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2年6月2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664》沒時間、不懂投資的小資族,也能享有專家代操的好處!

 對於廣大工作忙碌,或沒有太多時間自行做功課的投資人來說,有關投資最傷腦筋之處,就在於「選擇標的」及「買賣時點」。特別是市場上的投資標的,光是基金或ETF,就有數千及上萬檔。但偏偏這兩大重點,又事關投資的獲利與否。

前幾個星期,本專欄介紹了銀行所推出的,一種隱藏版全委代操服務—指定集合管理運用帳戶金錢信託。它的優勢就在於:讓資產未滿5001000萬元的小資族,也能享有「專人(投資)代操」的好處。

但事實上,小資產族群如果要享有「專人代操」的服務,除了以上提到的「指定集合管理運用帳戶(簡稱「集合帳戶」)」外,市場上還有幾個不同的管道,也同樣提供這種「類似代客投資操作」的服務(請見下表一)。

 

表一、幾種小額代操帳戶比較:

 

指定單獨管理運用金錢信託

特定金錢信託

一般非信託帳戶

自動再平衡

主動發送「再平衡」通知,由客戶主動決定是否再平衡

代表業者

中國信託銀行、台北富邦銀行

國泰世華銀行

中租投顧

委託專業投資團隊

中國信託:中信銀內部內部投資研究團隊

台北富邦:富邦投信

國泰投信

德意志資產管理公司(DWS Group

最低投資門檻

台幣:1000

美元:35-200美元

單筆:3萬台幣或1000美元

每月:3000台幣或100美元

【初次投資】

台幣:3萬元

美元:1000美元

【追加投資】

台幣:1000

美元:100美元

最高投資金額

每一投資組合最高1000萬元

不限

無上限

風險屬性

RR1-RR5

防禦、保守、穩健、積極、非常積極

只限RR5

投資組合上限

每一投資組合最高1000萬元

不限

每個用戶最多可開5個投資組合

是否有配息

可選擇

具有配息的投資組合可供選擇

部分贖回

不可

不可

申購手續費

基金管理費

內含

內含

資產規模新台幣10萬元以下:1.2%

資產規模新台幣10-100萬元:1%

資產規模新台幣100萬元以上:0.8%

年信託管理費

0.79%-1%

0.88%

贖回手續費

0.6%(若原本申購新台幣3萬元而未滿30日贖回,則將額外收取180元)

資料來源:中國信託銀行「智動GO」(https://www.ctbcbank.com/content/dam/minisite/long/fund/ROBOGO/)、台北富邦銀行「奈米投」(https://nmplusinvestment.fubon.com/nmi-frontend/index.html)、國泰世華銀行「智能投資」(https://www.cathayrobo.com/welcome/?gclid=CjwKCAjwyryUBhBSEiwAGN5OCMG1_sGpjF-FmK36PTpifFr8ze9W2rvOg1UgUvPDHFhi9BifXlLmkhoCOqsQAvD_BwE)、中租投顧「WISEGO」(https://wisego.ezfunds.com.tw

 

為什麼說它是「類似代客投資操作」?這是因為首先,真正全委操作可以投資的標的,除了主管機關所核准的基金或ETF外,還可以包括國內外股票及債券等,範圍會更廣。

其次,上表一裡面所列的幾種「小額代操」模式,其實都是一種結合「機器人(投資)理財」的概念。也就是投資人直接在線上開戶(或連結已有的銀行帳戶),在透過一些線上的需求分析與問卷回答之後,電腦系統就會幫投資人,選出一個(或多個)最適合其投資屬性及需求的「投資組合」。至於這一個個「投資組合」內標的的選擇,則是依據不同標的過去績效的「回測」,並以表現最好標的,納入到不同的投資組合中。

當然,過往「回測」的績效表現,並不能100%代表或保證未來收益,且這種「小額代操」模式,仍舊與「由經理人替投資人決定股債比、投資標的與買賣時點」的全委代操之間,還存有滿大的距離與差異。不過至少,還有以下3大優點特色:

特色一、能夠「簡化各種理財目標的步驟」。台北富邦銀行信託業務處資深協理蔡玉惠表示,任何投資人可以線上開戶、並進行KYC的問卷,找到適合自己的投資方案,大幅降低了進入障礙。

舉例來說,客戶可以設定自己的理財目標,像是一年後要存10萬元的結婚基金、5年後要存到一定金額的購屋頭期款,甚至是2030年後的退休規劃,銀行端的AI智慧投資系統,就可以依照一籃子標的的績效表現,幫助投資人得出「現在每月該投入多少資金」及「建議的投資組合」,讓投資人更容易透過明確的指示及投資,開始逐步落實不同的理財計畫。

特色二、幫忙客戶「從眾多標的中,選擇具有上漲潛力」的標的,免去投資人選擇標的的問題及困難。一直以來,一般投資大眾最傷腦筋之處,就在於「如何從茫茫投資標的中,選擇出最具獲利潛力的標的」。

台北富邦銀行信託業務處「奈米投」投資經理人宋文元表示,指單帳戶是委由專業團隊代操,每月投資會議會與外部專家討論,再替客戶決定投資比重及進行調整。這樣的模式對於資金不多,又沒有時間或專業,從眾多茫茫投資標的中挑選的投資人來,的確可以讓他們更為便利地,達到所想獲得的理財目標。

特色三、這些小額代操模式,都集中強調其「再平衡機制」的優點。除了「買什麼」之外,投資散戶最傷腦筋的,就在於「何時該買賣」?而所謂「自動再平衡」,就是透過電腦系統自動幫客戶的股債比,隨時處於一定的比例。

舉例來說,假設客戶原本的股債比是八比二,當股市大漲之際,股債比來到九比一時,電腦系統就會主動幫客戶「賣出部分股票、多買進一些債券」的方式,讓股債比依舊能維持在八比二之上。

一般來說,會觸發「再平衡機制」的情況,有以下4種:投資市場波動、投資人的風險屬性改變、投資標的調整(例如當基金表現落後,或是遇到狀態改變,像是清算、額度管控等),以及專業團隊評估需要進行調整時。所以,代操機構會隨時依市場狀況,新增或剔除投資組合中的標的。

當然,讀者也可以說,這種「再平衡機制」,不見得能讓客戶的資產極大化。因為,當股市往上漲時,再平衡機制反而把股票賣出,一旦股票持續上漲,反而有可能讓客戶失去了「長期投資以賺取更高獲利」的機會。不過至少,這種「自動再平衡」的機制,的確可以讓投資人,去除掉一直以來,心裡上最難以克服的「該買不敢買,該賣不敢賣」困擾。

儘管這類「小額代操」服務,是一個個由「電腦(機器人)選」的「投資組合」,再推薦給不同風險屬性及理財需求的投資人。但是,透過不同金融機構所提供的服務內容,還是有一些小小的差異,值得對此模式有興趣的投資人參考、比較。

一、投資組合裡的「一籃子標的」不同。目前推出「指定單獨管理運用金錢信託」業務量最大的中國信託銀行,以及台北富邦銀行為例,兩者的投資組合數各有不同,且一個只投資在「一籃子共同基金(中國信託銀行)」,另一個則只集中投資在「一籃子ETF(台北富邦銀行)」(請見下表二)。

 

表二、2家「指定單獨管理運用金錢信託帳戶」的比較:

 

