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05年7月15日 星期五

《我是有錢人迷思41》你該問理專的10個問題(下)

 五、可否談談你的投資哲學?人與人之間,一但少了「同理心」,就很難感同身受對方的難處。而理專之於投資人間,也是一樣的道理。如果理專的投資屬性積極,就不可能了解一位保守客戶的需求及渴望在於「保本」,當然也就很難展現長期的優異績效。

相對地,如果投資人屬性積極,碰到一個「保守致極」的理專,不但可能無法達到自己的理財預期目標,也很可能常常因為「理專不能完全了解自己的心」而覺得對方不適任。

六、請問售後服務是由誰來完成?除了你之外,還會有哪些人?許多金融投資工具是需要很長售後服務的,其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保險。如果投資人只選對了第一線的理專,售後服務卻不是同一人,就很難確保售後服務的品質。

透過這個問題,投資人一方面可以確定,自己日後會不會成為得不到售後服的金融商品「孤兒」,另一方面也可以據此決定要不要與這位理專繼續「合作」下去?

七、請問我要付多少服務費用給你?收取的型態及名稱為何?投資人可以從此了解自己在投資上的相關成本,因為減除掉這些手續費等成本,才是投資人真正獲利(實際收入)的部分。

筆者建議投資人不要只看商品佣金的「絕對值」,而應該比較不同商品間的「相對值」。因為越是複雜的商品,理專收取較高佣金並無可厚非,但是,從同一公司不同商品,或是不同公司同一商品佣金的「相對值」中,卻可以利用下面一個問題,反覆核對理專對商品、投資人屬性及需求的了解。

八、在你推薦的同一類商品當中,為什麼你會選擇這一家的商品給我?理由為何?每位投資人都有適合的商品,但是在找到某一類型商品之後,為什麼理專推薦單一公司的商品,就值得投資人更加深入研究了。

例如:佣金高的商品可能對公司有利,也可能單純只是因為內容複雜不好賣而拉高佣金比率;相對地,佣金低的商品也不表示一定對理財大眾有利。而在相互交叉比對及詢問當中,就可以看出理專所推薦的商品,到底是單純因為佣金高?還是因為此一商品因為具有獨一無二的特性,且佣金又低,而適合客戶購買?

九、請問在提供服務給我時,你的收入來源除了我之外,還有誰(哪些人或金融機構)會因此而獲利?不論理專是直接陳述、不願、無法回答,或是閃爍其辭,都是投資人評估理專是否誠實以對的最好來源。而從回答的內容中,也可以看出這位理專除了投資人以外,是否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老闆」?因為如果理專還有另一項高額收入,怎麽可能會盡心盡力為投資人謀取福利?

十、請問你可否將我問的問題,以書面方式供我參考?光說不留下隻字片語做為佐證,很容易讓理專輕率地回答或下承諾,所以,要理專們留下文字資料,既可以逼他們誠實以對,也可以留做日後萬一訴訟的有利證據。

以上的問題,並沒有絕對的標準答案,而可能理專會對你說實話,也可能會說謊話。但是,做為一位成功的投資人,也不能對理專的話「有聞必信」,還應該對此人多多觀察,或是從「試用」過的親朋好友處,詢問他的過去表現狀況資料。千萬不要只是隨便找一位毫不熟識的理專,單純問完上述問題,就直接掏出自己的老本,全力下注在此人身上。

如果完全沒有其他背景資料可以依賴,筆者認為可以將小部分的錢(這筆錢一定要是不影響自己整體資產中的一小部分)交給這位理專「試」管理一下,並藉此機會看看這位理專的能耐及專業度,以及他的投資屬性,是否與自己相合?

