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5年6月25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469》記住,你(妳)才是投資理財成敗的主人!

筆者常會接到許多讀者的詢問問題,其中最普遍的就是「我可以投資什麼」或「妳會建議我投資哪一個標的」。甚至還會補上一句:「如果是妳,會選哪一個標的」?
也許是因為一般大眾常常受騙上當,不管是投資理財的領域,或是在面臨醫療問題之際,許多聰明的民眾都會用這句「如果是您,會怎麼做」或是「如果病患是您的家人,會怎麼做」?
表面上看起來,這樣的問句可以逼使回答者,使用與當事人站在同一陣線的「同理心」角度發言,而不是把當事人當做隨隨便便、事不關己的路人甲、路人乙看待,說出一套行銷辭令或是強力銷售對回答者有利益的標的。
然而筆者通常會直接拒絕讀者這樣的要求,因為個人認為,專家的最大用處,就只在於以下兩項:
首先,提供未來投資趨勢的方向及看法。也就是說,專家應該是扮演著未來投資市場趨勢與方向的正確分析者,以便投資人能夠選擇出正確的投資地區或產業。
其次,幫投資人分析各種投資工具的差異與優、缺點,以及最適合選擇的標的。例如各種投資理財工具,到底有哪些優、缺點?又適合不同投資屬性與理財經歷下的投資人?
接下來,投資理財大眾唯一該做的,就是根據自己的投資經歷與理財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工具或管道。因為首先,投資人才要負所有成敗之責。所有的投資理財結果,都是由各個投資人自行承擔,筆者完全沒有負任何的成敗之責。
其次,賣點才是決定賺賠的重要關鍵。筆者依法沒有「代客操盤」的任何權利,就算筆者提供個別投資標的的買進建議,也不可能隨時在投資人的身邊「隨時看時機『帶出場(賣出)』」。更重要的是:市場投資時間瞬息萬變,如果冒然推薦標的,很有可能會置投資人於萬劫不覆的地步。
再者,做功課是避免虧損的第一步。就算投資人沒有多少時間「天天盯盤」,但卻不能完全對自己所購買的東西「毫無概念」或「莫宰羊」。且一旦投資人認真收集資料及比對、至少也做了一點功課,就比較能夠避免投資虧損的命運。
實際以退休族群為例,或許讀者就能體會,為何筆者對這樣的問題常「難以回答」。對此,筆者通常都會提供「非常保守」或「保守」型的投資工具,例如債券(主要是公債,或是投資標的為公債或投資等級債券的債券型基金)或是銀行定存。
至於其他的投資標的,除非原本就是投資市場中的高手,否則,筆者都不會建議股票(包括股票型基金)這類「不保證獲利」,且會有一定「市場風險」的標的。
其理由就是:退休族群不管有沒有固定的「月退俸」,且隨時都可能有大筆金額支出(最主要是重大疾病或失能、失智時,所衍生的高額醫療開銷)之下,已經完全沒有任何「假設遇到虧損,可以長期投資以待回本」的選擇了。
甚至,就算不需要用這筆錢來支應退休後的每月支出,退休族群在選擇投資工具時,只有「同時獲得本金與利息」的唯一考量,還沒以資格說「只要能保住本金,利息虧掉了無所謂」。特別是當需要另外創造更多的「月退俸」之下,「銀行整存零付存款」恐怕才是這類退休族唯一能夠考慮的方式。
當然,會有很多的讀者,都會更進一步地追問筆者「儲蓄險可不可以買」呢?筆者對此的看法是:首先,儲蓄險有非常多種,許多目前市場上保險業務員在賣的,根本就不是「短天期還本(也就是六、七年或十年之後,保險公司給付一筆「滿期保險金」)的真正儲蓄險,而是「(增額還本)終身壽險」。
至於前後者的最大差別在於:保戶購買前者,到期就可還本,保險公司可以把保險金直接匯入保戶的帳戶;但買後者的保戶,除非自己「自行解約」,否則,這筆錢理論上是由保戶的「身故受益人」來領取,而不能「自己享用」。
但就算是前者(還本儲蓄險),筆者其實並不建議退休族購買。因為首先,不是所有儲蓄險,其年複利報酬率都能打贏「銀行定儲利率」。
其次,儲蓄險目前最短天期是六、七年,最普遍是十年。等於保戶資金一鎖就是六年到十年。這期間如果利率有任何變動(往上調高),保戶除非「解約再購買新保單(但儲蓄險前幾年解約,完全拿不回100%的本金)」,否則,都只能「乾瞪眼」的份。
再者,就算是號稱「可以隨時調高宣告利率」的「利率變動型」保單,大部分也都利用「壓低預定利率」的障眼法,才能創造出較好看的增值回饋分享金。未來在市場利率走高時,能夠給保戶多少利率上的立極回饋,恐怕都還是未知數。
至於接下來,市場上有哪些符合條件的標的,以及各個標的間到底有哪些區別?都該由投資人自己收集資料及勤做功課。因為投資人必須清楚了解:自己才是這輩子投資理財成敗的主人!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

2015年6月11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468》全球投資市場系統性風險,投資人該怎麼辦?

