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9年10月28日 星期一

讀書心得—人類與治癒癌症間的距離...

最近因為好友罹癌,再加上工作上的需要,看了幾本醫學方面的書,其中有兩本特別令我印象深刻並思索再三。其中一本是由美國醫學院教授,同時也是一位癌症治療中心主任的David B. Agus醫師所寫的書—《無病時代(The End of Illness)》。
在這本書中,作者提到不少疾病預防甚於治療的觀念,例如他就花了滿多的篇幅,在解釋「所有關於維生素的最新研究都證明了,維生素並不值得花大把的鈔票來買」,且「不管是用營養增補或側重一種維生素來改變系統,都可能會造成(身體的)重大影響」等結論。
但其中最讓個人印象深刻,值得與讀者一起分享的重點觀念,就是作者認為,近百年西醫的發展與治療主軸,全在於:人之所以會得病,主要是受到外來細菌或病毒的影響。
正因為西醫這樣的治療原理、邏輯與特性,該書作者認為,被稱為「萬病之王」的癌症(事實上,他認為可能還包括許多目前造成許多先進開發國家民眾健康問題的各種慢性疾病),之所以至今找不出非常有效的治癒關鍵,也就在於此。
綜合之前個人所研讀過的一些,有關於癌症治療資料,之所以說「至今未能有非常有效的癌症徹底治癒模式」的理由(或者可以說是「困境」)有二:
首先以化療為例,化療藥常是「有人有效,有人無效(估計只能治癒其中一半)」。這是因為,癌症又有「固態」與「液態」的區別。後者例如血癌或淋巴癌,前者就是一般位於不同器官或組織的癌症,像是食道癌、肝癌…等。特別對固態癌症而言,化療藥物基本上很難穿透層層細胞的包圍,達到徹底清除癌細胞的效果。而癌症非常可怕的是:一旦沒有把癌細胞徹底清除,只要留下一個「活口」,癌細胞就有可能死灰復燃,且對原本化療藥物形成「抗藥性」。
其次以癌症放射線治療或手術為例,雖然可以穿透或直接切除位置較深的癌細胞,但問題是:這些深入,甚至與正常器官與組織同為一體的癌細胞組織,也可能正是器官與組織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且在進行手術及放、化療的同時,把不是癌細胞的正常細胞也都殺死。
但《無病時代》一書的作者認為,西醫治癌無法像其他疾病那樣「藥到病除」的關鍵,還是在於西醫的治療邏輯,在於前述的「所有疾病都是源自於外來的病菌與病毒」。也就是說,如果醫師能夠確認入侵的是哪一種病菌或病毒,才能在正確投藥之後而藥到病除。
然而,人們罹癌卻完全不同於外來細菌或病毒的入侵。因為,癌細胞完全就是人體的正常細胞的變異。只不過,真正人體正常的細胞中,除神經等少數細胞外,全都「設定」有「自殺」模式,也就是「時間一到或被感染,就會自我了結」,絕不會「萬年不死」。而癌細胞與身體正常細胞唯一的不同就在於:癌細胞既不會自殺,也會用各種障眼法,騙過身體的免疫系統的「追殺」,而得以無限制地增生。
另外在《抗癌大突破(The Breakthrough)》這本書中,作者Charles Graeber除了介紹幾個時下最熱門,也被認為是未來治癌新希望的幾種癌症免疫療法(例如干擾素、癌症疫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T細胞輸入療法…等,有興趣的讀者可自行閱讀)外,更花了一些篇幅,將科學家對於「T細胞活化」認知的歷史過程進行敘述。
最早,科學家認為「T細胞抗原受體(T cell antigen receptor, TCR)」,就是啟動免疫細胞進行攻擊的一切開關,但後來發現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到目前為止,科學界已陸續發現,要讓T細胞啟動攻擊癌細胞的機制,除了最早的TCR之外,至少還需要CD28的分子(共同刺激T細胞)、「細胞毒性淋巴球相關蛋白質四號(cytotoxic T-lymphocyte-associated protein #4,簡稱CTLA-4,它具有「加速」的功用),以及「PD-1/PD-L1(兩者交互作用,會讓T細胞的攻擊停止,這也是癌細胞用來躲避身體免疫系統「追殺」的關鍵)」。以上四種訊號的後兩者(CTLA-4與PD-1/PD-L1),目前也是癌症免疫治療的兩大方法之一(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再以目前「最令人興奮(按該書作者的形容)」的CAR-T免疫療法(T細胞輸入療法:adoptive T cell therapy)為例,目前能夠治療的癌症,大部分都是液態性癌症(例如血癌),因此,相關的研究與治癒,恐怕還有一段長路要走。
個人不是說目前火紅的癌症免疫療法不可能成功,因為免疫療法的策略思考,的確已經從「殺死外來癌細胞」的思維,轉為「視癌細胞為身體正常細胞的一部分」。只不過,連科學家都不得不承認,對於人體內免疫系統的了解,目前還並不全面。
不說別的,人體腸道內據說有超過100兆、200-300種不同的菌種存在(《飢餓細胞》第65頁)。這些微生物群系顯然是「非自身物質」,但,為何體內的免疫系統,不會攻擊這些微生物?又例如某些食物分子或花粉,雖然是「非自身物質」,但是它們明明對人體沒有立即性的危險,為何人體的免疫系統要發動攻擊?(《我們只有10%是人類》第121頁)當然,科學界對這些問題,已經有部分的解答,但,科學家已越來越相信:人體的設計是非常靈活的,其真正的運作模式,恐怕在短時間之內,還無法100%窺透。
且更重要的是:這些免疫療法都是「客製化」的治療,亦即:它們的治療費用之高,恐怕不是人人都能「負擔得起」。就如同《抗癌大突破》一書作者Charles Graeber所說—「癌症是種機會均等的疾病,若是對抗它的發展不是人人都能享受得到,即使我們獲得了突破,也會變成人性上的倒退」。如此一來,癌症還真的算是「被治癒」嗎?
看到這裡,讀者也許會想問:如果西醫的治療邏輯,深深影響了癌細胞的成功治癒,那麼,中醫是否有更好的辦法呢?個人的答案是:中醫應該是很有機會治療癌症,但恐怕也是無望的。
個人看好的原因就在於:中醫向來將疾病,劃分為「外邪(像是西醫所講的細菌、病毒)」、「內因(主要是受到情緒、飲食及生活習慣所致)」與「不內外因(例如外傷)」。而在治療上,中醫治療向來就擅長於「透過調整體內五臟六腑的平衡,而讓身體自然而然地恢復健康」。簡單來說,中醫向來就只強調「調整個人『氣機』的平衡與升降」,透過「補不足、損有餘」、「提高個人的免疫能力」的方式,讓疾病「自動痊癒」。不論這病小至感冒,或大致癌症這樣的難治之症。
甚至,中醫認為要想讓身體恢復健康,飲食、生活習慣與情緒的控制,也是更為重要的治療環節之一,至於針灸與中藥,只不過是當身體一時處於內外平衡異常之際,讓身體快速恢復平衡的選項之一。更重要的是:中醫治病很大的特色就在於「藥食同源」。所以,除非是「偏性」或「毒性」極大的中藥,極少會發生像西藥那樣,產生無法人人都能預期的抗藥性、過敏,甚至是有可能的致命副作用。

