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1年8月19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632》勞保再怎麼好用,也只保障懂得的人!

 前幾天,筆者在每日固定瀏覽新聞時,發現一則也許沒有多少理財大眾關心及在意,但卻攸關近千萬勞工退休權益的事件(https://udn.com/news/story/7324/5636167)。

話說這則新聞事件的投訴人,是一位家住桃園的羅姓男子。他表示他的家人差半年滿55歲,工作投保勞保繳費已經24年,最近疫情影響因病往生,向勞保單位申請勞保金給付,卻被勞保單位以年齡未滿55歲,及投保未達25年理由拒絕給付。

該羅姓男子不滿的是:勞保的這項硬性規定,對於之前家人是以勞保最高保額繳交勞保費24年,最後卻一塊錢都拿不到,24年保費如同「充公」的結果而言,實在是「情何以堪」!

新聞中,記者同時採訪了律師,以及勞動部勞保局桃園辦事處人員均表示:「依法」而言,結果就是如此。但筆者認為,目前投保人數約千萬的廣大勞工,每一位都應該從這則新聞中,獲得以下的「lessons」。

首先的第個「lesson」是,勞保所提供的保障範圍相當廣泛,從「性價比(所繳保費,相對於所獲得保障)」來看,比任何單一商業保險都要好。然而,一般勞工並不清楚它的「好用」,而感覺勞保「可有可無」,並疏忽了它的重要性及保障不中斷。

事實上,目前屬於基礎社會保險的勞工保險,提供了「生育」、「傷病、「失能」、「老年」及「死亡」共5大範圍的保障,且實際理賠金額還會依照「普通事故」與「職業災害」的不同,而有所差異(請見下表一)。

 

表一、勞工保險提供給被保險人的各項給付請領資格及給付標準:

項目

請領資格

給付標準

生育給付

在保險有效期間內、投保滿一定日數的分娩、流產或早產

按分娩或早產當月前6個月月投保薪資,一次給付60天(雙胞胎按比例增給)

傷病給付

普通

遭遇普通傷害或罹患普通疾病;因住院診療不能工作,而未取得原有薪資

從住院第4天起,按日以月投保薪資50%發放,最高可給1

職災

因執行職務而致傷害,或罹患職業病,經門診或住院治療而「全日」不能工作、未取得原有薪資

從不能工作第4天起,第1年內按日以月投保薪資70%發放、第2年按日以月投保薪資50%發放,合計最高可給2

失能給付

普通

遭遇傷害或罹患疾病,治療後症狀固定,經全民健保特約醫療院所診斷為「永久失能」,並符合勞工保險失能給付標準

終身無工作能力者:可選擇「失能一次金(民國971231日以前有投保年資者)」或「失能年金」

未達終身無工作能力者:失能一次金

失能年金(=平均月投保薪資x年資x1.55%,最低保障4000元),有符合條件眷屬者,加發眷屬補助(=每1人加發25%,最多加發50%

失能一次金=依等級發給(最低第15級,發給30日,最高第1級,發給1200日,最高給付1200日)

職災

失能年金(=平均月投保薪資x年資x1.55%,最低保障4000元),確定「終身無工作能力者」,再加發「20個月職災失能補償一次金」,有符合條件眷屬者,加發眷屬補助(=每1人加發25%,最多加發50%

失能一次金=依等級發給(最低第15級,發給45日,最高第1級,發給1800日,最高給付1800日)

老年給付

老年年金

年滿60歲(自民國107年起,逐步調高到65歲),保險年資合計滿15年;或擔任特殊危險工作年資合計滿15年、年滿55

依下列方式擇優給付

1.平均月投保薪資x年資x0.775%+3000

2.平均月投保薪資x年資x1.55%

老年一次金

年滿60歲,保險年資合計不滿15年者

年資每滿1年,按加保期間最高60個月平均月投保薪資,發給1個月(超過60歲之後年資最多以5年計)

一次請領老年給付

民國971231日前有年資,且離職退保時,符合一定規定者

按退保當月起前3年平均月投保薪資,發給1個月;超過15年部分,每滿1年發給2個月,最高以45個月為限(超過60歲之後年資最多以5年計,但合併60歲前的老年給付,最高以50個月為限)

