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6年12月29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21:石油爭霸底定,「新貨幣戰」開打!

 單是看到這個題目,也許讀者已經能夠一目了然筆者此篇專欄的重點。因為筆者認為,如果人民幣明(2017)年撐不住而一瀉千里,非但美國所發動的這場貨幣戰爭可以提早「收場」,同時也會造成全球經濟與金融的極大動盪,搞不好現有共產黨政權都有可能丟掉。所以,這一場貨幣戰爭最值得投資人密切關注。

但也許讀者會問:已經有不少專家及分析師預測,明(2016)年油價將是影響市場通貨膨脹的最關鍵因素,為何妳卻將石油這個變數「排除在外」? 簡單來說,筆者以上標題的意思,並不是說明年油價這個變數不重要,而是美國所發起的「石油戰爭」至少已經完成了第一階段的勝利-讓OPEC對全球油價的操控權「旁落」,甚至已經可以說是極大比重上,拉回美利堅合眾國的身上。

近來多數分析師的邏輯是:只有油價維持高檔,全球(特別是美國)才能維持一個「通膨」的環境,也才能讓之前低利率或零利率的環境,進行徹頭徹尾的改變。

例如有分析師以川普的經濟4大目標-把美國經濟增速提升一倍;讓製造業重新回流美國;推動基礎設施建設;與減稅來刺激投資來看,所有這些重資產特徵的經濟主張成立的一個關鍵前提,就是經濟「通膨」而不是「通縮」。所以,油價上漲所引發的「通膨」,才將是有利美國經濟政策的重要關鍵。

同時對其他產油國來說,高油價才是他們最歡迎的「朋友」。因為根據《華爾街見聞》的報導,OPEC與非OPEC8年以來能夠首次達成減產協議,明顯超預期,其背後主要歸功於俄羅斯和沙國等在減產問題上的積極態度。而俄羅斯與沙特的積極,相當大程度源於其已經不堪忍受油價下跌以來,其財政壓力的大幅上升。

當然,按照頁岩油生產廠商的「常理」判斷,假設美國頁岩油的生產成本(也就是break-even點)落在60美元左右,這些油商一定會希望國際油價能夠維持在60美元之上。但問題是:市場現實真的能如產油國們所預期的嗎?恐怕還是「未必」。

因為,市場永遠是一個不斷在動態平衡的地方,油價短期或許可以在「OPEC與非OPEC雙方努力克制並減產」之下而上漲,但只要油價上漲了,之前那紙「減產」的合約,恐怕就會因為「有利可圖」而作廢。

特別是在美國國誨日前批准可出售戰備儲油(SDR)之後,根據Thomson Reuters的報導,諮詢機構Poten & Partners表示如果美國政府決議出售SPR,預估在2017-2025年期間釋出原油數量,將可達到1.9億桶之多。

儘管這樣的數量,大約是減產後,所有產油國每日產量-3250萬桶的56天的數量,但對於沙國、俄羅斯與美國之外的較小產油國而言,它們也同樣有經濟與財政壓力龐大的問題,必須在「有更多收入」的前提下完成。而這裡所謂的「更多收入」,並不只是「更高的油價」而已,更應該是「比其他產油國賣更多(高價)原油」才是。

所以,第一個有關「靠油價上漲拉升通膨」的問題,筆者認為發生機率不是沒有,但可能只在於短期因為「季節性用油量大增」,而造成的油價上漲。但中、長期來看,由於過往產油國一方壟斷的局面已經打開,市場已經會自行調整油價到合理的「供需平衡」價格,而不容易出現過去「刻意被某一勢力完全操控」的情形。

接下來,讀者也許會產生進一步的問題是:如果油價不高,那麼,全球的利率還有可能持續走高嗎?因為,長期的低利率即將讓全球的金融業「撐不下去」了。

例如今(2016)年年中時,德意志銀行首席經濟學家Mark Wall就曾在報告中指出,假設利率每年繼續降低20個基點,到2017年底時,銀行淨利差與當時相比將下滑10%