當然,中草藥還有一個西藥可能永遠都無法望其項背的優點,那就是:除了少數一、兩味藥(例如犀牛角、冬蟲夏草...等,但也都有可替代的中草藥)之外,其餘有非常多中草藥,價格都是相當親民且人人可用。
然而,目前的中醫教育,往好的方向說,是兼具中、西醫的專長;但實際上,現在中醫師的治療思考模式,還是100%的西醫那一套對疾病認識的邏輯。特別是近來有位罹癌的朋友,在聽了過去許多病友化療及放療「生不如死」的痛苦經歷之後,很想採用中醫方式治療。只不過,在詢問了所有朋友推薦的中醫師之後,這些「中醫師」們全都要他「趕緊照著西醫的方式進行治療」。
這些中醫師的理由全部是:因為目前沒有像西醫化療藥一樣的中藥,可以強力殺死癌細胞!而這邏輯,與西醫們用各種化學藥物「殺死」細菌、病毒或黴菌,又有何不同?甚至,當朋友請求其中一位中醫師,開立一些能「提升正氣」的中藥,以便「更有體力」進行化療之際(因為許多罹癌患者,熬不過治療期間免疫力低下而引發的各種併發症),這位醫師居然回說:「正氣其實很玄的東西」…………
看到這裡,讀者應該能夠心知肚明:會說這話的中醫師,其理念早已沒有任何中醫「調整身體內外平衡」的治療邏輯,而全部是從西醫「殺死外來病菌與病毒」的思維在治癌。然而,如果西醫在主流治癌(目前西醫治癌的標準規則只有手術、化療及放療)上,已經走到了困境之際,持有相同治療觀的中醫,又怎麼可能走出一條全新的治癌大法?那麼,這是否代表飽受各種癌症病魔之苦的人們,恐怕在有生之年,仍看不到讓他們得以安心,且100%得以治癒的一線生機呢?!個人對此的答案,恐怕也是相當悲觀的。
因為,就像《抗癌大突破》這本書的作者所說「如今,腫瘤學家會告訴他們的病人,時至今日,目標不需要訂在擊敗癌症,而是要活得夠久,才能夠利用即將要發生的下一步醫療進展…這就是種警示,提醒我們炒作與希望之間的差異。抗癌大突破是一扇門,如今已經開始;這是個開端,但還不算是治癒」的一樣,隨著新式治癌方法的「越來越貴」,病人除了要能「活得長」之外,也必須能極其幸運地熬過新式治療中的各種嚴重副作用,更重要的是:罹癌者口袋還得格外的深,也才能一次次地參與昂貴新藥的試驗…
如此,人類與治癒癌症間的距離,恐怕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而想要真正治癒癌症,也許還是得靠一些奇蹟與魔法,讓自身的免疫系統被喚醒,以戰勝癌細胞了!...

2019年3月7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81》不要弄錯方向了,勞保的問題不是「月領比一次領優」!

 就在大家準備快樂放9天年假之前,勞動部在131公布「最新勞保精算報告」,顯示勞保基金財務持續惡化,破產年限將由2027年提前到2026年,也就是勞保7年後破產,這也是首次出現勞保基金的收益,無法彌平勞保支出虧損情形(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48/3624954)。

對此勞動部則強調,基金餘額尚有近7,000億元,足以支應給付。且為了回應「許多退休人士因為擔心月領金額恐怕有一天會挨上改革大刀,轉而選擇一次性領畢,先入袋為安」的想法,有不少媒體也在之後陸續刊出「運用一些簡單計算,便可以發現大多數情況下,月領其實仍然比較划算」的說法(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7/3642190)。

但仍有不少朋友來問筆者,其中有還差一、兩年就可以請領退休金的,也有還好多年才能夠請領退休金的年輕,以及還有十多年才能請領勞保年金的中年勞工。

關於這個議題,筆者認為不論是離退休還遠,或是已經退休的勞工,都該正視這個問題,並努力思考對策才行。其中的差異只在於:「已經要退休的人」跟「離退休還遠的人」,思考的方向是不一樣的。

而在綜合回覆所有朋友的問題之前,筆者想先從「月領其實仍然比較划算」的角度,以同一狀況的試算(請見下表)讓讀者們了解:選擇「一次領」與「月領」,到底差別在哪?