死亡給

本人

遺屬年金

被保險人加保期間死亡,且年金實施前有年資者

1.遺屬年金:平均月投保薪資x年資x1.55%,最低保障3000元(如果保險年資滿15年並符合一次請領老年給付條件,於未領老年給付前死亡者,其符合條件之遺屬可在「遺屬年金」與「一次請領老年給付」中「二擇一」)

2.喪葬津貼:不論在年金實施前,有沒有年資者,都可按「前6個月」平均月投保薪資發給5個月的喪葬津貼(遺屬不符合請領遺屬年金或遺屬津貼條件,或無遺屬者,發給10個月的喪葬津貼)

3.因職災再加發「10個月」的職災補償一次金(只限於選擇「遺屬年金」者)

在領取老年年金或失能能年金給付期間死亡

在以下者中擇一領取:

1.遺屬年金:依失能或老年年金給付標準計算後金額x50%,最低保障3000

2.差額給付:被保險人在971231日前有年資者,遺屬亦得選擇一次請領失能給付,或一次請領老年給付扣除已領年金給付總額的差額。

失蹤津貼

特殊職業失蹤者

按失蹤當月前6個月平均月投保薪資70%給付,在每滿3個月末給付1次,至生還、失蹤滿1年,或受死亡宣告判決確定的前1天止

遺屬津貼

民國971231日前有年資者

普通傷病死亡:年資未滿1年,發給10個月;滿1-2年,發給20個月;滿2年,發給30個月

職災傷病死亡:發給40個月

家屬死亡給付

被保險人的父母、配偶或子女死亡時

父母或配偶死亡:發給3個月

年滿12歲的子女死亡:發給2個半月

未滿12歲的子女死亡:發給1個半月

醫療給付

職災醫療給付

發生職災門診及住院的勞工

1.免繳勞保部分負擔醫療費用

2.享有住院30天內膳食費半數的補助

預防職業病健康檢查

符合31類特別危害健康作業的被保險人,且連續加保滿1年者

每年度可申請預防職業病健康檢查1

註*:符合領取「遺屬年金」資格的同一順序遺屬(符合標準請見勞保局網頁)有2人以上,每多1人加發25%,最多加發50%

說明1:有關新的勞保職災制度,將在明(11151日)正式上路,相關內容將有所變動

說明2:以上因為受限於表格,許多詳細內容未全部完整露出,相關資料及實際規定,請見以下勞保局網頁:

1.生育給付:http://www.bli.gov.tw/sub.aspx?a=J%2bflUdzrp%2f0%3d

2.傷病給付:http://www.bli.gov.tw/sub.aspx?a=d4TzGP4OD3k%3d

3.失能給付:http://www.bli.gov.tw/sub.aspx?a=ZBIVZgrYKGo%3d

4.老年給付:http://www.bli.gov.tw/sub.aspx?a=WPmC7q5mef0%3d

5.死亡給付:http://www.bli.gov.tw/sub.aspx?a=qUCie6dSe14%3d

6.(職災)醫療給付:http://www.bli.gov.tw/sub.aspx?a=VagjjQHoZio%3d

 

實際以35歲、工作年資10年的女性上班族為例,假設她的平均月投保薪資為30300元,每月所繳勞保費只要少少的697(含就業保險,但不含職業災害保險費:https://twworkforce.com/2020/12/09/2021-3in1/,且一般公司行號投保的勞工,只需負擔總保費的20%,但掛在職業工會之後,勞工的保費負擔是6成,也就是每月1882元),但她在工作期間發生生、病、死、殘等情形,或是選擇在65歲退休、投保年資超過15年,都可以領到不同金額的各項保險給付(請見下表二)。

 

表二、實際以「月投保薪資30300元」為例的各項給付金額:

給付項目

給付假設條件

給付金額

生育給付

生一個小孩

60600

傷病給付

因普通傷病住院4

每日505元,1天共505

因職業傷害住院7

每日707元,4天共2828

失能給付

民國971231日前沒有年資,但達第一級殘,終身無工作能力,先生有工作,2小孩均未成年

《普通失能》

失能年金:本人每月4697元+2個未成年小孩每月眷屬補助2349

《因職災失能》

失能年金:本人每月4697元+2個未成年小孩每月的眷屬補助2349元+職災失能補償一次金606000

老年給付

假設年滿65歲,保險年資合計滿15

月領5348

死亡給付

本人在加保期間身故(遺屬年金),已有年資10

每月最低保障4697元(因職災則再加發303000元的職災補償一次金)

