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2年1月20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651》2022年展望及預測(上):影響今年投資理財的6大關鍵字!

 當新冠疫情正式邁入第三年,且似乎看不到結束之際,全世界經濟似乎也無可避免地,只剩下「悲觀」與「不確定」的情緒及看法。

而在正式提供理財大眾,2022年投資理財建議之前,筆者想先把個人從各個專家、金融機構的分析中,綜合整理出的幾個延續自2021年,且會繼續影響2022年的重點列出,以便讓讀者們對於未來投資環境的改變,有一個全方位的理解。

首先,刁鑽善變的新冠疫情,恐怕還會「沒完沒了」。2022年最大的經濟變數,肯定與反覆不定的新冠疫情脫不了關係。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林建山就表示,近期OmicronDelta變異病毒株的突然且大規模地擴散,導致2021年下半年全球經濟發展的放緩幅度,已遠超過跨國機構早先在20216月所做出的預測值。世界銀行與IMF幾乎都同時做出預測,2022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勢將「顯著放緩」,乃至於2023年的全世界經濟成長率,還會更進一步放緩至3.2%https://www.storm.mg/article/4156247?mode=whole)。

其次,就是「短缺」所造成的通貨膨脹隱憂。有關2022年的第二個重要關鍵字,就屬「可能引發FED一連串升息動作」的重要原因通貨膨脹。事實上,全世界各個國家的物價,也一樣受到進口原物料及航運價格上揚的影響,但大多數國家的通膨壓力,似乎都不如美國般的嚴重及受到重視。

以美國為例,去(2021)年第四季主要推動的項目為能源、房租,以及耐久財商品價格三項(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61076)。2021年全年CPI(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達4.3%,且全美大城市房地產價格,漲幅達二成以上的例子也比比皆是(https://forum.ettoday.net/news/2160640?redirect=1)。

展望今(2022)年,美國經濟學家預測2022年通膨情況不會好轉,除了高需求和運輸成本維持高檔外,化肥價格上漲、惡劣天氣等都會使糧食價格飆漲,而租金成本上漲也是一大問題,削減消費者可支配支出,這對經濟復甦而言,自然也是個壞消息(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20104000622-260410?chdtv)。

除此之外,林建山更不忘提醒,未來還有一個絕對不容輕忽的全球風險衝擊,就是「綠通膨Greenflation」。而在此一「向較清潔能源緩慢轉型」之下,全球物價水準恐將長期化居高不下(https://www.storm.mg/article/4156247?mode=whole)。

 

Box 15大原因,造成這一波全球性通膨:

 

在去(2021)年1019日出刊的《經濟學人》,就曾形容這一波的物價上漲,與其說是通膨,還不如說是短缺或匱乏來得貼切(https://forum.ettoday.net/news/2100951)。歸納整理這一波遍及全球的物價上漲原因,有以下幾個:

一、因應環保要求,造成能源價格(主要是油價)上漲;而原物料及運輸成本增,又帶動消費必需品價格上漲。根據《金融時報》的報導,世界大約90%的貿易透過海運進行,航運瓶頸造成運費飛漲,困擾全球企業。假使塞港缺櫃等問題持續存在,貨運成本將居高不下,零售商和製造商不得不忍受長期延誤,這會進一步助長通貨膨脹,引發供應鏈劇變(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795129)。

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11日所公佈的資料顯示,38個成員國在202111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5.8%,是19965月以來最大增幅,主要反映能源價格高漲(https://news.cnyes.com/news/id/4801934?exp=a)。而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導,2021年國際原油價格大漲超過64%、天然氣在6個月內,更是翻漲了一倍(https://forum.ettoday.net/news/2172144?redirect=1)。

除了能源價格大漲之外,由於全球氣候異常讓農作物收成不佳,造成近一年來,三大原物料的黃豆價格漲幅達16%、玉米調漲32%、小麥上揚17%https://forum.ettoday.net/news/2172144?redirect=1)。

二、因供應鏈斷鏈造成的供給短缺。KPMG安侯建業主席于紀隆分析,疫情爆發前因中美貿易戰等地緣政治影響,所驅動的短鍊化趨勢,在疫情爆發後,各國重要產業面臨斷料的問題,再加上生產線因為疫情停工丶國際運輸塞港甚至邊境封鎖等影響,全球供應鏈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https://www.storm.mg/article/4013103)。