 

表、同樣工作40年、65歲退休、退休前月投保薪資42000元可領的勞保老年給付:

 

老年年金

一次請領老年給付

請領資格

1.年滿60歲,保險年資合計滿15年者。最多得提前5年申請

2.擔任具有危險、堅強體力等特殊性質之工作合計滿15年,年滿55歲(指從事符合異常氣壓危害預防標準規定之高壓室內作業或潛水作業者,不適用請領年齡逐步提高、展延及減給規定)

勞保年金98年施行前有保險年資,離職退保時,符合下列規則之一者:

1.年資合計滿1年,且男性年滿60歲,或女性滿55歲退職

2.年資合計滿15年,且年滿55歲退職

3.在同一投保單位參加保險之年資合計滿25年退職

給付標準

(平均月投保薪資X年資X0.775+3000元)或(平均月投保薪資X年資X1.55%)較高者

年資合計每滿1年,按退保當月起前3年平均月投保薪資發給1個月;超過15年部分,每滿1年發給2個月,但最高以45個月為限(超過60歲之年資,最多以5年計,但合併60歲之前之老年給付,最高以50個月為限

試算請領金額

16020元或26040元取其高,則為每月26040

1515個月

16-60歲(每年給2個月)40個月

超過60歲(最多以5年計)10個月

總計65個月,但因最高以50個月為限,因此「一次請領老年給付」為210萬元

資料來源:107年度勞動部勞工保險局「業務說明會簡報資料」

說明:以上案例假設退保前3年,平均月投保薪資均為42000元;年資剛好是40

 

在此要先提醒勞工朋友的是:依據聯合國的規劃,健全的老年經濟保障制度有三層,第一層是基本最低經濟保障,由政府透過稅收或社會保險所成立的各種社會保險。而以上所提到的勞保「老年給付」,就是屬於這第一層。

至於第二層,則是透過立法強制僱主與員工提列的各個職業年金,也就是一般勞工常會聽到的「勞工退休金(新、舊制)」,就是屬於這一層的職業年金。

單從以上算式,並從「一次請領老年給付」的金額—210萬元,以及「每月可領老年年金」金額—26040元為例,等於按月領年金者,只要持續領超過6.8年(80個月多),等於是「把一次請領老年給付」給「還回來」!

但是且慢,在這「按月領取老年年金超過6.8年,就等於把一次請領老年給付給賺回來」的事實背後,還有更多值得廣大勞工朋友們注意及警惕的「事實」:

首先,除非勞保基金的每年年複利報酬率「繼續高得離譜」,否則難以確保選擇領取老年年金者「活的越久,領的越多」。單從「自己的年金自己存」的角度來看,以65歲到目前國人平均餘命的80歲左右為例,每期領取年金總額,應該要與「一次請領老年給付」的複利終值相符合。

這是因為:勞工不一次領取退休金,而是存在勞保的專門帳戶中,仍舊會進行一定的投資。也就是說,如果勞工把退休金一次領出,並且依照一定的年複利報酬率進行累積,再按月領取與勞保老年年金相同金額,在不計算「新投保勞工的保費收入」之下(因為後面會提到,台灣正面臨嚴重的少子化,未來新進勞工,遠比退休、退職的勞工還要少),這筆錢至少能讓勞工持續領到「平均餘命(80.4歲)」為止。

筆者實際以上表的「一次請領老年給付」—210萬元為例,在每月照樣領取26040元之下,持續到81歲「領到光光」為止,等於每年的年複利報酬率必須高達15.75%才行(假設勞工想要領到90100歲,以上的年複利報酬率還必須要「更高」)。

對,讀者沒有看錯,是「每年年複利報酬率都要有15.75%」的數字。然而,稍有點金融市場常識的人都知道:從民國84年之後,各大銀行一年定存利率差不多是從7%,一路下滑到目前只有1%左右的水準。

以台灣銀行為例,一年期定存利率最低在民國98年時,來到0.77%的水準。其後利率水準雖有上有下,但至今也不過1.035%而已。也就是說,以上選擇月領老年年金的勞工,在「自己的退休金自己存」的前提下,勞保退休金專戶的每年投報率,要比市場利率至少要高15倍以上才行。所以,除非市場利率能快速拉高,否則這「15%以上年複利報酬率」想要達成,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任務」。

以上的意思也就是說:當初會設計出「按月領取老年年金超過不到10年,就等於把一次請領老年給付給賺回來」這樣的制度,完全是沒有基本金融常識的思考、規劃及設計。

根據勞動部勞工保險局網頁(https://www.bli.gov.tw/0014047.html)上,有關「勞保年金的意義」介紹中有提及:「絕對不是因為勞保不夠付錢了所以才要改為年金,政府為了提供勞工朋友更完善的勞保保障,從民國82年就開始規劃老年年金制度,您知道嗎?依據內政部95年統計資料,國人60歲以後平均餘命22年,而96年勞保被保險人請領老年給付平均年齡為57.76歲,平均每件老年給付金額僅107萬餘元,實不足以保障勞工退休後平均22年或更長久之老年生活所需」。

