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2年11月3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681》從「解保單存定存」透露出來的投資理財3大問題!

 最近,有不少網友,都在向筆者詢問「解保單,改存美元定存,或其他高息金融商品」一事。因為被問的頻率太高了,所以,想藉此專欄一併進行解說。

話說因為美元持續升值,也使得各大行庫大幅度地調整今年的存款吸收策略。而根據各大行庫的最新統計數據,截至9月底止,各大行庫的美元存款餘額,總計已接近1500億美元(超過新台幣4.7兆元)。合計今年前三季,單單是八大行庫,美元存款就增加超過131億美元(逾新台幣4000億元)。其中,更有超過半數的銀行,成長幅度接近或超過10%(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2926/6726918)。

相較之下,不論是台幣或外幣保單的銷售,就只能用「慘兮兮」來形容。根據媒體報導,壽險新契約保費從5月開始,已連續5個月不到600億元,累計前9個月的保費收入只有約6257億元,比去(2021)年同期,衰退超過20%(請見下圖)。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美國聯準會已升息12碼(1碼等於0.25百分點)、台灣央行升息2碼,但壽險宣告利率多未跟著調整(https://ctee.com.tw/news/insurance/740784.html)。

以下圖為例,就可以看出來國人「棄美元保單,改就美元定存」的關鍵,就在於「兩者的『利差』實在太明顯了」。年初時,美元躉繳理財型保單的內部報酬率(IRR),還有1.34%,遠高於美元一年期定存利率的0.22%。但自7月份開始,因為FED不斷升息,兩邊的利率開始「彼消我長」(甚至,最近還有銀行推出美元優存方案,利率最高上看5%: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2926/6726918)。美元保單的報酬率(IRR)與美元定存利率之間,更出現負值。

圖、今年前9月,美元躉繳理財型保單報酬率,與美元定存利率之間差距:

說明:PIRR是以市場當時銀保通路的熱銷新商品為例

因為,目前壽險公司的宣告利率,普遍在3%左右,且在金管會的「嚴厲看管」之下,一直無法再往上提。就算10月31日,有多家壽險公司為了搶救低迷的買氣,「全面調升」多張保單的宣告利率(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21101000164-260205?chdtv)。

但事實卻是:幅度不過是0.05%而已,根本就是「有調,等於沒調」。就算以最高宣告利率3.45%為例,由於宣告利率不等於保單的投資報酬率(年化複利報酬率,又稱內部報酬率:IRR。理由請見以下「問題二」),實際IRR遠比3.45%還要低。

至於現在銀行的美元一年定存,利息就有三趴。一比之下〈台幣保單當然就失色許多。也難怪有許多持有台幣保單多年、沒有解約金問題的保戶,才會想到「解台幣保單」,改換其他金融商品(例如美元定存或美元計價優質公司債等)。

不過,回到文章開頭所提到的市場現象,筆者認為其實更突顯了以下幾個長久以來,國內投資理財大眾表現出來的迷思及錯誤,想要在此一同與讀者們分享及進一步深思。

問題一、賺配息、賠本金。長期以來,國內理財大眾一直就有「賺了高配息,卻賠了本金或匯差」的問題。因為在他們心裡,只有「保本、保息」這兩大意念,卻完全沒考慮到價格變動或匯率風險。

在投資理財的領域中,報酬率與風險可控,絕對是同等重要的。但是長久以來,民眾就一心只考慮「高配息」,卻完全忽略其背後所隱藏的「本金損失風險」。

筆者不是說「配息率高」不應該是重點,只是從「凡投資,必有風險」的角度來看,單單只考慮高報酬,很有可能先未嚐到獲利的甜美果實前,就先讓自己嚐到虧損的苦果。

也就是說,對於想要獲取穩定現金流的民眾來說,首先應該考慮的是投資標的的「違約率最低」,其次才是「眾多標的中配息率較高的一個」。假設弄錯順序,就很有可能發現最近許多投資人所面臨的「配息嚴重吃到本金」的窘境。

例如之前,有媒體引述(https://udn.com/news/story/7239/6727224)國際三大信評公司之一Fitch官網顯示數據,2021年全球各評級企業債的違約率出現極大差異。全球A與AA級債券的一年後違約率皆為零,也就是說完全沒有違約事件發生。若再將時間往前回溯30年,從1990至2021年,全球A級與AA級債券的違約率也都僅有0.05%,低於BBB級的0.12%,更大幅低於B級債的2.09%。

而這些以美元計價高優質公司債的「票面利率」也還不差。以8月才發行的7年期台積電美元計價公司債為例,票面利率還有4.125%(請見下圖);至於債信堪比美國的蘋果公司企業債,也有3%左右的水準。對於中期想要有穩定利息收入的民眾來說,絕對是比美元定存要好的選擇。

資料來源:bondsupermart

問題二、弄錯「報酬率」。先講重點,投資人一定要記得:(股票)殖利率、宣告利率…等,絕對與收益率或配息率「不能劃上等號」。但說來不誇張,筆者常常遇到把保單預定利率,或是宣告利率,當做保單投資報酬率(內部報酬率IRR);或是把股票或債券殖利率,就當做實際報酬率或票面利率來看。

事實上,無論是保單預定利率或宣告利率(特別是利變壽險),絕對不等於投資報酬率(IRR);債券的殖利率(其與債券價格走勢相反,殖利率越高,代表價格越「低廉」),主要是計算價格之用,也不等於債券持有人計算每一期利息金額的票面利率;至於股票(或ETF)殖利率,當然也不等於投資報酬率(IRR),且只要股票或ETF的價格繼續往下跌,殖利率反而會竄高。

個人之所以舉出以上的事實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醒讀者:假設分不清楚實際報酬率的算法,卻隨著業務員、理專或媒體、社群上「人云亦云」的建議,並將錢「轉來轉去」,恐怕先沒得到實際的收益,反而因為轉換而折損掉許多費用及成本,不可不慎!

