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8年1月25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56》2018年投資佈局該注意的4大主題

 《說明》由於筆者參考的資料非常多,許多論點的分析,都必須花一些篇幅,才能讓讀者完全了解問題的來龍去脈。雖然在多次大幅刪減之後,字數仍舊不少。因此,假設只想快速獲得投資方向及重點的投資人,可以只看「藍色字」的重點提示。

 

說到有關投資預測,向來就有極大的風險。例如美國《華爾街日報》就在去(2017)年11月底時,比較了2017年華爾街對市場的預測與實際結果發現:華爾街的預測與實際狀況幾乎相反,而標普500指數一度漲破2,600點的歷史新高,更是沒多少人預測到。

事實上,2017年全球金融市場經歷了非凡的一年。美股動幅度之小創下50多年來紀錄,MSCI全球股市指數每個月都上漲。根據《華爾街日報》援引 FactSet的數據指出:「2018年經合組織OECD國家的股市攜手齊漲,為2010年以來首次。除美國外的明晟全球指數MSCI ACWI今(2018)年將累漲24%,是2012年以來,首次比美股標普500大盤表現還要好」。

且也有媒體拿經濟學家一年前所做的2017年預測,與彭博資訊201712月新出爐的預測調查相比後發現,2017年全球實際經濟表現令悲觀者跌破眼鏡。其中,歐元區是最大驚喜,最新預測顯示2017年該區成長率可達2.3%,居然是十年來最強的一年,且遠高於2017年初所預估的1.4%

就連成長率受脫歐影響而掉到七大工業國(G7)中最低的英國,2017年的成長率也略高於年初時候的預期。至於美國就更不用提了,不論是成長率、失業率、通膨率...等各項指標都顯示:2017會是美國經濟十年來表現最佳的一年。

另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各界對於美元的預測。在2016年底時,各大分析機構均預測2017年美元是個「升值」年(當然,也包括筆者)。但一年過去了,實際的狀況卻是:「2017年以來,美元指數下跌了9.6%,可能創下自2003年以來,最大年度跌幅,亦將創自2012年以來,首度下跌的一年」。

2017年對美元來說,是剛經歷了自2007年以來表現最差的一年。因為,衡量美元兌一籃子16種貨幣匯率的《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美元指數,就下跌了7.5%

對此,WSJ專欄作家麥金拓(James Mackintosh)就指出,許多投資人已開始收到許多華爾街對2018年的預測,但幾乎沒人談到對2017年預測的普遍失誤,這些失誤有兩個教訓。第一,當所有人都同意價格會往某個方向走的時候,情況可能很危險;第二,對經濟運作的了解程度,比自己認為的低很多。

James Mackintosh就認為,「投資人該了解的是,華爾街分析師們年底展望的價值在於當中的分析,而非預測價格」。而從這樣一個脈絡出發,筆者也想從「分析,而非預測價格」的這個角度,與讀者們一同分享個人對2018年及日後趨勢的看法。

整體來看,綜合各個專業分析機構的說法,2018年全球景氣是有比2017年要好。且更重要的是:多數分析機構及專家幾乎都異口同聲地提醒投資人,要注意「全球貨幣政策趨緊」的重大風險,特別是美國聯準會的升息時間、次數及力道。

而筆者在彙整及消化非常多的資料之後,將2018年的投資重點,濃縮成以下4大主軸。

首先是「人口老化」的議題,關係到不同國家的經濟好壞及未來投資前景。也就是說,投資人必須慎重思考「人口老化」這個議題,將對個人投資展望的深遠影響。

記得去(2017)年第三季時,就有一篇《日經亞洲評論(Nikkei Asian Review)》根據德勤會計師事務所(Deloitte)的報告就指出:「即使老化人口將創造如健康照護等新產業機會,但眼前最大的挑戰就是勞動力不足。現在中國 15~64 歲勞動人口將從現在的70%,到2050年剩下60%。聯合國報告認為,加上其他的勞動市場挑戰,中國在成為富裕國家之前,首先會面臨嚴峻的人口阻礙。德勤報告指出,人口挑戰將在未來10年,抑制中國經濟成長率達4.2%」(http://technews.tw/2017/09/25/aging-population-impact-asia/)。