但實際上央行的網站查詢(https://bcf.cbc.gov.tw/BIRWEB/Range/RangeSelect

台灣銀行一年期定存利率(固定)在央行網頁上可查得資料,最早是從8477日開始,當時利率水準是7.150%,然後就一路下滑。也就是說,在勞保老年退休金計劃從「一次領」,到「分年領」之際,當時市場利率水準也不過7%左右,根本連以上試算的「年複利報酬率15.75%」水準的一半還沒有。更別提勞保年金法通過並開始實施的民國98年,台銀一年期定存(固定)利率更跌調1%以下。

單純從「勞動部勞動基金運用局」的資料(https://www.blf.gov.tw/8812/8945/8961/8964/)來看,勞工保險基金自1994年成立以來的這24年表現,雖然只有4年的當年度投報率是負值,但如果與市場指標「第一銀行、合作金庫銀行及臺灣銀行等三行庫每月一日牌告二年期定期存款平均利率(https://www.blf.gov.tw/8812/8945/8948/8955/8959/9192/)」一同進行比較(請見下圖一)就可以發現兩項事實—勞工保險基金在24年中,只有一年的投報率,是有超過上述15.75%的數字;且有9年的時間,年報酬率都未贏過市場報酬率。

 

資料來源:勞動部勞動基金運用局

 

以上筆者之所以提示了這麼多市場利率的資料,就是為了提醒所有讀者及廣大勞工:「勞保月領超過7年就贏過一次領」這個機制的設計,根本就是完全嚴重錯估市場發展方向,註定要讓整個基金更快破產的重要關鍵因素之一。

其次,未來30年,領退休金的人持續暴增,但能繳費的年輕勞工新血卻越來越少。也許讀者會說:「勞保一次領比月領少很多」的設計,只不過是政府刻意操作而已,目的就是要讓勞工「不要一次領」。所以,才刻意拉高「月領金額」,而壓低「一次領金額」。

那麼,廣大勞工朋友是否該認真思考:「刻意拉高月領金額」的背後,必須是「後代子孫越來越多」才能支撐?也就是說,當「自己的退休金自己存」不可能達成,那就得靠更為年輕的勞工新血進入職場、繳交保費,才能讓「每位勞工活的越久,領的越多」順利維持下去。

然而從下圖二可以看出,近5年內,有近40萬名勞工要退休(也就是「開始請領退休金」)。接下來5-10年內,更有比目前60-64歲勞工還要多一倍的人即將退休。

 

資料來源:勞動部勞工保險局截至1071月底為止「統計月報」表6https://www.bli.gov.tw/ReportMonth/107

 

當然,可以投保勞工保險的人有兩種,一種是「尚未領取勞保老年給付者」,他們可以享有「普通」及「職災」2種保障;另一種則是已經領取勞保老年給付(已退休),但又繼續工作的勞工,依規定,他們可以「自願參加職災保險」。所以,儘管勞工保險被保險人統計數字,不完全等於「尚未退休者」,但仍有一定的參考度。

而上圖二所代表的是:未來30年之內,退休人口逐年暴增,而持續繳交保費的勞工人數則逐年大幅遞減。假設他們同時符合請領「老年年金」的資格(滿65歲、保險年資合計滿15年),以上「按月領取老年年金超過6.8年,就等於把一次請領老年給付給賺回來」的「神話」,想不破滅也難。更何況在退休人數一波比一波還多之下,原先就已經捉襟見肘的勞保基金,到底還能撐多久?

最後,靠政府稅收恐也難補足。根據勞保局官網上的有關「年金保險的意義」的問答集,在面對許多勞工「聽說現在很多人在申請老年給付,勞保會不會破產,以後我會不會就領不到」的提問,勞保局的官網回答是:「被保險人申請的老年給付一定都領得到,勞保基金如果不足也會由中央主管機關負責撥補,完全不會影響您請領老年給付的權益」。

但是,從財政部國庫署歷年的中央政府總預算歲入歲出及餘絀資料(請見下圖三)來看,近17年來有「餘絀」的年份沒有幾年,總共也不過4年而已。

 

圖三、2001-2018年中央政府總預算歲入歲出及餘絀趨勢圖:

資料來源:財政部國庫署(https://www.nta.gov.tw/web/AnnC/uptAnnC.aspx?c0=67&p0=840

 

用白話一點的說法是,中央政府歷年收稅等所得,光是日常開銷都已經是「生吃都不夠了」,更何況是「勞保退休金不足部分,將由中央主管機關負責撥補」?

事實上,從下圖四的我國歲入來源來看,政府運作資金來源,最主要還是「稅課收入」,佔了總歲入的81%之多。而稅課收入的最大基礎,也還是在於「納稅義務人」數目的多寡。

資料來源:財政部國庫署(https://www.nta.gov.tw/web/DySubject/DataPage.aspx?r_id=1&c_id=1&d_id=291

 

但是,根據國發會的估計(請見下圖五),從2018年到2065年為止,各年齡人口群的分佈,將會朝向「老年人口多、年輕人口少」的趨勢走向。也就是說,未來沒有賺錢能力、必須靠自存退休金或各種社會年金、職業年金生活的退休族將越來越多;至於有能力賺錢,並且繳稅支撐國家歲收的年輕人將越來越少。所以,廣大勞工是否能對可能成為勞保基金最後財源依靠的「政府撥補」存有「高度的信心」,恐怕答案是「不言可喻」吶!

