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1年7月15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627》避免落入財「負」惡性循環,上班族更該積極「做對」投資

 疫情期間,有位上班族朋友就來信問到:自4月底疫情驟升,並進入三級警戒之後,他看到各種防疫政策及紓困方案的荒腔走板。

這位讀者朋友說,自己雖然是領固定薪水的上班族,個人經濟暫時不會受到什麼影響,但他卻感覺自己的薪水,永遠追不上大漲的房價。且在政府如此胡亂花錢、花錢毫無章法之下,他不知道未來的財富,會不會受到什麼影響?而如果有影響的話,他現在又能「採取什麼行動」呢?

聽到這位讀者的提問,就讓筆者立刻想到最近看完的《光天化日搶錢(Daylight Robbery)》一書。筆者認為一般大眾也許能從該書中,獲得未來財富上「趨吉避凶」的重要方向。

這本書有趣的地方,不只是作者—Dominic Frisby從「稅」的角度,點出許多歷史事件發生的核心原因(例如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起源;羅斯福當選總統,可能是因為「禁酒令(稅)」,而不是因為人民擁護新政;美國內戰的原因;以及稅賦是如何塑造我們今日所知的現代國家),筆者認為該書更重要的價值,就是作者點出稅賦在未來科技(特別是加密貨幣)、工作型態(例如零工經濟工作者與數位遊牧民族)與經濟趨勢(大企業利用各地稅負差異,降低稅率負擔)變化下,可能對一般大眾的未來財富,產生極為重要且深遠的影響。

整體來說,存在於世界各地的免稅天堂,讓國際性大企業想方設法避稅(少繳稅),再加上繳稅少與不繳稅的零工經濟工作者(美國勞工局、LinkedIn及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對於零工經濟者的預估,從佔勞動人口10-43%都有)與數位遊牧民族(這些人不固定居住一地,連居住在某一地超過183天的基本課稅門檻都達不到。且根據作家Tim Ferris的預估,到2035年,全球數位遊牧民族會達到10億人,且許多數位遊牧民族的收付,都是透過虛擬貨幣進行)大量增加,世界各國都將面臨稅收嚴重不足的窘境。這景況還會因為各國,為了因應不景氣、貧富不均之下,加大社會福利支出而更為嚴重。

當政府稅收減少之後,一個國家要維持正常的營運,就只有靠增稅。特別是現代化國家都很聰明,懂得最好課的稅,就是「就源扣繳(也就是收入產生的當下就扣稅,不怕所有人事後賴皮不繳)」;其次,政府也善用「通膨稅(利用降低利率的量化寬鬆,來刺激通膨)」的方式,把政府的大筆債務「輕鬆勾消」。所以,凡是領取固定薪資的上班族(中產階級),恐怕受影響最大。

如果再加上「大企業因為減稅而提高獲利,同時也會把沒法靠避稅而產生一定獲利的中小企業擠出市場,而導致勞動者減薪或失業」的夾擊,一般工作者可能將會面臨「收入減少」及「支出成本增加(因為稅及通膨)」的「苦日子時代」。

當然,也許有不少讀者,從712日這則「G20支持全球最低稅負制」的新聞(https://news.cnyes.com/news/id/4676883?exp=a)中,看到一線的曙光。那麼,一般升斗小民應該因為「未來加在自己身上的稅負,有可能因為大企業開始繳稅」,而有如釋重負的感覺嗎?筆者認為,民眾可千萬別太過樂觀。

因為對於企業來說,在全球最低稅負制實施之後,仍有方法採取《光天化日搶錢》一書中,作者Dominic Frisby所說,像今天優步(Uber)、臉書、網飛(Netflex)等國際企業所做的—「利用財務槓桿大量舉債(可以勾銷稅率),讓企業沒有應稅利潤,但仍舊可以持續擴張、促進用戶群的成長與創造營收」。

至於有錢人,根據《誰偷走了我們的財富(Moneyland)》這本書作者—Oliver Bullough的說法,全世界有太多可以「不用在本國繳稅且可藏錢」的好地方。

Oliver Bullough估計,美年從發展中國家被「竊走」的錢(金額從200億美元,到數兆美元都有可能),透過境外的秘密轄區,流入少數西方城市—邁阿密、紐約、洛杉磯、倫敦、摩納哥和日內瓦。

看到這裡,一般上班族除了自怨自艾,沒法像有錢人這樣「富而更富」之外,筆者認為,只領固定薪資的中產階級,想要避免自己的財富,深受加稅及通膨之苦,唯有「努力抗通膨」及「增加免稅收入」兩道解方。但事實上,雖說是兩道解方,其實也就只有一樣,那就是「加緊投資在既可『抗通膨(漲幅最高)』,又『可以節稅』的標的上」。

《光天化日搶錢》一書作者Dominic Frisby,就特別舉英國「最陰險的表現形式—房價」為例指出,從1290年到1939年的649年間,英國房價上漲了887%。雖然漲幅數字驚人,但每年其實只上漲0.4%而已。但從1939年以來,英國房價已經上漲了41363%,平均每年漲幅有8%。

作者Dominic Frisby強調,許多人都把高房價,怪罪於「新建房屋太少」及「人口成長」。但他以實際數據指出:1997年到2007年間,英國人口成長只有5%,但房屋數量卻成長10%,且同期房價上漲幅度是3倍。所以,房價大漲原因,主要還是受到「貨幣供給大幅成長」所致。

在「有土斯有財」的國人心目中,不動產投資可以說是絕大多數國人,第一想到的「抗通膨」標的。然而,隨著房價越來越高之際,撇開「風險過於集中」及「出租收益高低」等問題,房地產投資獲利會遇到的一個大問題,恐怕就是「一次投入的金額過高」,特別是對於中產階級來說。

事實上長期來看,想要能對抗資金過於泛濫資產貶值的標的,也並非房地產一項。例如政大財務管理系教授周冠男,就根據Jordà等人在2019的研究指出,從1870年到2015年,16個先進國家總共145年的資料顯示:房地產長期平均報酬,其實跟全市場股票報酬相近(見下圖),年化報酬率都有超過6%的水準。

 

 

