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1年10月7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639》「基金風險報酬等級(RR值)」到底是幫忙,還是害了投資人?

 928日的新聞報導(https://ctee.com.tw/news/fund/523004.html)指出,在金管會與投信公會研究多時後結果出爐,證期局局長張振山27日表示,「基金風險報酬等級(RR,詳細內容請見:https://wwwfile.megabank.com.tw/upload/F9B0/1050323_fund.pdf)」維持原本的五級不變。且依一千多檔基金跑出的結果顯示,台股基金波動度仍是高於高收債基金,因此台股基金維持RR4,全球、區域或已開發國家高收債維持RR3

雖然新聞中特別留了一個伏筆「有部分基金風險評級會調整,據投信業者透露,主要是全球能源股票型基金及新興市場債券基金等,仍待金管會最後確認,才會對外公布」。但新聞曝光之後,業者對於重要的風險評級大分類順序完全沒有更動,僅只是小部份的修正而已,這樣的結果連「雷聲大、雨點小」都稱不上,實際上形同「虛晃一招」、一切走回原點的做法而產生質疑(https://ctee.com.tw/livenews/aj/ctee/A95634002021092810171696)。

不過,筆者認為新聞中的官方回覆,才真正是令人啼笑皆非:「金管會強調,基金風險報酬等級分類標準(RR)是參考歐盟UCITS基金揭露『綜合風險與回報指標(SRRI)』作法,計算基金過去五年淨值波動的標準差(即波動程度),按波動程度由小到大區分為RR1RR5計五個等級,RR1表示波動程度最小,RR5則是波動程度最大。同時基金風險報酬等級並不是強制揭露的資訊,主要是提供給基金銷售機構參考,作為了解客戶(KYC)與了解商品(KYP)時的輔佐指標,銷售單位仍是要確認客戶風險屬性、是否適合投資該檔基金,不能單以RR等級來決定商品適合度,投資人投資基金時亦要了解基金投資策略、投資標的,及歷史報酬率不等於未來報酬等」。

這種說法絕對是荒謬至極。因為,如果風險報酬等級(RR值)不能代表投資人選擇標的的唯一標準,金管會又如何要求金融機構,必須按照客戶的風險屬性,推薦「適合客戶的RR值商品」?

再說了,假設金管會的「基金風險報酬等級並不是強制揭露的資訊,主要是提供給基金銷售機構參考,作為了解客戶(KYC)與了解商品(KYP)時的輔佐指標」前提是正確的,那又為何要「多此一舉」地公佈一個「無法適用於所有投資標的」的風險評估值?唯一能讓人相信的理由,就是金管會只是把不想負的責任,全甩給銷售金融機構而已。

以下舉一個極端的例子好了,以台灣股市的護國神山台積電為例,按照金管會的這套標準,其RR值是「風險(至少是波動性風險)最高的5(當然,現在沒有只買台積電股票的基金,此處僅為舉例。另一個投資台股、RR值為5ETF0050」;另外一檔包含最近爆雷的中國大陸恆生集團發行的亞洲高收債基金(https://www.wealth.com.tw/home/articles/34141?utm_source=facebook.com&utm_medium=fanpage&fbclid=IwAR0JYp0VG2cdfrQDRcFwXQwjgi1n8X048K6boSXMhk2e8cyyQo_F-7-PsS8),或是有多次違約不良記錄的阿根廷國債的新興市場高收債基金,RR值卻是風險較低的「4」。

請問在這樣的「風險等級」之下,銷售機構會憑著自己的專業,良心地推薦客戶風險不高,且收益穩健的「台積電」?還是「反正風險等級有政府相關單位『背書』及『認證』」,但實際風險卻可能很高的新興市場或亞洲市場債券型基金?

一旦台灣投資人投資這類基金賠了錢,並向監理單位投訴,金管會轉而質疑銷售機構時,金融機構大可跟金管會雙手一攤地解釋:「『風險報酬等級(RR值)』也是你政府訂定的,我們一切都是照章行事:沒有賣超過客戶投資屬性承受度的RR值商品」!

而在面對虧損的客戶時,銷售的金融機構也可以底氣十足地回應:「市場風險無所不在,投資本來就賺有賠,你賠錢了是你的運氣不好,不要怪到我銷售機構的頭上。因為,我們也是100%按照監理單位的RR值規定推薦。不然這樣好了,既然原先這檔標的讓你賠錢,建議你改投另外一檔也符合你風險屬性(RR值),但專家預期投資前景更佳的標的」?

但是,假設銷售機構有良心地建議投資人買台積電,卻讓投資人虧損。銷售機構不但要面對投資人的申訴及提告,甚至會被監理單位因「沒有推薦適合『風險報酬等級(RR值)』商品」,而吃下現在動輒金額可能上百億的罰款。

以上這種「劇情」,已經是目前市場的「常態」,而始作俑者的金管會,卻依舊是「假裝不知道問題的嚴重性」。所以,請容筆者不客氣地說:金管會主導並設立的這個「風險報酬等級(RR值)」,就算不是造成投資人虧損的始作俑者,也絕對可以稱的上是「幫兇」之一。

而眾多可憐的投資大眾,卻天真地以為,這世界只有銷售機構是站在自己財富的對立面,而監理單位是與自己站在同一陣線的「保護者」,卻沒想到會是這樣的結局。

筆者當然必須肯定,金管會的原意也許是「善良」的,是想保護投資人免於受傷。然而監理單位諸公卻完全沒有想過:想要徹底避免投資人「受到傷害」,應該是從「銷售制度(例如將「佣金制」,改為「按客戶資產規模比例收取」;並且儘量不能讓理財專員,輕易拿到客戶詳細的投資與資產狀況)」來解決問題,其「原本的好意」,終究會落於「愛之,足以害之」的結果。

也許很多讀者會說:妳這樣也太過言重了吧?事實上筆者並沒有特別「危言聳聽」。因為,世界上的各種投資工具的風險,特別是以債券而言,並不是只有「波動性」風險一項。

事實上,不論投資人買的是基金或ETF,其主要的標的組合來源,都不脫股票或債券。然而,股票(https://wiki.mbalib.com/zh-tw/股票投资风险)與債券(https://wiki.mbalib.com/zh-tw/债券投资风险)的風險內容是完全不同的。

