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7年11月2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49》在沒想好你的財務目標之前,千萬別先問「投資什麼」?!

 前幾天,有位網友寫信問筆者一個投資的問題。這位讀者表示:「原本想買海外債劵,打聽結果是以十萬美元起跳,股票對學生來不適合,並不了解業趨勢,基金都是被銀行賺走,房地一出手就要百萬,真的不知可以穩定投資什麼,所以想請教『可合適的投資』」?

其實,類似的問題,已經是不只一次地被提出。但筆者想說的是:由於每個人的人生都不盡相同,且不同的財務目標,在選擇適合的標的上,自然不會完全一模一樣。

每個人在真正投資之前,應該問的是「我有哪些財務目標」、「這些財務目標需要多少錢」,之後才來決定「自己適合透過哪些投資工具或標的,來完全以上目標。而不是前面目標尚未確定,就急著開始問「該做什麼投資」?

 

表、不同的財務目標,可以採取的投資策略也不同:

 

短期

中期

長期

時間

5-10

15-20

30-40

舉例

遊學、買車、買房、一整筆的投資或創業基金...

子女教育基金、買房

退休規劃

適合投資策略

短線波段操作

中期波段操作

長期(定期定額)投資

專業投資知識要求

較高

中到高

低到中

投資風險偏好高低

低(保守)

中(穩健)

高(積極)

 

所以,「該做什麼投資」完全是因人、因地、因時、因目標而有所不同,並不是一個制式,且固定不變的輕率答案。筆者認為,決定「每一個人」適合哪些標的或商品的標準,必須有以下幾大重點考量:

首先是「時間長短」。時間的長短,當然是投資人可採用商品的選項限制之一。舉例來說,如果想在10年內買房,又不想頻繁買、賣標的的投資人,先不用管其投報率是否夠高,總不可能買一張20年期公債來「達到目標」吧!

記得之前也有網友詢問:假設半年後要支付一筆款項(例如買車),可以買什麼股票?以這個問題來說,由於只有半年的時間,更何況,該付的錢早已確定金額。就算投資任何股票或基金,也難保不會出現虧損。

所以,當事人最後唯一能夠做的,根本就不是「想做什麼股票或基金的投資」,而是老老實實地把這筆錢,存在銀行做半年期定存,讓它不要輕易被花掉或減少就好!

其次是「這個財務目標是『必要』或『想要』」?當然,投資標的的到期期間,必須與財務目標相符之外,也決定了投資人標的選擇的多樣性。「必要」與「想要」,則決定了財務目標的金額,是否「具有減少的彈性」?

從一個人的人生過程來看,總會有不少的財務目標。小的像是買個昂貴的視聽設備、車子,或是想要一圓出國遊學的夢想。甚至,暫時沒有對象,也沒想要結婚的人,也可能想買個能夠安身立命、遮風擋雨的小套房,或是為自己存一筆創業基金。

而有子女的,當然不可免俗地,要為未來子女大學及出國留學的高昂費用「預做準備」嘍~喔,還有一項人生財務目標不可或忘的,就是預先準備退休之後的退休金。

在以上各種選項中,金額有低有高,但,它們之間很大的差別,就在於「必要」或「想要」之間。怎麼說呢?對於沒有子女的人,或是覺得只想負擔子女唸到公立大學,不想額外再負擔更多錢的父母來說,存子女教育基金這件事,可能就不是「必要」的選項。

又例如買車、買房或創業基金,車子或房子有便宜、有貴的,且是不是「此生絕對必須」,也可能是見仁見智的看法。但假設是退休金的規劃,除非是堵定知道自己壽命不長的人,否則,只要持續有呼吸及心跳,不管是身體健康到四處趴趴走,或是對於外界的反應已毫無意識的植物人狀態,退休後這筆「基本最低生活費用」,可說是一點折扣都不能打。

讀者注意到了嗎?假設理財目標是「必須」、「金額不容一點折扣」,且預計要達到目標的時間很短,那在投資工具或標的的選擇上,恐怕就不容承擔太多的風險。因為,在人生無法重來、任何投資都有風險的前提下,就會讓「標的選擇」出現滿大的限制。

當然,完成理財目標的時間越長,以上的限制也會越小一些。但是,也並不表示投資人,就可以隨意挑選報酬最高、風險無限大的標的。因為,財務目標達成是一段時間過程,其目的是為了「逐漸且穩定地累積財富」,而不是讓當事人,享受大漲大賠,如乘坐雲宵飛車一般的快感。

再者,也必須考慮「投資門檻」的問題。事實上,「投資門檻」的反面,就是「投資人有多少投資資本」?別說投資房地產一出手,就是「上百萬元」,就以文章開頭這位讀者的說法,他原本想去投資比較安穩的「美國公債」,但一問之下,才知道「最低投資門檻」要「10萬美金起跳」。

再以國人熟悉的國內上市、櫃公司股票來說。撇開金管會新開放的「小額定期定額投資股票及ETF」之外,投資人想要買上「一張」股票,其價格可能就不是「小資」族能夠負擔得起的。

就算不論一股「5780元」的大立光股票,一般人必須拿出578萬元才能投資;以民眾普遍看好、每年配息都相當穩定的台積電為例,投資人也必須拿出24萬元,才能「買上一張」。

且就算是市場上大力推薦,閉著眼睛買都不會虧錢的ETF—台灣500050)或元大高股息ETF0056),一次買一張的價格也要8萬及2多元,除非是每月儲蓄金額夠高的人,要能持續定期定額投資,也是有所困難的。

以上的舉例,就是提醒投資人,在找尋適合投資標的時,至少要先釐清自己有多少「資本」?接著,才能決定在有限的「可投資標的」中,有哪些是個人適合採用的?

