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9年1月31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78》勞保可能提前一年破產,除了自提6%,你更應該有以下4大正確觀念!

 前幾天,有則震撼全國勞工朋友的新聞出現:勞動部在25日證實,勞保財務破產年限由原訂2027年提前一年至2026年,換言之,勞保破產大限,7年後到來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7307/3615396)。

此新聞一出,當然引發高達1000多萬,投保勞工保險的人之注意,但也有媒體很快地便推出「自提6%才是務實做法」的論點。因此,有不少網友來信向筆者詢問。關於這點,筆者有以下幾點提醒及回答如下:

首先,「勞保老年年金」在退休金結構中,是屬於第一層的「社會保險」給付,與屬於第二層的「勞工退休金(新、舊制)」是完全不同,兩者間不可能有「互相取代」的問題。

簡單來說,根本不能有所謂的「將第二層勞退多自提6%」,來替代第一層「勞保年金」改革可能減少的部分(關於勞保年金與勞退的差異,請讀者再一次看清楚以下的表1說明)。

 

表一、勞工退休金(勞退)與勞保老年給付是不同的:

項目

勞工退休金

勞保老年給付

舊制

新制

法源依據

勞動基準法

勞工退休金條例

勞工保險條例

適用對象

適用「勞基法」的勞工

適用「勞基法」的勞工(含本國籍、外籍配偶、陸港澳地區配偶)

符合「勞工保險條例」規定者

辦理單位

台銀信託部

勞保局

勞保局

請領條件與方式

在服務單位退休,並符合請領退休金條件時,由僱主給付退休金

年滿60歲時,向勞保局請領個人專戶累積金額

符合「勞工保險條例」請領老年給付條件時,向勞保局請領

給付方式及請領資格

一次性給付

一次退休金或月退休金

一次給付或年金給付

給付年期

--

目前只有2024年領取年期選項

活到老、領到老

資料來源:勞保局

 

筆者認為這樣的說法,根本就是嚴重誤導廣大勞工,而不是「提供務實」的做法。因為依據之前行政院年金改革辦公室的「我國年金制度概況彙整」資料顯示,以「年資25年」的勞工為例,第一層「勞保老年年金」的所得替代率只有38.75%,就算加上第二層「勞工退休金(新制)」的所得替代率,也不過才13.37%。也就是說,就算勞工在第二層以「再自提6%」因應,其所得替代率也仍低於第一層的現有給付。

且更重要的是:第一層(勞保年金)與第二層(勞工退休金)的請領年期完全不同。這第二層的「勞工退休金(指新制,因為舊制只允許一次提領)」,想要領取退休金的勞工,目前只有「分20年或24年領取」的2項選擇。

也就是說,假設勞工在65歲退休、選擇「分20年領取」,並開始領取勞工退休金新制,那麼他如果存活超過85歲(別忘了根據內政部的統計資料顯示,2017年國人平均壽命達80.4歲,男性77.3歲,女性83.7歲,都創下歷史新高),就只剩下第一層的勞保年金可以領。屆時,整體所得替代率會降到更低水準。

其次,之前勞保局與不少專家建議:「高薪者」可以透過「自提6%」而享有「免計入薪資所得而課稅」的優惠。但事實上,能不能減少個人綜所稅,還必須視個人扶養狀況,以及經由精算,才能得出正確答案。

勞工自願提繳的退休金,只要金額是在每月工資6%的範圍內,依法都可以自當年度個人綜合所得總額中「全數扣除」。所以理論上,薪資所得越高的上班族,假設有自願提繳退休金,節稅的效果就會越高。因為薪水越高,可以「不用計入的6%」絕對金額,自然比較高。

只不過,由於個人綜所稅都有一定「課稅級距」,且這個不同課稅級距裡的金額,是指「所得淨額」,也就是納稅義務人總收入(包括薪資及各項獎金等收入),減去各項自己及扶養人的免稅額、標準扣除額、薪資特別扣除額及身心障礙特別扣除額,才是所謂的「綜合所得淨額」。而不同「綜合所得淨額」再乘以不同稅率,並減去「累進差額」,才是納稅義務人應該要繳交的「應納稅額」。

簡單來說,如果納稅義務人的「綜合所得淨額」,剛好落在兩個課稅級距之中,不論是5%、12%、20%、30%或40%之間,以上「每月工資6%的範圍內,都可以自當年度個人綜合所得總額中全數扣除」才算是有實質節稅意義的做法。所以,一切的前提都是:必須經過精算程序才行。

再者,如果是在職業工會投保的勞工,除非能拿到薪資證明文件,否則,是沒有以上「不計入個人所得」的稅負優惠的。由於勞工退休金,由於並不是強制性投保,所以對於掛在職業工會投保、無固定雇主的勞工而言,就沒有勞工退休金新制「雇主強制提撥每月工資6%」。而唯一的「小確幸」是:勞工可以「自願提撥每月工資6%」(請見下表二)。

 

表二、勞工退休金自願提繳的對象:

對象別

提撥規定

個人自願提繳率

不適用勞基法的勞工,或是受委任的工作者

有雇主為其提繳,或只個人自願提繳,或兩者同時提繳

6%

實際從事勞動的雇主

只能個人自願提繳,事業單位不得為其提繳

自營作業者

可以自願提繳

資料來源:勞工保險局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在職業工會投保的上班族,雖然可以「自願提繳」,但根據勞保局主管官員的說法:如果所得項目是「薪資所得(代號為50)」,才有以上的節稅效果(可以自當年度個人綜合所得總額中全數扣除);假設所得項目是「執行業務所得(代號為9A9B)」,就無法享有以上節稅的優惠(請見下表三)。

 

表三、掛在職業工會的勞工,有關勞退新制的規定:

項目

解說

雇主強迫提繳

無,因無一定雇主

個人自願提繳率

6%

提繳方式

上勞保相關網頁(http://www.bli.gov.tw/sub.aspx?a=FilnEqHAU%2FQ%3D)下載表格,填寫完後寄回

可否節稅

如果給付項目是「薪資所得」,才能夠節稅;假設是「執行業務所得」,則「自提6%」依法無法享有節稅優惠

資料來源:勞工保險局

 

目前,依據勞動部勞工保險局的「統計月報(https://events.bli.gov.tw/report//reportM.aspx?m=10711&f=11071101010)」資料,截至201811月底為止,勞工保險職業勞工人數是211萬多人。也就是說,至少這200多萬(差不多佔所有投保勞保勞工的1/5)掛在職業工會投保的勞工,就算想要自提6%以享受節稅優惠,也難以達成目的。

最後,由人民稅金進行「最後給付保證」及「保證收益」,全都有「虛胖」之嫌,且在這個市場裡,還有更多「收益高過市場水準」,但投資風險卻不會很高的投資標的。

儘管勞退有「政府保證收益」,還是全體老百姓的錢,且它絕對不是在同樣風險之下,投報率最高的一個選項,特別是在「沒有節稅優惠」的前提下,以上數字將「更不符合真實狀況」。

說到勞退基金的操作機效,虧損的風險真的不可謂不高。就以勞動部在12日所公佈的勞動基金去(2018)年11月投資收益為例。由於全球經濟籠罩中美貿易大戰陰影,歷經「獵殺紅色10月」後,11月跌深反彈,稍微止血,基金單月小賺近200億元,累計到11月收益由負轉正,累計收益20.8億元。不過由於去年12月美股慘跌,勞動基金去年全年收益不妙,虧損收場可能性極高,勞工勞退新制帳戶分不到錢(https://udn.com/news/story/7238/3569648)。

且不要認為這種「勞退績效為負」的情形只是特例,因為筆者曾經分別檢視四大退休基金的投資績效。在12年的資料中,就有7年「不如市場績效」。也就是說,想要不靠政府「補足保證收益」的機率並不低。

根據《勞工退休金條例》第23條,以及勞工退休金條例施行細則》第32條明定:「提繳期間之運用收益如低於同期間當地銀行2年定期存款利率之平均數計算之收益時,應以保證收益給付之」。

但不要忘了,政府的錢,全都來自於所有納稅義務人所繳的稅金,一旦勞退基金大幅虧損,並以政府做為「最後支付的保證」,勞工朋友們一手在勞退拿到「最低保證收益」,只是用自己另一手所繳的稅金去「撥補」而已,能夠算是紮紮實實「淨賺」的獲利嗎?如果不能,所有勞工朋友們恐怕更該思考,及尋求其他的投資路徑才是!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19年1月24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77》AI到底是人類的解藥,還是更大的夢魘?!

 22日有一則有關「UBIUsage-Based Insurance,駕駛行為模式基礎保險)的新聞

https://udn.com/news/story/7238/3607901?from=udn-catelistnews_ch2)。主要訴求點是「不需另行安裝車載機具,就能研判出駕駛人的風險類型高低進行保費之定價,且不涉及個人隱私與無安裝成本,保費更合理」。

這則新聞讓筆者想起,之前看了兩本滿有意思的好書。一本是去(2018)年9月才出版的《AI醫療大未來》(李友專著、好人出版);另一本是2016年出版的翻譯書—《暢銷書密碼:人工智慧帶我們重新理解小說創作》(Jodie ArcherMatthew L. Jockers著、雲夢千里文化創意出版)。

這兩本書都跟AI大數據有關,根據《AI醫療大未來》作者李友專的說法,面對高齡化與少子化的衝擊,醫護人員需要照顧的病患「越來越多」、民眾能被分到的醫療資源「越來越少」。所以,如果能夠徹底運用AI的偵測、預測與預防的技術,才有機會解決長期照護及其他醫療的重大問題。

事實上,不論是傳統醫療,從民眾就診(門診或急診)才開始的整個流程,或是更早階段的疾病風險預測與監控,一旦導入醫療AI的應用,不但能讓人手不足的醫護人員,提高醫療品質,更可以達到完善照顧病患,提高病患滿意度的目標。

至於另一本主題完全不同的書,卻是充滿的趣味及發人省思。《暢銷書密碼》的作者,實際用AI大數據的方式,比較了歷年來《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裡的小說類書籍,並且從歸納分析中,找出了許多「暢銷的密碼」。