以定存為例,在高通膨的環境下,定存的收益是絕無可能打敗通膨的。更何況在台幣不斷貶值之下,除了換匯的損失外,還多了定存到期後的資金閒置成本。

問題三、期間長、短「不匹配」。這是指「投資期間」與「資金需求」之間的「不匹配」,例如原本該是屬於長期投資的需求,卻用短期的投資理財工具來因應。

對此,筆者一直非常困惑與不解。但後來,筆者終於搞懂了,為何國人在投資理財問題上,會出現這種「以短支長」的問題。其理由在於:選擇短天期金融商品,才能夠「且戰且走」,讓自己擁有最大的彈性。

但是,每一個人所賺的每一分錢,若不是立即用做消費,就一定是有特殊的目的、需求與期間的。錢不是準備用來,做為退休後生活費或長照支出,就一定是短、中期的理財需求,像是換車、買房等。不太可能有一筆錢,是理財大眾完全無法定義期「目的及使用期間」的。

假設會出現「一筆錢,不知何時會用到」的情形,不是當事人缺乏理財規劃的概念,就是根本忘了人生理財規劃中,還有一個人生最後、最重要,且所需金額可能最高的「退休規劃」的目標存在。

也就是說,假設是為了退休規劃而準備的錢,理當就該透過長期積極性的投資,以獲得較大的資產增長,而非選擇非常保守的固定收益型工具(別忘了「強調配息」的0056,長期年化報酬率,就是不如「不強調配息」的0050);如果是短、中期(例如5年後子女要出國唸書)的理財目標,且這個計劃所需的金額,不容許有任何「打折」,就只能找最最保守,絕對可以「保本兼保息」的標的。

但事實上,許多投資理財大眾反而是「顛倒做」:該要放長的資金,不透過積極投資生利,反而是將時間「分段」,並去買極為保守的儲蓄險;對於短、中期要完成的理財目標,例如換車或裝修房子,則是買高報酬,但風險高的標的,像是投資個股,或是買高收債。

要不然,就是聽了業務員的說詞,先買一個自認為報酬率高的儲蓄險,或是保本型商品,卻沒考慮這筆錢的運用。一旦中途急需一筆錢時,就只好忍痛把保單解約,並損失掉一筆解約金。一般在繳費期滿之前解約,保戶都拿不回原投入本金,更何況是「利息」?

過去就有讀者,這麼問筆者:如果是退休族,希望擁有每月穩定的收入來源,應該把資金擺在20年或30年的公債上,不用去管期間的債券價格波動,只要每半年或一年,獲得穩定數額的利息就好。那麼,如果我現在買了票面利率四趴,但未來升息後,所發的長天期公債票面利率有五趴,那我不就虧了嗎?

面對這個問題,筆者只能說:凡人並非神佛,沒有人能夠知道未來利率是往上升?或是升了之後,長期還是會降。這就跟在海邊揀貝殼一樣,你有可能越揀越好,但也有可能越揀越差。

舉實例來說,假設民眾退休後,每月就是需要最低2萬元的生活開銷。那麼在購買長天期債券時,就只要考慮「能不能達到此一配息」問題。而不是老在想:下一個標的(報酬率)會更好。

這是因為,當一般大眾常常是「以短支長」,也就是不斷地用短天期的金融工具,來解決長天期的問題,就有可能面臨以下的問題:短天期金融工具到期後,很有可能找不到更好的標的,甚至在最差的狀況下,可能連自己最基本的退休生活費需求,都無法滿足。

如果是以退休為目的規劃,因為準備的時間不會很短,個人既不建議美元定存,也不建議中期優質公司債,理由很簡單,一是因為「期間不匹配」,二是因為「債券的長期報酬率,不如股票投資」。

當然,債券投資的獲利來源有二:其一是買賣價差,其二則是單純領取票面利息。對投資人來說,兩樣都賺到自然最好,但是,「利息與價差都賺」的情形要看機運,不是隨時都能遇到。但相對來說,只要債券「不違約」,票面利息絕對是投資人可以十拿九穩的來源。

所以,筆者比較建議在債券投資部分,應該優先以「個人資金擺放時間長短」為依據。假設是長期資金需求,例如是為了求取退休後,得到固定的現金流收入。那麼,購買長天期優質債券,再定期收取利息,恐怕才是最適解;又假設是中期資金需求,例如五或七年以後,子女要去美國唸書(有美元需求),五或七年到期的美元計價優質公司債,理應是最佳選擇。

最後,筆者想花點篇幅,談一下有位讀者的提問:現在不論台、外幣保單的「賣相」都不好,真的就不值得買了嗎?個人的回答是:如果有保單需求,任何時間都絕對是最佳買點,特別是有純壽險保障需求的民眾。

那麼,什麼是「純壽險保障」需求呢?筆者認為,不論是有家庭重責大任在身,或是有資產傳承考量的民眾,「能不能用同樣一筆錢,買到最高額的保障」,那才該是民眾唯一要考量的重點。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22年6月30日 星期四

《想賺錢,要買對投資型保單》新書作者序




        學過中醫的人,應該都聽過這個對子:「人參殺人無過,大黃救人無功」。它大概的意思是:人參被列為上品之藥,所以,就算醫師用錯它而讓人致死,也不會有人認為是人參的過錯;但大黃則是屬於寒涼大瀉傷身之品,就算用它的醫師「對證下藥」,而治癒了病人,也沒人說是大黃的功勞。

以上對子所要強調的重點就在於:藥沒有好壞或高尚、低下之分,用對了,它就是救人的良藥;一旦錯用,它可就是「殺人」於無形。如果把這種尷尬的處境,放在投資型保單上,恐怕也是非常貼切。

說一句半開玩笑的話:如果不是投資型保單最初「取錯了名字」,讓人誤認它是「投資」,而非「保險」的話,這市場也不會出現如此之多的亂象、爭議與糾紛。

從投資型保單在台灣問市到現在,個人可以說看一路看著它的起起落落與演變。由初上市開始的商品百家齊鳴,到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受到賠錢保戶的唾棄,再經過這幾年的投資市場榮景帶動,才又讓投資型保單重回美好年代。

