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7年10月26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48》從中共十九大演說,找出未來的長期投資潛力產業!

 自上週中共十九大(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之後,國內媒體關注的,多半是與政治有關的議題,包括對台言論,以及最高權力核心的人事安排及鬥爭。

然而,投資本就是無國界的,更何台灣與大陸的經濟關聯度(台灣接單、大陸出口比重)又深,一般民眾想要投資獲利,勢必要關注此一重大訊息。且投資人千萬不要忘了:就算是領土小小的北韓,金正恩三不五時試射一個飛彈,都有可能讓全球金融市場受到影響;更何況是個不管是領土、人口、經濟實力佔全球一、二的中國大陸。

儘管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十九大的演說,只不過是「指導綱領」,細部作法還有待時間推出,但是從這份講稿中,民眾還是可以從中,提早找出未來投資人,可以趨吉避凶的重要方向。

例如有朋友在臉書上PO文表示:「未來10年,台灣人的退休金,可能就要靠投資中國的收入來支持了」。筆者雖不認為,中國大陸會是國人未來的「唯一」投資標的,但在持續龐大內需的支撐力道下,至少它會是個「全世界少數還能有大幅成長機會的市場」。

當然,首先筆者要先「交待」的是:對於習總書記的「兩個十五年(第一階段由2020年至2035年;第二階段由2035年到2050年)」的經濟願景,並不是那麼「看好」。

其中最主要的理由便在於:中國大陸的人口紅利即將於2025年,轉為人口負成長的局面。這個時候,勞動人口的減少不但會壓低經濟成長的動能(因為創造價值的勞動力減少),過高的扶老比(比率越高,代表少數年輕人要扶養更多老人)從歐、日等國的發展進程上來看,也極有可能落入「拖垮家庭及國家財政」的老路子。

根據大陸方面的統計,預計到2020年時,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達到2.48億,老化程度約為17.17%。其中,80歲以上老年人口數更將達到3067萬人,老化問題的嚴重性不可謂不高。

就算時間不看那麼長,根據路透社超過65位經濟分析的訪問調查,中國大陸2017ㄋ年的經濟成長瞭為6.8%,雖然是7年來首次加速,且數字高於政府的目標;但隨著樓市降溫及降低債務風險措施將加大力度,2018年的經濟成長率將放緩到6.4%

然而,就算中國大陸經濟長期並不看好,但在「景氣不好時,也有產業賺錢」的大前提下,筆者仍然覺得以下3大類產業,將是值得台灣投資人注意及考慮的標的。

一、生態綠能產業。當然,關於生態綠能的產業項目眾多,但根據熟悉大陸各產業競爭力狀況的專家表示,從國內市場廣大、石油能源嚴重仰賴國外,以及產業專業技術成熟度...等條件來看,電動車及機器人產業將最為看好。

筆者之所以比較看好「電動車」與「機器人」產業,是因為這兩大產業對於原油稀缺、人口老化極大弱勢的中國大陸來說,不但在發展上更具有「政府全力支持的合理性」,且龐大的市場需求,也能夠支撐這些產業的獲利維持高成長。

二、供給側結構調整佳的產業。簡單來說,所謂的「供給側結構調整」就是將過去中國大陸一窩蜂過度投資、產能過剩的產業結構進行調整,讓「供大於求」的情形,轉為「供給平衡」。

當然,要能導正這樣的「供過於求」的現象,必須仰賴及歷經「產能去化」的過程,並取得一定的成績,且真正有剛性市場需求(例如民眾消費上的必需品,或是國家政策上持續支持)的產業。

三、提供居民養老保障的產業。這裡的養老產業,筆者較為看好的是高端的養老照護及醫療保健產業。理由主要有二,其一是中國大陸老年人口越來越多;其二是相對於青壯人口,退休老年人口(特別是佔就業人口眾多的廣大公務員,以及國企退休員工來說,其薪水完全沒有「退休後打折領取」這回事,退休前領多少,退休後依舊領一樣的錢)的財力還算不錯,能夠支應相關的高端花費。