舉例來說,所有暢銷書作家平均會在小說前40%的篇幅中,只用上4個題材;而非暢銷作家,則平均會放進6個題材。至於小說的情緒轉折、文字運用及人物塑造,也都關係著作者所寫的小書,是否能夠受到最多讀者的歡迎。

而且,作者根據人工智慧所訓練出來的「電腦模型」,更可以拿來精準預測一本新寫的小說,是否能夠成為暢銷書之列,且達到80-90%的精準度。這在出版界「幾乎是以『賭』的方式來預測暢銷書」的做法完全不同。

筆者之所以特別舉這兩本書做為例子,是想在即將到來的農曆春節長假期間,讓讀者們仔細思考一下:在AI時代來臨之際,自己在投資理財與就業上,會有哪些的影響及因應?至少筆者認為,理財大眾可有以下3大方向思考:

思考方向一、AI機器人會取代自己的工作嗎?那麼,自己又能從哪一方面「因應」,而不被取代呢?綜合多位專家的說法,目前AI應用最好的,其實是「AI大數據分析」,而不是那個有手有腳的「機器人(Robot)」應用。

而且,根據《改變未來的秘密交易(大是出版)》一書的說法,儘管機器人經過訓練,幾乎人類所會的,它都「無所不能」,但是,「機器人的弱點不多,其中一個是鋪床(將被子摺襖、收攏、拉緊)」。

而麻省理工的教授Erik BryniolfssonAndrew JcAfeeDaron AcemogluDavid Autor合作發表了一個結論—如果將所有工作依「手工、認知」與「例行、非例行性」進行4個欄位的劃分(請見下圖),那麼,機器人有潛力做到其中的三個半。且「大多數工作都會被機器人佔據,只剩臨時的醫生與超市主管,解決機器人處理不來的偶發問題」。

 

圖、涵蓋所有人類工作舉例:

 

非例行

例行

手工

居家照護

工廠組裝線工作

認知

構思廣告或寫書

追蹤存貨

 

以上的意思是:如果是純需要「手感」的工作,像是中醫復健專科醫師(極需嫻熟的經驗與手感),或是「管理機器人,並處理機器人所無法處理問題的人或主管」,恐怕才有可能免於被機器人取代。

那麼,人類是否真的會因為機器人的全面接管而「失業」呢?《暢銷書秘碼》一書也提到,儘管電腦可以將眾多事實與文字,進行不同的排列組合。但電腦寫手與人類作家的最大差別就在於「人性與感情」。

而以下《暢銷書秘碼》一書作者的回答,或許也可以給許多擔心未來工作會被機器人搶走的民眾,一個指路明燈:「如果有一天,電腦真人腦聰明了,而所謂聰明便是看腦袋裡累積了多少數據與事實,並且機械式地記誦…但這是『書獃子』的聰明,你靠這些技能是沒辦法寫小說的,因為小說家的優秀之處在於創意與批判思考。用電腦寫作來代替傳統的小說創作,只有在不成章節的小紙片上才值得一哂,而其實電腦寫作最適合的型態正是如此—創造出一些令人發噱的隻字片語」。

簡單來說,如果將人的各個功能或工作進行分拆,都一定可以找到一個功能更強大的電腦或AI機器人。但是,一旦將以上工作統整起來,也許每一個人類會面臨的強大競爭者,是好幾台的電腦或機器人組合。所以,人類如果想要不被機器人給取代,或是可能「薪水只剩下原本的10%」,就必須努力「加強機器人所不擅長的領域專長」才行。

思考方向二、在投資上,如果自己的工作會被AI機器人搶走,那麼,可以從AI的潮流中,找到什麼樣的投資機會,並把失去的工資給「賺回來」?對此,筆者也是比較看好AI大數據分析,而不是那些有手、有腳的機器人。在此同時,由於大數據分析要能更加準確,最主要的關鍵就在於「資料量大」。因此,越是人口多國家的大數據分析商業應用模式,也才更具競爭優勢。

對此,筆者看好中國大陸相關企業,又更甚於美國企業。因為,這是13億的龐大人口,對上只有3億人口的大數據分析,除非美國相關企業,能夠吸引到全球更多消費者的使用,否則,大數據分析的應用商機,恐怕還會略輸一籌(筆者對此的預測是:美國可能吸引到的,是已開發國家的消費者;而中國大陸除了自身的消費者外,還有其他新興國家,沒有發展大數據分析優勢的地區使用者)。

當然,投資中國大陸不但有不少的限制,且也會因為大環境(中國大陸經濟景氣)不佳,而有不小的風險。但如果把投資期間拉長來看,投資報酬率應該是相當可期的。

思考方向三、AI時代可以盡享便利,但生活便利的背後,也許是「被控制」,一般大眾又該如何不被控制,或深受其害?現在已經有不少企業,為了獲利更多,莫不透過大數據分析,以掌握消費者的「脾胃(喜好)」。

也許有不少讀者認為,讓廠商精準掌控個人的喜好,好像也不是一件壞事。例如當廠商知道消費者的消費喜好與慣性之後,不待消費者真正下單,就可以提早將商品送到消費者的眼前。

