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1年2月25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607》「好享退」專案的基金績效,為何落後台股大盤及0050?

 前幾天,有位網友看到媒體上一則新聞(https://ctee.com.tw/news/insurance/417494.html),提到金管會透過基富通平台推出的「好享退全民退休投資專案」,3家投信群益、國泰、安聯投信推出的9檔基金,成立來績效不但全數正報酬,而且平均績效達20.07%。自2021年年初以來,短短1個月的平均績效也高達2.95%,成績相當亮麗。

因為她一直有聽從筆者的建議,看到任何媒體上出現的數據,都一定要拿計算機出來「好好驗證」一番。果然,就讓她找到了藏在細節裡的「魔鬼」新聞中提到的「成立來績效不但全數正報酬,而且平均績效達20.07%,2021年來短短一個月的平均績效也高達2.95%,成績相當亮麗」只不過是平均數字而已。事實上,有將近一半的基金,並沒有達到20.07%的績效表現,且仍有基金「自今(2021)年以來的報酬率」是負值。

更重要的是,這位網友看到另一篇報導(https://www.cmmedia.com.tw/home/articles/25568)說:相較於台股大盤,由於台股在2020年一共上漲22.8%,主要連動台股、市值前50名企業的元大台灣500050),去(2020)年更是繳出超過30%的報酬率,將9檔「好享退基金」狠狠甩在後頭。

如果把觀察時間拉長到,與「好享退」專案最早開始的相同時間(2019723日),截至今天(2021222日)的績效表現,005063.9%,美股的費半及NASDAQ指數的漲幅,也分別有94.62%與62.46%,遠超過「好享退」專案中,表現最好的組合式基金的37.68%。

她拿著這份資料來請問筆者:為什麼號稱可以幫助投資人做好退休規劃的「好享退」專案,基金的績效卻遠遠落後以上的幾個指標?筆者的回答很簡單:這完全是「非戰之罪」,而是因為以下兩點原因所導致:

首先,先天上的限制,決定了未來基金績效的的表現。可以這麼說,9檔「好享退」組合式基金成立之際,就已經決定了它的績效表現。為什麼這麼說?

如果讀者仔細了解新聞中9檔基金的資產配置,就可以發現一個事實:投資在股票比重高的組合式基金,績效表現就會大幅領先「股債各半」,或甚至是「債多股少」的標的。

這樣的規則能夠讓投資人容易理解:為什麼當股票市場好時,許多(股債)平衡型,或是「保守型(以債券投資為主)」的投資標的,績效表現會落後大盤非常多。

事實上,不論是「好享退」專案裡的組合式基金,或是目前市面上所銷售的各種基金或ETF,在它成立之初,就已經把它的操作方式「定死了」。也就是說,如果是所謂的「債券型」基金,它就得持有一定比重的債券。基金經理人不可能在債券市場行情較股票差之際,把很多資金都挪去購買股票。

如果投資人把累積退休金的過程,想像成由台北到高雄間的旅途。在這兩點一線之間,有些路段也許非常通暢,有些地方則有可能因為塞車,而出現走走停停的現象。

如果現在投資人必須在4小時內,由台北開車到高雄(差不多370公里),以時速100公里為例,理論上可以在預定的時間內到達。當然,如果投資人能飆到時速150公里,抵達高雄的時間肯定更快。只不過,就會因為超速開車,而吃上不少罰單。

假設中途有塞車,時速掉到5060公里。為了趕時間到達目的地,投資人勢必得加快一些速度,才能在限定的時間內到達。但是,一旦現在有人規定:投資人走中山高速公路時,時速一律只能控制在90公里。那麼,「遲到」的結果勢必無法避免。如果再有塞車狀況,又被限制行車時速,延後的時間勢必更長。

回到整個基金或ETF的投資,目前投資人遇到的最大「難處」是:許多投資操作的遊戲規則,在商品推出之際就已確定。這樣的好處是:方便投資人了解自己的預期報酬率,並且得以容易比較兩個同類型基金的績效表現優劣。

筆者曾經在「《「我是有錢人」迷思599》勞工退休金弊案頻傳,「好享退」專案會是最佳的退休規劃替代專案嗎」這篇專欄(https://fund.udn.com/fund/story/7488/5118533)中提到,「好享退」專案有兩大重點:這9檔基金都是「組合式基金」,且多數的「風險RR值」,都因為「退休規劃」這個目標,而設定在風險相當低的RR3,或甚至是RR2