因此筆者對於明(2017)年市場利率的看法是:不論從經濟景氣或其他方面來看,大部分的國家似乎都沒有太多升息的空間。而美國最近或明(2017)年的升息,應該被視為是一種「以美國為尊」的策略運用,非單從經濟的角度來解釋。

只不過筆者認為,就算美國或全球利率不可能像2016年一樣「如此之低」,但以美國市場為例,單單是利率的拉高,就可能讓發債的美國政府付息沉重,更不要說美國之外,經濟前景遠低於美國的歐洲與各個新興市場各國。

簡單來說,市場利率就算回升,幅度也不可能太大。因為根據之前《華爾街見聞》引用紐約市場研究與分析機構Technical Research Advisors創始人Louise Yamada的分析指出:「過往週期顯示,股市和經濟都會因利率上揚而獲益,伴隨著利率上升週期啟動,牛市也開始進入初期階段,直到利率回升到5%左右,就會開始出問題」。

CNBC》也曾引述《貨幣戰爭》作者-James Rickards Project主席 James Rickards的話表示:「在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上任後,經濟刺激計畫恐怕不會出現,人們預期與現實出現『正面碰撞』,結果將會造成股市重跌。 Rickards 認為,要是預期中的刺激計畫未能實現,而聯準會已經展開貨幣緊縮,這會造成『火車對撞』的效果,結果將會出現經濟衰退,或者是股市大幅回調」。

事實上,強勢美元除了「可能獨厚了美國,卻不利美國以外其他國家」之外,投資人最該關注的,恐怕應該是筆者今天這篇專欄的重點:貨幣戰爭的興起。而這裡所指的貨幣戰爭對象,雖然包括所有「非美國家」,但最值得投資人關注的標的,一是歐元,另一個則是人民幣,且後者最為重要。

讀者也許會問:為什麼中國大陸未來的走向,讓全球投資人「動見觀瞻」?主要是因為英國央行在1216日所發佈的研究指出,包括中國內地、香港、日本在內的亞洲國家,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變得更加脆弱,更容易遭受金融衝擊。

其中在人民幣方面,不同於今(2016)年初,包括索羅斯在內的國際對沖基金大戶的鎩羽而歸,這次,套句孔老夫子「物必自腐而蟲生」的說法,這場由美國所引起的貨幣戰爭,剛剛好對上「從上到下各階層不計一切的想讓資金外流」,這場仗似乎註定一開始,美國就佔了極大上風。

中國大陸資金外逃到底有多嚴重?從市井小民的「購買境外保單(香港離岸保險商品甚至可以用保單作為抵押,以申請美元計價的貸款,方便把這些產品套現為外幣)」、「使用中國發行的信用卡在海外假消費」,一直到企業「假海外投資,真的資金外逃」等「資金變裝外逃」,就可以看出問題的嚴重性。且一旦資金瘋狂往外跑,這個國家的正常運作,還能持續下去多久呢?

高盛Goldman Sachs全球投資研究部亞洲區執行董事鄧敏強的團隊就在1216日警告,自去(2015)年8月至今(2016)年11月,中國資金外流的規模其實高達1.1兆美元,比人行官方公布的5400億美元還高出一倍多。

再以1219日當週的美元指數高檔震盪為例,雖然人民幣匯率仍穩定在6.95歷史低位,但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交易(NDF)隱含1年的貶值幅度有4.2%,代表仍有較高的貶值預期。

早在11月時高盛就曾預估,人民幣2017年將貶至7.3價位。但對照28日人民幣兌美元在岸夜盤報價因為《彭博資訊》的「出包」,而呈現「跳水式下跌」、7元關卡岌岌可危來看,筆者認為,明(2017)年會不會出現比「7字頭」更低的人民幣匯價,恐怕都沒有人覺得驚訝。

其實不要說人民幣,誕生多年且曾經風光過的歐元,恐怕也會在明(2016)年,面臨雙方匯率11的最糟境界。根據維基百科的敘述,歐元在1999年面世時,每一歐元兌美元的匯率是1.1820041230 日,它更創下了1.3668美元的最高紀錄。