以上是國外(主要是先進國家)的數據。周冠男又實際以「文湖線通車25年,沿線的大安站附近房價漲幅最高,一坪從30.9萬元漲到84.1萬元,總報酬率是172.16%」的新聞(https://house.udn.com/house/story/5887/5418748?from=udn_ch2_menu_v2_main_index&fbclid=IwAR1n8RUkjRV33DLrc4yCzn3e4FGI8ZImD1CojJl42Nc_L7tubScqvDS1tz0)為例指出,這樣的漲幅看來相當驚人,但其實年報酬率只有4.09%。

就算加計租金收入每年約2%,大安區捷運沿線房地產投資年平均總報酬也不過是6.09%,而且在扣除稅金跟維護費用後還會再低一些。

然而以上數據與台灣股市相比,台股指數的年平均總報酬率在10%左右,25年的總報酬率是983%,累積財富效果還是比買「最會漲」的台北市大安區房地產還要好。

當然周冠男也坦言,以上賺到台股獲利的前提還是:投資人能夠「守的住」,而不是三、五天跑一次,或天天沖來沖去。他再三強調,「買房地產能夠致富」的最大原因,並不是它的報酬率特別驚人,而只是在於它的好處是你不會當沖房子,不會三五天就換一次房子,也不能賣掉房子的一部份,自然能控制住自己短線交易的衝動,享受其長期投資報酬。

再加上房子又可以用極低的利率貸款,具有提升報酬率的槓桿效果。所以他認為,「無法控制自己在股市短線交易慾望」的人,投資房地產也許才是投資人「自我控制」的好方法。

但事實上,假設投資人是採取「定期定額」投資(特別是對於每月儲蓄金額不高的小資上班族而言)的方式進行投資,且如果投資人採取「買下整個市場,而非單一標的」的分散風險方式,以投資台股為例,至少每年都能穩穩賺到10%的資產增值,讓自己免於落入「收入減少(各項稅收及通膨稅)」的財「負」惡性循環之中。

請讀者千萬不要錯誤解讀以上的「積極投資」,並不包括「(非分散投資於全市場)的單一標的(例如單一個股)」,或是投資風險更高,但不保證獲利也同步增加的「槓桿式投資(例如當沖或股票信用交易)」。

談完「定期定額投資股票」之候,筆者想花點篇幅,談一下時下年輕人跛為看好的「加密貨幣」投資。以《光天化日搶錢》一書的作者為例,他就對加密貨幣未來極度看好,並認為它「隱匿資產」的效果,會嚴重影響政府的稅收。

但是,若要說加密貨幣就能取代真正貨幣,或是取代傳統黃金保值的地位,恐怕還真的言之過早。因為傳統所謂的「貨幣」,必須具備「交易媒介」、「記帳單位」及「價值儲存」三大基本功能,才能願意被一般大眾所普遍持有。

然而,根據《虛擬貨幣(Wildcat Currency)》一書的作者—Edward Castronova所述,虛擬貨幣的「價值難以捉摸」,且「多重貨幣系統,將會導致換算成本增加」。

另外依照《新貨幣戰爭》一書作者—劉振友所言:「尤其是在信用貨幣時代,貨幣的價值完全是靠信用維持。而這種信用又建立在國家政權之上,甚至可以說它根本不是信用,而是一種權力」。

也就是說,儘管虛擬貨幣可以成為「投資標的」之一(許多機構法人,目前已將加密貨幣列為投資標的之一,且已有3大加密貨幣ETF的上市),但並不表示它就是一個能夠「穩定獲利」,甚至最重要的「資產保值」或「隱匿資產」的最佳標的。

因為《現金的詛咒(The Curse of Cash)》一書作者—Kenneth S. Rogoff就說:「(發明新貨幣的人)在這整遊戲裡頭,想要一直贏過政府是很難的,因為它們(政府)可以改變遊戲規則啊」。

也就是說,「政府可以運用法律、規章和徹底的強制力,至少從長遠來看,在維持貨幣霸權上,政府是不會輸的。別的交易媒介也許還是可能蓬勃發展,但官方貨幣仍將扮演核心角色」。

更何況在《光天化日搶錢》一書中,作者也不忘提到:就算政府無法禁止人民使用加密貨幣交易,但仍然能夠透過法律方式,讓加密貨幣交易所交出客戶交易記錄,並據此讓交易者「繳交稅金」。正因為加密貨幣價格漲跌過大,再加上隱匿資產與節稅功能不強,筆者並不認為,加密貨幣可以做為像黃金一樣「藏富」的重要工具。

最後順便提一下讀者,有關「黃金投資」的個人看法。筆者向來就不認為,「價格波動不高」,又沒有「利息」可言的黃金,會是一個極佳的「投資工具」,充其量,它就只不過是「隱藏資產(節稅)」及「資產儲存(保值)」的標的而已。投資人想要大幅累積資產,還是以前面提到的積極性投資工具為主。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21年7月8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626》投資理財永遠沒有標準答案,只有方向與原則!

 最近,通貨膨脹的議題時不時地,挑動著一般理財大眾的敏感神經。

前幾日,有媒體引述財富管理機構Seaside Wealth Management總裁布萊德(Brad Lineberger)的說法https://finance.ettoday.net/news/2023365?redirect=1&fbclid=IwAR0Oa0GUB_EFeZMNtm8CWs6Px2nT65slCTWTrY16EzaBG2l3qIYavybwoWc指出,「通貨膨脹是無聲殺手,將逐漸侵蝕購買力,更有可能讓人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自己已經無法負擔生活,而沒有固定收入的退休族群更是首當其衝」。

正由於如此,布萊德特別提醒還沒有正式進入退休階段的客戶,不要過早在資產配置上「投資策略太過保守」,因為他們可能需要股票,以便對抗通貨膨脹對於財富或購買力上的侵蝕。

剛好在這時,筆者在個人粉絲團中,轉載了政大財務管理系教授周冠男的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rkchou/posts/10216242146965526)貼文表示:「學術研究已經指出(註),在越來越全球化的狀況之下,只要在本地做到風險分散,其實也能同時達到全球風險分散」。

之後,就有讀者私下發文給筆者「抗議」,他認為首先,台灣只是單一國家市場,風險絕對會比分散投資全球要來得大;其次,投資國內的報酬率,與國外真的沒法比;再者,海外投資有國內投資所沒有的節稅優點(特別是利息所得部分)。為什麼筆者還這麼大力地推薦「投資國內」?

