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2年4月28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659》過去的「績效」,不代表未來

 相信買過基金的投資人,應該都會對以下這兩段基金「警語」(https://www.yesfund.com.tw/asp/warning.asp)印象深刻:

本國內、境外基金經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核准或申報生效在國內募集及銷售,惟不表示絕無風險。基金經理公司以往之經理績效不保證基金之最低投資收益;基金經理公司除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外,不負責本基金之盈虧,亦不保證最低之收益,投資人申購前應詳閱基金公開說明書」、「基金配息率不代表基金報酬率,且過去配息率不代表未來配息率。所有基金績效,均為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之績效表現,亦不保證基金之最低投資收益」。

但是,一般大眾在實際面對投資理財決策時,卻常常會忽略了這些「警語」。而在正式進入本文的重點前,筆者想先從最近的一則小小的保險新聞談起。

話說媒體報導指出,2014年轟轟烈烈開放的保單轉換,今(2022)年第一季差點掛蛋。訴求「老了當遺產,不如活著自己用」的保單轉換,因壽險公司不能給付業務員保單轉換服務佣金,及保戶捨不得投保多年的高利率保單,因此今年第一季保單轉換只有一件,轉換金額62萬元,去年全年也僅12件,僅轉換553萬元,逐年降低明顯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20423000225-260205?chdtv&fbclid=IwAR3VMwTsmQFyy-9-EZMpnAIXFUDb5rI3V-4_M584pnAYg6Grq9gj3WoumWo)。

但是,只要是過去曾經購買了終身壽險保單的保戶都知道:原本高預定利率的壽險保單,才真正是個換不得的「寶」啊,就算保戶每年自行部分解約,恐怕都比保單轉換划算。為什麼這麼說?

理由就在於:由於市場利率近二十年來持續走低,而手中握有過去終身壽險保單的保戶,就等於是買了一張「終身高利率」的保單。簡單舉例來說,以現在銀行定儲利率最高1%左右為例,過去買高預定利率保單的保戶,就等於手中握有一張「終身利率5%6%,甚至7%8%」的「類似存款的保單」。

看到這裡,也許有不少的民眾會說:「妳看吧,買儲蓄險的做法,才是真正可以讓人理財致富的正確做法吧」!不過且慢,由此新聞,也是筆者想藉著這篇文章,替讀者們徹底釐清一些長久以來,有關投資理財迷思的最大用意。

因為首先,標的如果沒有「買對」,是無法享有「終身高預定利率保單」的好處的。這是因為過去多數的儲蓄險,其實是指一種,「短天期(一般是78年)還本」,期間不論生存或身故,都可以領到錢的「養老險」。

假設保戶買的是這種有期限的保單,只能說是持有最多78年較高利率的保單而已。而只有過去買終身壽險,或是終身還本壽險的保戶,才能算是「應該被羨慕」的對象。

只不過根據筆者的了解,過去真正有能力(一是有能力定期繳交不便宜的保費,二是持續不斷繳完保費)買終身壽險,或是終身還本型壽險(特別是後者,因為保費並不便宜)的保戶並不多。

多數保戶所買的,不是短天期養老險,就是當所買的終身壽險繳費期滿後,就被保險業務員慫恿著解約,再去買一張新的「儲蓄險」(理由很簡單,保戶永遠不解約,業務員就永遠賺不到佣金)。所以,許多保戶手中很難持之以恆地握有一張「終身高預定利率」保單。

其次,這些買保單「賺錢」的「成功特例」,說穿了,不過是「時勢造英雄」而已。大白話來說,讀者現在持續在各媒體上看到的,所謂「買儲蓄險成功致富」的案例,只不過是大環境下的「時勢」,所造就出來的特例而已。

假設這十幾、二十年來,市場利率不是「由高走低」,反而是「由低走高」,那麼,現在這些媒體大力吹捧的成功案例,鐵定會是落入「史上最失敗案例」之列。

講極端一些,如果過去銀行有所謂的「終身固定利率存款」,而那時的民眾,把所有的身家全放到這個戶頭裡做定存,現在也一樣會是個人人稱羨,老後完全不愁吃穿,輕鬆就能退休的富有人家了。

除了「買儲蓄險是正確存錢之道」是大錯特錯,沒有因地制宜的錯誤迷思外,筆者認為時下,還有不少類似的案例,像是「買高收債賺錢」的故事,更是其中最讓媒體及投資人津津樂道的一個。

其實一直以來,就有不少讀者,會拿著這些案例來跟筆者「爭辯」,認為筆者「過於仇視『買保險當儲蓄』或『高收債』的行為」,根本就是無視事實的謬誤。

但筆者堅信,能被歸類是「成功賺錢」的案例,必須符合「不同時間、不同的人照做,也一樣能成功」的標準。也就是說,只有在「不論時空環境如何改變」的前提下,人人都能複製成功時,才能說這些案例,是值得投資理財大眾照章學習的。

當然,筆者沒有全盤否定媒體上,那些成篇累牘的成功案例。事實上,它們並非全都是「一無是處」,也還是有一些值得普羅大眾學習、參考,甚至是可以具體實踐的項目與內容如下:

首先,就是「養成定期儲蓄」的習慣。老實說,現在民眾最喜歡看的案例,就是某某人「靠投資或買什麼金融商品賺了大錢」。但是,民眾卻常忽略了:這些人物之所以成功,「養成長期而固定的儲蓄習慣」絕對功不可沒。

一旦投資理財,沒了這個重要的基石,最終,恐怕也很難獲致成功的。因為在多數狀況下,「選對標的」需要更多的運氣成份;然而,只要讓儲蓄習慣持之以恆,就算市場的投資報酬率不高,在時間複利效果的加持之下,也還能發揮「替自己累積出一定財富」的效果。

其次,獲利不能花掉,必須「再投資」,才能產生複利效果。過去,筆者看到不少買終身還本壽險,或是高收債的讀者,中間不是沒有領到錢。但問題是:由於每一期所領金額沒有很多,再加上對這些收益毫無計劃。所以,這些錢的下場,多半是被「吃喝旅遊」而花得一毛不剩。

由此更可以突顯出一大投資重點:當理財大眾的「投入本金」不多,當事人又沒有完整的規劃時,不論是投資高收債,或是終身還本型壽險,因為每次給付生存金或是配息都不多,很容易就會因為花用一空,而沒有真正留存下來。

再者,就算是配息再投入,一旦沒有選對標的,整體投資恐怕也不一定會有完美結局。在此,筆者舉一個極端的例子好了。記得筆者剛開始跑新聞時,第一個採訪的國內財經界重大新聞,就是以鴻源為首的地下投資公司擠兌的大案。