 

圖五、19752018年人口金字塔-中推估:

資料來源:國發會「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18-2065年)」(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84223C65B6F94D72

 

以上是筆者對提問朋友所進行的分析,而回歸朋友們的問題,筆者的回答是:儘管「按月領取老年年金超過6.8年,就等於把一次請領老年給付給賺回來」,但是在正式選擇「領取老年年金」前,有幾個問題,必須先進行釐清:

第一,你還有多少年退休,也事關重大!假設現在已經65歲的勞工朋友,也許還有「賭它(勞保基金)個67年不倒」的機會;但是,如果是離退休還遠的年輕朋友,恐怕根本連「賭的機會」都沒有。

先不談繼軍公教年金改革之後,很快就會展開的「勞保年金」改革方案重點—「繳多、領少、延退」,會讓目前正在繳交勞保保費的人「繳多、領少」。至少沒人敢保證在以上「基金投報率遠遠低於預期」、「開始領退休金的人多過可以繳保費的人」,以及「政府財政困難」之下,目前青壯的勞工們,在未來開始領退休金時「真的有錢可領」?

第二,你是不是只有這筆退休金可以過活?如果經過精算之後,這筆退休金是你唯一生活的依賴,那就只有「選擇年金給付」這一途。但是,這只限於「這一、兩年就要退休的勞工」。

事實上,不論是已經在領勞保老年年金,或是這幾年準備開始領年金的勞工,當只有這筆退休金來源,且假設勞保基金真的「入不敷出」,也就代表你只贏(賺)了那幾年領年金的錢而已,之後該怎麼辦?筆者除了「自求多福」這句話外,真的也沒有更好的建議了。

至於離退休還遠的人,最該擔心的,絕對不是「我到底該選一次領或分年領」,而是每一位勞工都該認清這個事實:現有「繳少、領多」遊戲規則下的勞保基金,根本很難不倒,只是時間快慢的問題。

接下來,每位勞工最該要思考的問題是:「我有沒有額外自行準備退休金」?假設有其他退休金來源,那就恭喜你,至少你的退休生活費還不致於「完全無著」。

但是,如果答案是「沒有」,接下來最重要的考量是:我能不能在有限的時間裡,儘量多存一些退休老本?或者,在有限的財源下,事先努力做好「過窮日子」的準備。

亦或是:假設勞保基金真的倒了、自己準備的退休金鐵定不夠,我有沒有其他備用方案(例如在現有工作崗位上再多工作幾年,或是退休後找到其他有收入的工作等)可行?

如果以上什麼都不思考、什麼都不打算做的勞工,不管怎麼大力抨擊接下來的勞保年金改革方案,或是實際走上街頭,用更激烈的手段抗爭,筆者真的擔心這些激烈的作法,恐怕都難以實質改變自己的現實命運!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19年2月21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80》愛花錢是人性,想而要克制消費,可以由「心理」入手!

 在上一期的專欄中,筆者藉由2本過年期間所看的新書,與讀者們一同分享一種「既能『娛樂自己』,又能替自己帶來生生不息獲利」的消費,也才能稱得上是真正最值得鼓勵與推薦的「最高花錢(消費)」學問。

這一期,筆者想繼續跟讀者談談,最近所看的書中有關「為何一般大眾無法成功克制消費」的原因,以及如何透過有效的方法,幫助自己「避免亂花錢」?

其實,很多理財大眾都有這樣的經驗—明明知道錢不該亂花、一定要存起來。但是,人常常就是「心手不一」,完全無法克制花錢的欲望與行為。關於這樣的現實,不論從生物學或心理學來看,都有其「理論」基礎可以進行合理解釋。

例如筆者最近看的兩本有趣的書—《破梯效應(Keith Payne著,大是文化出版)》及《我決定簡單的生活2(佐佐木典士著)》。儘管前一本,主要是探討心理對人類行為影響的書;後者所談到的心理學研究也不少,但都有提到以上「無法克制消費」的解答,並且提出讓理財大眾能夠順利翻轉以上困擾的實用方法。

簡單來說,《破梯效應》一書認為,一般理財大眾「老是愛花錢買東、買西,存不了錢」的原因,通常與「喜歡與他人比較」所致。例如美國有許多研究發現:一個人居住的州越是不平等,就越想透過富麗的珠寶、華車、首飾來炫耀財富。

且在「頻繁與人比較」之下,對於金錢與財富的最直接影響就是:當我們無意識地,老拿自己擁有的東西,與他人的東西進行比較、覺得「自己的還不夠好」的念頭之下,更會讓許多人「存不了錢」。就算當事人收入很高,恐怕也照樣會淪為月光族。

且更重要的是:在花錢的當下,大腦可以享受到較高的「立即回饋獎勵」。該書作者—Keith Payne根據數十種研究的結論指出,當實驗受試者賭博、挑選股票、安排財務時,只要賺了錢,他們腦中「報償迴路」所帶給來的快感,就跟性愛、金錢與迷幻藥相同,會讓當事人「深受吸引」而「難以自拔」。

Keith Payne引用心理學家Mitch Callan的研究顯示,如果人們自覺貧窮,就會在快慢與利弊權衡之中,傾向選擇「立即滿足」;但如果他們覺得自己相對富有,就會顧及比較長遠的利益。