沒錯,這位讀者的說法,就是為什麼這麼多國人,努力把錢匯往海外進行投資的理由。因為海外投資的優點,一是風險分散(主要是指「投資於全球市場」),其二則是「報酬率較高」。

以後者為例,不談個別標的,單單是以美國為例,其市場利率就比台灣要高。因為同樣以市場無風險利率—30年期公債殖利率為準,台灣目前是0.6%,但美國是2.04%。所以,投資國內的報酬平均水準,很難不會落後國外(以美國為例)一大截。

但是,問題跟重點來了。一般大眾在進行任何投資理財決策時,不可能有一個單一且唯一的標準答案,而必須綜合當事人的投資屬性、投資目的、需求、時間長短,以及對投資標的熟悉度等因素綜合考量,絕對不是簡單一句「投資海外=『報酬率最高』及『風險分散』」的話,就能輕鬆獲得解答的。

就以「分散風險」為例,雖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馬可維茲(Harry Markowitz),曾以數學計算的方式證明了:分散投資對於投資組合,具有「降低風險」的效果。特別是如果投資在相關性越低的資產上,投資人可以在「不犧牲預期報酬率」的前提下,將投資組合的可分散風險降到最低。

然而,除非有人能夠買下全世界所有的投資標的,不然,「100%分散風險」這件事,就會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務」。而儘管投資人是購買最能徹底分散風險的全球型ETF,除非基金規模夠大,買齊市場上的所有標的,它一樣是無法達到100%分散風險的境界。所以,所謂的「100%分散風險」是一個相對目標,而不是絕對的結果。

更何況,這就跟人吃飯是一樣的,不能因為某一樣食物是超級健康食品,結果就是餐餐只吃那一樣,然後其他的一律不入口。所以,投資人恐怕不能因為「全球投資最能分散風險」,就把所有資產通通往國外搬。

理由是:投資海外還有一些風險,是一般投資人不一定能想的周全的。首先就是匯兌的風險。就以美元計價的資產為例,單單是去(2020)年一整年,美元兌台幣的匯率,就從年初的29.86,一路幾乎沒停的升到28.1

也就是說,台幣去年一整年的升值幅度,就超過了6.26%。假設民眾買的是美元計價,年配息率5-6%的月配息高收債基金,等於一年的配息,都被匯兌損失給「全部吃光光」。

所以,特別是對於「已經退休」,或是「(三、五年內)即將退休」,且未來只會待在國內生活(領新台幣過日子)的族群來說,具有匯兌風險的「海外投資」,從資產安全性來看,就不應該是「資產佔比過半」的標的,甚至是「所有資產配置的主力」。

其次,就是對於投資市場及標的陌生(不熟悉)的風險。相信不只是筆者,許多投資專家都不忘提醒一般大眾:千萬別碰不熟的投資,不管它有再好的報酬率,也不要輕易嚐試。

也許讀者會說:就算是國內的投資市場,也不見得人人都能熟悉及了解吶~筆者認為這句話很對,但,如果身處這個島上,連可以親身體驗及接觸的國內市場都不熟悉,還有可能「更熟悉」的國外市場嗎?

假設從「消去法」來看,就算投資人對於國內市場並不熟悉,但至少生活在這塊土地上,不論是資訊收集較為容易且大量、無時差,或是買賣交割處理快速,身在國內、領取新台幣生活的民眾,恐怕也沒有理由「不優先投資台灣」吧!

再說了,絕大多數投資人只有做到「投資海外(例如投資某一個國家或區域)」,卻根本沒有真正達到「全球分散」的目標。嚴格來說,他們只是把「單押在國內」的高風險,轉往其他「海外單一國家、區域或商品」的「另一個極高且集中」風險而已,並沒有真正做到「風險降低」。

再者,稅負的考量。沒錯,許多國內喜愛投資月配息高收債的人,就是因為海外配息,多數不需要計入國內利息所得。所以,既沒有利息課稅的問題,也不用繳交保充保費。

但是,如果投資人海外所得金額不少,恐怕還是躲不掉「個人最低稅負制」的問題(https://www.etax.nat.gov.tw/etwmain/web/ETW118W/CON/406/8548695392495995268)。而且,如果從節稅的角度來看,國內許多投資理財工具或標的,也並非「完全無節稅空間」可言。這意思是說:如果只是「稅負」上的考量,投資海外不一定是「必然」的選項。

筆者之所以要提以上的理由,不外乎是想要提醒所有理財大眾一個事實—投資理財決策是相當個人化的模式,它不會有一個固定而制式的標準答案,只能提供一些大原則與方向,供不同投資人按照自己的特殊性,再找出一個「最佳解」。絕對不可能因為別人這樣做,自己也要跟著依樣畫葫蘆,而且「保證不會出現任何副作用」。

當然,讀者們也千萬別誤會,筆者絕對沒有說理財大眾就「只能投資台灣」,因為從「分散風險」與「提高收益」等角度考量,在個人或家庭投資組合資產配置中,加入台灣以外的資產(特別是全球型標的),絕對是合理且有其必要性的。

只不過,理財大眾千萬別忘了資產配置的主、從關係。也就是說,除非讀者未來不在台灣生活,否則,「投資台灣」沒有理由不是整體資產配置裡,佔比最大的那一塊。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21年7月1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625》政策性保單貸款利率超低,不借對不起自己?

 由於疫情持續造成百業蕭條,政府便陸續因應不同族群的請求,推出各種「紓困2.03.04.0」方案。之後,網路上就出現一則笑話—「養家活口才知道自己太窮,紓困補助才知道自己富有,去找工作才知道自己太年老,想打疫苗才知道自己太年輕」。

在民眾不滿情緒高張之下,政府臨時又放寬了「10萬元勞工紓困貸款」的名額限制。但據了解,仍僅限於619日以前,送件完成的117萬民眾有機會受惠。

這幾天,政府又與壽險業者,同時發佈自71日開始,各保險公司開放「經濟弱勢保戶保單借款優惠利率方案」,給有需要的民眾申請救急(http://www.lia-roc.org.tw/indexs/other/lia_relief/relief.html),前3年年利率可以低到1.28%。

剛巧筆者這幾天,才在跟朋友「閒聊」這波壽險業政策性紓困貸款。雖然利率超低,但因為最高不過是10萬元。所以,筆者根本不認為這樣的紓困,真的是能夠幫助到生活面臨大困境民眾,搞不好只是讓有些錢多的人,趁此機會貸錢出來去「炒股」。

結果,還真的是有讀者向筆者提問。畢竟,現在股票融資利率還要6%以上,而三年每年利率1.28%的超低水準,「不借出來以錢賺錢」,恐怕還真是有點「對不起自己」吧?