既然有所謂的「值得投資的項目」,自然也有「避免投資項目」。至於其標的,主要就是屬於「供給側改革不佳」的產業。這其中的產業代表,一個是遭到特別點名、「是用來住,而不是炒」的房地產,另一個則是產能持續過剩的相關產業(例如部分原物料,或是國家政策上就不鼓勵的嚴重耗能產業),以及政府積極要「去槓桿化」的產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金融相關產業。

當然,以上的分析,只是筆者就中國大陸十九大之後,因為政策上的作多,以及中國大陸經濟發展變化下,所提出的投資趨勢預估。但以上的看好產業,並不限於純「Made in China」的產業,而是「只要能順利賺到錢的企業,不管是否是『大陸籍』公司」,都符合以上的標準。

特別是目前台灣人想要投資中國大陸股市,主要有3種管道,一是透過複委託在港股,買到與大陸A股連結的ETF;二是透過國內投信發行的中國ETF指數型基金;三是透過國內、外投信所發行的各種「中國基金」。

其中在ETF部分,多數是上證、滬深或深證...等指數。但這些指數的組成,多數是以金融、地產及能源為主;至於主動式投資的共同基金,涵蓋範圍可能較為廣泛,但由於不同基金所投資的核心產業不同,以及外國人投資中國大陸上的限制,投資人想要順利投資到以上3大看好「純」產業的標的,恐怕短期內還「暫不可得」。

所以,筆者建議短期內在選擇投資標的時,先不要只局限在「投資標的集中在中國大陸」,而是以「是否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標準,做為投資決策的重要依據。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17年10月12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47》從新任諾貝爾獎經濟學得主的「存養老金」建議中,投資人可以學到什麼重點?!

 根據《世界日報》的報導(https://udn.com/news/story/8758/2748691),諾貝爾經濟學獎新科得主塞勒9日表示,由於一般人的投資行為太多「錯誤」出現,所以,他提出了儲存養老金的建議。

裡面包括個人應避免投資股市,同時做到「存滿401K」、「把錢放在費用低的目標期限基金Target Date Fund」與「不要打開定期寄來的投資賺賠對帳單」等3大原則。

有網友看到這些建議,便寫信詢問筆者「這方法可否在台灣適用」?老實說,個人覺得這3點建議還「滿有點意思的」,因此,想在此花點篇幅與各位讀者,聊一聊這3大原則。

首先在「存滿401K」方面,台灣並沒有真正能與美國401K退休金計畫相等的制度。因為美國401K制度有3大重點:其一是「員工自行提撥,而不是由僱主負擔」;其二是「投資標的可以自選,而不是由政府統籌進行投資,並保證最低收益」;第三則是「存入帳戶中的錢一律免稅,但如果要提領,則要課稅」。

以目前國內較為相似的「勞退新制」來看,6%的強制提撥部分,不論是否有轉嫁給員工來支付,但至少名義上是由僱主負擔;另外,雖然勞工可以額外「自提薪資6%」,且有「免稅(免計入個人綜所稅)」的機制,但這項「免稅」優勢,只限於「有固定僱主的一般勞工」,假設是沒有一定固主的勞工(例如掛在職業工會投保),且給付名目不是「薪資(所得格式代碼為50)」,而是「執行業務所得(所得格式代碼為9A9B)」,就沒有這項「免稅」的優惠。

最重要的是:以上不論強制提撥或自提部分的錢,全部都要進入由政府統籌進行投資的帳戶中,儘管有「最低保證收益率(按月依臺灣銀行、第一銀行、合作金庫銀行、華南銀行、土地銀行、彰化銀行等6家行庫每月第1個營業日牌告2年期小額定期存款的固定利率,以計算平均利率)」的設計,但沒有辦法自選標的。且根據總統府年金改革委員會的資料,勞退新制自20057月成立至2016年為止,平均年化收益率是2.90%(請見:http://pension.president.gov.tw/cp.aspx?n=790F40C2F95C4DD3&s=F9E3ABBD197C8169)。