對此,政大財管系教授周冠男解釋,債券因為有固定的現金流,所以深受長期投資人的喜愛。但他也不忘提醒,也許在債券未倒(違約)之前,波動率不大;但問題是:一旦倒閉,它的價值就等於0了。「如此一來,債券標的能夠只用代表『波動率的RR值』,就能正確彰顯其投資風險高低嗎」他反問。

周冠男繼續補充說明:債券的投資風險不只有波動性一項,還有崩盤、流動性、信用風險等極端風險(extreme value risk)。且國外在評估一樣投資標的時,會同時考慮其流動風險、國家風險,以及其「偏態」與「峰態」。

他解釋投資報酬率有「正偏態」與「負偏態」之分,債券通常屬於「負偏態」,只要違約一次,資產就會歸零;股票則通常呈「正偏態」,因為股市長期走勢多半向上。此外,投資報酬率也會有「峰態」的區別,也就是發生極端風險的機率高低。其中的債券,就是屬於「發生極端風險高」的投資標的。

至於國內的RR值,就只是顯示投資標的的波動性而已。周冠男直言:設定此規則的人忘了,不同投資標的的風險性不同,RR值就像是套一件同樣的衣服,讓所有股票與基金穿。因為RR值最大的缺點,就是它「(明知不能跨類別比較,卻又)跨類別比較」。

RR值出來,就會有人依賴它及相信它,但是,政府有沒有考慮到:如果RR值根本就不能反應投資風險,而投資人因為相信它而受傷、虧損,這筆帳要算誰的?繼續用此標準,恐怕國內投資虧損的情形,會持續惡性循環下去」,他無奈地表示。

任何金融商品設計出來,都有其市場及適用對象,沒有「完全不能投資」的理由。不管是各種期貨、選擇權、衍生性金融商品,或甚至是高收債基金也是一樣。

筆者絕對不會認為,高收債(基金)是一種「100%必須禁絕投資」的商品。但是,它的所有真實風險,必須清楚地讓投資人知道及明瞭。所以,如果它實際上是風險很高的標的,卻被政府相關單位刻意包裝成「風險不高」的標的,這就是「欺騙投資大眾」,也才是目前市場上最大的問題所在。

講極端一些:假設因為這樣,而造成投資屬性保守投資人的「誤解」,那可不可以算是監理單位的「嚴重失職」?如果投資人因此而遭受虧損,是不是也有理由得以申請「國家賠償」?

然而,在監理單位執意不願意修改「無法正確彰顯投資風險」的「風險報酬等級分類(RR值)」之前,筆者認為一般投資大眾,最好能有以下的正確認知才是。

首先,千萬別再相信金管會規範金融機構銷售金融商品的「風險報酬等級分類(RR值)」,能夠幫自己免於投資虧損的命運。如果投資人買的固定收益型商品,其配息幾乎都來自於原先投資的本金,甚至,本金還不斷下跌時,請一定要記得:冤有頭、債有主,且可能有很大比例的虧損癥結,就出在這個錯誤的風險報酬等級分類,而不是單純的市場系統風險上。

其次,能不碰高風險的高收債,就別碰了吧(投資人要如何知道自己的投資標的,是所謂風險極高的高收債基金?只要基金名稱上有「(本基金主要係投資於非投資等級之高風險債券且配息來源可能為本金)等字樣便是」)。

特別是在監理單位突然「良心發現」,並做出正確決定之前,筆者建議「只要訴求的報酬率,能夠讓投資人『眼睛為之一亮』,不論媒體或理專多麼大力推薦,或是已經有多少國人「瘋搶」,千萬不要輕易以身嚐試。

道理很簡單,如果投資人都知道,提供過高報酬率的公司,就跟提供超高報酬率的地下投資公司一樣,為什麼當它轉身成為好聽的高收債時,卻一點危機意識都沒有,反而還認為它的投資風險一點都不高,且是解決自己所有投資理財、非常好用的投資理財「聖杯」呢?

例如104日有則新聞報導(https://www.cmmedia.com.tw/home/articles/30089)指出,很多投資人可能以為手中沒有中國房地產相關資產,就不會受到波及。但事實上,台灣人一直以來熱烈追逐的亞洲高收益債券基金,當中也有不少來自中國房地產公司的投資部位。根據一名金融業內人士指出,在亞洲高收益債券基金當中,中國地產公司約占4成左右的比重。

正因為如此,國人持有規模前十大的亞洲高收債基金,今年至目前(104日)為止的績效報酬仍為負數,跌幅最高的更是下挫近1成,最輕的也4.38%。但以投資台股的0050 ETF為例,自今年以來的報酬率,就算經過這次台股的大跌,也還賺了8.92%(https://www.wantgoo.com/stock/etf/0050/technical-chart)。

再仔細檢視國人持有的這檔亞洲高收債月配息基金的過往配息資料(https://www.moneydj.com/funddj/yp/funddividend.djhtm?a=ACIC35),去(2020)年最高年化配息率,才不過8.6%,今(2021)年已掉到7%左右。就算把年化配息率算進去,投資人的整體績效,還不如投資一檔完全不以「高年化配息率且月配息」的股票型基金。

當然,股票型基金(或ETF)不太能拿來跟債券型基金做比較。但是筆者想要藉此提醒投資人的有兩大「重點」:其一是「債券型基金(特別是高收債基金)的『波動率風險』,並沒有監理單位及投資人,所想像的『比台股還低』」。

其二的「lesson」是:如果這世界上,有更能讓人睡得安穩,且報酬率也不差的標的,投資人何必冒著「可能難以入睡」或「虧損」的風險,而「單戀」高收債標的這「一枝花」呢?

筆者最後想再次強調,個人從來不反對債券,特別是可被市場上當做「無風險資產」的美國公債,以及其他種類的優質債券,只是反對「沒有確實清楚交待所有風險」的高收債(基金)而已!