以當時地下投資公司的龍頭鴻源為例,它在成立之初,就以「每月四分利(4%)」向民眾吸金(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27/post/202202160009/)。根據筆者現在查到的資料顯示,當時銀行一年期存款利率約是13%https://news.housefun.com.tw/news/article/147334194667.html)。儘管「年利13%」的數字看起來很誇張,但鴻源的「每月四分利」,大概就是當時銀行一年期存款利率的3.7倍不到;與最近幾年「高收債的平均年化配息率5%,差不多是目前銀行一年期定存利率(0.7%-1.035%https://www.cbc.gov.tw/tw/np-1166-1.html)的4倍有餘」相比,其實還真不算「特別誇張」。

老實說,如果當初鴻源的投資人,有把每月四分利的利息,拿去銀行老老實實存起來,就算最終鴻源因為出不了金而倒閉,存戶的損失也不大。因為,只要原有本金持有超過2年多,就算後來本金全部損失,也只是「雖不賺,也沒賠大錢」而已。

但,當時所有地下投資公司客戶,都視這種高到不合理的報酬率為正常,完全輕忽了高報酬率(高利息)背後的高風險。理由很簡單:前面有一堆人,都有賺到這筆超高利息。在「口耳相傳、好康道相報」之下,每一個心存「有為者亦若是」想法的民眾,莫不爭相把自己的家底「全數押入」。

筆者無意貶低高收債,也沒有想將高收債,與非法的地下投資公司劃上等號。儘管信評公司都是在收了被評等公司的費用之後,才對被評等公司進行信用評級,且過去信評公司常見「事後諸葛」地調降評等(例如2008年金融海嘯時期的雷曼兄弟債,以及近期的俄羅斯債券)案例,但是畢竟,這些發債企業仍究是個合法的公司,不能與非法的地下投資公司相提並論。

而筆者之所以不厭其煩地提出叮嚀,只不過是想藉此機會,用這樣極端的例子,徹底破除一般大眾長期以來的錯誤投資理財迷思,並且提醒民眾以下幾個投資重點:

首先,千萬別忘了「凡投資,必有風險」,對於所有投資,切忌有不切實際的過度樂觀念頭。越是能提供投資人,高於市場非常多倍報酬率的標的,風險也一定越高。

筆者過去已經在專欄裡提過非常多次了,某些高收債標的,之所以能夠提供10幾趴的年化配息率,一是因為在市場利率持續走低之下,債券收益除了原本的配息之外,還多了因為利率走跌而產生的價差收益。

其二,則是因為許多標的都是外幣計價,而國外的市場利率水準,又比國內要高。但投資人不要忘了,只要是外幣計價的標的,都一定會多了一層「匯兌風險」。

所以總歸一句話:投資人在進行任何投資決策之前,務必先想到「風險」,而不是「幸運的話,我可以賺多少錢」?

其次,沒有不能做的投資,但可投資的前提必須是「全賠掉也不影響正常生活」。正如同人類是雜食類動物一樣,投資理財也絕對不可能是「一輩子只吃一種食物就能生存」。

所以,請投資人在做任何投資理財決策之前,請務必以資產配置的角度思考及衡量。而不是看到媒體在報導及吹捧某一成功賺錢人物故事時,就把自己的所有身家,全部押入所報導的標的當中。

最後,過去的績效,絕對不能代表未來。對於任何成功賺錢案例,請記得千萬別「劃錯重點」。就如同以上筆者所舉的例子一樣,許多人的投資致富,雖然外表及近因看來,是由於「選對了標的」。

但是多數理財大眾千萬別忽略了,這些成功人物最關鍵的賺錢原因,還是在於:這些成功人物,擁有正確的投資理財觀念、養成良好的理財習慣,並且持之以恆。

根據筆者這麼多年來的觀察經驗所得,這世界上,幾乎沒有恆久不失敗的投資案例,只有有賴投資理財大眾「抓對重點」,才能真正享有心目中所期望的財富自由!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22年4月21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658》盲目跟進,投資理財恐怕難以有好結局!

 最近幾則新聞,讓筆者心有所感。首先是418日有則新聞報導指出,壽險公會最新統計顯示,今(2022)年1-3月,壽險業總保費收入達5770.99億元,較去年同一時期,減少了19.6%https://news.cnyes.com/news/id/4854708?exp=a)。

其中,初年度保費收入1815.63億元,減少16.3%,續年度保費收入3955.36億元則是較去年度減少21.1%。但更大的重點是這句話主要受到俄烏情勢等兩因素影響,造成投資型保單初年度保費收入大舉腰斬。簡單一句話:去年行情熱時,民眾瘋買投資型保單;如今市場大跌,保戶就不願意繼續付錢或購買了。

這則新聞,就讓我想起上個星期,在國內疫情開始大幅升溫,且媒體報導防疫險不是突然停賣,就是拉長等待期,或是修改內容再上架之後,又興起一波的防疫保單搶買潮。

像是筆者的一些保險業務員朋友,那幾日幾乎是鎮日加班,只為了忙於應付及處理保戶購買的文件。且還有媒體報導,由於買不到防疫保單!大批民眾哀號保險公司網頁幾乎癱瘓https://www.storm.mg/lifestyle/4290150?fbclid=IwAR0N9eitqCY5pdjppnUYZxPahhrgJKehZ92nc17I7ETR2RXsFaukb-j-qKw)。另外根據媒體的報導,防疫保單再掀民眾搶投保之亂後,更出現有民眾一人投保23張,甚至高達5張防疫險的現象(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1101868&fbclid=IwAR2KzNl_mJ3nNVj967AmBJ2EkW_8qi-45yHz-H73eINQ_4BD0YAVovofTeA)。

而這樣的「瘋搶防疫險」熱潮,從上週一直延續到本週,造成多家產險公司「緊急突然下架」相關商品。逼得金管會出面向民眾「喊話」,要民眾「不用擔心買不到」。然而,民眾的瘋買行為,哪裡是怕「搶不到防疫險」呢?說穿了,就是怕「買不到可以『爆賺』的防疫險」而已。

因為根據金管會的分析,「下架潮」三大原因,一是「在宅照護」的輕症或無症狀確診人數激增,隔離、確診理賠超過10萬,補償費用偏高,二是「一人買多張」的想賺錢心態,三是「趕在收到隔離書前搶買」(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6246338?udnredirection)。

第三個新聞是19日的新聞指出,證交所18日公佈的台股集中市場第一季大戶及中實戶人數,雙雙滑落到2799人及21926人,同步寫下近5個季度以來的新低;但在此同時,散戶則攀升至433.62萬多人,不但季增21.6萬人,更是歷史單季第二高(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20419000121-260202?chdtv&fbclid=IwAR1O5LQ1s1tjCznszk4mP0ZXwVG0H2Ea-3SR8gllLDhLDwYy7aeChKluORE)。