這段期間,個人看盡這市場上的各種光怪陸離現象,像是:銷售業務員並不懂投資型保單,只是在公司的業績要求下,把它當做投資標的一樣地賣。至於購買的保戶,很少人是從「保障」的角度出發,多數只是著眼於它的「投資」能力(賺不賺錢)。

不少不肖的業務員,只是把它當做投資標的的一種而銷售;至於觀念不正確的普羅大眾,也把它做為短線投機炒作的工具。所以,投資型保單真正的優點,反而被忽略及掩蓋了。因為,不論是業務員或保戶,都只看它「投資生利」這一部分,而刻意忽略掉它的「保險保障(不論是提供身故、失能的保障,亦或是退休生活的保障)」功能。

說來不誇張,我曾經遇到過一些專賣投資型保單的業務員,卻完全不知道賣出去的甲乙丙丁戊型保單,到底有何差別?也說不清楚所謂的「停利機制」,到底是如何運作?更別提市場上這麼多的連結標的,其間的差別到底在哪裡?為什麼自己推薦給客戶的,就一定是最適合對方的「上上之選」?

這時候,許多業務員也會跟我抱怨說:客戶根本不想長期投資,全都是短線進出,而且他們也不想認真搞清楚投資型保單的內容。所以,不是他們不想「教育」客戶,而是客戶根本「不想聽」。

例如某位業務員就無奈地表示:「客戶沒時間聽太複雜的內容,光說如何配息,就已經聽得很混亂了,就更不能讓他們聽到『本金有可能為零』。因為這樣一來,他們就不會買了」。

不可否認一直以來,投資型保單的市場相當畸形,有那種明知配息會吃到本金,但仍然選擇市場上最高配息率標的的保戶;也有那種把投資型保單當短線炒作工具,專買後收型保單,等「閉鎖期(有收解約費用的期間)」一到,就趕緊賣出去「賺價差」的投資人;更有那種輕易聽信不肖業務員的慫恿,便把家中不動產拿去抵押,然後透入高配息類全委保單,希望賺取「高配息與低房貸利率差額」的投機客

當這些新聞事件曝光後,輿論似乎都是一面倒地,責怪業務員亂賣、誤導民眾。但深入思考之後,讀者也許可從另一個角度思考:詐騙集團之所以存在,不也跟民眾的貪心有關嗎?

因為,一個巴掌拍不響,有什麼樣的保戶,自然也會有什麼樣的業務員。只要這市場存有不求甚解,心裡唯有賺錢,卻沒有任何風險意識的保戶,就永遠會有只求業績,卻無視將來會有「業障」的業務員。

當業務員只挑投資型保單好的方面說,保戶也儘挑自己想聽的部分聽。在投資市場行情不錯之際,雙方都還可以保持相安無事;不過,一但投資市場失利,各種投保爭議便紛紛出籠。

因為,「凡投資,必有風險」。與其買一張不能讓保戶賺錢(另一個角度來說,就是不能提供保戶應有保障),費用率又高的投資型保單,那還真不如讓保戶把「投資」與「保險」徹底分開的好。以上種種,也是個人為何要寫這本書的起心動念。

本書主要分為4大部分,分別向讀者介紹投資型保單的基本運作架構、保戶在投保前該有的正確觀念、實務操作,以及投資型保單最重要的,與保障金額息息相關的投資連結標的等內容。在在都值得想要投保的民眾,或是銷售投資型保單的業務員們深入了解。

其中,個人更強烈建議想要買投資型保單的讀者,至少一定要仔細閱讀第三章的「正確關念」,以及第四章的「實務操作」。特別是第三章中提到的「破解業務員十大行銷話術」及「一定要問業務員的八大問題」,都將是未來在面對業務員的銷售時,可以考驗及測試對方的重要參考依據。

因為,假設保戶不懂,完全倚賴保險業務員或理專,而業務員也對投資型保單一知半解,保戶真的敢掏錢出來購買嗎?特別是在看過不少保戶「血淋淋」的虧錢案例之後,讀者還敢輕易相信業務員「買到賺到」的保證嗎?

最後,個人還想不厭其煩地重複:民眾該不該買的最主要原則在於「徹底了解這個商品內涵,以及它在個人資產配置中的份量比重及適用範圍。並且,照著投資型保單的「使用手冊(遊戲規則)」進行投資」。否則再完美的商品,買錯了,也一樣可能會變成保戶的一場理財大災難。



2022年6月23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667》可以長期投資的標的怎麼選?

 在各國通膨率飆升,以美國FED為首的各國央行,頻頻調升利率之下,各國股、匯、債市,都面臨了一波波的重挫。這時候,有不少專家就跳出來說:當股市大跌、人心悲觀的時候,投資人更應該要積極進場逢低佈局。

這話沒有錯,但問題是,逢低進場佈局的前提必須是:這檔標的是適合長期投資的標的。也就是說,如果投資人買到錯誤的標的,就算是以「抄底」的心態長期投資,恐怕也可能會是一場災難。

其實在上一期專欄中,筆者提到「建議廣大勞工應該自行選擇『正確標的』,且『定期定額長期投資』才是」之後,就有讀者詢問有關「長期投資標的」的問題。

所以這一期專欄,筆者想藉由以下的「篩選」方法,讓投資人了解「如何正確選擇長期投資標的」?以下內容是上一期專欄中,採訪到的一位受訪者的公司—安睿宏觀財務顧問公司,為客戶篩選投資標的的標準。筆者認為頗值得一般投資大眾參考,所以想在此詳細介紹其邏輯與做法給投資人。

該公司總經理劉凱平再三強調,這一套篩選標準的產出,主要是考慮到一般散戶沒有時間、沒有大錢、沒有專業,更沒有興趣,深入了解每一個投資標的的內涵。才會以專業的角度,幫忙客戶挑選投資標的。

簡單來說,這一套長期投資標的的篩選標準,包括了最重要的「質化」與「量化」兩方面(請見下圖一及圖二)。下圖一的初選機制,是有關「質」方面的挑選。

 

圖一、基金初選機制:

資料來源:安睿宏觀證券投資顧問公司

 

其中,第一項「歷史未滿3年不考慮」是有兩個意思:

1.新成立未滿3年不碰。

2.經理人管理此基金未滿3年。

劉凱平解釋,這是因為產業多空週期,至少會有3年左右。如果未滿3年,未經歷過市場、產業的多空循環,表現就難以論定。且根據過去的經驗,有的基金是在多頭或空頭,才會表現得優於同業。

第二項的「資產規模太小」不考慮,是因為以國內為例,法規規定基金規模低於1億元以下,就要進行清算或合併。所以,低於3億元以下,差不多將屆此一法規的臨界點了。而這種很很可能隨時會被清算掉的基金,當然會被列為該公司拒絕推薦給客戶的標的了。

至於境外基金規模「至少要大於1億元美金」,主要的考量是在於:如果是全球型股票型基金,基金規模不夠大,根本很難做到儘量投資標的分散的目標,且基金經理人操作可迴旋空間也小。

一般來說,國外全球股票型基金,只要美金3000萬元就可承做(一般是5000萬元以上)。但劉凱平認為這樣的規模(5000萬元美金),對於一般散戶來說,都還算是太小,無法達到徹底分散的效果。

有關「質」的第三項的標準是:只挑區域型及全球型。除非投資人對於某一國家或產業的經濟或金融市場特別了解(非只是「喜歡」或「喜愛」),就不會推薦他們單一國家,或是投資主題的基金。

劉凱平表示此一標準,最大的考量點就在於:風險與報酬率的同時考量。因為長期投資的基本概念及要求,就是「徹底分散」,更何況,一般投資人本就對市場投資不甚了解,哪可能對單一國家或投資主題「非常了解」?

他進一步解釋,推薦標的之所以「不特別挑單一國家或投資主題」,並不是因為不看好某一段時期的單一國家或投資主題,而是希望把這樣挑選的權利,交給專業的基金經理人來負責。

「因為,就算是全球或區域型的基金,每一位經理人每一年加重投資的單一國家或投資主題(也就是「interest theme」,例如綠能、銀髮商機、機器人等),都會有所不同。應該讓基金經理人來選標的,才能賺得更高的價差,而不是由非專業的一般投資人來做」,劉凱平說。

 

圖二、基金複選機制:

資料來源:安睿宏觀證券投資顧問公司

 

上圖二的「複選機制」,就是所謂「量化」的篩選指標。其中的「中長期績效表現」與「長期波動率」,主要是基金一年、三年、五年、十年的績效表現要高,而長期的波動率要低。

劉凱平強調,一檔基金越長期的績效表現優異,對於投資人的參考價值也越高。當然,他認為這部分的篩選,也會特別留意某些基金在多頭或空頭期間,特別優異的表現。

除了以上「質」與「量」的篩選外,劉凱平強調還會直接與基金經理人,進行面對面的提問,了解他們的投資哲學,以及再次確認,該基金的績效表現良好,並不是單純因為經理人「運氣較好」。

國內共1999檔核准的境內、外基金中,經過以上的篩選之後,該公司推薦給客戶的基金名單如下圖三。不過,它只是參考名單。因為,考慮客戶的資金不多,所以在某一資產類別(請見下圖四)中,只會推薦給客戶1-2檔基金(通常是績效前兩名者)而已,不會要求投資人買齊所有名單中的標的。

此外,只要是同一資產配置類別(同一報酬率及風險屬性)的客戶,所推薦的投資標的都是一樣的。且只要投資標的沒有太大的「失常」,標的也不會常常更換,以期符合「長期投資」的目標。

 

圖三、經過「質」與「量」指標篩選後的標的數目:

資料來源:安睿宏觀證券投資顧問公司

 

圖四、不同資產類別的投資組合建議:

資料來源:安睿宏觀證券投資顧問公司

 

以上圖四的「建議持有期間」,代表了「達到目標報酬率的時間」。舉例來說,「保守35」的長期目標年化報酬是「通膨+1%-3%」,則必須持有超過3年以上,整體績效才能達到此一目標年化報酬率。

所以,該公司主要是依照「希望平均報酬率」,來分配客戶的組別。也就是說,會先看客戶的「預期報酬率」,其次才是看對方的風險偏好。而在正常的狀況下,假設客戶的投資理財目標是「退休規劃」,且未來只在台灣退休過生活,會讓客戶集中挑選「境內基金」;但如果投資期間很長,再加上沒有「退休在國內」的限制,則通常會推薦客戶「長期績效表現高於台股」的「境外基金」。

當然,圖四也可以這樣運用:表格中有關「資產配置架構」裡的「建議持有期間」,也可代表「想要進行退休規劃的投資人,還有多久準備時間」?舉例來說,如果投資人還有10年就要退休(或其他理財目標),則可以選擇「積極90」,但如果只有3年,則會建議選「保守35」。

更重要的是,由於有相當比例人口的平均餘命,遠高於退休年齡。因此,劉凱平也不忘提醒民眾:就算退休後,還是需要積極投資理財。而且,就算是有固定現金流需求的退休族群,也完全不建議在資產配置中,納入風險特高的高收債,以及配息基金等標的。「因為,客戶若需要固定現金流,可以定期贖回一部分基金以因應,且配息型基金的報酬率,都會比較差」,他說。

最後,筆者想趁這個機會,藉由一份國外的長期研究報告數據,補充說明一下:為何「正確選定投資標的,並且長期投資」,是如此之重要?下圖五裡每一個綠色及紅色條塊,都代表「過去持續投資20年」的年複利平均報酬率。其中,綠色條塊代表純指數的投資,且投資人在投入資金之後,就完全沒有任何進出。

 

圖五、投資人殺進殺出的長期投報率,遠低於定期定額長期投資:

資料來源:安睿宏觀證券投資顧問公司

 