中信託

台北富邦

帳戶名稱

智動GO

奈米投

4月份資產規模

30億元

30億元

投資組合

目標6個、退休6個、安鑫策略2個、富利策略2個、趨勢策略2個,各有台幣及美金帳戶,總共有36個組合

奈米14個、奈米24個,各有台幣及美金帳戶,共16

投資標的

一籃子共同基金

一籃子ETF

單一投資組合標的數

4~15個基金

10~15ETF

信託管理費

0.79%~1%

0.88%~1%

最低門檻

台幣:1000

美元:200美元

台幣:1000

美元:35美元

單一投資組合投資金額上限

1000萬元

1000萬元

說明:根據信託公會資料,指定單獨管理運用金錢信託業務,以中國信託及台北富邦兩家銀行業務最多

資料來源:中國信託銀行「智動GO」(https://www.ctbcbank.com/content/dam/minisite/long/fund/ROBOGO/)、台北富邦銀行「奈米投」(https://nmplusinvestment.fubon.com/nmi-frontend/index.html

 

二、個別投資人投資組合內容的差異。一般來說,儘管每一位投資人進場(買進不同投資組合)的時點及金額不同,申購同一個投資組合的投資人,名下投資組合裡的標的比重及標的內容,應該是不會有太大差異。

但是根據中國信託銀行個人金融執行長楊淑惠表示,該銀行的系統,會依據不同理財目標需求推薦投資組合。當不同的客戶目標達成率不同,所建議的投資標的也會不同。

舉例來說,當兩位客戶都被系統建議以「目標1號投組」進行規劃,但兩個人投資組合內持有的基金可能不一樣。其中,甲客戶的投資組合中,可能有A基金,但乙客戶的投組中,則可能是B基金。

三、「自動再平衡機制」的有無。雖說「再平衡機制」,是這類小額代操模式所特別強調的重點。但是,「有沒有自動」,可能也關係到「能否真正幫助投資人克服『下不了手停損或停利』的人性障礙」問題。

而這其中的差異,就與小額代操是透過哪一個帳戶來進行了。事實上,只有透過「指定單獨運用管理金錢信託」帳戶的投資人,才能享用真正「自動再平衡機制」。

除此之外的投資人,就只能在特殊的時點,由金融機構寄送「再平衡」通知信,由投資人「自己透過網路、依照專業團隊的『建議』,買進或賣出自己名下的投資標的」。

四、提供專業投資意見的團隊不同。如果是由銀行推出的「指定單獨管理運用金錢信託帳戶」,專業代操團隊幾乎都是由金控旗下的投信(台北富邦銀行是富邦投信,及英國Nutmeg智能理財服務平台),或內部投資團隊(中國信託銀行),提供專業投資意見;至於沒有金控背景的中租投顧,則是委託德意志資產管理公司(DWS Group)進行。

最後,也許一般大眾會說:不論是「投資人只能從多個投資組合中挑選,且只要選擇同一投資組合的投資人,組合內的投資標的都幾乎一樣」,或是所謂的「再平衡機制」,還是與真正「幫客戶決定股債比、投資標的及買賣時點」的全委代操,還有一段相當大的距離。

但是,透過銀行信託方式的最大優點,就是當它在與個人信託業務結合之際,可以起到「財產保全」的重要功能(加入中信說法)(當然,投資人多一道信託契約,也需要多支付一筆信託管理費用)。

楊淑惠舉例指出,委託人(投資人)也可進一步與銀行約定,將投資海外債券所取得的利息贈與給第三人(也就是「本金自益、孳息他益」信託),進一步讓指定單獨信託業務,能達到極具客製化的資金規劃與管理功能。

 

Box、同樣是信託架構,特定金錢信託、指定單獨及集合管理運用帳戶金錢信託有何不同?

 

看到幾個跟「信託」有關的名詞,也許讀者會問:特定金錢信託,與指定單獨或集合管理運用帳戶金錢信託」的運作,對投資人來說,到底有何差異呢?