從證交所公佈的大戶(季成交金額5億元以上)、中實戶(季成交金額1-5億元)及散戶(季成交金額1億元以下)的每季增減資料來看,大戶及中實戶人數是從去(2021)年第一季底(331日)的高點後開始滑落。

其中最大的跌幅,是在去年第四季開始(包括今年第一季);至於散戶,則是人數持續維持在高檔,甚至在全球股市開始大幅震盪之後的今年第一季,人數還進一步逆勢上漲。

實際翻開當時的台股股價指數是16431.13點;之後股價持續走高,並分別在今(2022)年15日及17日,達到超過18000多點的新高。接著,指數就一路滑落。

從以上兩種數據資料可以看出:股市大戶及中實戶是「指數越漲越保持空手」,但反觀散戶,則是相反的「指數越漲,越勇於買進」。而且,散戶還不只勇於「單筆投資」而已。

因為根據證交所最新統計,台股集中市場3月定期定額暴增至65.18億元,再寫歷史新高,更較2月定期定額投資金額37.43億元激增74%,為定期定額自2017116日開放以來,首度見到單月大增27.75億元及最大月增幅(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20419000120-260202?chdtv)。

儘管這三則新聞,屬於不同的金融商品類別,但卻指向同一件事:投資理財大眾永遠是在「追漲賣跌(買高賣低)」,也不考慮自己到底需要什麼保障的盲目投資理財行為之中。所以最終,當然難脫大多數錢財只出不進、越變越少的結局,就更別說能夠達到財富獨立了。

特別是以搶買防疫保單為例,這些搶買一張,甚或如金管會所說,買了35張的保戶,到底有沒有算過自己被隔離的風險損失,到底是多少?這些年繳保費數百至千元左右的保單,只要隔離在家(非確診),就可以領到3-5萬元的防疫險,真的是符合購買保險的最重要「損害填補」原則嗎?

且更別提這些搶買保單的保戶心態,到底是「真想被隔離、染疫或住院」?還是「完全都不想」?因為,這些保單只有在被隔離、確診或住院之後,保戶才能真正拿到錢。然而,在「病毒」不長眼睛之下,保戶真的就不擔心萬一不幸染疫,那少少的保險給付,真能彌補身體健康或生命的重大損失嗎?(至於疫情升溫之下,到底該買什麼險,建議讀者參考筆者之前的文章:https://fund.udn.com/fund/story/7488/5489382https://udn.com/news/story/121591/5489382)。

另外在投資方面,一直以來,投資專家便不忘提醒投資人:想要投資獲利,一定是「低買高賣」。只不過從以上兩則新聞中變可看出,投資大眾這麼多年來的「高買低賣」習性,依舊是牢不可破,難以逆轉。

這讓筆者想起前兩個月,看完的一本翻譯書《打破選股迷思的獲利心法(Investment Fables)》。該書作者,是被譽為華爾街投資銀行「估值智庫」,與分析專家的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金融學教授Ashwath Damodaran

儘管原文書的出版年份是2004年,但在書中,Ashwath Damodaran大量引用了非常多且長期的研究數字,以佐證許多投資人對於股票投資的諸多迷思,像是「買高息股,可以價差、股息兩頭賺」、「便宜低價股會賺錢」、「抓住成長股,可以賺得天價報酬」、「買會漲的股票就會跟著賺錢」、「抄底,可以帶來豐厚回報」、「套利可以讓人風險最低、利潤無上限」等。

以上每一篇,都值得想要用心做好、做對投資理財決策的讀者參考。在此,筆者想引用這本書最後的結語,給讀者們參考:「打敗市場並不容易,也要付出成本。在金融市場裡,帶著各式各樣人性弱點的投資人,收集並消化資訊,針對『什麼資產,該值多少錢』,做出最好的判斷。無須意外的是,人會犯錯,即便相信市場具有效率的人,也要對現實讓步。然而,一個有待討論的問題是:你能否善用這些錯誤,比一般投資人表現得更好?要做到這一點,唯有靠你做好功課,評估自己的投資策略,有哪些弱點?並努力保護自己,避免因此受到損害。此外,如果你的投資期間短,你還需要運氣和你同一條陣線」。

以上整段話簡單來說,就是:正因為市場瞬息萬變且無法掌握,就不可能有什麼「專家」能夠未卜先知,或是有什麼超神經理人,能夠永遠打敗市場。至於短期投資出現某些特殊案例,只不過是因為運氣與他們同在而已。因此順著這段話,個人認為讀者可以參考以下的投資理財重點:

首先,別輕易相信什麼投資專家或明牌。投資人就不該輕易信奉或跟隨什麼,只靠一招一式的「不敗投資神人」,也不該輕易聽信任何人的明牌「鐵定有用」,就把自己好不容易累積的辛苦錢,通通投入其中。因為有時候,這位「神人」之所以賺錢,純粹只是因為他具有通天的好運而已。

其次,面對市場的態度千萬要「謙卑」。既然「市場變化無常」是個不變的爭理,那就應該是投資人向市場「臣服」,而不是堅持己見,認為自己的判斷100%正確,執意不肯進行停損,或是進行逢低買進的動作。

再者,釐清一些基本的投資迷思,至少能免於不虧錢。由於金融市場瞬息萬變,再加上投資與財務原理不少,所以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做足所有功課是挺困難的事。

但是,投資人如果要讓自己免於虧錢的命運,就算不甚了解所有基本或技術分析理論與方法,至少要徹底釐清以上書中所舉的各種投資迷思,也才能免於落入虧損的命運。

最後,風險意識永遠先於投資獲利。既然世事無常,那麼,在任何投資行動之前,請先思考自己的風險有多少?能忍受的虧損底線是多少?有沒有做好風險管理?而不是一心一意地只想到賺大錢。

且就算想要透過保險,進行風險損失的移轉,也一定要認清「凡保險,必有一定成本」,以及「買保險,不是為了讓風險不發生,而只是做為一部分的損害賠償」的重點,才能真正做好正確的風險管理。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22年3月10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657》現階段,做好防護措施,將比危機入市更為重要!

