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2年2月17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654》別管升不升息了,想要累積財富,正確投資絕對不要停!

 前幾天,一篇《風傳媒》的社論表示,我們將告別零利率時代(https://www.storm.mg/article/4191151)。之後,有讀者寫信問筆者的看法,並希望個人能提供一些投資理財建議給他。因為,他擔心沒有在重要時點「抓對趨勢」,很可能錯失了大好的資產倍增的機會。

筆者跟這位讀者說:個人並非經濟或金融學專家,不一定能提出非常嚴謹的學術理論基礎,只能從個人多年對於政治、經濟與金融發展的觀察,提供一些意見與參考。

先說結論,個人認為全世界,也許會告別「零」利率時代,但是,在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高負債,又「全球皆老化」的趨勢下,「低利率」恐怕是難以「順利擺脫」的。

筆者所持的理由之一,並非是從經濟或民生的角度,而是從各國領導者及政客的角度來進行預測。因為對它們來說,「維持低利率,但有通膨而非通縮」才能「利益極大化」。

至於低利率之下,大家所擔心的「通膨的怪獸會作怪」這件事,筆者認為特別是在民主政治體制四、五年一選舉之下,世界各國政權最在乎的,不是民生社稷(人民「好過」與「稍微不好過」),而是政客與政治捐獻最大金主—大企業的利益。

因為低利率不論對政府及企業來說,都絕對是「利大於弊」的。低利率環境不但有利於「借新還舊或借錢再投資」,且更重要的是:借錢成本是最低的。不要忘了,包括美國及歐洲在內的許多國家,都有龐大的債務,若是提高利率,未來債務與利息,又該怎麼還?

看到這裡,也許讀者會說:那麼,各國政府及大企業,不擔心通貨膨脹嗎?事實上,對債台高築的各國政府來說,透過通貨膨脹,才更能夠「輕鬆『賴』掉更多債務」;至於各個大企業,最怕的是通貨緊縮,會影響消費者購買意願(當預期價格會下跌之下,消費者傾向延遲消費)。而唯有在通貨膨脹的環境中,民眾才會「搶著消費」。

對此不了解的讀者,只需要看看一直處於通縮,而沒有通膨環境的日本,在經濟「失落了30年」後,還依舊「不見底」的景象,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政府及企業,會寧可選通膨,而非通縮的原因。

在此,筆者想提一下最近看到的一本,才出版沒多久的新書—《打造財富方舟(The New Great Depression)》。這位作者—James Richards在資本市場,擁有超過30年經驗,也曾直接參與許多重大金融事件的顧問(他自2001年以來,貢獻金融專長,協助美國國安機構和國防部,提供國際經濟與金融威脅的相關建議)。

在書中,James Richards就大力疾呼:美國一定要靠通膨,才能甩開債務問題。否則,債務問題會讓美國進入一波長期的大蕭條!作者更在書中直言:「債務導致通貨緊縮,而通貨緊縮將使債務負擔更加沉重。而通貨膨脹將使債務銷融,蕭條將結束,實質成長就能恢復」。

由這段話,可以讓眾多讀者了解,這些政客與智庫的經濟專家們,腦袋裡想的各種政策及做法,並不是為了創造人民的美好生計,而只是一個國家的經濟數字是否漂亮?或是能不能成為霸權?

辜且不論各國歷經新冠疫情影響的脆弱經濟(特別是大量從事服務業,工作及生技都倍受影響的低薪族群),是否能承受得住?多數發達的民主國家領導人,都是有任期的。就算他們自己不選,他們所屬的政黨也需要選舉獲勝。怎麼可能用極度拉高這樣的「自殺」方式?

可以這麼說,民主政治「多年一選」的結果,勢必造成每一個政治人物,心裡只想自己勝選,而不會想要「根本性地解決問題」。因為,當金融炸彈是由自己引爆之際,也就是個人政治生涯結束之際。最終,「解決人民痛苦」的順位,遠遠是擺在自己政治利益之後。

筆者認為低利率會繼續維持的理由之二,就是從歷史長期走勢,特別是現階段的科技創新與金融異常發達來看,欠缺提供利率走升的溫床。就以《利率史(A History of Interest Rates)》這本書的作者—Sidney Homer,引述奧地利著名經濟學家(Eugen von Boehm Bawerk)所言:「利率是一個國家文化(科技)水平的反映:一個民族的智力和道德(金融)力量越強大,其利率水平越低下」(括號內是作者Sidney Homer,認為比較恰當的名詞)」來看,利率「走低」的機會,遠大於「走高」。

至於利率可能還會維持低檔的理由之三,就是「人口老化」的影響。為什麼人口老化,會造成實質利率偏低?最主要就是因為偏好儲蓄的年長者增加、投資減少,但儲蓄供給增加,利率就會下降。

而這種情形,一直要到人口更加老化、手中握有儲蓄再減,且幅度超過投資的減幅,利率才會再度往上升(請參考「人口結構變化對總體經濟之影響以主要國家為例」)

因此,筆者比較贊同《工商時報》社論(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20214000097-260202?chdtv)的看法:「自然利率取決於經濟的生產力,短期間變化不至太大,長期則視技術進步率及勞動人口而定。在當前人口老化趨勢下,未來的自然利率高點難免受到制約,故即使目前美國通膨率,維持在40年來僅見的高檔,聯準會的政策利率也不至回到1980年代,動輒超過5%,甚至10%的情況。也就是說,雖然聯準會的升息循環將啟動,但最終的政策利率水準不至於出現類如1990年代甚或1980年代的狀況」。

事實上,放眼現在物價上漲,包括氣候變遷(造成大宗農產品價格上漲)、供應鏈斷鏈、地緣政治紛爭(各國從合作到對抗,從最基本的拉高關稅,到互相祭出懲罰性措施)、油價大漲(與地緣政治密切相關)等因素在內,哪一個不是人類「自作孽」之下的結果?又有哪一個,可以單靠升高利息,就能夠順利解決?

所以,回到這位讀者的提問—該如何因應?筆者的看法與建議,還是要持續的「正確投資」。因為,根據美國達拉斯聯準銀行的研究人員表示,美國平均每小時實質工資,在2019年成長1.9%2020年第1季曾下滑,但直到2020年底回升到約2%2021年隨著通膨升溫,名目工資依然強勁,但實質工資開始下滑、並在下半年陷入萎縮。把勞動力變動考量進去,並與歷史趨勢相比之後,研究人員發現2021年第4季通膨飆升期間,實質薪資萎縮0.1%,遠不如2019年第1季將近2%的薪資增幅(https://news.cnyes.com/news/id/4814896?exp=a)。

然而,對比第四季美國股市的表現(請見下表),儘管也經歷過大幅的波動,卻依舊有正的成長。當然,把一季的實質薪資漲幅,拿來跟股價指數漲幅進行比較,是有一點「牽強」的感覺。

 

表、美國3大股市去(2021)年第四季漲幅:

 

101日指數

1231日指數

區間漲跌幅

道瓊工業指數

34326.46

36338.30

+5.9%

SP 500

4357.04

4766.18

+9.4%

NASDAQ

14566.697

15644.971

+7.4%

資料來源:鉅亨網(https://www.cnyes.com/usstock

 