其中,只有兩檔「積極型」的組合式基金,是風險值較高的RR4。但問題是:它一樣有投資在股票與債券比例的「框架」存在。意思就是說,RR值數字越低者,投資在債券的比例就會比較多。如此一來,當股票市場行情優於債券表現之際,這類的投資標的績效就不會「太好看」。

然而,投資市場是活的,在這一波全球股市大漲的黃金期之前,債券的表現是普遍優於股票的。但是如今,在市場風向已經改變之際,如果經理人不能順應這個趨勢發展,在投資標的比重上被「綁手綁腳」,那就只會錯失掉「以最小的風險,獲得最高利潤」的機會了。

下圖是筆者在「《「我是有錢人」迷思605》過年要除舊佈新,投資理財也要有新思維(https://fund.udn.com/fund/story/7488/5231171)」那一期專欄中,曾經使用過的圖表。它是0050與某檔全球高收債基金,近幾年來的「波動率」、「年複利報酬率」,以及「夏普指標(代表「每單位風險所獲得的報酬」,數字越大,代表在考量風險之後的回報也越大,是較佳投資標的)」的比較。

 

圖、0050與全球高收債基金近10多年來的夏普指標:

資料來源:理柏Lipper

 

讀者從上圖中可以發現:過去債息(報酬)高,波動相對較低,投資人投資在債券上,是會有不錯的成效。但近幾年,高收債基金卻是呈現「報酬率降低」與「波動率大增」的情形。

在此同時,股票投資(以台股0050為例)的波動率,雖然比債券型基金高(反映在RR值上,數字就是比較高的RR4RR5),且也隨著期間變短而增加。但是,如果把風險因素去除(假設投資人承擔相同風險)之後,0050的投資價值,仍舊優於全球高收債券型基金。

所以筆者跟這位網友解釋,這9檔基金績效不如台股大盤,真的不能怪「好享退」各基金經理人「不努力」、「沒用功」或「投資專業太差」,真的是「非戰之罪」吶。因為,0050可都是100%投資在股票上,且又拜近一年台股飛漲的激勵,投資績效當然會出現極大的差距。

那麼,讀者可能會問了:既然市售的各類型基金與ETF,都有「投資操作方式被框架限制」的缺點。但是,自己又沒有太多專業,可以決定每一年的股債比,這部分是否可以仰賴專家來「代操」或決定呢?或是國內有沒有什麼投資工具,能夠跳脫以上的框架,讓經理人可以自由視市場情況,進行非常彈性化的操作?

實際的答案是「有的」,這就是目前國內開放給投信、投顧業者所承做的「委外代操(正式的名稱應該是「全權委託投資」)」業務(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G0400084)。只不過一來,全權委託代操有一定的資金門檻限制(最低500萬元);二來,它只能幫單一委託者,而不能幫「眾多散戶」委外代操。

說到「委外代操」,也許讀者的腦海中,會立刻浮起壽險業者近幾年推出,也非常熱賣的「類全委保單」。但是一來,這類商品其實跟「好享退」專案一樣,都是一檔「組合式基金」的操作模式;二來,它也一樣有前面所提到的「基金在發行之初,就已經把投資方式給限制住」的問題(有關類全委保單與「好享退」專案在退休規劃上的優劣,筆者將在之後的專欄中,再進一步深入比較)。

所以,除非市場上真的出現「投資操作方式極端彈性(股市好時,可以100%投資在股票上;當股市行情差時,又可以100%放在安穩收益型債券上;且投資區域也可以「不必局限在國內或國外」)」的商品,投資人也許才能真正享有「靈活代操以便讓收益極大化」的好處。不然,投資人就得「隨時依股、債市的榮枯,自己動手進行股、債比例的調整」。

其次,9檔「好享退」組合式基金的績效不如0050,也與自去(2020)年以來,台幣不斷升值有關。就以9檔基金中,績效表現最優的一檔組合式基金(主要投資地區為海外)為例,自今(2021)年以來(至219日為止)的績效表現,以「美元」計價的報酬率是7.82%,但換算成以「台幣」計價的報酬率,就只剩7.18%(https://www.moneydj.com/funddj/yp/yp012000.djhtm?a=ACCA220)。

從這一點來看,也可以提供給有心做好退休規劃民眾一點點心得:海外投資的報酬率也許會比國內要高,但是,投資海外最大的風險之一就是「匯兌損失」。

所以,投資人真的要仔細思量:為了比台灣投資多一點的報酬率,卻可能承擔更大的匯損。這一來(賺)一往(賠)之間,到底值不值得?關於這一點,筆者沒有標準答案,只是投資人勢必要在進行退休規劃的資產配置時,將此一變數考慮進去。至少對於沒幾年就要退休的民眾來說,就不宜把所有的資產,通通挪往國外才是。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21年2月18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606》理財問題環環相扣,不是單一商品就能解決!

