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0年2月27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82》新冠肺炎疫情終會過去,你必須思考的未來7大工作與投資重點

就在全球華人,開始開心迎接2020年舊曆新年之前,中國大陸武漢地區爆發了群聚性的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此一事件,不但造成全球民眾的心裡恐慌,各國政府也開始擔心疫情一旦失控,可能會重創該國的經濟。
例如「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就預估,在新冠病毒肺炎擴散全球的最壞情況下,全球經濟恐將蒸發1.1兆美元,相當於讓全球GDP減縮1.3
特別是當疫情,在東北亞的日本、韓國,以及歐洲的意大利、中亞的伊朗等地「快速大爆發」之後,本週一(24日)全球股市全都開始一齊重挫,包括自疫情發生以來,補了大跌缺口又續創新高的美股在內,都大跌一千多點(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599/4367986?from=ednappsharing&fbclid=IwAR3bniRQF3qi_CA971KYzwEyNWUtsi8k4Qjx2IB09WZWhhL2SG86KXRUH7c)。
如果要說這次疫情,對全球各國人民有什麼重要的「教訓」的話,應該就是:人類未來在面對大自然,特別是比人類細胞小不知多少倍的病毒之際「更要謙卑」,千萬不要輕易相信自己有超級無敵的能力及好運,可以確保疫情不會在小小一個疏忽之間,就演變成無可控制的災難」。因為,突變快速且邪惡的病毒,是不會給人類第二次機會的。
然而對於所有市井小民而言,再惡劣的疫情終將會過去。只不過,如果這種原本存在於野生動物身上的病毒,未來將會極其頻繁地,成為人畜共通的流行疾病,其對於未來企業的經營、人們的生活型態與工作,都將產生徹頭徹尾的變化。以下,是筆者經過思考後,所得出的預測重點。
重點一、能順利導入機器人自動化的產業及國家,最具投資前景。這次中國大陸與後續各個國家的「封城」作法,以及部分商品供應鏈所出現的斷鏈危機,已經挑起許多企業(特別是跨國生產及銷售的公司)的危機意識,並且開始思考「如何分散風險」的對策。
當然,「分散生產地點」是有效對策之一。但如果實際與與分散生產地相比,加速AI機器人自動化,反而是更為快速且低成本的。別的不說,至少機器人沒有語言文化不同的管理問題,效率與品質也較能預期且整齊劃一,更不受各國勞工法規的工時上限等限制。
依個人的初步觀察是:自動化進程將會先從面臨少子化、人力需求不足,且具有國際競爭力品牌的國家開始,特別是歐美與日本。其中,個人特別看好美國的發展進程。
不說別的,美國有非常多跨國生產的企業,再加上美國土地面積廣大,其唯一會遭遇到的困難與問題,就只在於:「用自動化取代人力」會嚴重挑戰主政當局的領導統治。因為,在自動化之後,大量的失業潮將會是各國政府最為頭痛之處。所以筆者預測,只要是勞工人口越多的國家,一旦大量「自動化」之後,其總體經濟就越受影響,長期投資前景就越要「小心謹慎以對」。
然而,自動化已經是未來不可逆的趨勢。所以,不論是AI機器人自動化供應廠商,或是能快速調整自動化步調,甚至是率先完成自動化廠房佈建的製造廠商,則越是值得投資人納入投資口袋名單的標的之一(其中,生產及銷售自動化設備的企業,當然會優先受惠)。
值得投資人注意的是,這一波自動化生產未來可能面臨的挑戰,並不只有各國政府擔心「失業率竄高」的抵制,更在於機器人所需要用到的龐大電力需求。所以,當AI機器人變多,在用電量大增之下,有能力「低成本發電」的電力公司股票,也絕對具有投資前景。