站在政府角度來說,反正只要政策推出了,管它有沒有幫助到真正需要幫助的人,都在所不談;更何況,以目前台灣全球保單普及率第一,且大部分都是「低保障、高保費」儲蓄險的現實,一旦有「可能可以受惠」的人數,至少也能在政績上「記上一大筆」。更何況,筆者也曾聽說,真正具有「低收入戶資格」的人,也都還能買一些「數額不高於維持低收戶資格標準」的儲蓄險吶~

另外從保險公司的角度來看,保險公司承做此一政策性紓困保單貸款的風險,還真的不高。因為首先,保單貸款的這筆錢,來自於保戶所買保單的保單價值準備金(簡稱「保價金」),原本就是要在保戶身故或全殘時,理賠給保戶的。

其次,所謂的「保單借款」也不是沒有上限。一般來說,雖然各保險公司規定不同,但有保價金的保單要質借,傳統保單最多不過七、八成;投資型保單也不過五成左右。也就是說,保險公司也沒有把保戶所有的保價金「全借出去」。

再者,這次的政策性保單貸款,還有「一家一戶最高10萬元」的上限。也就是說,就算保戶很有錢,在同一家壽險公司買了好幾張保價金不少的保單,很抱歉,保險公司最多也就是借個10萬元到天。除非,保戶是分開向不同保險公司,購買多張有保價金的保單,否則,也借不到多高的保額。

最後,就算保戶三年到期後不還錢,也不付利息,等到利息持續吃光保價金,這張保單就會失效,保險公司日後也不用負擔理賠的責任,等於是完全沒有「下檔風險」可言。(當然,保險公司要先進行「催告」,催告之後若保戶沒有補足金額,保單就會先「停效」。當保單停效超過2年,且保戶持續不繳足相關費用,保單就會開始「失效」,相關規定請見筆者另一篇文章:https://tw.news.yahoo.com/看懂保單契約條款系列8:確實掌握「復效」的規定-033941571.html)。

更何況,保戶用自己的錢,把錢借出來,反正三年時間到了,這個1.28%的超低借款利率,也會跟著提升到正常水準。在此期間,壽險公司既配合了政策,又贏得了「低利幫助保戶度過難關」的美名,再加上根本沒有任何風險,何樂而不為?

那麼,對保戶的影響又如何呢?因為這次的「經濟弱勢保戶保單借款優惠利率方案」,仍有幾個值得有心申請保單貸款保戶注意的重點如下:

首先,適用1.28%紓困貸款利率的險種,土、洋壽險公司做法大不同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5548227,但都只適用於「有保價金」,且「以台幣計價」的保單據了解,國泰人壽、新光人壽、富邦人壽等保單貸款三大咖,都把適用1.28%的險種,限定在新台幣收付的非投資型(俗稱傳統型)保單。

至於投資型保單佔比超過95%的安聯人壽,則逆勢開放新台幣收付的投資型保單適用1.28%紓困方案。但不論怎麼說,都只限於「有保價金」的保單。所以,如果保戶買的是那種定期的意外險、醫療險或旅平險,可是沒法申請保單貸款的。且如果保戶買的是外幣保單,也是一樣無法申請。

其次,每種保單貸款成數不同。雖說,只要有「保價金」的保單,都可以保單借款。但以安聯人壽的投資型保單為例,貸款成數約為保單帳戶價值的5-6成;如果是傳統型保單,則大約可以貸到7-8成;假設是更早之前,高預定利率的儲蓄險,可能可以貸到9成。

再者,申請時間與利率優惠,都有時間限制。統一申辦時間是自71日,到930日為止,且1.28%優惠利率,最長也只有3年。也就是說,3年期間一到,利率又會調回原本的保單借款利率水準。

最後,保單萬一停效,保戶可能欠缺保障。由於這次的方案有優惠期間限制,一旦優惠利率期間一過,貸款利率會恢復一般水準。假設保戶沒法償還貸款原本的本金與利息,又無法負擔恢復高利之後的利息,很可能導致保單「停效」。如果在停效期間發生保險事故,保險公司將不負理賠責任的。

認真來看,由於這筆經濟弱勢保戶保單借款」的額度,是每人每間保險公司最高10萬元,金額並不算多,從「救急不救窮」角度來看,顯然不是真正給那些需要大筆資金,且未來長久生活都面臨困境的人。而筆者認為,適合申請「經濟弱勢保戶保單借款優惠利率方案」的保戶,主要有以下三種:

一、急需一小筆低利週轉金者:當然,如果真的生活上遇到困難,而手邊剛好有一張保價金超過10萬元的保單,至少能將貸款利息壓到最低(3年期間內一律1.28%,據說有的保險公司還可能會提出更低利的專案),且申請限制還寬鬆許多。

因為以勞工紓困貸款為例,雖然同樣金額是「最高10萬元、期間3年」,但優惠利率還要1.845%,且限於「參加勞工保險者(未參加勞工保險,可提出工作事實證明)、2019年個人各類所得在50萬元以下」的限制。

其實可以這麼說,就算申辦的保戶沒有任何證明,只要保險業務員寫說明「認定」,也就可以「過關」了,等於是完全沒有申辦的門檻限制(https://udn.com/news/story/120974/5568066?from=udn-catelistnews_ch2)。

對於手邊真的沒什麼錢,可以支付現下收入頓失,但必須繳交各種費用,又申請不到任何的紓困方案,而手邊只剩下一張有保價金、可以申請「經濟弱勢保戶保單借款優惠利率方案」的民眾來說,這已經是唯一的低成本緊急借款來源,當然也沒得選擇。

當然,用保單來「變現」,不是只有保單借款一途,還可以「部分解約」。但兩者的意義是完全不一樣的:前者(保單借款)的保戶仍想擁有一定保障,後者(部分解約)的保戶,則根本不在乎保障的多寡了。

