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6年5月19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00》就算好日子不再,你還是可以做好充足的準備

2004年開設專欄以來,至今已經寫了12年、超過500篇的文章。開始的前幾年,筆者不論是寫專欄或雜誌的文章,只要是退休議題,幾乎都不怎麼受到多數讀者的關切。
但最近半年、一年來,有關退休及長照議題,卻有越來越熱的趨勢。甚至,近來因為日本「下流老人」新聞,頻繁地在媒體上出現。讓筆者身邊不少人感到異常的恐慌,深怕自己的老後,真的是「又窮又沒有人照顧」。
這樣的擔心,或許也不是沒有原因的。例如在幾天前,筆者在媒體上看到這則訊息:全球三大管理顧問公司之一的麥肯錫(McKinsey)在4月底所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就提醒現在剛好屆齡30歲的年輕人們:恐怕需要比過去還要多工作「7年」以上,存下多2倍的退休金,才能夠高枕無憂地宣布退休。
麥肯錫對此的解釋是:由於過去全球經濟成長和企業的基本面確實較好,再加上過往年代因為乘上了中國快速崛起的列車,企業生產力和獲利表現都顯得相對強勁,過去的股、債市當然也有較為優渥的資產報酬率。
麥肯錫引用資料指出,儘管近幾年出現過不少的金融市場大震盪,像是2000年的網路泡沫、2008年的金融危機,但是近30年來股市、債市的報酬率與過去100年相比,還是表現得較為優異。
只不過,像這樣的「30年黃金時代」,很可能即將要宣告結束。其原因就在於:而由於過去30間來「低利率」、「低通膨」、「企業獲利持續成長」的三大榮景,在未來已經很難再繼續複製。
麥肯錫更預估(請見下圖),隨著全球經濟成長放緩,下一個20年美國股市報酬率最差可能僅剩4%,而在最好的情況下,頂多也只到6.5%而。以上的數字與過去30年美股報酬率平均有7.9%相比,仍是相去甚遠。


