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1年4月8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613》個人的需求與利益,才是每一個投資理財決策的重點

 清明連假期間,筆者看到一則有關「第六回合生命表對於壽險保費是否降價」的新聞(https://udn.com/news/story/7239/5365948?from=udn-catelistnews_ch2)。不看還好,一看就覺得心中有些想法「不吐不快」。

話說金管會保險局副局長王麗惠說,降價三成是指純保費(死差),但實際商品保費需綜合考量預定發生率、預定利率及預定費用率等因素,回歸各公司的商品策略、設計型態及保障範圍等。意謂若未來業者調高附加費用率,或是調整保單預定利率,最終民眾保費也有可能不動。

新聞中還報導:「至於醫療險部分,則業界多一致認為會大漲一成左右。業者說,因國人平均壽命延長,年紀愈大、罹病率會增加,使用醫療理賠拉高,反會拉高醫療險保費,如手術醫療、住院醫療、或是重大疾病險等,市場已喊出至少有10%的漲幅」。

看到這裡,一般大眾不覺得這種「降價還要再考慮,漲價漲的理所當然」的場景,時常在身旁周圍發生嗎?就跟進口物品一樣,台幣升值,廠商就推說有各種成本要付;台幣貶值時,就順勢跟著漲價。反正,一般大眾永遠都別想佔到廠商什麼便宜!

事實上,筆者在之前的《「我是有錢人」迷思610》小心「聰明反被聰明誤」專欄(https://fund.udn.com/fund/story/7488/5326875)中,就曾再三提醒理財大眾,要特別對於金融機構的各種「可以佔盡業者便宜的行銷手法」心生警惕。然而,言者諄諄,聽者似乎依舊藐藐。

因為這則新聞,又讓筆者想起上個星期,有一篇「某壽險業者終身醫療險,主打健康回饋金」的報導。老實說,過去也有幾張醫療險,特別強調附有「健康無理賠回饋金」的設計。所以在一開始,個人也不覺得這張保單有啥「奇特」之處。

但是,經由一位資深保經公司高階主管的提醒,筆者才終於恍然大悟:這類保單不過是壽險公司,為了因應高資產階級「只想買儲蓄險」的心裡,但又不能違逆金管會「嚴格管控壽險公司銷售儲蓄險」之下,只能繞個彎子,用「附贈醫療給付」的方式,來銷售的一張儲蓄險保單。

根據一位資深的保經公司副總表示,這張保單之所以在銀行大賣,是因為銀行有非常多高資產客戶。再加上這張保單又訴求「買一張儲蓄險,再奉送醫療給付」,自然很得高資產族群的歡心。

更何況,過去民眾要買「帳戶型終身醫療險」時,身故時所領金額,還要扣掉過去所請領的理賠金。這張保單在身故或到達99歲時,還可以「不用扣除已領醫療給付」,而領回「總繳保費」。

而除了「年年還本」,以及「身故及祝壽金不用扣除已領醫療給付」的優勢外,會買這種保單的有錢人,最為看重的就是「稅負方面的優勢」。因為首先,「無理賠回饋保險金」沒有「利息收入要列入個人綜所稅」,以及「課徵健保補充保費」的問題。

其次,這種保單在被保險人身故後,相關理賠金不用計入被保險人遺產中,只有可能會有「最低稅負制」的問題(但一般只要資產低於1億元,就不用太擔心會被課最低稅負制的問題)。

從以上幾點看來,似乎保戶「佔盡」了保險公司的便宜。那麼世界上,真的有那麼好康的事情嗎?不要忘了,以「營利」為第一要務的保險公司,算盤鐵定是打的比保戶還要精的。

依照這幾張「買年年還本儲蓄險附贈醫療保障」保單的條款來看,以「無理賠回饋保險金依年繳應繳保費總額X0.8%」來看,只要保險公司資金運用的報酬率大於0.8%,幾乎就可以說是「無本生意」。

事實上,目前除了少數幾家資金太多,很難放款出去的金融機構外,各銀行一年期定存利率,至少都有0.8%起跳(https://davidhuang1219.pixnet.net/blog/post/92813709#一年固定)。甚至,0.85%者也比比皆是。更何況,由於壽險公司在資金運用靈活度上,又比銀行要高,所以,要獲得1%或1.3%以上的年複利報酬率,可以說是「蛋糕一片(a piece of cake)」。