選擇理專,就跟選擇朋友一樣。在初見面,但還沒有完全認識之前,必須靠一些問題,來試探對方的一些基本資料。至於對方所說的是否表裡如一,就必須靠其他熟識的親朋好友,或是進一步交往的點點滴滴來做印證。

好朋友不嫌多,但是,如果你不嚐試交往,就永遠沒有認清對方的一天,也可能會因此而輕易漏失掉一個值得你一生一世交往的好朋友。謹以上述的經驗,提供給眾多深受不合格理專所苦的投資大眾們參考。

(以上資料,部分參考自台灣理財顧問認證協會「你該問CFP(理財顧問)的十大問」,網址:http://www.fpat.org.tw/fpat_vaule/vaule.asp,讀者可自行參考閱覽)

2005年7月7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40、你該問理專的10個問題(上)

 之前,有讀者不斷提到面對理專的挫折、失望、忿怒及心灰意冷。但筆者一直認為,現代是個分工的社會,沒有人可以一肩扛下所有的工作。因此絕對有必要把自己不想花時間,或不在行的事情,委由他人處理。

因此,金融機構商品銷售人員(有人稱「業務員」、「理財顧問」,甚至是「理財規劃師」,但多數稱做「理財專員(理專)」)正是此一市場需求及趨勢下的產物之一。

委託他人處理雖然讓自己能集中心力,放在更重要的人、事及工作上。而一旦「所託非人」,其影響則是相當深遠而無法預測的災難。

目前國內有各式各樣關於金融從業人員的各式考試及證照制度。但是,制度及法規是死的,道德行為是活的。了解商品並遵守法律只是理專的基本要求,「站在投資人的角度及利益」為出發,才是一個夠格理財顧問的真正價值所在。

只不過,而所謂「知人,知面,不知心」,選擇理專就如同選擇一生一世的好朋友一般,是一般大眾普遍的艱困考驗及挑戰。因為道德是很難用「考試」所得出,所以投資人才需要一套更有效的「衡量理專」問題標準,來降低自己在投資理財路途上的傷害。

以下內容,主要是參考「台灣理財顧問認證協會」根據「美國理財顧問協會」所擬定的「投資人十大問」為基礎,並且加入筆者這幾年來面對形形色色理財顧問及投資大眾疑問的腦力激盪結果,有興趣的讀者,可以上該協會的網頁(http://www.fpat.org.tw/fpat_vaule/vaule.asp)參考閱覽。

此外,下面的問題不一定是專門針對整體理財規劃的理財顧問而言。任何一個面對投資人的金融商品銷售人員,都可以用同樣的內容發問。只不過,其中並沒有標準的答案,只是希望藉由環環相扣的一些問題,經由投資人的觀察、解讀及判斷,讓理專的真正心態稍微現出原形。

一、請問你在這一行的工作經驗有多少年?曾經服務過哪幾家金融機構?經驗是需要工作時間累積的。根據正常經驗值,一項工作如果待上三年以上,一般來說也能成為某一領域中的小小專家。

別小看這個問題,因為它不但可以大概看出這位理專是否是新手?專長的領域是否廣泛?甚至,工作越久的理專,因為客戶累積得較多,也可能比較不會為了短期內增加自己的業績,要求投資人採取燥進的做法而傷到客戶。

當然,這也不是完全絕對的參考指標。有人雖是新手,卻可以靠著加倍的努力成為專家;也有人雖然年資甚深,卻因為欠缺學習精神,功力可以十年如一日地毫無長進。

二、請問你在金融理財領域有那些執照?可以提供哪些投資理財規劃服務?雖然考上證照並不表示理專就一定是此行的專家,但是證照是從是相關金融服務的基本資格。

首先,沒有合格證照就推薦或銷售金融商品,是違法的行為。如果理專連最基本而明定的法律都可以違反,那怎麽可能會遵守理專道德及行為的份際而不亂呢?