 隨著俄烏戰爭的持續進行,以西方為首的美國,以及俄羅斯之間的制裁與反制行動越來越多,使得全世界的通貨膨脹情形,以及金融市場的大跌更加劇烈而讓人更加難受。

首先,先來看物價(通膨)的危機及其影響。就在37日盤中,原油期貨一度因為傳出美國將對俄國石油禁運,而大漲超過130美元(https://news.cnyes.com/news/id/4825811?exp=a)。俄羅斯甚至發下「狠話」表示,美國若真的禁運石油,油價恐飆至300美元(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20309000103-260202?chdtv)。

事實上,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由於美國及其盟友對該國實施了激進的制裁行動,國際油價已飆升約31%。而加拿大皇家銀行資本市場(RBC Capital Markets)分析師特蘭(Michael Tran)則表示,「油價在夏季飆升至每桶200美元、引發經濟衰退並在年底跌至每桶50美元,不再是難以想像」(https://news.cnyes.com/news/id/4828376?exp=a)。

另外在俄羅斯發動對烏克蘭的襲擊後,全球糧食供應中斷,引來商品市場連日混亂。38日,芝加哥小麥期貨在觸及歷史新高後暴跌,並開啟雲霄飛車式的高度震盪(https://news.cnyes.com/news/id/4827372?exp=a)。總計從今(2022)年年初以來,包括黃小玉(黃豆、小麥、玉米)在內的大宗商品,漲幅普遍有兩成之多。漲幅最大的鎳,則有131.55%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20310000415-260110?chdtv)。

根據媒體引述《路透社》的報導,由於天然氣已創空前新高,在能源成本高漲之下,歐洲和美國未來幾個月的通膨率,很有可能升破7%,並進一步侵蝕一般家庭的購買力(https://news.cnyes.com/news/id/4825852?exp=a)。

飆漲的物價,不但令老百姓日子難過,更將重傷各國的經濟。儘管有調查顯示,這次俄烏之戰,俄羅斯的損失遠大於西方國家,估計俄羅斯經濟總產值(GDP),每年將比貿易正常運行的情況下,減少將近10%https://www.storm.mg/article/4226103)。

撇開被西方各國制裁的俄羅斯經濟,將會嚴重「倒退」之外,《路透社》也引述美國聯準會(Fed)的預測指出,當一桶原油每漲10美元之際,美國的GDP將短少0.1個百分點(https://news.cnyes.com/news/id/4825852)。

最近,已有分析師警告:「美國對俄羅斯石油的禁令可能會加劇已經居高不下的石油和食品價格;如果封殺進一步升級,就可能會引發衰退

https://news.cnyes.com/news/id/4828190?exp=a)」。特別是世界銀行,也因此發出警告表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導致油價持續高漲,可能會使中國、印尼、南非和土耳其等石油進口大國經濟成長,減少整整1個百分點(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853824)」。

就如同《工商時報》的社論分析:「俄羅斯是全球前三大石油生產國,俄羅斯與烏克蘭是全球最大的小麥出口國,兩國合占全球小麥出口額的25%,除了石油與小麥,俄烏兩國與夾在中間的白俄羅斯,都是大宗物資出口大國,從玉米、大麥、銅、鋁、鋅等物資,全數受到戰爭的衝擊而供需大亂,混亂局勢必延伸到第二季,在此之前,民生物資價格劇烈震盪,將對經濟正常運行帶來難以控制的衝擊,沒有任何國家得以倖免(https://view.ctee.com.tw/analysis/37603.html?fbclid=IwAR0SvJMo3lw9fTvgVRvorFh303YNGXdmBmUDXR1DSQzzZ8W08htxa2jMwEI)」。

其次,隨著俄屋戰事的持續不斷,在西方國家不斷加碼制裁,以及俄羅斯不斷的反制之下,不但讓全球大宗物資價格飆漲,也進一步重挫了各國股市及債券市場。唯一逆勢上漲的,就是包括小麥、原油在內的大宗商品,以及各種金屬與貴金屬。

就以號稱為「災難貨幣」的黃金為例,在38日一度來到每盎斯2700美元的大關。如果以俄烏開戰前的每盎斯1820美元為例,到每盎斯2000美元的漲幅,就有一成之多(https://www.cmmedia.com.tw/home/articles/32633?fbclid=IwAR22bu8WU4_63ATWaK2f8NUNayJIaf0lsSkQzcv8963G9eLiFysrEoAzAsI)。

儘管包括高盛、瑞銀、摩根大通等多家預測機構都已陸續上修金價走勢,最高已上看到每盎司2300美元。但國內素有「黃金王子」的台灣銀行貴金屬部經理楊天立卻對媒體的採訪表示:「因應目前事態的發展,預期後續的損失與衝擊會加遽,導致市場恐慌,雖然短線上金價仍會持續上漲,但是價位究竟到哪裡『非常難預測』,主要原因是因戰爭的變化太快了,且各國的制裁手段、各國的反應都將牽動價格,金融機構也只能不斷滾動檢討、更新」。所以他還算保守地認為,「看起來確實有機會突破2020年寫下的歷史高點2072美元」。

筆者在年初的專欄中,就曾經提醒讀者們注意,今年要有「過苦日子」的準備。主要的原因,就是不斷高漲的物價。然而在現階段,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所有人,都會面臨兩大未知風險:其一是投資,其二是生活。

前者(投資)是「停滯性通膨」,也就是由各國政客所搞出來的「惡性通膨」加「經濟衰退」,將會影響到每一位投資人的財富變動。後者(生活)簡單來說,就是廣大的人民(只要不是屬於「非常有錢人一族」都算),都要開始有「過一段窮日子」的準備。所以,筆者的建議將有以下兩大重點:

重點一、投資大眾最該做的,不是「搶買」最近瘋漲的標的,而應該是找可長期投資的標的,並且選擇在低點時買進。理由之一是:這次市場大幅波動,主要還是受到戰爭所導致的短期因素所造成,且沒有人能夠斷言,這場戰爭會在何時結束?

