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4年11月13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445》挑選最佳實支實付型定期醫療險的訣竅!

前一陣子,筆者有幸接受《Smart智富》月刊的邀請,擔任「第一屆Smart保單評選」的工作。評選內容是從國內「實支實付」及「二擇一」的定期住院醫療險中,與其他幾位專家共同選出最好康的優質保單給讀者參考。
為了能勝任這個工作,筆者地毯式地搜集以及整理了國內所有相符的保單資料。總計純「實支實付」型的定期住院醫療險,共有6家保險公司所推出的7張保單。
如果再把「二擇一(日額或實支擇一給付)」納入,則張數就多得更多了。扣除才新推出,全市場唯一的一張「帳戶型」終身醫療險(號稱是「實支實付」,但卻是不折不扣的「二擇一」型保單)外,總共有16家保險公司,推出20張定期醫療險保單。但實際經過這一輪的保單評選之後,筆者有以下的重要感想,想與各位讀者一同分享:
一、條款可以看出一間保險公司,是不是很認真地在看待與客戶的契約?如果連契約都寫得七零八落事後理賠有可能會認真執行嗎?特別是保戶未來能不能領到錢,完全就是看保單條款的規定。
如果保險公司對於這樣一個重要的契約文件,都會用散漫的心態來處理,是不是很有可能未來是「嚴以律人(保戶)、寬以待己(保險公司)」,最終則是「能不賠就不賠」?!
二、條文越模糊,或許可以突顯有經驗業務員的價值,但不見得對每位保戶都有利。許多業務員會這麼告訴保戶:條款越是模糊,越能突顯我這位業務員的專業及重要性,越能夠幫保戶爭取到最佳條件。
這話雖然沒錯,但是,撇除「如何找到一位好的業務員」,每一位保戶真的都有可能遇到最佳的業務員,並且幫自己爭取到最高保險理賠金嗎?假設前者都是否定或「不一定」,越是模棱兩可的條文內容,恐怕更將是保戶不理賠或長久爭論與訴訟的開端,而非最有利情形才是。
三、許多業務員會花俏的名詞,以及某幾項金額有多高,一切都要看細項及內容而定。例如有業務員一再宣稱:「某公司定期住院醫療險的給付項目是『醫院各項雜費』,而不是一般『每次住院限額』,所以比其他家公司保單要優」。
但實際了解這張保單契約條款中的各項名詞定義才發現:這裡所謂的「雜費」根本就等於其他公司的「每次住院限額」。也就是說,雖然名稱不同,但內容卻是大同小異,且這家公司的住院限額與手術限額是合併在一起的(也就是共用一個「帳戶」限額),就算金額較其他公司保單為高,但與其他公司保單「住院手術額外給付,不計算在住院限額之中」相比,也並不會「特別優秀」。
從以上的舉例就可以提醒保戶:任何保單在比較時,千萬不要被「喜歡標新立異,只拿著某幾項做評比」的業務員牽著鼻子走,而要真正靜下心來,看看不同保單間,到底差異在什麼地方?而哪些特殊的差異,是真的對自己有利?或者只是保險公司或業務員的行銷噱頭?
所以,保戶在購買住院醫療險之前,應該比的並不是單項的限額有多高?哪一張保單的同一性別、年齡的保費是最低?或是保單有多少的給付項目?因為理由很簡單,保險公司在設計商品及費率時,都把所有該考量的因素都納入其中。所以,保戶實在不可能真正從保險公司處,佔到什麼了不得的大便宜。