儘管根據總統府年金改革委員會的資料,以工作25年年資為例,勞工保險的所得替代率平均約為38.75%、勞退新制的所得替代率有13.37%(以月投保薪資萬元、僱主提撥6%、每年薪資成長1%),兩者相加的所得替代率,差不多可達52.12%,且如果工作期間拉長到35年,加總的所得替代率可達75.08%(勞保54.25%、勞退20.83%,以上資料請見:http://pension.president.gov.tw/cp.aspx?n=790F40C2F95C4DD3&s=F9E3ABBD197C8169)。

但不要忘了,第二層屬於「職業年金」的勞退新制,其13.37%的所得替代率前提是:薪水每年成長1%。但根據之前人力銀行業者的統計,國內企業平均4.9年才調整一次薪資,且幅度只有3.4%。所以,以上的假設都很可能是「過於樂觀」,更別提按照政府之前的資料顯示,台灣的實質薪資水準陷於停滯,近年來還倒退到低於17年之前。

其次在「把錢放在費用低的目標期限基金Target Date Fund」上,所謂的「目標期限(到期)基金」,簡單來說就是投資人自行選擇「退休年期」,而基金所投資的股、債比率,則由基金經理人來傷腦筋。

一般來說,離退休目標年期越近時(例如預計在2020年退休),基金經理人投資在股票類資產的比重就比較低、債券類資產的比重較高;距離退休目標年期越遠(例如到2050年才退休),基金經理人投資在股票類資產的比重就比較高、債券類資產的比重則較低。

實際了解美國的目標到期基金的投資標的,由於有的基金是投資在股票、房地產、固定收益型債券...等的「指數」類資產,才能夠讓基金的費用「可以較低」。

從塞勒「很多人都認為自己可在股市獲利,但『連規模龐大的投資公司、股票企業,都無法戰勝股市,僅憑個人做出的股票買賣,如何有能力在股市保證獲利』」的說法看來,他會建議投資人用共同基金來「存養老金」,是有所本及理由的。

只不過,國內這種「目標到期基金」並不流行。最早台灣還有3家投信公司,引進這類基金。但是,由於目標到期基金的股債比,是依照「預計退休時間」而定,距離退休年期越久的基金,股票投資比重固定且較高。

所以,一旦遇到股災時,由於投資部位高、股價大跌,反映在基金淨值上時,投資人會因為受不了虧損而贖回。這也是國內引進目標到期基金之後,規模因為越來越小,基金不是「被消滅」,就是「合併到其他基金」中。

最近國內還可以看到的「目標到期基金」這幾個字的影子,則是由基金投信業者推出所謂的「目標到期債券型基金」,再與保險公司的類全委保單綁在一起進行銷售的組合。

但值得投資人注意的是:這種由類全委保單所連結的「目標到期債券基金」,與前面所提到的「股債投資比重依到期年期而有不同」的標的完全不一樣,而是「只選擇距投資人退休年期數到期的債券」為基金的投資標的。

舉例來說,假設投資人還有5年要退休,這種「目標到期債券型基金」只持有債券、不含股票,且全都是「持有5年到期」的標的。業者之所以會選擇這樣的標的,主要是影響債券價格的變數有二,其一是「債券的票面利率」,其二是「殖利率」(當然,投資海外也還有「匯兌」風險)。

以上的前者是固定的,只要發債的機構沒有違約,就會按照票面利率及配息時間定期給付給持有人;但殖利率則會受到市場利率高低,以及投資人青睞程度而出現上、下波動的情形。

至於基金持有固定到期年數債券的好處是:基金經理人完全不用考慮這段期間內,債券價格的波動,因為只要投資標的不違約、有固定配息,就能讓基金投資人到期時,拿到所有配息與本金。