既然人口老化會嚴重侵蝕一國的經濟成長,那麼,投資人在擬定2018年及日後長期投資佈局時,就不得不慎重考慮此一變數。而從最近一篇引述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人口司,所發佈的世界人口展望資料的《華爾街見聞》文章(https://news.cnyes.com/news/id/4023819)圖中(下圖一),讀者可以清楚地了解世界各個區域,「人口老化」或「人口萎縮」的問題嚴重性。從圖中可以看出,人口老化最嚴重的地區是「歐洲」、「北美」及「大洋洲國家」

 

圖一、世界主要經濟體人口結構分析:

資料來源:《華爾街見聞》(https://news.cnyes.com/news/id/4023819

 

所以,筆者已經先把歐洲地區,從未來投資配置中優先刪除。至於美國,根據《華爾街見聞》的分析,儘管全球各國的生育率均降低(相比2000-2005年,2010-2015年,非洲的總生育率從5.1%降至5.1%,亞洲從2.4%降至2.2%,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從2.5%降至2.1%,北美地區從2.0%降至1.85%),但到2050年時,美國還是目前的發達國家中,唯一一個仍然排在新增人口排名榜單上的國家(新增人口逐漸來自移民)。所以,內需市場龐大的美國,仍將具有一定的投資潛力存在。

事實上,人口老化及人口萎縮影響最大的,就是一國的消費與產能,並進一步阻礙經濟成長的持續發展。相反的,國家人口眾多,且GDP貢獻度都高度集中在「消費」上的國家,不但是2018年較為看好的投資標的,才更能確保未來的投資獲利。

若提到全世界的人口大國,首先就是人口超過14億的中國大陸,其次,則是緊追在後的印度(13億多人)。儘管中國大陸人口的老化程度大於印度,且根據聯合國的預測,將在2030年被印度所超越,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

但值得投資人深入思考的是:「消費」對GDP貢獻度在中國大陸與印度都差不多是六、七成左右(請見下圖二),但更重要的是中國大陸出口到印度的金額,遠遠超過於印度銷往中國大陸的數字。

 

圖二、歷年中國大陸GDP成長與貢獻來源:

資料來源:摩根資產管理;(左圖及右下圖)CEICFactSet,中國國家統計局;(右上圖)財新 / Markit。「Guide to the Markets – Asia」。最新資料:截至20171231日。

 

因為根據之前的媒體報導(http://www.pixpo.net/post453148),去(2017)年10月印度對華出口同比創下53%的增幅,達到12.4億美元。但是,如果進一步檢視相關資料可以發現:2016年印度對中國出口89.6億美元,從中國進口606.6億美元。也就是說,中國大陸賺印度的錢遠遠更多。

再加上中國大陸股市的「基期不高(過去幾年全球股市瘋漲,但陸股幾乎是不動如山)」,因此假設讀者詢問筆者個人的看法,則「看好中國大陸股市」的機率,恐怕是遠高於「投資印度股市」的。

當然,人口老化固然會造成一國的經濟成長減緩,但「人口老化」的商機,也同樣能撐出一定的投資潛力。在這部分,筆者就相當看好因應老年化的的「機器人」、「電動車」、「AI」,以及與銀髮族日常生活相關的「食衣住行」產業,特別是「醫療保健」相關產業的投資前景。

順帶一提的值得全球佈局的產業,則是電力、發電相關產業。這是因為假使未來電動車買街跑、機器人無處不在的話,必須有相當的電力供應才行。更何況,發展虛擬貨幣的一大特性是「非常耗電」。

其次,資金緊縮不是問題所在,「可能流向哪裡」才是最大重點。關於多數分析機構所關心的「貨幣緊縮」,筆者認為它不是不重要,而是現實環境恐怕「不如人願」。

理由之一是全球高齡化趨勢之下,除少數國家或地區外,通膨很難快速暴衝;理由之二是「政府在面臨稅收減少但支出增加之下,『大幅舉債』勢不可少,但為了降低發債成本,包括美國政府在內的各國,恐怕都不會笨到大幅拉高發債成本」。

因此筆者認為,所謂的「縮表」及「升息」,恐怕都只是個「假想敵」,投資市場最在意的,還是「資金的真正流向」。且老實說了,新興市場這幾年投資收益如此豐厚,絕對與國際熱錢的流入密切相關。

但相關數據顯示,經過2年上漲80%後,新興市場指數已來到8年新高,且許多新興市場國家股市的漲幅,都領先於美國股市(請見下圖三)。因此,新興市場還有可能再創新高嗎?

