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7年10月12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47》從新任諾貝爾獎經濟學得主的「存養老金」建議中,投資人可以學到什麼重點?!

 根據《世界日報》的報導(https://udn.com/news/story/8758/2748691),諾貝爾經濟學獎新科得主塞勒9日表示,由於一般人的投資行為太多「錯誤」出現,所以,他提出了儲存養老金的建議。

裡面包括個人應避免投資股市,同時做到「存滿401K」、「把錢放在費用低的目標期限基金Target Date Fund」與「不要打開定期寄來的投資賺賠對帳單」等3大原則。

有網友看到這些建議,便寫信詢問筆者「這方法可否在台灣適用」?老實說,個人覺得這3點建議還「滿有點意思的」,因此,想在此花點篇幅與各位讀者,聊一聊這3大原則。

首先在「存滿401K」方面,台灣並沒有真正能與美國401K退休金計畫相等的制度。因為美國401K制度有3大重點:其一是「員工自行提撥,而不是由僱主負擔」;其二是「投資標的可以自選,而不是由政府統籌進行投資,並保證最低收益」;第三則是「存入帳戶中的錢一律免稅,但如果要提領,則要課稅」。

以目前國內較為相似的「勞退新制」來看,6%的強制提撥部分,不論是否有轉嫁給員工來支付,但至少名義上是由僱主負擔;另外,雖然勞工可以額外「自提薪資6%」,且有「免稅(免計入個人綜所稅)」的機制,但這項「免稅」優勢,只限於「有固定僱主的一般勞工」,假設是沒有一定固主的勞工(例如掛在職業工會投保),且給付名目不是「薪資(所得格式代碼為50)」,而是「執行業務所得(所得格式代碼為9A9B)」,就沒有這項「免稅」的優惠。

最重要的是:以上不論強制提撥或自提部分的錢,全部都要進入由政府統籌進行投資的帳戶中,儘管有「最低保證收益率(按月依臺灣銀行、第一銀行、合作金庫銀行、華南銀行、土地銀行、彰化銀行等6家行庫每月第1個營業日牌告2年期小額定期存款的固定利率,以計算平均利率)」的設計,但沒有辦法自選標的。且根據總統府年金改革委員會的資料,勞退新制自20057月成立至2016年為止,平均年化收益率是2.90%(請見:http://pension.president.gov.tw/cp.aspx?n=790F40C2F95C4DD3&s=F9E3ABBD197C8169)。

儘管根據總統府年金改革委員會的資料,以工作25年年資為例,勞工保險的所得替代率平均約為38.75%、勞退新制的所得替代率有13.37%(以月投保薪資萬元、僱主提撥6%、每年薪資成長1%),兩者相加的所得替代率,差不多可達52.12%,且如果工作期間拉長到35年,加總的所得替代率可達75.08%(勞保54.25%、勞退20.83%,以上資料請見:http://pension.president.gov.tw/cp.aspx?n=790F40C2F95C4DD3&s=F9E3ABBD197C8169)。

但不要忘了,第二層屬於「職業年金」的勞退新制,其13.37%的所得替代率前提是:薪水每年成長1%。但根據之前人力銀行業者的統計,國內企業平均4.9年才調整一次薪資,且幅度只有3.4%。所以,以上的假設都很可能是「過於樂觀」,更別提按照政府之前的資料顯示,台灣的實質薪資水準陷於停滯,近年來還倒退到低於17年之前。

其次在「把錢放在費用低的目標期限基金Target Date Fund」上,所謂的「目標期限(到期)基金」,簡單來說就是投資人自行選擇「退休年期」,而基金所投資的股、債比率,則由基金經理人來傷腦筋。

一般來說,離退休目標年期越近時(例如預計在2020年退休),基金經理人投資在股票類資產的比重就比較低、債券類資產的比重較高;距離退休目標年期越遠(例如到2050年才退休),基金經理人投資在股票類資產的比重就比較高、債券類資產的比重則較低。

實際了解美國的目標到期基金的投資標的,由於有的基金是投資在股票、房地產、固定收益型債券...等的「指數」類資產,才能夠讓基金的費用「可以較低」。

從塞勒「很多人都認為自己可在股市獲利,但『連規模龐大的投資公司、股票企業,都無法戰勝股市,僅憑個人做出的股票買賣,如何有能力在股市保證獲利』」的說法看來,他會建議投資人用共同基金來「存養老金」,是有所本及理由的。