談到這裡,讀者也許記得一個由知名心理學家Walter Mischel 曾經做過的「棉花糖實驗」吧!關於這個在1960年代,由Mischel在史丹福大學賓恩幼兒托育中心(Bing Nursery School),針對4-5歲孩同所進行的實驗及結論,相信許多人都耳熟能詳。

甚至,還有美國作者引用此一理論,寫成了一本暢銷書—《別急著吃棉花糖,Joachim de PosadaEllen Singer著》,用來警惕一般凡夫俗女:想要擁有成功,就要先從「不吃棉花糖(忍住眼前的短期誘惑)」開始。

事實上,棉花糖實驗後續且長期的追蹤結果也顯示:能抵抗棉花糖誘惑的孩童,不但深受同學及師長的喜愛,未來的薪水較高、步入中年也不易發胖、BMI偏低且濫用藥物的可能性也偏低。

多年以來,人們都認為能夠拒絕棉花糖誘惑的人,是具有高度意志力的人,而從實驗結果及續追蹤,讓人產生了「有意志力=成功」且「意志力是天生」的結論。

但是,《我決定簡單的生活2》一書的作者則認為,「貴近賤遠」原本就是人性,這是自有人類或生物以來,就算經過數萬能的進化,仍保有的遠古生存戰略—在遠古要活下去,最重要的就是取得食物。而一拿到食物,就得立刻吃下去。而這,才是最有利人類的生存之道。

但該書作者—佐佐木典士卻認為,許多人之所以無法不吃棉花糖,乍看之下與意志力薄弱有關。但他也引用多項實驗指出,意志力本就是一種有限的資源,且它是會「越用越少」的。

因此,筆者想從這兩本書中,歸納整理及衍生出以下2大重點,想提供給理財大眾們參考、深思,甚至,能夠化為實際的行動:

重點一、正因為「過於與人比較會讓自己變窮」,所以,要設法多控制一點自己的比較方式,儘量少「事事都做比較」,且記得要將注意力放到「向下比較」,並提醒自己「比上不足,比下卻有餘」。

特別是這個社會的階級落差很難彌補,所以,如果時時能夠提醒自己「別往上比,讓自己心情更不愉快與憂鬱;最好常往下比,讓自己知足常樂」,恐怕才是比較積極而正向的「比較心理」。

更何況有不少的研究顯示,一旦覺得「自己不如人」的「不平等」感覺出現後,會進一步影響個人對金錢、工作態度、信念、偏見或性格等,且這樣「不平等」感覺不只會影響一個人的行為,甚至會形成壓力、改善體質(影響健康)。

因為,這種「自覺不平等」的「階級排序」,是影響壓力賀爾蒙起落的原因,而長期且過多的壓力賀爾蒙,會長期造成體內的發炎反應,日積月累下來,自然會影響身體健康。

重點二、克制衝動消費只能用對方法,而不能單靠蠻力。正由於克制欲望的意志力,是相當有限的資源(用的越多,就會變少)。但有實驗發現,當一個人心情愉快時,就能夠提升克制欲望的意志力,而環境及壓力,則會深深影響一個人的情緒好壞,並進一步影響意志力的強弱。

因此,想要克制自己胡亂消費、亂花錢的情況,最好的方法就是「少接觸會用到意志力的誘惑」,或是「在面對誘惑時轉移注意力、多想一些其他令人開心的事」。

而作者認為最釜底抽薪的好辦法,就是讓自己養成「平日就過簡單生活」的好習慣,因為,「情緒會影響意志力的強弱,維持日常習慣可以消除負面情續,並幫助恢復意志力」!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19年2月14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79》最高的花錢之道,在於「有回收的投資」!

 由於平日稿債太多,過年期間就是筆者可以看點閒書,同時可以放鬆、稍做休息的時候。而在這些看過的書籍中,筆者挑了其中兩本與本專欄定位有關(理財、金錢消費觀念)的書,想跟讀者一同分享。

第一本是有人推薦給筆者的新書—《花掉的錢都會自己流回來(DaiGo著,方言文化出版)》。簡單來說,這本新書的重點就在於:如果將平日的隨便花費,集中「投資」在能與自己興趣結合的工作專長上,就能將「工作、金錢與興趣」連結成一個循環不息的「金錢螺旋」,讓之前所花的錢,能夠加倍流回並且生生不息。

就如同該書作者所言:「能夠創造財富的人並非『不花錢』,而是深知節儉的必要,並且會思考自己能從花錢的過程中獲得什麼,在生活中徹底實件『選擇與集中』。在『興趣』上花錢絕不手軟,而且對其進行再投資,如此一來,便能夠強化賺錢的能力,讓你所期待的報酬,源源不絕地流進來」。

至於第二本有關理財的書,則是去(2018)年11月出版的《錢意識(沈誘冰著,大是文化出版)》。而筆者認為這本書最有趣的一大重點在於:你必須先相信自己是「有錢人」,並且做「有錢人該做的事」,就一定會「變有錢」。

這本書的作者認為「有錢人該做的事」就是:不要存錢(至少,存錢只是起頭或過程,而不能是目的或結果),而要努力找出自己有興趣的專長,透過「借錢」的方式進行投資!