當然,讀者也會反駁:「這張保單所附贈的醫療保障,並不只有每日住院日額5倍的給付,還有包括重大疾病、住院及門診手術等保險金。所以對於保戶來說,還是非常有可能會賺到的」。

這話是不錯,但筆者有3點理由可以回應。首先,不論是重大疾病、住院及門診手術的理賠金額,與年繳保費相比都實在是「小巫見大巫」。就以40歲男性,投保「住院日額1000元」為例,表訂的年繳保費就高達27萬多元(終身只給付一次30萬元的重大疾病保險金、每年住院及門診手數採定額給付1.5萬元及3000元,且門診手術每年最多給付10次。想想看能夠年繳近30萬元保費的有錢人,還會在乎那比例少的可憐的各種保險理賠金嗎)。

就算這位保戶實際住院,且住院日額給付將「乘以5倍(也就是每日給付5000元)」,但由於「無理賠回饋保險金」領取的前提是「未住院」,所以,可能多數被保險人,寧可選擇這種類似「年年還本」的保險金,而不會在意那「一天住院可領5000元」的住院日額保險金。

其次,保險公司早就「吃」定了有錢人,最懂得養身及照顧自己的身體健康,實際「出險」的情形不多(不相信此一論點的讀者,可以參考這本由美國Boston大學公衛學院院長—Sandro Galea所寫的書: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8222)。正因為如此,再加上有錢人的時間最為寶貴,使得這些超有錢的保戶,真正會長天期住院的機率,可以說是非常之低,讓保險公司不必太擔心「出險」的高風險。

最後,就算被保險人還有申請理賠,但保險公司已對這張保單,設定了多層的「防護」機制,以避免損失出現「大幅」度失控,或者公司無法負擔的情形。

以某張保單為例,就設有「每日住院日額最高投保上限是1000元」、「每日住院日額、門診及住院手術理賠金也有最高2500萬元的給付上限,以及「要保人辦理減額繳清時,每日住院日額、門診及住院手術理賠金,2500萬元上限也將同幅減少」等「規定」。簡單來說就是:保戶就算想多買,保險公司還不願意賣。

就算在投保的前幾年,依照「應繳年繳保費計算」的「無理賠回饋保險金」較低,但對於擔心自身風險的保險公司來說,大不了在保戶投保前幾年,用部分利息幫保戶買幾年的定期醫療險,cover前幾年無理賠回饋金低於住院給付金額差距就好。

更何況據了解,過去保戶如果要買「住院日額5000元」的終身醫療險,年繳保費差不多是10萬元左右。保險公司賣這張年繳保費高達近30萬元的「類儲蓄險」,又想要提供被保險人一定的醫療保障,鐵定也有一定的「保費繳費差距」,可以用來幫被保險人,購買一張醫療險,來轉移保險公司自己的風險。

筆者大概初步估算了一下,假使保險公司的資金運用報酬率有1.3%,等於保險公司是拿保戶所繳的年繳保費,分別買一張「年領總繳保費0.8%」的儲蓄險,以及一張給付陽春一些的終身醫療險。假設保險公司買的是保費更便宜的「定期醫療險」,等於保險公司中間又再賺上一筆保費差額。

就以本文所提到的這檔商品為例,保戶所繳的保費,絕對要比「自己存銀行定存+投保定期醫療險」的總費用還多;至於每年獲得的,卻是可能連銀行定存利率還不到的收益(目前各家壽險公司「健康無理賠保險金」的計算方式,都是「年繳保費X0.8%」)。唯一「享有」的,只有「利息收入不課個人綜所稅、健保補充保費」及「身故後的理賠金不計入被保險人遺產中」等好處。

但民眾可得想想,由於這類保單都有「最高投保上限」。以前面提到的那張保單為例,40歲男性年繳保費27萬多元,每年領取年繳保費的0.8%,第10年之後才「年領2.2萬多元(金額遠低於「個人綜所稅每年利息27萬免稅額」,且剛好過每筆健保補充保費計算基礎的2萬元而已)」。另外,就算想要節遺產稅,不用計入被保險人遺產的金額,也不過是「10年總繳保費」的275萬多元而已。

這樣算來算去,保戶真的有賺到多少「比銀行定存利息還高的收益」?又或者能夠「省下多少稅金」嗎?如果都沒有,這樣的投資理財決策,又有何重要意義可言?

