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6年4月7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496》避險與涉險的一念之間!

報載立法院財委會在28日時,邀請了金管會相關人員前往報告「目標可贖回遠期契約(Target Redemption ForwardTRF)」的監管情形。其中,金管會主委王儷玲在答覆質詢時表示,目前TRF約有116件陳情案。
但依照金管會的統計,人民幣TRF商品屬店頭衍生性金融商品,截至今年229日為止,台灣辦理的本國銀行共27家、外國銀行2家,交易的客戶都是屬於「法人」,而非「自然人」客戶。
此外,根據金管會送達立法院的書面資料指出,截至今(2016)年2月底,的名目本金為新台幣398多億元,較20145月第一波管制時的970多億元,總共減少了59.1%
此外,銀行代墊給上手業者的存出保證金,也從今年1月底的740億元左右,下降到2月底的605億元。單從以上數字便可以看出,銀行承做TRF的業務,有明顯「降溫」的趨勢。
而當立委曾銘宗質詢-「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假設貶到7元時,國內承做TRF的客戶,可能會有多少的損失」時,金管會銀行局長詹庭禎則表示:「估計大約是790億元,但這個數字會持續下降中」。
詹庭禎還另外補充:TRF投資人被強制平倉金額約有72億元,且銀行已針對TRF提列備抵呆帳77億元。初步統計,客戶「已經違約」及「將來將違約」的金額大約是20億元
在此同時,也有立委爆料指出:「有銀行TRF收取超高手續費,月收本金2%2年期累積抽24%,手法跟開賭抽頭差不到那裡去」。更糟糕的是,據本身就是投資受災戶的TRF自救會主委范淑娟指出,現在自救會成員,每人至少賠1億以上,更有某位成員,公司已經倒閉,而且有超過16家銀行的TRF商品。
且按照金融圈人士,以及曾經投資TRF慘賠的客戶說法,「銀行的業務員為了爭取至少10%起跳的TMU超高佣金,已有一套所謂『一條龍』完整SOP作業,其中施展五大手法,讓原本無意投資的投資者,也不得不『乖乖上勾』。」
然而,如果這些「受害投資人」知道新聞事件鬧得沸沸揚揚的浩鼎大股東,極有可能是像媒體所報導,在不賣出一張股票之下,單是透過借券放空就能夠大賺其錢的方式,恐怕在「吐血」之餘,也才更能理解「無風險套利」的精髓與關鍵重點。
但是,真正了解投資市場及工具的人都知道:「凡有『部位』,就一定會有風險」。因此所謂的「無風險套利」,必須是橫跨好幾樣投資工具、商品,甚至橫跨多個市場的組合。所以,如果投資人只做了單邊,或只是整體組合中的少數幾樣,其結果就不會是「無風險套利」,而有可能是風險無限大了。
綜合以上的新聞事件,筆者認為以上幾則關於投資的新聞,可以給一般投資人上一堂紮紮實實的課程-那些金融機構教給你的,透過繁複金融工程的所謂「最佳避險與獲利工具」,多數情況下根本只是金融機構,哄騙客戶掏出鈔票「買單」的最大謊言。
因為首先,無風險套利必須是多種「走勢完全相反」商品的組合。這世界不是沒有「完全無風險獲(套)利」這回事,而是想要達到以上的目標,投資人要做的可不只是一手的商品,必須是同時搭配眾多跨市場、跨匯率(區域)、跨商品的工具與商品才行。當投資人同時間買的,只有一個或兩個商品,且走勢無法完全相反時,根本不可能有100%無風險的套利產生。
其次,不要把「避險商品」當做投資獲利標的,因為「避險套利一定獲利」許多金融機構所銷售的單純做多或做空的衍生性金融商品,不論是較早的連動債(又稱結構債,Structured Notes),或是目標可贖回遠期契約(TRF)、歐式觸及出場遠期合約Discrete knock outDKO)或是讓日本在負利率之下,日圓及公債卻逆勢上升的基差利率交換(Basis Swap」操作,其原始設計目的多半是提供外匯或金融避險之用,也就是為了移轉它自己的風險,或是做為「已有部位者」的避險之用,不是為了「手中無部位者」的獲利之用。因為當趨勢看錯之際,它所衍生的風險可能是「無限大」。
許多以「避險」之名而做的投資,但卻只不過是眾多雜亂無章、相互間沒有任何「避險」之實的行為,最終在市場同時下跌之下,也很難逃虧損的下場。所以,投資人千萬不要太一廂情願地以為,只要有投資,財富就一定會正向累積。
最後,投資人自己要有「實力」,才不會被金融機構「欺客」。也就是說,當投資人的「實(財)力」,沒有大到連金融機構都要讓你三分的時候;或是自己的專業本事,不足以看穿金融機構的假面之際,你永遠只是金融機構拿來「降低自己風險並創造高業績」之下「風險與虧損的墊背者」而已。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