此外,擁有執照表示這位理專了解相關領域的運作及法規,不會違背相關法令對投資人的保障。而擁有執照越多,至少表示理專對各種相關領域有一基本認識,特別在替客戶進行綜合性理財規劃時,不會只偏向於採用某一類型的商品。

但是,如果客戶只需要某一金融領域的服務,就不必一定嚴格要求理專一定要有非常多的合格執照。

三、請問你會怎麽幫一位客戶服務及推薦商品的流程為何?為什麼你會這樣進行?從此問題也可以看出金融機構(金控)的制度是否完善及健全。有制度的公司會有一套正式且不影響投資人權益的服務流程,比較會遵守主管機關的指示,從「資訊完全揭露」的角度,向投資人推薦商品。

舉例來說,理專如果像是推薦客戶之前流行的連動式債券,依照正常的銷售流程,必須向投資人介紹它的投資收益及可能風險。如果少數急功好利的理專,為了避免談及風險而讓投資人裹足不前,可能會刻意不按照公司規定的流程執行,這樣就可能危及投資人權益。

當然,由金融機構所設計出來的銷售流程,不一定會完全站在投資人的角度思考。但是,藉由這個問題,可以了解理專為什麼不按照公司規定的理由。不論回答如何,都值得投資人當做進一步檢視這位理專行事風格的參考。

四、如果購買你所推薦給我的商品,我可以獲得哪些利益及風險?或許有些理專在之前幾項的回答中,會閃爍其辭。但是這個直接而不容迴避的問題,就不容理專顧左右而言他。

投資人也可以從此再一步確認理專所推薦給自己的金融商品,是不是真的符合自己的需要?例如:預期獲利可能是投資人想要的,但過高的風險恐怕是投資人不能或不敢嚐試的。特別是在扣除所有可能風險之後,總收益是否是投資人所想要的?

2004年11月25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10、名牌不可以全信!

現代人非常喜歡名牌。當然,名牌除了是身份與地位的表徵之外,它還隱含了相當的品質因素。只要它披上了名牌的認證,不論在設計、製造或售後服務的保證上,都代表著一定水準之上。
而這股名牌風潮,也逐漸漫延到投資理財行業。因此,最近金融投資界紛紛吹起了一股追逐證照之風。不同金融工具的證照不僅越多越好,連得獎紀錄也是多多益善。
有的人一口氣考了十多張證照,還認為不夠地爭取各種考試成績,希望能向投資大眾顯示其專業。但是,這些證照及考試,果真可以證明他是個好的理財顧問嗎?
過去有讀者問我證照重不重要,個人的回答一律都是「它很重要,但也不一定重要」。因為,證照只是一個基本投資理財知識的最低標準,它代表著業務員對這個投資理財領域的認識與了解。
只不過,懂得各種不同工具的使用,並不表示設計出來的投資理財建議,就一定適合理財大眾。而只有當業務員是以同理心在為客戶著想時,這樣的組合建議才能發揮它應有的功效,也才能為一般大眾帶來符合預期的投資理財結果。
在此,請各位讀者不要誤解了筆者的意思,以為這些證照與得獎紀錄可以完全不用參考。如果是國家所規定的執業證照,例如壽險業務員要分別擁有人身保險、年金保險與投資型保險的證書,才能夠販賣這些保單,那麼,一般大眾不但要看,也要仔細地核對,絕對不能讓一些不肖的業務員蒙混過關。
過去常聽說部分保險業務員,因為考取投資型保單證照非常困難,所以就利用「將業績掛到擁有投資型保單執照的其他業務員身上」的方式處理。筆者以為,如果消費者碰到的是這種存心欺騙的業務員,則更應該小心謹慎才是。
因為他如果連投資型保單的遊戲規則都搞不清楚,如何能幫客戶規劃出適合的投資型保單?一旦客戶繼續與這種業務員打交道,不就是拿自己的辛苦血汗錢在開玩笑嗎?
之前曾經採訪過一位保險業務員,她曾語重心長地告訴筆者:「一位好的醫師,最起碼會經過完整而周延的正規教育訓練,不可能有打馬虎眼的情況發生。但是,醫德卻是比醫術更重要的一個衡量『良醫』的參考指標」。

筆者認為,道德重於技術,就像韓劇大長今中的醫女主角一樣,如果任何理財顧問,是懷抱著悲天憫人,處處為對方著想的道德情操。那麼,勤勞一定能彌補笨茁。同時,替客戶規劃出來的任何理財建議,也不可能錯得太離譜的。而所有跟道德相關的表現,絕不是任何證照可以測驗得出來的。

*本篇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註名出處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