過去幾週在德國公債的帶動之下,全球公債的價格出了現劇烈波動。以德國10年期公債為例,8日殖利率0.89%較上週上漲超過0.4%。但在4月中旬時,德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卻是創低紀錄的0.05%殖利率和公債價格呈現反向走勢)。除此之外,8日英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最高曾到2.05%,但在一週之前,其殖利率才不過是1.81%
有分析師認為,殖利率飆高的原因除了經濟好轉之外,流動性不足也是禍首。有統計指出華爾街券商造市者所持有的美國公債,從201310月的1,460億美元,到今年520日為止,已驟減至229億美元,導致價格震盪更為劇烈。
在此同時,各國央行購買公債的金額也迭破紀錄,進一步把殖利率推往負值,結果導致德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逼近零、造成投資人的不滿與反彈,使得債市流動性不足、加劇了價格的波動。
且除了債券市場投資之外,近期股市與匯市的波動,系統性風暴正在緩慢的延續、進行中。
系統性風險是什麼?根據「智庫百科」的定義,所謂系統性風險是指:由於全局性的共同因素引起的投資收益的可能變動,這種因素以同樣的方式對所有投資標的收益產生影響。
那麼,系統性風險的特徵又是什麼?由於其特點是:對整個金融投資市場,或絕大多數投資標的普遍產生不利影響,所造成的後果帶有普遍性。因此,其主要特徵就是「幾乎所有的投資標的價格均下跌,讓投資者遭受很大的損失」。
系統性風險主要是由政治、經濟及社會環境等巨集觀因素造成的,包括政策風險利率風險購買力風險市場風險等。且正是由於這種風險不能通過分散投資相互抵消或者消除,因此又稱為不可分散風險
單以美股為例,9日的媒體報導美國的波浪理論權威-Robert Prechter近日就提出警告,美股牛市已經來到危險邊緣,以技術面觀點來看,大盤劇烈崩跌的風險很高。
事實上除了美股之外,受到美國升息消息、希臘債務協商等因素仍充滿不確定性等影響,德國股市的表現也好不到哪裡去。而殖利率的上揚加上股市的動盪,更進一步深化新興市場的股債與匯市的危機。

儘管政府公債一般被視為股市避險工具,但自4月底以來,已開發國家的主權債虧損3.7%MSCI全球指數也下跌0.8%而媒體則引用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分析師Nikolaos Panigirtzoglou等人的說法表示,債市從4月底陷入震盪以來,這段期間股市和債市報酬的連動性飆升至30%,創20135月減債恐慌(Taper Tantrum)以來之最。
以上這些數字表示:當股市虧錢時,把錢放在債市不但無法避險,且也會跟著一起賠錢。且按照Nikolaos Panigirtzoglou等人的說法,投資人很難從分散資產配置,獲得可靠報酬。