但是,筆者只不過是想藉此,回覆文章開頭的那位讀者,以及廣大的理財大眾:未來,絕大多數人想要靠「薪資主動成長」,贏過物價上漲幅度,以便讓個人財富穩定成長,恐怕是越加困難。反倒是透過投資,恐怕才能夠讓自己,平安躲過通膨這頭怪獸,吃掉自己財富的最大關鍵。

當然,正如《風傳媒》社論(https://www.storm.mg/article/4192333)所言:美國最新公布1月通膨數字飆上7.5%,在一片驚叫聲中,聯準會3月升息已難避免,存在唯一爭議是:幅度要多大?但上半年的升息急行軍已屬必然,台灣央行也沒有太多選擇,跟進升息難避免」。

所以接下來,投資理財大眾最該注意,並且採取正確因應的對策,就是:了解今年金融市場在地緣政治(https://tw.appledaily.com/property/20220216/QTCW6F5HRBCTRIR4TDFQTKELYY/),以及美國升息兩大重要風險變數影響之下,大幅震盪將勢所難免。

就以俄烏局勢緊張為例,全球金融市場除了黃金、原油及天然氣之外,全都連番重挫。然而在215日,當市場傳出俄軍撤退的消息之後,則是全球股市期指瞬間飆漲,而黃金、原油及天然氣重挫(https://www.storm.mg/article/4196188)。

其實,就如同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16日的說法:「針對烏克蘭和俄羅斯雙方的緊張氛圍,若盯著外國各種資訊看,會讓人覺得世界末日將至,而全球股市隨著各種消息漲跌,就好像市場有人故意在操作,而這次放消息的顯然是拜登政府(https://www.storm.mg/article/4198411?fbclid=IwAR28a3jR1ddls0ttQGzlefgjlL0kjalVaDadzPKrgrZMI0KOZhW4M3UW0Zw)」。

不過,筆者相信,今年各種類似的重大利空消息,恐怕是「只會多,不會少」。至於一般想要累積財富的民眾,除了持續將更多儲蓄,定期定額進行投資外,更重要的是:只要選擇的標的「正確」,越是當市場大幅下挫之際(例如十年線,將是長現最是安穩的進場參考指標),才越是該「勇敢進場」!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22年2月10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653》今年,投資型保單仍將大賣,但,保戶知道該怎麼選嗎?

 過年期間的媒體報導(https://udn.com/news/story/7239/6075898?from=udn-catelistnews_ch2&fbclid=IwAR3q_bb5AV8JwvZEen0IakdtjpY15rNzh8eFjOMnTn1UUiLBRUVZGDmsQNI)指出,2021年壽險業投資型保單創下史無前例佳績,帶動整體新契約保費重返兆元大關。展望2022年,壽險業高層多半認為,投資型仍會是市場要角,但去年業績已「登頂」;隨美國升息腳步接近,美元利變壽險將成市場新寵兒。

對此,同時具有證券分析師與「理財規劃顧問(CFP)」證照的陳言旻解釋,由於世界各國央行量化寬鬆,再加上台幣的升值(代表美元較為便宜)、投資市場大漲(許多客戶都從投資上賺到錢),才讓投資型保單(特別是美元計價保單)特別「火紅」。

不過在過年期間,金管會也不斷發新聞稿提醒一般大眾:投資型保單雖具有投資性質,仍為保險商品,決定連結複雜投資標的前,確認具備相關投資知識及風險承擔能力,切勿僅預期投資報酬率可能優於銀行存款利率而盲目投保,反而忽略投資型保單本質上自負盈虧,且不保證收益的特性。

在此同時,還有媒體引述一位「某保險公司高層」表示:「保險商品應該是保障資產,怎會變成客戶自己負責投資風險,其實「不厚道」,因為投資有輸有贏,也可能賺了利息賠了本https://tw.appledaily.com/property/20220205/VTNBW6HLVRFCHEWG662TUPLOAU/?fbclid=IwAR0uPgNMVaPIX-wVb16MKpWjOJYwxwTvX2SImycCtK0oib2vCXnQTlwIIGY)」。

當然,這話絕對沒有錯。但是,從一位「保險公司高層」口中說出來,就代表這位高層,完全不懂什麼叫「投資型保單」,而且,也是對投資型保單存有成見及不客觀的一種看法。

因為,如果銷售「投資風險轉給保戶」的投資型保單叫「不厚道」,那麼請問:「銷售把匯兌風險丟給保戶的外幣保單」,或是「銷售把宣告利率升降的風險丟給保戶的利變型保單」,又叫什麼呢?假設保險公司高層,對投資型保單都「認知不正確」,又如何能正確教導保險業務員,將投資型保單「銷售給正確的客戶」呢?!

筆者在年前,曾私下採訪了一些業者,請他們針對2022年保單銷售進行預測。但是,不論是被媒體點名的投資型保單或利變壽險,業者都不敢「發表太過樂觀」的意見。

筆者私下請教過幾位壽險公司高層,每一位都是「有苦難言」。因為,保險公司不論今年主推投資型保單,或是利變型保單(主要是外幣計價的利變壽險),恐怕都會受到「金管會的特別關切」。

假設從保險公司獲利最多的角度來看,各壽險公司今年當然會主推外幣計價的利變壽險。理由有二,一是「外幣計價保單預定利率較高,換算下來的IRR較高,也才能吸引保戶投保」。

其二則是「保險公司的投資獲利,不用像分紅或投資型保單一樣,必須『分給保戶』,可以100%獨享」。一位壽險業人士解釋,如果市場好,壽險公司賣傳統保單,減去承諾給保戶的固定收益後,其他全都是保險公司賺的。所以對保險公司來說,當然會覺得賣傳統保單「賺得較多(可以多賺)」。只不過,壽險公司這樣的如意算盤,恐怕是有違保險監理當局「希望保險公司多賣純保障型保單」的想法。

至於去(2021)年賣到爆,也被媒體點名的投資型保單(特別是類全委投資型保單),當然也在各壽險公司今年的主推名單之中。只不過,各壽險公司在面對提問時,就顯得非常的「保守」。

例如壽險業的龍頭國泰人壽就表示,因為投資型保單過往藉由類全委協助專家代操的設計,可協助民眾解決此類問題,預期仍將維持是市場的主力商品之一。但仍不忘再三提醒筆者在引用該公司看法時,要避免用於理財投資獲益等字眼,而是保險規劃」的角度出發。

其實,有兩位壽險業副總私下告訴筆者,壽險公司不是那麼喜歡賣投資型保單,最主要是因為「獲利要分給保戶」,對公司實質收入來說,「助益」並沒「獲利全拿的傳統壽險」來的高。再加上對保險公司來說,「透過銀行通路賣投資型保單的手續費收入是分5年收,但利變壽險則是一年就收到。所以,壽險公司當然會偏愛賣利變型壽險」,一位壽險業副總表示。

事實上,對於習慣銷售儲蓄險(請讀者注意,保險分類中,並無此專有名詞)的壽險業務員來說,投資型保單銷售需要更多的金融知識,以及後續轉換的「售後服務」,所以普遍排斥銷售這類保單,而比較喜歡賣這種被俗稱為「儲蓄險」的利變壽險。