沒錯,債券是在個人資產配置中,是很重要的一個工具,但這裡指的「債券」,只限於「違約風險最低」的美國公債等優質債券,並不包括本文特別點名的各種高收債。因為,單單是被稱做「債券」的,就有很多種。

投資人可千萬別一心只想著賺了高利息,卻重重地賠上了價差(匯差)與本金,外加在面臨虧損期間產生的「吃不下、睡不著」副作用,以及「早如此,何必當初」的內心感慨吶!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21年9月30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638》「好好退休準備平台」上的網路投保保單,真的適合我嗎?

 923日,一個由金管會透過集保公司規劃的「退休準備平台」正式上線了(https://udn.com/news/story/7239/5767466)。根據媒體報導,當天已有5大壽險公司,率先上架28張保單透過網路銷售。

其中的定期壽險及重大疾病險,因為訴求責任準備金利率最高可加23碼(0.5~0.75百分點),保單預定利率最高拉到1.75%;且附加費用分別不得超過總保費的15%與12%,絕對比市場上現售保單便宜一~三成以上https://ctee.com.tw/livenews/aj/ctee/A91617002021092317584414)。

筆者實際上到這個平台,了解相關網路投保保險的內容之後,大約可以歸納出以下的3項特色:

首先,目前只有定期壽險、小額終老保險與重大疾病險。不過在這9家壽險業者中,目前只有中國、台灣、南山、國泰及富邦人壽,同時推出這3類保單。其餘元大、宏泰、第一金與新光人壽,現階段都只先推出其中一種保單,預計在年底之前,會將另外2種保單商品陸續上架。

然而根據筆者私下,訪問了一些保險業務員的看法,他們普遍認為現階段,在基富通保險平台上架的這3類保單定期壽險、小額終老保險與重大疾病險,基本上都是時下保險業務員不愛推,且保戶也沒多大興趣的險種。

對此,金管會保險局主秘蔡火炎也坦言,此次最先開放的3類保險商品,是與壽險公會溝通之後的結果。其特色是「全為純保障,沒有生存金」的險種,比較符合「求保障」民眾之所需,且是保險業務員不想賣,民眾買不到的商品。他也不忘強調,未來假設有其他民眾想要買的保單,可以再行增加。「至少看了半年成效之後,才可能進行後續的調整」,他說。

其次,費率採用「第六回合生命表」,保費更為便宜。一位保經公司業務員所提供給筆者的資料,同一性別、年齡及保額的年繳保費,大概比一般壽險公司推出的定期壽險,要打個八六折左右。

事實上,這個平台上保單的保費之所以「更便宜」,當然是扣掉了給業務員的佣金。再加上政策性讓這些保單的「責任準備金率降低」及「保單預定利率提高」(兩者代表保費會比一般保單便宜)。

再者,保戶能買的金額不高。根據保經公司業務員提供給筆者的資料顯示,以定期壽險為例,有的公司最高投保金額可達600萬元,但必須是該公司曾經「認證」過的保戶。不然,最高就只能投保300萬元;且有些公司的最高投保金額,還必須「與同業投保金額一起累積」。

對於「好好退休平台」上,「保險最高投保金額上限不高」的問題,蔡火炎也不忘解釋,網路投保的風險控管方式不同,「設定最高投保上限」是其中方法之一,以定期壽險為例,目前網路投保相關規定的最高投保上限是600萬元。如果民眾覺得不夠,未來也可再視狀況提高。

正因為有以上的限制,筆者綜合採訪市場上幾位保險業務員的看法,應該是真正知道自己保障需求有多少,且想省保費的人,才會透過此網路平台投保。且一定是「懂網路」,以及「所有基本投保觀念擁有」的人。簡單來說,就是小資、有自主保險觀念,且精打細算的年輕人,才會上網投保。然而,筆者也想在此,提醒現階段對於該網站網路投保有興趣的理財大眾,以下幾點建議:

首先,它只適合做為「部分保障需求(特別是壽險)保額的補足」。這是因為目前上架的3類保單,有兩張都是提供身故、全殘保障的壽險,且投保金額上限都不高。

所以,除非民眾相關的各種風險(例如其他健康險)缺口都已滿足,但真的只有「壽險」及「重大疾病險(請讀者注意,重大疾病、重大傷病與特定傷病險3種保單,保障的範圍有很大的不同)」兩者「稍有不足」時,是可以透過這個平台,把自己剛好缺的保障給「補到足」。

其次,不要錯誤解讀「純保障」的真正意義。真實的情況是:不論是個人或家庭,所謂的「純保障需求」,其實並不只限於「壽險」及「重大疾病」兩項。

先來談談這3類保單中,因政策性推出,號稱「保費最高可以便宜三成(事實是,不同年齡的保費折扣不一)」的「小額終老保險」。筆者之前就已經發表過不少篇的文章,提醒一般大眾注意及了解(https://swlee0630.blogspot.com/2017/05/blog-post.html)。

簡單來說,儘管它保費便宜,但小額終老壽險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投保金額不高(雖然經過兩次的提高,但目前每一個人終身、最高,也只有70萬元)」,以及「無法附加其他便宜附約」。如此一來,就足以讓這種保單成為「買了沒多大用」的保單。

等於是絕大多數正常體況、非高齡的保戶,花了比定期壽險高不少的保費(同一性別、年齡及保額的終身壽險保費,鐵定要比定期壽險要高),卻無法拉高保障金額,又沒有其他終身險保單最重要的「附加各種附約」的好處。

至於重大疾病險方面,由於它的給付範圍,就限定在傳統7大重大疾病(急性心肌梗塞、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末期腎病變、腦中風後殘障、癌症、癱瘓、重大器官移植或造血幹細胞移植,且有甲、乙兩型不同理賠定義:http://www.lia-roc.org.tw/index06/regulation/104regu73.pdf,據說在市場已推出理賠範圍更廣、定義更為明確與申請理賠容易(與重大傷病卡連結:https://udn.com/news/story/7239/5040632)的「重大傷病險」之後,幾乎已在市場市失去多數保戶的青睞。