還有一個值得投資人長期關注的投資重點,正是「AI醫療設備廠商」。因為從防疫的角度來看,只要人類侵入病毒所寄生的野生動物的活動範圍之內,未來各種奇怪的疫情,就不可能有停止的一天;且由於病毒不像細菌感染有抗生素可治療(通常只能採取消極性的「支持性」治療),更因病毒流行難以捉摸(特別是RNA病毒突變非常快速,就算研發出疫苗,在病毒快速突變之下,就算可量化生產,也可能不具防疫的效果),藥廠在無利可圖之下,很難先投大錢製造出疫苗,再「賭(等)」病毒「現身」。
正因為如此,目前醫界對於新型態病毒所引發的疫情,只有採「隔離(避免健康與不健康者近距離接觸,患病者則採取「負壓病房隔離」)」的方式。所以,筆者看好的是醫療用的穿戴與儀器設備,反而不是什麼「研發新藥」的藥廠。
重點二、旅遊及運輸產業所受影響有好有壞。這裡面,「運送人」的產業,受傷比「運貨」的較深;而能導入自動化運輸的產業,則將可闖出一片天。
這裡面,有關遊輪業的前景,各位讀者只要從這次鑽石公主號上遊客的四處碰壁的漂流記,就可以得知與感同身受,不用筆者再多做解釋。至於「貨物運輸」方面,除了現代人回復到遠古時代,生活飲食大小事,都能靠一己之力完成,否則,「互通有無」的運輸業,就不可能會有消失的一天。
最近運輸業之所以受到影響,完全是因為疫情與「封城」等措施的關係。然而,一旦有貨運業者順利導入自動化運輸,未來的投資前景絕對會有超出同業的實力。
重點三、天災頻仍,保險業與傳統銀行業將受害深重,包括一般民眾的風險意識,也要跟著修正。原因很簡單,當地球暖化所造成的極端氣候之下,各種天災不但難以事先預測與防範,且所受災害也更加嚴重。
除非承保的保險公司,事先有收到足夠的保費(但保費提高,保戶極有可能不願投保),否則,保險公司(特別是國際再保險公司),以及傳統以「存放」為主要業務、客戶分散在各行各業的銀行業,在未來遇到天災頻仍的前提之下,所受影響也越大。
例如日經亞洲評論訪調的6位專家預測,單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面臨供應鏈中斷和服務業景氣急凍所苦的亞洲銀行業者,合計營收可能蒸發超過20億美元,如果疫情在3月之前無法獲得控制,金額可能將更為可觀。
事實上,除了金融、保險業外,一般民眾也最好趁此機會,建立起正確的投保觀念。簡單來說,有些風險,是可以透過保險「部分」,而非「全部」轉移;有些風險,就只能「自行吸收」。且投保時,應該是「發生率沒有非常高」,且「一旦發生,損失常超出能力所能承擔」的風險,最應優先透過保險來「移轉」。
更重要的是,平日的保險規劃與組合更為重要,至於出國旅遊時所買的保單,只能做為錦上添花、額外增加保障而已,並不能只依靠這些臨時加保的保險,來提供自己與家人充足的保障!
重點四、商品能透過網路銷售的零售業將持續萎縮,連帶影響商用不動產(店面)投資。筆者認為,未來受影響最深遠及沉重的,將是商用不動產,特別是店面的投資前景。理由很簡單,當人們習慣於「不接觸」的消費型態後,過去頻繁與消費者接觸的零售、餐飲業,整體業績想要不下滑,恐怕都很難(https://udn.com/news/story/120974/4368173?from=udn-catelistnews_ch2)。
事實上,之前由於網路的興起,消費者已漸漸改變過去「逛實體商店」的消費模式,寧可把寶貴的時間,用在自己身上(宅在家玩電動、抱寵物、看線上付費影片),也不願意去實體店面採購、排隊。
甚至,過去消費者必須在店裡消費的餐飲業,也因為已有太多外送美食業者,打著「在家享用美食不加運費」的口號,為這一股「在家消費」的趨勢進一步「煽風點火」。
這樣的趨勢,影響的不僅是眾多無豐厚資金後援的小店家,使它們未來的經營將更形困難(因為一來,外送美食平台抽成高達3成,且收入將延後入帳,對於現金週轉不順的店家來說,將是一大營運挑戰;其次,小店家在租金與人事成本雙重夾擊之下,稅前淨利都很難達到三成,更不要說加入外送美食平台,一次就要被扣去三成的收入了),且由於經營不下去而空下來的店面,勢必擠壓到周邊店主的租金收益。
也就是說,當未來有越來越多難以經營下去的店家,加入退租行列之際,除非是持有多年、早已沒有多少貸款成本,寧可空在那裡也不願低租的房東,否則,就只能選擇調降租金一途。而且,這次房東的動作不僅要快,降幅也要夠大,一旦手腳不夠快,在市場景氣低迷之際,空租期間的房租損失,恐怕只會讓自己更加擴大。