老實說,市面上有關理財,以及存錢、花錢與賺錢類的書籍真的不少。但為了讓讀者能實際「掏錢買單」,書名或是標題總是會下得「語不驚人死不休」一些。

像是第一本的書名—「花掉的錢,都會自己流回來」,或是第二本書作者再三強調:有錢人的順序是借錢花錢賺錢存錢(或者不存);反而是窮人,才會先「避免花錢賺錢存錢花錢」。乍看之下,總是與一般尋常人的正規邏輯「不相符合」。

但是,實際仔細咀嚼兩位作者的文字鋪陳之後,還是會真心接受作者的論理。其中非常認同,也是筆者長期以來不斷與讀者分享的重點,主要有以下幾項:

首先,「觀念正向及正確」將是決定你是否會是有錢人的重要關鍵。且唯有設定務實而堅定的目標,才會鞭策自己努力朝向目標邁進。假設連個像樣的目標都沒有、自己只想待在「舒適圈」中、不想給自己任何「壓力」,又怎能期望自己有朝一日,可能擠身「有錢人」之列?

其次,省錢只不過是「小氣」與「一毛不拔」,根本不等於存錢。特別是如果太過省小錢到「摳門」的地步,不但對人際關係或身體健康不利,反而會在未來「花更多錢」。

再者,把錢花掉不是重點,而「把錢花在什麼地方」才更是重點。儘管存錢是一切理財及邁向致富之路的基礎,但是因為現行市場利率極低,再加上通膨的搗亂。光是努力存錢,是絕對不可能讓人「大富大貴」的。

簡單來說,純為物欲的花錢,只能算是「純消費(或甚至是浪費)」,但是,能把錢花在「對」的地方,才能叫做「投資」,也才有積極生利、錢繼續滾錢的功效。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唯有把錢花在「投資自己的專長」,才能啟動「生生不息」的獲利螺旋。例如兩位作者都認為,唯有把錢花在自己感興趣的專長,而不是隨著跟風,做自己不在行的事情,那才是最佳,也能長長久久獲利的「投資」。

當然在這兩本書中,兩位作者都有一些方法及步驟,教讀者們去找出「適合自己、獨一無二且別人搶不贏」的獲利專長,值得讀者細細品味與自我發掘!

在此,筆者只想在此重複長期以來,就不斷奉勸理財大眾的一大重點:不要以為「投資」,就只有各種金融資產或不動產的投資,而是要把眼光放遠、範圍拉大才是。

就以這兩本書的作者來說,其「賺錢」或「獲利」模式,全都不是時下許多理財專家所高喊及大推的金融操作,而是仰賴自己不斷「自我投資」之下而日益堅實、終致外人無法超越的獨特競爭力。

筆者真心認為,這種「花起錢來既能『娛樂自己』,又能替自己帶來生生不息的獲利」,也才能稱得上是真正最值得鼓勵與推薦的「最高花錢(消費)」學問吶~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19年1月31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78》勞保可能提前一年破產,除了自提6%,你更應該有以下4大正確觀念!

 前幾天,有則震撼全國勞工朋友的新聞出現:勞動部在25日證實,勞保財務破產年限由原訂2027年提前一年至2026年,換言之,勞保破產大限,7年後到來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7307/3615396)。

此新聞一出,當然引發高達1000多萬,投保勞工保險的人之注意,但也有媒體很快地便推出「自提6%才是務實做法」的論點。因此,有不少網友來信向筆者詢問。關於這點,筆者有以下幾點提醒及回答如下:

首先,「勞保老年年金」在退休金結構中,是屬於第一層的「社會保險」給付,與屬於第二層的「勞工退休金(新、舊制)」是完全不同,兩者間不可能有「互相取代」的問題。

簡單來說,根本不能有所謂的「將第二層勞退多自提6%」,來替代第一層「勞保年金」改革可能減少的部分(關於勞保年金與勞退的差異,請讀者再一次看清楚以下的表1說明)。

 

表一、勞工退休金(勞退)與勞保老年給付是不同的:

項目

勞工退休金

勞保老年給付

舊制

新制

法源依據

勞動基準法

勞工退休金條例

勞工保險條例

適用對象

適用「勞基法」的勞工

適用「勞基法」的勞工(含本國籍、外籍配偶、陸港澳地區配偶)

符合「勞工保險條例」規定者

辦理單位

台銀信託部

勞保局

勞保局

請領條件與方式

在服務單位退休,並符合請領退休金條件時,由僱主給付退休金

年滿60歲時,向勞保局請領個人專戶累積金額

符合「勞工保險條例」請領老年給付條件時,向勞保局請領

給付方式及請領資格

一次性給付

一次退休金或月退休金

一次給付或年金給付

給付年期

--

目前只有2024年領取年期選項

活到老、領到老

資料來源:勞保局

 

筆者認為這樣的說法,根本就是嚴重誤導廣大勞工,而不是「提供務實」的做法。因為依據之前行政院年金改革辦公室的「我國年金制度概況彙整」資料顯示,以「年資25年」的勞工為例,第一層「勞保老年年金」的所得替代率只有38.75%,就算加上第二層「勞工退休金(新制)」的所得替代率,也不過才13.37%。也就是說,就算勞工在第二層以「再自提6%」因應,其所得替代率也仍低於第一層的現有給付。

且更重要的是:第一層(勞保年金)與第二層(勞工退休金)的請領年期完全不同。這第二層的「勞工退休金(指新制,因為舊制只允許一次提領)」,想要領取退休金的勞工,目前只有「分20年或24年領取」的2項選擇。

也就是說,假設勞工在65歲退休、選擇「分20年領取」,並開始領取勞工退休金新制,那麼他如果存活超過85歲(別忘了根據內政部的統計資料顯示,2017年國人平均壽命達80.4歲,男性77.3歲,女性83.7歲,都創下歷史新高),就只剩下第一層的勞保年金可以領。屆時,整體所得替代率會降到更低水準。