正如一位專賣「低保費、高保障」保單組合,且客戶幾乎都是年輕小資族的保險業務員所言,大多數的年輕人應該是不會因為「網路比較便宜」,而直接上網投保,主要原因在於:年輕人想規劃的「保障型」保險,還是意外傷害(附加醫療),以及住院醫療險等健康險佔大多數

事實上,保險商品不像一般投資工具或標的,它有很明顯的保障範圍的差異。民眾並不是「有買了某一種保險」,就代表個人或家庭的整體風險保障「已經全面達成」。

特別是以「純保障」需求為例,它可以是「個人家庭責任」的保障,也可以是對於個人「各種健康風險醫療支出的保障」。兩者同樣是「保障需求」,但內容卻完全不同,兩類保單也不可能互相替代。

也就是說,不是只有提供民眾的身故,或是罹患重大疾病保障的商品,才叫做「保障型」商品,其他健康險全都不算。且由於每一個人的健康狀況、家族病史、責任內容都有所不同,所需要的保險組合及投保金額,都會存有明顯的差異。

特別是由於現階段網路投保的險種不夠全面性,再加上投保金額普遍不高。所以,筆者還是建議民眾,老老實實找一位信得過的保險業務員,從個人需求出發,進行整體的保險規劃。如此一來,保障缺口才不容易「掛一漏萬」。

再者,當民眾在透過投資,積極累積財富之際,如果選對保險標的,也有機會發揮一定的「資產免稅」,或是「解決『長壽風險(活太久)』風險」的效果。

因為根據《保險法》第112條的規定:「保險金額約定於被保險人死亡時給付於其所指定之受益人者,其金額不得作為被保險人之遺產(以上保險只限「受益與要保人為同一人」的人壽及年金險)」。

假設投資人在累積資產的期間內身故,這筆投資資產因為不用計入被保險人的遺產中,可以達到一定的節稅或免稅的效果。這是目前所有金融投資工具當中,所沒有的優勢。

更何況從「長壽風險」的需求角度思考,幾乎等於「一籃子基金或ETF投資組合」,但沒有「身故給付」的變額年金險,也有可能在個人退休規劃中,扮演好一定的角色與功能。

最後,想要用更便宜的保費,買到最高保障的小資族,其實還可以試試公司的團體保險,把個人或家庭成員的壽險保障金額拉高。就算小資族所任職的企業規模太小,沒有保費更優惠的團體保險可選,也可以善用保險公司推出的「集體彙繳件」模式,讓自己及家人享有一定的「保費降低」優勢。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21年9月23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637》「少子化」會影響房價多深?

 上上個星期,有篇關於房地產的新聞報導(https://udn.com/news/story/7241/5745149?from=udn-catehotnews_ch2&fbclid=IwAR2auuDowyudAdKT6ymlHRrUIhXzQk42VwPnjHGUgVjQcGqbyQJcuN8_WLk),引起筆者的注意及思考。新聞報導指出,台灣人口雖然數已進入「生不如死」的負成長階段,但內政部統計去(2020)年底的全台空屋率為9.96%,創下有統計以來新低(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21/5742789)。

對此,房仲公會全聯會榮譽理事長李同榮在受訪時表示,「空屋率升反降」的關鍵因素在於「兩代不同堂趨勢引發剛性需求大增,不但去化了新增供給量,也降低全台空屋率」。

當然,也有房地產專家不忘提醒(https://house.ettoday.net/news/2080344?redirect=1:「國內老年化、少子化的趨勢沒有改變,對於「未來空屋率是否會維持下降」一事,仍持保守的態度。張欣民也呼籲開發商,『未來的推案規劃應審慎評估,不要過度樂觀』」。

之後,就有位網友寫信給筆者。她說單身的她,一直相信在「少子化」的影響下,房價可以下跌。所以無房的她,原本想等房價下跌之後,再來「揀一棟便宜的退休宅住住」。

但是,在看了以上「空屋率創新低」的新聞,以及之前,有不少房產專家「全球資金過剩之下,終究會推高不動產價格」的分析之後。她又開始覺得,是不是「少子化」這個問題,並沒有外界想的那麼嚴重?她更擔心再不下手買房,價格只會越來越貴。

也許對許多民眾來說,目前還感受不到「少子化」這個議題的嚴重性。話說918日,《經濟日報》的社論曾經提到:「不婚不生成為國安大問題(https://udn.com/news/story/7338/5754916?fbclid=IwAR2I5675ANaKt3Ija3_yGNbgzdq8HRw6s7-BZuNpPfwIvKCWQQqm7o_iXGc)」。

但是,這也並非危言聳聽,因為在2018年出版(日文版是2017年)的《未來年表》一書中,作者河合雅司就曾預言:在日本人持續減少之下,2065年時,外國人不但可能不用一兵一卒,就能奪走日本領土,甚至導致整個國家的國防、治安與防災機能的下滑。

之前,筆者曾經遇過不少年輕朋友,他們普遍對於「少子化」情形「樂觀以對」。因為他們認為「人口減少」,反而「競爭者減少」。這角度不能說錯,但恐怕並沒有看到整個問題的全貌,以及迎接而來的,非常棘手、難解,又環環相扣的困境。

因為,「高齡化」與「少子化」加乘之下的「人口減少」,不但造成「勞動力減少」、「消費力降低」、「經濟發展減緩」,也連帶會減少「提供各種服務的人力」,並且提高年輕人的各項稅收及成本的負擔。

《未來年表》的日籍作者河合雅司,不但是日本《產經新聞》的評論委員、大學客座教授,也同樣是厚生勞動省討論會委員,是一位相當知名的「人口及社會保險政策」專家。

筆者認為,《未來年表》一書的最大價值就在於:河合雅司在書中,透過一些預測數字,提醒政府及一般大眾了解未來人口問題的嚴重性,以及可能對於整個國家、社會及一般個人日常生活的重大影響。

筆者認為,該書中有關未來居住及生活等問題的可能發展,或許能夠提供給有「國內房價到底會不會因為少子化而下跌」困擾的民眾,一個「未來要不要買房」?以及「如果一定要買,又該買在哪裡」的參考。