父母身故(家屬死亡給付)

父母死亡:每人發90900

說明1:以上數字均為四捨五入至元

說明2:以上僅為在假設狀況下的舉例,實際核發應以勞保局規定為準

 

這則新聞的第二「lesson」是:勞保所提供的保障,是給懂得相關法律條款的人。就以此新聞案例來看,根據熟悉勞工相關法規,且過往實際輔導過許多中小企業的張國鼎顧問的說法,雖然依照《勞工保險條例》第58條第一項(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50001&flno=58)的規定,這位羅姓男子家人,確實不符合請領「勞保老年年金」的資格。

但是,如果當事人的家屬了解相關法條,也許還有請領其他勞保給付的可能。因為依《勞工保險條例》第20條(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50001&flno=20)的規定,退保後一年內身故,如果身故原因(例如中風或癌症)發生在投保期間,且能證明有因果關係者,則可以領勞保身故給付。然而張國鼎特別強調,其請領的「眉角」,必需是以當事人的「病例」做為佐證。

然而,由於多數勞工並不熟悉相關法律條文,一旦遇到這樣的事情,不是像新聞中這位羅姓男子一樣,只能透過新聞媒體「吐吐苦水」之外,就只能以抽佣1-3成的費用,委託專門代辦的公司或人「代為申請」。

至於這則新聞的第三個「lessons」就是:正因為勞工保險的「性價比」高,且保障範圍只限於「投保期間」,所以,一旦開始投保勞保之後,就算傷病或轉換工作、失業等,也儘量不要讓勞保中斷。

類似此一新聞的案例,張國鼎說他在20年前,就已碰過類似的案例。該案主是採取「先離職,再找工作」的方式。不過在找工作期間,他就因為中風而身故。

所以,張國鼎一直以來都會奉勸有勞保的民眾,特別是已經投保很多年,再幾年就可以領取勞保老年給付的人,儘量不要讓兩個工作之間的「空窗期」太長。如果能夠「無縫接軌」,那當然最好。

當然,一般人換工作,都會採取兩種方式,一是先找到再離職;另一個則是先離職再找。張國鼎的建議是:儘量讓前、後企業所投保的勞保保障間,沒有「空窗期」存在。

當然,除了換工作之外,有的勞工會斷保,最常發生的原因,就是因為生病常常請假,而被公司以暗示或明示的方式「請人走路」。但張國鼎指出,依《勞基法》43條(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01&flno=43)「勞工請假規則」的規定,在「未住院」的前提下,勞工一年最多可請30天病假;而在「有住院」的前提下(哪怕只住院一天),兩年內可以請到「1年(365天)」的病假(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Rela.aspx?PCODE=N0060041&FLNO=29&ty=L)。

且一年之後,如果生病的勞工,還想待在原公司,卻不想斷掉勞保,張國鼎建議勞工,可以向公司申請「留職停薪」。另依《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第29條(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60041&flno=29)規定,在職災尚未確定前,勞工可先申請「普通傷病假」,期滿後,雇主應給予留職停薪。一旦啟動留職停薪之後,根據《勞工保險條例》第9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50001&flno=9),勞工「留職停薪」可要求續保一年。如此一來,勞工等於總共可以爭取到「兩年勞保不斷」的條件。

之後,假設原公司拒絕留職停薪,但勞工仍有部分工作能力,也可以儘快找到新工作。張國鼎表示,在新的投保單位加保之下,勞工至少能夠讓《勞工保險條例》第20條的保障持續生效。

最後,張國鼎對於廣大勞工的建議是:由於勞保保障範圍廣,千萬不要輕易中斷它的保障。特別是在發生重大傷病之際。當然,依照《勞基法》第11條(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01&flno=11),雇主有資遣員工的權力。但是他不忘強調,工作累計超過15年的勞工,還是可以依照《勞工保險條例》第9-1條(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50001&flno=9-1)所提供的保障,去勞保局加保到「依法可領退休金」的年齡(滿55歲或投保年資超過25年),讓自己的勞保保障不致於中斷。千萬別讓自己,面臨文章開頭那位新聞事件當事人「繳了保費24年,結果退休金一毛都拿不到」的情形。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21年8月12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631》還在搶高股息?小心賺了高利,卻賠了價差!