基本上來說,塞港主要是受到疫情、缺工、缺車3大因素,導致原本從港口卸貨及貨車托運的時間,從過去2年平均3-5天,大幅延長至平均10-30https://www.storm.mg/lifestyle/4126473)。

自去2020年底開始,歐美多地經濟逐漸解封,人們報復性購買需求激增,貨櫃箱嚴重短缺,造成貨物運輸大幅延誤,進而帶動運價上漲。展望未來,聯合國的報告也預測,全球供應鏈中斷將延續到2022年,而到2023年,進口價格會增加11%,消費者價格會增加1.5%https://forum.ettoday.net/news/2172144?redirect=1)。

三、貨幣超發惹的禍。去(2021)年1218日出刊的《經濟學人》就認為,2010年代富國的中央銀行,雖以量化寬鬆(QE)政策大量製造貨幣,但由於政府採財政撙節(fiscal austerity),因而通膨遠低於中央銀行的目標。但在新冠肺炎入侵後,中央銀行進行更多的量化寬鬆,造成各國財政激勵支出總合,達到全球國內生產毛額的10%108億美元),從而造成通膨。原本美國在歷經三次量化寬鬆政策後,聯準會的資產負債表規模,增加到201412月的4.49兆美元。但在新冠疫情爆發後,更大幅增加到20216月的7.09兆美元。202112月時,更提高到8.66兆美元https://forum.ettoday.net/news/2157370?redirect=1)。

四、缺工造成工資提高。以美國缺工問題為例,在疫情之後勞動力短缺的原因,主要與「政府補貼,降低勞工工作意願」、「疫後家庭照顧問題,導致勞工無法返回傳統工作場所(多半都是不能在家工作的工作,這都將影響未來工作與就業)」、「嚐到在家工作彈性好處的勞工,希望有更彈性工作的職缺」、「年長勞工選擇提早退休(特別是1946年到1964年出生的嬰兒潮世代: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773781)」,以及「企業願意提高工資,以解決缺工問題」等5個因素,進一步推升了工資(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11125000127-260202?chdtv)。

事實上,缺工的源頭主要還是來自「退出就業市場人數大增」。因為美國聯準會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有超過300萬美國民眾,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危機而提前退休,這意謂著疫情期間流失了就業人口的一半以上https://udn.com/news/story/7239/6008708?from=udn-catelistnews_ch2

五、美國對中國大陸產品課徵高關稅。經濟學博士林忠正認為,美國對中國的高關稅政策,讓大多數美國民眾也成為受害者。因為目前中國產品的高關稅約有八、九成轉嫁到美國消費者身上(https://forum.ettoday.net/news/2160640?redirect=1)。

另外,依20211218日的《經濟學人》週刊的分析,就供給面而言,在全球金融危機期間,由於沒有重大國際貿易摩擦事件,所以自2009年之後,全球貿易值仍呈現增加趨勢。換言之,美國仍能享受其他國家(尤其是中國)所提供的廉價財貨。然而,從美國前總統川普2017年上台後,美中貿易衝突日益增加,導致到了2019年時,全球貿易值反較前一年減少。再加上新冠疫情所造成的塞港問題,導致美國進口產品價格增加,從而製造通膨壓力https://forum.ettoday.net/news/2157370?redirect=1)。

 

再者,全球進入不同的升息循環,但全世界關注的焦點都在FED的升息。2022年「必備」的第三個關鍵字,應該非「升息」莫屬。實際上,有關2022年的升息狀況,也存在著不同經濟體之間的差異。

其中,新興市場與少數已開發經濟體(像是加拿大與英國),都已經開始升息;美國則還在「準備升息」中;至於經濟景氣依舊不明朗的歐盟各國,則對於「升息」這件事「仍存觀望」(https://www.facebook.com/fundblacksamurai/photos/a.1036482816368765/5460846480599021/)。

反觀中國大陸,中國人行在17日公告,為維護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開展7000億元人民幣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和1000億元人民幣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逆回購利率下調10個基點至2.1%MLF利率下調10個基點至2.85%。這是近兩年來,中國貨幣當局首次下調逆回購和中期借貸便利(MLF)政策利率(https://news.cnyes.com/news/id/4804364?exp=a)。

 

圖、主要國家央行最新貨幣政策動態:

一張含有 桌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資料來源:遠東銀行(https://news.cnyes.com/news/id/4803365?exp=a

 

但以美國為例,居高不下的通膨率促使聯準會重新採取行動,市場解讀Fed主席鮑爾近期釋出的政策訊息是:將在3月啟動升息,至年底前升息4碼(1碼是0.25個百分點)(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20117000067-260202?chdtv)。甚至,摩根大通集團的執行長戴蒙(Jamie Dimon)在114更語出驚人地警告,聯準會(Fed)升息可能多達7碼(https://news.cnyes.com/news/id/4803902?exp=a)。

 

Box 2、大幅升息以抑制通膨?變數恐怕還不少!

 

儘管全球進入不同的升息循環,但是有關2022年各家預測的重點,都是擺在美國的通膨問題,以及減少購債與升息上。然而筆者已經不在關心有沒有通膨、升不升息的問題了,而是肯定有通膨、也不能不升息。只是,要升多少,才不會產生極大的副作用,例如對經濟造成負面影響。

基本上,筆者認為「升息不會太多」。其原因就在於:如果經濟不佳,升息會大傷各國經濟。這是因為,如果是與一般民生有關的通膨長期持續,各國政府勢必會進行升息的動作。

理由很簡單,民怨會影響政權的穩定。且專家都這麼說:想要徹底壓抑通膨怪獸的作怪,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拉高利率」。但是,筆者人卻不認為,包括國內或全球的利率,會升到多高?理由主要有以下3點:

理由之一是、債台高築的政府負擔不起。特別是債台已經高築,因為新冠疫情,又繼續推出各種「大燒錢」紓困措施的各國政府,哪有可能輕易拉高利率?畢竟本金可以靠「借新還舊」持續拖欠著,但是,利息的少許波動,就可能讓政府所支付的利息更加吃重。

以台灣為例,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一席「明年很可能會升息」談話,震撼公債市場,央行在去(2021)年1220日所標售的30年債,得標利率飆高至1.15%(債券殖利率彈升等於價格下跌),創下逾兩年半新高,較市場預期高出25個基本點(1個基本點等於0.01個百分點),令市場跌破眼鏡(https://udn.com/news/story/7239/5976203?from=udn-catelistnews_ch2)。

但不要忘了,有訊息指出,台灣明年預估公債發行額度是5000億元,單是升息25個百分點(0.25%),利息支出就要增加125億元。也就是說,在各國財政赤字問題嚴重、發債越來越多之下,除非是真的非不得已,沒有國家敢大幅升息的。

理由二、升息會讓尚未恢復經濟更加雪上加霜,並且重創金融市場。事實上,一旦聯準會高估了通膨持續時間,有可能因為錯誤政策,而讓經濟衰退。

例如CNBC在去(2021)年128日,引述川普(Donald Trump)執政時的國家經濟委員會(National Economic Council)會長、現為Natixis美洲首席經濟學家Joseph LaVorgna就擔憂,之前幾個月不斷說通膨是「暫時性」的Fed,如今可能犯下高估通膨延續期間、在不對時間緊縮政策的錯誤。也就是說,若通膨失去動能,Fed明年勢必得重拾寬鬆政策https://www.storm.mg/lifestyle/4121275)。

事實上,美國商務部在114日公佈的數據就顯示,去(2021)年12月零售額較11月,驟減了1.9%,遠高於預估的下降0.1%,創下10個月來最大降幅,主要原因是新冠變種病毒株Omicron的蔓延,以及居高不下的通膨影響消費者購買支出https://news.cnyes.com/news/id/4803753?exp=a)。而這些變數,也將會影響升息的力道。

理由三、如果是供應鏈斷鏈的問題,光靠升息是無效的。例如之前的《工商時報》社論,就曾以美國為例指出:「通膨上揚源自受供應鏈瓶頸影響較大的項目包括能源、汽車及運輸服務,以2021年前10月數據來看,三者合計就貢獻美國費者物價指數(CPI2.21個百分點的成長率,佔整體CPI年增率的52%。至於台灣,雖沒有類似統計,由車用晶片缺貨加上塞港導致汽車缺貨、漲價,或是速食店因運輸而無法供應薯餅等新聞,可看出供應鏈瓶頸一樣存在,且來自於供應鏈瓶頸的物價上揚,非央行用提高利率或貨幣升值等貨幣政策手段可以解決」(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11221000065-260202?chdtv)。