2004年11月18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8、別讓錯誤的資訊,麻痺了投資理財的神經

這是一個強調「重口味」的社會。不但吃東西的口味多鹽多油,連媒體上的新聞也是極盡羶色腥之能事。只不過,儘管人人批評資訊的過度包裝與誇張,每個人卻都仍愛不釋手。
道理很簡單,在各色食物與過多資訊之下,如果口味不重,又怎麼能引人食慾呢?而如果事事平淡,哪有可能在資訊過度泛濫的洪流中,讓人停下目光,一窺究竟呢?
如今,投資理財的市場也是如此。因為想要做所謂的「老師」,就必須能有喊水能結凍的本事,而且投資決策都是「百發百中」;要想要成為投資理財的「高手」,就必須有讓市井小民嘆為觀止的日進斗金之術;連相關的理財書,如果不冠上個「富翁」、「賺大錢」、「致富」等名稱,或是不寫一些以小搏大、一夜致富或是麻雀變鳳凰式的所謂「成功」案例,就不可能得到廣大讀者的青睞。
因此,曾幾何時,滿坑滿谷的投資理財新聞與資訊,紛紛以誇張、聳動的標題,以及美麗、炫目的包裝手法,讓每個凡夫俗女都產生「有為者亦若是」的遐想,假定自己就算不能因此成為億萬大富,也可以變成百萬或千萬小富。
但是,這些重口味的資訊,絕大多數都不見得有利一般大眾的理財脾胃。因為首先,根據統計學原理,賺大錢的富豪永遠是少數中的少數;而大多數的人以及多半的時間裡,累積財富的速度與金額,也完全與「時間複利」的成長曲線相符。
這個意思也就是說:如果投資大眾的平均年報酬率無法達到15%以上,那是再正常也不過的一件事,不必由於沒有辦法從一萬元的資本,賺到上億元的資產而覺得應該採取更積極的投資行為。因為,一旦民眾有了過度樂觀的預期,投資就可能失去準頭,理財計劃就會變得不切實際,而容易陷入人云亦云,短線進出的投機式賭局當中。
其實,就像幸福不是有錢人的專利一樣,不是只有在事業上有成就,或是田產眾多的人,才能稱做富有;也不是天天過得轟轟烈烈,才叫做會生活。如果能安命惜福,就算平淡過一生的人,也一樣是生活中的高手。而投資理財的道理,不也是相同嗎?
所以,在投資理財的世界,沒有人生而為王。就算生在帝王之家,沒計劃地亂投資及消費,終有散盡家產的一天;相反地,即便是一級貧民戶,如果懂得方法,也可以翻身成為大戶。

照理說,投資理財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它並不特別刁鑽古怪,也不必刻意譁眾取寵,只要循規蹈矩地,按步就班地執行正確的理財計劃,它不一定會讓人成為大富大貴,卻可能衣食無慮地過一生。

*本篇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註名出處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

