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8年5月24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65》只有「人味」,才是業務員贏過機器人的最大武器!

 如果要問近一、兩年最熱門的就業趨勢,「AI機器人將取代人工」絕對是其中最重要的議題。假設要問業務員心中最煩惱之事,「怕被AI機器人取代」也絕對是其中的第一名。

由於最近一、兩年,筆者在不同場合與不少業務員接觸的過程中,所接受到對方最為困擾的問題,就屬「在AI機器人來臨的時代,自己要如何才能『不被逃汰或取代』」?

記得前幾天,有媒體在專訪有「AI 女王」之稱的香港科技大學教授馮雁時就指出:「不想被機器人取代,就絕對別做AI擅長的事」(https://news.cnyes.com/news/id/4125640)!而這觀點,跟筆者之前《「我是有錢人」迷思558》想讓薪水「領的久、領的多」,就一定要好好思考這2大重點!(https://fund.udn.com/fund/story/7488/2994804)文章中所說不謀而合。但筆者更想說的是:業務員想在未來生存,還必須具備機器人最不擅長的項目才行。

剛好上個星期,筆者受邀前往「社團法人中華保險與理財規劃人員協會(IFPA)」第十屆授證大會及理事長交接晚會中,聽到新任理事長劉先覺的致辭,深深覺得「頗有同感」。

在演講中,劉先覺理事長特別強調,要能在時代的變革中,晉身成為「保險業務菁英Agent 4.0」,必須持續培養自己以下的4大特質:

一、全方位與多元化的保險理財專業服務:熟悉保險產品,包括壽險、產險,以及各式新型態的風險(如網路風險)、風險管理工具(如智慧型配戴、感應器)成為全方位風險管理專家。

二、善用新型態科技工具與個人的銷售專業相輔相成:使用各式新型態科技工具、移動裝置、溝通模式,包括各種型態的網路溝通平台(Line、微信)、社交平台(FacebookLinkedIn)、學習平台(Google、好險網),甚至未來使用機器人助理!有效快速的優化業務開發與客服的工作!

三、提供線上、線下O2O兼顧的服務才是王道:量身訂做給客戶的個人專屬服務,是保險業務夥伴最重要的價值,也必需同時提供在網路上更方便於客戶的7/24基本服務,精簡效率。此外,應該積極創新業務拓展模式,開發網路上大量且有效的準客戶名單。

四、愛與關懷是人際關係互動的根本:讓客戶充份感受到我們對於「人」的愛與關懷,這絕不是理財機器人、保險機器人、稅務規劃機器人、養生健康機器人所能取代的!

而在劉先覺理事長的「Agent 4.0」的主張中,筆者認為前3大必培養特質,可以說是未來每一位工作者,都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特別是風險管理是投資理財中的一環,所以,保險業務員不能只熟風險管理,而不能不了解整體財富管理的內容、工具,以及網路各種科技的應用。否則,就很難不在新時代中,被「跨界」的競爭者給取代。

這也難怪一份由IFPA保險與理財規劃人員協會委託「好險網」針對保險業務夥伴進行的線上問卷大調查(https://www.phew.tw/article/cont/phewshare/video/develop/3996/201805223996)顯示,業務員端所希望的數位化轉型需求,最主要是「公司導入或建置數位化環境(98.4%)」、「能被給與更加多元化與彈性銷售的財富管理平台(97.6%)」與「希望主管機關能放寬保險業務在網際網路上招攬的限制(86.2%)」。

更有媒體引用保險從業人員的說法,數位化時代的來臨,消費者已經相當習慣於在網路上搜尋資料、進行決策,甚至下單購買付費,金管會卻仍然禁止開放網路招攬,非常不符合電商時代消費者使用習慣

事實上,筆者就有碰過幾位年輕一代的業務員,已經不走傳統人對人的銷售招攬模式,而是全數從網路上開發客戶名單。因此,筆者認為,「人」與「專業」,雖然是可以拉開與同輩競爭者距離的重要關鍵,但與機器人相比,「人味」恐怕才能「更勝一籌」。

只是以所謂的「愛與關懷」為例,絕對不只是「常常與客戶電話或面對面聯絡」,或是「常常請客或送客戶禮物」這回事。筆者認為,不管業務員具有多少專業,或多麼精通網路招攬手法。假設無法做到「以人為本」及「以客為尊」的精髓,想要在此行業中長久生存,恐怕是有極大難度的。

事實上,「站在客戶的立場思考」這件事說的簡單,真的做起來卻很困難。因為,當客戶的利益與個人業績及生計產生衝突之際,業務員還能有多少的堅持,恐怕就得「極端考驗人性」了。

而從客戶的角度思考,還同時包括「從專業角度提供對方建議」。當客戶比業務員專業時,這個命題也許並不存在。因為在這個時候,業務員只有「回去再進修」一途,別無他法。

但是,當客戶不見得更為專業時,業務員是否有勇氣及能力,說服客戶信任其專業?當然,業務員專業是一回事,但,有沒有能力用對方聽的懂的話語「如實地翻譯」給客戶聽?而且,不會特別揀客戶想聽的部分說,或是特別避談會影響客戶買單的內容。

因為儘管現在有許多民眾,已經習慣從網路上獲取投保的知識。但是,並不表示他們對保險的認知,是100%正確無誤的。更有可能因為網路訊息太多、內容虛、實夾雜,而讓客戶吸收到錯誤的觀念。

而接下來的問題是:當業務員明知客戶的資訊,並不正確時,到底有沒有勇氣向保戶解釋清楚並據理力爭?還是只是迎合客戶的要求,只求能做成此一生意就好?