筆者真心建議聰明的理財大眾,未來在做任何的投資理財決策之前,都能保持冷靜的頭腦。因為,個人的需求與利益,才是每一個投資理財決策的核心重點,絕對不是隨便跟著搶搭商品銷售熱潮,或是替他人「創造業績」。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21年4月1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612》投資理財是整體規劃,絕不能只比費用高低!

 上週,有幾位網友看了網路上,對於某張新上市投資型保單的「評論」文章,就轉貼網址來詢問筆者的看法。簡單來說,這兩篇文章最大的重點是:投資型保單(特別是類全委保單)要抽很高的解約費用及代操費用,完全不如直接投資基金或ETF

在陳述個人的看法前,筆者想先跟讀者們「交個底」—個人完全不支持為了私利,而向客戶銷售不適當商品的黑心業務員,也同時贊同「保險的各項費用率很高」,以及「保險就該回歸保障」的核心價值。

但是,筆者倒想建議有心做好此生理財規劃的民眾:假設永遠都會「比費用率高低」,而不仔細了解自己投資了什麼?或是「所買的投資工具,是否符合自己理財需求」,那麼,這一輩子恐怕都難以達到既定的理財目標。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金融業在世界各國,都是被高度監理的產業。所有銷售給一般大眾商品的文宣品,都必須詳細交待相關的費用及風險揭露等資訊。在這樣的前提之下,投資人當然可以在同一類型標的中,找到費用率最低的標的。

只要每一位投資人夠認真,把包括基金或保險在內的各種金融商品DM,拿出來仔細閱讀一下,就可以輕易做出「費用率高低」的比較。但是,每一種投資工具,都有不同的費用率。且更重要的是,每一種理財工具的「優勢」及「功能」各有差異,再加上每一個人對於不同金融品的專業度及熟悉度不同,個人理財需求也不同。所以,筆者想在此提醒一般眾以下5大重點:

重點一、「費用率低」只是挑選標的的重要依據「之一」,但絕對不是「唯一」。這是因為理財大眾在進行任何投資理財決策前,最好要有以下3大考量:

1.理財目的與投資期間,必須與相對應的金融商品配合。筆者在之前的專欄中,曾經不只一次提到:一般人在選擇投資理財商品時,永遠不能只比費用率,而必須視個人不同理財目標的階段性需求而定。

也就是說,投資理財商品的選擇,永遠沒有一個制式化,適合每一個人的標準答案,而只有隨著每一個人的不同階段需求而變換。在某些人看來,利潤薄到不行的工具,可能就是某些人「不得不」的選項。

例如10年後要創業及買房,這筆自備款及創業基金是絕對不容打折的,既定的時間也不能延後,那麼,民眾最該優先考量的,絕對不會是「收益極大化」,而是「在目標期間內『保本兼保息』」,以免10年後理財目標落空或縮水。

當然相對的,假設民眾是進行長期的退休規劃,期間可能長達2030年。由於存退休金的人還有工作,還有承擔虧損風險的能力。所以,特別是在現今低利率環境下,是可以在「可忍受的風險範圍內」,選擇「獲利極大化」的標的(當然,兩者必需同時考量,不是只有「獲利極大化」而已)。

2.除了參考個人對於風險的忍受程度外,還要包括投資專業度,以及對商品的了解程度。以近來媒體熱衷報導的投資台股為例,雖然各媒體上常見所謂的「投資達人」成功故事。但是,一般散戶可以捫心自問一下:這麼多年來,自己的投資績效到底如何?

假設自己每天光是公事就忙不完,沒有多少看盤、盯盤的時間,儘管基金或ETF要抽取一定的手續費及管理費,選擇各個委由專家「代操」的基金或ETF,就是民眾不得不的最佳選擇。

筆者並不否認,在國內2300萬云云眾生之中,總是會有不少位「投資達人」,其投資績效「非常優異」。但是,那畢竟是少數中的少數。而當絕大多數散戶的操作績效,並沒有辦法「贏過專家」時,一般大眾也真的不要想在投資領域,存有太多「人定勝天」的錯誤迷思才好。

3.參考金融商品的其他附加好處。這裡所謂的「好處」,當然還有包括「保本、保息」,以及資產較多者的「節稅」等考量。舉例來說,儘管目前市場利息很低,仍有人心甘情願選擇銀行定存或儲蓄險。