理由之二則是:如果投資人沒有在第一時間,就快速進場佈局現階段在大漲特漲的標的,「追高」的機率實在不低。特別是當投資人所選擇的標的,是具有槓桿效果、放大賺賠倍數的標的,一旦行情翻臉如翻書,投資人恐怕是「賺的全都不夠賠的」。

舉例來說,當油價大幅回落17%時,美股就開始反彈大漲,道瓊甚至飆漲653點(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20310000823-260410?chdtv)。正由於現階段的任何追漲或作空行為,風險恐怕都不低。所以,投資人必須特別注意的是:這裡的「逢低買進」,並不是選擇「跌越多的,越要買進」。因為,投資人甚至有可能接到「天上掉下來的刀子」。

例如這幾天,筆者還有看到網路上有傳言指出,「美國大行如摩根大通及高盛,正悄悄大手買入跌至低殘的烏克蘭及俄羅斯債券,似看好烏俄局勢會緩和,遂入市博反彈http://businessfocus.io/article/191806/股市大跌-烏俄危機-華爾街-撈底)」。

再舉一個例子:由於市場擔憂俄羅斯鎳礦產量受影響,38日國際鎳價一度飆升250%,漲破10萬美元並改寫新天價。在此同時,也傳出大陸青山控股的空頭部位慘遭軋空,恐賠上百億美元,倫敦金屬交易所(LME)也緊急宣布暫停交易,並在11日前都不會恢復(https://ctee.com.tw/news/china/607023.html)。

以上案例,其實是想提醒投資人:現階段任何槓桿性的操作,甚至是加倍作多或作空行為,都具有非常高的風險性。而投資人唯一可以持續加碼買進的,就只有值得長期投資的標的(請參考筆者上一篇專欄:https://fund.udn.com/fund/story/7488/6136837?fbclid=IwAR2cD5nJU2UutQZEJJhEeVf4yST3VWSqxgzsL8RYW5Z6Kt0IeK2wZdHQh-Q)。

由於廣大凡人並非上帝,不可能精準抓住行情的最低點。所以,只有透過分批向下低檔承接的方式(「買黑不買紅」及「大跌再加碼」),才能讓自己的投資成本進一步降低,並且拉高日後行情回升之後的整體報酬率。

重點二、要密切注意俄烏戰爭及對抗,是否會朝向長期性發展?如果答案是「Yes」,則所有理財大眾,都要特別留意「緊急預備金」的提高。理由之一,當然是因為通膨(物價的持續上漲);理由之二,則是與高通膨之後,對於全球經濟發展的傷害,有可能會影響到許多人的就業及收入來源。

也就是說,儘管讀者現下有一筆多出的現金,可以隨時在市場突發性下跌之際「逢低進場」,筆者仍然想提醒理財民眾:特別是在這個因為地緣政治動盪之下,拉高緊急預備金水準的重要性,恐怕更優於把錢用來投資、搶短、賺價差。

過去在專業理財顧問的建議中,不論是個人或家庭,都要準備3-6個月的「緊急預備金」。這筆錢的用途很廣,可以做為個人或家庭臨時大筆支出(包括罹患重大疾病時的醫療費用),也可以做為臨時沒有工作收入之後的薪資替代。讓自己可以不必因為「必須立刻有收入支付各項帳單」,而勉強自己隨便找一個不適合,或是收入不足支付各項帳單的工作。

但是,假設戰事拉長,雙方不斷加碼制裁及反制裁的動作,只會更加傷害全球各國的經濟,且堆高物價,並且讓一般小老百姓的生活更苦,以及面臨更高的不確定性。

也就是說,對於廣大緊急預備金不高(至少要1年到2年以上的生活費加總)的市井小民而言,現在恐怕不是危機入市,而是讓自己做好防護的時候。這是因為,一般大眾的「口袋」不夠深,沒有太多的「家底」,可以承受投資標的萬一下跌的損失。甚至,還可能因為經濟衰退的失業,或者是收入嚴重縮水的影響,導致個人或家庭的生活,都出現了問題。

理財大眾千萬別忘了,特別是在這個時候,誰能撐的最久,才會是最後的贏家。至於誰能撐的越久?就是「家底厚」,擁有不少現金在手的人!畢竟在這個地球村裡,每一個國家的命運,都是息息相關的。俄烏之戰所嚴重影響的,不僅僅只在於「投資於俄羅斯或烏克蘭的資產」,單是俄國的倒債,仍將衝擊所有新興市場的(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20307704151-260410?ctrack=pc_money_headl_p01&chdtv)。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22年3月3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656》市場大跌時,反而是「檢視投資」及「逢低進場」好時機!

 就在台灣放228三天連假之前的224日,俄羅斯以「應頓涅茨克與盧甘斯克兩國要求」的名義,正式出兵進入烏克蘭。在歐、美等國陸續祭出各項「懲罰性」措施之後,全球金融市場跟著大幅下挫。

其中,又以俄羅斯股、匯、債市下跌最為慘重。俄羅斯央行遂在227日,宣佈一系列支撐金融市場措施,包括重啟黃金採購、暫時禁止讓非俄居民賣出證券等(https://tw.news.yahoo.com/基金-俄禁賣股-投信盼客戶延後贖回-234425345.html)。在國內投資人在俄羅斯,發佈對外資禁賣有價證券的「反制裁」措施之後,有6家境外投信已決定暫停受理客戶贖回,或是申購新基金(https://ctee.com.tw/news/fund/602338.html)。

其中,滙豐及法巴「暫時」還願受理客戶對原基金的贖回,但不開放受理新申購基金及轉入,而瑞銀、摩根大通、百達、施羅德則連同原基金的贖回,也全面暫停。據相關人士指出,上述的跨境基金,全部都是單一的俄羅斯股票型基金,或是新興歐洲股票型基金(主要與東歐有關)。

證期局副局長蔡麗玲在31日,所公佈的最新國內基金對俄曝險數字顯示,截至20222月底,國人透過投信基金對俄曝險金額達268億元,佔1月境內基金總規模0.54%,較1月底的198億元還新增70億元(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20302000099-260202?chdtv)。截至31日為止,市面上6檔以俄羅斯為主要的股票型基金,自年初以來,都下跌超過2成(https://www.cmmedia.com.tw/home/articles/32517?fbclid=IwAR1CuYp-656IKz2bX0UYKwctmU5gJkRH00xllyPL-dN3pOXSArF0fepLMss)。

除了股票型基金之外,台灣投資人的另一個「重災區」,則是集中在有投資「俄羅斯債券」的債券、股債平衡型及目標到期債(https://udn.com/news/story/7239/6130225?from=udn-catelistnews_ch2)基金。甚至,連購買類全委投資型保單的保戶,也因為其中所連結的高收債基金,包括俄羅斯債券及其他價格大跌的高收債,同樣受到不小的影響。

對此,立委高嘉瑜就在自己的臉書中質疑(https://www.facebook.com/202188887719/posts/10159791258772720/?d=n):「壽險業在宣稱去年大賺3885億元的背後,卻是將台灣龐大的資金,用以購買俄羅斯或類似的低評等債券,美其名是資產配置,但真正的動機恐怕只是藉此填補嚴重的利差損,而不惜將保戶的資金與垃圾債券相連結」!

面對投資人極大的損失,有不少「專家」開始呼籲投資人「切勿驚慌」、別急著殺出,以免「殺在最低點」(https://finance.ettoday.net/news/2198922?redirect=1)。但是,筆者的看法卻是有所不同:越是當市場大跌之際,反倒是每一位投資人檢視投資配置是否正確,並且依此做為逢低進場的最佳時機與指導方針!