 過年期間,有位網友看到一則「用月配息基金繳交定期保費」的文章。她看了覺得很心動,原來購買月配息基金,就等於「買到了一個能繳任何費用的金雞母」?不過,由於她不是很確定,所以來問問筆者的意見。

筆者仔細看了過這篇文章裡面的一些細節,其實也沒有交待得滿清楚。再加上個人也不認識這位部落客,也不知道文章的真實性如何?所以,只能就筆者所看到的問題,「提醒」這位網友特別注意。

撰寫該篇文章的部落客表示,因為部落格的廣告收益,必須用來繳房貸,所以,必須另外想辦法,來支付這「每月2300元,且要繳一輩子的保險費」。該部落客表示,這「每月2300元保費」,是去年才新增加的保險。

這位部落客最後擬定一個計畫是:把股票賣掉一部分,並且將賣出股票的16萬元,透過網路銀行買一檔高月配息的基金。他說:「以當下每月配息率約1.5%來計算,每個月可配息約2400元台幣(先不論匯差),這樣我只要先投入16萬元去產生現金流,這樣子我下半輩子就不用再繳這筆保費了,讓基金來幫我繳」。

這計畫看起來很好,但是有些地方,卻透露出與事實不符的「小破綻」。以「每月保費2300元,且要繳一輩子」為例,現實面會有什麼保單的保費,是必須「繳一輩子」的?最有可能的就是定期型的保單。

然而,定期型保單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保費因為採「自然費率」,所以,保費是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提高。也就是說,這保費絕對不會是「固定每月繳2300元」的。

且雖然它不是「限期繳費」,例如繳費2030年後,就不用再繳,但至少不會是「繳一輩子」。因為一般來說,這種定期險的最高繳費年齡,差不多只到85歲左右,跟「一輩子繳」的定義,還是有段差距的。

更何況,每月保費2300多元,一年換算下來的保費就近3萬元。照說此部落客的年紀應該不大。小小年紀,又買的是「保費在年輕時便宜非常多」的「非限期繳費(2030年)」定期險,一年的保費會高達3萬元左右,實在讓筆者很好奇:他到底買了哪些保單?

單從這一點的「小破綻」,就讓筆者很難相信此文的「真正實用性」。不過,筆者仍舊認為藉由此文所透露出的一些訊息,可以為廣大有心做好個人理財規劃的讀者,不少的「lessons」。

首先,這類「推廣高月配息基金」文章中最常見,且極易誤導民眾的就是「配息率數字」。請讀者再看一次這位部落客所言「以當下每月配息率約1.5%來計算,每個月可配息約2400元台幣」幾次,想必應該就能看出其中的端倪出來。沒錯,看到這裡的讀者應該會恍然大悟:原來,魔鬼就藏在「『當下』每月配息率1.5%」之中吶。

這是因為,儘管月配息基金可以做到「保證每月配息」,卻不保證每月配息率的數字都是一樣。所以,現在每月有1.5%的配息率,並不保證未來日日月月歲歲年年,都一定有這樣的水準。

且更重要的是:每月配1.5%,就等於年配息率是18%。投資人可得認真想想:在現今市場利率幾乎降到0的前提下,什麼樣「品質」的債券,能提供高達18趴的利息吶?

其次,這樣的「用高月配息基金繳交保費」的說法,還藏著一個更大的陷阱,那就是「匯率損失」。長久以來,國人就非常喜歡「投資」一些高利率的外幣,像是澳幣、南非幣等。

而投資人所圖的,主要就是這些外幣的「高利差」。只不過,能不能投資一國的外幣,除了看它與台幣市場利率的「利差」之外,還得看它與台幣之間的匯率升貶走勢。

因為過去以來的「血淋淋教訓」就是:台灣投資人常常是「賺了利差,卻賠了匯差」。且所賠上的匯差之大,還遠遠高於原本賺到的「利差」。但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台灣投資人似乎永遠都是「善忘」的。

目前國內所熱銷的「高月配息基金」,幾乎全是外幣計價的基金。簡單來說,投資人除了要冒著「可能有一天不會配息」,或是「當配息吃到本金,基金根本無法提供『一輩子』穩定配息」的風險外,還要另外再擔負「匯損」的風險。

特別是該文中所舉例的計價幣別,是過去「記錄」非常差的「南非幣」。為什麼說它是記錄極差的外幣?因為這種「高利率」的貨幣,過去已經讓不知多少投資人「好不容易賺了點利差,卻慘賠了一大筆的匯差」。