但曾幾何時,由於歐元各成員國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等諸多問題,使歐元區爆發史上最大資金撤離潮。根據歐洲央行(ECB)最近所公佈的資料顯示,截至今(2016)年9月底的一年之內,歐元區金融市場總計出現近5,300億歐元的淨流出,失血金額創史上新高;歐元受此打擊跌破1.04美元支撐、創近14年新低,市場分析師紛紛預估明(2016)年就會跌至11的平價。

當然,本專欄裡談到的貨幣戰爭,除了是由美國引起,並以中國大陸為頭號標的之外,另一大投資人關心的主軸,還是由全球政府及央行所發起的,主要「針對平民百姓」的貨幣戰爭-無現金化時代的來臨,對全球投資理財大眾所可能引發的影響。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新聞,就是在今(2016)年的118日,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在8日突然宣布,為了打擊貪腐黑錢,9日零時開始停用5001000盧比(Rupee,各約237474台幣)兩款大面額鈔票。

表面上看來,印度的做法是為了「打擊貪腐及黑錢」,但實際上此舉勿寧說是「印度政府正式向『習於窖藏現金、輕易躲避政府查稅的(有錢)人』正式開戰」。

原本,印度政府保證廢鈔運動給經濟帶來的痛苦,只會持續到1230日,但現實卻在「打臉」。政府預計新鈔會在1230日前,替換被廢除的鈔票(鈔票價值)。但遺憾的是,印度印新鈔的能力嚴重落後了。因為印度有4家印鈔廠,但這四個印鈔廠的年印鈔量預估是240億張,且只有兩家印鈔廠,能印刷新的2000盧比面額鈔票。

這次的廢大鈔之舉,為「90%的人都是使用現金」的印度所帶來的,不但是許多ATM領不到現金,在許多經濟活動活動上,退回到需要「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更讓市場分析對於印度未來的經濟成長率,投下「不信任票」。

例如印度券商Ambit並預估,受現金匱乏影響,印度本會計年度(20164月到20173月止)經濟成長率,恐怕會從去(2015)年度的7.6%,銳減到4.1%

談到這裡,許多讀者可能會一頭霧水:無現金化不是未來全球的趨勢嗎?而且,無現金化的社會在支付上,不是更為便利,怎麼可以說這是一場針對一般大眾的「貨幣戰爭」呢?

因為許多研究顯示,無現金化的社會,最有利的將會是政府、金融業或網路安全產業,但對一般老百姓來說,恐怕是「得利小而損失大」。像是德意志銀行的分析師麥艾其Heike Mai)就表示,「偽卡造成的損失與流通中的偽鈔價值,比例超過101」。

另有一些研究顯示:「當我們不使現金消費時,我們會消費的更多無現金社會迫使我們把錢和儲蓄,留在銀行。且當銀行陷入困境時,無現金社會恐怕更有助於『保護銀行免於擠兌』」。

此外,Shtfplan網站的文章也認為,一旦無現金社會完全成型,銀行人士、官員以及駭客將能夠獲取用戶所有交易信息、購物習慣、個人資料以及社會背景,讓他們能夠輕鬆實現對個人的控制。

印度券商安畢特資本公司執行長穆柯吉,也在接受外媒訪問時露骨地表示:「那似乎對許多激進派有吸引力。減少現金,強迫大家進入銀行系統,每筆交易都課得到稅。如果不花錢,沒有交易,就不必繳稅。」

更何況,現在許多日常生活中的交易,仍無法避免不用現金支付,且「不使用『無現金支付』」,並不等同於家中就要窖藏許多容易被「火燒」與「水淹」的紙鈔。

因此筆者倒是很樂意地建議民眾:要在儲蓄和電子交易系統之外,加強個人資產的「多樣化」。也就是說,不要把所有的儲蓄和資產,全部置於一個被專家視為「脆弱」,且非常容易因為使用方便,而造成過度消費的金融和銀行系統。而理財大眾對此議題的注意與因應,恐怕並不輸於一般的投資資產配置。

假設讀者認同以上的看法,接下來所面對的問題將是:除了降低儲蓄與電子交易系統之外,還有哪些管道可以「隱匿資產」,並且讓個人擁有持有現金的自由與「基本人權」?