根據統計,大部分的投資型保單,幾乎都是透過銀行通路賣出。根據壽險公會的統計,去(2021)年前9月壽險業總保費收入達新台幣19780億元,年減12.1%,其中初年度保費收入達5492億元,由銀行保經代通路的貢獻率就有55.04%,可以說是壽險公司的銷售主力https://udn.com/news/story/7239/5842507)。

因此,一位壽險公司副總就認為,看保單銷售的市場趨勢,一定要從理專,而不是保險公司的角度來看。他進一步解釋,對理專來說,一檔保單的年化配息率,如果能達到8%-10%,就算第二年解約費用率是4%,也才有辦法說服客戶,把舊保單解掉,然後再買新保單,以便再賺一手佣金。而不會推銷一檔年化配息率不高(5%-6%),但值得讓保戶長期持有的標的。「因為,那不符合理專個人的最大利益」,他說。

事實上,保險公司銷售投資型保單的最大好處是:比較沒有IFRS上的增資壓力。這位副總就直言,過去投資市場大好時,保險公司的股票投資都有賺到錢。但是,當股票及債券都在跌時,除非保險公司增資,否則不可能再繼續發利變型保單。特別是IFRS要在2026年實施(國外準備在2023年就實施),其代表的意義是:保險公司若有投資虧損,就得立刻提列準備,但如果有賺錢,還得分期入帳。他認為從大環境的角度來看,並不利於利變型壽險的大量銷售。

且更重要的是,假設主推「由專家(投信)代操」的「類全委投資型保單」,對於有金控資源的壽險公司來說,才更能突顯提升金控集團綜效的結果。

從以上的分析來看,今年壽險公司已無從選擇,還是只會大推投資型保單。只不過,各壽險公司也都很無奈地表示,由於投資型保單一直以來的銷售爭議不斷,特別是金管會最近不斷發佈新聞稿,提醒業者及民眾注意投資型保單「是保險,而非投資理財工具」,且大動作要對「類全委保單投資標的過於集中在高風險的垃圾債上」進行處理,都讓業者們不敢高調大推,只能選擇「低調、再低調」。

據了解,去(2021)年大賣的5000多億投資型保單中,有8成以上是類全委保單。因此,壽險業兩大龍頭國泰及富邦都認為,「可協助民眾解決『不知如何投資』問題」的「類全委投資型保單」,仍將是今年投資型保單的主流商品。

而其中,自結2021年,單單是「附保證投資型保單」的銷售金額,就達到159億元的富邦人壽則表示,具有「身故保本機制(假設無匯差)」的變額年金險,由於能提供被保險人在年金累積期間身故「得指定受益人」的機制,滿足保戶資產完整傳承的效果,仍將舊是其最為看好的投資型保單類型。

另一位壽險業人士則認為,今年投資型保單的新賣點在於:類全委投資型保單會具備更大的「多樣性」。例如可能降低在不同投資標的間的轉換門檻(轉換費用低一些),甚至是加入可以動態調整核心與衛星資產配置的投資策略,讓保戶的獲得穩定且波動低的收益。

不過,儘管投資型保單是今年壽險公司主推標的之一,但仍有一些市場變數。首先,就是FED的升息動作。一位壽險業副總表示,目前舊的投資型保單,月配息(撥回)仍有5.5%的水準。但是,假設現在定存一年有3%-4%,那麼,任何投資商品都別想賣的出去了。

其次的變數,就在於金管會的新規定附身故保障的變額年金險,身故保障倍數要低於一倍(代表「保障變低」)」、「當單位淨值低於80%時,就禁止保單撥回」,以及「投資在高收債(俗稱垃圾債)的比例(會降低年化配息率)」。這些,都會影響保戶的投保意願。

最後,筆者想要補充說明的是:假設民眾認為自己適合購買投資型保單,並做為累積資產或退休規劃之用,建議在挑選時,一定要注意以下的重點:

一、所有投資型保單的投資風險,都是由保戶負擔,完全「不保證獲利」,包括號稱「由專家代操」的類全委保單也是一樣。民眾千萬不要對投資型保單,存有太多不切實際的幻想。

二、假設不懂得投資,或是沒有時間自行投資的民眾,在選擇類全委保單時,絕對不是「選保險公司」,而是要選擇「代操類全委帳戶」。也就是「類全委帳戶」是由哪一家投信代操的?並且從過去績效(最主要是一年、三年及五年)表現好壞,來挑選類全委投資型保單。

三、如果是「只想要每月獲得穩定現金流」的人,筆者實在很想建議,不如自己去選一檔配息不是最高(因為年化配息率最高,鐵定風險不會低,日後配息吃到本金的機率絕對非常高)的月配息基金就好,還不用多付一筆保單的費用(購買保單的費用約3%,類全委帳戶費用約1.5%-2%),吃掉一部分每月配息金額。

這是因為假設民眾需要穩定現金流,可以利用的工具實在太多了,像是銀行存本取息存款、傳統年金險、終身還本壽險。如果嫌報酬率不夠高,可以直接選月配息基金,還真的不需要再多花錢(要支付保單費用及類全委帳戶管理費),請專家來代操。

再說了,退休人士需要固定的現金流,只限於「真正退休後」。因為在年金累積期(保戶沒有退休,沒有固定現金流需求)時,需要穩健地進行投資,以累積充足的退休金;而在年金開始給付(保戶已退休,真正有固定現金流需求)之後,才按期領取年金。

假設讀者對以上這段話不甚了解,只需要問問自己:所謂的「退休後長壽風險」,最擔心的是退休前,或退休前面幾年的生活費著落?還是擔心自己可能活到一百歲以上,原本準備的退休金不夠?

如果擔心的是後者,就更不應該在乎投資後,能不能立刻領到配息(現金撥回)?因為,任何月配息基金都不是小叮噹(多拉A夢)的神奇百寶袋,絕對不可能讓投資人,在市場利率不高之際,還能長長久久領取高配息,且永遠不會配到本金。至於那些「選擇立刻享有配息」的人,至少該有「高配息不可能永遠領不完」的正確認知,且要有「本金全數領完就沒有了」的心理準備才是!