一旦這種月配息基金「無法配息」,再加上「嚴重匯損」,理財大眾原本的「用月配息支付固定開銷」的美夢,就真的得醒醒了。先不談太遠的歷史,就看去(2020)年的資料,南非幣兌新台幣是「貶值4.6%」(https://www.taiwanrate.org/exchange_rate_chart.php?c=ZAR#.YCxkRy1Djbc)。

以「每月配息2400元」為例,「南非幣貶值4.6%」的意思就是:投資人每月只能領不到2300元。而當「當月配息率」變低時,投資人還是得另外想辦法,來支付這筆保險費。

再者,所有月配息基金最大的潛在風險之一,就是「配息有可能吃到本金」。也就是說,投資人打的算盤是很好,但如果日後配息狀況,並沒有辦法照著原訂劇本走,那麼,這些每月固定的支出,還是得從其他的收入來源「擠出來支應」。

所以,筆者真的想要奉勸有這樣打算的民眾「冷靜一下」。因為,月配息基金雖然可以「保證月配或季配息」,但是從這些基金歷年來的淨值表現可以發現,投資人雖然可以「定期領息」,淨值卻是「持續向下」。

讀者可以想像一下:自己先將16萬元存在銀行裡,再每月拿一點出來「花用」,雖然每月所提領的金額,足以支付這多出來的保險費,但銀行存款數字卻是不增反減。

如此一來,投資人還會覺得「自己『憑空』多了一個可以繳交各種費用金雞母」嗎?還是有可能會擔心:這帳戶裡自己的錢,也許終有一天會被「提領一空」呢?

第四,撇開配息能不能「保證每月都有」,而「拿投資收益去繳保費」這件事,其實就很值得一般大眾細細思量。當然,沒有人規定繳保費的錢,不能夠來自於投資收益。

但是,筆者認為「先投資,後保障」的觀點,常常是許多理財新手會犯的一大錯誤。為什麼說是「一大錯誤」呢?這是因為,購買保險是為了將自身的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

事實上,正由於人身的各種生、老、病、死的風險未定,為了避免每一個人在追求人生各種理財目標時,因為風險的發生而中斷,所以,投保的順序將優先於各種投資之前。而不是先不顧風險,卻用投資的收益,來繳交「風險移轉」的保費。

第五,「用高月配息繳交每月保費」不是不行,而是,保戶真的確認這些保單真的符合個人需求,且保費已「降無可降」?前面筆者曾經提到—「很好奇他到底買了哪些保單,而讓一年保費高達近3萬元」。

事實上,如果此部落客找到對的保險業務員,很盡責地幫他釐清「真正需求」,並且在「買到同保額及保障範圍」的條件下,將年繳保費降低。也許他所投資的這筆高月配息基金,就不用把配息領出來繳保費,反倒可以採取更積極的方式(也就是將配息滾入本金),以達到「快速累積財富」的目標。

最後,投資就該回歸投資,才能讓財富極大化。雖然該文中沒有交待,「拿一部分錢去投資高月配息的基金,並用每月的配息,去繳交保費或各種固定開銷」之餘,是否還有額外的投資?但是,假設寫部落格的人,還有其他的投資,這篇文章中的「建議」,恐怕也只是「玩一些文字遊戲」而已。

但是,如果當事人完全沒有任何儲蓄及投資。那麼,隱藏在「用高月配息基金,繳交每月固定費用」這件事情的背後,可能代表當事人的理財規劃出了大問題。

當然,沒有人規定,投資之後的收益,不能用來支付各項開銷。但是,理財規劃很重要的基礎,就在於先確立「收入—儲蓄(投資)=支出」。如果減去儲蓄之後的餘額,不足以支付每月各項開銷。那麼,應該檢討的是「各項支出是否必要,以及金額能否再降低」?而不是拿投資、儲蓄的錢,去支付一些固定的帳單。

再說了,一般人會積極進行投資的最初,以及最終目的是為什麼?不就是為了能夠透過時間複利的效果,讓財富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快速累積」?所以,如果理財大眾每月的「收入—支出」是「寅吃卯糧」的情形,還得靠投資一檔高月配息基金,來支付各項固定花費,那又如何能夠完成人生的各項理財目標呢?

筆者寫這篇文章的本意,並不是要攻擊哪一位部落客,而是希望藉由這篇小小的文章,能夠把投資理財的正確順序,以及理財規劃的核心重點,向理財大眾說明清楚。

因為有些時候,某些單一的理財問題,並不如外表看的那麼單純,而是環環相扣。就像筆者這位網友所詢問的問題一樣,也許,她該先思考的,是每一項花費是否恰當(沒有浪費或多付錢)?