但由於這次借款利率極低,特別是手中握有高預定利率保單的保戶(近幾年買的低預定利率保單,「部分解約」也不見得是一件划算的事),寧可透過保單借款,也不要輕易「部分解約」吶~

二、「借新(低利)還舊(高利)」。過去,保戶的保單借款利率,大約在3-7%左右。原本有些壽險公司,並不讓保戶「借新還舊」,也就是規定保單紓困貸款的借款人,90天內不得歸還舊的保單借款。但根據保險局長施瓊華的說法,目前全體壽險公司,都已開放保單紓困貸款可以「借新還舊」(https://udn.com/news/story/7239/5569550?from=udn-catebreaknews_ch2)。所以,假設過去已有保單借款的保戶,也許可以透過這個方法,降低一點利息支出的負擔。

三、投資生利。如果有資格的保戶並不缺錢,由於1.28%的利率實在很低,還真的是可以考慮「投資生利」。筆者認為,當全世界(包括台灣在內)資金泛濫之際,金融投資仍舊是想要「更有錢」的王道。

所以,想要在未來擠身有錢人,一定要記得這三句話:投資、投資,再投資。因為根據《天下雜誌》記者楊卓翰,回顧歷史數據指出(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2040/5548211?fbclid=IwAR0nepixlHZAk2K5hY1pNhX-uv53OfV05dNbj-8LXp1XpabiU7Tw5tNb3fI),每當重大事件發生(例如2000年網路泡沫、2003SARS,以及2008年金融海嘯)、經濟結構受挫,收入最低的族群卻總是受傷最深,中產階級也無法倖免。

文章中分析了最低收入族群無法「脫貧」的關鍵有二。一來,是因為最低收入者的薪資收入20年來衰退近四成,比起中層階級成長5%、最高收入者成長10%,光薪資收入就不如人;二來,最高收入者「高成長、低波動」的祕密,來自於非勞動收入(主要就是「投資」),「勞動所得永遠追不上非勞動所得」才是收入不均的主因。

作者楊卓翰認為,最低所得者,不但在網路泡沫及金融風暴時,儲蓄淨額轉負,更因為金融風暴後各國推出史無前例的低利率環境,股市進入史上最長的牛市,包括房地產等資產價格也不斷上漲。這個黃金年代,讓擁有較高資本收入的最高收入者,儲蓄淨額不斷成長、創下新高。

反之,不會理財的中、低層族群,儲蓄淨額愈來愈低。低層族群從金融風暴後,至今已連續12年陷入「負儲蓄」。中階60%收入的族群,也從1998年的「平均每年15萬元儲蓄淨額」,縮水至2018年的13萬元。

再者,根據凱捷(Capgemini)在629日,所發布的世界財富報告指出(https://udn.com/news/story/7238/5566884?from=udn-catelistnews_ch2&fbclid=IwAR1a2aDE1ACQSRD9BEhaUdDhNvKwVNPJdaKzhOoKUl3ERKdxaRekSCmyDmk),過去一年半來,新冠疫情帶來種種苦難,卻仍讓許多人晉升新超富階級。拜股市大漲所賜,全球去年比前年新增120萬名高淨值人士(HNWI,可投資資產價值在100萬美元以上者)。

從全球來看,股市上漲讓高淨值人士增加了6.3%,讓他們的財富膨脹7.6%。其中,台灣2020年高淨值人士共有19.5萬人,比2019年多了1.7萬人;台灣富豪的財富增加9%,增幅也稍高於亞太區的8.4%。

然而,就算是想「投資生利」,也一定要有正確的投資策略。因為這裡的「投資」,可千萬不是什麼高風險、高槓桿的信用交易、當沖,而是紮紮實實、穩穩當當的投資。理由很簡單:這筆錢並不是政府直接發給民眾,完全不用還,也不要利息的錢。

因為三年一到,除非保戶不想要原先的保障,否則,勢必償還這筆借款本金與利息。這個時候,借錢投資的保戶,還必須考慮投資上的風險。這也是為什麼筆者再三叮嚀這位網友,一定要慎選投資標的的原因。

至於投資標的,筆者建議有兩大標準。其一,最好選擇沒有匯兌風險的國內投資。因為,3年的期間說短不短,誰能確保到期時,台幣兌外幣的匯率是否會大幅升值?

當然,如果硬要投資海外,筆者還是比較推薦市場最大、匯集全球投資人氣的美國市場。因為市場越大,既不用擔心流動性風險,也不容易有市場大起大落的問題。

其二,標的越分散,越能分散風險。雖然按照一位市場人士的預估,這次單單是政策紓困保單貸款,大約可以貸出千億的資金,可以為台股增添不少上漲的「柴火」。

然而,世事總是難以預料,特別是市場裡的標的又太多,為了徹底分散風險,避免這筆借出來投資的錢,恐遭虧損的命運,筆者還是建議:產業或主題基金或ETF,比投資個股好;而投資全體市場的ETF或基金,則又比產業或主題式要好。

最後,筆者還是要再三強調,如果沒有擬定好完善的還款計畫,或是沒法做到風險儘量風散的民眾,就算「經濟弱勢保戶保單借款優惠利率方案」的利率再低,也有極佳的理由去申辦,真的還是「別輕易嚐試」的好。這是因為一來,存錢不容易;二來,利息再低,也還是有一定費用成本與期限,所以,千萬別跟自己過去努力存來的錢「過不去」吶~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21年6月24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624》孤獨商機—未來創業及投資的最大契機

 疫情緊繃的這段期間,筆者的一些朋友收入頓時大減,或幾乎等於沒了收入。有人原本是開服飾店的,提升到三級警戒之後,路上幾乎沒有過客,原本業績就已經很差了,再加上房東不肯減低房租,只能「心一橫」,把店給收了。

有的朋友,則是從事保險業務員的工作。在三級警戒之後,不論是客戶或業務員哪一方,都不敢進行面對面的接觸,再加上這工作原本就沒有底薪,收入平均掉了約一半左右。

有些業務員由於工作資歷較久,手邊還有一些「家底」,能夠讓自己撐上一陣子;但是對於沒有多少「家底」,或是家庭開銷負擔大的業務員來說,有些就真的只能去「客串」一下美食平台的外送員了。