事實上,越是要金融機構「保證收益」的金融商品(例如前面提到的「存本取息」定期存款,或是傳統遞延年金險或終身還本壽險),在目前市場低利率之下,除非期初本金非常龐大,否則每期的利息或保險金,根本不可能讓民眾,維持一個不錯的退休生活。

簡單來說,民眾在未退休前,並不需要固定領取配息;而在正式退休後,才需要定期領取年金,以支應各項退休後的生活費用。而在各種投資理財工具中,差不多也只有變額年金險,能夠透過投資複利效果讓財富增值,以便能在期初本金不用太高的前提下,提供保戶一個金額比銀行定存還高的定期、穩定的現金流(年金)(請見下表一、二)。

 

表一、幾種可以當做退休規劃的投資理財商品優、缺點比較:

 

優點

缺點

存本取息

只要銀行不倒,本金永遠在,且可定期領息

利率不高,除非本金高,否則每期可領金額非常低

傳統年金險

多半有「年金最低保證給付期(例如最少10年、1520年,提早身故,未領完的保險金,可以折現方式,給付給保單身故受益人)」,且活得越久,領的越多

1.雖然「活得越久,領得越多」,但多數保單超過一定期間,給付就會縮水(最低約原領的10%

2.不是每一張傳統年金險,都有「月領」機制

3.除非選擇利變型遞延年金險,否則,已少有壽險公司在賣即期年金險,且除非本金夠高,由於預定利率不高,每期可領年金金額一般都不高

4.保戶需要注意保險公司倒閉的風險

終身還本壽險

由保險公司保證定期給付固定比例的生存保險金

1.還本頻率不一定是「每一年」,且除了極少數保單外,還本生存金的發放,通常在投保之後1-3年左右,對於還未正式退休者來說,並不需要這筆錢

2.在目前低預定利率之下,整體保單報酬率(IRR)極低

3.保戶需要注意保險公司倒閉風險

高殖利率股票或ETF

配息率基本上會高於市場(銀行定存)利率

1.配息率並非非固定不變,也不代表一定得配息

2.股票價格有可能因為公司經營不善而下跌或下市,造成投資本金折損或滅失

3.標的較為分散的ETF,本金減少及滅失的機率較低,但並非沒有

月配息基金

可保證每月配息

配息很容易吃到本金,特別是在市場利率走高之際,年化報酬率越高的標的,越容易因為所持有債券價格大幅下跌而配到本金,造成本金快速縮水,並面臨基金清算或下市的風險

變額年金

年金累積期時,由於採取分離帳戶方式投資,保戶不用擔心保險公司倒閉風險

1.在年金累積期時,並不保證可每月撥回

2.在開始領取年金時,保戶仍應注意有保險公司倒閉的風險

房屋出租

房子可存在時間長,且土地理論上不會滅失。所以,「本金」提空的機率不大

1.有空租及資金隨屋況降低的風險

2.租金報酬率會隨著房價高漲及貸款成數高而降低

說明:以上暫未考慮稅率負擔的問題

 

表二、幾種適合退休規劃投資理財商品的「保證領取」及「本金是否損失」的比較:

 

保證固定領取

保證本金不會折損(本金永遠都在)

存本取息

有,且每期金額固定

是,本金永遠都在

傳統年金險

有,且每期金額固定

不是,保險公司只是拿你所繳的保費投資生利,分期給付年金

終身還本壽險

有,且每期金額固定

不是,保險公司只是拿你所繳的保費投資生利,以分期給付生存保險金

高殖利率股票或ETF

無,且每期金額並不固定

不是,所持有股票仍有極大的跌價風險

月配息基金

有,且每期金額固定

不是,本金仍有折損的風險

變額年金

年金累積期:無,且除非是「固定息值」,每期金額不固定

年金給付期:只有固定利率的每期給付金額固定

不是,保險公司只是拿你所繳的保費投資生利,以分期給付年金

房屋出租

並非固定,因為會有空租期,且每期租金可能不同

只限所持分土地不會滅失,但其價值不定

說明:以上暫未考慮稅率負擔的問題

 

更何況,所謂的「專家代操」,就是因為一般大眾,完全不懂得挑選投資標的,也沒有時間做功課進行投資,不知道何時應該全力加碼?何時應該保有更多現金在手?或是不知道在什麼樣的市場狀況下,分配投資在股票及債券的比重?且這位「專家」,是真的有根據他的金融專業,幫民眾從眾多股票及債券的基金標的中,做出正確的資產配置。

四、年紀大者千萬別買變額(萬能)壽險。就如同陳言旻所說,變額萬能壽險可以讓收入不高的年輕人,用相對比較便宜的保費,獲得更高的保障。且可利用繳費彈性特色,減輕繳費壓力,以因應人生各階段不同保障需求。   

但是筆者想在此再三提醒:假設有身故保障需求的保戶,在挑選變額(萬能)壽險時,一定要選擇危險保費按「第六回合生命表」的保單。如此一來,才能夠用最低廉的保費,換到最高的保障。

且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投資型保單的危險保費,會逐年調高,所以,變額(萬能)壽險完全不適合年紀超過5060歲以上的民眾購買(理由請見之前的專欄《「我是有錢人」迷思644》一錯再錯,難怪保戶的投資,會以悲劇收場:https://fund.udn.com/fund/story/7488/5901231裡的各年齡危險保費走勢圖)。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22年1月27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652》2022年展望及預測(下):升息後股市震盪難免,選對股、越跌越買!

 整體來說,影響2022年全球經濟與金融市場,以及個人投資理財的最大關鍵,還是在於美國FED的升息動態。然而,一旦升息、貨幣政策進入緊縮循環,其它國家的央行大體都會跟進,屆時被資金養大、養肥、而且迭創新高的股市勢必下修(https://www.storm.mg/article/4131857)。

當然,升息的副作用也不少,也或多或少影響各個金融市場,造成價格的大幅波動。但筆者反而認為,在全球資金泛濫的環境下,民眾不可能不投資。而投資人唯一該考慮的是:在市場大跌時,如何不受傷?如何逢低揀便宜?

由於國際經濟與金融市場變化萬千,且各國走勢不盡相同。而會影響台灣投資人賺賠的最大變數,就在於台灣、美國、中國大陸的經濟走向,以及美元與台幣之間的升貶關係。

整體來說,國際貨幣基金(IMF)則在125日,調降對今(2022)年全球經濟成長預測,由先前預估的4.9%,降到4.4%,理由是:新冠疫情升溫、供應鏈中斷、通膨加劇阻礙經濟復甦,以及美、中兩國前景較弱,恐拖累全球經濟成長低迷https://news.cnyes.com/news/id/4808207?exp=a&fbclid=IwAR1mtrTj2hexHmoAcpxOLbn_zg3ijo2tFZKSoMt_Z0J7L1cSaBdu1pBUNAw)。

 

【美國】通膨也許有機會出現週期性放緩

 

首先在美國方面,根據國泰金控與台灣大學研究團隊在去(2021)年第四季的預測,儘管美國財政紓困計畫陸續在第三季前落幕,且疫情反複和供應瓶頸,一度拖累第三濟經濟成長率;所幸先前累積的超額儲蓄和薪資成長,都為消費支出蘊積動能,有望持續帶動企業投資,為景氣增添底氣。且儘管疫情持續時間拉長,隨著基期效應減退,以及疫情引發的供應限制緩解,今(2022)年上半年,通膨有機會出現週期性放緩。

但是,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林建山,卻抱持著較悲觀的看法。他引用跨國機構所做出的預測指出,美國獨有的「拜登滯脹American Stagflation」,不但會嚴重拖垮世界經濟,更可能讓2022年的美國經濟成長率,從2021年的5.6%幾乎減半降至3.7%https://www.storm.mg/article/4156247?mode=whole)。如此一來,也將會為金融市場的持續上漲,帶來不少的壓力。

 

【中國大陸】不論國內、外,都面臨一場場硬戰

 

另人意外的是,中國大陸在114日,正式公佈2021全年與12月與外貿數據顯示,12月進出口年增率均較11月下滑,但2021全年外貿規模首次突破6兆美元大關,出口年增29.9%3.36兆美元、進口年增30.1%2.69兆美元,雙雙創下歷史新高紀錄(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20115000103-260202?chdtv)。