 記得之前「海角七號」有一句經典台詞是:「現在什麼都在BOT,山也BOT、海也BOT」。套用到現在的投資理財市場裡則是:現在不管是什麼金融商品,只要是能號稱「高配息」,鐵定能讓投資人搶著「埋單」。

前幾天,一位朋友跟筆者「求教」。她說她的父親,非常喜歡跟著媒體買「固定且高配息」的金融標的,像是定存股或高收債月配息基金。只要媒體上報的「明牌」,他就跟著買個一、兩張。

而且據這位朋友說,她的父親買了之後,就真的是當做「定存」在看待。因為在這位朋友父親的眼裡,所謂的「定存股」,就是挑一檔「高現金殖利率」的標的,之後,就可以高枕無憂地「存」在家裡「固定領高配息」了。

但這位朋友看了她父親的持股明細,由於每每都是高配息消息出來之後「高點搶進」,長期下來並沒有怎麼「賺大錢」。多數情況下是「賺了利息」,卻賠上本金。所以,她實在滿質疑這種「高配息」標的的投資策略。

事實上,這位朋友的父親,忽略掉所謂「定存概念」投資標的,存在著以下幾大風險:

風險一、沒有「永遠的配息股」。人常說:「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所以,如果把這句諺語,套用在企業獲利上頭,也一樣適用。企業不但不可能年年都賺錢,更是很難具有長久的競爭力,且能夠在市場上永遠存在。

既然這世界上沒有永遠存在的企業,更沒有辦法歲歲年年都保證賺錢,也就不可能有「永遠都配息,且配息還不低」的股票這回事。那麼,投資人又如何堅持迷信「非選定存股」不可呢?

風險二、有關「現金殖利率」計算的問題。以國內投資人相當愛的「定存股」為例,計算現金殖利率的參考「股價」,是會影響到所得出來的殖利率數字高低。

如果一年配一次息的股票,比較正確的殖利率算法,是配息除以除息前的股價。但是,一般對於過往的數字計算,會以「除息當天股價」來計算。而當股價低時,所算出來的「殖利率」數字,就會顯得特別好看,但卻並不代表它的實際報酬率。

風險三、投資人可能賺了股息,卻可能賠了價差,或者是配息,完全來自於原本所投入的本金。事實上就以股票為例,在除息之後,如果股價不能夠填息(回到除息之前的價位),那麼,投資人所謂的股息,不過是「用自己的本金配出」的一種「左手換右手」的戲碼而已。

在股市浸淫二十多年、看過自己與太多股民,因為對投資存有錯誤迷思而失敗的案例,並且把自己「轉虧為贏」的投資心得,寫成《GOWIN投資模式》一書的作者施國文,就對於媒體每到除權息旺季,就開始吹捧「高現金殖利率股票」的說法「頗不認同」。

他認為台股的「現金殖利率」,其實並不是真正近似「完全無風險」的「殖利率」概念,而在他眼裡,「高現金殖利率」這個名詞,如今反倒比較像是一種股市「短期炒股」的專業術語(https://gowin12682.blogspot.com/2018/03/ex.html#comment-form)。

施國文解釋,台灣股市中配發現金股利給投資人時,其實是把除息前一天的收盤價扣除配給發的現金股息(例如配發現金股息4元,除息前一天的股價是50元,除息當天的參考價變成50-4=46元)。也就是說:投資人的持有的總成本,並沒有因此而改變。

更重要的是,如果這家公司的股價往上漲,回到投資人原來買的價位50元,這稱為完全填息,這樣你才是真正把這些股息放到口袋,也才有所謂真正的享受到這個「現金殖利率」的報酬。

相反地,假設除息之後從46元的股價一直往下跌到40元,投資人不但沒有「真正賺到股息4元」,還會賠了「差價(資本利得變成負的,40+4-50=-6)」。

另一個過去曾經發生過,讓許多「存股族」慘賠的知名案例,就是代號2498的宏達電。從2006年到2012年間,該股的配股、配息非常高(兩位數以上,請見下圖一)。

 

圖一、宏達電股利發放:

一張含有 桌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資料來源:聚財網

 

但是,投資人如果單純看中它的高股利政策,而進場搶買。就算能拿到股息,卻是嚴重賠了價差。宏達電從最高的三位數、四位數(2006-2012年間),到現在只剩兩位數的股價(圖二)。

 

圖二、宏達電股價:

資料來源:goodinfo

 

