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8年3月15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60》時代已經不同,跟著專家「瘋『通膨概念投資』」之前,先問問自己這5個問題吧!

 之前,由於媒體報導受到國際紙漿價格大漲的影響,許多衛生紙大廠將在3月份開始調漲衛生紙售價,進一步並引發出一波名為「安屎之亂」的「瘋狂搶購衛生紙」現象;之後,就有一些媒體及分析師,就以「窮人搶衛生紙、富人搶投資」為訴求賣點,大力推廣「抗通膨概念投資標的」。

但如果讀者不健忘的話,其實在更早之前,也就是2017年底的各金融機構對於2018年投資預測時,就有不少許多經濟學家及專家學者,莫不這樣提醒投資大眾:「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人民習慣了『低經濟成長』、『低通膨』、『低薪資成長率』及『低利率』的『四低模式』。但是,全球經濟即將邁入『高成長率』、『高薪資』及『利率調升』的新『通膨』階段,千萬要小心謹慎」!

筆者並沒有否定「投資人必須時時對未來走勢心生警惕」這樣的行為,然而,這並不表示投資對於未來,就應該全盤接受這些專家們的結論。因為對於未來,投資人永遠都必須「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才是。

只不過,一旦對未來預測方向錯誤,雖然不見得一定會投資虧損,但恐怕也是「佔不了多少便宜」的。從這個角度來看,筆者認為理財大眾在面對各種「通膨說」時,最好要徹底認清及區分以下的幾大重點才是!

首先,物價上漲,就一定是「通膨」嗎?事實上,有關「通膨」的定義,向來就很模糊而難以精確定義。經濟學上有關通膨的介紹,就只有「整體物價水準持續性上升」這樣的字眼,卻沒有確切的數字。

就算是世界各國都擔心的「惡性通膨」,其定義也不過是「持續上漲的通膨」。甚至,就連「訂定通膨目標」這項政策工具的各國央行,也都因為缺乏一體適用的做法,而引發各國央行間的爭論,且部分國家也考慮改採「通膨目標區間」,而非「某一定點」(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599/3029489)的方式。

至於造成通膨的「成因」,經濟學教科書上認為主要分為「需求拉動(也就是「過多的貨幣追逐過少的商品」)」及「成本推動(例如工資上漲)」兩種。

實際以美國會因為通膨而調高利率的說法為例,主要就是起自於:當失業率處於歷史低檔,且企業有缺工的現象,將會讓企業以「替員工加薪」的方式,補充進充足的員工人數。如此一來,就會形成由「成本(員工加薪)」拉動的「通貨膨脹」。

然而,不要說同樣缺工的日本,沒有出現「大幅加薪」的情形(別忘了之前彭博資訊的調查顯示,儘管日本企業獲利持續增加、勞動市場又吃緊,且加薪壓力重,日本勞工2018年總薪資能夠加1%,就已經算很多了,而且這還是從1997年以來,最大的加薪幅度:https://udn.com/news/story/11316/2896758),就連美國的狀況,似乎也沒有太過樂觀。

雖然根據路透社的最新調查,去(2017)年全美有25個州平均工資上漲3%以上,這個數字在2016年為17個州,201512州,2014年則僅3個州。此外,去年有30個州平均工資上漲,比前幾年大幅增加(http://www.epochtimes.com/b5/18/2/5/n10116937.htm)。

但是,美國失業率已持續維持在17年來低點—4.1%,且工資也沒有見到「同步大幅增長」的情形。就連美國聯準會及經濟學家們都在困惑:為何股市大漲、企業賺錢,薪資也未見大幅增加?

