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1年3月25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611》「投資不設限」,才越有可能「獲利極大化」!

 前幾天,筆者參加了元大人壽,推出首張類全委投資型保單的記者會(https://udn.com/news/story/7239/5335433)。據了解,這張元大人壽委託元大投信代操的投資帳戶,將特別著重「優質台股基金」與「不設股債比限制」的操作策略。

會中,筆者碰到一些媒體老朋友,就聊到了以上「不設股債比限制」操作策略,所衍生出的「退休規劃該不該全部持有股票」,或是「該不該冒極高的風險」等問題。

其實,會有這樣想法的人,並不是只有這位媒體同業。過往,筆者就常遇到許多讀者相同的提問。然而,退休規劃時大幅拉高持有股票比重,就一定是冒了極大的風險嗎?

筆者並不這麼想,並且認為這幾年來,整體投資市場與投資理論,已經產生了天差地別的變化。其中最大的差異,就在於「市場利率持續走低(請見下圖)」。且更重要的是「標的風險大小的區別,已經不分股票或債券了」。

 

圖、美國長短債券走勢圖:

資料來源:https://www.macromicro.me/charts/2609/mei-guo-zhang-duan-zhai-quan-zou-shi-tu

 

簡單來說,現在的金融投資市場,已經跟早期(例如二、三十年前)的投資環境「大不相同」。過往,股票與債券就代表兩種投資的極端—股票波動性大、風險高,但報酬率也高;債券波度性小、風險低,報酬率也低。

所以,如果是二、三十年前的投資人,債券的角色只有兩種:一是在資產配置組合之中,擔任「降低資產大幅波動的風險」,同時可以「提高穩定收益」;另一種,則是在股市進入空頭之際,穩定收益的特性,可以讓持有債券部位者享有一定的獲利。

然而時至今日,股票與債券「表現相反」的現象早已不復存在。甚至,傳統投資學中對於「股票」與「債券」的「報酬」、「波動」及「風險」的敘述,也早就天差地別。

如今,投資人甚至可以輕易在過往,被歸類為「高波動、高風險、高報酬」的各個股票中,找出「風險不見得比債券高,但報酬率卻依舊亮眼」的標的(例如現在許多被投資人,所長期持有的高殖利率股票);也同樣可以在往昔,被歸類在「低波動、低風險與穩定報酬」的各個債券中,看到「報酬率不如高殖利率股票亮眼,但波動及風險完全不輸,或甚至更高於股票」的債券標的。

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100%或極力拉高持股,真的能適合用在退休規劃當中嗎?對此,筆者想與所有憂心退休大計的民眾,一同分享的重點是:當市場利率持續維持低檔之際,投資人不追求較高報酬率,真的就很難達到理財目標。

事實上,由於退休時間還早,才更宜以「積極獲利」為投資決策的「主軸」。以現下的市場趨勢來看,投資人選擇以股票投資為優先的標的,也才能用「較為省力的方式,快速累積到滿意的退休金(請見筆者「《「我是有錢人」迷思5982大方向,自己的退休自己救(https://fund.udn.com/fund/story/7488/5099982)」的專欄)」。

特別是如果理財大眾,還在標的選擇上「綁手綁腳」,未來恐怕是很難達到理財目標的。就像筆者之前在「《「我是有錢人」迷思607》「好享退」專案的基金績效,為何落後台股大盤及0050的專欄(https://fund.udn.com/fund/story/7488/5276369)中,就曾再三提及:許多原本立意良好的投資標的,就是因為「先天上」的限制,造成績效難以亮麗。

筆者那時就以9檔「好享退」組合式基金為例指出,它們在成立之初,就已經決定了它的績效表現。因為,如果讀者仔細了解新聞中9檔基金的資產配置,就可以發現一個事實:投資在股票比重高的組合式基金,績效表現就會大幅領先「股債各半」,或甚至是「債多股少」的標的。

這樣的規則能夠讓投資人容易理解:為什麼當股票市場好時,許多(股債)平衡型,或是「保守型(以債券投資為主)」的投資標的,績效表現會落後大盤非常多。

但是,回到整個基金或ETF的投資,目前投資人遇到的最大「難處」是:許多投資操作的遊戲規則,在商品推出之際就已確定。這樣的好處是:方便投資人了解自己的預期報酬率,並且得以容易比較兩個同類型基金的績效表現優劣。

所以可以這麼說,想要安穩退休民眾所面臨的最大困境,已經不是「選不選擇股票」的問題,而是「不靈活調整股、債比的配置(例如提高較高報酬率的股票投資比重),恐怕真的就很難達成設定的退休金目標」。

聽到這樣的建議,投資人可能第一個會產生疑問:「如果拉高股市投資比重,我的退休金虧掉了該怎麼辦」?筆者認為這個問題的答案,並不是「少投資股票,或是投資策略變保守」就能夠解決問題的,而是投資人,必須特別注重以下的原則與大方向:

首先,投資標的或工具的選擇,必須同時兼顧「較高報酬率」,以及「較低,或個人所能忍受的風險」兩項標準。筆者認為,報酬率、波動率與風險要一起看,絕對不能偏重其中某一個。

特別是「投資」本身,並沒有對錯或正確與否之分。只要投資標的能夠在投資人的投資專業,以及所能忍受的風險範圍之內,獲取到最大的報酬率,那麼,它就是值得投資的標的。也就是說,不是說「提高報酬率」,投資人就可以完全不顧標的的風險及波動性。

其次,選擇標的時,「特性」的重要性,永遠優於「身份」,且應該要「視情況而動態調整」。投資人在進行退休規劃標的選擇時,該注意的不是它的「身份」是股票或債券,而應該是它的「波動率」、「風險性」與「報酬率」之間的關係。

也就是說,投資人永遠要選的,是那個「報酬率較高,但風險及波動率在自己能忍受範圍內」的標的,且要隨著市場變化而進行調整。最好不要「永遠」將退休規劃的資產組合,進行嚴格且毫無彈性的「股」、「債」比限制。

再者,能不能100%投資股票的重點,完全在於個人專業度。過去,「資產配置」的觀念為何如此重要,就是因為一般大眾因為專業度,以及資訊上的落差等因素,很難做到「只要單押某一投資標的,就可以達到『每次賺錢、從不賠錢』」的境界。

且很重要的是:由於市場經濟與金融狀況隨時在變,所謂的「資產配置」,有時也真的需要跟著進行比例上的調整。只不過,這恐怕不是一般對於國內、外經濟與金融情勢不了解的民眾,能夠輕易做到的功夫。

這個時候,相對於一般投資大眾,只有平日深入研究全球經濟、金融與產業變化的專業投資機構,才更有能力知道「何時股市前景看好,值得重押在股票;何時股市前景不佳,應該拉高持有債券的比重」。

筆者的意思,不是要每一位理財大眾,通通要「委託專家代操」,而是當有正職的民眾,沒有太多時間與精力能夠花在研究個股,甚至連全球政治、經濟與金融情勢,都難以涉獵之際,把錢交給專家代操,恐怕才是避免自己因為「誤判情勢」而遭致虧損的最佳決定。

最後,定期定額投資,才能避免「買到最高點」。也許投資人還會心生疑問:在目前台股大盤已經23.45的本益比(此為2月份資料,請見:https://www.twse.com.tw/zh/statistics/statisticsList?type=04&subType=220)之下,現在選擇進場不會「套牢在高檔」嗎?

對此,筆者的建議永遠都是:只要能夠確認「市場長期向上(走)」,投資人只要透過「定期定額」的方式,永遠都不必太過擔心「買到最貴價格」的問題。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