風險四、低利率的世界,不可能有所謂的「風險低,但卻高利」的金融投資標的」這回事。因為,當市場利率如此之低下,願意提供比市場高出更多倍債息的公司,營運狀況恐怕都不可能太好。如此一來,投資人所承受的風險(投資人收不到債息,或是發債公司直接破產、倒閉),恐怕也會跟著高債息而增加。

事實上,之前非常多年,高收債月配息基金的投資人,之所以月月領高配息,且本金沒有太大折損的最大原因,就在於債券投資人的收益來源包括兩大部分債息,以及債券價格的價差收益。特別是後者價差收益,在市場利持續走跌之下,持有債券的投資人可以說是「收獲滿滿」。

但是,好日子不可能永遠存在。先不說債券投資人會不會因為「市場利率反轉走升」而產生虧損;或是某些債信不良發債機構,因為經營不善而還不出利息或甚至發生違約的風險。

但是特別是市場利率已經趨近於零、降無可降之下,過去這種讓債券投資人「利息」與「價差」兼得的「雙獲利引擎」,至少有一個(價差收益)會出現「熄火」狀態。

除了以上四大風險外,對於還沒有退休的人來說,投資的首要及優先的重點,應該是「資本利得的快速累積」,而不是「固定領息」。這是因為尚未退休的人,沒有固定現金流收入的需求,才應該把配息滾入本金進行「再投資」,透過「複利」「錢滾錢」的方式,讓自己的資產快速累積。

那麼,既然退休規劃是為了「快速累積財富」,而配息率高低,並不應該是優先被考慮的投資標的。那麼,投資人要如何才能獲得最大的資本利得呢?筆者認為,其實重點有兩個重點可以參考:

首先,不是只看「高配息」,重點是「穩定配息」及「填息」。以股票市場為例,股票除息之後,能不能填息,主要是看股價的高低,以及行情是否處於高檔或低檔?

但是,對於想要「利息」與「價差」同賺的投資人來說,施國文的「十大存股要件(https://gowin12682.blogspot.com/2020/07/blog-post_23.html#comment-form)也許可以供讀者們參考。而其中的重點,像是「股價基期低」、「股價不暴漲暴跌」、「預估未來獲利及配息穩定」、「能填權息」等,其實都與「挑選長期績優股」的要件無差。

假設用以上的條件,拿來衡量時下所盛行的高收益債月配息基金,也是一樣的道理。在此,舉一個前兩期,筆者所寫過的「類全委」投資型保單的專欄(https://fund.udn.com/fund/story/7488/5636160)為例。

個人在文章中,特別提到在挑選「類全委」投資型保單時,一定要特別注意的四大重點之一就是:「千萬不要只看績效表現及配息率,更要特別注意類全委帳戶的配息,到底有多少比例是來自本金」?

因為如果投資人實際去比對一些類全委帳戶「資產撥回前、後」的淨值走勢圖可以發現:一些標的「資產撥回後的淨值」,幾乎是一路平坦,甚至還有往下掉的情形。

這個意思也就是說:也許固定領取配息的保戶,拿到高的年化配息率,但實際上,投資人領的很高興的「高配息」之一部分(有時甚至市100%),都是來自於「本金」。

如此一來,投資人又何必「多此一舉」,拿自己的錢「配給自己」?相較之下,還不如幫自己挑選一檔風險相對不高,但能積極幫自己創造資本利得的標的是吧?

其次,就算是「定存股」,也應該要進行「波段操作」。以股票投資為例,絕對不是「買了就放在那邊不賣了」。理由之一除了「沒有永遠都配息」的股票外,最重要的是:投資人如果善用波段操作,並且將投入成本降到0之後,日後的所有配息,都會是100%「淨賺」的錢(對此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施國文的相關文章:https://gowin12682.blogspot.com/2021/04/blog-post.html#comment-form)。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21年8月5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630》唯有靠自己積極投資,才能解決退休信心不足問題

 前幾天,台灣人壽與政治大學商學院共同公布「台灣高齡社會退休生態觀察指標」。儘管今(2021)年國人退休信心指數為59分,高於去(2020)年的55分,卻是連二年不及格,主要是對政府退休金改革,以及長照制度的信心不足(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0664/5644952)。