因此首先,筆者認為投資人這個時候,可以好好檢視手中的每一檔投資標的,是否都具有「值得長期投資」的理由?

一般來說,符合長期投資標準有兩個,其一是「投資範圍越分散越好(請注意,這裡的分散,並不在於「投資標的數的多寡」而已;且原型指數的風險,又低於少數幾檔個股)」,其二是「沒有槓桿操作」。

假設投資人對於以上標準,還是無法「意會」,筆者就舉一些「反面」的例子供讀者參考:凡是集中投資在單一國家(只有總市值約佔全球市場一半左右的美國股市是個例外)、地區(特別是市場波動本就比較大的新興或邊境市場)、產業、高風險金融商品(例如看起來風險,但其實非常高的高收債、目標到期債、結構債)或操作方式(例如正、反向、期貨、選擇權商品,或是採用信用交易)的標的,都是不符合「可長期投資」的條件。

假設投資人在檢視之後,發現自己手中持有的投資標的,全都是符合「長期投資」標準,且特別是在現階段,主要是因為非經濟基本面因素,所導致金融市場大跌之際,投資人反而應該「勇於逢低進場佈局」,以拉低持有成本、創造更高的報酬率。

當然,由於現階段俄烏戰事尚未明朗,且市場短期大幅波動勢所難免,因此,「買紅不買黑」及「大跌再加碼」的操作佈局,將是投資人最適合的進場方式。

其次,如果某些手中投資標的,並不符合「長期投資」標準。那麼,投資人的第二步,就是檢視這些標的投資金,到底佔整體投資資產多少比重?對個人正常生活或財富累積上的影響大不大?

如果比重不高,或是這筆投資,就算全數虧掉了,對自己整體生活或財富累積的影響不大,有些標的當然還是可以留著「慢慢等回升」。不過,筆者比較建議還是「先停損」為宜。這是因為,投資人大可拿著這筆資金,找尋其他更值得長期投資,也最能夠獲取更高收益的標的。

也許有的投資人會說:「反正市場只要跌深,就一定反彈,我何不趁此機會,大幅買進同樣跌深的標的等待反彈」?這話是沒錯,但這實際操作上,會有三個問題產生:其一是:跌深到哪裡,才會開始反彈?而在此之前,投資人能夠容忍多少的損失?其次,誰知道反彈會到多高?再者,只要投資標的的基本面欠佳,反彈之後,也還是會繼續下跌的。

舉例來說,英國倫敦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的俄羅斯最大銀行—Sberbank32日早盤股價下跌94.24%0.01美元。自今年年初以來,該銀行已經損失了99.9%的價值。2日在倫敦上市的其他主要俄羅斯股票,包括盧克石油、諾瓦泰克和俄羅斯石油公司,也出現類似的下跌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846555)。

另外,由於俄羅斯國有天然氣巨頭「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是該公司的唯一股東,在德國政府宣布將關閉北溪2號天然氣管線,並停止審核程序之後,北溪2號的營運公司已被迫裁減140多名當地員工,該公司還考慮向法院聲請破產(https://tw.stock.yahoo.com/news/遭制裁太難受-北溪2號擬聲請破產-065638941.html)。如此一來,有多少投資人,可以忍受「資金幾乎全賠掉」的結果?

筆者也不認為,俄羅斯這個國家或金融市場,未來將就此從這個地球上消失。只不過,戰爭一定會讓俄羅斯整體經濟與相關企業受到傷害(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所以,相關投資想要「收復失地」,恐怕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行。

所以,投資人與其想從原本投資標的中,採取「正金字塔」的方式「攤低成本」,結果可能是「臉越來越平」(更何況正三角形的買法,必須是「資金源源不絕」),反而不如找一個對的(可以長期投資標的)標的,老老實實地趁現在市場大幅修正之際「逢低進場」。

筆者實際舉一檔,曾讓不少國內投資付出慘痛代價的黃金礦業基金淨值走勢圖(http://fund.hncb.com.tw/w/wb/wb02_SHZ19-3051_0_1997-2-1_2022-2-28.djhtm)為例。投資人一旦買到的是最高點,至今十多年來的基金最高淨值,也只回到最高點的6成而已。

就算採用「下跌持續加碼」的方式攤低成本,讓整體報酬率恢復正值,投資人仍需要考慮:與其花這麼長的時間與資金,不過是讓報酬率「由負轉正」,為何不拿這筆資金,投資在更值得長期投資,且報酬率還不錯的標的上?

至於在這段市場大幅波動的期間,投資人該不該採取「放空」,或是投資在反向的標的上,以便放大獲利,或是彌補原投資標的的虧損?筆者認為,除非是非常熟悉金融市場脈動的投資人,或是使用的資金,佔整體資產不高(就算損失了,也完全不受影響),且只是短線投資。否則,還是別輕易嚐試。理由就在於:市場波動瞬息萬變,冒然投資之下,恐怕勝率不會太高。

再者,假設投資人這波投資標的中,幾乎每一檔都是大跌,且完全不符合長期投資的標準,而且投資淨值的大幅縮水,已經嚴重影響到財富的累積,甚至是正常生活開銷時。這恐怕就不能單靠投資操作改變,就能順利解決問題的。

根據筆者的了解,撇開追求高價差收益的股票型基金或ETF,會買高收債的投資人,多半是著眼於「固定配息」。但,想領固定配息的人,還是會有兩種人:其一是生活費(例如退休後每月生活費)100%仰賴配息基金的人;其二則是部分配息拿來挹注生活費。

對於後者(生活不受影響的人)來說,既然生活費不依靠高收債月配息過活,就只是趁此機會,獲得一個寶貴的教訓而已。但是,套句李宗盛「夢醒時分」的一句歌詞—「有些人你永遠不必等」一樣,對於完全無法冒任何退休金短少的投資人來說,「早點處理掉這些不值得投資的標的」,恐怕才是最佳之策。

假設投資人是屬於前者(生活已受到影響的人),那麻煩恐怕真的是大了。但事已至此,筆者也真的沒有任何好方法,能幫這些投資人解決問題,只能再次重申:那些一定要靠年化報酬率超高的高收債月配息,才能過活的人,問題的根本核心是在於「退休金準備根本就不夠」,而不在於「選什麼投資標的」。

所以,他們接下來要做的事之一,便是「趕緊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收入」,以填補現有生活費的不足。且更重要的是:從今爾後務必記得:準備退休金時,絕對不能「冒太多風險」。這是因為退休金已經很少了,投資更將是「輸不起」。

投資人必須了解:這世界根本沒有「既無(或低風險),但報酬率高於市場利率非常多」的債券。或這樣提供「保證」的,不是詐騙集團,就是配息會吃到本金,配息根本無法長久。除非,他是從事慈善事業的,免費拿他自己的錢來做善事。

至於那些因為不肖業務員的慫恿,將房子抵押、借錢,去投資高收債標的(不論是基金或連結同樣標的的類全委投資型保單)的投資人,除非完全不在乎擔保品(抵押的不動產)會「不見」。否則,目前最優先要做的,就是儘快做好「停損」的動作,再想辦法清償債務。除此之外,筆者也只能誠心祈盼戰爭儘早結束,市場早點恢復正常,才有望讓相關投資人的損失降到最低。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22年2月24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655》我應該為了分散風險,而投資海外嗎?