然而,過多的便利不僅讓個人更不動腦思考外,還有可能讓自己未來的一舉一動,都被廠商「牢牢掌控」。甚至,還有可能因此而「深受其害」或「損失更多」。

就以透過穿戴技術而獲得使用者的相關資料為例,就像《改變未來的秘密交易》這本書的作者所說:「各種穿戴技術對於那些已經很健康的人來說,這只是在確認我們已知的資料而已—我們身體很好、運動量也夠。但對於不健康的人來說,這是在掩飾其他居心。監控身體並不是為了健康目的,而是替不健康的人貼上標籤,以便在未來取消對他們的醫療援助。透過穿戴技術記錄與匯集而成的資料,可能被保險公司與英國國民保健署利用,拿來拒絕、取消醫療計畫或利益賠償。蒐集資料之舉,表面上是為了你的利益,但事實上這是用來對付你的武器」。

該書曾舉2016年,英國Admiral保險公司開始「爬」駕駛新手的臉書貼文(例如貼了多少開趴時喝醉的照片),來評估他們對其他駕駛造成的風險,並用此資料來進行車險的定價。

儘管臉書後來阻止Admiral保險公司,繼續用這些資料定價,但該書的作者就反問:「既然保險公司都可以蒐集模糊的照片,再把它們變成『資料』來決定保單,那當提供醫療保險的公司拿到『資料』,例如你上個月吃了幾次麥當勞之後,又會做出什麼事來」?

對此,筆者個人的看法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儘管AI大數據的運用,對民眾來說是一大便利(對民眾日常食衣住行育樂,甚至是健康醫療方面來說,都將更為有益)。但過於便利之後,到底是福?是禍?恐怕還嚴重依賴「經營者的良心」。

然而,企業經營者幾乎都是「在商言商」的生意人,他們的老闆主要是大股東,而不是真正使用的客戶。因此,民眾在享受大數據分析所產生的便利與好處之餘,似乎也應該開始認真思考「便利」與「副作用」之間,該如何才能「取得平衡」了!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19年1月17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76》2019年投資主軸—「選比較不差的」!

 還記得去年筆者在寫2018年投資展望時,全球各大金融機構對於去年的全球經濟展望,普遍都是「一片大好」。當然,「有點熱,又不會太熱」的金髮女孩經濟」論調,幾乎襲捲了整個投資界。

那個時候,筆者不但是對於全球經濟或金融市場「保守以對」,甚至,在各大分析機構一片認為「中美貿易戰最長不過3-6個月」的看法下,筆者也是獨排眾議,認為中、美之間的爭鬥,完全是「決一生死」的生死之戰,絕不可能善終。如今看來,也都被筆者一一命中(https://fund.udn.com/fund/story/7488/2954437)。

首先,就讓我們先來看看2018年各投資工具的績效「有多慘」吧!以摩根資產管理公司所整理的股票投資為例,2017年各市場投報率至少有20%以上,但2018年各市場則是「全軍覆沒」,沒有一個市場的報酬是「正數」(請見下圖一)。如果從固定收益角度來看,下圖二中,只有持有現金及美國公債的報酬率屬於「正值」,其餘全都是負值。

 

圖一、2018年股票市場投報率「全軍覆沒」:

資料來源:摩根資產管理公司

 

圖二、固定資產中,只有現金及美國公債報酬為正:

資料來源:摩根資產管理公司

 

而在看過以上2018年各投資標的績效有多慘之後,要向讀者解釋的是:筆者之所以能夠「精準預測」未來金融與經濟趨勢,不是因為筆者有什麼「通天眼」,也不是射飛鏢式的瞎猜。最主要就是:金融市場的參與者是人,所以,它的漲跌起伏都是以「人」為依歸。

例如美國總統川普在競選時,就不斷強調「讓美國再次偉大」。而這句口號,也正是筆者認為中美貿易戰「不可能善了」的最重要關鍵。其中的理由再簡單不過—國家的生存就與人的生存一樣,「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沒有任何感情與「雙贏可言」。

所以,包括2018年底驚動全世界的「華為公主落難記」,也都是真實反應出美國必須「再次偉大」的重大理由—一旦美國讓中國大陸獲得喘息機會,那美國不但從此「沒得玩了」,更只有生生世世都「只能做老二」,甚至連老二都不可能。

回到本文的正題,筆者是如何看待2019年的投資趨勢與展望呢?在這裡,筆者將先說出個人的結論:對於2019年全球經濟的看法,仍比2018年更為悲觀,其理由如下:

首先,不論是世界銀行等國際分析機構,都已經預測2019年是個全球經濟衰退的一年。在經歷了2018年各資產投報率為負值的「空襲」之後,國內、外各機構對於2019年全球經濟景氣的預期,普遍都彌漫著一股悲觀的氣氛。不管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WB)或英國智庫經濟和商業研究中心(Centre for Economics and Business Research, CEBR等,都先後發出憂慮之聲。甚至,世界銀行(World Bank)在18日所公佈的「2019年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中,封面標題直接講明「天要黑了」,並看壞全球經濟成長。

 

表、世界銀行對於2019年各經濟體的展望預估:

 

2018

2019

美國

2.9

2.5

歐元區

--

1.6

日本

--

0.9

中國大陸

6.5

6.2

全球

2.9

2.8

 