圖、麥肯錫估計美歐股、債市未來20年表現將會遠遠不如過去30年:
圖片來源:McKinsey

除了美國股市外,麥肯錫也同樣看壞歐洲股市,並估計下一個20年歐股的報酬率,有可能只剩下4.5%,即使在最好的情況之下,歐股報酬率也只有6%而已。
那麼,如果未來各種投資的報酬率,將遠不如過去30年的成績時,且專家建議「恐怕需要比過去還要多工作7年以上,存下多2倍的退休金,才能夠高枕無憂地宣布退休」時,想要進行退休規劃的你,該是照單全收?還是能有其他應對之道?
事實上,投資理財大眾近幾年所面臨的金融市場變化,還真的是「前所未見」。先別說2008年,發生了一個連專家算,都算不出風險發生率的金融大海嘯;危機後,世界各國爭相透過調降利率的貨幣市場工具方式,希望刺激出經濟景氣的榮景。
只不過,就算有許多國家的利率,「被迫」進入「負值」的時代,經濟也仍未見樂觀。且負利率之後所出現的種種奇怪現象,更是連金融投資理財的教科書,都無法進行合理的解釋及預測。
以上的混亂與難解的現象,正是向所有投資理財大眾宣告:當金融投資理財教課書,都無法對市場現況進行合理解釋時,那麼,過去所有的傳統的做法,也將跟著不管用了。
這一陣子,筆者在廣泛閱覽了國內、外相關研究與書籍,反覆思索了時下民眾的艱難困境之後,想在此與讀者們一同分享以下的解答方法:
首先,在此之前所報導的那些「成功案例」,絕對要先丟進歷史的灰燼中。而且,越是報酬率誇張地高的案例,越是應該被讀者們唾棄。因為,過去那些保證成功的案例,在未來已經不可能再出現。所以,就算學著照抄,也都對自己未來的投資理財,沒啥多大幫助。
其次,當投報率低時,做任何理財計畫都要提早進行,而且要跟所有理財計畫一起思考與篩選。關於前者,也許讀者會覺得這句是個廢話,因為年輕如2030歲的上班族,腦裡想的財務計畫,多半只有結婚、買房,甚至是生子的問題,哪有可能想到像是一片天邊的浮雲一樣,遙遠而不切實際的退休規劃議題?
然而,當過去的投報率高,也許退休規劃可以等其他理財計畫完成之後,待3040歲的中年階段再來考慮。但如果未來長期投報率維持低檔,理財大眾就不得不在眾多理財目標中,依照重點項目進行篩選及逃汰。
也就是說,過去結婚、生子、買房、買車、子女教育與退休規劃,或許可以有機會一一實現,但未來想要同時達到最佳水準,困難度肯定是非常高。這個時候,民眾只有更花心思進行優先順序的排列及篩選,並且在確定後,用較長的時間與正確的方法,穩步朝向目標邁進。
再者,正因為報酬率少,風險的控管就更加重要。也許很多投資人會想:既然長期投報率降低,就更應該多積極追求高獲利,才能夠縮短累積財富的時間嘛。
不過很抱歉,當每個人都想要「短線獲取比別人還高的利潤」時,市場「短線暴漲暴跌」就會成為一種常態,讓跟不上快速變化的投資人頻頻出錯。而且,當長期報酬率較高時,就算偶爾採取高風險的投資,就算虧損,還有深厚的資產可以應付;但在「資產已經很單薄」之下,任何一次可能的損失,都會讓全體資產「歸零」。
第四,要學會過真正的節儉生活。儘管這提議看在讀者眼裡,恐怕是相當不是滋味。但為了應付比上一代收入更少的變局,這也許是最實用而有效的方法之一。
筆者的這個建議,是從最近看過的《50歲開始,優雅過好日子》一書,所產生的心得。作者在提供各種為退休進行準備的方法中,就特別提醒50歲準備退休的人:「此時千萬不能鬆懈,並避免提高生活享受。因為生活水準一旦拉高,就很難再恢復了」。
所以,這裡「學會過真正節儉生活」的意思,除了是要避免受到企業界的行銷招喚,降低衝動購買沒需要的產品外,更重要的是:在養成「用合理價格,換取真正具有長久使用品質商品」的購物模式之餘,還要在把節儉的生活,內化成一種「樂在其中」的心情。因為一旦心態不能改變,這種節儉生活既過得辛苦,又不可能持久。
更何況,如果日常生活,只能靠持續不斷地消費、購物,才能填滿生活的小確幸,那麼,除了荷包會變得越來越扁之外,消費者的「胃口」,只會越來越大,而終究沒有滿足的一天。
當然,過節儉生活也是有技巧及正確方法的,有些「必要」的花費,像是對「身體健康(例如每天只吃白吐司,未來因為健康受到影響,可能要花的錢會更多)」、「自我學習(透過進修,也才能讓自己有更多的升官加薪機會)」、「人際關係」等有影響的花費,則都是不能夠省的項目。
也許,讀者會認為:「在如此苦悶的環境下,要我過這樣的節儉過生活,根本就是『太對不起自己』了」。但是,如果未來的收入降低,就算再怎麼努力存或是投資,也達不到過往的水準,那麼,如果不及早用較長的時間轉換心境,讓自己適應「由奢入儉」的生活,並且發自內心接受這樣的改變,未來的日子又該如何繼續呢?
第五,想要降低成本,必須要靠新思維與新方法。想要過節儉又能自得的生活,關鍵就在於「用對方法」。筆者認為,未來想要真正降低個人與家庭的開銷,並且擠出最多的金額挪做儲蓄及投資,就絕對不能用過去那種「只曉得勒緊褲袋」或是「到公共場合『楷』他人油」的做法。取而代之的,恐怕是最近最「夯」的議題:共享經濟。
儘管「共享經濟」的精髓,是讓「閒置的資源可以共享,同時『去中介化』」,讓使用者隨時可以共享資源,將中介商的不合理的費用取消或降低,並且幫擁有權的人創造更多的商機及獲利。
但筆者想要表達的「共享」概念則是:藉由「1+1花費少於2」的共享方式,才能讓成本進一步降低。舉例來說,一個人吃飯及住房的費用,絕對要高於兩人以上的平均數。
如果能善用這樣的資源,相信是可以一定程度地降低不太充足退休金的困擾。只不過,在打定「一起吃、一起住」的主意之前,也還是要努力儲存一些良好的人脈存摺。不然,「同居養老」的算盤,恐怕仍舊只是空想而已。
最後筆者想要說的是:可怕的不是老,而是完全沒有準備。只要理財大眾用對方法,及早準備好老本、老友、健康與興趣這4個最重要的「帳戶」,相信總能夠比他人更從容地面對退休的生活。其他的,真的就只能交給老天去傷腦筋了。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