事實上,除了三者間的收費或有不同外,對於一般投資人來說,最大的差異就在於其帳戶形態及運作方式。富邦銀行信託業務處蔡玉惠資深協理解釋,所謂的「指定」,也就是委託人(投資人)指定一個範圍,再由銀行的投資團隊「代操」,機動性地進行投資標的、買賣時點與股債比的調整。而與「指定」相對的,則是一般投資人所熟知的「特定」金錢信託,而特定金錢信託的投資標的、買賣時點或股債比配置,則完全由投資型自行決定。

至於「單獨」與「集合」帳戶之間的差異,則是「指定單獨管理運用」帳戶的每一位委託人(投資人),都有一個獨立且資料透明的財務帳戶。委託人可以透過這個帳戶,了解自己的資金,持有哪些投資標的?而與「單獨」帳戶相對的,則是「集合管理運用帳戶」。所以,投資人其實可以把「集合管理運用帳戶」,看成是一個個「共同基金」的概念。

那麼,「指定用途金錢信託」採取「單獨」或「集合」帳戶,對於投資人來說,到底有何差別或好處呢?以「指定單獨」帳戶為例,每一位投資人都可以清楚看到名下的所有持有標的(基金或ETF),但「指定集合」的投資人,則只能獲得每日帳戶的淨值資料。

但是,兩者的操作(代操)模式,卻有一定的差異。「指定集合」帳戶的投資經理人,就跟基金經理一樣,幫投資人選擇「一籃子標的」,同時自行在適當的時點,進行買進或賣出的決定。

而由於「指定單獨」帳戶的投資人人數眾多,主要是由所謂的「理財機器人」,透過大數據的運用,從上千檔標的回測數據中,提供數個或數十個「投資組合」供投資人選擇。之後,則是透過「自動再平衡」的機制,代客戶進行停損、停利動作(相關比較請見下表三)。

 

表三、3種銀行金錢信託業務比較:

 

特定金錢信託

指定集合管理運用金錢信託

指定單獨管理運用金錢信託

針對對象

一般投資人,可公開打廣告

銀行信託客戶,不得公開打廣告

一般投資人,可公開打廣告

帳戶

單獨(投資人名義)

集合(受託人名義)

單獨(投資人名義)

投資模式

投資人自行投資

主要是投資經理人決定投資標的與買賣時點

主要是機器人透過大數據方式選股並進行自動再平衡

標的買賣決定

投資人自行決定

投資經理人決定

透過自動再平衡機制

投資標的

主管機關核准的基金或ETF為主

依《信託資金集合管理運用管理辦法》第9條規定,以具有次級交易市場之投資標的為原則(如股票、基金、ETFs、債券...等)

主管機關核准的基金或ETF為主

申購手續費(外加、前收型)

1.5%~3%

1%~2.5%之間,依帳戶類型及持有時間而有所不同

保管銀行費(內含)

0%~0.2%

無,信託業自行保管信託財產,不另外收費

基金管理費(內含)註*

股票型:1%~2%

債券型:1%~1.5%

以上視基金規模大小而定

信託管理費

基金贖回時收0.2%

視帳戶設計而定,一般來說,目標到期債帳戶為0.85%,組合型帳戶約為1%~1.6%

0.79%~1%

轉換手續費

同一家轉換手續費:0.5%~1%

無(未開放辦理轉換)或500元台幣,或等值外幣

贖回手續費

贖回手續費:0.5%(目標到期債券型基金提前贖回約2%

是投資標的或是否定期定額贖回而定

稅負

境內基金:利息、股利所得稅、海外所得稅

境外基金:海外所得稅,只在有實際收益時才課稅

利息、股利所得稅、海外所得等,並依所得稅法,於所得發生年度課稅

製表人:李雪雯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22年5月26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663》虛擬貨幣的投資泡沫破了嗎?

 之前,筆者在粉絲團,轉貼了一篇「年輕人買零股,衝進場揀便宜(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20520000098-260202?chdtv)」的新聞。然後,就有一位年輕網友向筆者「抗議」:「為什麼社會這麼『歧視』年輕人?為何『勇於進場投資及嚐新』,卻變成了一種負面印象及評價」?