 

圖三、2017年部分新興市場國家股市與美股比較:

資料來源:《CNN》(https://news.cnyes.com/news/id/4002910

 

儘管有不少分析機構,仍舊看好新興市場(特別是新興亞洲)的景氣,其理由包括了以下3大原因—「弱勢美元(代表國際熱錢仍會持續投資新興市場)」、「亞洲的經濟成長持續復甦」,以及「本益比及股價仍低於平均值」(請見下圖四)。

 

圖四、MSCI綜合亞太(日本除外及標準普爾500指數比較:

資料來源:摩根資產管理引用FactSetMSCI,標準普爾,摩根資產管理。 預期本益比乃以最新指數價格除以未來12個月的共識企業獲利預測為準,採用自下而上方法計算,並由FactSet Market Aggregates提供。報酬僅以價格變動的累計報酬 為準,並不包括股息再投資。過去的表現並非目前及未來績效的可靠指標。Guide to the Markets – Asia」。最新資料:截至20171231日。

 

但是,筆者對此是較為保守的。不是短期投資人投資在新興市場股市或債市「賺不到錢」,而是因為資金的流動非常快速且善變,一般人很難精確掌握熱錢的正確流向。一旦手腳、動作不夠快,就很容易被外資「倒貨」的對象。

另外,各投信均看好2018年新興市場的後市。但,新興市場被看好的主要原因,還是跟中國大陸經濟有關。換言之,新興市場想在2018年維持牛市,最大的前提就是「中國際濟必須持續擴張與增長」。而根據世界銀行與IMF的預測,中國大陸未來的經濟成長率雖高,但都是「向下的趨勢」(請見下表一、二)。

 

表一、世界銀行(WB)的經濟景氣預測:

 

2018

2019

2020

全球

3.1%

 

 

美國

2.5%

2.2%

2%

亞太6.4%

6.2%

6.1%

6%

中國大陸6.8%

6.4%

6.3%

6.2%

印度6.7%

7.3%

 

 

已開發國家

2.2%

 

 

新興市場&開發中國家經濟體

4.5%

 

 

東亞6.4%

6.2%

6.1%

6%

資料來源:彙整自新聞報導

 

表二、IMF對的經濟景氣預測:

 

2017

2018

全球

 

3.9%

美國

2.2%

2.7%

歐元區

2.1%

2.2%

新興市場

4.6%

4.9%

新興亞洲、開發中亞洲

6.5%

6.5%

中國大陸

 

6.6%

日本

1.5%

1.2%

印度

 

7.4%

資料來源:彙整自新聞報導

 

表三、2018年美國經濟:

 

2017年預測

2018年預測

Bloomberg

BOA/ML

JP

Goldman Sachs

IMF

GDP(年增率%

2.1

2.4

2.3

2.0

2.5

2.2

CPI(年增率%

2.0

2.0

1.9

2.3

2.0

2.1

政策利率(%)

1.50

2.0

2.25

2.25

2.50

--

 

2015

2016

2017

2018

實質GDP(年增率%

2.9

1.5

2.1

2.5

消費支出(年增率%

3.6

2.7

2.7

2.7

政府支出(年增率%

1.4

0.8

0.0

0.9

民間投資(年增率%

5.2

-1.6

3.0

4.2

出口(年增率%

0.4

-0.3

3.2

3.3

進口(年增率%

5.0

1.3

3.8

3.7

資料來源:國泰投信彙整自Bloomberg

 

表四、2018年歐元區經濟:

 

2017年預測

2018年預測

Bloomberg

BOA/ML

JP

Goldman Sachs

IMF

GDP(年增率%

2.2

1.8

1.7

2.1

2.0

1.9

CPI(年增率%

1.5

1.4

1.1

1.2

1.3

1.4

政策利率(%)

0.00

0.05

0.00

0.00

0.00

--

 