所以,基於個人對於未來AI社會的趨勢觀察,以及對財富管理這一領域的認識,筆者認為保險業務員想要能在新時代中「存活」並「出頭」,以下這4大重點勢不可少。

首先,要有「未來(金融)業務這一行,已經不太能有所謂的『好賣』及『暴利』可言」此一認知。特別是目前的保戶,在網路及社群媒體等的「教育」之下,漸漸了解保險商品的佣金模式,再加上網路投保的搶市,保險業務員已經無法享有「單憑一張保單,就可以一整年不用工作」的時代了。

筆者認為,保險業務員只有放棄掉師父或父母輩的那種「做業務可賺大錢」的舊思維,並且努力增強自己的各項專業,也才能夠以正面務實的態度及方法,因應未來的變局。

其次,越是只會賣儲蓄險或無差異商品的業務員,不但會被AI機器人取代,也更是保險公司或金融機構都想要逃汰的對象。理由很簡單,越是簡單的商品,人就永遠拼不過機器人及網路。

以儲蓄險為例,拼的就是IRR與保費折扣。而這兩點,都是牢牢掌握在保險公司及網路銷售手中,業務員是一點籌碼及獲勝機會都沒有。再加上買這類商品的保戶,也根本沒有忠誠度可言(只會追逐高IRR及保費折扣),業務員做得了第一筆生意,卻很難維持長久。因為,這種以「利益」而吸引來的保戶,永遠都只會「要求更多讓利」。

再者,未來的業務員,不可能只有「純銷售保單」的業務員,而只有「能提供個人或家庭投資理財total solution」的業務員。特別是當AI機器人非常專業時,業務員如果還只能停留在「回答簡單ABC問題」之際,又怎麼可能不被逃汰呢?

雖然這世上不可能有「熟通各個專業」的通才,卻不能只熟保險商品或風險管理商品。但是,除非業務員能夠專精到「此行只有你一個人懂」的境界。否則,不要說被AI機器人給取代,單是同業或是金融財務領域的競爭者,就可以讓保險業務員「很難存活」。

最後,銷售的核心在於「由專業及真正關心所建立起來的信任」,而在過程中越不困難、越沒有「感情」成份存在,業務員就越容易被AI機器人或網路給取代。

也就是說,在網路行銷、投保及大數據演算,以及年輕人習慣網路溝通、深度使用網路的習慣之下,保險業務員雖然能很容易地,從網路上獲取大量準客戶名單,但是,將更會落入到保險公司的手中。

因為,能將客戶服務得好,並且讓他們成為死忠客戶,並且願意再轉介紹更多新客戶,才能算是成功業務員的真正本事。而手中掌握不住忠誠客戶的業務員,未來恐怕就真的就只能被AI機器人給取代了。

筆者始終相信,就算AI機器人的應對如何像人,大數據演算結果的商品組合建議,再怎麼早一步迎合客戶的需求,仍舊無法100%代替活生生的人情與人性。

一旦銷售沒有人情味及信任,業務員被AI機器人取代,終究會是遲早的事。但如果人們在這種看不清、摸不著,又不會馬上看到效果的金融商品購買上,仍然以「專業信任」為優先,相信業務員(不只是保險業務員如此,其他所有金融投資理財領域的業務員或理專亦同)就永遠不會有失業,以及被取代的一天!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18年5月17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64》所有企業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榨光」每個人的荷包!

 516日的某家媒體報導,瑞典有3000人自願植入晶片,讓訂票、付款及開門等事,都能「揮揮手就可解決」。看到這則新聞,讓筆者立刻想到最近才剛看完的一本新書—《改變未來的秘密交易(大是出版)》。

不可否認,科技進步的確有讓民眾享有不少的便利。但,讀者真的能確認這些企業的新發明與新商品,真的是「利多於弊」嗎?或者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讀者真能確認自己不是跳入企業早設計好的圈套?

筆者認為,當讀者仔細看完這本書之後,應該會開始恍然大悟:為什麼這麼多年以來,自己在投資理財上,做了不少的努力,卻一直存不了錢?以及無法投資獲利?

誠如該書的作者在「前言」中特別提到:商業交易,就是發明一個問題,然後銷售解答。事實上,不管是這本書裡談到的「解答」—醫藥、金融或消費商品,全都不是新發明的問題,而是人生而都會面臨的需要。

舉例來說,各種投資商品或醫藥,哪一個不是號稱「解決人類生而缺錢或欠缺健康的需求」?但是,如果一般民眾所接觸過的所有訊息,都是精過業者精心設計後的劇本,那所謂的「最終決策」,能夠是民眾在意由意志下的「最佳或最適解答」嗎?