2004年11月11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7、不用借錢才是真有錢人

根據近期的一項網路問卷調查顯示,在擁有現金卡的七年級生中,每三個人中,就有一人曾刷爆過持卡;相對之下,六年級生有刷爆紀錄的有19.56%,五年級生則是10%
不論是信用卡的循環信用、預借現金,還是現金卡的小額信貸,全都是分期付款的模式翻版。早期,分期付款機制僅限於高單價的耐久財,像是房子、汽車、家電用品等;最近,分期付款所適用的商品單價,已經有越來越低的趨勢。
甚至,最近一則新聞顯示,連一向標榜最低價供應的幾家大賣場,也提供分期付款的服務。也就是說,一般人現在連買青菜、麵包等便宜的日常消費品,也可以理直氣狀地「寅吃卯糧」了。
儘管企業不斷訴求:新商品(不論是大量生產的商品,或是新金融商品)的研發與生產,是為了讓人們生活得更好及便利。但是消費者千萬不要忘記,廠商存在最大也是唯一的目的,還是為了賺錢。
特別是在高度競爭之下,如果企業不快人一步搶錢或搶人,錢就跑到競爭對手的口袋裡,客戶也會擁抱你的敵人。所以,廠商在推出任何商品時,哪會管什麼道德良心?因為不跟著這麼做,明天企業主要靠誰吃飯?員工要去依靠誰?
儘管多數人都認知到現金卡、信用卡循環信用以及分期付款等方式,是造成持卡人債台高築的禍根,卻沒有人可以抵抗得了它的便利性與誘惑。因為每個人都是凡夫俗女,也常常會衝動購物,畢竟,這個世界五光十色的商品實在是太吸引人了。
一方面,製造商們拼了命的想用分期方式賣產品,而金融機構則也是拼了命的發行各種卡,同時利用種種看起來便利的付款方式,讓持卡人大借特刷而臉不紅而氣不喘,甚至當持卡人揹不動沉重卡債之際,還另花心思想出代償的手法,讓持卡人難逃銀行的手掌心。
可是,現代人為了享受那一絲絲「既使花小錢也可以過富人生活」的快感,便到處預借、週轉;卻不知道真正的有錢人,是像早期那些真正有實力,可以直接拿著花花綠綠的鈔票付現的人。

每個人一生所賺的財富,因為個人賺錢能力高低的關係,總有個定數。因此,當現代人老是嚷嚷自己沒錢之際,別忘了:每次消費都使用分期付款,只會讓自己的財富給分散與稀釋掉了,根本不可能有錢得起來哩!

*本篇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註名出處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

2004年11月4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6、小氣不足以成大事,賺大錢!

一般大眾不論是在投資或是購物時,總是一再地要求「物超所值」。除了品質不能降低水穩之外,價格自然是越便宜越好。只是,對於價格與價值間應該維持怎麼樣的一個標準,才能夠讓自己用最少的資本,獲取最大的報酬,一般大眾卻沒有太多的清楚的概念。
許多投資理財行為都有它一定的成本存在,其中包括了各項投資的手續費、管理費,以及支付業務人員的佣金等等。在投資理財的理論中,獲利減去成本就是投資人的淨(實際)收益。因此,在獲利不變的前提下,如果能將成本極小化,那麼投資人的相對收益就會越高。
但是,有些成本是可以也必須節省的,有些則是不能。簡單來說,如果那筆成本可以幫助投資人獲利更多,或是能夠獲得更高的服務,不但絕不能省,還要讓它花得有價值。筆者的意思不是說成本越高越好,而是:成本應該有它一定的水準。
因為在實務上,成本極小化是不能無限上綱的。如果投資人只把消費時那套「不計一切後果殺價」的本事,帶進投資理財的領域中。那麼,失敗與虧損恐怕就不會太「預料之外」了。
過去常聽許多投資人,習慣於將平日消費時的那套「殺價」手法,應用在投資理財的行為上頭。舉例來說,在申購某支基金時,非手續費有折扣的基金不買;另外像是購買保單,就希望保險業務員將佣金「加減退回,意思一下」。
試想,基金手續費與管理費是維持基金運作,也就是聘請研究分析人員與基金經理人等的主要開支。如果基金公司少了這筆收入,如何能請到好的人才,幫忙將客戶的資產極大化?
而保險佣金亦是一例。保險業務員的收入,都來自於幫客戶做好最適當保單規劃後的佣金。老實說,一張保單的壽命有時長達十幾、二十年,甚至長達三、四十年。
保險業務員在這段漫長歲月的所有服務,都是來自於這些保單的佣金收入。如果業務員的生活都無以為濟,那麼以客戶需求為基礎的保單規劃,永遠就只是不切實際的空談。
所以,有時理論上是一套,實際上的運作卻困難重重。而其他小氣不足以成大事,賺大錢的例子,還存在於生活中的許多面向。例如:有的人省吃儉用,只為購買某些名牌炫耀;有的人縮衣節食,最後讓自己的健康亮起了紅燈;更有人因為不肯投資自己或朋友,結果不但工作無法晉升、事業無成,還成為眾人口中的小氣財神。
這些活生生的案例,希望能提供給一心只想賺錢的云云眾生們參考與省思!