之前,彭博資訊曾經提出「美國通膨降溫的『5大疑犯』」,分別是「勞動參與率低(原因來自於經濟疲軟)」、「亞馬遜等網路零售商壓低價格」、「全球化可以降低生產成本」、「高齡化所造成的消費力疲弱,會進一步壓低通膨率」以及「航空、服飾及二手車這三個佔美國消費比率極高的市場價格戰拉低成本」(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599/2719353)。

而造成美國「低失業率、暢旺的商業投資、增長的企業信心」三者都到位,但卻仍紀無法驅動薪資成長的可能原因,彭博認為是「企業愈來愈強大(強大的僱主只會給低於市場競爭應該給的薪資條件)」、「低失業率降低勞工生產力」,或是「單純的衰退後遺症(僱主知道加薪後,就很難減薪。所以,除非確定經濟真的復甦,否則不可能輕易加薪)」3大原因(https://finance.technews.tw/2018/03/05/the-reason-of-real-wage-not-rise/)。

而如果從各種跡象顯示,假設未來「通膨」這頭怪獸肆虐的機率並不那麼高,那麼,不就表示所有「依通膨而產生的投資理財假說」都將可能是不存在且方向錯誤?

其次,物價未來就真如預期會「持續上漲」嗎?長期且每天都關注國內、外重大財經新聞的讀者應該都會發現,當日的新聞都會「重重打臉」之前的預測。

以「美國有通膨疑慮、預測聯準會準備升息」為例,當美國勞工部勞動統計局(BLS)在214日公布,美國1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比攀升2.1%、高於市場預期的1.9%;剔除食物與能源的核心CPI指數年比攀升1.8%,也高於市場預期的1.7%之際,不但美股道瓊期指應聲大跌逾200點(https://udn.com/news/story/6811/2987285),也開始讓各界開始擔心,並預測美國聯準會今年的升息次數,可能由原本的3次,提高到4次。

但是,就在美國勞工部於本週二(313日)公布「2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月增幅度明顯低於1月,顯示通膨壓力有減緩跡象」之後,讓市場對聯準會今年升息4次的預期降溫,並帶動美股上漲,美元兌主要國際貨幣則「應聲走貶」。

這是因為造成物價波動的因素太多,國際油價、上游原物料價格...等等,都是主要的影響變數。然而,這些變數本身,也會受到之前基期是否已高,以及季節性因素的影響。投資人在實際下手之前,也必須清楚分析前因後果才是。

再者,「上游原物料大漲」並不是下游廠商「必漲價」的前提。這是因為,下游廠商調漲售價的最大關鍵,其實在於「民眾的實際購買力增加」。不過,如果從相關的數據來看,廠商能夠「隨興漲價」的理由,似乎也並不怎麼「強大」。

就以彭博(Bloomberg)的分析為例,光看薪資可能會覺得滿樂觀,但加上物價一起考量,美國今年1月實質薪資其實只增加0.8%,只有當月實質GDP成長率一半不到。雖然調查指出,有31%企業替員工加薪,但由於幾乎每年通貨膨脹率都是正的,所以雖然薪資每年都上漲,但並不代表勞工實際購買力也增加(https://finance.technews.tw/2018/03/05/the-reason-of-real-wage-not-rise/)。

一旦勞工實際薪資沒有增加、反倒減少,勞工接下來的反應就是非常自然的「進行理性消費」,也就是除了「非必要支出」,其他一律通通刪減。這裡的「非必要支出」,就是除了會影響「生存」的花費不能少外,其餘額外休閒愉樂或穿衣,就會大幅度的減少。當然,就算是「絕對必需的飲食」項目上,當收入永遠趕不上物價上漲之際,「吃粗飽」的消費將永遠優於「吃高貴氣氛」的項目。

事實上,「勞工實際薪資不進反退」的影響,不只是物價難以調漲,更有可能造成某些產業,特別是「非必需消費品」產業的進一步萎縮,並造成「生產過剩」、「通縮(物價下跌)」的惡性循環。如此一來,不但會進一步重創各國的經濟,投資人確定還真能賺到「通膨財」嗎?