且這裡所指的衰退,也包括美國在內。因此筆者認為,當全球經濟景氣都是往下走之際,身為全球經濟、貿易龍頭地位的美國,其未來的走向就更顯重要。

也就是說,如果美國衰退程度小一些,全球經濟走下坡的速度,還有可能「踩一下煞車」;但假設連美國都「成長大幅衰退」,那麼全世界的投資前景,恐怕會更為黯淡。

儘管根據《彭博社》的調查,經濟學家預測的美國和歐元區2019年發生衰退的可能性分別為15%18%。即使是備受脫歐打擊的英國,陷入經濟衰退的風險也只有20%,而日本的衰退風險則上升至30%...。以上調查顯示,或許人們對經濟衰退的擔憂有些過頭了(https://news.cnyes.com/news/id/4259142)。但筆者認為,投資人還是應該「小心應對」才是!

其次,「川普」這顆不定時炸彈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力深遠。事實上在去(2018)年年底時,就有人預測常常愛胡亂發言的川普,很可能「會被彈劾下台」。

因為對於廣大美國老百姓來說,有一個心思難測的總統,還不是什麼嚴重問題;但對於希望市場穩定可測的金融華爾街來說,這樣一個不定時炸彈,絕對是他們不能忍受的。

再者,中美貿易戰短期雖有「美國期中選舉壓力」和緩,但長期恐難善了!就有有媒體評論:「美國力圖撇清,華為事件與貿易談判無關,但正值敏感時間,美方針對極具代表性的企業華為行動,並強烈建議盟友禁用華為設備,外界更加懷疑,美方更在意的是中方崛起而非貿易,這場『經濟冷戰』恐難輕易化解(https://news.cnyes.com/news/id/4257496)」。

最後,全球性的「階級鬥爭」正方興未艾,更有可能重創各國經濟前景。主要是因為全球各國,已經有越來越多因「貧富差距擴大」而導致的抗爭!就以法國的「黃背心」抗爭為例,這些抗爭的人,並不是真正一窮二白、沒有工作的社會最底層人士,而是「辛勤工作,卻連『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想買什麼就買什麼』都做不到,卻還不夠資格可以領取社會救濟金」的「假窮人」(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3/3533081?utm_source=udnnews&utm_medium=fb&fbclid=IwAR3jZhVUGoGKN2pChNhAVeSbGgQ-WrociCDUzyCeHI9TdKJ4LQx1R7rd2pw)。

儘管各分析機構,對於全球今(2019)年的景氣預估相當悲觀。但是對每一位投資人來說,不管是好或壞年冬,為了讓資產「不退反進」,仍然必須進行正確的資產配置動作。因此,在綜合各家的預測之後,筆者統整思考後的投資建議如下:

建議一、優選「美元資產」,且「債」優於「股」。儘管有不少分析師「看空」今年美元走勢,主要是美元指數去(2018)年升值4%左右,完全是受到聯準會(FED)升息的關係。而展望今年,多數分析師以聯準會近來偏鴿派的言論來看,認為今年升息的機率「應該不大」。

除此之外,美國近來政府公務部門的「關門」,也多少突顯美國政府預算赤字問題的嚴重性。再加上今年美國經濟都有極高的機率而「放緩」。因此,不致於大幅拉抬美元的匯率走升。且更重要的是:弱勢美元才能提升美國商品的競爭力。

但是,從中美貿易戰開打之後,美國貿易逆差不降反升(其中的部分理由,當然與中國大陸為了躲避高關稅而「提早出貨」有關),至少一定程度上可證明「美元強勢根本不會提高貿易赤字」的事實。

更何況美國競爭處於弱勢的,全都是其他國家低價又無多少技術可言的一般消費品;但美國具有競爭優勢的商品,卻是其他國家「不得不買單」的標的。就以美國最有競爭力及賺錢兩大產業—石油及軍火業為例,非但不需要弱勢美元的加持,還能靠強勢美元而「獲利更豐厚」。

別忘了川普最近從敘利亞撤兵之後,還說了一句「弦外之音」—美國將不再擔任國際警察。而隱藏在這句話後面的真意是:美國不會免費幫外人打仗,而是要賣更多武器,讓這些國家「自己保衛自己」。

當然,筆者以上對美元的看法,都是從長期趨勢著手。所以,假設讀者專愛炒外匯短線投資,那就又「另當別論」了。但如果筆者所預測的美元真的走升,相關的「美元資產」是絕對「不寂寞」的。其中的差別只在於:該重押股票?還是重押債券?