所以在偶爾聯絡時,筆者最常聽到的除了抱怨「疫情害慘了他們」、「不知景氣何時回春」之外,最常被問的問題就是:這個百年難得一見的疫情,就算能在短期順利結束,整個經濟環境都有可能被徹底翻轉。也就是說,未來也許不論在創業或就業上,恐怕都得依新的趨勢而進行佈局才行。

以上這些朋友的疑問及困擾,立刻讓筆者想起了,趁著疫情期間「宅在家」時,所看的一本滿配合「時勢」的新書—《孤獨世紀(The Lonely CenturyComing Together in a World that’s Pulling Apart)》。

該書的作者,是以精準的趨勢預測(曾經確預警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聞名的天才型策略顧問—Noreena Hertz。她對於「孤獨」所下的定義,並非「獨處」,也不僅僅是「感覺失去愛、陪伴、親密感,或是對經常往來對象(伴侶、家人、朋友及鄰居)忽視、無視與缺乏關心,還更包括「缺乏社會及家庭的支持」,以及「在政治及經濟方面遭到孤立」。

簡單來說,這本書裡談到越來越普遍及嚴重的「孤獨」,不但會影響人的健康(憂鬱、各種慢性疾病及重大疾病),也更會因為孤獨所造成的仇恨感,引發反民主的民粹主義當道。

且當每一個人減少與人之間的面對面對話後,溝通及社交能力是會慢慢地被削弱。長此以往,非但會產生「無同理心」的現象,且對於企業來說,當員工都待在家裡上班,雖然能夠減少公司的水電租金等開銷,但卻會挫低員工的向心力。

這本書的完成,剛好是新冠疫情在全球炸開的2020年,台灣的中文翻譯版在今(2021)年3月上市,也剛好趕上4月底之後的國內疫情大爆發,並立刻進入第三級警戒狀態。

所以,書裡面所提到的那種,原本就已經日趨普遍、漫延在各個世代的「孤獨感」,隨著疫情的升溫與大規模的隔離與封城,所產生的問題及影響,自然也更為嚴重。

例如作者Noreena Hertz就寫到:「長達數月的封鎖、自我隔離和保持社交距離,更無可避免地使問題惡化。不分男女老幼、單身已婚、貧富貴賤,無一倖免。全世界的人都感到孤獨、失去連結、感到疏離,我們身在一場全球性的孤獨危機中,不管躲到哪裡,沒有人可以免疫」。

對於關心一般大眾理財規劃問題的筆者來說,社會及政策的問題,只能靠社會群體力量,以及國家的政策,才能夠徹底獲得解決。而個人更關心的,還是從這本書裡提到的孤獨問題中,一般大眾能夠有哪些「商機」或「投資機會」?

筆者認為,這裡所謂的「孤獨商機」有兩大面向,一是「可選擇的投資產業」,另一個則是跟「個人創業、就業」有關。首先在與「孤獨」相關產業的投資商機上,能提供「孤獨者」食、衣、住、行或健康照護的企業,當然受惠最大。其中,「AI機器人」絕對是最重要的長期投資潛力標的。

其實,從鄰國的日本,就可以看出孤獨問題有多嚴重,商機就有多大?日本是全球老化最嚴重的國家,大約有1/4的國人年紀超過65歲。預計到2050年時,將有一半人口會超過65歲。

正因為日本的高齡人口孤獨問題嚴重,再加上長照人力短缺,所以該書引用2018年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有超過80%的日本年長者,表示他們願意使用機器人照護者。而日本的機器人開發,也擁有世界的領導地位。因為,全球有52%的機器人產品,是來自於日本製造商。

而除了AI機器人產業潛力無限外,筆者也看好所有能提供「治療憂鬱或孤獨後遺症(各種慢性或重大疾病)」的健康醫療產業。不論是生產治療憂鬱的「快樂丸」、治療因為孤獨引起體內發炎,可能發展成各種慢性疾病(血栓、心臟病、中風、關節炎、阿茲海默症和癌症)的控制用藥,甚至是生產「孤獨藥(減少孤獨感)」的廠商,相信長期投資都會有不俗的績效表現才是。因為這些藥物的使用,不但隨著高齡人口的增加而提高,且是「一用下去,就幾乎沒有停止的一天」。

當然在與「孤獨」有關的投資上,有些並不是「解決問題」,但卻會加重孤獨的產業,像是企業用來監控工廠內,或在家工作員工工作效率的機器或設備,以及因為在家工作之後,寬頻上網(5G)與網路資安維護的相關產業業績,肯定也會有穩定而長足的成長,同樣也值得讀者參考。

其次在「個人創業或就業」上,不論是提供一個「讓更多孤獨者找到人陪伴的社交場所(也就是1989年,社會學家Ray Oldenburg所創的,不是家,也不是工作場所的「第三場所」)」,以便讓不同社、經背景的常客們,可以在此聚會、互動、建立關係、交換想法及分享觀點;或是「把自己的陪伴租出去」,都是個人面對孤獨商機的重要指引方向。

同樣以日本為例,統計日本有15%的男性老人,可能會長達2週以上,沒有跟任何人交談;有近1/3的年長者,連換個燈泡這等小事,都找不到人可以求助。更不要說日本已經出現滿多高齡犯罪者(書中指出,日本近20年來,65歲以上犯罪者增加3倍,且70%會在5年內再犯),目的除了吃免費牢飯之外,還是想進入監牢中,以便能找到陪伴與關心。

書裡還引用了英、美等國的統計顯示,美國成人中,有3/5自認為很孤獨;有2/3的德國人,認為孤獨是個嚴重問題;在瑞士,2/5的人反應他們有時候、經常或總是感到孤獨;在作者所在的英國,1/8的英國人,連一個可以依靠的親近朋友都沒有。而亞洲、澳洲、南美洲和非洲的相關資料,也同樣令人憂心

看到這裡,就讓筆者想起前幾天,有媒體報導:當萬華茶室遭指是國內防疫第一「破口」、媒體狂獵「萬華阿公玩很大」的同時,年近60的茶室老闆娘,卻道出不為人知「人與人的連結」背後的孤獨老人哀歌這些老人們去萬華茶室,只不過是想找人「講講話」而已(https://www.storm.mg/article/3752386?page=1)。

其實,類似「什麼都不用做」就只是聽付錢的人「說話」而已的工作,在日本不但「見怪不怪」,還可能變成名利雙收的標誌。之前的案例不談,就以號稱「什麼都不做的出租先生」森本祥司為例,他從20186月開始,便在推特上出租「什麼也不做的自己」(https://vitomag.com/culture/tdqna.html)。