下表一及二是筆者從「實支實付」與「二擇一」保單中,各挑選出三家公司的保單做比較。這裡面的意思也就是說:許多保單,有一、二好,恐怕就沒有三好,保戶永遠選不到那「各項評比都拿第一(項目多、限額高、保費低)」的保單;而且隨著保障項目及金額增加,以及保障範圍越寬之際,保費當然也就跟著水漲船高。
那麼,保戶該如何挑選保單呢?筆者認為,只要掌握住「挑對自己最有利的重點項目」就好。因為有時候在「主要保障項目」差不多時,有的保費可以便宜甚多。而這裡的「重點項目」包括了以下幾點:
一、別選RBC最後一班。雖然一年期定期醫療險保單是「一年一約」,就算中途保險公司倒了,保戶頂多也只損失一年的保費而已。但不要忘了:如果保戶年齡增加、身體健康變差時,想要換買乙公司的保單,也很有可能有被保險公司拒保的風險。所以,首先這RBC的資料就要特別注意,至少,落在那最後一段班的公司,可以做為保戶優先剔除的名單。
二、「高限額」是重點,但也要小心伴隨高保費的陷阱。從「保大不保小」,以及「用最少的錢,買到最高保障」的兩大原則來看,保戶在挑選時,最該比的基本項目就是「每次住院限額」能否拉到最高?且最好要有「長期住院增額」的設計。
此外,保戶最該注意的是「每次住院限額(或是叫做「醫療雜費」的名稱)」是否有包括住院手術的給付?一般來說,由於住院手術可能是保戶最花錢的項目之一,因此,除非「每次住院限額」相當高,否則,把住院手術納入其中的保單,其實際保障性恐怕並不如「每次住院限額較低,但住院手術另有給付」的保單。舉例來說,包括手術給付在內的「每次住院限額8萬元」,並不會比「每次住院限額5萬元、住院手術給付限額3萬元」要好到哪裡去。
此外,與「長天期住院增額」有關的部分,保戶該注意的重點應該是「超過多少天,保障會增加幾倍」?例如有的保單是超過30天就開始加倍,最高可達五倍;但有的保單則要超過60天才加倍,最高可能也才兩倍或三倍而已。
更有甚者,有的保單沒有「長期住院增額」的設計也就算了,還有設定每次住院最高天數(例如每次住院不得超過120天,或加護、燒燙傷病房不得超過90天、精神科病房不得超過28等)。這樣對保戶來說,更不符合保險「保大不保小」的重要原則。
事實上,一般保單只要限額拉高,保費也會跟著一起拉高,其中自然也存在著不少的陷阱。舉例來說,有的保單在年輕時相對便宜,但隨著年齡越高,保費增加幅度也相當驚人。
特別是由於大多數定期住院醫療險都是附約,因此,所謂的「保費高低」比較,不應只看附約,更要看所搭配主約的整體保費而定。現階段,終身壽險是各公司可搭配附約種類最多的保單之一。但是,每一家終身壽險的最低投保金額卻是大大不同。
這時,保戶最好要搭配主約之後的總年繳保費進行比較(請見下兩表最後一欄,但由於保單內容太多,所以,兩張表只就其中每次住院限額最高的三張保單為例)。
另外值得提醒保戶的是:雖然加上主約之後,年繳保費可能會很貴,有的人會建議保戶可在第二年將主約「減額繳清(也就是保額降到最低,但保障終身有效)」。