以上一切看起來都完美無缺點,但投資人別忘了。以上固定配息與本金拿回的最大前提在於「發債機構不會違約」。儘管許多基金所投資債券標的,都不見得是「非投資等級的債券」,意思是不用太擔心債券「違約」的風險。然而,曾經經歷過2008年金融風暴的人都知道:雷曼兄弟公司債信,都還是A級(標準普爾評等,相關評級請見http://www.cnyes.com/fc/rating_type.asp),投資人唯一能確定的只是「不可能每一支基金所投資債券會違約」,並非「全都沒有違約的風險」。

更何況,透過類全委保單所連結的標的,只限於債券類的固定收益型商品,並不包括資產配置中重要角色之一的股票;且透過類全委保單連結這種目標到期債券型基金,投資人還要額外支付一筆或好幾筆的保單相關費用,例如保費費用、保單管理費、帳戶管理費或解約費用...等。

在了解了國內、外的差異之後,整體來說,儘管台灣在金融商品的多元性,以及退休金政策上的差異頗大,但是筆者認為從新任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所提供的3大存養老金原則,仍有以下可以參考及延用的重點。

首先,覺得政府退休基金不靠譜,很擔心退休金日後有可能大幅減少的人,可以不把錢(自提6%)繼續投入政府勞退基金中進行投資,但一定要另外準備第三層的退休基金。

其次,由於國內現成目標到期基金很少,投資人除非選擇海外投資標的,否則,仍然可以「自行複製目標到期基金的股、債配置比率」。一般的基本原則是:年齡越大,固定收益型的投資比重就要比較高些。

有的專家建議,可以依照自己的年齡,做為債券比重的依據。例如50歲時,債券投資比重要佔50%60歲時,債券比重就拉高到60%...,其餘則依此類推。

最後,關於「不要打開定期寄來的投資賺賠對帳單」上,筆者認為塞勒的意思,並不是要投資人別定期關心投資賺賠情形,而是「假設投資人有做好股、債比的分配,以及選對核心及衛星持有標的,並且儘量做到分散風險的境界」,真的是不用太在意投資績效的短期賺賠,而中斷了該持續進行的退休金規劃。

但是,筆者認為對於絕大多數短、中期投資、未做到資產配置及分散風險原則的投資人(國內這樣的投資人恐怕佔最大宗),定期檢視賺賠狀況,才能讓自己及時修正短、中期所選擇的投資標的,是否值得繼續持有下去?

否則,原本就是「短打」,而不是做長期投資的標的,一旦長期如此「不打開定期寄來的投資賺賠對帳單」,等到民眾要退休的那一天,才發現退休基金中的金額所剩無幾,恐怕將更令人「無法承受」及「抓狂」吧!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17年10月5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46》藉由大數據的輔助,也許可讓投資更有「預測未來」的可能!

 根據資料顯示,市場持續多頭下,台灣人投資基金金額也持續攀升,境外基金國人投資金額已逼近20153月高點3.36兆,境基金規模也逼近2.2兆,只是兩者今年以來淨流入規模相差三倍之多,台灣人偏好境外基金。

另外按國內投信投顧公會的資料,過去5年除了「跨國股票指數型基金」的規模大幅增加1500多億元外,「高收益債」及「跨國股票」型基金也各有800多億元的成長,且明顯集中在某幾檔基金之上。

之前筆者曾私下了解原因後發現,此一現象(過度集中投資少數幾檔基金)恐怕也與「投資訊息不夠專業深入及多元」有關。簡單來說,就是當某檔基金銷售成績不錯(越多人申購)之下,銀行理專在推薦時,也不容易被投資人「打槍(認為理專推薦錯誤)」。而投資人也會自然而然地,產生「既然很多人投資,也代表該檔基金表現不錯」的認知。當然,筆者並不排除「金融機構會為了佣金高低,而特別集中推薦某檔基金」的原因。