儘管川普不斷呼籲投資人對美股「抄底」(https://news.cnyes.com/news/id/4260806),但美股依舊像是「得了瘧疾」一樣「暴漲暴跌」。因此,筆者比較傾向看好「固定收益型商品」,特別是美國公債。

理由之一是「美股的基期已高」,理由之二是:當全世界經濟景氣都不好,且出現動盪風險時,美國公債還是包括各國央行在內的「最佳首選」。且就算投資人嫌美國公債收益率太低,從獲利高及風險低的角度來看,也值得投資美國高收債,而不是賺賠與否都還要看「美元是否走弱」的新興市場債。

當然,以上「債優於股」的建議,並不代表投資人完全不能碰美股。而是策略應該是「逢大跌才承接」。例如自創「GOWIN投資模式」的施國文就再三強調:美股從2008年金融海嘯至今已連續上漲10年多了,未來幾年之內若出現一波「回檔修正」亦屬正常合理。

他認為投資人假設能善加利用跌與空的階段,陸續分批買進佈局,以等待未來上漲轉多頭的時候分批從容離場」,經過幾次這種「財富重分配」效果,將會發現資產增加的速度遠比想像的更快。

建議二、中國大陸只有「短多長空」,見有獲利或少賠就要出手!猶記得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可以說是「拯救了全世界」。但在目前中國大陸經濟佔全世界比重達到16%、每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達到30%之際。一旦中國經濟面臨嚴重的壓力,自然也會讓全球經濟面臨無比的壓力(https://news.cnyes.com/news/id/4259142)。

從去(2018)年到今年以來,中國大陸的各項指標與金融市場表現,可以說是「從來沒有好臉色」過。再加上中國大陸還有債務過多、人口紅利將在2027年提前結束、政治鬥爭暗潮洶湧,還有之前提出的「中國製造2025」是否能順利達標等問題。

更何況,中國大陸目前還面臨著美國用各種武器、貨幣、科技等不同戰爭的攻擊。也就是說,中國大陸經濟想要轉好,恐怕是滿困難的一件事。當然,中國大陸畢竟不是個無足輕重的彈丸小國。

相反的,其在全球貿易、經濟與金融方面的地位(佔比)很高。如果美國把中國大陸搞垮,這個金融風暴的影響力,恐怕不會比2008年金融風暴還低。

所以,筆者認為儘管中、美間的戰爭絕對是「長久的殊死戰」,但美國畢竟是必須「四年一選」的民主國家,政治人物腦袋裡還是只有「競選」時的壓力。

也就是說,越靠近今(2019)年下半年的美國期中選舉,川普為了要勝選,勢必要儘快清理中美貿易的戰場,並且用其「從中國大陸所取得的戰利品」,以說服選民的「繼續支持」。

但筆者仍舊認為,中美之戰是長期趨勢,中期和緩只是頻繁小戰中的「暫時休兵」而已。所以,想要投資中國大陸的民眾,在其未正式取得全球性的關鍵性領先技術之前,都不適合進行長期投資。

建議三、新興市場想要抄底投資,得先看美元是強?是弱?前面筆者已經預測—美元從基本上來看,並沒有非得弱勢的理由。那麼,想要靠弱勢美元所創造出來資金行情所推升的新興市場,恐怕都沒法那麼「樂觀以對」了。

因為一般來說,當美元呈現弱勢時,才是新興市場投資「大鳴大放」的時候。所以,如果美元長期仍屬強勢,投資新興市場恐怕是「沒啥搞頭」。就算賺了利差或價差,扣掉匯差可能頂多拼個「不賺不賠」、「白忙一場」。更重要的一點是:假設美國持續走「去全球化」的路子,所有新興市場國家的前景,恐怕只會「更加暗淡」而已。

建議四、錢多又想要避稅的人,應該考慮「非金融資產」。這是因為被稱作全球版肥咖條款的《共同申報準則(Common Reporting Standard for Automatic Exchange of Financial Account Information in Tax MattersCRS)》,共有101個國家承諾加入。

有關CRS的最大重點在於:CRS強調的是「金融帳戶資訊」的互換,也就是只管金融帳戶,非金融帳戶資訊就不會交換。而這裡所指的「金融帳戶」,就是所有的存款,包括證券經紀帳戶、理財商品、基金、私募基金、信託,以及具有現金價值的保險等。簡單來說,人民所持有的不動產、珠寶或是其他有價商品(古董、名畫等),因為都不算是「金融帳戶」,全都不會被列入。這也是為什麼有錢人,會將資產進行「更多元配置」的的理由之一(https://topics.cnyes.com/CRS/)。

就以剛劃下動盪句點的2018年來看,幾乎所有類股都下滑,但是,包括葡萄酒、藝術品、古典豪車,以及高級鑽石等多種奢侈品資產,在2018年的表現都優於股票和債券。例如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導,藝術品市場密切追蹤的指標Art Market ResearchArt 100指數顯示,截自去(2018)年11月底的平均回報,就達到10.6%

另外,根據Historic Automobile GroupTop指數,雖然今年豪車的價格略有下降,不過仍是符合預期,古典豪車的回報略為下滑,但也明顯強於黃金、標普和斯托克歐洲600股指。過去10年來,汽車一直是表現最佳的奢侈品投資,增長幅度達289%,葡萄酒的漲幅則為147%、珠寶增長幅度則為125%,古董家具及中國大陸陶瓷藝品的價值則略有下滑(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90102/1346115.htm)。

談到這裡,筆者不得不附帶提一下對黃金走勢的預測。筆者對黃金的看法向來就是:當美元走強時,它絕對不會有好行情。但是,筆者認為黃金在全球實施CRS之後,絕對不會是「投資」工具,而是「避稅」及「隱匿資產」的工具(https://news.cnyes.com/news/id/4254652)。