以下表一、二裡的6張所附加的終身壽險主約為例,保單條款裡都有以下的規定:「要保人於繳費期間內繳足保險費累積達有保單價值準備金時,要保人得以當時保單價值準備金的數額作為一次繳清的躉繳保險費,向本公司申請改保同類保險的「減額繳清保險」,其保險金額如保險單首頁之減額繳清保險金額表。要保人變更為「減額繳清保險」後,不必再繼續繳保險費,本契約繼續有效」;且在「附約有效」的條文裡,並未有「主約減額繳清就失效」,或是有特別註明「主契約減額繳清,附約仍舊有效」的字眼。
但事實上,幾乎所有終身壽險保單第一年的保單價值準備金(保價金)是「零」,所以,保戶實際上能夠進行高保費主契約減額繳清動作的時候,至少是在第二保單年度(也就是繳費第三年)之後了。
且保戶需要注意的是:由於保險公司已經知道保戶可以藉由「減額繳清」,來降低整體保費負擔。因此,近來已經有保險公司,準備針對「購買5年內保戶減額繳清」的案件,對業務員進行「追佣(要業務員退回佣金)」的做法。如此一來,保戶首先將面臨業務員大力遊說「別解約」的情況。
三、一定要有「保證續保」機制,且續保年齡至少要70歲以上。這是因為隨著人口老化、高齡者住院醫療費用急劇增加之下,如果續保年齡太低,恐怕這張保單根本無法提供保戶「一整輩子」的醫療費用保障。
四、注意「理賠條件」的限制。這裡包括了:是否可以「副本理賠」?保戶未來施行手術,如果不在手術表內該如何解決?請領保險金的相關規定等。
雖然金管會早已規定,保戶可以持收據「副本」,向保險公司申請實支實付。但事實上,就是有保單是白紙黑字寫上「理賠需收據正本」;又例如手術表外項目的處理,有的保險公司會採「協議處理」,有的則是「比照健保相當手術辦理」,但也有少數公司,則是在契約條款中,完全不見相關的規定。
筆者認為,這種完全不寫的保單,保戶真的可以「直接跳過」不買,而不要單純相信業務員「拍胸脯保證未來會協議理賠」。因為沒有「白紙黑字」做依據,未來保險公司針對手術表外項目「不賠」,它絕對是在法律上完全站得住腳。
再例如「同一次住院」的規定,就有「因意外、疾病或其併發症,在14天內不得『再住院』」,絕對比「因意外、疾病或其併發症,在14天內不得『在同一醫院再住院』要嚴格得多。
五、注意相關名詞的定義內容,魔鬼常會藏在細節裡。就以實支實付型住院醫療險最基本的給付項目-「每日病房費用限額」及「每次住院(醫療費用)限額」為例,每一家公司的規定就完全不同。
以「每日病房費用」為例,一般是指「病房費膳食費特別護士以外之護理費及醫師診察費」四項,但有的則是把「醫師診察費」列入到「每次住院醫療費用限額」中。
至於「每次住院醫療費用限額」,一般是採「正面表列」及「負面表列」兩種方式。有的則是一一列出,項目多達2030項(正面表列);至於「負面表列」的保單,通常會有「超過全民健康保險給付之住院醫療費用」的字眼。只不過,有的保單,還會在這一字眼加上「但….不包括在內」,或「只限以下超過全民健康保險給付之住院醫療費用(實際上算是「正面表列」)」字句。
又例如「無理賠記錄」,有的是保費的折扣,有的是保額(給付)增加。但其中暗藏玄機的部分在於:有的要連續三年無理賠,才會在「隔年」有保費折扣,且折扣可能只限一年。

