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1年5月27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620》此時,正是檢視民眾擁有正確風險意識的時候

 一場快速發展的新冠疫情,就像照妖鏡一般,不但照出許多社會怪現象,更突顯出國人對於風險意識,特別是人身及投資風險的正確認知「偏差」。筆者想從近期的一些新聞報導,與理財大眾們一同分享及思考。

首先在人身保險方面,主要有以下幾大問題:

問題一、他人及媒體報導,我也跟著搶買。但是,認真檢視所謂的「防疫保單」只有兩種,一是「疫苗險」(主要是壽險公司推出),另一是「法定傳染病健康保險」(主要是產險公司推出)。

但以前者為例,先不論打疫苗是否一定會出現問題?只是,有誰需要一天到晚打疫苗呢?如果只是少數人「可以考慮」,那麼,一般大眾搶著去買,又是為了什麼呢?

再說了,很多保單都有理賠定義。這些搶買的人,真的知道哪些狀況會賠?哪些狀況「不賠」嗎?特別是如果理賠定義是「施打疫苗因為『不良反應』而住院」為例,一般醫療險就有理賠,民眾有必要去買「保障範圍更窄(例如有的保單對於「不良反應」的時間限制是「施打後14天內」;有的只保障「兩劑疫苗」,或只限定為「新冠肺炎疫苗」)」的保單嗎?

更何況,如果是不幸確診新冠肺炎,大部分的醫療費用,政府(健保)都有給付。所以,就算防疫保單年繳保費不貴,民眾最該優先注意並投保的風險,恐怕還是應該擺在住院醫療、失能與一般身故上頭才是。

如果連這些基本的保障都沒有,而是跟著他人及媒體的報導起舞、追買這些保單,那麼筆者只能說,保戶是完全不了解風險有輕重緩急,甚至親疏遠近之分了。

講到這裡,筆者想在這裡,分享一個最近聽到的,對風險有正確認知的案例。一位護理師臨時被醫院告知,準備去進行第一線照顧新冠肺炎的確診者。這位護理師因為有三位非常年幼的子女,所以當下的心情非常忐忑。畢竟,18年前SARS肆虐之際,就有不少醫護殉職的案例。

結果在「上前線」之前,這位護理師很明智地向她的保險業務員,投保了高額的一年期定期壽險。以便萬一有什麼意外,這張保單還可以提供給她的三個小孩,一筆高額的保險理賠金,能夠讓他們生活及教育不成問題。

筆者之所以提到這個案例,就是提醒所有讀者:真正需要急著花錢買的保險,絕對是那種一旦發生了,但自己永遠負擔不起的龐大損失,而不是被隔離後,區區幾萬元、10萬元,或是小孩「被退貨(停課)」後,每個小孩最多幾千元的費用補貼。

問題二、用保險賭博、賺錢的心態,反而高於保險「風險移轉」的真義。這也是為什麼,筆者一直以來就認為,「不論是小孩退貨險,或是隔離就賠的保單,根本已經脫離保險『將個人無法承受風險移轉』」的最大原因。

當然,它們都是產險的一種型態(費用保險),也是經過一定程序由政府監理單位「核備」的商品,並不是什麼不合法的地下保單。但是,合法的商品,不見得就一定是每一位保戶「適合」買的商品。

為什麼這麼說?不論是所謂的「小孩退貨險(正確名稱為「兒童居家照顧或費用保險」,目前均已停賣)」,或者是「居家隔離險(正確名稱為「法定傳染病防疫費用保險」,今年初就已停賣)」,都是定額給付,不分當事人的實際損失。

正因為定額給付的關係,所以,對於「實際損失低於理賠金額」的人來說,就等於是一種「賭到就能獲利」的結果。也許讀者會問:如果是「實際損失低於理賠金額」的情形呢?筆者的回答是:那就只是證明這種保單「更不值得買」了。

就以前面提到的那位醫護為例,民眾認為趕快花個500元,獲得10萬元比較有意義?還是花個40005000元,買到上千萬保額的定期壽險,以便讓自己萬一不幸身故,小孩還有筆上千萬元的教育及生活費用更有價值?

問題三、急著買不必急於一時的保單,反而提高了自己的人身、健康風險。舉例來說,聽說現在還有保戶,因為疫情悶在家裡閒著慌,所以,「找業務員辦理文件」只是個幌子,真正是想找業務員「傾吐心中情緒」。聽到這裡,筆者還真是為這位保戶的安危「捏了一把冷汗」。

更何況,風險本有輕重緩急,如果保戶真的因為疫情,而看到自己的人身及醫療保障缺口,趕著投保還情有可原。但,是不是非得要急著找業務員,直接面對面簽約呢?

