望能提供給一心只想賺錢的云云眾生們參考與省思!

*本篇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註名出處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

2004年10月28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金融商品聰明,投資人可別當傻瓜!

這是一個講究包裝的時代。有些不好聽的話,只要拐了彎地說,聽的人的心理就覺得舒坦許多;同樣地,有些潛藏高風險的投資商品,一旦經過巧妙的包裝,就能夠讓投資人搞不清楚,它葫蘆裡究竟賣得是啥東西?
大約在十幾年前,「避險基金(Hedge Fund)」就因為名詞中多了個「避險」的字眼,讓許多人誤以為投資風險不高。諸不知這種以小搏大、高槓桿(採用高比例的信用交易,例如可能用10元做100元的投資)且多、空皆可操作的基金,不但可能避不了風險,反而有讓投資人落入極大的風險之中而不自知。
例如「認股權證基金」,許多人雖搞不懂認股權證是啥東西,卻誤以為它既然叫做「XX基金」,應該就是滿安全而無風險的。不少投資人為此搞到血本無歸,卻仍一頭霧水,不知道自己買到的,其實是風險極高的金融商品。
而在五、六年前,國內又出現所謂的「保本型商品」。這種以「保本型定存」為主流的商品在甫推出之際,就因為它號稱可以「百分之百保本(有些僅有95%的保本率)」,而吸引了許多自認屬性保守的投資人。
這種商品的設計是:保留投資人的存款本金,而將衍生的利息拿去購買一個選擇權。因此,如果投資人運氣好的話,就可以從選擇權的操作部分,獲取較高的利潤;不過,即便是賠錢,最大也不會侵蝕到投資人的本金。
但是,玩過選擇權的人都知道:如果趨勢看錯,投資人三兩下就會被Out出局;也因此,多數購買這些保本型商品的投資人,最後都只能撈到拿回本金的下場。
諷刺的是,許多人明明天性非常保守,平日常用的投資理財工具是非穩當的銀行存款不做,但是只要見到所謂的「保本型商品」,就個個趨之若鶩,完全只看它可能有的高獲利,卻看不到也潛藏著很大的風險。
也就是說,經過了一段投資期間之後(短則三個月、半年,長則五年、七年或十年),投資人拿回的,多半是與當初預期差距很大的一點點投資報酬率,更慘一點的,則是歷經幾波紙上富貴之後,僅能拿回原先的期初投資(投資本金)。
要知道,會把家當放在銀行存定存的人,都是那些既不能虧掉本金,又不能忍受一點點利息短少的極保守之人。如果持有了半天,投資人只獲得少得可憐的本金加利息,那還不如在投資之初,就老老實實地把錢放在銀行定存,還能百分之百賺到「說二不一」的預期收益!
不管是早期的避險基金、認股權證基金、保本型商品,或是最近幾年暢銷、熱賣的「連動式債券(Structured Notes,商品組合是由一個零息債券,再加上一個選擇權式的商品)」,組合模式雖然有些差異,但萬變不離其宗,都是用一個「保證本金或收益」的口號,讓投資人信以為它的「風險很低,收益卻更高」。
只不過,許多投資人既沒有搞清楚這些新興組合式商品的內涵,又常被那美麗的酷炫名詞,甚至是一些不負責任業務員那三寸不爛之舌所迷惑,自以為買到的是一個宇宙無敵超級萬能無缺點(風險)的產品。但最後,很少不是以虧損或失望而收場的。
在這個投資工具日新月異時代,一般大眾在投資前,一定要弄清楚自己買的到底是什麼?因為除了固定收益型的商品(例如銀行定存或債券)外,其他金融投資都絕不保證獲利的。因此,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永遠存在。

所以,當你心裡想買保平安的蘋果,卻覺得橘子的優點更甚於蘋果,那購買後的消費落差,也只能由自己來承擔了。而這些多了包裝紙偽裝的金融商品,雖不一定是隻披著羊皮的狼,卻很容易讓投資人落入失誤與虧損而不自知。因此,當它聰明時,投資人可別自願當那個傻瓜才是呢!

*本篇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註名出處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