除了以上的比較重點之外,該期雜誌還有其他值得讀者參考的項目,以及該注意的「眉角」,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逕自參考相關內容,本文就不再此一一贅述了。

*本篇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註名出處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



2014年10月30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444》-投資與賭博不同的10個區別

最近碰到兩位讀者的來信詢問,其實都是讀者收集自媒體上的報導,一則是質疑有關「高報酬率投資素人」案例的真偽,另一則是「只要簡單的加減乘除,準備XX金額,就可賺大錢」廣告是否值得真投資?
老實說關於這兩個問題的,也是筆者最常被詢問到的「題目」。但追根究底,其核心就是「投資與賭博之間的差別」。然而,賭博到底與投資有何不同呢?根據筆者長期的觀察、分析與解讀,這兩者至少以以下的區別:
一、只需要加減乘除就可賺錢的,鐵定是賭博無異。因為投資不只需要會加減乘除與各種報酬率的試算,還需要縝密的心思,將每天多如過江之鯽的資訊進行抽絲剝繭、辨別真偽,以及影響價格的權重高低,這並不是只會簡單加減乘除數學的人,可以完全勝任的。
二、賭博是靠「運氣」,而真正的投資則是靠「實力」。而要徹底分辨「運氣」與「實力」的差別,首先是要看一下這位投資人的報酬率,是否屬於「合理」的範圍。
當然,由於投資風險越高,所要求的報酬率一定要比較高,才能滿足投資人的期望。但是,如果是在短期內,就擁有超高(超出該市場平均合理範圍)的報酬率,除非是那少數中的少數「天才」型人物,根據筆者的觀察,「運氣」成份絕對佔了大多數。
其次,這裡所謂的「實力」,其實是與研究與做功課的「深度」有關(成正比)。雖然「實力」,也就是紮實而深入的研究及分析,佔了極高的比重,且有時研究了半天,也還是要一點的運氣加持,才能獲得最高的利潤。但是,如果是純賭博,運氣的成份幾乎可說是100%
三、如果純脆是「只為好玩(Just for fun)」,或是只是為了「打發時間」,幾乎可以算是賭博行為。因為投資是需要長期進行資料分析及研究、判斷的,不是單純打發時間-開盤時間看看盤,收盤之後睡個午覺、然後唱唱卡啦OK、做做運動,晚上才打開電視,聽分析師如何解盤,就可以說是在進行真正的「投資」。
四、完全不知道自己會有多少風險?能夠承擔多少風險的,絕對是在「賭博」。至於那些事前會先計算做了決策後有多少風險?這些風險自己到底能不能承受得起?有了這些想法及打算的,才算是「真投資」無誤。
五、購買「伸手牌」的標的,非但不是真投資,恐怕也與賭博沒啥分別。單單只聽別人的建議、自己也完全不知道原因就進行買賣,除非當事人真的鴻福齊天,否則,根據筆者所聽到、看到的案例,慘虧的機率可是相當驚人的。
筆者認為,自己的投資唯有自己能夠負責,更何況,如果自己都不參與進行研究、分析及確認投資價值的真偽,如何能夠拉高自己的勝率?又如何能夠累積並「內化」成自己的投資經驗?
六、真正的投資,不論是其策略、方法或心得,都是可以複製及移轉的。也就是說,只要時機與環境相同(或幾乎近似),真正的投資方法是可以經得起不同人的考驗的,不會因為標的或當事人的不同而有差異。
七、投錢下去「不一定要贏」的是賭博,而有把握「一定要贏」的才是投資。也許很多讀者會覺得奇怪:凡是投資,哪有一定會賺錢的?但是,如果投資人沒有抱定「所有投入都要能有獲利」的心情,恐怕就不會珍惜每一份投資金額,以及每一次的投資決策與步驟。
八、投資人「投入」的時間多,而且看的都是「門道」,但賭博行為決策前的時間投入普遍不多,而且多半是以「看熱鬧」為主。當然,這裡的「投入時間」,還包括投入市場的時間長久。
儘管這世上不乏天縱英才,也同時可能有「資歷遠大於技術與經驗」之人,但是,對於廣大資質差不多的凡人而言,也只有靠著更多「用對方法」及一定時間投入的努力,才能將累積出不凡的投資經驗與敏銳度。
九、當價格下跌或是押注失敗之際,抱持著「硬ㄠ下去,看誰最先倒下」心態的鐵定是賭博,投資則與之相反。一般人在賭博時,很難會做非常深入的研究(老實說,除了研究出現號碼的「機率」外,也沒啥其他分析研究可言),所以在遇到價格下跌或投注失敗時,唯一可使的招數就是「硬ㄠ下去,看誰最先倒下」。
但如果是真正的投資,一方面之前已經做過一番研究,知道所持有標的的合理價位在什麼位置;另一方面,也早就計算清楚自己所能承受的最大風險。因此,總是會在「該住手時停手」,切實遵守「停損」的規則,而不讓自己落入越陷越深,或是損失慘重的地步。
十、靠「大數法則」獲利的是「賭博」。就以賭博的「包牌」為例,只要包牌多,能夠中頭獎的機率就可以提高非常多。但是投資就完全不同,就算投資人把單一公司股票全部買光,也是不能提高太多獲利機會的,也就更別提可以提高投資報酬率。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大凡這個世界,總有些許例外情形,筆者以上所舉的例子,主要是指大多數的情況而言。所以,讀者可千萬別拿少數特例,來質疑筆者大多數案例的真偽嘍~

*本篇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註名出處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

2014年10月23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443》「感覺」不景氣,不代表「一定賺不了價差」!