而在看完這本書後,筆者有以下幾點跟投資理財有關的心得,想與讀者們一同分享及進一步深思:

首先,一般大眾的「需求」,真的是人生的必需?還是只是企業一圓「讓商品暢銷」的藉口?就以書中提到的製藥業為例,製藥公司的賽局不是「治療疾病」,而是「變出新疾病」。只要製藥公司能不斷創造疾病,就可以製造及找到對應的藥品,來解決病人的需求。

事實上,如果把以上的製藥業獲利公式,套在投資理財行業中,也一樣是毫無違和之感。因為,金融機構會不斷地向理財大眾,推播各種人生的遠大理財目標—除了名車、豪宅、奢侈品之外,還有上對父母、下對子女,以及對另一伴永無止盡的財務責任

而這還不打緊,因為就算以上這些都準備齊全了,那人生最後一段時光的各種花費,也得要「補好、補滿」,似乎也才能說是「不枉此生」或「不造成家人的困擾」。

筆者並不是說,以上這些人生各階段的財務目標都不需要。只不過,當各項金額從務實的計算,演變成胡亂喊價的任意拉抬,讀者究竟能否分得清楚:自己的財務需求到底是哪些?實際的金額又是多少?

而當企業用各種手段及方法,向你描繪出一幅「樣板美好人生」,以及「可能超出普通能力範圍的高不可攀的財務目標數字」時,民眾就只能不經思索地「照單全收」,然後,讓自己一輩子都變成「生活的意義與價值就只有金錢」嗎?!

其次,「預估報酬、風險及成本」是衡量投資時,最關鍵的三大要素,缺一不可!但是,這個世界卻在流行一種「風險是好事」的概念,且刻意突顯的是「報酬」,風險與成本都被忽略掉了。

相信所有投資過的人,都聽過不少理財專家的這句經典名言:投資總會有一點風險,而你必須冒一點險,才可能有所「賺頭」。因此,原本保守到不行,一直以來努力工作賺錢的人,紛紛投入各金融機構的懷抱,並且期許自己成為專業投資人的一份子。

然而,雖然他們被灌輸了「想要獲利,必得冒些風險」的觀念,但實際上,他們卻完全不會分辨風險打哪裡來?風險何時會出現?以及自己的風險到底會有多大?

從過去造成投資人大虧損的連動債、TRF,一直到各式各樣讓人目不轉睛、號稱「低風險、高報酬」的投資標的,有多少投資人能真正說的出商品的架構、遊戲規則,以及最重要的「最大風險(虧損)有多少」?

認真一點的投資人,不過是「放大報酬,並縮小了投資標的的風險規模」;但絕大多數的人,連可能風險都被拋到九宵雲外,又怎麼會認真地了解投資標的的內容呢?

筆者堅信,投資理財的世界裡,向來就不可能有「既要風險及成本低,報酬又要高」這等好事。假設讀者在每一次投資決策前,不能確實釐清「最大風險」、「所有成本」以及「可能,而非確定報酬」這三大重點,投資有賺錢只能算是「賭單次運氣好」,而不能保證永遠都能獲利。

再者,千不要說新科技能不能夠「100%信賴」的問題,當金融消費及交易越是便利,理財大眾小心好不容易攢下來的錢,恐怕就會在無聲無息中溜走。別懷疑,筆者說的就是各種便利的支付工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信用卡。

在這本書中,舉了不少有關於信用卡消費的研究。例如「信用卡可以帶來購物的喜悅,卻毫無痛苦只要移除現金,讓付款能即時發生,大腦就沒時間表達痛苦」。

簡單來說,這些研究都顯示:使用現金會限制消費者「隨心所欲地花費」,而信用卡及線上花費,反而會讓消費者「產生變有錢的錯覺,彷彿它們能變出任何你想要的東西」。

正由於使用現金與信用卡等支付工具時,大腦的感覺及認知是不同的。因此,讀者如果真正想從企業鋪天蓋地的行銷手法中「平安脫身」,唯一的解決之道,就是限制自己使用信用卡等便利的支付工具,而是堅持採用最傳統的現金。

最後,筆者還想真心推薦讀者若有空的話,可以細細研讀這本書,以了解政府、企業財團及研究單位等,是如何齊心協力為了獲利極大化,而徹底改變了所有人的生活,包括貧窮與富有、健康與肥胖,甚至,是一整個政權的傾覆。

相信從這本書中,讀者們可以看到一個與過去認知完全不同、全新且真實的世界—所有營利企業存在的目的,就只是為了榨光每一個人的荷包,就算是「負債消費」也在所不惜!

筆者認為,唯有每一位理財大眾,徹底看清楚這個世界的真實「金權遊戲」內幕,也才能確保每一個消費決策的合理性,以及每一項投資獲利的可能性。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