當然,她也必須把所有跟理財相關的問題,一併進行優先次序的調整。最後,才是「最適商品」的選擇。且在選擇時,投資人也要睜大眼睛,別只看金融機構的行銷話術,也才能幫自己順利達成各項理財目標!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21年2月4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605》過年要除舊佈新,投資理財也要有新思維!

 再有不到一週的時間,就將迎來農曆辛丑金牛年。

一般中國人在過年時,都會強調要「除舊佈新」。筆者建議,從落實在投資理財的務實面來說,所有投資理財大眾,也能在此同步進行「舊思維」的檢討與汰舊換新。簡單來說,普羅大眾的理財新思維就是:千萬不要再用固定收益型的標的,來儲存你(妳)的退休金了!

記得在幾年前,有一個關於大陸與台灣年輕人之間,對比鮮明的形容詞是「狼性」。筆者認為,面對未來長期低利率的趨勢之下,想要安穩退休的民眾,恐怕就必須要轉變之前的舊思維,投資心態要轉為「狼性」一些。

當然,所謂的狼性,並不是要投資人去「投機」,而是在投資工具的選擇上,必須揚棄「固定收益」的心態,而是轉向「積極」。因為,固定收益型商品有以下兩大問題:

其一是「報酬率恐怕太低」,永遠都達不到基本的退休生活要求。筆者在這裡絕對不是恐嚇民眾,而是如果理財大眾還在用舊思維來「存退休金」,其「下場」可能真的連最基本的退休生活保障都沒有。

就以國人最愛的儲蓄險為例,筆者認為它只能給「現在薪水已非常高,一筆薪水就足以支付目前日常開銷,以及未來退休後同等金額的花費,且自己完全不想花心思投資」的人。

然而,這樣存退休金的效率,是極差、極差的。為什麼這麼說?筆者實際請熟識的朋友,找一家保險公司推出的保單進行試算。其保單組合為「利變增額終身壽險(累積退休金之用)+利變即期年金險(退休後的年金給付)」。

假定35歲的男性,想在65歲正式退休,他現在每年要繳12萬多元(也就是月繳1萬多元)、持續繳費20年,才能換到退休後,每月一萬元的年金金額。

以上是什麼概念?為了讓自己在65歲退休後,擁有相同的年金收入,35歲男性必須在現在有限的薪水中,擠出「比退休後每月同等開銷還高」的保費來換。看到這裡,讀者還會認為,「買各種儲蓄險」還會是最佳的退休理財工具嗎?

另外再實際以每月1萬元,連續投資0050 ETF30年後,所累積的資產總額是593萬多元。同樣再購買利率變動型即期年金險,每月卻可以拿到1.6萬多元,足足比只用「儲蓄險(利率變動型增額終身壽險)+即期利變年金險」組合,所拿到的每月退休金還高至少50%(請見下表一)。

 

表一、用不對退休規劃工具,老來退休金可能嚴重不足:

35歲時的退休規劃

年複利報酬率

65歲退休後,每月可領金額

買「利變增額終身壽險(繳費20年)+即期利變年金險

利變增額終身壽險:保單預定利率1.5%、目前宣告利率1.8

即期利變年金險:預定利率1.5%、目前宣告利率1.92

每月至少1萬元以上

定期定額投資台股20+即期利變年金險

定期定額投資台股年複利報酬率6

即期利變年金險:預定利率1.5%、目前宣告利率1.92

每月至少1.6萬元以上

 

當然,讀者一定會說:我知道儲蓄險的報酬率不高,但它有兩大優勢,其一是「保戶隨時身故,還有一筆死亡給付可以給保單受益人」;其二,它有最低的保證收益,不會像投資,都有一定的「虧損」風險存在,會讓退休後的生活費「不穩(固)定」;第三,保險以「強迫儲蓄」的功能。

首先,來談「強迫儲蓄」這一點。筆者認為,如果一般大眾連最起碼的「自我儲蓄習慣(自制力)」都做不到,恐怕日後任何理財目標都很難達成。因為,「能不能存到錢」的最大關鍵,主要在於個人「有沒有決心」,而不在於「用什麼方法」?這就跟賺錢的道理是一樣的:當你(妳)想賺錢(存錢)之心非常旺盛,你(妳)就一定會找到方法「賺到錢」,或「存下錢來」!