至於紅色條塊,則代表投資人過去20年間頻繁進出、轉換的結果。由此可以看出,長期固定投資股票,投資人最差,也可以獲得約6%的年複利報酬率(如果以MSCI全球股票指數為例,自1986年成立以來,長期投資的平均年化報酬率有8.14%,請見下圖六)。但假設投資人頻繁進出,因為非常容易看錯時點、買高賣低,而讓自己的年複利報酬率,降到可能連2%都不到。

 

圖六、不同期間持有全球股票指數滿20年的平均年報酬率:

資料來源:安睿宏觀證券投資顧問公司

 

所以,就算投資人沒有像這樣的專家,能幫忙篩選值得長期、定期定額投資的標的,只要按照以上「質化」與「量化」的標準,選擇複製全市場指數的ETF,至少長期投資下來,報酬率也不會讓投資人失望的。至少、至少,也比頻繁進出投資標的,要好太多了!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22年6月16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666》長不大的投資人,何時才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前幾天,筆者看到一篇新聞報導https://udn.com/news/story/7238/6377099,心裡實在感觸很深。

話說為了因應投信業者近來動作頻頻,推動開放勞退新制自提自選投資標的,台灣勞工陣線、全國產業總工會、全國金融業工會聯合總會特別在69日召開記者會強調「勞退新制基金性質應穩健保守,若為衝高獲利,貿然積極投資,勞工的養老金卻被玩完了怎麼辦」?

但是,這些勞團代表們可曾想過:如果繼續讓勞工只有「政府代操」這一個「弊案連連、績效非常低」的唯一選項,廣大勞(特別是年輕一代的勞工)恐怕是「更沒有未來(沒有足夠的錢可以退休過活)」了!

因為,這些口口聲聲說「若為衝高獲利,貿然積極投資,勞工的養老金卻被玩完了怎麼辦」的勞團代表,可曾想過「報酬率如此低」的績效,未來如何能讓勞工有足夠的退休金以「安穩退休」?

之前,勞工退休金管理及運用小組曾提出一個驚人的數據:假設勞退要能達到損益兩平,年複利報酬率必須要達到「12%」的水準。這樣的高數字,對照目前每年平均只有4%左右的現況,怎麼能不令年輕的廣大勞工心急與心寒?

所以,筆者在此想要積極呼籲所有勞工,一定要極度正視此一問題,且要向勞動部及勞工團體代表持續、不斷地反應,要求開放「勞工自選平台」這個選項。至少,能讓勞工們在「政府代操」及「勞工自選平台」中進行選擇。筆者所持的理由如下:

理由一、有「最低收益保障」,長期投報率就是比較低。在政大教財務學的周冠男便無奈地表示,至今還是有許多人誤認為,勞退基金或公教退撫基金的每年最低收益保證,是一件好事,是政府給勞工及公務員的「優惠」。但他再三強調,恰恰是這「最低保證收益」,反而對勞退基金的長期績效,產生非常負面的影響。

周冠男引用兩份,分別來自國外及國內的文獻資料表示,「『三年內平均最低年收益,不得低於臺灣銀行二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的規定,可能導致過度保守的投資策略,使資產配置偏向固定收益項目,無法有效增加基金長期收益率」

此外,曾經擔任過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退休基金管理運用小組委員,現任安睿宏觀證券投資顧問公司總經理的劉凱平,也以Dalbar1992年至今的美國研究結果為例指出,儘管股票基金的投資人,期間所獲得的年化報酬率只有7.13%,不如標普500指數的10.65%,但是,卻依舊能夠大幅擊敗2.36%的年化通膨率(請見下圖)。

 

 

以上的數字突顯出,廣大勞工如果想要過一個安穩且不拮拘的退休生活,唯有透過積極性的股票投資,才能夠達成所希望的目標。且正是因為相信「長期正確投資股票,才能許自己一個安心的退休生活」,再加上信任自己的專業與長期投資的紀律,劉凱平更在擁有領取退休金資格時,選擇一次領取勞保老年一次金「自行投資運用」,而不是選擇固定領取「勞保老年年金」。

理由二、要求退休金有最低收益保障,只是將勞工左手的錢,轉到右手而已,每位勞工憑自己克服貪嗔癡的本事進行投資,憑什麼賺錢的人,要幫賠錢的人支付這一層損失?

因為,這「每年最低收益保證」,主要是來自於政府的補貼。講白一點,這筆錢不也是從你、我等每一位誠實繳稅的人手中,年年所繳的稅金而來。筆者認為,這種「把你自己的錢從左手轉右手」的行為,到底有什麼值得讓勞工開心的?

筆者認同「勞工退休金不能出一點差錯(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21/post/202206080014/)」的觀點是正確的,但是,不能用「以鄰為壑」的自私方式來達成。因為,這種做法就是拿國庫的錢,來補貼勞工可能的虧損。而國庫的錢,又是誰的錢呢?它不但是全民的錢,更是後代子孫的錢。所以,「虧錢要國庫補」這種行,這不是自私,又是什麼?

更何況,堅持不希望開放的勞工,口口聲聲說的「不能出一點差錯」的勞退基金,每隔幾年,都會出現操盤經理人,因為內線交易收取回扣而被羈押的弊案。這些偷偷摸摸的偷錢行為,難道這些勞工是假裝看不見嗎?廣大的勞工憑什麼要給這些無賴之徒機會,偷走自己的辛苦錢?

理由三、不論投資人的風險屬性,或是投資期間為何,「政府代操」就只有單一選項。周冠男進一步補充說明,每個人需要的報酬跟風險都不一樣。但是現在的勞退基金,所有人的投資組合都一樣(只能有一種選擇),「光這一點就完全是大錯特錯了」,他說。

理由四、投資人自己不學會成長,在人生的投資理財路上,就永遠都有可能上當、受騙。說一句不客氣的話,如果開放勞工自選,勞工會因為誤信金融機構的行銷話術,而造成投資嚴重虧損的話。且容筆者說一句不客氣,但非常真實的話:這樣的勞工,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有可能上當受騙的。

假設投資人不趁此機會「武裝好自己」、建立好的投資理財觀念,而是隨著他人、不肖的銷售業務員或媒體起舞,投資虧損不但是「非常有可能的」,筆者還可以打包票地說「絕對會發生」!