對此,政治大學商學院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特聘教授黃泓智表示,若勞保基金不增加提撥率、政府不撥補基金及不減少給付情況下,預估20272028年會破產。因此,黃泓智提供了5項建議給民眾參考(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10803000103-260202?chdtv&fbclid=IwAR2Hh5BmARNi8lVKjvQQ054LlPEcobdW7oCnLVbzMO7CHIc_3UuJzxqtOaU)。有位也極為擔心政府退休金「恐沒著落」的讀者,便寫信問筆者的意見。

對於黃老師的部分建議,像是「退休月領退休金勢必大幅降低,退休後仍是要有效率的規劃退休理財」,以及「應增加勞退基金第二層(附註:第二層是指勞工退休金新制與舊制;至於會有破產或多繳保費、延後領取及減少給付的,則是所謂「第一層」的勞保老年給付)的自選、預選機制,以提高報酬率,彌補退休金缺口」這兩項,筆者是完全支持的。

但黃老師的一些內容,筆者倒是持完全不同的看法。特別是「即便給付減少50%,月領退休金都比一次領取划算,千萬不要因為改革或擔心勞保破產,就輕易決定一次領取勞退金」,以及「第二層勞退基金自提比率應該要提高,減少缺口」。

首先,在「一次領比月領差」部分,筆者認為恐怕並不適用於每一位勞工。因為如果基金嚴重「入不敷出」,筆者不太相信已經在領取勞保老年給付的人,每月金額不會遭到「重砍」。

假設每月領取金額被砍的話,依照目前政府的「試算」—月領金額超過8年,總領金額就比「一次領」要划算。一旦月領金額被砍50%,理論上等於勞工要領超過16年,總領金額才會超過「一次領」。

以正常退休年齡—65歲為例,領16年後的年齡是81歲,雖然剛好符合目前國人平均餘命的數字。但這絕對不代表,以上「即便給付減少50%,月領退休金都比一次領取划算」的假設前提是可以成立的。

原因有二:其一是:沒人知道自己的平均餘命是多少歲?更何況,如果剛好活超過81歲之後,勞保基金破產、付不出任何錢來,那之後的日子該如何過?

其二是:以上假設,是從「現在退休,並開始領錢」的人為例。如果還有五年、十年才退休,依目前勞保基金入不敷出速度來看,「按月領的總領金額要超過一次領」的年期,恐怕就不是816年,而可能是更長的時間了。

特別是當幾年後,大多數人都開始月領年金之際,勞保退休金勢必會很快就「用完」。這時,政府不論是「讓它倒」、「大幅減少給付」或「發債支應」,對所有廣大勞工來說,結論恐怕也都沒有多大差別。

其次,對於「應該提高第二層勞退基金」部分。除非政府能開放勞工自選投資標的,再加上某些極少數的特例(例如個人綜所稅節稅考量),否則,筆者可以說是100%不贊成。

理由非常簡單,其一,在政府基金弊案連連之下,筆者根本不認為,民眾還要繼續把自己的退休金,交給弊案連連的政府去「代操」。理由之二是:現有政府退休基金的績效表現,因為投資策略過於保守,並不足以提供退休勞工安穩的退休生活。

按照「總統府國家年金改革委員會」裡,有關「我國年金制度概況彙整」的數據,勞工第一層(社會保險,也就是「勞保老年年金」),加上第二層(職業退休金,也就是「勞退新、舊制」)的所得替代率,差不多是52.12%。

辜且不論以上數字,距離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提出的「退休之後的所得替代率最好要70%(也就是退休後的收入,大約是退休前的7成)」建議,還有一段差距。

更重要的是:廣大為退休生活著急與憂心的勞工們,更要擔心政府四大基金的年化報酬率,恐怕還不如自己選擇投資標的來的好。筆者實際把政府幾大基金的報酬率(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10803000091-260202?chdtv),以及一般大眾得以選擇的投資標的,上半年的報酬率等資料,製成下表一至五。

 

表一、上半年政府各大基金與台股加權指數漲跌幅:

 

基金規模(億元台幣)

漲幅

台股加權指數

 

48.00%

勞動基金

 

6.59%

新制勞退

27,225

6.63%

舊制勞退

8,976 

7.58%

勞保

7,851 

6.62%

國保

4,178 

6.79%

退撫

6,555 

8.62%

說明1:「勞動基金」為「新制勞工退休基金、舊制勞工退休基金、勞工保險基金、就業保險基金、積欠工資墊償基金及職業災害勞工保護專款」的總和

說明2:各政府基金規模為2020年底資料(資料來源為「中華民國退休金協會https://www.pension.org.tw/index.php/2018-10-03-15-11-09/2019-02-12-23-58-47」)