假設投資理財世界,一切比的都是「費用率最低」及「報酬率最高」,至少在長期市場低利率之下,銀行定存及儲蓄險這兩種商品,應該早就從這市場消失才對。但實際上並沒有。

究其原因,不是持有者不知道這兩種商品「報酬率低的可憐」,而是民眾心裡考量的,是擺在「資金安穩性」及「節稅」這兩大考量之上。環顧目前市場的各種金融投資工具,不論是再會賺錢的基金或ETF,能夠提供固定配息的月配息基金,利息收入都免不了被列入個人綜所稅「利息收入」之列,並且在單筆超過2萬元時,還要再被課一筆健保補充保費;如果當事人在累積財富的期間中不幸身故,所有累積資產都必須被列入個人遺產中計算。

重點二、「看不見的隱形成本」還比「看得見的費用」還關鍵。也就是說,投資人除了立即可見的費用外,還要更加注意「隱藏成本」。就以「0前收費用」的金融商品為例,投資人以為自己一毛錢都不用支付嗎?

民眾在投資這類商品之初,也許資金可以100%進行投資,但是,這類「後收型」商品所伴隨的,卻是其他一般大眾難以發現的「隱藏成本」。其中最主要是「前幾年的高解約費用」,以及「內含管理費」。而所謂的「免費的最貴」,正是這個道理。

也許有投資人說:「後收費用雖高,但至少期初投資金額是100%,且只要我忍住前幾年不解約,金融機構就完全佔不到我任何便宜」?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投資人在前幾年「被迫忍住不賣」的意思,就等於「資金要idle(閒置)在標的上多年而動彈不得」。假設投資後標的淨值不斷下跌,投資人鐵定損失掉「轉投資其他標的獲利」的機會。

更何況,不管是基金或保單,發行總有一定的成本存在。「0前收費用」不代表發行機構全是「吃素的」,不賺投資人任何一毛錢,鐵定會在內含的管理費上「賺回來」。

再以自己直接投資海外為例,特別是美股ETF的管理費是很低,但,投資人有考慮過每次換匯的成本、匯率的損失,以及日後解約等時間成本嗎?更重要的是,一旦發生什麼投資糾紛,有多少國人有那「嚇嚇叫」的外語能力及「美國時間」,與國外金融機構在海外的法庭「據理力爭」與打官司呢?

重點三、投資不是「恆久不換」,也不是「有賺就跑」。由於新投資都有一定的成本,所以,原本已經投資獲利的標的沒有必要(例如投資前景並未改變,或是尚未達到原先所設定的停利標準),就真的不宜「輕舉妄動」,還是乖乖繼續投資為上。

就算投資人想要及早「落袋為安」,但也最好謹守「獲利擺放到另一個保本、保息的戶頭裡」,以及「原投資繼續(例如持續定期定額扣款投資)」兩大原則。

重點四、投資人千算萬算,別想算得過金融機構。理論上,不同金融工具的成本不同,向客戶所收取的費用多寡也有差異。但當同一類別的金融商品費用率不一樣時,低費率的標的,有可能是真的「佛心來著」,但也很有可能是將費用,藏在某個並非顯而易見的地方。

所以,投資人真的不必太早就一廂情願地,相信自己絕對可以「賺贏金融機構」(拿到最低的費用)。相關細節,請見筆者之前的專欄—《「我是有錢人」迷思610》小心「聰明反被聰明誤」(https://fund.udn.com/fund/story/7488/5326875)。

重點五、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一直以來,筆者都會遇到不少投資人大罵業務員「只知道賺佣金,盡賣一些黑心商品給自己」。對於這些抱怨與忿怒,個人總會奉勸他們「黑心業務員必有嚴重的業力,日後必須自行承擔相關的果報。但是,每一個人都該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因此,一定要對自己的理財目標,有一個清楚而明確的『定見』才是」。

不要忘了:所有的銷售人員優先想到的,絕大多數是先讓自己糊口的佣金,而不會100%是客戶的利益。至於所謂「網路上的投資達人們」,多半是從單一投資的角度,極少會從全方位的理財規劃視角切入,當然更不會比一般大眾更了解你自己。所以,一旦理財大眾不在乎自己的錢,那就更沒有人會在乎你(妳)了!