因為目前,金管會已經宣佈,可以透過視訊的方式投保(https://udn.com/news/story/7239/5484885),雖然過程比原先紙本保單的「業務員親晤親簽」要麻煩及費工許多,但也至少比面對面的防疫效果要好;甚至,有的保險公司網站,也提供一些內容較為簡單的定期壽險,以及住院醫療險等險種,可以讓民眾在網路上投保。

儘管這類保單內容相當「陽春」,且保額並不高。但是有的網路投保住院醫療險,還沒有「30天等待期」的限制,對於擔心基本醫療保障不夠的民眾來說,既能夠立即彌補保障缺口,更是一個避免面對面接觸的好方法。

這次疫情,除了突顯民眾對於「保險風險規劃」的錯誤認知外,另一個重點就是投資風險。由於受到疫情突然爆發的影響,台股自427日的高點—17千多點,連幾日大幅下跌到半年線(約15000點左右)的位置。

而在大跌的同時,台股卻出現「當(日)沖(銷)佔比越來越高」的詭異現象。以525日為例,大盤當沖比雖然從前一天(24日)的52.43%歷史新高,降到46.7%,但也仍在歷史高檔區,總計近5日平均值,也已攀升至49.52%,都創下均值歷史新高https://udn.com/news/story/7251/5485255)。

而在各類股中,又以「航運類股」的佔比最高,近期都維持在65%的高檔。以524日為例,當沖前15名就有三檔航運,分別是陽明的72.6%、萬海的72.5%,以及長榮的70.0%(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07/5482687)。

簡單來說,當沖Day Trading)的全名是「當日沖銷」,意思是投資人的買賣,全在當天完成,手中持有標的數分鐘到數小時。當天收盤後,投資人的帳上只剩下現金,沒有任何多、空部位(https://www.stockfeel.com.tw/當沖-是什麼-優點-缺點/)。

當沖獲利的主要來源,就是「低買高賣」之後的價差。然而,「低買高賣」說來簡單,實際操作起來卻並不是這麼容易。由於近日來台股大跌,媒體上已經有不少「原本當沖賺大錢,近幾日卻虧大錢」的慘痛故事。有興趣的讀者,可以上網去google一下。

事實上,除了「低買高賣」很難掌握之外,頻繁當沖所吃掉的手續費也相當驚人。根據政治大學商學院教授兼副院長周冠男的估算,以「手續費加上當沖稅減半來回一次千分之3」為例,假設一年250個交易日,每天都「當沖」的話,千分之325075%。意思就是說,當沖投資人100塊還沒有賺錢,就已經繳給券商跟政府75塊。

正因為如此,周冠男戲稱頻繁當沖的手續費為「娛樂稅」,且他用台灣的資料,在十幾年前就已經做出來的嚴謹學術研究顯示,「台灣當沖的投資人有99%是賠錢的」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p5_vZ0vgi8)。

只不過,儘管血淋淋的賠錢經歷「磬竹難書」,但還是有不少投資人前仆後繼地,努力加入當沖的「戰場」,總認為自己絕對有齊天的鴻福,可以達到「低買高賣」的獲利境界。

這種現象真的就不得不令人質疑:到底這些勇敢投入當沖的投資人,是有極厚的「家底」,可以提供源源不斷的資金(但從一些媒體報導上,好像也不完全是)?或是「初生之犢不畏虎」,根本認為「天塌下來,還有個兒高的人頂著」?還是「反正自己一無所有,再欠上一筆債,也沒有太多差異?

然而,風險並不是「你刻意忽略,或無視於它的存在」,它就不會發生。當沖怪象正突顯出,多數理財大眾在實際投資前,多半只想到「獲利後的美好遠景」,卻完全不管「虧損後的風險,是不是自己所能承受」。

所以,正當疫情在國內持續升溫之際,筆者除了建議民眾能儘量減少對外接觸,並做好自我防護之外,也期望能從近來與投資、保險相關的新聞訊息中,了解正確的風險管理重點如下:

重點一、風險無時無刻不存在,在所有投資前,一定要先想到風險後的損失,而不是獲利。

重點二、購買保險不是賭博,也不是讓風險不發生,而是當風險發生時,能夠讓自己或家庭的財務損失「降到最低」。所以,最該優先購買的保險,永遠是那種「自己最擔心,且一旦發生就很難承受」的。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