117日,中國統計局公佈了第四季GDP年增是4.0%(預期3.6%,前期是4.9%)、全年中國國內生產總直為人民幣114.367兆元(初值),年增8.1%,超越官方的6%以上增長目標,也是2011年(9.6%)以來最大增幅,兩年平均增長5.1%。這樣得成績,其實與2020COVID-19疫情爆發導致的經濟活動停滯有關,而中國經濟在2021年出現大幅回彈(https://news.cnyes.com/news/id/4804244?exp=a)。

然而,進入2022年之後,在新冠病毒疫情反復,以及高槓桿房地產行業等下行風險下,中國大陸的經濟前景,恐怕難以樂觀。經濟學博士,同時也是民進黨前副秘書長的林忠正就認為,中國大陸經濟在2022年,所面臨的「貿易與科技戰爭在短期內難以和解」、「碳排放的目標帶來限電危機」、」房市泡沫化的後遺症方興未艾」,以及「經濟高度政治化的風險」這四大問題,將會拖累中國大陸經濟成長(https://forum.ettoday.net/news/2162195?redirect=1)。

另外,彭博經濟研究(Bloomberg Economics)也認為,中國嚴厲的抗疫策略恐對經濟帶來更多痛苦,尤其隨著疫情一波接著一波爆發,消費者支出或受到限制,促使今年中國零售銷售成長力道大幅走疲。該研究指出,清零政策代表著強硬的限制措施,可能會進一步打擊消費者支出,且一旦情況加劇,2022年中國零售銷售成長率,可能會自去(2021)年預估的13%,大幅降至3.7%https://news.cnyes.com/news/id/4798832?exp=a)。

而較為樂觀的大摩—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則表示,基於「暫停緊縮(就在2021年底前幾週,中國大陸才公佈了一些放鬆政策的舉措,以防止房地產市場螺旋式下跌,並重振整體經濟;決策者已開始放寬貨幣和財政政策,為經濟釋出流動性)」、「當局針對房地產業,祭出調整措施,房地產業債務危機可望獲得緩解」、「較寬鬆的能源目標」,以及「出口維持強勁」等4項原因,2022年中國經濟成長表現,似乎較市場共識來得更樂觀(https://news.cnyes.com/news/id/4795719?exp=a)。

 

一張含有 文字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20113000115-260202?chdtv

 

事實上,中國大陸今年的經濟狀況,除了反映內部諸多因素之外,很大程度上,也會受到中美持續對抗的影響。例如《工商時報》的一篇社論就提到:「在拜登聯合友邦共同行動的大戰略下,貿易爭端有可能加入外交、軍事、與國際組織的結盟模式。由於中國普遍對各國存在不斷升高的貿易順差,要應付拜登拉幫結派的貿易戰略,可能會是一場硬戰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20118000113-260202?chdtv)。筆者非常贊同此一觀點,也認為這樣的變數,將會是持續影響未來幾年,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的重要關鍵點,值得投資人密切關注。

 

【台灣】疫情+通膨,國人恐怕要有經濟減速的準備

 

滙豐銀行(HSBC)亞洲經濟研究聯席主管Frederic Neumann曾表示,中國大陸做為亞洲經濟成長的主要引擎,隨著不利態勢發展,亞洲經濟恐失去部分成長動能。該分析指出,南韓、台灣、泰國和紐西蘭等亞太經濟體與中國經濟的相關性,遠高於和歐美經濟體間的相關性。除了滙豐外,花旗(Citigroup)分析師也預計中國經濟放緩將拖累周邊亞洲國家,因此下調南韓、台灣、馬來西亞、新加坡和越南等國經濟成長預期(https://news.cnyes.com/news/id/4748596?exp=a)。

回顧2021年的台灣經濟,在景氣燈號連十紅、人均GDP3萬美元、經濟成長率抵11年高點(「破6)、台股也創新高(登上18000點的歷史新高)聲中落幕。

對此,經濟學者林忠正樂觀地表示,台灣經濟在晶片相關產品及高科技產業鏈的加持下,未來十年經濟的基本泰勢無慮(https://forum.ettoday.net/news/2160640?redirect=1)。而台灣綜合研究院長吳再益也樂觀地預測,今(2022)年國內生產動能充沛、民間投資力道續增,國內製造業生產、出口支撐了整體經濟表現之下,2022年經濟成長率估計可達4.05%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11216000089-260202?chdtv)。

甚至,認為FED升息,將會拖累新興亞洲復甦,並將先前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預估值4.9%,下修到4.4%IMF,仍然樂觀地預期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可以上看6%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20127000910-260110?chdtv)。

只不過,仍有多位國內經濟學家卻認為,台灣經濟在2022年,將面臨「疫情」、「通膨」與「高房價」三大隱憂(https://udn.com/news/story/7238/6003185?from=udn-catelistnews_ch2)。特別是美國與中國大陸的經濟前景,是影響今年經濟走向的最大變數。

例如《風傳媒》在去(2021)年10月底的一篇社論中,就曾經指出:「如果中美2大經濟體繼續走緩,全球經濟迎來逆風,台灣終究會受影響https://www.storm.mg/article/4017744?mode=whole)。渣打國際商業銀行東北亞區高級經濟師符銘財,也提醒投資人注意:台灣經濟成長將在2022年第一季,出現近一年來的最低點,除了去年同期出現近10年的GDP季度高峰大幅奠高基期,疫情的不確定性是最根本的威脅,近日確診案例快速爆增可證,持續封鎖的國際邊界傷害了旅遊業,國人要有「經濟增長在減速」的準備(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20114000189-260205?chdtv)。

 

【美元及台幣】美元普遍看升,但只要出口及台股不弱,台幣恐怕也不致於太弱

 

由於台灣投資海外的金額不少,所以,美元及台幣的升貶,將關係到這些投資人的績效好壞與收益多寡。2021年,新台幣匯率全年強升8.18角,升幅為2.95%,新台幣匯率收盤價27.69元,創下25年來最高的封關價。然而的台幣強勢,並不是只有去年一年的時間台幣等於已連續3年上漲,累計升幅高達11%https://tw.appledaily.com/property/20220108/R3YYHLQEW5DAVB4W7EGM4RMVQA/)。

不過剛開年,在美股科技股帶頭狂洩,台股也因為外資殺紅眼並提款落跑、痛失「萬八」(18000點)之下,新台幣卻開始由升轉貶。截至牛年股市封關日之際,熱錢持續匯出逾9億美元,台北匯市連兩日爆量(20.165億美元)貶值,新台幣匯率26日貶值2.8分,以27.745元作收,為逾一個月新低(https://udn.com/news/story/7239/6063686?from=udn-catelistnews_ch2)。

然而根據匯銀主管表示:「外資連兩日大匯出,新台幣匯率卻沒貶多少,關鍵在於出口商拋匯潮,農曆年關前,出口商會將手中的美元變現,這股拋匯賣壓,恰好和外資匯出的搶匯潮相互抵銷」(https://udn.com/news/story/7239/6063302?from=udn-catelistnews_ch2)。