在對話中,個人也對這位投入虛擬貨幣不少錢的網友提醒:最先出現泡沫,並且可能把年輕人炸得滿身傷的,也許不是現在的全球股市,而是年輕人圈子裡最愛買的各種虛擬貨幣。

因為,如果年輕人沒有槓桿投資(例如作多、放空標的,或是借錢買股票),所投資的股票要下市、變成壁紙的機會不高。然而,虛擬貨幣的市場裡,恐怕是「處處都是地雷」了(為什麼虛擬貨幣是所謂的「龐氏騙局」,請見以下文章的解說:https://www.storm.mg/lifestyle/4336313)。

例如最近的幣圈市場,也還真的非常不平靜。儘管全球投資人所關心的主流市場,還是以美股為主。但是,近期穩定幣與相關虛擬貨幣的大跌,也許已透露出什麼值得投資人警惕的訊息。

為什麼年輕人這麼喜歡投資虛擬貨幣?有時候,並不見得是他們真的覺得,虛擬貨幣的漲幅,會高於傳統的主流金融投資市場。因為在專門研究「八年級生在想什麼」的《我們,MZ新世代》一書中,韓國作者高光烈就指出:「八年級生偏好比特幣的理由是,在新類型的資產上獲得公平競爭的機會。傳統資產,如股票和房地產,大多已被上一代持有」。簡單來說,由於「比特幣的一切都是公平的」,八年級生才認為能因此「佔上風」。

然而,如果說「人們從歷史中學到的教訓,是『什麼都沒有學到』」的話,那麼,投資市場應該是讓最多人,完全沒有學得任何教訓的地方。一直以來,每一位投資人都不斷在投資市場裡,找尋能夠趨吉避凶的方法,以便自己在面臨大空頭之際,不致於讓自己的辛苦所得,在一夕之間化為灰燼。

筆者並非算命先生,無法真正預期投資泡沫是否即將到來?或已經到來?只是因為與這位年輕網友的互動中,讓筆者想到前一陣子,才看完的一本有關群眾投資心理的書《群眾的幻覺(The Delusions of CrowdsWhy People Go Mad in Groups)》。書中提到關於投資泡沫的敘述,想在此與廣大讀者一同分享及思考。

首先,關於「投資泡沫」的特性上,根據這本書的作者,既是神經學家,也是投資管理公司「效率前緣顧問機構(Efficient Frontier Advisors, LLC)」共同創辦人的Willian J. Bernstein,從歷史中發生的幾大金融瘋狂事件(密西西比公司、南海公司、英國鐵道事件,以及美國1920年代股市)中發現,凡投資泡沫,都具有以下四大特性:

特性一、金融投機變成主要的大眾日常話題,以及社交互動重點。

特性二、相當多有能力又頭腦清醒的人,紛紛放棄了安全有保障,待遇也很好的工作,一頭栽進並成為全時間的金融投機者。

特性三、那些信徒對抱持懷疑者噴發著怒氣。只要對前述投資,抱持懷疑態度的話,就會招致他們的強烈反彈。

特性四、出現關於未來投報率的極端預言。各種資產價格的起伏不再是10%20%30%,而是兩倍、三倍,甚至加一個0

其次,值得一提的是,多頭行情結束,或是市場步入空頭,並不完全等於「泡沫破裂」。但是,從這本書對於推升泡沫的背景原因來看,現階段的投資人,恐怕離泡沫破裂也不遠了。

該書作者引用1950-1980年代,對於泡沫破裂有深刻了解的知名經濟學家—Hyman Minsky的說法指出,泡沫的產生有兩個必要條件:一是「降低利率所帶來的信貸易於取得(因為在低利率時,投資人會轉向高風險資產)」;另一則是「令人興奮的新技術來臨,例如19世紀時的鐵路(科技部分),以及1718世紀的合股公司(金融方面)的出現(筆者認為,像是2008年的金融海嘯,就可以歸類於「金融方面」的新技術所引發)」。