其次,之前勞保局與不少專家建議:「高薪者」可以透過「自提6%」而享有「免計入薪資所得而課稅」的優惠。但事實上,能不能減少個人綜所稅,還必須視個人扶養狀況,以及經由精算,才能得出正確答案。

勞工自願提繳的退休金,只要金額是在每月工資6%的範圍內,依法都可以自當年度個人綜合所得總額中「全數扣除」。所以理論上,薪資所得越高的上班族,假設有自願提繳退休金,節稅的效果就會越高。因為薪水越高,可以「不用計入的6%」絕對金額,自然比較高。

只不過,由於個人綜所稅都有一定「課稅級距」,且這個不同課稅級距裡的金額,是指「所得淨額」,也就是納稅義務人總收入(包括薪資及各項獎金等收入),減去各項自己及扶養人的免稅額、標準扣除額、薪資特別扣除額及身心障礙特別扣除額,才是所謂的「綜合所得淨額」。而不同「綜合所得淨額」再乘以不同稅率,並減去「累進差額」,才是納稅義務人應該要繳交的「應納稅額」。

簡單來說,如果納稅義務人的「綜合所得淨額」,剛好落在兩個課稅級距之中,不論是5%、12%、20%、30%或40%之間,以上「每月工資6%的範圍內,都可以自當年度個人綜合所得總額中全數扣除」才算是有實質節稅意義的做法。所以,一切的前提都是:必須經過精算程序才行。

再者,如果是在職業工會投保的勞工,除非能拿到薪資證明文件,否則,是沒有以上「不計入個人所得」的稅負優惠的。由於勞工退休金,由於並不是強制性投保,所以對於掛在職業工會投保、無固定雇主的勞工而言,就沒有勞工退休金新制「雇主強制提撥每月工資6%」。而唯一的「小確幸」是:勞工可以「自願提撥每月工資6%」(請見下表二)。

 

表二、勞工退休金自願提繳的對象:

對象別

提撥規定

個人自願提繳率

不適用勞基法的勞工,或是受委任的工作者

有雇主為其提繳,或只個人自願提繳,或兩者同時提繳

6%

實際從事勞動的雇主

只能個人自願提繳,事業單位不得為其提繳

自營作業者

可以自願提繳

資料來源:勞工保險局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在職業工會投保的上班族,雖然可以「自願提繳」,但根據勞保局主管官員的說法:如果所得項目是「薪資所得(代號為50)」,才有以上的節稅效果(可以自當年度個人綜合所得總額中全數扣除);假設所得項目是「執行業務所得(代號為9A9B)」,就無法享有以上節稅的優惠(請見下表三)。

 

表三、掛在職業工會的勞工,有關勞退新制的規定:

項目

解說

雇主強迫提繳

無,因無一定雇主

個人自願提繳率

6%

提繳方式

上勞保相關網頁(http://www.bli.gov.tw/sub.aspx?a=FilnEqHAU%2FQ%3D)下載表格,填寫完後寄回

可否節稅

如果給付項目是「薪資所得」,才能夠節稅;假設是「執行業務所得」,則「自提6%」依法無法享有節稅優惠

資料來源:勞工保險局

 

目前,依據勞動部勞工保險局的「統計月報(https://events.bli.gov.tw/report//reportM.aspx?m=10711&f=11071101010)」資料,截至201811月底為止,勞工保險職業勞工人數是211萬多人。也就是說,至少這200多萬(差不多佔所有投保勞保勞工的1/5)掛在職業工會投保的勞工,就算想要自提6%以享受節稅優惠,也難以達成目的。

最後,由人民稅金進行「最後給付保證」及「保證收益」,全都有「虛胖」之嫌,且在這個市場裡,還有更多「收益高過市場水準」,但投資風險卻不會很高的投資標的。

儘管勞退有「政府保證收益」,還是全體老百姓的錢,且它絕對不是在同樣風險之下,投報率最高的一個選項,特別是在「沒有節稅優惠」的前提下,以上數字將「更不符合真實狀況」。

說到勞退基金的操作機效,虧損的風險真的不可謂不高。就以勞動部在12日所公佈的勞動基金去(2018)年11月投資收益為例。由於全球經濟籠罩中美貿易大戰陰影,歷經「獵殺紅色10月」後,11月跌深反彈,稍微止血,基金單月小賺近200億元,累計到11月收益由負轉正,累計收益20.8億元。不過由於去年12月美股慘跌,勞動基金去年全年收益不妙,虧損收場可能性極高,勞工勞退新制帳戶分不到錢(https://udn.com/news/story/7238/3569648)。

且不要認為這種「勞退績效為負」的情形只是特例,因為筆者曾經分別檢視四大退休基金的投資績效。在12年的資料中,就有7年「不如市場績效」。也就是說,想要不靠政府「補足保證收益」的機率並不低。

根據《勞工退休金條例》第23條,以及勞工退休金條例施行細則》第32條明定:「提繳期間之運用收益如低於同期間當地銀行2年定期存款利率之平均數計算之收益時,應以保證收益給付之」。

但不要忘了,政府的錢,全都來自於所有納稅義務人所繳的稅金,一旦勞退基金大幅虧損,並以政府做為「最後支付的保證」,勞工朋友們一手在勞退拿到「最低保證收益」,只是用自己另一手所繳的稅金去「撥補」而已,能夠算是紮紮實實「淨賺」的獲利嗎?如果不能,所有勞工朋友們恐怕更該思考,及尋求其他的投資路徑才是!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