展望今年,有不少匯銀人士認為,在美國FED縮表及升息所引發的外資回流影響下,台幣想要持續強勢,恐怕「難度會很高」。甚至在年中之後,台幣就有可能出現「走勢反轉」。

例如國泰世華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啟超認為,如果Fed開始升息,而台灣央行升息態度仍偏向保守,加上出口成長率開始走緩,有機會讓台幣有空間往回走,甚至回到28元(https://tw.appledaily.com/property/20220108/R3YYHLQEW5DAVB4W7EGM4RMVQA/)。但也有匯銀主管認為,台灣出口好表現可提供支撐,預估新台幣將在28.5元關卡前止步(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20117000067-260202?chdtv)。

儘管根據中央銀行外匯局局長蔡烱民的說法,當美國啟動升息,資金流向美國,將有助美元轉強、新台幣匯率的升值壓力也可望減輕https://udn.com/news/story/7239/5956879?from=udn-catelistnews_ch2但是筆者認為,台幣今年的升貶,主要看「外資的匯入」與「對外出口的狀況」,特別是「台灣通膨水準」

例如主計總處才在16日,所發布202112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為2.62%,雖較11月微幅回落,但還是連五個月高於2%的通膨警戒線,也是2021年以來第七度突破2%2021年全年平均漲幅1.96%,雖低於原先預測的1.98%,仍創13年最大漲幅(https://udn.com/news/story/7238/6015496?from=udn-catelistnews_ch2)。

所以,照目前的狀況來看,不論是影響國內物價的「國際能源及大宗物資價格」與「供應鏈斷鏈(塞港)」問題,短期仍看不到和緩的局面下,央行要努力「阻升」台幣的動機,至少會比較低許多。

簡單來說,新台幣匯率的升貶,將會與台股強弱,以及台灣通貨膨脹的嚴重度高低「密切掛勾」。但重要的是:假設台幣今年仍然維持強勢,投資海外者仍要注意,可能面臨較高的「匯損」風險。

 

【投資:越是大跌,越是進場買點,兩大口訣—壟斷及務實避虛】

 

回到今(2022)年的投資方向,國泰世華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啟超首先建議投資人,必須調整今(2022)年的股市及債市的報酬率預期。他認為在預期趨緩的經濟和預期升息的雙重因素影響下,股市預估本益比將會下調,進而再度引發重估值現象,將會促使資金輪動較不受影響的區域,而產業輪動狀況也會更明顯https://www.storm.mg/lifestyle/4126473)。

然而筆者認為,瑞士信貸銀行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所說的一句話,將是指引理財大眾今年投資的一盞明燈。他認為美股上漲,主要是因為「流動性」。簡單一句話,就是「資金太多」(https://news.cnyes.com/news/id/4792664?exp=a)。所以,在「資金太過泛濫」之下,投資人如果不能把握機會去投機(資)獲利,又該做什麼呢?難不成去炒物價?

在此,筆者想用以下《大逆轉:金融擴張如何推升不平等》一書作者的兩段話—「投資於股市的家庭,搭上了黃金電扶梯,他們的財富每6年增加一倍」,以及「收入可能每年顯著改變,財富則穩定得多」,來鼓勵並提醒想要成功累積財富的民眾,更要積極且正確投資才是!

又例如美股長期多頭、華頓商學院金融學教授Jeremy Siegel,在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就表示:「股票是最終的實物資產,儘管會有顛簸,但如今比起以往更加別無選擇。現金、債券和貨幣資產都不是適合的選擇」(https://news.cnyes.com/news/id/4802764?exp=a)。

特別是在各國未正式升息之前,或是升息幅度不大之際,由於資金依舊很寬鬆,使得「過多資金」所造成的投資歡樂派對,可能還是會持續進行。只不過,市場受到通膨、升息,以及經濟疲軟消息的反應,會格外敏感。

根據EPFR Global的統計,美股基金全年累計吸金額度來到3873.76億美元,幾乎是2020年總吸金量269億美元的14倍,也是近十年來美股基金資金動能最為強勁的一年(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20104000291-260208?chdtv)。

展望今(2022)年,美股的投資將會異常險峻。其中最大的變數,當然就在於聯準會(FED)的升息動作上。然而,一般大眾想要長期累積財富,就不能不投資股票,特別是市值佔全球四成多的美國股市。

對此,已經有不少華爾街分析師(例如Pimco投資組合經理Erin Browne、預見過網際網路泡沫以及金融海嘯的價值投資大師、橡樹資本創辦人—Howard Marks,以及GMO的共同創辦人,知名投資者葛蘭森(Jeremy Grantham),都紛紛提出警告,FED的升息,將會替美股帶來大幅的修正,甚至可能崩盤(https://news.cnyes.com/news/id/4804954?exp=a)、(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20120005402-260410?ctrack=pc_money_headl_p03&chdtv)、(https://tw.appledaily.com/property/20220122/UOTOKKLIXFFDHE7OYLY5YCQB24/)。

儘管美股連番大跌,但還有不少分析師認為「這還只是剛開始」。例如華爾街大空頭之一的大摩(Morgan Stanley)首席美股策略師—Mike Wilson便表示,到目前為止,1月份美股的拋售僅是個開端,未來還可能再跌個10%https://news.cnyes.com/news/id/4806180?exp=a)。

有「技術分析教父」之稱的資深技術分析師阿卡波拉(Ralph Acampora)在121日表示,最近的市場波動令他感到不安,而他預測市場將進一步下跌,認為股市的長期看漲行情可能即將結束,並預測股市還會下跌20%或是更多(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809432)。

甚至,曾精準預測2000年、200年股市崩盤的赫斯曼投資信託公司(Hussman Investment Trust)總裁—赫斯曼(John Hussman),近期更發出警告:在聯準會(Fed)草率的貨幣政策之下,預計標普500指數恐跌70%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813641)。

不過,越是這個時候,投資人越是應該要冷靜以對,並且在股市大跌、跌深(10年線是最重要的觀察及進場指標)之際勇於進場。因為,在投資股市能夠長期獲利的大前提下,突然的大跌,就是逢低佈局的最好時機。

特別以國內台股為例,當股價指數站上「萬八」之後,有些股票卻還是「躺在地上」(https://www.storm.mg/lifestyle/4136827)。所以筆者才認為,「正確選股」才會是今年投資人,能夠獲利與否的最大關鍵。

說到2022年的最佳投資標的,隨著Meta、蘋果、微軟和谷歌等大型科技公司都將推出新的硬體與軟體產品,高盛預估,未來幾年將有高達1.35兆美元投資在開發元宇宙科技(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20103000079-260202?chdtv)。

另外,國內五家銀行與七大投信共同看好的族群,包括了半導體、5G、金融、原物料、電動車、元宇宙、低基期+高殖利率股,以及綠電等(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11121000112-260202?chdtv)、(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20109000098-260202?chdtv)。

老實說,筆者最最看好的,除了半導體及金融業外,其餘(元宇宙、電動車或綠能、新能源)並不在長期投資的優先口袋名單之中。不是說新能源、元宇宙、電動車完全不值得投資,而是如果投資人想要長期且穩當地獲利,最好能牢記以下兩大「口訣」:

其一就是「壟斷」。為什麼筆者說「電動車、VR、元宇宙、綠能等,都不會是優先選股重點」?個人倒不是說它完全沒有投資潛力,因為,這些產業在未來,絕對有滿大的股價爆發力。不過在獲利大豐收之前,投資人恐怕需要有較長的「等待期」。

也就是說,這些企業多半還是處於幾乎是完全競爭的紅海市場,很多公司不是還在賠錢,就是獲利極薄。反觀某些藍海市場的企業,由於參與競爭(方享獲利)者少,幾乎呈現獨佔或寡佔的狀態,反而能夠透過「拉高價格」的方式,創造較高的獲利。

簡單來說,筆者這裡說的「投資藍海市場產業」,是指「不但能夠現買現賺,且擁有長久、穩定收益」的標的,而不是那種雖然最後可以獲取高額暴利,但必須「ㄠ很久」的標的!