根據河合雅司的預測,在日本「少子化」、「高齡化」的影響下,大都市與鄉鎮之間的樣貌將會「天差地別」。整體來說,受惠於各項資源眾多及便利,不論是想要求職的青壯族群,或是高齡的退休人士,通通會擠往大城市。

因此,日後大城市會出現「醫療及照護地獄」,也就是病床及照護資源嚴重不足的問題。簡單來說,如果生活在大城市,可能是生病之後,連個病床都找不到;但假設在醫療資源缺乏(代表民眾就醫路程可能很遙遠,或是連送去醫院的救護人員都沒有)的鄉鎮地區,套句河合雅司的說法「去醫院就能得救」的常識也會瓦解,可能「連醫院都到不了」。

事實上,少子化及高齡化對於鄉鎮等郊區的生活影響,恐怕還不只是醫療及照護問題。由於勞動人口大減,不但是醫護及照護人員奇缺,各行各業能夠提供服務的人口也大減。

首當其衝的,至少是提供日常基本生活的服務能力縮水。例如鄉鎮基礎建設(道路、水電設備等)沒人維護及修理,影響在鄉鎮生活的便利性,或是被迫負擔更高費用支出;由於人口少、消費力大減,許多零售行業退出營運,使得鄉鎮居民(特別是行動不便者)成為「購物難民」,再不然,就得支付比大城市更昂貴的費用,才能取得同等的商品及服務

回到本文開頭的重點:未來台灣房價是漲、是跌?根據筆者的觀察與看法,台灣房價在面臨少子化的影響之下,終究難逃「空屋率會提高」、「房價持續下跌」的局面。但是在全國人口進入雪崩式大減之前,也絕對不會是「齊跌」的局面,而是「大都市房價持續走高、鄉鎮地區房價則持續下跌」的走勢。

個人認為,儘管還會有像台積電這樣在某一地區設廠,該地房價就開始飆漲的「怪現象」,但是從長期人口「往大城市擠」的趨勢之下,鄉鎮地區的房地產,是極不可能有「逆勢上漲」本錢的。

筆者之所以這麼「賭定地認為」,最主要還是特別對未來十幾、二十年中,人數快速增加、佔總人口比例最高的「退休高齡者(根據國發會的人口推估資料,到2070年時,85歲以上高齡人口佔人比率為11.4%,達到180萬人:https://pop-proj.ndc.gov.tw/upload/download/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202070)報告.pdf)」而言,交通便利及醫療品質,終究是居住第一考量的因素。且就算買房,不是為了退休,而是幫子女置產,也一定要考慮都市的便利性(就業及交通)問題。

因為筆者堅信,未來房地產不是不能投資,而是要跟著「工作及生活(除了生活機能外,退休族最重要的是就醫環境及品質)走。也就是說,如果沒有符合以上的條件,再新、再讓自己滿意的物件,恐怕在未來少子化浪潮下,連土地價值都有可能大幅滑落。

整體來說,筆者認為未來有可能「不跌」或「逆勢上漲」的條件是:大都市優於郊區(人口綢密、交通及醫療、就業等資源豐富,且生活機能優的大城市,優於欠缺這些資源的城鄉地區)。個人認為,郊區一定不適合買。因為一來,大眾運輸不到之處,住戶就只能靠自己開車解決。但年紀大了,開車的風險可是不小的。

二來,就算高齡者能開車,道路維修工人難找(當然,外籍勞工可以解決部分問題,但是根據《未來年表》一書作者的分析,日本在引進外勞之下,亦有「拉低勞工薪資」的問題;更何況台灣天災頻仍,不要說維修速度蝸牛步,恐怕連救災都成問題)之下,回家之路恐怕也會成為一條險路。再者,人口少郊區的輸水、輸電及維修成本會變貴,除非財力夠厚,否則,恐怕難以支撐昂貴的水價與電價(除非獨棟建築全部改用太陽能及地下水、山泉水)。

事實上住在郊區,不但有「交通不便(搭乘人少的地區,可能因維修關係而減班、停駛都有可能)」困擾,還有變成「購物難民」的可能性。雖然現在UBER等快遞服務的提供。但是,由於年輕勞動力不足,位在郊區的民眾,不是享受不到相關服務(水電無人維修、連修水電或裝潢的人,可能都找不到;或是連最起碼的基礎公共建設,像是電力及自來水都很難供應),就是要花上更高的成本(物流運送要加價),才能取得同樣的服務。

除此之外,新屋優於舊屋(舊屋不僅裝潢費用高,維修或改建的工人也難請。就算能解決屋主不同意問題,但成本問題,將使都更更困難執行:https://house.ettoday.net/news/2075942?redirect=1,特別是基地面積小的建案,由於沒有代銷肯賣,建商自然也不會輕易碰這類都更案);小坪數優於大坪數(因為家庭結構改變: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10918000517-260110?chdtv);有電梯優於沒有電梯(老年人爬不了樓梯,年輕人不愛爬樓梯);沒電梯的一、二、三樓,優於沒電梯的四、五、六樓;公寓又優於透天厝(除非有電梯,但,有電梯的透天厝不但價格貴,且日後還多一筆維修、更新及每月多出的電費)。

如果沒有符合以上的條件,個人倒是奉勸民眾改採「以投資代替買房」的策略。因為,就算是要留給子女,靈活又萬能的現金,絕對要比難以轉手的「不動」產「好使」一些。

更何況對於努力進行退休規劃的人來說,只要手中握有資產,哪怕有「租不到『退休(好)宅』」的問題?再說了,長期投資的獲利,恐怕還要高過房地產的報酬率。

因為根據部落客許弘德(Hunter)的試算,00502009-2018年這十年之中,0050創造了11.4%的年化報酬率,贏了房地產的8.42%報酬率。儘管「過去的績效不代表未來」,再把流動性考慮進去,但如果是以「投資」為前提來考量的話,他說他會選擇長期投資指數型ETFhttps://vocus.cc/ETFtemple/5ef38652fd89780001184a49)。