2015

2016

2017

2018

實質GDP(年增率%

2.1

1.8

2.2

1.8

消費支出(年增率%

1.8

2.1

1.7

1.8

政府支出(年增率%

1.3

1.8

1.2

1.2

民間投資(年增率%

3.3

4.6

4.0

3.9

出口(年增率%

6.4

3.3

4.7

3.7

進口(年增率%

6.7

4.7

5.2

4.6

資料來源:國泰投信彙整自Bloomberg

 

且投資人更不要忘了,全球股市最近兩次「超過10%的下跌」,都是由中國擔憂引起的。這兩次分別是在2015年夏天,以及2016年的年初。所以,一旦中國大陸政、經、金有任何風吹草動,整體新興市場的景氣也會嚴重受傷。投資人就算想賺到新興市場財,切記採取「短期打帶跑」的策略。

特別是以年初至今為例,在美國通過新的減稅案之後,原本預期可能會回流美國的資金,卻繼續留在新興市場原地,不但股市大漲,也讓各國央行擋不住貨幣的強勁升值。但投資人千萬別忘記這一點:現在美元不回流,不表示美元永遠都會停留在美國本土之外,繼續開投資獲利的狂歡派對。

由於豐沛的國際熱錢,流入新興市場股市、債市及匯市,讓2017年的投資人,享受到資本利得與匯兌收益(債券投資還有股息收入)。因此,對於2018年的投資展望,多數機構最為看好的標的,一是新興市場高收益債,另一個則是大陸股市(A股)。但筆者想要特別提醒投資人:慎選標的比市場更重要。

對此,筆者想先提一下最近看過一本書的心得是:《當全球化停止轉動》一書的作者—Gervais Williams認為,全球化讓企業利潤「異常成長」了30年,這段期間,全球股市巨幅上漲。

但是,正由於市場長期上漲,年報酬率驚人,就算中途有所下跌,隔幾年便可上漲。所以,投資人的喜好轉向「依大盤表現」來評論基金經理人的績效,ETF才逐漸成為市場投資人的偏好目標。

只不過,Gervais Williams在這本《當全球化停止轉動》一書,最大的投資建議是:ETF(指數型基金)將不可靠,而「積極選股」才是一大重點。其理由是:當全球化的好處用盡時,將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會出現衰退,投資的平均績效將失去吸引力,主動式投資才有可能獲利(詳細的原因分析,請見該書的「第一部」)。

因此以高收債為例,不管全球央行是否強力緊縮貨幣,或是資金快速朝向美國流動。對於新興市場企業,特別是發債單位的風險,絕對不可小覷。原因是在過去全球低利率及負利率的環境下,不論是各國企業或國家,都紛紛投入發債的行量,並且推升整體發債規模續創新高。

根據根據Dealogic資料,截至2017年底為止,企業界和多國政府透過銀行團聯合承銷方式發債的總規模,已經突破6.8兆美元。在這6.8兆美元裡,包含以房貸或資產抵押的證券和擔保債券,但不包括美國和英國等標售的公債或市政債券。

雖然在市場利率上升期間,高債息債券因為利息較高,債券價格的波動會比低票息債券要低,且可以從高債息收益中獲得更高的收益(如果是非美元計價的債券,還可能因為該國貨幣升值而產生匯兌收益)。

但投資人不要忘了,債券投資也不見得「穩賺不賠」,因為當企業倒閉破產時,債券價值是有可能「歸零」,且如果計價貨幣幣值大跌,投資人也同時要付出慘痛的匯兌損失。

下圖五就是提醒投資人,債息高或匯兌損失,有可能讓投資人獲取高報酬,或是抵消債券價格下跌的風險。但同樣的,假設美元升值、新興市場貨幣貶值,發債企業經營前景又受到影響,投資高收債的人恐將面臨三重的損失。

 

圖五、固定收益投資獲利來源分析:

說明:黑點是各債券整體報酬率、藍色代表債息收入、深紫色代表資本利得、淺紫色代表匯兌損益

因此,筆者建議投資人就算是投資「高收債」,也要「慎選」投資標的。也就是說,「高配息」固然重要,但絕對不能不同時考量基金投資標的的債信評等。特別是國人所買的「高收債」基金定義,可能與實際投資內容有所差異。