第四,要賺「100%通膨財」,也要看投資標的是什麼?而具有「強而有力定價能力」的企業,才真正具有「投資相」。事實上,當原物料上漲時,投資大眾除非能直接玩原物料的期貨、選擇權等商品,否則,根本無法直接賺到全部的上漲價差。

至於相關企業的股票,正因為上面一個原因,當原物料價格大漲時,以大宗商品為原料的廠商,左手買的原料就貴,假設沒法在右手抬高價格,真正能賺到的價差恐怕不多。

從這個角度來看,不論是國內或國外,就算沒有普遍性的「物價全面上漲」,但至少在某些領域是有「物價上漲」或「價格蠢蠢欲動」的預兆存在的。

只不過,投資人在實地進行投資、把物價上漲的「損失」給賺回來,恐怕也必須深入研究各企業手上有多少「成本轉嫁能力」才行。一般來說,不能不消費的、也沒有更便宜品牌替代品的生產廠商,才有一定的「將成本轉嫁」的能力。

投資人可別以為不可能,就以日本為例,之前就有媒體報導(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8543/2981953?from=popinpc2),日本消費品價平、量減的「縮水式通膨(shrinkflation)」現象益發普遍。製造商成本提高卻不敢漲價,於是減少分量,面對這種隱性漲價的消費者因而勒緊褲腰帶,使政府拉高通膨以促進成長的政策備受壓力。

而根據專家的分析,日本的這種「縮水式通膨」現象之所以普遍,主要是日本食品業高度依賴進口原料,業者很難控制成本。由於工資長期停滯,消費者對零售價格上漲非常敏感,一旦某種品漲價,消費者就會改買較便宜的品牌。也就是說,投資人想要100%賺到這「通膨財」,可得深入了解產業鏈及企業產品競爭性才行。

最後,投資人更該關注的是:原物料大漲的原因為何?近來原物料價格是有大漲沒錯,但是,這裡的「大漲」真的是因為經濟景氣一片大好、市場供不應求?還是只是因為短期人為的炒作?

而以上兩者的最大差別就在於:假設是長期市場供不應求(例如產量減少而無法供應市場的需求),這才是投資人必須擔心,且價格可能無法在短期回落。

首先在全球經濟景氣這一層面,原本去(2017)年底,各方一片看好的「金髮女孩經濟」,今年才不過經過兩個月,彭博資訊就以「主要國家綜合PMI指標開始下降」、「美國債券收益率曲線依然處於下行趨勢」,以及「許多國家的經濟意外指標下降」3指標指出,全球同步成長的市場論斷有「被打破的風險」。假設全球經濟景氣連「溫和」都稱不上,又如何能讓原物料長期因為「供不應求」而維持高價?

至於在原物料市場中,特別是農產品,最常見的波動都是短期的,至於長期的供需,讀者可以說這世界還有非常多的人口(例如非洲),仍處於營養不良的饑餓狀態。

但是,撇除這些「價格再怎麼便宜,都無法吃上一口糧食」的區域,且在農產品生產技術不斷改良與精進,並受到「少子化(人口減少)」、「人口老化(需求增加不多)」等因素的影響下,各種糧食要達到「長期供不應求」的趨勢,機會恐怕是不太大的。

特別是農產品具有兩大特點,那就是「絕大部分是『看天吃飯』」,也就是農產品完全是受天候影響而豐收或欠收;另一個則是「欠收、價漲時一窩蜂搶種,之後就因為『供過於求』而價格大跌」。而以上這些,才是想要賺原物料行情與價差者,最應該了解的市場的基本認識。

整體來說,筆者並不是否認「部分物價上漲」的事實,而是提醒所有投資理財大眾:「當薪資不漲,民眾面臨物價漲的應變力降低」之下,民眾非但不能像一般政客及分析師一樣,對「通膨可以拉動經濟」一事「樂觀以對」。

民眾反而更要擔心,當面臨像日本一樣長期縮減開支,其所可能引發的經濟衰退、百業蕭條、失業率提高、薪資倒退...等情況。以上,恐怕才該是「生活」、「生存」及「投資」上真正傷腦筋及可怕之處!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