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8年2月22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58》想讓薪水「領的久、領的多」,就一定要好好思考這2大重點!

 根據人力銀行統計,有高達85%的年輕上班族,想在農曆狗年之後換個好工作,以求得好薪資。據了解,其理由不是「不滿長期凍薪在苦撐」,就是「面臨低薪窮忙的窘境」。

其實在農曆春節之前,有不少年輕朋友詢問筆者有關「年後轉職」的問題。雖然想要轉職的人不同,但共同的困擾及問題都是:繼續在目前的工作上,幾乎看不到什麼「未來」。而除了年輕朋友的困惑外,有些年長的朋友,也在擔心子女未來畢業後,該投向哪一個產業?

由於「現有工作看不到未來」這樣的問題越來越多,且工作收入也是個人投資理財中,相當重要的一環。所以,筆者想在這裡與眾多讀者們,一同分享以下2大「未來就業方向」的一些心得。

重點一、想要不被機器人或其他人搶走工作,讀者該努力的應該是「努力做個通才,而不是只熟悉『某一重複工作』的人」。事實上,在AI機器人熱潮的帶動下,近幾年有關「未來人類的工作將被機器人取代」的說法,一直都沒有停過。

但讀者可曾想過:在人類所生存的地球上,在某一功能上強過人類的生物並不少,但最後也只有人類能「統領世界」?假設當事人能夠真正悟透以上的答案,並且努力朝向正確的方向行走,就不用擔心未來工作有可能不保。

關於此,筆者的答案很簡單,人類唯一能勝過AI機器人之處,就在於「(多項技術在手的)通才」這兩個字。為什麼?舉例來說,狗的嗅覺,是人類的百萬倍,經過特殊訓練過的警犬,甚至能分辨10萬種以上的不同氣味;以視覺為例,鳥類大約是人的2-3倍、人類的水平視野最大寬度是240度,但鳥類最高可達360度無死角;再以陸地上奔跑最快的獵豹為例,時速可達125公里,但很抱歉,牠還只能排第三名,地球上速度最快的第一名,是每小時時速高達360公里的游隼...

以上筆者之所以找了一堆,跟投資理不相干的數字資料,是為了向讀者「證明」一件事:現在在各媒體上所看到的,有關AI機器人在各個領域「表現優異」的新聞,只代表機器在某一功能上,比人類強非常多倍。但,至今仍然沒有一個機器人,可以全面取代一個活生生、多項功能雖然普普,組合起來卻能勝過單一強項生物或機器的「人」。

就跟許多表現突出的動物一樣,雖有一強,卻不可能每一項都強。以獵豹為例,跑得雖快,卻沒有辦法「持久」,只要快速奔跑超過5分鐘,牠的心臟與大腦都會受不了而致命;再以普遍當做寵物的狗為例,雖然嗅覺與聽覺非常靈敏,但視覺及味覺相對起來就較差。由於狗眼的調節能力,只有人類的1/5-1/3,所以,固定目標只要超過50公尺以外,就看不清楚了。而且,狗眼的世界裡,只有黑白,沒有彩色...

而在AI機器人的世界裡,目前的發展也是如此。打敗全球棋王的AI為例,卻是只有「大腦」,沒有四肢、不能負重或進行自動化生產的機器人。這樣的事實給讀者的最大啟示就是:如果你現在或未來的工作內容,完全能被某一AI機器人給取代,例如工廠生產線的某一段作業(例如只是在汽車工廠裡重複鎖螺絲、在公司行號裡收、發文件、重複蓋章...),或是更複雜一些,需要大量判讀及審核資料的法律諮詢、醫學檢驗影像與影像資料,以及金融業保險理賠案件處理...,恐怕是逃不過「被逃汰」的命運。

然而,假設民眾的工作,必須仰賴好幾位不同功能的機器人完成,那就較不容易「被取代」。因為從現有的發展來看,至少在可見的未來,一台集合多項頂尖功能的機器人,不是在技術上還需要突破,就是「售價非常昂貴」,非一般企業能夠「聘用」得起。

順著這個脈絡可以預測得出,一般上班族或年輕人想要找到AI機器人「不擅長的工作」,筆者認為有兩大方向值得參考,一是「統合性工作」;另一則是「無法靠機器,純脆靠『手』或『口』的行業」。