但筆者認為,投資人從這則訊息該注意的是:絕對不是只能從股市及債市中「二擇一」,投資還有許多選項之一,其中最重要的還包括「持有現金」這一選項。
且更為重要的是:以目前的歐、美及大陸股市為例,都已經屬於知名分析師-蔡森所謂,最可怕且會讓投資人沒有戒心的「盤跌」走勢(根據他的說法是:當市場大多頭創新高後,總是結束在「量價與技術指標背離」之中)。
這個時候,投資人不管是有賺錢,或沒有賺錢,都應該採取「停利」與「停損」的策略,並保留現金在手上。且由於自高檔處反轉之後,「修正」個15%~20%可以說是「最基本的幅度」。投資人至少要等回檔差不多時,才宜再度進場。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

2015年6月4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467》看清投資與詐騙的一牆之隔

529日,新聞報導國內的馬勝金融集團,打著美那斯牌公司關係招牌,因外佯全台非法吸金逾30法院將其金素等4人收押。
根據媒體報導指出,馬勝金融集至少詐騙兩千多人被害人被洗深信不疑有如被下有人不理會親甚至到抵押祖就是要捧著資。
然而,儘管法吸金40馬勝檢調,仍有鐵桿支持者仍在路上,將此結果完全歸究於台灣的金融鎖國。也就是說,即使們違反國內的金融法令,但並不代表他們是詐騙吸金並強調迄今馬勝獲利配息都正常
對於這樣的說法,筆者一點也都不覺得訝異與奇怪。因為就算是合法的投資,或是由「正規」金融機構所銷售的各式商品來看,也並不乏讓投資人上當受騙、虧損連連的標的。
不相信?遠的雷曼兄弟債所造成的全球投資人大受傷不提,國內股民投資慘被套牢的案件,卻也俯拾皆是。例如報載在62召開股東會的宏達電,慘遭套牢的小股東們怒氣不少,頻頻在會場上猛批首次以董事長身份,出席股東會的王雪紅。
對此,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也在他的臉書上,以「今天全巿場都在看宏達電」為主題發文指出:宏達電股價從1300元跌到97元,已經不得了了,市值更從1630億元跌到818億元,將1兆左右的財富在空氣中蒸發。
他更感慨王雪紅所擁有的兩家上市公司-威盛與宏達電,都曾有「當過股王」的了不起紀錄。但同樣的,王讓這兩家天價公司跌到深谷,也是「從來沒有過的紀錄」。
看到這兩則新聞,肯定有許多人會出現質疑:馬勝詐騙團華麗裹著人糖衣這樣新型態的老鼠會組織,怎麼可以跟一般政府核准並監理的上市、櫃公司股票,或是金融投資工具相提並論?
更何況,所有投資工具的相關文件或廣告上,都會有特別的警語,以提醒投資注意風險,例如基金DM上一定有這一行字:「一定有風險基金投應詳閱開說」?
沒錯,以上說法都言之成理,但所有投資理財大眾,卻都常忽略掉一些以下兩大金融市場的現實。而這些,也才是一直以來,大多數民眾投資虧損連連的最大關鍵。
首先是「銷售時的刻意欺騙」。例如根本不可能有那麼多的投報率,卻硬要創造出一個「高獲利」的假象?或是該項投資根本無法保本、保息,卻在有意、無意之間,向投資人提供「保證獲利」的印象?