接著,撇開保險公司「會不會倒」的風險,特別是對於薪資不高的上班族來說,「退休金是否會減少,或每月不固定」的重要性,恐怕遠低於「存不夠退休金」這件事。

更何況,當民眾自己「生吃都不夠(退休金不夠用)」時,哪來餘錢還能夠留給子女?特別是國人單身的比率並不低。因為,根據內根據內政統計,2019年全國戶數達到883.2萬戶。

其中,一人家戶比例從2010年的28.79%,一路成長到2019年的33.44%;一人家戶戶數達到295萬戶;2035歲的未婚族群也高達367.5萬人。以上數字表示,未來將有非常多的退休族,根本不用考慮「資產移轉給子女」的問題。

此外,雖說保險有「死亡給付」的功能,讓它具有資產傳承的優勢。但是,如果進行退休規劃的人,既不想留錢給子女,且退休金又可能準備不夠時,真的就只有「積極投資」一途了。

實際以年輕人目前月薪水準為例,月薪中位數約4.15萬元,扣掉平均儲蓄率21.75%(行政院主計處108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每月大約只有9000元初頭的儲蓄額用來投資。以35歲男性為例,分別存定存、買儲蓄險及購買005030年下,最終能累積的資產金額如下表二:

 

表二、定存、儲蓄險與投資的累積財富比較:

 

年化報酬率(%)

30年後累積資產金額

存定儲

0.79

366萬多元

買儲蓄險

1.3

398萬多元

投資0050

6

900萬多元

說明:目前台銀一年期定儲利率為0.79%,至於儲蓄險,此例以台幣計價、繳費20年的增額終身壽險為例,IRR試算只有1.3

 

上表二特別值得說明及解釋的是:儲蓄險的IRR,是以台幣計價(35歲男性、繳費20年,放到65歲)的累積保單價值準備金為例,所換算出來的數字。假設換成6年繳的保單,IRR可以提高到約1.6%。

雖然「繳費期間短」的儲蓄險報酬率(IRR)高,但一般小資上班族,恐怕沒辦法每年拿出那麼高的保費。另外,雖然美元計價保單的IRR較高,但是,保戶會面臨匯兌的風險。也就是當台幣升值之際,IRR會再度降低。

如果讀者單看上表二的數字,印象還沒有很深的話,筆者把它畫成以下圖一,也許讀者就更能「驚覺其中的差異」。以上數字突顯一大重點是:儘管儲蓄險的累積資產能力,還是略高於銀行定存,但想要輕鬆及安穩退休的人,在目前極低利率環境之下,真的只有「積極投資」才行。

筆者完全認同保險,所能提供的保障功能。但除此之外,理財大眾千萬不要把它錯用為「投資」的工具。否則,除了自身的保障可能會「嚴重不足」外,自己更可能與「安穩退休」的目標「越離越遠」。

 

圖一、只有定期定額投資股票,累積財富的效果才最大

製圖:李雪雯

 

也許有的讀者會說:「我不考慮留錢給子女,也不在乎身故保障,但是,儲蓄險是唯一具有,比銀行定存利息要高的『保證收益型』商品」。只不過,這樣的思考模式,還是存有以下3大問題。

第一,這種存退休金方式,並未考慮通貨膨脹的因素,即使目前通膨現象並不明顯。正因為如此,現在覺得夠用的退休金,未來真正退休後,是有可能「短少」的。

第二,未考慮長壽風險。65歲退休為例,活到2019年的「國人平均餘命」—80歲左右,差不多有25年的時間。但是,隨著人們越來越長壽,許多人都極有可能面臨「退休後沒收入,卻一直要花錢的時間,超過努力工作、有薪水收入時間」的問題。一旦如此,現在「每月同時存一筆退休後生活費用」的方式,就完全不管用了。

第三,極不具效率的存退休金方式,嚴重壓縮了現有生活的品質。因為從現實的角度來看,如果進行退休規劃的人,可以用較少的錢來投資,而不是買保費「貴鬆鬆」的儲蓄險,就等於每月可以多出更多的資金,用來享受自己的人生。就算是「有錢並非萬能」,但至少這輩子真的沒有「白過」—自己辛苦賺錢一輩子,至少能「享用得到」。

且就算當事人不在乎「個人享受」,筆者也認為,一個人此生所賺的錢,扣除掉個人的努力,也有很大的比例,是來自於社會上其他人的幫助。從「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角度,就算當事人不想花太多錢「奢侈享受」,至少可以把這筆多出來的錢,捐出去「回饋社會」。

「退休規劃獨衷固定收益型商品」的問題之二,則是將自己置於高風險之下而不自知,且不知道還有其他「報酬率也不差,但風險相對低很多」的投資標的。也就是說,投資人以為買到了像銀行定存一樣安穩的商品,卻是風險比股票還要高。

為什麼?因為以同樣報酬率5%的投資工具為例,目前最常見的,可以提供這樣報酬率的投資標的,差不多就只剩下高收益債基金、高股息基金或ETF

然而很荒謬的是,在RR級分類中,高收益債基金的RR值是3;而像0056、高股息基金這樣的標的,RR值卻是4。但是,用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就可以讓投資人秒懂:為何寧可選高股息基金,而不是高收益債基金?