簡單來說,利率一旦輕率拉高,不要說一般企業承受不了,很可能第一個受害的,就是債台高築的各國政府。更何況,如果是因為供應鏈斷鏈,或是全球化無以為繼之下,所造成的物價上漲,恐怕單是靠拉高利率,也解決不了問題。

就如同該社論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11221000065-260202?chdtv所言:升息並不是百利無害,央行調高利率壓抑通膨的同時,可能付出的代價就是失業率走高,因為如果民眾不消費、企業減少投資,工作機會也勢必會減少。再加上疫情的反覆和不可測,大幅加深了央行判斷的難度。所以筆者才認為,不論是美國或台灣的升息(包括時間、次數及幅度),仍將充滿了非常多的變數。

 

第四,由合作與水平鏈結,到競爭、垂直與斷裂。關於此一現象,加拿大多倫多的創新未來中心(Center for Innovating the Future)聯合創辦人、地緣政治未來學者阿比舒爾˙普拉卡什(Abishur Prakash)在最近出版新書《世界是垂直的》裡就提到:在地緣政治利益、意識形態和新結盟架構下,世界不再像過去那樣開放和容易接入,基於科技的圍牆和壁壘越築越高,世界變成「垂直」的(https://www.storm.mg/article/4007253?mode=whole)。

而當世界變成「垂直」之後,鬥爭與競爭也更加明顯,例如中、美兩大經濟體的對抗。對此,國立中央大學終身榮譽教授、APIAA院士單驥就認為,美國與中國這兩個G2GDP加總,占世界經濟的四成;就產業內涵來說,美國的高科技與金融業,非旦與中國的製造業不能形成互補,反而產生激烈競爭與互斥,從而直接地影響世界產業秩序與供應鏈穩定。他更預言,這種地緣政治激烈態勢,至少仍會再持續十年,將對經貿全球化形成長期隱憂https://forum.ettoday.net/news/2100951

在競爭與對立、對抗的影響下,也一定程度影響了原本全球順暢的供應鏈結構(供應鏈的重組)。一旦供應鏈出現問題,前面所提到的匱乏與價格提升,就成了無可避免的結果。

第五,通膨久了,也得擔心引發停滯性通膨,甚至通縮的可能。筆者認為,在短期供應鏈斷鏈及運輸限制、新冠疫情可能反覆影響,以及全球「垂直化」及「對立」的趨勢發展下,全球陷入經濟衰退,但物價持續走高的「停滯性通膨」發生機率,恐怕也是不小。

例如野村控股就認為,在2022年底之前,全球經濟面臨的更大風險可能是成長停滯(stagnation),而不是停滯性通膨(stagflation)。因為成本驅動的價格壓力,會損害仍屬疲軟的國內需求,而更緊縮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將拖累經濟(https://news.cnyes.com/news/id/4784614?exp=a)。

第六,世界進入「兩極化」,要注意貧富差距擴大,造成政治上的動亂。林建山指出,尤其2021下半年所顯現出來全球性及地緣性極化的「不均衡經濟復甦」態勢,可能加深各個經濟體社會內部,以及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贏家與輸家「嚴重分化現象」,對2022及其後十年間的世界經濟發展衝擊甚大(https://www.storm.mg/article/4156247?mode=whole)。

而當貧富差距擴大之際,各國社會及政治都將更為動亂、各國會持續以對抗代替合作,然後,由於沒有找到經濟不振的原因,問題持續無解,並讓經濟陷入惡性循環!

簡單來說,假設物價持續且長期上漲太多,不但低所得者日子更苦,各國政府恐怕都得小心政權會「不穩」。因此筆者認為,「政局不穩」恐怕是未來幾年,全球投資人都值得關注的變數。

經由以上的分析,筆者認為在2022年,大家都要做好「繼續過更苦日子」的準備,特別是老人、年輕人與低薪者。理由有三,一是因為物價上漲;其二是能源價格的上漲;第三就是除了「少數仰賴出口的科技業」外,台灣各行各業都在過「苦日子」。

儘管去(2021)年物價指數年增率全年平均漲1.96%,較原先預測的1.98%略低,但仍創13年最大漲幅。但最值得重是的是:所得最低的後20%家庭物價指數年增率已升至2.01%,高於平均物價漲幅,顯示在當前物價環境下,低收入家庭面臨更大的物價壓力(https://udn.com/news/story/7238/6018105?from=udn-catelistnews_ch2)。