最後回到文章開頭網友的問題,筆者想在此做一個簡單的結論:假設想純從「費用成本最低」來考慮,對於只愛買單一基金或ETF的投資人來說,直接去投信公司申購,可能還有機會享有「終身零手續費」的優惠,也不會被多扣一筆「銀行信託管理費」。

但是,假設投資基金及ETF項目多,卻不願意被銀行理專,三不五時地慫恿轉換投資標的(每買賣一次,就會多收一筆申購及贖回費用),那麼,雖然變額年金險要被課一筆保單費用,卻可以讓投資人每年,享有「至少轉換4-6次(有的甚至可高達12次)的免轉換費用」的優惠。

再者,如果不希望所投資(累積)的資產,萬一自己不幸身故,全都被列入遺產中,無法享有「節稅」的可能(請注意嘍,筆者沒有在此把話「說死」,只說「有節稅可能」。但是,如果民眾是投資一般基金,鐵定100%是沒有任何節稅空間的。

又如果是海外的資產,不但可能被課的稅金更多,何年何月能夠拿到錢,恐怕都還是未定之數),雖然壽險都有一定的保險成本(採用「自然費率」的變額萬能壽險,高齡保戶的成本還更高),當事人在「兩相權衡」之下,恐怕「選擇購買保單(在此,不一定是變額(萬能)壽險,也可以是傳統壽險)」的決定,才會是對自己「最有利的」。

筆者想再一次重複叮嚀:正如同選擇投資工具,「不能單看投報率最高,還要參考風險高低」一樣,一般大眾在選擇任何一個工具時,除了報酬率、風險及與個人匹配性之外,必須參考很多指標,才能挑出最適合自己的標的!

假設不知道自己的理財目標及需求,心中又沒有任何理財規劃的正確知識與定見,輕易相信不同「專家」的看法時,恐怕只有可能讓自己的理財目標,與現實狀況「越離越遠」。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21年3月25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611》「投資不設限」,才越有可能「獲利極大化」!

 前幾天,筆者參加了元大人壽,推出首張類全委投資型保單的記者會(https://udn.com/news/story/7239/5335433)。據了解,這張元大人壽委託元大投信代操的投資帳戶,將特別著重「優質台股基金」與「不設股債比限制」的操作策略。

會中,筆者碰到一些媒體老朋友,就聊到了以上「不設股債比限制」操作策略,所衍生出的「退休規劃該不該全部持有股票」,或是「該不該冒極高的風險」等問題。

其實,會有這樣想法的人,並不是只有這位媒體同業。過往,筆者就常遇到許多讀者相同的提問。然而,退休規劃時大幅拉高持有股票比重,就一定是冒了極大的風險嗎?

筆者並不這麼想,並且認為這幾年來,整體投資市場與投資理論,已經產生了天差地別的變化。其中最大的差異,就在於「市場利率持續走低(請見下圖)」。且更重要的是「標的風險大小的區別,已經不分股票或債券了」。

 

圖、美國長短債券走勢圖:

資料來源:https://www.macromicro.me/charts/2609/mei-guo-zhang-duan-zhai-quan-zou-shi-tu

 

簡單來說,現在的金融投資市場,已經跟早期(例如二、三十年前)的投資環境「大不相同」。過往,股票與債券就代表兩種投資的極端—股票波動性大、風險高,但報酬率也高;債券波度性小、風險低,報酬率也低。

所以,如果是二、三十年前的投資人,債券的角色只有兩種:一是在資產配置組合之中,擔任「降低資產大幅波動的風險」,同時可以「提高穩定收益」;另一種,則是在股市進入空頭之際,穩定收益的特性,可以讓持有債券部位者享有一定的獲利。

然而時至今日,股票與債券「表現相反」的現象早已不復存在。甚至,傳統投資學中對於「股票」與「債券」的「報酬」、「波動」及「風險」的敘述,也早就天差地別。

如今,投資人甚至可以輕易在過往,被歸類為「高波動、高風險、高報酬」的各個股票中,找出「風險不見得比債券高,但報酬率卻依舊亮眼」的標的(例如現在許多被投資人,所長期持有的高殖利率股票);也同樣可以在往昔,被歸類在「低波動、低風險與穩定報酬」的各個債券中,看到「報酬率不如高殖利率股票亮眼,但波動及風險完全不輸,或甚至更高於股票」的債券標的。

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100%或極力拉高持股,真的能適合用在退休規劃當中嗎?對此,筆者想與所有憂心退休大計的民眾,一同分享的重點是:當市場利率持續維持低檔之際,投資人不追求較高報酬率,真的就很難達到理財目標。

事實上,由於退休時間還早,才更宜以「積極獲利」為投資決策的「主軸」。以現下的市場趨勢來看,投資人選擇以股票投資為優先的標的,也才能用「較為省力的方式,快速累積到滿意的退休金(請見筆者「《「我是有錢人」迷思5982大方向,自己的退休自己救(https://fund.udn.com/fund/story/7488/5099982)」的專欄)」。