從這個角度來看,筆者比較認為,接下來全球投資人會面臨的最大投資泡沫破裂,也許就是虛擬貨幣,以及跟虛擬世界(元宇宙概念)掛鉤較深的企業標的。

那麼,投資人有辦法在投資泡沫來臨之前,就能預先發現苗頭不對,而及早「下車」,並安全脫身嗎?Willian J. Bernstein在書中,就特別提到在美國2000年網路、科技公司泡沫之前的1990年,一般的美國大眾距離上一次較具規模的泡沫事件,已經有兩個世代了。

所以,該書作者半嚴肅、半風趣地表示:當泡沫又來的時候,只有三組人有辦法辨認得出來:那些對當年事件記憶猶新的90歲以上長者、經濟歷史學家、那些讀過《非比尋常的大眾幻想紀事》前三章,而且充份吸收並牢記教訓那些人。

從這個角度來看,越是年輕、越是沒有經歷過市場大跌或崩盤洗禮的投資人,恐怕是沒法從過往的慘痛教訓中,學得經驗及讓自己成功脫身之法。因為,就以距離現在最近的一次全球金融市場的大跌為例,也是近15年前的金融海嘯。

所以,假設是四、五十歲以上的投資人,也許還曾親身經歷過那場虧損的經歷;如果是年輕一些的二、三十歲投資新手,頂多只有看過父執輩的虧損景況。更何況是全新科技的虛擬貨幣,對所有的投資人而言,都會是一個全新且沒有經驗值可依循的投資標的。

最後附帶一提的是:投資泡沫的破裂,也許會讓非常多的投資人受傷慘重,但是,它(指泡沫破裂)對於整個社會來說,卻也並非是百害而無一利。也就是說,積極並有眼光的投資人,甚至可以從危機之中,找到下一個階段的投資明星。

例如Willian J. Bernstein就在書中指出,1990年代晚期上市的數百間公司裡,只有少數企業能夠存活下來。而且,只有亞馬遜變成一個強大的經濟力量。只不過,就算亞馬遜在零售業中,已經佔據了領頭的地位,但也還是未能展現出投資者所期待的營利。

Willian J. Bernstein表示,就像是在英國鐵路和1920年代的泡沫事件期間,1990年代的科技股泡沫,固然吞噬了非常多的投資人,但也還是留下了有價值的基礎建設。他認為,一般投資人要了解這些泡沫公司,最好的方法就是根據其獲利能力,以及其對社會所帶來的利益,架構出一個如下的三層金字塔模型:

 

資料來源:《群眾的幻覺》第413

 

上圖位於金字塔頂端的公司,不只為社會帶來利益,也讓投資者變得更為富有。至於第二層的環球電訊公司,就是其中的代表。首先,由於利潤一定會引來競爭,供應增加與價格的壓低,最終就是利潤的降低。其次,技術的進步,也會加速產品的供應量,進而導致價格下跌。

不過該書的作者認為,雖然環球電訊公司讓不幸的投資人虧損,但也讓這個世界的其他的人,得以享有甚至於已經過量的頻寬。但金字塔底端的案例,就不是如此了。那些上百家的網路公司,就像不著痕跡一樣的不見了,不但讓投資人蒙受損失,也沒留下任何社會及經濟上的價值。

Willian J. Bernstein表示,先前從革命性科技衍伸出來的泡沫,像是十九世紀的鐵道、二十世記初期的無線電、汽車工業,都為當時的經濟發展,以及社會整體的福利,提供了自由流動的資金。1990年代的網路泡沫也是一樣,儘管各項投資都是虧錢的狀態,卻給大眾帶來了網上智識、娛樂、購物,乃至於金融等無法估算的好處。

但就算如此,筆者依舊建議跟這位提問網有一樣,想要在虛擬世界中賺錢的人,也許應該優先去投資生產這些設備的廠商,而不是看不見或摸不著,除了價格歸零之外,什麼都留不下來的虛擬貨幣吧!

因為,唯有硬體建設等,最終還是會留下來「另有用處」的。不過同樣的,當虛擬貨幣跌到一文不值之際,恐怕也不會有什麼人,會再去買什麼「挖礦設備」的。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