之前,主計總處專門委員曹志弘曾表示,由於低收入家庭的食物類支出占比較高,而去年第4季食物類漲幅又偏高,他們反而面臨較大的物價壓力。而除了食物類支出占比較高外,曹志弘表示,所得最低的後20%家庭在「交通及通訊類」、「教養娛樂類」的支出占比也不低,因此同樣也受到國際油價居高,且2020年基數較低,油料費上漲影響(https://www.storm.mg/article/4138821?mode=whole)。

此外,也有媒體報導:中油最新2021年自結營收大虧434億,金額是自2008年油電凍漲以來新高,今年如果繼續凍漲氣價,可能要賠掉一個資本額。接下來,4月電價要不要漲?如果也凍,台電也得虧本,更別說核四近3000億損失還沒認列,那也相當於台電一個資本額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20108000387-260110?chdtv

雖然如媒體所述,目前電價公式已設有「天花板」,每次漲幅不得超過3%,氣價公式也有每月不超過3%3個月不超過6%上限,這些都已有緩和機制,再加上因為面臨選舉(202211月是九合一選舉)而「繼續凍漲」。但是,中油與台電等國營或公營企業若不賺錢,最後的財政撥補,也還是會淪到一毛稅金都逃不掉的一般受薪階級。

且更重要的是:台灣去(2021)年的高經濟成長率,主要受惠的,只是少數仰賴出口的產業(特別是電子零組件、資通與視聽產品、基本金屬及其製品、塑橡膠及其製品、化學品、機械、運輸工具等七大類產業(https://udn.com/news/story/7238/6018101?from=udn-catelistnews_ch2。其餘多數外銷產業及內需產業(特別是餐飲、旅遊等服務業),都面臨著裁員、減薪或停業的問題。

因為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導,美國與台灣的貿易正興旺成長,除了市場對晶片需求激增之外,美國從川普政府時代,對中國大陸電子產品在內的眾多商品課徵25%關稅,促使台灣原先西進的工廠回流,是拉高台美貿易額的主因。台灣是美國的半導體主要供應國,對美出口激增反映許多產業對晶片需求提高。不過,華爾街日報說,台美貿易增加的最大原因,仍是美國對大陸商品加徵關稅;拜登政府維持了對陸的關稅措施。數十家台灣企業已將至少一部分生產從大陸移回台灣,以避免對美客戶漲價(https://udn.com/news/story/7238/5942429?from=udn-catelistnews_ch2)。

所以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才會這麼說:「台灣對大陸出口中,以半導體為主的電子零組件高達1043.4億美元,占比55%,這是重中之重,這也是兩岸貿易的核心(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20110000021-260410?chdtv)」。

當然,還值得特別留意的是:主計總處日前公布去(2021)年11月失業率3.66%,創21年同期最低,但勞參率卻是3年來同期最低。其中20歲到24歲的青年失業率高達12.19%,約是整體失業率的3.3倍,25歲到29歲失業率雖降至6.23%,但未回到疫前水準,可見青年就業景況未隨大環境好轉(https://udn.com/news/story/7238/6019820?from=udn-catelistnews_ch2)。

因此整體而言,2022年所迎來的,將是多種負面影響彙集的一年。除了新冠疫情有可能持續肆虐,並進一步影響經濟與未來就業結構外,惡劣的天氣(會引發各國更加注重環保,但也會讓能源價格再度上漲)、各國的由合作轉趨對抗(破壞全球貿易及合作,導致供應鏈破碎,也會提高物價)、過高的物價(可能會傷了因貧富差距而落入貧窮者的生活難過,影響各國的政策走向),將進一步讓地緣政治更加動亂,並且再回過頭來,對於一般大眾的投資前景,增加了更多的變數與不安定。

所以,2022年的問題,不會一個、一個來,讓每一位投資人好好、慢慢地解決,而是全都擠在一塊,看每個當事人如何從中脫困?在此,筆者想不厭其煩地提醒讀者:要為更苦的日子做好準備。除了準備更多的生活緊急準備金(例如至少一年)之外,還更要「正確」投資才行。有關投資方向與重點,因為篇幅有限,筆者將在下期繼續刊出。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