首先在「統(整)合性工作」方面,就是所謂的「通才」。記得非常多年前,國內曾出版一本《新工作潮(JobShift,時報出版)》的翻譯書。也許讀者會說,這本已經絕版的書,撰寫的時間是1994,裡面的內容,早就「不合時宜」了吧!但事實上,裡面所提到的重點與工作方向的建議,至今非旦「不曾落伍」,且更適合面臨AI機器人的上班族們參考。

簡單來說,這本書的重點是:從工業革命之前,人類所從事的,都是「上下游統包」的「工作」;但在工業革命之後,為了適應制式化、大量生產線的速度,所有「工作」都被切成易於重複操作、提高工作效率的「某一企業裡的『一個職位或一件任務(job)』」。

但這本書的作者—William Bridges早就提出—「要能避免自己的『工作』消失不見、成為失業一族,唯有認清未來的趨勢發展,並努力改變現有的工作模式及內容」。

那麼,什麼是「現有的工作模式及內容」呢?其實,不管是AI機器人、自動化,或是Fintech趨勢,假設現代人的工作(或者職位),仍舊是從事某一連續生產線上的某一段工作,且內容重複、完全不變,不管是不是比他人多一張高級證照(別懷疑,包括最難考的律師及醫師,未來也都因為大數據機器人的參與及應用,而被一定程度的逃汰),全都難逃未來工作消失的困境。

以上簡單來說就是:做全職性工作,而非「一整個生產鏈」之下的「分工」工作,才不會被機器人取代!如果用一個有關生產線的例子就是:如果你能直接從原料開始,完整組裝一台汽車,你就是符合這種「統(整)合性工作」的通才,而不是生產線裡某一段會被機器人取代的裝配員。

另外,根據《新通才—下一波生存者(三采文化出版)》一書作者—伊藤嘉明對於「新通才」的定義則是「在任何業界、做任何工作,都能拿出成果的人才」。從這樣的角度來看,未來想要避免失業或被逃汰,是必須擁有多項技能的人才行。

至於「必須純手工或靠口執行」的工作方面,讀者應該滿容易理解。所謂的「靠『口』的行業」,最簡單的例子,就是面對面的銷售;至於「純手工」的行業,只要是必須靠「手」親自完成,機器無法取代的工作,都可以算在內。

但讀者不要以為,只有非常高規格的「藝術創作」,才符合「純手工」的標準。在此,筆者舉一位年輕朋友的例子。這位朋友學歷不高,嚴格來說,就是「不喜歡唸書」。但好在他有個親戚,在從事洗衣機與冷氣機清洗的工作。

他以清洗冷氣機為例指出,現在一般民眾都知道,冷氣機不固定清洗及更換冷媒,不但無法發揮降低溫度的功能,且更對室內空間產生不利於人體健康的污濁環境,特別是現今室外空氣充滿PM2.0之下,定期清潔冷氣已成為忙碌的現代人不得不靠「付費」委由他人,才能完成的工作之一。

這位年輕朋友算過,以目前清洗一台冷氣機,據說北部地區的「公司定價」大約2000元(如果是在現場作業的簡單清洗,最低可以殺到800元)為例,每個家庭目前至少有2台或3台以上冷氣機為例,一個月工作20天、一天一組客人,月收入就至少是48000元的水準...

其實,不要說是清洗冷氣機這等事,就以家中清潔打掃為例,現今大多數忙碌的上班族,也寧可付費請專人來解決。這是因為儘管現在許多家庭,都在使用掃地機器人。但問題是,機器人頂多能清潔的部分,就是沒有絲毫阻礙的平坦地板。假設是整理凌亂及髒污了一年的廚房及浴室,恐怕也只能靠「純人工」來解決問題。

以上只是隨便舉幾個,並不是那麼需要高學歷或藝術天份,就能躲開未來機器人來搶奪工作的例子。也許讀者會問:除了以上兩類工作,就沒有其他可以從事的嗎?

筆者的回答是:當然有,例如AI機器人的程式設計工作,或是各種新科技的發明者。這些工作絕對是未來明星中的明星產業,且絕對是高薪資族的代表。但,這些工作除非有頂尖的頭腦,或是從小就發現有這樣的天份並及早培養,一般普通大人恐怕也很難順利進入。

重點二、在工作行業的選擇上,最好是「別選現在當紅的產業,而是未來有潛力的產業」。筆者認為,過去職場上的工作位子有太多可選,年輕學子不論填哪個科系,出來找工作差不多都沒有太大問題。