相信只要對投資工具有一點了解的投資人,應該知道「高收債基金」的投資標的是「一籃子含有『垃圾債(非投資等級)』債券的組合」,至於「高股息基金」,則是投資於「一籃子高殖利率股票的組合」。

以債券來說,在目前市場利率趨近於0的前提下,願意用5%、6%,或更高利率發債的公司,會是什麼樣的公司呢?但相對的,如果是一般企業,會發3%、4%股利的公司,又會是哪些企業呢?

就以大家熟悉的「台股護國神山」—台積電為例。它近幾年的平均配息率差不多有3.77%;而根據券商的統計,去(2020)年台積電是國內新的「發債王」,累積發債金額超過千萬元,而其5710年期的債券利率,全都不超過0.5%(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5044097)。為了讓讀者「印象深刻」,筆者查出目前台灣5年期公債的殖利率是0.211%、10年期是0.3060%。

另外,依據彭博巴克萊美國綜合債券指數顯示,投資級公司9年左右期限的借款利率為1.86%,而蘋果去(2020)年8月發債時,利率水準約是1.94%

而有外電報導引述消息人士表示,蘋果正計畫發行6種債券,新發行的債券期限最長為40年期。原本蘋果內部的討論,是將殖利率設在比美國公債高115120個基點,但最後拍板為加95個基點(也就是0.95%)。依目前美國30年期公債殖利率約1.85%為例,蘋果的發債利率大約落在2.8%。

從以上的比較就可以讓讀者看出:越是好公司,越能發出高的股息,以及用最低的債券利率籌資;相對的可以這麼說,只有違約風險高的爛公司(或國家),才需要用超高市場利率(例如5%、6%或以上)來發行債券。就例如去(2020)年發生債券倒帳的大陸紫光集團。其違約的境外美元債券,發行金額是50億元人民幣,票面利率是5.2%(再提醒讀者一次:美國30年期公債殖利率約1.85%、蘋果公司40年債發債利率約是2.8%)。

請讀者不要誤解,筆者沒有要投資人冒極大的風險,而是想在此提醒投資大眾:市場大環境已經徹底改變了,當你(妳)不跟著改變舊思維,就只會在「累積退休金」這件事上「越來越辛苦」。甚至,更可能因此走向「自以為安穩,但實則風險極大」的道路上。

更何況這市場上,並不絕對存在「積極拉高投資報酬率(就能存足退休金),就一定讓投資人大幅虧損風險」這回事。特別與高風險債券不同之處在於,「較高獲利與穩定報酬」這回事在股票投資上,有的時候,是有可能同時成立的。

因為在債券投資上,風險與收益絕對是對立的(違約風險高的爛公司,才會用高利率籌資);但在股票投資上,兩者卻不必然是對立的(越是優質企業,才越有可能給出高股息)。

特別是在現今市場利率趨近於0,或幾乎等於0之下,投資人並非一定要買高收債,或是冒極大的投資風險,才能達到預期的退休目標。下表三是0050與某檔全球高收債基金,近幾年來的「波動率」、「年複利報酬率」,以及「夏普指標(代表「每單位風險所獲得的報酬」,數字越大,代表在考量風險之後的回報也越大,是較佳的投資標的)」的比較,並把兩者近幾年的夏普指標,畫成下圖二。

 

表三、0050與某檔全球高收債基金波動率、報酬率及夏普指標比較:

 

報酬率(%)

波動率(%)

夏普指標

0050

1年:46.28

5年:20.66

10年:10.88

0050成立以來:9.74

1年:27.83

5年:16.46

10年:14.75

0050成立以來:18.54

1年:1.37

5年:1.11

10年:0.65

0050成立以來:0.44

熱銷全球高收債基金

1年:-5.95

5年:2.65

10年:4.14

0050成立以來:4.16

1年:21.28

5年:10.02

10年:7.81

0050成立以來:10.70

1年:0.04

5年:0.43

10年:0.40

0050成立以來:0.34

資料來源:理柏Lipper

 

圖二、0050與全球高收債基金近10多年來的夏普指標:

資料來源:理柏Lipper

 

讀者如果把上表三及圖二合看就可以發現:過去債息(報酬)高,波動相對較低,投資人投資在債券上,是會有不錯的成效。但近幾年,高收債基金卻是呈現「報酬率降低」與「波動率大增」的情形。

在此同時,股票投資(以台股0050為例)的波動率,雖然比債券型基金高(反映在RR值上,數字就是比較高的RR4RR5),且也隨著期間變短而增加。但是,如果把風險因素去除(假設投資人承擔相同風險)之後,0050的投資價值,仍舊優於全球高收債券型基金。

又假設單看個股表現,下圖三是台積電近30年的平均殖利率,以及台灣銀行一年期定期儲蓄存款(固定)利率的走勢比較。從圖三中可以看出,銀行定存利率一路下滑到1%,甚至連1%都不到的地步。在此同時,如果投資人同步「存股」台積電,先不要談股票買賣價差的資本利得,單單是股票股利,自2003年以後,就大幅超過銀行定存。

 

圖三、近30年銀行定儲利率與台積電平均殖利率比較:

資料來源:台積電股票平均殖利率:https://goodinfo.tw/StockInfo/StockDividendPolicy.asp?STOCK_ID=2330

台銀一年期定儲(固定)利率(以每年11日為準):https://rate.bot.com.tw/twd/2000-01-01

 

當然,也許有讀者會說:股票殖利率的高低,也與台積電這幾年的股價高低有關(股價高,殖利率低;股價低,則殖利率高)。但從下圖四,台積電近30年的股價圖來看,至少整體大趨勢都是向上的。代表股價向上填息、創高價,扎扎實實賺到股利。

 

圖四、台積電近30年股價年線圖:

資料來源:https://goodinfo.tw/StockInfo/ShowK_Chart.asp?STOCK_ID=2330&CHT_CAT2=YEAR

讀者也可能會說:台積電現在是台股的「護國神山」。但,沒有人能保證它的高獲利能夠長長久久。特別是它未來赴美設廠之後,台灣台積電的價值很有可能大幅滑落。

然而,這就是投資單一股票,與投資一籃子股票的基金或ETF的最大差異—投資個股,很容易受到企業獲利不再維持高檔的宿命,但是投資基金或ETF,一來因為風險分散,二來基金經理人或追蹤指數成份股會隨時進行變動,也會大幅度降低投資人「選不對標的」的風險。

筆者認為,投資人不一定非買股價已經很高的台積電,或是00500056不可。但是,想要安穩且有效率地退休,就千萬別想靠「固定收益型」的金融商品。

沒錯,許多投資學課本都這麼告訴投資人:屆齡退休,或實際退休後,應該在資產配置中,加入高比例的債券。雖然這話是正確的,但是投資人務必牢記:拉高債券比重,並不等同於「投資人可以忽視債券的安全性」。且「拉高債券比重」的重點,是考慮債券的「安全性(無風險報酬)」,而不是「高收益性(高殖利率)」。

如果投資人在退休後,還貪圖高報酬率,那麼,直接去投資股票不更好?再說了,假設債券的固定配息,永遠都會「吃到本金」,對於可能非常長壽的人來說,那恐怕將是一場災難—活得越久,可能會「沒錢可領」。

最後,筆者想與廣大讀者,一同分享最近看到的一則「華爾街女強人給年輕人的投資建議」(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2040/5206698?fbclid=IwAR1lhwCUjna6R0KmekR7XePymFwqztFSVD550FnhzjwHHdxUwU4vRa-Bvjs),希望有助於理財大眾,建立正確的退休規劃新思維。

話說這位從原本的一無所有、連學費都繳不出來,憑恃自己清醒的頭腦,努力學習更多理財投資方法和知識,直到今天,已然成為美國華爾街金融圈最具權力的黑人女性美國實業家米洛迪・霍布森(Mellody Hobson),她對於年輕人投資理財的建議是:在踏上有錢人之路的先決條件,就是要儲備足夠多的閒置(可利用)資本,並且要及早著手進行投資理財。

然而,她不忘強調:存錢與投資應該相輔相成,不能只是存錢而不投資或是只是投資卻不存錢」。米洛迪・霍布森舉例說明,『只是傻傻地存錢,卻不願意投資』就是一種錯誤,一定會跑輸通貨膨脹,反而變得更窮」!

此外她更建議,年紀愈輕的人,手中持股比例最好能盡量多一些。因為當事人至少有2030年的時間,可以複利滾存,也有足夠的時間以長線投資慢慢累積財富。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