 長久以來,總有不少的讀者三不五時地詢問筆者,有關「我到底該不該投資海外」的問題。事實上在投資市場裡,有關「該不該重押海外」的論戰所在多有,且兩造雙方,都各有理論基礎存在。

贊成「重押海外市場」的主要理由在於「分散投資、降低風險、提高獲利」;至於「應該重押台灣」的人,則主張「投資海外都有風險(包括難以擺脫的匯兌風險,以及資訊不足等)。兩方說法都言之有理,且有憑有據。但如此一來,反倒使得許多投資人無所是從。

也因為筆者被問的太多了,就想一次把問題解釋清楚。為此,個人也特別採訪了在政大教授財務管理的周冠男教授,請他從專業財務管理的角度,提供讀者最正確的方向與指引。

周冠男表示理論上,投資就是要儘量分散,而這是投資最好且正確的做法。他認為理論上,最好的分散投資風險方法,就是「市場由多少國家或商品所組成,就該依其比例進行配置」。

若以美國股市,約佔全球市值比重5成來看,「至少投資5成資金在美股上」,將是投資人最有效分散風險的方法。但他也坦承在實務上,台灣很少人可以做到這樣。

周冠男解釋,這是因為投資海外有許多交易成本、外匯管制,以及匯兌風險。所以他認為,假設台灣投資人沒有要去美國生活,沒有美元資產的需求,未來整個現金的收付都是使用台幣,「投資台股比重高些」這樣的做法,並沒有什麼錯誤。但是,在同時考量「沒人知道台灣市場報酬率,是否會一直這麼好」之下,他也不贊成國內投資人,將所有的資金,全押在台股上。

只不過,到底投資國內與海外的比重,要設到多少的比例,才是最恰當的?周冠男並沒有一個標準答案,且認為應該「因人而異」。他以自己為例指出,由於未來會送小孩去美國唸書、有美元的需求,所以,他很早就把要幫子女準備的留學費用,投資在美股上。

至於其他投資人,周冠男建議可依照每一個人的經濟條件,及對風險的承受度,來決定投資海外的比重。「也就是說,就算海外投資全數虧光,自己也不致於受重傷,這樣就算是『比例恰當』了」,他說。

在確定了「透過投資海外,以分散風險」的大前提之後,接下來的問題,就是「透過什麼管道(工具)」投資海外,成本會最便宜?由於透過不同管道投資美股的成本不同,周冠男並不建議台灣投資人,買在台灣發行的境外基金或ETF,因為它的管理費實在太高了。

他建議英文能力好的投資人,大可直接在美國開戶。只是他也不忘提醒,這樣的方式,有其一定的風險。「例如日後遇到關閉帳戶或遺產處理等法律問題,不熟悉相關運作的台灣投資人,恐怕不是單純跑一趟美國,就能輕鬆解決的」,他說。

至於其他大多數,想要投資海外(特別是美股市場),受限於英文能力的投資人,周冠男建議其實可以透過國內券商的「複委託」方式下單。儘管複委託的手續費等並不頂便宜,但是在國內券商複委託業務競爭激烈之下,以及與境外基金或ETF的高手續費、管理費等總費用率相比,他都認為透過複委託方式,不但可以解決直接在美國開戶下單的法律困難及風險,總費用率也可降低不少。

為了徹底了解國人投資海外(例如美股SP 500指數)的相關成本,筆者實際查找了相關資料發現:若單純只考慮投資的最大成本手續費及稅(只考慮網路下單交易手續費、最低投資門檻及最低收費、台灣證券交易稅。至於美國證券交易稅,因為費率極低,可暫不考慮在內。相關費用請見下表),除非是「高資產」投資人,就算拿到最優惠的費率折扣,否則,不論是透過複委託方式,或是直接開美國網路券商戶下單,其所付總成本,恐怕都將會比表訂的費率還要高。

 

表、想投資美股SP 500指數,直接買國內投信發行ETF,以及透過國內券商複委託、直接在美國券商開戶下單的成本比較:

 

元大SP 500 ETF

VOO ETF

交易管道

國內券商

國內券商複委託交易

美國網路券商帳戶

券商下單手續費(網路)

千分之1.4250.1425%)再打6

單筆:0.5%-1%(議價可降到0.25%),最低費用35美元(議價可低至25美元)

定期定額:0.3%,買進無低收,賣出同單筆計算

0.15%-1%,最低費用20-39.9美元,但已有幾家美國網路券商,像是AmeritradeETRADEFirstrade等,都已打出「0手續費」優惠

最低下單金額

單筆:最低1

定期定額:1000元台幣

單筆無,定期定額最低100美元或3000元台幣

交易稅

0.1%(賣出)

美國證券交易所收「每千元0.0051元」交易所費

管理費+保管費

0.3%+0.21%=0.51%

0.05%

適用對象

單筆投資金額低於1萬美元者

擔心直接開戶風險,且單筆投資金額可超過1萬美元者

英文能力佳,常前往美國出差或旅遊,且單筆投資金額可超過1萬美元者

說明1:以台幣下單,還必須考慮一層匯率風險;直接匯到海外券商,也還有電匯及匯款的手續費;特別是據了解,打著「0手續費」的網路券商,所收取的「每筆匯回手續費」也越高

說明2:若有其他成本,請以各券商及交易所公告為準

資料來源:元大投信(https://www.yuantafunds.com/myfund/information/1129)、https://davidhuang1219.pixnet.net/blog/post/327362123-各證券商【複委託】手續費優惠折扣%28最低0.15%25、綠角財經筆記(http://greenhornfinancefootnote.blogspot.com/2016/08/500etfs.html?fbclid=IwAR3SrTv1SBI4Sh02Szd_ZPePrfz2fVFOwopXmcTqe5izMgZsTkf51I18Wxk)(http://greenhornfinancefootnote.blogspot.com/2018/08/etf-firstradeetffor-all-etf-trades.html)、https://savingking.com.tw/blog/post/免費的最貴你被愚弄了嗎海外券商firstrade的司馬昭之心