但在未來,如果不仔細考量自己的人格特質與未來工作趨勢發展,不要說做到一半,自己的工作就沒了,很可能畢業就立刻失業,且在無法順利轉業下,可能一輩子失業。

伊藤嘉明在書中就再三提醒讀者:「年輕時,千萬別進入狀況佳、成長中公司。因為,沒有任何產業的景氣,永遠是好的。而一但景氣變差,成長開始鈍化,就是那些在景氣佳時,進入公司員工接受考驗的時刻了」。

伊藤嘉明指出,他看過許多在年紀極輕、公司狀況極佳時,就進入企業的主管,卻並沒有養成「自行思考如何才能存活下去」的技能」。一旦環境逐漸改變,那些「在溫水裡泡太久」的人,由於沒有解決過問題,因此缺乏「發現問題」的能力,也缺乏「因應問題」的能力。最後,當然會遭到市場的逃汰。

那麼,什麼才是「未來有潛力的產業」呢?簡單來說,只要讀者所從事的行業或工作,是未來許多(不見得是大多數)消費者「願意買單」的領域,就比較不用擔心失業或被取代的問題。

例如今日就有一媒體,引用「金融業市場分析暨顧問機構Novantas」所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雖然目前銀行機構所開發的軟體與應用程式,在功能上已經日趨完善,但與手機、平板或個人電腦等數位工具比較起來,仍有大約6成的美國民眾喜歡親自前往銀行的實體據點辦理個人帳戶的開戶手續。

當然,目前民眾的行為偏好,不代表未來的喜好不會改變。但筆者認為與實體金融機構一樣,企業或工作者如果能找到自己「被需要」的利基點,就不用怕被掃出社會快速變遷的洪流中。

而除了亦步亦趨地抓住潮流發展外,真正的答案只能高度仰賴讀者,依照自己的人格特質與專長而自行摸索了,恐怕沒有其他更好的捷徑可得。這也是筆者一直以來,為何鼓勵每一位讀者,就算不想太傷腦筋自行打理投資理財事宜,或是在金融以外的行業裡就業,都必須對於未來的經濟、金融及趨勢發展,有明確的認識及了解的原因。因為唯有如此,才能避免自己在未來的社會潮流中遭到逃汰。但如果長期閱讀筆者專欄的朋友,應該可以很快速地回答出,未來最看好的產業趨勢才是!

最後,回到本文開頭所提到的「有高達85%的年輕上班族,想在農曆狗年之後換個好工作,以求得好薪資」情形。對此,筆者想用伊藤嘉明在書中這段令人震撼的話—「最糟糕的狀況是,你先覺得『我受不了了,總之我要辭掉工作再想』!而離職,之後才開始找新工作。在這種情況下,你可能會因為遲遲找不到新工作,而遭人利用這樣的弱點,廉價把你買下!...轉職,一定要在乘風破浪時」,來奉勸有「轉職」念頭的人:就算要換工作,也要等到衝破目前的困境之後再說吧。否則,不論換到哪一個職位,同樣的問題將會一再重複地發生,且說不定會困擾終身吶~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18年2月8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57》全球股災會持續嗎?我該如何因應?

 就在一週之前,當全世界都認為在各國股市(特別是美國股市)瘋狂飆漲之餘,應該「居安思危」之際。話音未落,就由持續創新高的美國股市,拉開重挫的序幕。

先是因為投資人看到美國公佈的經濟指標暢旺,擔心通膨加劇會加速聯準會升息的角步。所以,先是美國10年期公債大跌,接著美股在22日大跌600多點。之後,受到美股重挫的影響,其他發達經濟體與新興市場股市也跟著大跌。

然後在星期一,美股更狂瀉1175點,不僅改寫史上最大單日跌點,市值也在一天之內蒸發掉1.25兆美元(等於37兆新台幣),並繼續引發全球的股災效應。總計在連續4個交易日暴跌之後,全球股市的市值從8天前創新高的水準,共蒸發了4兆美元,相當於118兆的台幣。

關於美股為何大跌,市場歸納整理出是「經濟強勁恐帶動通膨,並引發聯準會快速且大幅升息」、「當聯準會升息、借貸成本增加,將代表企業償還貸款費用增加、侵蝕獲利」、「一旦債券殖利率升高,將使股市投資失去吸引力」以及「股市漲勢過急、過快」等四大原因。

而對於未來全球股市的變動,有媒體(https://udn.com/news/story/6811/2974597)綜合外電報導指出,2018年熊、牛對決的5大戰場分別是:價值(股價是否偏貴)、(投資人)信心、經濟(前景是否持續成長)、殖利率(利率是否會恢復正常及走高)及壽命(股市上漲時間是否已經夠長)。