但從以上的理由,或許也可以彰顯出「投資人在選擇標的」上的困難。因為以現有的基金篩選或評比平台為例,普遍顯示的都是「過去的績效表現資料」。但是,每位基金投資人也都了解「基金過去績校不代表未來」。

對於廣大投資人來說,最關注的並不是某檔基金「過去表現是否優異」,而是「未來是否能持續表現最佳」。過去,雖有所謂「質化」的評比,但據了解,也只不過是透過與基金機構或經理人的「對談」,來了解基金在挑選標的上的專業度。

假設投資人要能精準預測某檔基金,未來表現是否能夠超前及表現卓越,恐怕需要更深入了解該基金的每一檔投資標的未來表現。如此一來,勢將面臨一場「在海量資料中逐一檢視」的硬戰要打。

不過,最近筆者參加了一場大拇哥投顧「TAROBO理財機器人」上線的記者會,覺得投資人如果能夠藉由大數據的輔助,也許在挑選投資標的(例如基金)上頭,可以更加便利及有效率。

看到這裡,或許讀者會發問:大數據運作之所以成功的重點關鍵,最主要就是運算及資料的正確性。簡單來說,如果使用錯誤資料,再加上運算邏輯錯誤,那就只會出現「garbage in, garbage out」的結果。那麼,這家號稱建置國內第一個理財機器人的大拇哥投顧,又如何能做到呢?

根據TAROBO大拇哥證券投資顧問公司的說法,該理財機器人收集了目前全球公開銷售的各類型共同基金(不含ETF),以及該基金在半年報或年報中,所有持有標的(股票或債券)的歷年財報資料等(目前系統依分析項目的不同,最早只有各基金2000年以後的資料)。

以股票型基金為例,所調查的範圍是從基金持股的基本面因素分析,例如預估未來每股盈餘成長率(EPS Growth Forecast)、預估未來本益比(PE Forecast)、市值營收比(總市值/營收)等,多達50項以上基本指標,加上基金整體持股的產業集中度、流動性等關鍵風險指標,以及第三方評鑑機構的評等,來評估每一檔股票基金的「未來」潛力。

儘管讀者會說:這些資料不也是「過去式」?話是沒錯,但透過大數據海量資料的演算及比對,也就比較能從眾多毫無頭緒中,抓出能夠「對未來預測有幫助」的方向指引。

就像該公司行銷企劃—王克瑞在記者會上的解說:儘管公司本身及研究單位對企業未來的EPS預估,也都是依照過去的經驗法則進行預測。但是,當時間拉長、資料量提高,它就能抓出一個頗具參考價值的預測方向。

再以以債券型基金為例,TAROBO精算債券的到期收益率(Yield To Maturity)、存續期間(Duration)等重點指標,藉以評估基金手中持債的「真『未來』價值」,與應對市場利率變化的能力,並建立獨特的公司信用評等(Credit Rating)系統,來掌握持債背後公司的風險程度。

這樣繁雜的歷史資料比對及演算工作,對電腦來說絕對是「小事一樁」。但如果要透過人工來進行篩選,可能需要非常多人曠日廢時的進行比對;以上工作對專業投資人來說,就已非常困難,更何況是平日工作忙碌的投資散戶。

當然,這套系統仍然可能存在一些問題。例如首先,儘管TAROBO表示會不斷在「以過去預估未來」與「以現在預估未來」的資料中,反覆測試(Back Testing)並輔以科學統計的方式,來驗證並找出影響債、股價格最有效的因子,讓「有未來性的大數據」成為投資人有效的決策工具。

但這份具有「評估未來獲利及成長性」的資料,是否對基金投資人有著極大的參考性,將有待時間的證實,特別是要經過幾次市場大起大落之後的洗禮,才能更進一步地得到確認。

其次,由於這套系統裡的基金持有標的資料,基金公司提供給基金研究(如理柏)單位的投資組合資料—季報為主,但近年來市場變動快速,基金公司是否靈活彈性調整季報,與實際投資組合間的差異,會不會造成該系統的預測,無法及時反應投資市場現況,仍有待進一步考驗。