當然,在遇到「投資標的有最低門檻限制」時,投資人只有以下兩條路可走:其一,是直接尋找小額就能投資的定期定額投資標的;其二則是「平日努力儲蓄、存錢」,等到累積出第一桶金時,再進行單筆的投資。

但值得提醒讀者的是:單筆投資想要成功獲利,一定會面臨「選對進場時點」的問題。所以這個時候,還必須同時考量自己「有沒有基本且足以正確判斷的財經知識」?

至於選擇「定期定額」投資的人,雖然不需要「選擇進場時點」,但仍有「選不對標的」的風險。當事人一樣會面臨「假設沒有充足財經知識,可能會誤判市場行情、走勢,並造成大幅虧損」的困擾。

第四,報酬率需要多高?這裡的意思是指:所能投資的資本,與未來理財目標金額之間的槓桿倍數高低?舉例來說,假設10年後需要600萬元的購屋自備款,而現在每月都有5萬元的儲蓄。那麼,根本不需要做什麼額外的投資,只要每月收入不減、支出不增,理財目標很容易達成。

但如果讀者每月只能存2萬元,但10年後想要累積出600萬元的購屋自備款,根據試算,年複利報酬率必須達到16.4%左右,才能夠在預計的時間內順利達標。如此一來,投資人必須審慎思考以下2大重點:

其一,是必須採用非常積極的投資工具,而絕無可能只靠保守或保本、保息的商品(例如定存、債券、儲蓄險)來達成;其次,則是得切實做好功課,了解目前市場上,到底有沒有這樣「平均10年、保證每年年複利報酬有16.4%」的投資工具或標的?

事實上,這樣的標準,筆者幾乎可以肯定地跟讀者說「不可能」。因為根據筆者過去的計算,以「期初投資1萬元」為例,並複製巴菲特、美國長期市場利率與台銀一年定存(固定)利率的年收益情形,再用「複利終值」方式回推之下,巴菲特50年的複利報酬率(IRR)差不多是19.5%左右(請見《我是有錢人迷思510》再久的神人,也難的市場利率:https://fund.udn.com/fund/story/7488/1977615)。

讀者不要忘了,巴菲特這長達50年、年複利約19%多的報酬率,還曾經經歷過美國市場利率超過10%以上的協助(市場利率越高,代表投資報酬率也才有機會「水漲船高」);但在如今市場利率極低之下,就算能100%複製巴菲特的選股智慧,恐怕也很難將年複利報酬率拉高。

所以,假設以上的答案是「否定」,或僅僅是「不確定」的,那麼,讀者只能回過頭來,降低自己的理財目標,而不是任由不切實際的「理想」,持續放縱、飛奔才是。

最後,更要問問「投資熟悉度」的問題。就以之前投資人虧損連連的「結構債」、「雙元貨幣」、「TRF」為例,不要說投資的當事人,根本不了解商品的架構與投資標的,恐怕連銷售的理專,都沒有多少人能夠清楚進行解說。

但就算是當事人都搞不懂的商品,仍有人投資人很敢,且就算跟銀行借錢,也願意把大筆資金投入下去。最後發生了大虧大賠的結果,恐怕也是「意料中事」。

所以,筆者認為民眾應該要「堅持」選擇「自己熟悉」的商品,不管它的投報率如何敵不過市場利率。因為在努力達成各項人生財務目標的賽事中,「最終有100%達到原先設定目標」的人,才是唯一的勝利者。中間不論曾經獲致多高的驚人投報率,最後卻未能達到終點站時,從「結果論」來看,都只能算是「失敗」。

但在此同時,筆者卻非常鼓勵讀者,要努力積累及不斷增進基礎的金融、財經知識。如此一來,才有助自己在可控制的風險上,創造比市場還要高的投報率。這樣,也才能較輕鬆地達成各項人生財務目標。

且值得再三提醒讀者的是:千萬不要在自己不熟悉該工具、連未來行情是上、是下之下都弄不清楚、說不準確時,就隨便聽別人推薦,而跟著去進行投資。因為投資就跟學習知識一樣,單單是聽來的,永遠都是不紮實而令人心虛的。

特別是行情一旦突然起伏震盪,由於自己過去未曾對所投資標的,做過深入的研究及了解,並無法準確判定價格的大幅下跌,到底是一時的現象,還是長期行情的翻轉?最後,很有可能做出錯誤的判斷。

最後,筆者想要進行總結的是: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是獨一無二的。他人只能提供方向及方法,但所有的決定,只能由自己拍板決定。且當所有條件都「重重設限」之下,理財大眾將會發現這世界上,並沒有「適合所有人的『最佳投資工具』」這個選項,而只有「配合自己『各項限制』之下的有限選項」,如此而已。因為,當自己的限制越多,其結果將是「投資工具選擇你」,而不可能是「你選擇投資工具」!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