說明3:黃色色塊代表報酬率前3

 

表二、上半年政府各大基金持有前5大個股漲跌幅:

 

2020/12/31

2021/6/30

漲幅

台積電

320.00

595.00 

85.94%

台達電

263.00 

303.00 

15.21%

聯發科

747.00 

962.00 

28.78%

國泰金

42.25 

53.90 

27.57%

中鋼

24.75 

39.60 

60.00%

資料來源: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10803000093-260202?chdtv、鉅亨網

 

表三、上半年台股前10大規模基金淨值漲跌幅:

 

基金規模(億元台幣)

持股比重

漲幅

一年夏普值

元大台灣高股息優質龍頭

404.06

89.83%

20.17%

2.44

安聯台灣大霸

191.63

90.63%

40.69%

2.10

安聯台灣科技

152.01

94.58

25.46%

2.34

安聯台灣智慧

111.17

88.47%

35.10%

1.82

野村優質

110.39

94.63%

27.59%

2.59

群益馬拉松

107.26

94.09%

34.76%

1.55

復華中小精選

99.42

92.75%

33.18%

2.11

國泰小龍-新台幣

92.47

92.43%

27.33%

2.27

保德信金滿意

80.39

94.56%

19.49%

2.15

保德信高成長

79.11

95.13%

27.20%

2.61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投信投顧公會(https://www.sitca.org.tw/ROC/Industry/IN2002.aspx?PGMID=IN0202)、基智網(https://www.moneydj.com/funddj/ya/YP081000.djhtm)、基富通(https://www.fundrich.com.tw

說明1:黃色色塊代表報酬率前3

說明2:紅色色塊代表「可以用『較低的波動』,創造出『更高的獲利』」的前3名標的

 

表四、上半年台股前10大規模ETF淨值漲跌幅:

 

基金規模(億元)

漲幅

一年夏普值

元大0050 ETF

1907.67

13.43%

2.63

元大0056 ETF

797.14

17.55%

2.21

國泰台灣5G PLUS

385.28

17.00%

--

國泰台灣高股息傘型之台灣ESG永續高股息ETF

210.64

12.25%

--

富邦台灣采吉50

139.87

16.18%

2.77

富邦台灣公司治理100

114.01

17.84%

2.99

元大台灣ESG永續ETF

96.67

19.15%

3.13

中國信託台灣ESG永續關鍵半導體ETF

96.13

4.20%

--

富邦台灣核心半導體ETF

75.52

2.67%

--

富邦台灣科技指數

67.83

14.17%

2.25

說明1:中國信託台灣ESG永續關鍵半導體ETF2021520日發行

說明2:富邦台灣核心半導體ETF202162日發行

說明3:黃色色塊代表報酬率前3

說明4:紅色色塊代表「可以用『較低的波動』,創造出『更高的獲利』」的前3名標的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投信投顧公會(https://www.sitca.org.tw/ROC/Industry/IN2002.aspx?PGMID=IN0202)、基智網(https://www.moneydj.com/funddj/ya/YP081000.djhtm

 

表五、上半年好享退專案組合式基金淨值漲跌幅:

 

 

持股比重

漲跌幅

一年夏普值

積極型

【好享退-安聯積極型】安聯四季成長組合基金-P類型-新臺幣

77.30%

7.24%

1.81

積極型

【好享退-國泰2049】國泰泰享退系列2049目標日期組合基金P

85.72%

6.62%

2.08

積極型

【好享退-群益積極型】群益全民成長樂退組合基金P(累積型-新台幣)(本基金有相當比重投資於持有非投資等級高風險債券之基金)

75.27%

5.80%

1.97

穩健型

【好享退-國泰2039】國泰泰享退系列2039目標日期組合基金P

75.92%

5.57%

1.98

穩健型

【好享退-安聯穩健型】安聯四季雙收入息組合基金-P類型(累積)-新臺幣

57.71%

4.74%

1.53

保守型

【好享退-國泰2029】國泰泰享退系列2029目標日期組合基金P

57.27%

4.58%

1.95

穩健型

【好享退-群益穩健型】群益全民優質樂退組合基金P(累積型-新台幣)(本基金有相當比重投資於持有非投資等級高風險債券之基金)