特別是如果理財大眾,還在標的選擇上「綁手綁腳」,未來恐怕是很難達到理財目標的。就像筆者之前在「《「我是有錢人」迷思607》「好享退」專案的基金績效,為何落後台股大盤及0050的專欄(https://fund.udn.com/fund/story/7488/5276369)中,就曾再三提及:許多原本立意良好的投資標的,就是因為「先天上」的限制,造成績效難以亮麗。

筆者那時就以9檔「好享退」組合式基金為例指出,它們在成立之初,就已經決定了它的績效表現。因為,如果讀者仔細了解新聞中9檔基金的資產配置,就可以發現一個事實:投資在股票比重高的組合式基金,績效表現就會大幅領先「股債各半」,或甚至是「債多股少」的標的。

這樣的規則能夠讓投資人容易理解:為什麼當股票市場好時,許多(股債)平衡型,或是「保守型(以債券投資為主)」的投資標的,績效表現會落後大盤非常多。

但是,回到整個基金或ETF的投資,目前投資人遇到的最大「難處」是:許多投資操作的遊戲規則,在商品推出之際就已確定。這樣的好處是:方便投資人了解自己的預期報酬率,並且得以容易比較兩個同類型基金的績效表現優劣。

所以可以這麼說,想要安穩退休民眾所面臨的最大困境,已經不是「選不選擇股票」的問題,而是「不靈活調整股、債比的配置(例如提高較高報酬率的股票投資比重),恐怕真的就很難達成設定的退休金目標」。

聽到這樣的建議,投資人可能第一個會產生疑問:「如果拉高股市投資比重,我的退休金虧掉了該怎麼辦」?筆者認為這個問題的答案,並不是「少投資股票,或是投資策略變保守」就能夠解決問題的,而是投資人,必須特別注重以下的原則與大方向:

首先,投資標的或工具的選擇,必須同時兼顧「較高報酬率」,以及「較低,或個人所能忍受的風險」兩項標準。筆者認為,報酬率、波動率與風險要一起看,絕對不能偏重其中某一個。

特別是「投資」本身,並沒有對錯或正確與否之分。只要投資標的能夠在投資人的投資專業,以及所能忍受的風險範圍之內,獲取到最大的報酬率,那麼,它就是值得投資的標的。也就是說,不是說「提高報酬率」,投資人就可以完全不顧標的的風險及波動性。

其次,選擇標的時,「特性」的重要性,永遠優於「身份」,且應該要「視情況而動態調整」。投資人在進行退休規劃標的選擇時,該注意的不是它的「身份」是股票或債券,而應該是它的「波動率」、「風險性」與「報酬率」之間的關係。

也就是說,投資人永遠要選的,是那個「報酬率較高,但風險及波動率在自己能忍受範圍內」的標的,且要隨著市場變化而進行調整。最好不要「永遠」將退休規劃的資產組合,進行嚴格且毫無彈性的「股」、「債」比限制。

再者,能不能100%投資股票的重點,完全在於個人專業度。過去,「資產配置」的觀念為何如此重要,就是因為一般大眾因為專業度,以及資訊上的落差等因素,很難做到「只要單押某一投資標的,就可以達到『每次賺錢、從不賠錢』」的境界。

且很重要的是:由於市場經濟與金融狀況隨時在變,所謂的「資產配置」,有時也真的需要跟著進行比例上的調整。只不過,這恐怕不是一般對於國內、外經濟與金融情勢不了解的民眾,能夠輕易做到的功夫。

這個時候,相對於一般投資大眾,只有平日深入研究全球經濟、金融與產業變化的專業投資機構,才更有能力知道「何時股市前景看好,值得重押在股票;何時股市前景不佳,應該拉高持有債券的比重」。

筆者的意思,不是要每一位理財大眾,通通要「委託專家代操」,而是當有正職的民眾,沒有太多時間與精力能夠花在研究個股,甚至連全球政治、經濟與金融情勢,都難以涉獵之際,把錢交給專家代操,恐怕才是避免自己因為「誤判情勢」而遭致虧損的最佳決定。

最後,定期定額投資,才能避免「買到最高點」。也許投資人還會心生疑問:在目前台股大盤已經23.45的本益比(此為2月份資料,請見:https://www.twse.com.tw/zh/statistics/statisticsList?type=04&subType=220)之下,現在選擇進場不會「套牢在高檔」嗎?