從過去的歷史來看,單純持有現金,絕對不是個好選擇。但筆者認為,目前可以考慮的兩大標的,其一是大眾所熟知的「全球都可通行無阻的黃金」,二是所謂的「加密貨幣-比特幣」。

事實上,受到美國聯準會(Fed)調升 2017 年升息預期幅度,自二碼上調至三碼的打擊,在 Fed 升息速率可能加快的影響之下,「零孳息率」的黃金在近期表現持續疲軟。

此外,根據《彭博社》1219日當週的統計,整體黃金上市交易基金ETF已經連續28天,呈現「淨賣出」的局勢,創下自2004年全球首檔黃金ETF成立以來的最長淨賣出紀錄。目前估計黃金ETF的黃金持金量,大約只剩下1787.30噸,差不多比最高峰時期少了15%左右。

說明:黑-黃金ETF持金量、黃-黃金現貨價格

圖片來源:Zerohedge

 

然而,儘管今(2016)年下半金價被打趴在地,投資人爭先恐後逃離黃金ETF,爆發贖回潮、一般人大賣黃金之際,有些國家的央行卻悄悄逢低買進,購金量大增。

其中,數據顯示,10月份全球央行淨買進33.7噸黃金,為20161月以來新高,並遠多於9月份的13.7噸。俄國買最多、購入40.4噸黃金,卡達排第二、買進6.2噸,接著是中國、買了4.04噸。

除了以上的央行大量購金舉動之外,最近還有一則耐人尋味的訊息是:報導引述德國央行總裁Jens Weidmann在一篇文章的摘要中表示,德國央行 2016 年搬回國內的黃金比原本計畫「多許多」,進度超前,令德國的黃金儲備幾乎一半已在國內。該報估計,目前德國境內的黃金儲備約1600噸,目標至2020年再增至1700噸。

依據世界黃金協會所公佈的官方黃金儲備排行表來看,德國的黃金儲備量是世界排名地二,且佔外會儲備總額比也高達71.9%。那麼,德國這個「超前搬黃金回國」的舉動,到底是在急什麼,恐怕很耐人尋味。

筆者猜測,金價近來受到壓抑的最大原因,主要是在於「它與美元強勢及優先」的核心政策相違背,而不單純是「預期未來市場利率走升」之故。因為一旦世界各國普遍擁有黃金,而不是美金之際,美國的所有策略都將難以為際。

總的來說,儘管英國《每日快報》1225日引述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首席經濟學家傑索普(Julian Jessop)的預估-至2017年底,金價可能跌至每盎司1050美元左右。

但筆者認為,由於黃金一來「不符合美國國家利益」,二來在技術分析上,空頭格局已經確立。因此,中、短期內首波止跌的價格,至少是每盎斯1000-800美元之間。且更重要的是:對於想要資產分散或隱匿資產的人來說,黃金絕對是不可或缺的標的之一,但絕對不能把它當做「賺取價差」的投資標的!

看到這裡,讀者一定還會追問:那比特幣真的可以在未來替代黃金,成為下一個世代的新「避險」標的嗎?筆者的回答將是:有此機會,但也不敢打包票!因為根據提供交易訊息的Bitcoinity.org統計,虛擬貨幣比特幣(Bitcoin11月的交易量創下新高紀錄,總共交易了1.747億枚比特幣,比10月交易量高出五成。

事實上由《彭博資訊》所提供的下圖顯示,2016年表現最佳的商品既不是糖和咖啡,也不是原油和天然氣,而是今年來以飆漲逾100%的虛擬貨幣「比特幣」。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

 

根據分析師的說法,比特幣交易暴增的主要原因,是中國投資人爭相買進這種虛擬貨幣,做為將資產轉換成美元的途徑。因為許多中國投資人為規避直接兌換美元限制,選擇繞道買進比特幣。中國限制民眾一年只能兌換相當於5萬美元的外國貨幣,但卻未對購買比特幣設限。