但其實,筆者反倒比較擔心「全球資金回流美國」這個議題。因為以美國所公佈的各項經濟相關數據,至少都還是滿正向的成長;且就如不少分析師所言:大幅的拉回如果是市場自發性的修正,對於未來美國股市的上攻,還算是好事一樁。

而根據媒體(https://udn.com/news/story/11316/2971908)引述國際金融公司(IIF研究指出,自從新興市場資金流向在130日轉為流出後,所追蹤的國家已經流出近40億美元,其中有34億美元是自股市外流。

且有媒體報導:在全球市場賣壓突如其來之下,投資人撤出新興市場的速度為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以來最快。這顯示出「資金就如潮水,來的快,去的則更快」,新興市場的未來前途恐更未卜!

當然,國際資金流動瞬息萬變,除了少數核心人士之外,很少投資散戶能夠預先抓住流動的蛛絲馬跡。但是,假設美國利率一旦向上、拉動美元上升、原本在美國之外投資獲利的資金回流美國,那才是全球投資人都要極端頭痛的另一場金融風暴的開始。

只不過,現在有許多專家、學者都看衰美元,筆者不是說他們說的不對,但有以下兩大盲點:

首先,短期波動原本就正常。然而,不能因為短期美元貶值,就說美元永遠沒有「出頭」的一天。更何況,匯率波動的風向常常在換,投資人永遠沒有100%的把握一國貨幣走勢的真正轉折點。

這讓筆者想起多年前,中國大陸經濟學者郎咸平曾歸納整理出,美國過去製造泡沫綁架新興市場一慣手法(至少1985年的日本、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以及2008年的越南均是如此)如下:「貨幣貶值出口大增→GDP快速成長多餘熱錢投資股、房市貨幣升值傷害該國正常經濟美元升值外資大撤退」。從這樣的順序來來看,當美元幣值上升的號角聲響起之後,恐怕就是新興市場國家經濟與金融大災難的開始。

其次,就有專家認為,「川普美元」恐怕已經難以再見到柯林頓時代1993 – 2001的強勢美元態勢。但是投資人別忘了,美元要受到世界各國央行及投資人的持有,不是只有靠經濟強勢,也還得靠美國的武力強大或全球各地的動亂。

事實上,過去就有人引述資料指出(https://udn.com/news/story/6811/2895683目前美國經濟佔全球經濟的24%,雖然比2000年時的30%減少許多,但實際跟1980年代的26%相差不遠

1980年以來,儘管美元指數低於100的時間,多於超過100的時候,美元佔外匯儲備的比率仍持續上升到66%。這就表示世界各國不只信任美國將償付其債務,且這種信任超越對歐、日及大陸的信任。

除此之外,全球投資人也別輕視川普政府的最大吸金利器—美國稅改方案。例如聯合國貿易發展會議(UNCTAD)在25日,所發表的2018年全球FDI趨勢報告中就警告:美國稅改將在未來幾年,對全球FDI布局帶來重大影響。UNCTAD投資企業部門主管James Zhan估計,目前全球FDI庫存約26兆美元,而其中有將近半數,都掌握在美籍跨國企業手裡。

假設是這樣,一旦美國國內股市發生重挫危機,再加上企業在海外的錢匯回國內可以節稅,「資金朝美國移動」恐怕是最有可能的方向。如此一來,筆者認為新興市場的投資風險,將遠大於美國市場才是。

從這樣的一個趨勢、方向來看,投資人未來中、長期的操作策略,恐怕還是與「美國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產業」為主,例如高科技的物聯網、AI人工智慧...,甚至是金融股等。因為,就算全球發生連環性股災,美股也一樣閃躲不掉。但只要產業前景可期,大跌恐怕才是逢低承接的最好時點嘍~

至於時下許多金融機構都看好的高收債,老實說,如果全球或單一區域不發生全面性的金融風暴,高收債或許是投資人的最佳投資標的之一。因為只要美元弱、聯準會不大幅升息,新興市場高收債的確可以「匯差、價差與股息」三者得兼。但是,一旦發生像1997亞洲金融風暴,或是2008年金融風暴,體質再好公司的債券,都有可能受到嚴重的波及。

當然,筆者期望這種風險別發生的好,只是一旦發現苗頭不對,投資人的手腳可得更快才是!再不然,就要從現在起,降低原本「重押新興市場資產」的投資策略。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