只不過,國內這種「目標到期基金」並不流行。最早台灣還有3家投信公司,引進這類基金。但是,由於目標到期基金的股債比,是依照「預計退休時間」而定,距離退休年期越久的基金,股票投資比重固定且較高。

所以,一旦遇到股災時,由於投資部位高、股價大跌,反映在基金淨值上時,投資人會因為受不了虧損而贖回。這也是國內引進目標到期基金之後,規模因為越來越小,基金不是「被消滅」,就是「合併到其他基金」中。

最近國內還可以看到的「目標到期基金」這幾個字的影子,則是由基金投信業者推出所謂的「目標到期債券型基金」,再與保險公司的類全委保單綁在一起進行銷售的組合。

但值得投資人注意的是:這種由類全委保單所連結的「目標到期債券基金」,與前面所提到的「股債投資比重依到期年期而有不同」的標的完全不一樣,而是「只選擇距投資人退休年期數到期的債券」為基金的投資標的。

舉例來說,假設投資人還有5年要退休,這種「目標到期債券型基金」只持有債券、不含股票,且全都是「持有5年到期」的標的。業者之所以會選擇這樣的標的,主要是影響債券價格的變數有二,其一是「債券的票面利率」,其二是「殖利率」(當然,投資海外也還有「匯兌」風險)。

以上的前者是固定的,只要發債的機構沒有違約,就會按照票面利率及配息時間定期給付給持有人;但殖利率則會受到市場利率高低,以及投資人青睞程度而出現上、下波動的情形。

至於基金持有固定到期年數債券的好處是:基金經理人完全不用考慮這段期間內,債券價格的波動,因為只要投資標的不違約、有固定配息,就能讓基金投資人到期時,拿到所有配息與本金。

以上一切看起來都完美無缺點,但投資人別忘了。以上固定配息與本金拿回的最大前提在於「發債機構不會違約」。儘管許多基金所投資債券標的,都不見得是「非投資等級的債券」,意思是不用太擔心債券「違約」的風險。然而,曾經經歷過2008年金融風暴的人都知道:雷曼兄弟公司債信,都還是A級(標準普爾評等,相關評級請見http://www.cnyes.com/fc/rating_type.asp),投資人唯一能確定的只是「不可能每一支基金所投資債券會違約」,並非「全都沒有違約的風險」。

更何況,透過類全委保單所連結的標的,只限於債券類的固定收益型商品,並不包括資產配置中重要角色之一的股票;且透過類全委保單連結這種目標到期債券型基金,投資人還要額外支付一筆或好幾筆的保單相關費用,例如保費費用、保單管理費、帳戶管理費或解約費用...等。

在了解了國內、外的差異之後,整體來說,儘管台灣在金融商品的多元性,以及退休金政策上的差異頗大,但是筆者認為從新任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所提供的3大存養老金原則,仍有以下可以參考及延用的重點。

首先,覺得政府退休基金不靠譜,很擔心退休金日後有可能大幅減少的人,可以不把錢(自提6%)繼續投入政府勞退基金中進行投資,但一定要另外準備第三層的退休基金。

其次,由於國內現成目標到期基金很少,投資人除非選擇海外投資標的,否則,仍然可以「自行複製目標到期基金的股、債配置比率」。一般的基本原則是:年齡越大,固定收益型的投資比重就要比較高些。

有的專家建議,可以依照自己的年齡,做為債券比重的依據。例如50歲時,債券投資比重要佔50%60歲時,債券比重就拉高到60%...,其餘則依此類推。

最後,關於「不要打開定期寄來的投資賺賠對帳單」上,筆者認為塞勒的意思,並不是要投資人別定期關心投資賺賠情形,而是「假設投資人有做好股、債比的分配,以及選對核心及衛星持有標的,並且儘量做到分散風險的境界」,真的是不用太在意投資績效的短期賺賠,而中斷了該持續進行的退休金規劃。

但是,筆者認為對於絕大多數短、中期投資、未做到資產配置及分散風險原則的投資人(國內這樣的投資人恐怕佔最大宗),定期檢視賺賠狀況,才能讓自己及時修正短、中期所選擇的投資標的,是否值得繼續持有下去?

否則,原本就是「短打」,而不是做長期投資的標的,一旦長期如此「不打開定期寄來的投資賺賠對帳單」,等到民眾要退休的那一天,才發現退休基金中的金額所剩無幾,恐怕將更令人「無法承受」及「抓狂」吧!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