更何況,有句俗諺是這麼說的:「靠山山倒、靠人人倒」。這世界上,哪裡有什麼「完全無風險」的投資標的呢?就算是投資人心目中公認「毫無風險」可言的銀行定存,一旦在單一金融機構存款金額超過300萬元,還是會面臨「金融機構倒閉,存款完全無著落」的可能。

儘管認同勞團對於國內投信業者的擔憂,但是,一直以來就致力於「提升民眾正確投資理財知識」的劉凱平,也不忘直言這些勞團「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他解釋:「首先,勞團並沒有正確的理財知識;其次,他們不懂得長期投資的重要性;第三,他們不知道要做好退休規劃,非得要靠股票投資;最後,他們更不了解金融業的生態環境」。

劉凱平更不客氣地批評金管會,不但過份保護國內業者,也不去教育民眾正確的投資理財知識。「老實說,台灣只有賭博文化,完全沒有股票文化。多數投資人只能算是『理財不識字』的一群,所以,常常會起貪心與害怕的心情,就容易讓他們錯誤認為,靠政府自選基金平台『最為安穩』」,他說。

正因為政府代操的績效,不足以支應長壽趨勢下的退休生活,再加上代操經理人弊案頻頻。因此,在政府堅持不開放勞工自選平台之前,筆者百分之一千地贊同周冠男老師的觀點—廣大勞工(特別是個人綜所稅累進稅率不高的年輕人)不應該貪圖少少的稅金優惠,反而應該立即停止自願提繳勞退基金、自行投資。

周冠男解釋,這是因為新制勞工退休基金因為操作保守,歷史績效一年只有4.21%。儘管勞工自願提繳的部分(上限是薪資的6%)有免稅優惠,但是他認為,如果自願提撥把100元(免稅)放在勞退基金,20年(30年)後則只會成長為可悲的228345元)。「因此,即使退休金提領時完全不用課稅,這樣的稅前績效,也是大輸指數化長期投資」,他說。

然而,假設勞工選擇不要自願提繳,且平均稅率為20%,由於這100元要先繳稅,所以,實際投資金額時會剩下80元。但是,如果採取指數化長期投資台灣50 ETF0050006208),在「年平均報酬率9%」之下,20年(30年)後會成長為448元(1,061元)!且當勞工年紀越輕、稅率越低的話,差異就會越明顯。

周冠男表示,把勞退自提的錢轉成定期定額投資指數型ETF,一樣有強迫儲蓄的效果。當然他也不否認,這樣的前提是:勞工必須要很有自制力,自己每個月把本來要自願提撥的錢,轉為定期定額投入市場指數,然後就不要亂動(買進、賣出)。

周冠男指出,除非勞工缺乏自制力,會把這筆錢花掉或胡亂操作,那也就只能選擇自願提撥,並且「讓別人把勞工的手腳綁起來」。但他也不忘再三強調:「這種讓別人幫忙綁住手腳的代價,卻是一年損失4.79%的潛在報酬,30年下來,將會損失716%的潛在報酬。投資人缺乏自制力的代價,將是非常高的」。

最後,筆者想再三提醒想要安穩退休的勞工:人生在世,每個人就只能過自己的人生。所以,每一位勞工的退休金,也同樣沒有道理,要由其他「非本人」來負責才是!

如果勞工朋友門,不想臨到退休,才發現退休金遠遠不夠,那麼,趁現在還來得及「做些什麼」的時候,請大聲地向政府表達「開放勞退自選平台」的意見。

且在政府未開放之前,一定不要選擇「6%自願提撥」,並交由政府代操,而應該自行選擇「正確標的」,「定期定額長期投資」才是!至於長期投資的正確標的如何選擇?筆者將在下期專欄中,將會進一步說明。

 

【註】

 

1.Scheller and Pezier2009)認為,當退休基金有規範每年保證最低收益時,會減少風險性資產的投資,導致最後整體投資傾向安全保守,收益率較低。

2.楊淑雯(2011)的實證結果也顯示,在最低保證收益之規範下,勞退基金大部分的資產會投資於三年期定期存款。而保險公司為了達到保證收益的規定,傾向採取保守策略,將保單所累積的資金投資於低風險之資產上。因此其投資報酬率,僅能貼近最低保證收益率。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22年6月9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665》高配息ETF真的值得投資嗎?!

 話說如今這個市場,金融機構所推出的任何投資商品,假設沒有「固定配息(或任何形式的固定給付)」,且「配息率還要更高」,都很難受到投資大眾的青睞。

正因為投資人的這種心態,使得國內金融市場普遍存在著「存高殖利率」股票、基金的熱潮。甚至,連投資一籃子股票的ETF也不能免俗。「高配息ETF」也成為廣大投資人,熱切追求的標的。

根據媒體報導,台股今(2022)年以來大幅修正,一度跌回萬六關卡之下,但反而激起低接買盤進駐意願,「高股息題材」更是成為投資人的佈局焦點。其中,元大高股息、國泰永續高股息等8檔相關ETF交投升溫,合計股東人數突破146萬人,與去(2021)年底剛突破百萬規模相比,期間大增逾40萬人https://smart.businessweekly.com.tw/Reading/IndepArticle.aspx?id=6007268)。

儘管國內投資人對於「高配息」的要求,已經到了「高,還要更高」的境界。然而,高配息真的能帶給投資人最高的投報率嗎?答案恐怕也是「未必」。

根據《獲利心法(Investment Fables)》這本書作者Aswath Danodaran的形容:「悲觀派對於這種『投資高股息』的說法叫『防禦性投資』,特別是在投資市場熊市(空頭)時,更能引發投資人的共鳴。這是投資人會因為看到股票投資組合價值,隨著大盤下跌而縮水的環境中,支付高股息的股票能帶來慰藉」。

Aswath Danodaran歸納整理出投資人所認為「股利是好事」,具有以下3大理由:

理由一、有些投資人樂於收取股利:他們為何不透過出售股票,取得需要的現金?一是「有交易成本」,二是「分拆小部位持股然後出售零股有其難度。

理由二、市場將股利當成一種訊號:當公司提高股利,代表承諾長期會支付更高的股利。

理由三、某些經理人手上,不能握有太多現金。

不過,數字會說話,《獲利心法》一書根據1952年到2001年,每年年初的股利殖利率,建構了10個投資組合,然後計算平均年報酬率,包括股價上漲和股利殖利率後的數據資料顯示,投資高股利殖利率股票的策略,在各個子期間創造出的報酬成績好壞不一。

書中歸納結論指出,少有證據支持高息股是更好的防禦性投資,在熊市的時候尤其明顯。從1927年到2001年,熊市時高股利殖利率股票的報酬下跌幅度,還高於低股利殖利率股票。

Aswath Danodaran在書中再三強調,高股利股票有以下3大潛在危機?首先,股利不同於債券的票息,前者(股利)並非必定要發的現金流(高股息的股票並非債券)。其次,如果發放的股利與公司創造的獲利,和現金流相對照之下過高,之後將無以為繼,股利早晚都會被削減。最後,高股利發放率通常代表著獲利的預期成長率低。

所以,Aswath Danodaran建議投資人,假設要採行這套策略,應該從長久性(檢視股利發放率和股權自由現金流),以及合理的獲利成長率,來篩選高股利的股票(有關衡量公司股利是否長久,並「找出符合高股利、獲利可長久與每股盈餘的成長率合理」標準,請見書中解說)。

正因為J. AharonyI. Swary兩人的研究顯示,買進近期股利漲幅最大的股票,長期無法帶來更高的報酬,所以,該書作者Aswath Danodaran便建議投資人,如果想要採用此策略時,必須考量以下重點:

一、股利被削減,只是早晚的事。Aswath Danodaran解釋在企業金融理論中,最廣為流傳的論點之一「MM定理(Modigliani-Miller Theorem)」指稱,股利是中性的,無法影響報酬。因為在MM定理的世界裡,高股利股票的預期漲幅會下跌,減少的幅度正好等於股利的增幅。例如一家公司每年多發點股利,比如從現在的2%提高為4%,預期漲幅會從10%跌到8%,你的總報酬仍是12%

二、任何將大部分獲利拿來發放股利的公司,再投資的金額都會比較低,因此未來的預期成長率會偏低。就以美國的研究結果為例,成長潛力高與獲利波動性大的產業,多半少付股利;而收益比較穩定與成潛力較低的產業,多半支付較高的股利。

三、投資人可能要承擔更高的稅賦成本。股利在稅賦上的不利,就算沒有消除,也大大降低。對此,政大教授周冠男就無奈地說道,台灣的資本利得免稅,但投資人卻傻傻、繼續歡喜地,一邊拿高股息,一邊還要被政府課一層稅。

這也是他認為,為何一般散戶越投資越窮,但有錢人越有錢的關鍵所在。因為,有錢人有一堆公司,可以透過公司收取股息「免稅」。所以,周冠男才不斷呼籲及建議一般投資大眾「更不應該拿股息」。「如果退休族想要有固定的現金流,可以定期自行賣出部分持有標的。如此一來,也不用被扣一毛稅金」,他說。

既然研究資料顯示,專注於投資在高股息股票,長期下來的績效表現,並沒有「特別亮麗的表現」,那麼,投資人在投資「高配息ETF」上,又該注意什麼呢?

由於投信投顧公會並沒有「高股息ETF」這樣的分類,且就算不以「高股息」為訴求的ETF,也有可能單次配出高息。因此,如果用名稱中有「高股息」的台股ETF做為篩選後,大約可列出下表的8檔標的(包括一檔才剛成立的ETF)。

當然,不同高配息ETF間,因為投資策略的不同,彼此間的績效數字,也許很難直接拿來比較。但值得說明的是:下表一中所列的「高股息ETF」,是指「投資高股息股票」的ETF,而不是指該ETF「會配發高股息」。

 

表一、高配息ETF比較:

證券簡稱

成立日期

配息頻率

總管理費(管理費)

3年市價年報酬率

3年夏普值

0056元大高股息

20071213

年配

0.74%0.4%

201918.72%

20209.27%

202129.01%

20190.7625

20200.1472

20210.3971

00713元大台灣高息低波

2017919

年配

1.11%0.45%

201922.38%

202014.24%

202130.94%

20190.6954

20200.2172

20210.5362

00730富邦臺灣優質高息

2018130

年配

0.9%0.45%

201910.53%

20205.66%

202113.15%

20190.3227

20200.0941

20210.2770

00731復華富時高息低波

2018412

年配

2.6%0.45%

201910.25%

20205.39%

202129.58%

20190.4355

20200.0964

20210.6717

00878國泰永續高股息

2020710

季配

--*0.3%

2019--

2020--

202125.45%

2019--

2020--

20210.6677

00900富邦特選高股息30

20211214

季配

--*0.3%

2019--

2020--

2022Q1-3.63%

2022Q2-9.23%

2019--

2020--

2021--

00907永豐台灣優選入息存股

2022517

雙月配

--*0.45%

--

--

說明:簡單來說,夏普值若為正數,代表基金報酬率高過波動風險;若為負數,代表基金操作風險高於報酬;因此,夏普值越高,就代表投資人所獲得的報酬經風險調整後愈高,風險承擔的越值得。

說明**:目前無相關資料

資料來源:0056https://www.moneydj.com/etf/x/basic/basic0003.xdjhtm?etfid=0056.TW)、00713https://www.moneydj.com/ETF/X/Basic/Basic0004.xdjhtm?etfid=00713.TW)、00730https://www.moneydj.com/ETF/X/Basic/Basic0004.xdjhtm?etfid=00730.TW)、00731https://www.moneydj.com/ETF/X/Basic/Basic0004.xdjhtm?etfid=00731.TW)、00878https://www.moneydj.com/ETF/X/Basic/Basic0004.xdjhtm?etfid=00878.TW)、00900https://www.moneydj.com/ETF/X/Basic/Basic0004.xdjhtm?etfid=00900.TW00907https://www.moneydj.com/ETF/X/Basic/Basic0004.xdjhtm?etfid=00907.TW