對此,筆者的建議永遠都是:只要能夠確認「市場長期向上(走)」,投資人只要透過「定期定額」的方式,永遠都不必太過擔心「買到最貴價格」的問題。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21年3月18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610》小心「聰明反被聰明誤」

 前幾天,同是媒體老友,也是正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的羅際夫,邀我下週三(24日)上他主持的「財經早知道」節目,談談最近有媒體報導,宏泰人壽原本要大幅調漲,後來又公告說「不漲」的「薰衣草醫療保險附約」新聞。

在進入正題之前,先說這張保單賣得「嚇嚇叫」的原因。據了解,它是國內「每日病房差額」與「雜費」,可以合在一起計算的「唯二」保單。這對保戶有啥好處?那就要從過去多數保單的實際做法開始談起。

之前,絕大多數實支實付型住院醫療險,都有「每日病房費用差額」及「雜費」兩項「限額給付」(有的還拆出「手術給付」)。這樣的缺點是:如果保戶當次住院,沒有動任何手術及雜費支出,卻住了很貴的病房,除非所買保單的「每日病房差額」非常高,不然,全都難以獲得給付。

但這張保單的優點就在於:不管保戶哪一項住院醫療費用較高,都能在一定限額內「實支實付」。這也是為什麼保戶明明沒有其他花費,但去住了每日要價非常高的病房,也同樣能夠獲得全額理賠的重要原因。

根據媒體的報導,這張保單在短短兩年內,就熱銷了14萬張保單。但保險公司卻發現,這張保單25-34歲的理賠率,卻超乎預期地高。所以,公司不但在2月底,停賣了這張保單,且公告自322日起,調漲原本舊保戶的保費。

據媒體報導,保險公司保費漲幅最高的年齡層,男性全都落在最低計畫一、計畫二的30-43歲;女性則集中在計劃一、二的25-29歲。而且,幅度最少都有105%到178%之高。

之後,由於保戶的「抗議」,再加上金管會的「關切」,保險公司便在33日宣佈「今年不漲保費了」。之後,金管會保險局也因為近半年,一連串的「烏龍保單」事件(例如:2020年底陸續停賣的失能險、台灣產險的「防疫保單」,以及這一次的薰衣草醫療保險附約),未來極有可能因為費率計算錯誤,或是損失率低估,而造成保險公司更大的財務風險,便先祭出「防烏龍保單6大措施(https://ctee.com.tw/news/insurance/425881.html)」。

言歸正傳,也許是因為網路資訊爆炸的影響,國人現在投資或購買任何金融商品時,部分業務員常常會用「高CP值」及「我沒賺你(妳)錢或退佣金」這樣的行銷話術,來吸引民眾的購買。

然而,儘管網路資訊眾多,卻也有更多「假消息」蒙混其中,讓一般沒有堅實專業知識的大眾難以分辨。特別是當理專、業務員及投資理財大眾,個個都眾口鑠金地大加讚揚「高CP值金融商品」時,筆者最想表達的是:

首先,許多金融商品嚴格來說,根本無從「公平比較」。一般非耐久性消費商品(例如洗髮精),或許可以用每cc售價進行比較。但如果把品質、內容的項目加進去,恐怕就難以公平比較了),那就更不要說一些看不著、摸不到,又難以預期未來的金融投資商品,有誰能夠有那「真本事」,把不同基礎的「內容」,拿來「100%公平比較」?

以基金為例,投資在同樣市場及產業的標的,也許是可以拿來一起比較。但是,對於給付內容可能天差地別的各種健康險為例,它們能拿來很公平地比較嗎?最多、最多,比較者只能陳列出相近商品的「差異性」,而沒辦法直接告訴保戶:哪一張保單是CP值最高的。

就以前面提到的薰衣草保單為例,雖然它有「病房費用與雜費合一」的一大優勢,但卻有「手術227」的限制,也就是對於手術理賠的定義,就只限於「全民健康保險醫療費用支付標準第二部(西醫)、第二章(特定診療)、第七節(手術)」中的項目。也就是說,當保戶選擇一些新式的自費手術,這張保單是不會進行任何給付的。

看到這裡,讀者應該能夠充份體會到,筆者一直強調的「世間之事,有一好,卻不會有二好」論點。因為現實的情況是:這個市場上,絕對沒有一張給付項目及金額最多、核保及理賠最寬鬆,以及同一性別、年齡、保額的年繳保費最低的「宇宙無敵超級大神單」。保戶只不過是在有限的預算、各個保險公司不同的保單條款定義及投保規則限制之下,能夠買到「最能符合個人風險需求」的保單組合而已。