他的故事在接受NHK《紀實72小時》節目組採訪之後,他和他的出租業務瞬間成為社會話題,並在兩年內書籍化、漫畫化。去(2020)年春天,東京電視臺還根據他的事蹟,改編成了《什麼都不做的出租先生》短劇。

事實上,花錢找人陪伴,不只是「找人傾訴」,而是有確實的證據顯示,會對個人健康有所助益。就如同在《孤獨世紀》這本書中所述:與他人之間的正向連結,哪怕再短暫,都能為健康帶來顯著益處。好比在充滿壓力的情境下,光是有朋友在場,就能緩和你的生理反應(降低血壓和皮質醇);與所愛的人手牽手,能發揮止痛作用,效果足以媲美止痛藥。更有近期研究指出,就算是與他人保持相對較弱的關係,就能成為有力的屏障,抵禦記譯力喪失和失智症。

當然,與「孤獨」有關的商機,也不全然是解決負面,因孤獨感所導致的問題或困擾。因為,當「一個人」的孤男寡女逐漸增多之下,「享受一個人孤獨」的商機,恐怕也是很可觀的。

根據內政部的資料統計(https://www.ris.gov.tw/app/portal/346),2020年「一人家庭戶數」已經超過304萬戶,比前一年(2019年)增加90多萬戶,幾乎等於「三口之家」的兩倍,甚至也接近「兩人」及「三口」家庭的總和。另外,根據同一資料來源顯示,15歲以上人口約2000萬人,有偶人數約1000萬人,等於是未婚、喪偶或離婚者也將近1000萬人。

由此可見,圍繞著這些「獨自一人」的相關商機肯定會非常龐大。不論是替這些人提供「一對多(多半是開店或創業型態)」,或「一對一」的食、衣、住、行,或甚至是老年照護等服務,都是可以做為創業或就業時的參考方向。

當然,除了自己想創業或就業外,目前在各大行業領薪水的上班族,如果想要替企業擴展業績,如何能在企業的經營範圍,以及孤獨客戶之間找到交集,恐怕也是未來能夠幫企業提高獲利,幫自己升官、加薪的重要關鍵之一吧~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21年6月17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623》動盪的未來勢所難免,理財大眾該有的4大因應重點!

 勞動部在616日,公佈了全台最新無薪假人數,已正式破6000人(https://udn.com/news/story/7238/5537516?from=udn_ch2_menu_v2_main_cate)。事實上,不只是餐飲住宿業景況慘烈,許多「非典型就業者」,或是「無固定底薪工作者」的「薪情」,恐怕也好不到哪裡去。

就以向來是國人薪資排名前幾名的金融業為例,也因為疫情關係、見不著客戶,而由全國金融業工會聯合總會,特地為登錄高達40萬人的保險業務員「請命」,呼籲金管會向行政院爭取保障業務員生活,將紓困專案資格普及全民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5519137)。

這是因為,絕大多數的保險從業人員,雖然長期受僱於固定而單一僱主,但卻是「0底薪」。其收入來源型態,與前面所指「看客人數吃飯」的住宿餐飲業無異。

根據私下了解,保險業務員這段時間受疫情的影響,業績差不多掉了差不多一半。一位資深保險業務員告訴筆者,以她實際接觸各行各業的感想:除了竹科科技業的員工還「笑的出來」外,其他人幾乎都是苦不堪言。這位資深從業人員更悲觀地表示,照目前的發展來看,疫情的影響恐怕會到年底才有可能正式結束。

其實原本,還有不少人樂觀且信誓旦旦地表示,疫情可以在2週之內解決。但沒想到,北部疫情不但立刻升到三級警戒,日期還從原本的614日,延長到28日。

期間,由於大多數國人儘量減少外出,且許多縣市規定餐廳只能外帶,不得內用。所以,特別是以餐廳為主的國內服務業,便遭受到極大的衝擊。許多店家雖然轉為外賣或外送,但都進一步精減人力,導致部分員工開始放無薪假。不過,儘管無薪價衝擊內需及消費,但仍有學者認為更該擔心的,恐怕是非典型工作者的收入歸零,以及疫情延長後的大規模失業潮(https://udn.com/news/story/7238/5528813?from=udn-catelistnews_ch2)。

對於工作收入沒有影響的人(主要是業績較不受影響的,領取固定薪資,且又不會被「減薪」的上班族)來說,真的是很幸運的一件事。至於那些生活上,已經發生問題的人來說,老實講,除了能夠多多注意自己可以領到紓困訊息外,其他就只能儘量開源節流了。

方法之一是:趕快找政府的各項紓困資源,至少讓自己的生活,還能夠支撐下去。另一個則是:趕快靜下心來,盤點自己賺錢的能力到底有多高?還有哪些賺錢能力,在這個市場是具有「高度競爭力」的?

儘管這次的新冠疫情,就算不是「百年難得一見」的「空前」,恐怕也並非「絕後」。且隨著人類對於地球環境的日益破壞,各種天災與人禍,恐怕更會「越來越多」及「越來越凶狠及傷害力大」。

所以筆者認為,不論是現在工作、收入已受到影響,或是目前還保有工作及收入的人,恐怕都該先替未來的自己,擬定好一個「前可攻,退可守」,能夠「應萬變」的因應重點才是。

重點一、不管是天災或人禍,影響的時間將更為長久。唯一能熬過去的,就只有「比誰的家底厚」?未來,緊急預備金至少要準備2年生活費,而不是只有過去標準做法的「半年」。

過去在進行個人理財規劃時,緊急生活預備金的標準期間是「6個月」。但是,從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發展來看,從2020年初開始,到現在幾乎已經超過一年半的時間。所以,「2年」恐怕是疫情過後,未來準備生活緊急預備金的最起碼起跳數字了。

重點二、「斜槓」絕對不是未來工作及收入的最佳保障,重點是個人的賺錢能力有多強?受疫情影響,許多人都想到開始利用不同的「斜槓」,替自己增加收入。

但老實說,它恐怕只是某些人,用來讓自己開班授課獲利的手法之一而已。真正「斜槓」能賺錢者,恐怕還真是不多吶~因為,當一個人的「單一主業」,都無法讓自己填飽肚子的話,再多幾個「斜槓」,恐怕都無濟於事。

更何況,每個人都很公平地擁有一天24小時的時間。就算是鐵打的身體,過多的「斜槓」,非旦不足以讓自己賺更多錢,恐怕也只是讓斜槓者的健康「提早謝幕」而已。

當然,遇到百年難得一見的新冠疫情,為了不讓自己立刻餓肚子,趕緊找到一個收入來源,絕對是正確而恰當的做法。只不過在「救急」之後,每一位工作者都必須回過頭去,思考一下現有的工作內容,未來還有多少「高度被需要性」?