又或者在銷售時,業務員只提「可能獲利」部分,而刻意忽略掉其中潛藏的(高)風險,甚至是「高成本」,並且讓投資人覺得該商品或標的「完全無風險或成本」,以突顯出其相對極高的報酬。
甚至,根本搬出過去極為成功或高獲利的「案例與實績」,讓當事人相對應地產生可能與事實完全不符的超級連結,並且產生一股「有為者亦若是」的堅強信念,並且照著執行。
其次則是「共犯集團的蓄意詐騙」。例如上市、櫃公司的大股東、董、監事、重要專業經理人,是否有傳遞錯誤的公司營運狀況給一般投資散戶,或是根本就與外圍單位(也可能是投顧公司或媒體)一起合謀,共同塑造起一個「超強企業的不敗神話」,讓投資人誤以為投資到的,絕對是一個體質優良,但只是「時運不濟」的企業,只要照著大股東、投顧老師與媒體「隨便買、隨時買、不要賣」的說法,就一定能成就最後的勝利。
事實上,如果要用極為嚴格的標準,來審視現有個金融市場上,所推銷的各式金融投資理財商品,或是各種多層次傳銷模式,似乎也都有馬勝集團的一些特質與銷售手法。
除了會另外披上一層「不保證獲利」的外衣,以躲避金融法規等罰責之外,用各種畫大餅手法,讓參與者產生無比高獲利、低風險的預期,則是絲毫沒啥差別。
當然,這些手法之所以會成功,當然是抓緊了投資人「短期賺大錢」的貪心心理,但更麻煩的是:後者的投資人不到慘賠、輸光家當之時,也都還真實相信他們是在投資,而不是賭博或被詐騙!
那麼,投資到底與賭博或詐騙間,有什麼樣明顯的不同嗎?老實說,普通外行人或許很難分得清楚,但有幾個標準,或許可以有助一般投資理財大眾清楚分辨:
首先,看詐騙與合理投資最大的差別,就在於「有沒有保證『高』獲利」?而這裡所謂的「高」,其實是與市場一般投資報酬率(通常不會超過公債殖利率或銀行定存利率太多)相距太多。
其次,可以從訊息的透明度與真實性看出。老實說,就算沒有「保證獲利」或「保證高獲利」,也並不代表就一定沒有「詐騙」的成份。就以台灣股市投資人常常會遇到的「大股東與作手聯手坑殺散戶」為例吧,其「詐騙」模式也完全不脫「業績大好」的拍胸脯保證。
這是因為,「投資有賺有賠」與「上市、櫃公司大股東是否刻意隱瞞企業真實的財務狀況,導致散戶預測失去方向與準確性」是完全不同的。假設是前者,投資人必須自負盈虧;但如果是後者,就算投資人預測再怎麼神準,也註定難逃大幅虧損的命運。
但是,由於這樣的案例,通常是由一整組可能包括媒體、「老師」、上市、櫃公司大老闆,甚至是外資在內的詐騙集團,所精心策劃與主導。所以,投資人要正確分辨訊息的真假,恐怕只有從「企業主過去紀錄狀況」中,去尋得蛛絲馬跡。
再者,賭博與投資之間的最大差別,就在於「幸運成份的多寡」。也就是當資訊完全正確與透明之下,一定的決策可以產出相對應的獲利,而不只是在於「某一、兩次的運氣較好」。
也正是因為長期累積的投資敏銳度,與正確的資訊研判能力,才是「大多數投資都有成功」的巴菲特,會被奉為股神的最大原因;至於一般只有一、兩次或某幾次成功賺大錢經驗,卻在一次「押寶」中虧光所有的「神人」,就只有被投資歷史的洪流給淹沒而已。
最後,筆者有些心得想要與讀者們一起分享:金融市場永遠是一個「零和遊戲」的戰場,也就是說,少數人所賺的錢,就是那其他大多數輸錢人的「犧牲奉獻」。
然而,如果從香港大學教授李偉才在「金融的本質就是債」這篇文章裡的說法-「經進入了一不折不扣的『大代』,因如果我們無法力挽狂的金融制度和經濟發展模式,經濟和生潰將把人推向劫不的地步」來看,永遠有金融機構或企業會用一些誇張的賺錢例子,讓許許多多看不清楚事實,只想在市場裡翻身致富的小民們,掏出他們僅有的銀子,然後將其搜刮殆盡。
所以,想要增加財富,卻不想面臨財富「越理(投資)越少」的民眾,不僅要清楚分辨投資與賭博、詐騙的不同,更應該小心謹慎且嚴肅地看待「投資理財」這件事。因為有時候,「不過度投資理財」,恐怕才是讓財富得以保全的重要關鍵吶。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