事實上,除了「保值兼避稅」的需求外,推動金價上漲的另一重要因素,則是「各國央行繼續買入黃金」。有統計顯示,過去一年各國央行以近3年來最快速度購買黃金,合計總共購買了341.3噸黃金(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90102000174-260303)。

以上,是筆者綜合各家分析機構的預測,並且在交互思考後的看法。在此,筆者想再三提醒投資人的首先是:一個標的能否投資,也有期間長短的「長投」與「短投」之分,並非「不適合長投者,就一定不能短投」。

此外,投資標的的抉擇在於「相對」,而非「絕對」。從全球經濟景氣的趨勢來看,包括美國經濟都有可能「走下坡」,但是,不管是機構法人或個人,都需要投資。所以,只要某一標的「比較不爛」,就一定會有「出頭天」!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19年1月10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75》保險公司「批註除外」條件,保戶就只能無條件接受?!

 前幾天,有位網友發信問筆者:「請問《保險法》中,有規定保險公司有義務告知什麼是『合併症』嗎」?經過詳細了解,她新近向某些壽險公司投保定期住院醫療險附約,結果保險公司在批註單中寫明「子宮後屈合併症」。

由於她不知道何謂「子宮後屈合併症」是指什麼,所以才會有以上的提問。但筆者覺得有點不可思議的是:一般要保書裡的健康告知事項,並不會主動問到當事人「是否有子宮後屈」的問題。因此就問這位網友說:「為何保險公司會知道妳有子宮後屈」?

這位網友表示,業務員有問「最近有沒有看醫生」?而她回答「有拿經痛藥」。之後,業務員在要保書上填寫「多久拿藥」,並送到保險公司核保後,保險公司就要求這位網友調「最近的超音波檢查」資料。據她了解,保險公司所參考的資料,是4年前的資料,並不是最近的。

這位網友委曲地表示,她有很認真地「做功課」,所有保險資料全是她自己上網影印來看,然後業務員也是自己找的,之前並不熟識。在第一次見面時,網友有要求要將要保書及保單條款資料「留下來研究」,但對方說「資料不夠」、不願意給。再次見面時,就直接填要保書了,也才印了一份保單條款給她「留存」。

這位網友實在不解,因為醫師只說「有一點點子宮後屈,沒有骨盆腔沾黏、沒長子宮肌瘤或卵巢瘤、子宮的圓靭帶鬆弛,所以不會需要動手術」,為何保險公司就開了個「子宮後屈合併症」的批註除外?

由於保單批註除外,會影響到日後保戶的理賠。因此,筆者要這位網友向保險公司核保部門再三確認「何謂子宮後屈合併症」?後來保險公司核保所提供的回覆是:「子宮後屈又稱後傾,可能造成經痛、不孕、子宮、股盆腔沾黏、異位、不孕、囊腫、後屈腹腔術、直腸綜合症等或然率較正常體高一點。所以,只要以上那些,都跟子宮後屈『扯上關係』」。

筆者拿著這個資料,分別詢問了熟識的保險公司核保及理賠部高階主管,以及具有法律專業的婦產科醫師,兩人的回覆則是完全不同。保險公司核保及理賠高階主管的回答如下:

「子宮後屈可能很嚴重,也可能一點也不嚴重,有人一輩子,都可能沒有任何後遺症。但由於子宮後屈是『不可逆』的情形,因此,保險公司要求以『既往症』的方式批註除外,是相當合理的。我猜測是醫師在病歷上有寫到此一名詞,保險公司才會寫上『子宮後屈合併症除外不保』的內容」。

至於另一位熟識的婦產科醫師,在聽到筆者詢問「子宮後屈合併症」這個名詞時,先是哈哈一笑,然後又補了一句:「現在的保險公司核保醫學,實在是『亂搞』吶」。

他進一步解釋:「一般正常的子宮是向前傾(AV),後傾(RV)的比較少(約佔十分之一、二);而所謂的『屈』,是子宮彎曲的角度比較明顯一些而已。至於前、後傾或屈的幅度大小,都是先天性的問題,絕非後天的疾病。一般來說,就算是嚴重的子宮後屈,當事人多半只會『腰酸』,經痛的情況幾乎不會發生」。其言下之意就是:保戶的批註除外,也許可能還有其他的問題。

這位婦科醫師也同時提到,子宮不論前屈或後屈,只有在婦產科醫師進行流產手術時才會注意,因為如果前、後屈的角度拿捏不對,是有可能造成子宮穿孔的危險。

但除此之外,他認為子宮後屈根本就沒有什麼嚴重的「合併症」可言。至於那一家保險公司核保的『可能造成經痛、不孕、子宮、股盆腔沾黏、異位、不孕、囊腫、後屈腹腔術、直腸綜合症』回覆,根本與子宮後屈本身『一點關係都沒有』」。

這位執業超過30多年的婦產科醫師,特別以囊腫為例指出,不論子宮是前傾或後屈,都有可能會長。而且他甚至表示,從未聽過有「後屈腹腔術」這樣的手術名稱

當然,這位網友在回答筆者的問題時,也可能沒有全然照實說,或是有其他隱瞞事項。但筆者之所以鉅細糜遺地,把這位網友問題的重點,以及保險公司與婦科專科醫師的說法「如實還原」,就是想要提醒投保的民眾,以下的幾項重點:

首先,要保書裡「告知事項」沒有問的,保戶不要多嘴、多說。儘管依照《保險法》第64條的規定,只要要保人在告知書上未告知,且構成保險公司核保上的重要事項,那就已經違反了該法所特別強調的「要保人據實說明義務」。

但是,根據多位保險法學者的說法,由於我國是採「書面詢問」主義(包括德國及日本,也是採取此一主義;英國則是採「自動申告」,所有重要事項均要告知),要保人沒有告知義務。所以,告知書上沒有問的,就不用多嘴去提。

其次,要保書可以詢問的內容,都是有制式的標準與規格,不是保險公司「想問什麼,就可以隨便問什麼」。這是因為根據金管會公佈的「人身保險要保書示範內容及注意事項(http://www.lia-roc.org.tw/index06/law/law101.htm)」中第四點的規定,人壽保險告知事項的內容,就只限於所列的,與被保險人「職業」、「身體狀況」有關項目。

且根據該注意事項第五點的規定:「健康保險告知事項之內容,不論採附加於人壽保險主契約或單獨以主契約方式銷售,除得依前點人壽保險要保書之規定辦理外,如因配合保險商品特性需要,需加列詢問內容時,得由保險人自訂,但所詢疾病名稱應力求清楚,不得以概括方式列示 (如呼吸系統疾病、其他不知名之疾病或症狀等)」。

至於第八點也規定:「第四點至第六點(分別指「人壽保險」、「健康保險」與「傷害保險」)關於人壽保險、健康保險及傷害保險要保書告知事項之內容及詢問之期間長短,保險人得自行簡化內容或縮短期間。如因配合保險商品特性有其特殊之需要及考量,欲加列問項或增加問項之內容時,應另提具相當之證明以說明此項目足以影響危險之估計(如最近3年之核保標準或實際理賠經驗等),報經主管機關核准後始得列入」。

以上幾點簡單來說就是:保險公司可以正式在要保書中「告知事項」裡所列舉的項目,並不是「想問什麼,就問什麼」,或是「想怎麼問,就怎麼問」,全都有一定的規範,且必須受到主管機關的監督!

再者,如果保戶不接受批註除外的項目,絕對有權利「不接受」,且在拒絕後,也不會留下任何被拒保的記錄。包括以上保險公司核保與理賠部門高階主管,以及多位資深業務員均異口同聲地表示,保戶如果覺得保險公司將「子宮後屈合併症」列為除外不保事項太過嚴苛,其實是可以不答應的。

且就算保戶不買這張保單,保險公司也不會將此人的資料,列入「必須通報」的名單中。因為保險公司需要通報的前提,必須是「保險公司拒保」。所以,保戶不答應在批註除外下的投保,不用擔心因為會留下記錄,而很難被其他保險公司接受」。

第四,就算有「批註除外」,也不是保險公司「單方面說不賠」,就可以不賠,一切完全都要看「相關性」而定。這位保險公司核保及理賠部門高階主管不忘強調,之後的理賠完全得回歸臨床醫學上,是否真的發生了相關合併症?

也就是說,被保險人未來所發生的,與批註除外相符的事故,必須與原本子宮後屈有一定的「相關性」,未來不是保險公司「說不理賠」,就可以真的「不必理賠」。

最後,筆者還想良心建議:找一位專業的業務員,真的比在網路上亂爬文更為重要。長期以來,筆者就見到不少在網路上爬文,然後再拿著網路上推薦的商品,再找業務員進行投保的例子。

筆者不是說這樣的做法一定不對,而是存在著許多的陷阱。因為一來,如果網友對保險夠了解,如何能夠從網路上「去蕪存菁」?甚至,能夠分辨其真偽?

二來,再怎麼人人推薦的好商品,也一定有其缺點及適用者,不要說不專業的業務員不懂,一般民眾怎麼可能知道?甚至,不同公司在核保難易度及順序上,都有市場上的潛規則,再加上如果被保險公司「拒保」及通報,可能保戶一時間,都還無法順利買到保單。以上這些「眉角」,沒有遇過各公司「核保潛規則」的業務員,是不可能熟悉與提醒的。

三來,「熱心」當然是成為一位好業務員的基本條件。但是,光是擁有滿滿的熱心而沒有專業,根本無以應付保戶投保之後,可能面臨的理賠爭議與風險。儘管不能說每一位保戶,都一定會面臨到理賠爭議。

然而,條款是死的,人的風險則是活的。所以,保戶永遠都有可能發生「事故風險可能落在保理賠定義模糊地代」的可能性。這個時候,專業的保險業務員,才是保戶一生的專業倚靠。

而那些在網路上「沒有全盤了解保戶的『事實』,就只出一張嘴說話」的人(當然也可能包括未了解全部事實的筆者),當保戶事到臨頭之際,是完全幫不上任何忙的。保戶要想能獲得理賠,就只能仰賴資深而專業的業務員才行。關於選擇業務員的標準,因為要談的內容太多,也許會另外擇期再詳細介紹了。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