 

就以投資連結美國SP 500指數最熱門的標的—VOO ETF為例,就算台灣投資人拿到最優惠的網路下單手續費優惠,雖然VOO的總費用率只有萬分之5,由於要加收交易手續費(有最低費用的收取),只要每次單筆投資金額不高,透過複委託方式投資VOO的低管理費優勢,就都將會喪失殆盡。

這是因為透過國內券商複委託交易的單筆最低成本是25美元。假設投資人單筆只買100美元的VOO,最低還是要支付25美元的手續費(搞不好,小散戶的最低費用,還可能高達35美元呢)。

這時,光是手續費用率換算下來,就高達25%-35%,遠遠高於投資人直接投資VOO,所能享有的超低管理費(萬分之5)。這其中的道理很簡單:投資不能只看管理費的高低,還要把所有交易的費用通通一起算才行。

筆者初步算了一下,就算國內券商複委託的最低費用率是0.25%,投資人至少得要單筆投入超過1萬美金,才算是真正拿到0.25%的「最低費用率」。換算成台幣(若以一美元兌28元台幣為例),則單筆投資至少要28萬元台幣以上。

當然,以上試算還有許多變數,以及風險尚未考慮在內。首先,就是海外直接開戶的風險。儘管透過網路,開立美國券商帳戶的流程也許並不困難。然而,筆者想要提醒投資人的是:直接開美國券商戶,總有一定風險存在(例如:其中是否有詐騙?帳戶出問題或產生糾紛了,英文不熟練的投資人,該如何與美國券商溝通及爭取權益),頗值得投資人三思。

其次,許多隱藏的成本不容小覷。上表是筆者在網路上,能找到的開立美國網路券商帳戶的一般費率(非零手續費)報價。當然,讀者還能找到更便宜的,像是AmeritradeE*TRADEFirstrade…等,都已推出「零手續費」的優惠。

但是投資人千萬別忘了:交易成本並不只限於「管理費」及「交易手續費」這麼簡單。特別以直接透過美國網路券商下單為例,最貴的成本還是從台灣匯款往返的電匯及手續費成本。其中,最容易為投資人所忽略的,恐怕就是投資贖回後,將錢匯回台灣的手續費(據了解,每筆約需25-50美元)。

所以,除非投資人所投資的這筆錢,日後根本不想匯回台灣(例如就是要給子女,繳交美國的學費),否則,這筆成本可能不比複委託方式低的匯回手續費,也絕對要列入「是否投資海外」的決策參考重點之一。

再者,「等存夠大筆金額後一次投資或匯回」,還牽涉到「換匯」及「進、出場」時點等風險。國內投資人為了要達到「每次最低投資金額」,當然也可以採取「在台幣升值時,先換匯,並存放在外幣帳戶中」,等累積投資本金足夠了,再一次將美元投入(反向操作亦同)。只是實際操作上,正確的時點掌控,恐怕並不是那麼盡如投資人意。

假設國內投資人,想要利用定期定額複委託的方式,降低「投資擇時」的困難,也必須同時注意:目前,有開放複委託業務的國內券商,只有4家(元大、永豐金、國泰及凱基證)提供「定期定額投資美股」的業務,且都有「最低申購金額(基本上是100美金)」,以及「最低收費(基本上是賣出一定有低收,但元大及永豐金,則是買進沒有低收)」的限制。

就以「複委託定期定額每次最低門檻100美元」為例,假設投資人是採取「每月扣款」的頻率,每次投入金額就差不多是3000台幣左右。雖然投資人本金要求不高,但只要有「最低收費(目前看來是2-4美元)」的限制,費用率算下來也不算低(當本金100美元、最低收費2美元之下,費用率就變成2%)。

所以簡單來說,透過複委託方式「定期定額」投資美股的最低起跳金額,將遠不如國內「每筆1000元就可定期定額投資」這樣的低門檻,且手續費更親民就是了。

 

正由於複委託及直接透過美國網路券商下單,有最低費用的限制,所以,並不利於一般「本金小」的散戶,做為投資海外之用。可以這麼說:如果投資資金不夠雄厚,不論是透過複委託方式,或是直接在美國網路券商下單,很難享受到國外ETF只有「萬分之幾」的極低管理費用好處(不過據了解,國內也有投顧,已推出顧問管理費非常便宜,又能「佈局全球」的投資方案,有興趣的投資人,可以上網搜尋及比較參考。不過,投資人一定要特別注意開戶風險)

在比較了一圈之後筆者認為,假設小資本投資人,真想要靠「部分投資海外」來降低整體風險,恐怕還比較適合透過國內、外投信所發行的境外基金或ETF(但值得國內投資人注意的是:如果是投資追縱國外指數的ETF,長期投資下來,較高的管理費,也可能會出現追縱差距)。

至於在投資海外的標的選擇上,筆者比較贊同周教授的說法「個股會不見,但指數不會」,建議投資人還是以指數型ETF為主。因為他再三強調:「過去很多人對於長期投資股票,有很大的誤解。其一就是『股票投資波動率很大』。但事實上,股票波動率大,主要是『短期』的波動。但長期來看,其股價指數走勢,絕對是向上的,長期投資不容易虧錢」。

 

最後,筆者也想藉此機會,順便談一下有關不少投資人心存的「不投資台股」的錯誤迷思:一直以來,許多國內投資人熱衷於將投資資金,重押或全部押注在海外市場的主要理由,不外乎是「台灣股市投報率低於國外(因為台灣市場利率,遠低於國外)」,以及「台灣金融投資所面臨的不確定性的政治風險」。

正因為存有這樣的想法,使得國內絕大多數的投資人,寧可買「看起來年化報酬率很高的海外(外幣計價)高收債商品」,也不願意投資「報酬率好像不怎麼樣,且波動率好像很高」的台股。

對此,周冠男教授則直言,有「把錢投資國內很不安全」這種想法的人,實在是把股市或投資,看得太過「萬能」了。他認為,如果國內投資人擔心老共打過來、台股會崩盤,投資人現在唯一能做的,只是「儘量分散風險」而已。「更何況,如果將全部資產全投資在海外,就算將來台灣出任何問題,當事人也要有本事『出得去』才行」,他再三強調。

再以國人喜愛購買的海外(外幣計價)高收債為例,由於長期匯率風險是不可能預測的,再加上「高收益」,必定伴隨著「高風險」,所以周冠男認為,這是喜歡高收債投資人最容易忽略,卻也完全躲避不掉的變數。筆者認為,周教授的這兩點提醒,很值得偏愛投資海外高收債的投資人「牢記在心」。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