在文章的最後,筆者想以回覆讀者的提問,做個簡單的結論:如果決定買房,筆者建議是「寧缺勿濫」寧可買昂貴蛋黃區的小宅,也不要買便宜蛋黃區的豪宅。

當然,綜合文中提到的所有條件的物件,價格一定非常昂貴。但是,如果購屋者希望自己投資的房地產(主要是土地價值)能夠「長久保值」,綜合條件越多,未來才越有「不跌反漲」的優勢。

假設民眾挑來挑去,挑不到理想的標的,那麼,筆者還是奉勸這些民眾,放棄買房的想法,把錢挪去其他金融投資,因為在全球資金泛濫之下,會漲的絕對不會只有房價,且金融資產的投報率,也絕對不會低於不動產。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21年9月16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636》台幣升貶,從來就不該是投資海外的重要依據

 8月中下旬開始,升勢沉寂幾個月的台幣,忽然又開始明顯走升。受到熱情持續匯入的影響,美元兌台幣的匯率在96日,再現了自61日以來的「27.5字頭」,一度觸及27.58元(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662067?utm_medium=APP&utm_campaign=SHARE&utm_medium=APP)。

由於台幣大升,市場立刻又出現「喊買美元」及「投資海外」的「行銷話術」。一位收到業務員「現在正是『便宜』買美元保單好時機」促銷信函的讀者,就寫信詢問筆者:現在台幣升值,真的是購買美元保單的最佳時機嗎?

依照壽險業者的統計,8月投資型保單新契約保費逾新台幣500億元,占當月新契約保費的55%以上,也因此帶動8月新契約保費突破900億元,較去年8月成長逾55%,至少是69個月來最大增幅(https://ctee.com.tw/news/insurance/516420.html)。

事實上,如果實際仔細檢視各壽險公司熱銷的投資型保單(https://udn.com/news/story/7239/5722811),幾乎都是外幣(特別是美元)計價,且「月配息」的天下。而這類投資型保單之所以熱銷,除了拜全球股市多頭行情所賜之外,其實也與台幣升值密切相關。

幾乎毫無例外,每次只要出現台幣升值的新聞,就會看到外幣保單或境外投資金額大增的新聞。在此同時,也會出現一陣子的「換匯潮」。然而,換外幣出國玩,跟實際投資理財,完全是兩碼子事。

國人可以在台幣升,而要去旅遊國家貨幣大貶時,多換一點外幣,以便讓自己未來旅遊消費時,可以換到更多的東西。但是,投資理財可就完全是不同的故事了。

就以文章開頭發問讀者所提到的美元保單為例,它會有兩大問題:首先在繳費部分,不可能「每次選在台幣升值時,都能『賺到』」。除非是躉繳保費,否則以期繳保費為例,這一次保戶換美金是「賺到了」,但下一次,如果下一次台幣貶值,那保戶還不是沒有賺到?

以期繳20年為例,假設每次繳交保費的時候,台幣都是貶值,而非升值,那麼,保戶單單因為最近台幣升值,而搶買美元保單,又是一筆划算的交易嗎?

也許有的保戶會「不以為然」地回應:這有什麼關係?就算保單採用「期繳」,我只要在台幣每次升值時,多換一點美金擺在外幣戶頭裡,等繳保費時再「一次扣」。

這種方法,當然也不是不可以。只不過,這代表保戶必須預先準備一筆保費,「idle」在外幣帳戶中。從資金運用效益高低的角度來說,這並不是最佳的資產配置方式。畢竟在全球低利率環境下,存款收益率又是各種投資理財工具中最低的。

其次以保單到期的給付為例,一樣也會面臨台幣升貶的匯兌損益影響。例如前幾天,筆者看到一則新聞提到「投資海外配息基金,報酬與配息兩頭賺(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10912000099-260202?chdtv)」的訊息。

當然,在全球股、匯市都大漲的激勵之下,投資配息基金固然可以「兩頭賺」。但是,台灣的投資人常常忘了:投資海外的收益,必須扣除匯率損失。就以美元兌台幣匯價為例,自今(2021)年年初到最近一波的高點,已升值了6.6%(https://invest.cnyes.com/forex/detail/USDTWD/history)。這代表投資人拿到的所有獲利,都要再減個6.6%,才算是紮紮實實握在手裡的所得。

回到文章開頭,筆者對於讀者「此時,該不該買美元保單」提問的回答是:台幣升貶,從來就不該是投資海外的重要依據。看到這裡,也許讀者會問:如果台幣升值,不是投保外幣保單的重要時機,那什麼才是呢?筆者的答案是:一要看「需求」,二是看「匯兌風險」。

首先在「看需求」方面。需求的形式有許多種,「個人投資組合中,是否需要外幣資產」,是「需求」面很重要的考量重點之一。簡單來說,如果理財大眾未來不需要用到美元(例如到美國置產、退休、子女要去美國唸書等),還真的沒有太大的必要「非要持有美元資產」不可。

事實上,這樣的大原則,也一樣是國人投資理財時最重要參考。舉例來說,國人常因為海外投資報酬率高,而把所有資產,全都挪往國外。但這樣的做法,其實是非常值得商榷的。

特別是未來偶爾才會出國遊玩,大部分生活都使用台幣的退休或接近退休的族群。若不是100%,也最好應該是所有資產的八、九成,都要擺在台幣資產上頭。

對於不同的理財大眾而言,每一個人對於「需求」的定義都不同。也許在市場低利率之下,每一個人要完成一生不同的理財目標,勢必得靠「投資」來完成。但是,每人的保障金額的高低,或是否充足,其實存有很大的差異。

根據95日的媒體報導(https://udn.com/news/story/7239/5722811),壽險業者預估今(2021)年前八月,整體壽險業的投資型保單初年保費收入(FYP)含帳列負債項下已逼近4,000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增逾九成。