這是因為依照金管會102926日「金管證投字第1020034746號令」規範,境內證券投資信託基金(下稱境內基金)可投資之「投資等級債 券」,為信用評等達【BBB】等級以上之債券;投資於信用評等未達【BBB】之債券,則屬投資於「非投資等級債券」。另境外基金亦有可能投資於高收益債券,其高收益債券之認定與境內基金或有不同,實務上多係以信用評等達【BBB-】等級以上之債券為「投資等級債券」,未達【BBB-】之債券為高收益債券。

以上簡單來說就是:標明為「高收債」的基金,並不是100%投資在債信評等較低的債券標的。投資人在選擇高收債基金時,必須同時詳細了解各基金基本資料裡的投資標的才行。

至於中國大陸的投資,目前各機構都比較看好獲利表現較佳的A股(請見下圖六)。外國人可以投資的標的,主要集中在A股與H股(國企股)上。但是,投資人在選擇投資標的上,會有以下的困擾及問題。

 

圖六、與H股相比,A股相對較便宜,且獲利前景較高:

 

由於A86%屬市低於100億人民幣的中小型公司,投資人在選股上會面臨「良莠參差不齊」的問題。但如果直接購買以MSCI A股指數為參考的基金,以目前公告前10大持股標的來看,又全都是漲多的金融類股(金融股還多了「去槓桿化不成功」的變數)等大型權值股,能否在未來享有「中國股市低基期、高獲利」的投資優勢,將會是一大疑問。

特別是筆者較為看好的,是比較偏向中國大陸具有全球技術競爭力及市場佔有率的電商、AI人工智慧、電動車及長照、醫療保健概念的產業。所以,除非投資人能買到以上「股價基期低」的一籃子股票基金(投資人單買個股的風險太高,筆者更不建議),否則,投資風險仍舊不低。

另一個順著「資金流動」而可能受惠的標的,可能就是跟美國的「減稅」方案有關的美國金融類股。根據國內瑞展產經董事長陳忠瑞的說法,「美國稅改案快速過關則是美股的續命丹,未來十年稅改企業減徵的1.5兆美元,將直接流向美國企業。研究單位預估,企業盈餘將多增加5%-10%。企業獲利上升的預期,馬上反映在股價上,暫時忽略國家負債快速累積的潛在風險」。所以,美國金融類股的前景似乎可期。

再者,「去全球化」將成為不可擋的趨勢潮流,進一步加深市場的波動性。關於「去全球化」的發展,筆者建議讀者可以參考上面所提到的,《當全球化停止轉動(大是出版)》這本書作者—Gervais Williams的看法。在這本書中,他的核心命題就是「過去長達數十年的全球化,已經到停止及準備逆轉的階段」。

在書中,Gervais Williams從最能察覺到即將到來的社會(與接踵而來的經濟)變化的「政治」領域,從全球各地多個民主國家擁護「民族主義」的政客上台執政,看出了「反全球化」這個廣泛,且速度加快的趨勢。

至於川普不斷放話退出貿易協定、提高關稅壁壘,以及最重要的「減稅」方案通過,只不過是保護主義抬頭、去全球化的重要代表作而已。其實,除了美國在積極「去全球化」之外,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導,歐洲單一市場今年成立25周年,但歐盟國家近來卻興起一股經濟民族主義(economic nationalism)的風氣,各國紛紛築起貿易壁壘,也令「歐洲經濟一體化」的目標備受考驗。

而全球這一波「自掃門前雪」的「利己為上」的風向,會有可能轉向,或是被徹底打破。因為,根據《當全球化停止轉動(大是出版)》這本書作者—Gervais Williams的看法,這樣的趨勢之下,代表對全球成長極為重要的「資金」、「貨物」與「人們」的自由移動,將就此告終。簡單來說,此一「去全球化」對金融市場的最大影響,就是「資金」的移動方向。

理論上來看,經濟成長越不靠出口(「出口」對於GDP貢獻度越低)的國家,越容易喊出「去全球化」,而「出口佔GDP比重越高的國家」,則越會受到「去全球化」的影響。

如果從下圖七,便可看出不同國家對於「全球化是否有利」這個議題的贊同度—越是新興市場、沒有龐大內需市場(主要是看「人口眾多」)的小國,越需要依賴「全球化」的進行。且正因為經濟成長重度仰賴「出口」的拉抬。