再者,目前TAROBO網站提供三種建構投資組合的功能和回溯測試,投資人可以依照個人喜好,自行選擇「達人自選(自行設定股債比重產生專屬投資組合)」、「智能挑選(依風險偏好進行投資比例設定,再由機器人自動產生投資組合)」,或「直選基金(不管任何股債比重,直接挑選基金)」,再透過回溯測試的方式,模擬過去一段時間投資組合的報酬率、波動率及夏普值,進一步挑選適合自己風險屬性的投資組合。

但由於大數據只能夠「顯示結果」,卻不能「解釋原因」。所以,當網站上有越多的人,依賴大數據產出的結果(例如「智能選股」功能的使用)而「做出決策」時,將會吸引更多投資人「做出同樣,但不見得真正適用於每一位個人的選擇」。

第四,目前該系統有關於「高收債」的分類,可能與一般投資人所熟知的方式不相符。以「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投資系列-全球債券總報酬基金—美元AMdis)股」為例,雖然它主要是以投資等級債券為主,但是該系統是以金管會的說明(附註)為基礎,在「每半年」審視「投資組合有30%以上,投資於高收益債券的基金」(每年6月底及12月底審視一次,新興市場債券基金除外)標準下,將這檔基金列為「高收益債券」,而非「投資等級債券」型基金之中,是與目前投資人的認知稍有不同。

最後,由於該理財機既人受到主管機關的「關切」,這套系統目前無法讓一般投資人「免費使用」,必須透過與此簽約的往來銀行、投信、投顧或壽險公司,才能免費使用這套理財機器人系統。

也就是說:假設投資人所往來的銀行等金融機構,因為業務或手續費、佣金等考量,進行基金上架的篩選,投資人可能就看不到所有基金,而只有合作金融機構所銷售的標的。

總之,目前筆者看到的資料,也多半是自2000年(或之後)才開始,有些比較圖表的起始年份,也並不夠久遠。但筆者認為,假設未來這樣利用大數據分析的公司越來越多、收集資料量越大,並且經過更長時間的反覆測試,也許有一天,想要選擇主動式基金的投資人在挑選基金組合上,就更可以快速、便利許多。筆者認為屆時,才能真正算是「散戶投資人之福」吧~

而如果讀者要問「如何使用此系統」的看法,筆者的看法還是:這套系統應該是協助投資人進行長期投資,而不是短線交易的工具,並建議以資產配置,也就是設立核心(長期投資)與衛星(中、短期投資)持有標的的方式進行,且對於沒有太多時間,時時關注基金走勢的投資人,最好用較長的時間範圍來篩選標的,同時,標的也儘量避免單一產業或國家才是!

 

《附註》金管會證券期貨局於1021121日所公告之「投資人投資高收益債券基金及新興市場債券基金應注意事項問答集」之說明如下:

境外基金,國外主管機關多未針對得否投資高收益債券予以限制,或是強制明文定義高收益債券基金。惟本會考量境內外基金之衡平性因素,針對在國內募集及銷售之境外高收益債券基金之認定,係採實質認定方式,即不論基金名稱是否有「高收益」,只要以高收益債券為名或投資策略係以投資高收益債券為主,或過去1年每月底投資組合平均 60%以上投資於高收益債券之境外基金均屬之。另就境外基金投資策略有相當比重投資於高收益債券或過去 1 年每月底投資組合平均 30%以上投資於高收益債券之境外基金,亦認定屬於以高收益債券為訴求之境外基金。因上開基金可以投資於高收益債券這種違約風險相對較高的標的,本會為提醒投資人注意,已要求投信公司以及境外基金總代理人應於基金名稱後方加註「本基金主要係投資於非投資等級之高風險債券」或「本基金有相當比重投資於非投資等級之高風險債券」等類似警語。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