至於比特幣交易量在11月暴增的另一原因,則是美國總統大選後外匯市場出現劇烈波動與混亂,迫使歐美投資人找尋安全的避風港。但除此之外,由於1219日當週俄羅斯駐土耳其大使本周驚傳遇刺,柏林接著發生恐怖攻擊事件,在地緣政治風險升高的局面下,投資人尋覓另類資產的意願隨之升高,比特幣本周便勁漲逾15%,寫6月來最大單周漲幅。

展望2017年,也有分析師好比特幣的走勢。據Zebpay聯合創始人 Sandeep Goenka 指出,地緣政治與全球經濟疲軟,人們普遍預期比特幣會在 2016 年走高。比特幣在印度也由年初的 25000 盧比,到如今約65000 盧比。

儘管有分析預測,2017年比特幣將有重大的技術升級,市場預計相關需求還會再增加。但筆者還是想提醒有興趣的「投資」的民眾:長期持有比特幣的風險仍不低,因為它被網路駭客所盜的風險也時有所聞。

最後,所有讀者可能最關心的應該就是:假設美元走高是2017年最關鍵的指標,那麼,美元有可能走到多高?投資人該如何進行資產配置的工作?筆者認為單從技術分析來看,美元指數至少要先挑戰上一波(2001-2003年)的高點-120附近。也就是說,中、長期美元至少還有20%左右的漲幅。但是,這波走勢絕對不會在兩、三天或兩、三個月內就完成。

這是因為,對於經濟景氣有好轉,但目前看來也沒有「太好」的美國來說,美元過強的後挫力也不小。例如Macroeconomic Advisers的分析就指出,如果美元未進一步走高,美國未來3年經通膨調整後的國內生產毛額(GDP)累計將成長6.3%,但如果美元再漲10%,這3年的GDP累計成長率可能僅達4.5%,縮水1.8個百分點。

總的來說,筆者仍然維持「偏重美元資產」的投資建議不變-美股長期看好(但短線上,則得注意高檔回檔的問題);至於美債,筆者倒是沒有像許多分析師的看法那樣「看空」。

理由很簡單-首先,如果外國投資者必須在「美國公債」,與「黃金」之間做一選擇。那麼,只有「作多美債、放空黃金」,才是現階段最符合「美國優先」的「利益極大化」。

其次,如果川普想要大量增加公共建設,政府勢必借錢支應。而如果利率升得太多,光是利息支出就有可能拖累美國的財政負擔。因為根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的估算,過去20年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平均為4.2%2016會計年度平均為1.9%CBO預估到2020年代初期將回升至3.6%美國盡責聯邦預算委員會(CRFB)也指出,到2026年這段期間,假設利率比CBO預期多出1%,美國聯邦負債金額將因而多出1.5兆美元。

正因為「美國升息不可能太高」、「美元不可能太強」、「油價也不可能飆太高」、「美債提前大跌而美股處於高檔」等前提,手中仍空手的國內投資人,沒有必要現在還趕著把錢往外轉。但長期來說,這樣的趨勢應該是不會改變的。

回到投資人也很關心的國內股市,老實說,在「國內電子業已經沒有明天(因為競爭力已逐漸被中國大陸企業趕過)」,以及「沒有國際競爭力的金融業」兩大股市火車頭「動力已逐漸熄火」之下,除了個別產業中的單一企業股價,會有較為突出的表現外,其餘可能都將是「乏善可陳」的格局,恐怕是很難撐起指數高漲的。

有趣的是,以上對照最近有人求出台股各種卦象-台股與金融股都是「天擇履(履=如履薄冰、戰戰兢兢)」、生技類股是「天地否(=最壞)」、傳產股的「山火賁(=小利)」、電子股為「雷山小過(=陰太盛,超過中庸)」、房地產與營建股分別得出「風水渙(=渙散)」與「地山謙(=要屈躬謙遜)」卦來看,似乎還滿「相符」的。

至於其他新興市場國家,例如未來幾年將受惠於「人口紅利(也就是消費力強的年輕勞動人口佔比高)」優勢的國家,像是印度、印尼等新興國家,不是說沒有可能有中、短期高爆發力的成長,但投資人恐怕得像金磚四國投資所得的「教訓」,不宜有「長期投資(至少五年、十年以上)、擺著不動」的準備才是。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