不過,同樣是「投資型保單」,其實有兩大類別—變額(萬能)壽險及變額年金。後者,因為絕大多數不具有壽險保障,投資人是可以把它視為「投資標的」之一。

但是,對於前者的變額(萬能)壽險,一般大眾可不能單純只從「投資」或「資產配置」的角度出發。這是因為在眾多「需求」中,「有沒有保障需求」,也是考量之一。

所以,一旦投資人完全沒有保障的需求,只想單純做投資,何必要買保單來降低自己的整體投報率?由於保障是需要成本的,只要成本一增加,就會把整體投資收益給拉低。那麼,外幣(美元)保單恐怕就不是投資人的頭號優先選項。

其次在「匯兌風險」方面,也必須列入「匯兌風險」。筆者之前,常聽到投資海外的理由,不外乎是「海外市場的投報率比國內高」。然而,許多因為投資海外的國人,卻常常忽略掉「匯兌損益」的問題。

就以國人愛買的儲蓄險為例,台幣保單的「賣相」比外幣保單差,主要就是因為「宣告利率低(反映出保單的IRR也會比較低)」的原因(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10914000109-260202?chdtv)。

實際以某大壽險公司銷售的利變增額終身壽險(預定利率1.5%、宣告利率假設為2%)為例,27歲女性投保100萬元的年繳保費是33萬多元,但繳費六年後,解約金加上增額繳清保險金,才不過比總繳保費多出近3萬元。

等於保戶六年的總報酬率,才不過1.4%多一點。對,讀者沒有看錯,等於保戶「存」了六年的儲蓄險,才拿到1.5%,換算出來每年的IRR,連.03%都不到。但是,現在銀行一年期定存利率,雖然不到1%,但也還有0.8%的水準。

再以同一家壽險公司,推出的美元利變增額終身壽險(預定利率為0.75%、宣告利率假設為3.05%)為例,31歲女性投保5000美元的躉繳保費是近5000元,第二年的解約金,都不及躉繳保費。一直要到第三年保戶解約,才能領比躉繳保費還多近200美元的解約金,加上增額繳清保險金。等於保戶三年的總報酬率是3.6%左右,換算成一年的IRR,也不過是1%多一點。

單從絕對數字上來看,也許保戶購買美元保單的報酬率,遠高於台幣計價的儲蓄險。但是,境外投資報酬率就算比較高,投資人得要「實際賺到」,才算真獲利。且這裡的「獲利」,也必須扣除匯兌損失。

以年初至最近一波高點為止,約9個月的時間,台幣就升值了近7%;再把時間拉長為三年,台幣兌美元就升值的近10%。以前面「三年總報酬率3.6%左右」來看,保戶不但沒有賺錢,反倒是虧了6.4%

就算是以媒體報導(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10913000132-260205?chdtv)的「近年熱銷的投資型保單,特點都是躉繳、月月配息型類全委帳戶,年化配息率都在5%左右」來看,保戶實際拿到的所有配息,還必須要扣掉這三年匯率上賠掉的10%,才是真正進入自己口袋的錢。

所以,筆者想誠心地奉勸理財大眾:不但是「台幣升貶」,就連所謂的「高年配息率」這個理由,也從來就不該是投資海外的重要依據。一般大眾必須從本身的「需求」,以及「匯兌風險」的角度思考,才能幫自己,找到一個最佳的投資資金去處。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21年9月9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635》很抱歉,沒做好信託槻劃,你的保險保障只做對了一半!

 這是筆者之前採訪時的真人實例。有位受訪者的哥哥單身未婚且獨居。在某一個冬天晚上,他覺得身體不舒服,想要衝出門向鄰居求救,卻因為急性腦梗塞突發,而倒在樓梯間。

這位受訪者的哥哥,是在第二天早上,鄰居出門後才被發現。雖然受訪者的哥哥是單身,鄰長也不知道如何聯絡其家人?最後,是透過警政系統,查到受訪者哥哥的老家,再由老家通知筆者的這位受訪者。

筆者採訪的這位受訪者,是在哥哥病發後第二天接到訊息,才趕到醫院探視。但,真正的問題及麻煩才剛開始。這位受訪者知道哥哥有不少存款,也有買一些保單。

但是,因為受訪者的哥哥無法說話、無任何行為能力,所以,受訪者完全無法從哥哥的戶頭及保單裡提錢出來,等於是受訪者自掏腰包,支付哥哥所有的醫療、看護及住進機構的費用。

另一個案例,就是在這次採訪這個主題時,受訪的威瑞財富管理顧問公司董事長—陳慶榮,所遇到的眾多類似案例之一—位案主在中風、成為植物人之前,是有投保每月(合計)可領10萬元的失能險。

但在成為植物人之後,案主的家人拿了這每月10萬元的保險給付,只花了3萬元,幫案主請了一位外籍看護工照顧外,其餘剩下來的錢,就成了家人的「額外家庭收入」

看了以上兩個例子,特別擔心自己失能或失智,完全無行動或行為能力之後,因為沒有預先做好準備,而變成無人可照顧的讀者,是否也會「心有戚戚焉」呢?

因為,如果沒有同步做好信託規劃(保險金信託),那麼,民眾預先為自己投保的相關保險保障,恐怕都只是「做了一半」,卻沒有辦法讓這筆保險理賠金,真正100%運用在自己身上。

已經幫助許多客戶,透過保險金信託方式「加強保障」的陳慶榮解釋:保險理賠金,主要是解決「錢」的問題;但信託規劃,則是處理錢以外的其他問題,例如人、事、時、地、物的問題(請見下圖一)。

 

圖一、失能失智保險規劃對應需考量的因素:

資料提供:陳慶榮

 

陳慶榮之所有這樣的想法,是從七、八年前,市場在推長照險時就開始萌芽。他表示,投保的民眾似乎並未想過:如果自己失能、失智或全殘等,沒有主張或行為能力時,就算家人可以主張請求保險公司給付各項保險理賠金,但是這筆錢,保險公司只會匯到被保險人本人的指定約定帳戶裡。假設家人沒有被保險人的金融提款卡,也不知道密碼,這筆對被保險人來說的重要「救命錢」,依舊無法順利動用。