也就是說,不論是現在的工作,或是未來考慮轉行的工作,是否都能在「不受經濟景氣影響」之下,讓自的每月收入穩定、生活獲得一定的溫飽?符合此一標準,才是值得自己持續與堅持下去的工作。至於其他的「斜槓」,只不過是本業行有餘力之外的「錦上添花」,或是培養下一個「主業」的試水溫標的而已。

重點三、「只有錢,才能滾錢」。所以,你所從事的工作,還有你的投資,才是決定你未來財富多寡的重要關鍵。筆者比較相信,與其辛苦「斜槓」,不如靠投資幫忙「以錢賺錢」。

其中的理由,不只是因為「凡工作,都必須有時間與精力的付出」,還更在於:在各國全力噴撒現金之下,唯一能讓資產擴增的方式,就只有「繼續投資」一途。

特別是對於「未來收入有可能因為『後疫情時代』而改變與減少」的人來說,「投資」恐怕是唯一能夠讓收入減少,或是損失「填補」回來的方法之一。

當然,投資是要有方法的。假設一般大眾選錯標的,不但沒法將工作收入減損「賺」回來,還可能讓自己「越投資,資產越少」,提早落入社會的最底層。

儘管自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各種「史上最大投資泡沫出現,市場將會再次出現金融海嘯」的論調,就從來沒有停過。但筆者卻更為堅信:唯有投資,才是決定一個人的未來,能否繼續在這個世界上生存的保障。

理由之一,是因為各國大量撒錢,且又拜金融市場的膨勃發展,讓大量的資金,沒有跑到一般消費品市場,進一步推升消費品的惡性通膨。也正因為金融市場的游資過多,想要讓金融資產持續保值或增值,就只有繼續投資才行。

以上的意思是說:如果一般大眾不繼續投資,將來,就只有等著自己的資產「貶值」的份。所以,筆者不認為現在金融投資市場「不是泡沫」。但問題是:現在不投資,未來資產肯定會貶值。

理由之二是,正因為這世界資金越來越多,泡沫絕對會「不斷出現」及「不斷修正」。所以,「海嘯」級的金融風暴不是不會出現,但投資人唯一能做的,不是遠離投資市場,而是做好長期投資的準備,定期定額的投資。因為,唯有定期定額投資,才有可能降低持有成本並產生獲利,不必擔心單一進場時點會「買到最高點」。

當然,以上「平均攤平本金、提高獲利」的前提是「選對標的」。也就是說,如果投資人只選擇單一股票,或是波動性極高的單一產業或國家,仍會因為「標的選擇錯誤」,而有極大的機率發生「賺不了什麼錢」的結局。

筆者認為,未來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工作或生活的人,不論是投資或工作,除非台灣出口業垮了,都要記住「外熱內凍」這個重要關鍵詞。這是因為以台灣為例,上市、櫃企業72%的營業額,是來自於海外(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10613003636-260410?ctrack=pc_money_headl_p03&chdtv&fbclid=IwAR2qwM6sLF6fUPC_wQyhLGueVNDYtUc3Q96xqF_LN5iLzw8KdM0UaENrNvY)。

在疫情持續維持警戒之下,一定會嚴重影響到內需的市場。其中衝擊最大的,當然是住宿餐飲、觀光休閒、藝術娛樂等行業。儘管目前只是「減班休息的人數變多了」,不過,一旦三級警戒時間拉長,就會對求職市場造成更大的衝擊

筆者認為,未來最適合就業,甚至是投資的產業,將會集中在後疫情時代,受影響最少,且未來具發展潛力的AI、半導體、5G等相關產業。以上相關產業,無論是共同基金或ETF都好,但卻極端不建議直接投資個股。

因為一來,投資個股所需要花的時間、精力更長。除非當事人本業工作太過輕鬆,上班時間還能夠看盤,且下班後一個人在家感覺太無聊;其次,根據筆者長期的觀察,就算個股研究得再精,投資人如果沒有牢靠的內線,或是每天固定看盤,也還是有選錯標的或買賣時點的問題。

所以,筆者比較建議一般大眾,直接投資以上幾大產業類基金或ETF。但,如果不懂得挑選產業或投資標的,筆者誠心建議投資人,就直接選擇整個市場的ETF就好。只是,千萬別去做什麼高槓桿操作的投資標的,像是正、反ETF,或甚至是近來台股相當熱門的「當沖」交易。

重點四、「互助才有人助」,無論大小,所有的「助人」行為,最後一定會回到個人身上。現階段,就算沒有失業或放無薪假,或是業績來源大幅縮減,每一個人多少也能感受到「廣積糧」的重要性。然而,許多個人及家庭,因為受到疫情的影響而暫時沒了工作、失去經濟來源。

但這個社會上,也有不少人在此時,伸出溫暖的手,去協助這些有困難的人。例如有些房東,會主動願意降低或不收房客租金;有些人,則是透過捐款的方式,提供有需要的人,生活上最基本的溫飽。

當然,也許面對許多每天原本就在柴米油鹽,以及水電房租間爭扎的甘苦人,很多人總覺得幫助的心「有餘而力不足」。這個時候,就算手邊沒有多餘的閒錢「可以助人」的人,也可以把自己每日必須進行的消費行為,集中留給受疫情影響最慘重的店家。

這裡的「盡自己的力量勉力消費」,不只是因為店家的東西好吃,或是早已是排隊人氣名店,而是因為老闆及員工做生意認真、努力、童叟無欺、對環境友善,平日樂善號施,值得持續生存下去。

簡而言之,這個世界不屬於單一個人,而是由普羅大眾所共有。唯有眾人齊心協力互相幫助,這個社會才能繼續走得下去,每一個人也才有光明的未來。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