筆者非常認同《競爭之死》一書作者的分析:很多人認為,巴菲特之所以成功,就是在於他擅於投資「價值型」股票。根據該書作者Jonathan TepperDenise Hearn的分析,巴菲特的投資哲學是「挑巨大『護城河』的企業,要有很高的訂價能力,說穿了就是壟斷(根據《金融詛咒》第124頁的定義,「壟斷」包括獨佔、寡佔、買方壟斷、買方寡佔、掠奪性訂價、薪資設定、專利)」」(有興趣了解詳細內容的讀者,可以找這本來看看)。

也許讀者會說:「專挑壟斷型企業股票」,好像是在助漲企業壟斷的勢頭,最終,將不利所有小老百姓。但是,假設理財大眾想要長久穩定獲利,未來恐怕就只剩下這些標的可選了。

第二個「口訣」是:務實避虛。嚴格來說,看衰虛擬世界者的言論,也並非無的放矢。例如美商度雷克資本Draco創辦人傅冠龍(Jack)也說:「如果你買了一雙NFTNike球鞋,當然希望到處都可用。假設你買了一個翅膀,希望不只這個地方可以飛,另一個虛擬世界也可以飛,買土地也是,不過現在各自發展不同版本,之間無法互通,『價值很難持續』(https://tw.appledaily.com/property/20220104/HXYTFZPHCREYBO6MIQ656GS7AA/)」。

另外,撇開馬斯克「元宇宙」就是行銷流行語(https://tw.appledaily.com/property/20211222/MY2MK4UFLRFPTHV3BUP64GOACM/),以及「沒人每天把元宇宙放在臉上」(https://tw.appledaily.com/property/20211224/TVK3NAC4ERGPVIR6XSO5N5IHG4/)等酸言酸語,單以VRXR為例,就有尚未解決的諸多問題,例如「欠缺精良的內容設計」,以及「裸眼顯示與腦機介面」的技術挑戰。對此有興趣的讀者,筆者建議可以參考李開復最近所寫的《AI 2041》一書。

事實上,聯準會(Fed)升息的訊號,對科技股的影響更大,再加上公司財報加深了利空情緒,使得那斯達克100指數雖在120日,一度跌深反彈2%,但尾盤時段後,科技股又持續深陷下檔泥沼,創下17個月以來最慘跌勢(https://news.cnyes.com/news/id/4806180?exp=a)。

而筆者之所以再三強調「務實避虛」,是因為「實體」產業具有「看的見、摸的著」的特性,至少都有基本(必需)消費需求的支撐(至少日常生活一定用得到);至於「虛」的產業,比較容易因為「缺少必需性」,投資上容易只剩下「夢想」與「期待」!

特別是在2022年,全球金融市場最大的風險,可能不是Omicron變異株疫情上升,也不是Fed升息,而是綠色通膨帶來的「綠犀牛」,且在通膨上升的環境下,油、電、礦、農、金等原物料及相關類股、資產股等實體資產概念標的(每人每天必需要用到的)的價值更將浮現,值得投資人參考(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20123000077-260202?chdtv)。

 

【虛擬貨幣】可能是騙局,但可能不會馬上崩盤(價格為零)

 

既然提到投資要「務實避虛」,筆者就順便談一下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的投資好了。以虛擬貨幣的代表—比特幣為例,近幾個月就連番受到各國政策上的「圍剿(禁止挖礦)」,而造成價格的暴跌。

例如在122日,當外媒傳出美國白宮,最快將在下月發布數位資產戰略,主導美國加密貨幣政策之後,比特幣一夕間由3.8萬美元以上的價格「閃崩」,失守3.5萬美元的大關(https://news.cnyes.com/news/id/4807015?exp=a)。

而累計自去(2021)年11月初觸頂以來,比特幣已累跌近48%,市值蒸發超過6000億美元;至於整體加密貨幣市場的市值損失,更高達逾1兆美元。比特幣123日的報價是3.5萬美元,只有202111月峰值的一半(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20124001147-260202?chdtv)。

其實先不說別的,單以虛擬貨幣價格「暴漲暴跌」的特性,就代表它不會是一個好投資(https://news.cnyes.com/news/id/4807015?exp=a)。例如交易平台Nexo創辦人Antoni Trenchev就指出,比特幣和科技股組成的那斯達克100指數,相關係數已經逼近10年高點。以年初以來價格來看,標普500指數跌約7%,比特幣跌近17%,而黃金價格持平。這就表明比特幣至少就當前而言,是一種波動性風險資產,與股市同方向漲跌(https://news.cnyes.com/news/id/4807331?exp=a)。

當然,虛擬(加密)貨幣非常多種,且每一種的運作方式都不同。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最近才出版的新書—《加密貨幣的政治與經濟》中,有關比特幣、以太幣,以及首次代幣發行(ICO)的運作及問題。

只不過,根據比特幣長期持有者李可人的說法,漲千倍萬倍的加密幣總令人眼紅,但那些曾經風光隨後慘跌、歸零的數量甚至比百倍幣多更多、更多,讓一堆投資人成為「被割的韭菜」。原因很多,可能是行銷問題、經費燒盡、承諾未兌現、技術驗證失敗、商務模式缺陷,團隊跑路等等,其中因資安破口被駭、被盜是最無奈卻常見的狀況(https://www.storm.mg/lifestyle/4154025)。

對虛擬貨幣,寫過不少文章的台大電機博士,知識力專家社群創辦人,就曾一針見血地點出虛擬貨幣投資的一大迷思—「虛擬貨幣最大問題是:反正沒人真正搞懂,所以,懂的人就告訴不懂的人:那是趨勢、新科技,所以,就有很多人買單了(https://www.storm.mg/lifestyle/4154025?mode=whole)。

有關虛擬貨幣(區塊鏈)的問題,筆者推薦讀者看曲建仲先生所寫的一系列相關文章(https://www.storm.mg/lifestyle/4154025?mode=whole)、(https://www.storm.mg/lifestyle/4022645?mode=whole)、

https://www.storm.mg/lifestyle/4143180?mode=whole)、

https://www.storm.mg/lifestyle/3606891?mode=whole),裡面都有詳盡的分析。

不過,說到虛擬貨幣之所以受到年輕人的「特愛」,韓國那本《我們,MZ世代》一書的作者—高光烈就提到:因為他們認為,舊的金融工具已經被老年人給「全佔」了,所以,只好去玩新領域的商品。