如果是想要開店的民眾,筆者倒是真的建議,最好能朝「非實體通路」的方向思考。畢竟在可預見的未來,除了少數「非得面對面才能提供服務」的業種之外,其於大多數目前來看,都可以順利融入並使用網路這個通路而獲利。當然,在風險無時無刻不存在之下,也要準備更多的開業營運周轉金。
重點五、大宗商品未來投資「兩樣情」。其中,黃金與農產品價格會因為天災而短期跳高,而油價以及與經濟景氣密切相關的產業則看空。理由很簡單,如果是全球性的災難(例如這次新冠肺炎的影響,遍及全球各地),全球資金瘋狂湧入黃金及美債,進而造成使用減少的原油,以及其他大宗商品價格下跌。
還有一個會受到各種天災影響的投資標的,就是大宗商品裡的各種農產品。不論是從地球暖化的題材,或是極端氣候的角度,未來農產品的價格大幅波動勢不可免。因為從「民以食為天」的角度來看,民眾什麼都可以省,就是「填飽肚子」沒法省。所以,至少食品類產業的長期投資不應看淡。
此外筆者也相信,只要美國本土不受到各種利空影響,黃金、美元及美債,都是投資理財大眾避險的好工具;就算美國本土受到深重的影響,至少黃金這個避險標的的價格「一定不會寂寞」。當然,假設天災人禍發生了一段時間,且狀況也已受到控制,還要去搶黃金、美元及美債,恐怕套牢的機會比較大些!
重點六、「持有較多(類)現金」更顯重要!現金的用途很廣,一來,未來天災人禍發生的機率不小、頻率也可能很高。一旦發生股市重挫時,就可以加碼進場!
二來,就像這次疫情持續發展之際,不論是暫時難以回到工作崗位賺錢,或是因為百業蕭條、收入降低,造成店家資金週轉不及等,擁有較多的現金以應急,都是能讓自己能撐過疫情寒冬的最佳利器。所以,筆者建議讀者,最好都持有一定金額「變現性,且安全性高」的公債。
重點七、不具有「與真人面對面」必要性與價值的產業,很可能逐步遭到逃汰,也將會影響未來每一個人的就業樣貌。在這波疫情之後可以預期的是:所有的工作者,也都將因為人與人之間儘量避免接觸,而面臨一波新的工作型態革命。而當企業調快了「自動化」的步伐,除了彰顯出一定的「投資機會」外,也將帶出未來的「工作風險」。
事實上,會被AI機器人或網路所取代的產業,不僅是製造業,未來也將與服務業有關,例如運輸、送貨、傳統會與消費者面對面,但銷售不必一定透過實體通路的產業,像是與「食」、「衣」或「日常用品」有關的消費性服務業。原因很簡單,現在網路下單及送貨的機制相當便利,且多數是「(一定金額)免運費」,一般民眾已經沒有太多理由,拒絕如此便捷的服務模式。
除了許多行業的人,工作會被AI機器人給取代外,未來還可能只會剩下兩種工作型態,其中之一是「需要動腦及思考的全職工作」,另一種則是「只花體力、不需要動腦的計時工作」。
其中的前者(正職,領月薪的工作),將會越來越少;至於後者(依時薪或按件計酬的工作),則將會越來越多,且市場競爭也會越來越大(因為「人浮於事」)。
但是,由於後者的工作特性是「唯有一定時間及勞力的付出,才會有相對的收入」,且在「供大于求」之下,每一份工作可能連自己都無法養活。所以,現在每一位工作者,都必須嚴肅而認真地思考:如果在自己65歲退休之前,現有工作很可能被機器人取代,自己還有哪些新「頭路」的機會?
也許以上的預測,不一定會在短短一、兩年間就立刻發生,但筆者堅信,趨勢的特性就是如此—一旦形成與發展,就會「沛之而莫能禦」的「一路不回頭」。因此,所有人都應該要提早思考這些問題,並及早做好因應及打算才好!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聯合新聞網》刊登網址:https://fund.udn.com/fund/story/7488/4375395?fbclid=IwAR2-h24dFZXxRQhnxOR6uRw_VJk_hxqC-D0jWaK7b7ibV3DeSFg9NL762x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