也許有人會質疑:現階段,不是已有保險公司推出「分期給付」的壽險,其概念不就如同保險金信託一樣?但陳慶榮不忘解釋:不論保險理賠金有沒有「分期給付」,如果沒有搭配信託契約,被保險人在保險事故發生之後,恐怕仍舊無法獲得原先預期的保障,和照護品質及需求。

所以,陳慶榮認為最釜底抽薪的解決之道,就是在保戶「已買」或「準備買」的保單上面,加一個「保險金信託帳戶」的「批註」,把未來保險理賠金,不是匯到被保險人名下的帳戶裡,而是所指定的信託帳戶。當保險金進入信託帳戶時,信託契約就開始正式啟動,並且依照原契約所約定的內容,執行信託委託人希望能夠辦到的項目。

 

Box 1、保險金信託的手續及過程:

 

步驟一、先向銀行(目前,只有銀行及證券業,可以承做信託業務)成立一個「保險金信託專戶」。民眾需要繳交單筆(一次收取)的「開辦費(簽約費)」,差不多是300050001萬元,視不同信託機構而定。

步驟二、在保單上進行「批註」(請見下圖一)。

 

圖一、保險金給付方式指定書範例(因各家保險公司批註形式略有差異,此處僅供參考):

一張含有 桌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步驟三、當保險理賠金正式進入「保險金信託專戶」時,就會啟動信託契約。這個時候,信託契約的委託人才開始支付每年(按月取)的管理費。

信託管理費用收取,一般是按信託資產規模高低計算,1000萬元以下管理費約每年0.5%、1000-3000萬元約每年0.4%、3000萬元以上約每年0.3%,視各家金融機構而定。

當信託啟動時,就會由原本信託契約所指定的監察人,執行當初約定的信託契約內容,並且領取相對應的酬勞(如果監察人是信託委託人的親友,也許是無給職)。

監察人是由信託委託人選定,除了不能選未成年人、受監護或輔助宣告之人及破產人外,並沒有特別資格的限制,但最好是比委託人年輕,且與委託人關係良好可信賴之人。當然,委託人也可預先設定多位不同順位的監察人,或是選擇法人機構(例如社福機構),但委託人必須與選定的監察人,事先簽定「委任契約書」,並且請對方在信託契約中簽署「願任同意書」。

 

同時也是國際認證高級理財顧問(CFP)的陳慶榮表示,與信託機構成立信託契約及保單批註,形式及程序上並不會太複雜。反倒是「信託契約內容(請見Box2)該如何設定」,才是讓信託契約委託人能徹底安心的核心重點。

 

Box 2、保險金信託的支付內容有哪些?

 

民眾與信託機構簽約成立的保險金信託,內容可以是簡單的「收付」動作,也就是支付被保險人因為失能、失智,而產生的機構住宿費用、器材費與生活費等。

當然,也可以是比較複雜的信託契約。除了以上因為失能或失智,所產生的固定或不固定費用的收付外,還可能包括財富傳承(例如壽險的財富移轉)等。一般來說,信託契約會包括以下內容(範例請見下圖二):

一、定期給付:例如日常生活費用支付。

二、特定給付及內容:例如「代付(受益人為要被保及受益人)的保費」、「支付給有給職監察人的費用」。

三、特殊給付:例如看護費用、醫療費用、機構住宿費用等。

四、特別約定:例如在當事人生日或特殊紀念日,提供額外的給付金額

或項目。

 

圖二、信託契約給付時機/內容約定選項:

一張含有 桌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資料提供:陳慶榮

 

舉例來說,一般金融機構(受託人)在面對老年,或身心障礙族群時,通常會提供委託人採用「特定單獨管理」的制式契約(即由委託人日後以書面文件,指示受託人依照契約的各項約定辦理,受託人對信託財產並沒有運用決定權),且把錢(保險理賠金)「限定」配置在定存或活存上。

然而,由於目前市場利率極低,單純把保險理賠金,放在收益率極低的定存或活存上,對於資金不夠雄厚的委託人來說,可能會面臨無法長久支應自己失能或失智後所有開銷的風險。

所以,假設能將保險理賠金,分散在不同形式的資產(像是定存、活存,或是股票、債券、基金等標的)上,儘管委託人需要做投資屬性(KYC)的評估,但就比較有機會能夠讓信託資產,產生更充足的現金流,以支應委託人的長期需求。

不過問題來了,如果將信託資產,分散在不同金融商品上,買進及賣出的決定權,一般都是由委託人自行決定(「特定單獨管理」)。而這,又會讓委託人面臨「一旦委託人失能或失智、導致『行為能力喪失或不足』,且無法繼續做出買、賣指示,就有可能造成當事人,不能順利領到錢」的風險

當然,委託人還可以事先與信託機構,簽定採用「指定單獨管理(委託人對信託財產,進行概括指定營運範圍或方法,並由受託人在該概括指定的營運範圍或方法內,對信託財產具有運用決定權)」的方式進行。

只不過,這項「指定單獨管理」業務,並非所有銀行信託部門都有直接開放辦理。所以,一般銀行的信託部門,在衡量資金避免因風險受折損之情況下),多半是提供制式化的契約給一般大眾。

曾親自輔導過許多民眾進行信託規劃的陳慶榮,便不忘藉此機會,再三提醒有心解決自己長期照護問題的民眾:由於失能與失智風險難測,一旦自己喪失行為能力時,原先思考不夠周延的制式化信託契約,一樣會面臨類似「被凍結」(類似一種「有金庫沒鑰匙」的概念),無法調整及處分,並且讓自己面臨「明明有信託資產,卻拿不到該有資金」的窘境。

對此,陳慶榮建議民眾在簽合約之前,一定要問銀行信託部門:未來遇到各種狀況時,制式化的契約是否依然能夠幫自己解決問題?否則,就要找對有經驗的專業人員,可請他們協助將制式合約,在合乎民法及稅法等種種法律規範的前提下,按照客戶的需求進行「量身修改」。

也就是說,正因為每一個人的風險及需求不同,所以,恐怕需要找到特別有經驗的專業理財顧問,透過一對一的溝通及問答,才能擬出最適合委託人的信託契約內容。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