57.24%

4.24%

1.75

保守型

【好享退-群益保守型】群益全民安穩樂退組合基金P(累積型-新台幣)

16.47%

-0.61%

0.54

保守型

【好享退-安聯保守型】安聯四季回報債券組合基金-P類型(累積)-新臺幣

1.58%

-0.65%

1.08

資料來源:好享退網站(https://www.fundrich.com.tw/new-theme-fund/root.201908TRIP.9funds

說明1:黃色色塊代表報酬率前3

說明2:紅色色塊代表「可以用『較低的波動』,創造出『更高的獲利』」的前3名標的

 

從表一到表五,其實可以給所有,正在或準備進行退休規劃的勞工們,以下進行退休規劃時的一大重點:政府四大基金操作保守,不足以提供更高的年化報酬率。而唯有自己選對標的,才能讓自己安穩退休。從表中可以看出,政府在媒體上所謂的「上半年海賺」,跟實際上的市場報酬率「差距甚大」。

當然,政府幾大基金績效不但遠遠落後於台股指數漲幅,也不如前10大暢銷台股基金或ETF,甚至連同樣投資在國內、外市場的好享退專案(組合式基金)績效都贏不過,主要原因還不只是「上半年台股表現優於多數全球其他市場」,更在於「政府基金操作保守、持有股票比例不高」所致。

就以上半年績效表現最佳的退撫基金為例,筆者找到的「最近」資料,只到2019年而已(https://www.fund.gov.tw/News.aspx?n=674&sms=11750)。在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年報中(第36頁),股票與受益憑證加總的佔比,還不滿整體基金資產規模的4成。

事實上,不論從前10大台股基金、ETF,或是「好享退」專案的上半年績效表現名單中(表三、四、五),都可以看出一個重要的脈絡:選對市場、提高持股比重,才是能讓資產「快速放大」的重要關鍵。

為什麼「快速放大資產」這麼重要?理由除了政府基金操作策略保守、報酬率不高,且有破產疑慮(等於未來退休金會「少領」)之外,最重要的是「提高報酬率,才能讓自己以較為輕鬆的方式,累積到還算足夠的退休金。因此,筆者對於想要安穩退休民眾的建議如下:

建議一、想要徹底解決退休規劃問題,「拉高『自行投資』的比重」最為重要!且除非是高薪,且剛好個人綜合所得淨額,剛好落在兩個級數之間,必須進行節稅考量,否則,能不要選勞退自提,就不要選。

事實上,哪怕民眾現在每個月,只能多提個幾千元也好。因為根據黃泓智的試算,如果25歲開始準備退休金,每增提1%,以3%投報率計算,退休替代率會高達3.8%以上。

儘管從40歲才開始準備,每年增提1%月薪後的退休替代率,會下降到1.9%,但是,憂心未來退休金不足的民眾,現在多一分準備,也比「毫無準備」的要好。

建議二、自行投資部分,投資策略千萬別過於保守,而要更積極一些才行。這是因為退休金金字塔底層的勞保(第一層)及勞退(第二層,雇主最高提撥6%)部分,一般勞工是「沒得選擇(不能不提撥)」,再加上政府各大退休基金的操作,是極端保守的投資策略(也就是投報率非常低)。

所以,為了能讓自己輕鬆地累積到,還算足夠的退休金,民眾自行投資的這部分,最好不要再選擇股債平衡,或是以投資債券為主的標的,而應該要選擇「積極性獲利」的投資標的。

而讀者從表一、三、四、五便可以看出:唯有持股比重高的投資標的,才能讓投資人的年化報酬率提高。但是,不論是基金或ETF的績效表現,都與投資策略及基金經理人選股正確密切相關。

而表三、表四所呈現的,都是根據投信投顧公會統計,資產規模前十大台股基金與ETF(筆者之所以會選擇資產規模前十大,最主要是因為規模與績效常互為因果),且產業類別及投資屬各有不同,再加上報酬率資料期間非常短,筆者認為,也許沒有太大實質性的參考。

更何況,用做退休規劃的資金,重在長期投資積效穩健且風險相對較低,而不是短期的績效表現超前。因此,筆者建議讀者在挑選長期能幫自己,積極累積財富的標的時,最好多參考「夏普值高」的標準。因為唯有「高夏普值」的投資標的,也才能幫投資人「用較低的波動,創造出更高的獲利」。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