這種說法,就如同曲建仲所言「現有的實體金融市場,所有的鈔票、股票、債券、基金都在巴菲特、比爾蓋茲這些老人家手裡,年輕人要怎麼樣才能玩得過這些老人家呢?最快的方法當然是建立一個虛擬金融市場,你玩你的,我玩我的,所有實體金融市場的東西,在虛擬金融市場都可以再玩一次」(https://www.storm.mg/article/3699902?mode=whole)。

然而,任何投資如法有更多人的「持續投入(接手)」,價格最終只會維持在一個「恐怖平衡」而已。一但有任何風吹草動(持有者大筆賣出),下跌的力量將會更為強大。

所以,儘管筆者認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的說法—「加密貨幣聽起來就像是投機泡沫,甚至可說是『龐氏騙局(Ponzi scheme)』,能撐得了這麼多年還沒垮,靠的就是『傑出的話術』,鼓吹者擅長用艱澀難懂的科技術語,說服自己和別人相信這是『一種革命性的新技術』,然而至今卻還找不到任何令人信服的用途」(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599/5476157#prettyPhoto),但也不認為所有虛擬貨幣的價格,真的就會「崩盤到零」,只是投資人必定要有一顆堅強的心臟,面對如雲逍飛車般的價格漲跌。

還有,筆者建議投資人,千萬不要把所有投資資金,全都投注到虛擬貨幣之上,甚至還用槓桿方式投資。因為以虛擬貨幣善於「暴漲暴跌」的特定,投資人也許獲利不成,還有可能賠光家產,而這,恐怕就不是投資者的原來本意了。

 

【房地產】資金泛濫、大跌不易,但恐怕不會人人都會賺錢

 

正如同前央行副總裁、現任東吳大學講座教授許嘉棟,就在媒體上所言:「在資金氾濫的情況下,再怎麼打房,效果總是有限(https://www.storm.mg/article/4128231?itm_source_s=storm.mg&itm_medium_s=dable)」,再加上房地產上漲的政商利益效果太過龐大,因此筆者認為,國內房地產價格想要大跌,恐怕是非常不可能的任務。

國立中央大學榮譽教授、台灣亞大產業分析專業協進會APIAA院士單驥也認為,台灣的房價,在上述「需求拉(demand pull,例如經濟條件不錯的人開始買房;因為疫情關係而想換大一點房子,以便在家工作;許多台商帶錢回台灣,開始積極獵房、買房)」,以及「成本推(cost push,主要在疫情下,不論是建材、人力等都出現短缺,此外,不斷上漲的水泥、銅、鋼材、木材價格及工資成本快速的上漲)」的雙重壓力下,台灣的房價,引述經濟學人的結論:「這居高不下的高房價仍會持續一段時間呢」(https://forum.ettoday.net/news/2167648?redirect=1)。

然而,「房地產不可能大跌」,卻不代表每一位投資房地產的人,都能夠「獲利滿滿」(請見筆者上一篇專欄:https://fund.udn.com/fund/story/7488/6013277)。這是因為在長期資金依然相當寬鬆之下,金融與不動產市場依舊有其投資前景存在。只不過,至少在這一波升息階段下跌未結束之前,沒有雄厚本金的民眾,可千萬別在這個節骨眼上,還跟著搶進、搶買。

個人認為,特別是沒有太多錢的年輕人,最不該玩的就是「本金龐大」的房地產投資,反倒應該找一些本金小的金融商品,持續累積自己的財富。因為,房地產最大問題就在於流動性:當所有資本通通投入房地產,且一旦房價大跌之際,銀行將會要求更多不動產擔保品,這不是一般小資族所能負擔的。

簡單來說,房地產依舊可以投資,但前提必須是:首先,標的所在地必須具有「未來人口會持續上漲」優勢;其次,投資人必須是擁有大筆現金,就算升息或房價下跌,都不會因此而受到影響的人。

 

【要避開新興市場(特別是經濟前景不明的中國大陸)及債市(特別是高收債)】

 

說到去(2021)年跌幅最大的新興市場國家之一,就屬中國大陸股市(也包括港股)。其跌幅之大,還讓不少投資人笑稱「幾乎要開始懷疑人生」了。但自開春以後,原本積弱不振的港股,卻開始展現「絕地大反攻」的氣勢。120日在科技及地產股的領軍下大漲800多點(漲幅超過3%,一舉突破半年線反壓https://www.storm.mg/lifestyle/4160189)。

因此,就有不少機構法人(高盛、摩根大通、貝萊德、富達、瑞銀等),開始看多陸股及港股(https://www.taroboadvisors.com/articles/2022-01-26-中國基金可以逢低布局了嗎)。但是,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就曾經在臉書上發言提醒投資人:「美國升息,美元會走高,首當其衝的將是新興市場,尤其體質不好的國家,像是土耳其、南非及中國大陸」(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11217004122-260410?ctrack=pc_money_headl_p03&chdtv)。

而筆者也認為,儘管中國大陸極力採取量化寬鬆政策,股市投資上仍有風險存在,是否值得投資人,在市場尚未穩定之前就進場,很值得有興趣的人審慎思考。

且林建山也不忘提醒,新興市場經濟體對未來日益高升的擔憂,主要都濃縮在2個關鍵指標數字中:首先是全球官方儲備貨幣—美元,已呈現升值趨勢,此勢必會在強勢通貨債務國家,播下不確定性。其次,美國10年期國債殖利率已返升到1.8%左右,幾乎是一年半前最低點的4倍,這意味新興市場中風險較高的投資,開始有了一個新崛起的競爭對手(https://www.storm.mg/article/4156247?mode=whole)。

且在23日發布的報告中,Jubilee Debt Campaign也強調,發展中國家的債務支付在2010年至2021年間增加了120%,目前處於2001年以來的最高水準。用於支付外債金額佔政府收入的平均比率,從2010年的6.8%,增加到了2021年的14.3%。該報告亦指出,債務支付的急劇增加,正在阻礙各國從疫情中復甦,而2022年美國和全球利率的上升,可能會加劇許多低收入國家的債務問題(https://news.cnyes.com/news/id/4807571?exp=a)。

由此來看,投資人更要注意債券市場,特別是新興市場債券的利空風險。例如英國《金融時報》在去(2021)年1225日的報導就指出,截至年底的巴克萊資本全球綜合債券指數(Barclays Global Aggregate Bond Index)報酬率為-4.8%,主要是受到兩個時期的拋售潮影響:今年年初,長天期公債因「通膨再增溫(reflation)」交易策略而面臨賣壓;秋季,則因各國央行暗示要升息對抗通膨,而使短債受到重創(https://www.storm.mg/lifestyle/4121275)。

該媒體進一步引述Aberdeen Standard Investments投資組合經理人James Athey的說法表示:假設各國央行的升息速度快於預期、債市恐怕將面臨更進一步的打擊。

所以,筆者誠心建議過往投資在高收債的民眾,最好要密切關注一下自己配息,是不是有「吃到本金」了。如果有,在未來升息的前提下,投資人的「本金縮水速度」,恐怕是越來越高。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