 

圖七、不同國家對於全球化的感受度:

資料來源:Morgan引用FactSet,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摩根資產管理;(左圖)經濟學人 / YouGov,世界銀行。 *由於歐盟被視為一個區域經濟體,因此歐盟出口佔其國內生產毛額的百分比並不包括歐盟的區內貿易。 按購買力平價計人均國內生產毛額變動乃以世界銀行數據為基準。Guide to the Markets – Asia」。最新資料:截至20171231日。

 

因此,越是「出口佔GDP比重高」,且出口到「『去全球化』旗幟最為鮮明的美國及歐洲」的新興市場小國,2018年及未來的經濟景氣恐怕就不可能會大好,投資的前景當然會大打折扣。

從下圖八,投資人還可以看出另一個2018年佈局重點提醒,那就是「出口佔GDP比重越高」,且「出口至中國大陸比重越高」的國家,就要特別小心中國大陸經濟景氣榮估這一大變數。

 

圖八、2016年主要國家出口佔國內生產毛額份額:

資料來源:Morgan引用FactSet,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摩根資產管理;(左圖)經濟學人 / YouGov,世界銀行。 *由於歐盟被視為一個區域經濟體,因此歐盟出口佔其國內生產毛額的百分比並不包括歐盟的區內貿易。 按購買力平價計人均國內生產毛額變動乃以世界銀行數據為基準。Guide to the Markets – Asia」。最新資料:截至20171231日。

 

最後,「中美大對決」將是影響未來數年全球投資市場的重要變數。老實說,不論是俄羅斯,或是頻頻試社導彈的北韓,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碟小菜」。因為,全世界不論在土地面積、經濟或甚至武力上堪稱可以與美國「一決」的對象,大概就屬中國大陸了。

也許投資人會問:「中美對決」跟台灣的投資人有何干?對此,投資人最要謹記一大投資重點,那就是「兩強相爭,小心站太近的被波及」。這句話的意思,其實指的就是台灣。

以這次美國第一波推出的提高太陽能及洗衣機的關稅為例,雖然中國大陸、南韓等受傷不小,但台台灣太陽能電池占美國進口量45.7%,是美國主要進口來源,傷害不可能不大。

甚至有報載,已經有不少台商在思考:直接赴美設廠以降低高關稅衝擊。一旦整個產業鏈都搬去美國,對台灣的太陽能產業就可能面臨「空洞化」的命運。而一旦美國課徵高關稅的項目越多、越集中在台灣出口到美國的大宗,恐怕就是「影響深遠」了。所以,讀者若想問筆者對於「台股未來的前景」有何看法,以上應該已有進行回答了。

在文章的最後,請容筆者談談去年筆者看好的黃金,以回覆一些讀者的詢問。老實說,在現代各種金融支付貨幣發達的現今,黃金唯一的價值,恐怕已經剩下「保值」與「隱藏資產」了。

但問題是:假設全球市場利率上升,或是通膨依舊不振,黃金這「保值」功能恐怕也會大受影響。且當不受各國央行監管的虛擬貨幣,搶食掉黃金「隱藏不用報稅資產」這一項優勢後,黃金也許就真的只剩下各國央行的「外匯儲備」功能了。

更何況,筆者認為只要美國能維持全球軍事強權,黃金的「避險」功能都有可能受到美元一定程度的影響,而被削弱許多。綜合以上的原因,2018年的金價除非有了不得的話題(也就是各國央行及個人必須持有黃金才行),否則,金價不是不會漲,只是可能漲幅不大而已。

那麼,2017年火熱飆漲的比特幣,後市會如何呢?筆者還是與去年相同的看法:虛擬貨幣因為不記名、可藏錢的特性,永遠都會有一定的「市場需求」存在。特別是在全球瘋狂貨幣寬鬆政策之下,這類標的的「投機商品」性格,還遠大於「交易功能」。

只不過,這些非各國央行所設立的虛擬貨幣,終究會受到世界各國的打壓。想要「投資」這類虛擬貨幣的人,不但眼光要「看的準」,心臟也要夠強大,才能面對市場大幅起伏的衝擊。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