*本篇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註名出處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

2004年10月28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金融商品聰明,投資人可別當傻瓜!

這是一個講究包裝的時代。有些不好聽的話,只要拐了彎地說,聽的人的心理就覺得舒坦許多;同樣地,有些潛藏高風險的投資商品,一旦經過巧妙的包裝,就能夠讓投資人搞不清楚,它葫蘆裡究竟賣得是啥東西?
大約在十幾年前,「避險基金(Hedge Fund)」就因為名詞中多了個「避險」的字眼,讓許多人誤以為投資風險不高。諸不知這種以小搏大、高槓桿(採用高比例的信用交易,例如可能用10元做100元的投資)且多、空皆可操作的基金,不但可能避不了風險,反而有讓投資人落入極大的風險之中而不自知。
例如「認股權證基金」,許多人雖搞不懂認股權證是啥東西,卻誤以為它既然叫做「XX基金」,應該就是滿安全而無風險的。不少投資人為此搞到血本無歸,卻仍一頭霧水,不知道自己買到的,其實是風險極高的金融商品。
而在五、六年前,國內又出現所謂的「保本型商品」。這種以「保本型定存」為主流的商品在甫推出之際,就因為它號稱可以「百分之百保本(有些僅有95%的保本率)」,而吸引了許多自認屬性保守的投資人。
這種商品的設計是:保留投資人的存款本金,而將衍生的利息拿去購買一個選擇權。因此,如果投資人運氣好的話,就可以從選擇權的操作部分,獲取較高的利潤;不過,即便是賠錢,最大也不會侵蝕到投資人的本金。
但是,玩過選擇權的人都知道:如果趨勢看錯,投資人三兩下就會被Out出局;也因此,多數購買這些保本型商品的投資人,最後都只能撈到拿回本金的下場。
諷刺的是,許多人明明天性非常保守,平日常用的投資理財工具是非穩當的銀行存款不做,但是只要見到所謂的「保本型商品」,就個個趨之若鶩,完全只看它可能有的高獲利,卻看不到也潛藏著很大的風險。
也就是說,經過了一段投資期間之後(短則三個月、半年,長則五年、七年或十年),投資人拿回的,多半是與當初預期差距很大的一點點投資報酬率,更慘一點的,則是歷經幾波紙上富貴之後,僅能拿回原先的期初投資(投資本金)。
要知道,會把家當放在銀行存定存的人,都是那些既不能虧掉本金,又不能忍受一點點利息短少的極保守之人。如果持有了半天,投資人只獲得少得可憐的本金加利息,那還不如在投資之初,就老老實實地把錢放在銀行定存,還能百分之百賺到「說二不一」的預期收益!
不管是早期的避險基金、認股權證基金、保本型商品,或是最近幾年暢銷、熱賣的「連動式債券(Structured Notes,商品組合是由一個零息債券,再加上一個選擇權式的商品)」,組合模式雖然有些差異,但萬變不離其宗,都是用一個「保證本金或收益」的口號,讓投資人信以為它的「風險很低,收益卻更高」。
只不過,許多投資人既沒有搞清楚這些新興組合式商品的內涵,又常被那美麗的酷炫名詞,甚至是一些不負責任業務員那三寸不爛之舌所迷惑,自以為買到的是一個宇宙無敵超級萬能無缺點(風險)的產品。但最後,很少不是以虧損或失望而收場的。
在這個投資工具日新月異時代,一般大眾在投資前,一定要弄清楚自己買的到底是什麼?因為除了固定收益型的商品(例如銀行定存或債券)外,其他金融投資都絕不保證獲利的。因此,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永遠存在。

所以,當你心裡想買保平安的蘋果,卻覺得橘子的優點更甚於蘋果,那購買後的消費落差,也只能由自己來承擔了。而這些多了包裝紙偽裝的金融商品,雖不一定是隻披著羊皮的狼,卻很容易讓投資人落入失誤與虧損而不自知。因此,當它聰明時,投資人可別自願當那個傻瓜才是呢!

*本篇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註名出處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