 

如果問筆者的看法,個人比較認同周冠男教授的說法—假設要獲取較高報酬率,應該優先選擇「不配息」的原型ETF,理由就在於:訴求高配息的ETF,報酬率長期來看,反而比不配息的要低。

周冠男指出,0056高股息ETF2021年,於170檔台股指數ETF排名是倒數第6名,2020年則是倒數第11名。而實際從CMoney上的統計數字(請見下表二、表三),也真實驗證了這樣的結論。

 

表二、0050005615年報酬率比較(單筆投入):

 

平均年化報酬率

期末報酬率

0050

8.19%

213.03%

0056

5.10%

105.84%

資料來源:CMoney

計算方式:2007/12單筆投入後,期間息收再投入,並以2022/5收盤價計算報酬率

 

表三、0050005615年報酬率比較(定期定額):

定期定額

平均年化報酬率

期末報酬率

0050

6.63%

153.67%

0056

4.18%

81.17%

資料來源:CMoney

計算方式:2007/12起每月月底投入固定金額,累積至2022/4,期間息收再投入,並以2022/5收盤價計算報酬率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這是因為高股息策略,其實就是定期讓投資人將錢,退到場外『休息』」,周冠男補充說道。簡單一句話就是:一再配息,會讓投資人沒法透過複利效果,拉高長期的報酬率。

一直不斷提醒投資人「配息不應該當做一個投資策略」的周冠男,引述一篇美國的研究(篇名:Juicing the dividend yieldMutual funds and the demand for dividends)指出,外有基金以「高配息」為訴求,並且採取「在高配息股配息前買進,再配給投資人(又被稱為Juicing)」的策略,並吸引了非常多的投資人。但最終的研究卻發現,這類基金的報酬率表現,反而比「不這樣做的」標的還要差很多。

當然不可否認,有些民眾(特別是退休族)會買這些高股息ETF,主要是著眼於其「固定現金流」的收入(關於這一點,筆者也非常認同周冠男教授的建議—可以優先選擇較高報酬率的標的,需要錢時,可以自己定期賣出部分持有標的)。當非得選高股息ETF時,投資人又該如何挑選呢?筆者的建議如下:

一、不要以「配息最高」為挑選標準,而應該優先選擇「成立時間較長」、「都有完成填息」且「夏普值高」的標的。筆者再三奉勸想求取穩定現金流的投資人,千萬別再落入之前,買高收債基金同樣的錯誤—賺了股息,卻賠了價差。

就以CMoney的統計(https://news.cnyes.com/news/id/4877725)數字顯示,截至520日為止,已成立的7檔高股息ETF中,扣除尚未配息的一檔外,6支中有2檔高股息ETF,沒有完成「填息」的動作。因為只要高股息ETF沒有填息,就代表投資人「賺了股息、賠了價差」。

當然,有些高配息ETF的成立時間不長,再加上最近全球投資市場「跌跌不休」,投資人不能完全以「目前都未填息」,做為「不值得投資」的理由。但是,「成立時間長(數據才更具參考性)」且「都有完成填息」的標的,絕對是值得投資人優先選擇的標的。

除此之外,由於夏普值代表了投資人「經風險調整後的報酬率」,且夏普值如果是正數,就代表基金報酬率高過波動風險;一旦為負數,代表基金操作風險高於報酬。所以,建議投資人選擇較高夏普值的ETF標的。

二、小心相關稅負及費用成本。不可否認,有些投資人會選擇季配息,主要還是考慮配息的稅負問題。因為,除了股利要課稅之外,每筆配息假設超過2萬元,投資人還要被課一筆健保補充保費(稅率2.11%)。

據了解,這也是為什麼市場上,越來越多台股高股息ETF,會採取「一年多次配息」的原因之一。但筆者認為,如果投資人連健保補充保費這一層的稅都要省,那還真的就別投資這種會配息的高股息ETF(當然,也包括國內的高殖利率股票或共同基金)。

而除了稅負上的考量外,假設是頻繁追求(買進或賣出)高股息股票的ETF,交易成本也會被頻繁的轉換而墊高,並反應在管理費用,以及ETF的淨值當中。

周冠男引用「Juicing策略」的研究結論指出:每年因為更高的轉換率及因此增加的稅負,投資人平均要支付0.57%1.52%的費用成本。而正因為高費用成本,會吃掉一部分投資人報酬。所以,投資人在挑選時,請務必以「管理費用率較低」為選擇條件。

三、若是不適合的標的,就沒有「定期定額逢低攤平」這回事。由於近來台股跌多漲少,也讓不少高股息ETF創下新低價。對於想要固定領取現金流的退休族群來說,最關心的就是「可不可以逢低,利用定期定額的方式『加碼攤平』」?

對此,筆者的態度是傾向「非常非常保留」的。理由是:會採取「定期定額」投資的方式,一般都是投資人現下不缺錢,只是想長期累積財富,但卻抓不住「何時會是最低價」時,會採用的投資方式。

所以,既然是長期投資,筆者建議現在不需要固定現金流的投資人,應該轉而投資更能「拉高報酬率」的標的。以同屬ETF00500056為例,個人建議定期定額長期投資的是0050,而不是0056

這是因為,對於那些已經退休、沒有固定收入來源,卻急需一筆穩定現金流的人來說,根本已經沒有「額外的閒錢」,可以用來定期定額投資,或甚至是單筆「逢低承接」。

最後,再補一段《獲利心法》那本書裡的研究結論,以供想要追求「股息高,還要更高」的投資人參考。該書提到:利率走高時,將更不利高股利公司股價。也就是說,高股利殖利率的股票在通貨膨脹率高,和利率上漲期間的表現,會和債券很相似,價值會下滑。

筆者因此認為,假設過去的歷史真會重演,且現階段高通膨與利率可能走升的趨勢不變,這段研究結論,恐怕就更值得「非高股息標的不投資」的投資人深思才是。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