時序進入十月,原本就受到全球密切關注的各個股市,連續出現了多次明顯的「大回檔」,造成所有投資人的恐慌與疑慮。不少筆者的一些投資台股的朋友,就非常擔憂他們手中的股票,是否已經「跌無可跌」?至於空手者,多半也是「躍躍欲試」!
當然,「危機」亦可能是「轉機」,值得理財大眾進一步動態地修正現有投資策略。但在實際進行投資決策之前,多了解一下全球各國經濟景氣的現況與走向,絕對是投資人該有的基本功課。
以這一期的《商業周刊》為例,封面故事就是以「未來5年,只看美國」為題,認為未來的投資焦點,都將擺在以「美國」為主軸的焦點之上。其次,這一期的《財訊月刊》中,也點出了高盛看衰商品市場,拋出「油價要重回每桶100美元的機會越來越小」,以及看空「銅價、金價、黃豆、美國天然氣」的投資風向。
而財金文化董事長謝金河在最近一期的《先探》專欄-「十月全球股災又來了?」中,也憂心未來台股的表現-「漲無下跌有量是最的走也就是價無的人多了這個如果有改善國際股市回檔風險台股可能引更大的下跌風險」
在文中同時引用「IMF裁拉加德到治城大她用灰色來確定未5年全球經濟進入新平庸有任何亮可言」的觀點,似乎對於全球以及台股的走勢相當悲觀。
然而在提供實際看法之前,筆者想先跟讀者們分享兩個很重要的投資觀念。首先就是:投資向來有短、中、長期之分,更何況「大盤指數不漲,並不代表沒有『令人眼睛一亮』或『漲幅不小』的個股」,特別是對想要「短期進場投資賺價差」的投資人而言。
其次最重要的是在實際投資時,千萬不要只憑「感覺」,而應該完全以「數字」做為決策的重要依據。儘管筆者也完全不認同全球(特別是台灣)的經濟景氣能夠「好上了天」,但由於投資市場的決策者,完全是「看數字」在進出,所以,即使這些因為基期及成本差異,以及匯率變化等所堆積出來的獲利數字,並不完全等同於民眾所真實感受到的經濟現況與事實。假設投資人還是堅持繼續「跟著感覺走」、不特別善加利用近期的市場恐慌心理,以擬定反向投資策略,就很有可能會錯失掉投資的最佳契機。
回到筆者綜合一些市場專家的看法後,撇除每年年初,因為法人(包括外資與投信)在年底已經賣出部分股票,以便進行「作帳」,並且會在隔年年初,因為再買回看好股票而產生所謂的「元月行情」之外,2015年的經濟成長及投資環境,似乎也還不會「太過悲觀」。
理由之一是:油價已經由原本的105元附近高點,滑落到80元左右,其他原物料也在大跌。在跌幅有20%的前提之下,許多企業便有可能單純因為「成本下跌」,而自動擠出可觀的獲利。其中特別是油價佔總成本比重相當高的「海、陸、空運輸」,以及消費量與油價成正相關「汽車」業等受惠最大。
當然,有過去高價原物料庫存的產業及公司,在還未用完之前,獲利數字當然不會太好看;只是,一旦清光高單價庫存之後,相關上市、櫃公司的獲利就會「自動出現」。
至於「深受油價下跌影響」的產業,讀者可以參考這一期《財訊》月刊所提到的產業名單,就是「未來有得熬」的塑化、化纖、橡膠、太陽能及風電等五大產業。
理由之二是:在美元持續維持強勢之下,代表其他國家的貨幣,更有可能趨向「競貶」的局面,特別有利於「出口到美國的企業」,產生「匯差收益」。
以最近美元兌新台幣的走勢為例,單單由原本的一美元兌29.9元多貶至30.5多元,貶幅就有2%的水準。儘管這樣的貶值幅度並不大,但是對於許多「毛三到四」的外銷產業來說,等於是光靠匯率的數字波動,就平白幫業者創造出約2%的獲利成果。
理由之三是:特別對台灣股市來說,年底前將遭遇不只一次的「空襲警報」並探底,讓許多個股出現「較佳投資價位」。例如至今仍然持續燃燒的食安風暴,嚴重地衝擊食品相關產業;再加上年底選舉將屆,各項未知變數恐將造成市場的不安與動盪,都將進一步摜壓股價指數以及經濟成長率。
更有甚者,一旦第四季(年底選舉前)像某位市場專家的「金管會拉抬股市第四箭有可能是『大戶條款(取消10億元進出量以上大戶的證所稅)』」大膽預測成真,也許更是大戶藉由成交量大幅擴大而「拉高出貨」的大好時機。而當大戶、法人同時「順利下轎」之後,投資人迎來的將是「把貨(股票)都倒給散戶」的重挫局面。
以上三大理由的意思是:在今年「基期相對較低」之下,突顯出大幅「反彈」、「跳高」的局面。筆者更可以大膽地預測:明年政府相關單位鐵定會「很自豪」地,向百姓誇耀及「吹牛」來年經濟大幅成長的「政績」!
這對一般的台股投資散戶來說,最近大盤的所有拉回,或甚至是國際股市的大跌,恐怕都是趁此機會「擇優換股」及「汰弱換強」的大好時機。然而,在這一波「大換股潮」來臨時,投資人該如何進行正確的選股呢?
對此,筆者歸納整理出「未來5年是否有成長空間」的選股標準。舉例來說,只要是中國大陸大量生產,或是台灣廠商完全沒有任何專利可言的產業,像是LED、塑膠、生物科技等,甚至是因為以上這些「慘業」而間接「受害」的產業,都不是想要中、長期投資的人,該有的「口袋名單」。
最後特別值得一般投資人注意的是:以上提到的產業標的,很有可能最近已經開始上漲。因此,逢拉回而非追高,也才是最佳買點;至於股價還未大幅拉回的標的,有興趣的投資人也還有「等回檔幅度夠了再進場」的機會。

*本篇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註名出處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