其次,投資理財大眾根本不可能「賺到金融機構的錢」。所有金融機構都是營利事業,它們既不是慈善事業,也不是公益事業。它們經營的最大及唯一的目標就是「賺錢」。正所謂「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賠錢的生意沒人做」。

所以,當一心只想賺客戶佣金的理專或業務員,告訴讀者「某某商品非常好康、100%可以幫你賺錢」,且讀者還信以為真時,筆者只能說,你(妳)就算不是「盤子」,也絕對是「笨蛋」。最終都不可能了解,在沾沾自喜「賺到」之際,自己早就被對方給「賣」了。

為什麼筆者會這麼說?就以這次新聞的熱點薰衣草保單為例,據筆者私下與保經公司業務員接觸後的了解是:有一些保經公司業務員,就極力慫恿投保保戶在住院時,特別選擇住一天要價23萬元的總統級病房。最後,保險公司理賠率高、賠怕了,就只能回過頭來「調漲保費」及「停賣」。

也許讀者會心生不滿地說:「保戶住好一點的病房,何錯之有」?當然,這是病患的選擇,並無所謂對錯。但是,從「保險是保戶『無法承受費用支出』的損失填補」角度來看,這種「刻意選擇住豪華總統級病房」的做法,恐怕也有非常大的「可評論」空間吧~

也許讀者又會抗議:「這樣太不公平的吧,保險公司本就該誠實精算保費,把各種賠率都計算進去,憑什麼因為保險公司事前精算不準,事後還來調漲我的保費」?

這話是沒有錯,筆者原來也是這麼想的。因為過去筆者在跑新聞時,是曾經見過幾張真正的「烏龍保單」,就是因為「費率精算錯誤」而停賣。但是,個人為此特別採訪了政大風管所彭金隆教授的說法,他說有關於健康險的各種「賠率」,根本沒有精準確實的「過往數字」可言。

也就是說,由於保險公司完全沒有過去正確的賠率,做為保費精算的基礎。所以,當有越來越多業務員「慫恿」保戶,大量使用昂貴醫療費用並申請理賠時,保險公司的損率想「不飆升」也難。

事實上,過去不只是基金或保險,才有「事後調漲管理費、保險費率、停賣,或是修改規則」的情形。以信用卡現金回饋為例,才剛過完年,就有多家過去被捧為「可無腦刷卡」的「神卡」,都紛紛縮減信用卡的回饋標準(https://www.cardu.com.tw/news/detail.php?42745)。這些不斷發生的案例,難道民眾都刻意「選擇遺忘」嗎?

再者,業務員說「沒賺佣金」,是真的嗎?特別是金融商品不同於一般一次性消費商品,它有非常長的「售後保固期」。這些售後服務,不就來自於保戶或投資人支出費用中的佣金收入嗎?

筆者過去曾聽聞一位,在保經公司任職的老經驗業務員表示,她就見過幾位,專門賣便宜罐頭保單組合的業務員。剛開始時,業務量真的是「滿到爆」,天天轉介客戶收個不停。但過了幾年,這些業務員就全「退出市場」了。

這位朋友很疑惑地問:既然生意蒸蒸日上,為何又不做了呢?原因就在於:沒有哪個保戶不生個病、住個院,或是申請個理賠的。但是,由於原本的保單佣金都很低,當客戶量少時,服務還能夠維持;不過,一旦客戶量非常多時,他一個人就算有著三頭六臂,也根本「服務不來」。既然賺夠了錢,業務員當然就只有退出市場了。

也許保戶會認為,就算原本業務員中途離職,自己也可以直接透過保險公司申請理賠。話是不錯,但不要說申請醫療理賠,有很多「專業眉角」存在(非常多保險務員,選擇不賣健康險,就是因為這一層原因),就算是更改地址這樣最簡單的契約變更,也一樣可能會成為「保單家數眾多」保戶的一大困擾。

相信許多讀者,都有聽過「免費的最貴」這一句話。假設一般大眾深深理解此句的意涵,又如何能輕易相信業務員「高CP值」與「不賺佣金」的說法呢?

也許,有些業務員會反駁:「我推薦客戶買便宜手續費及高CP值保單,也沒有讓客戶『虧錢』。甚至,他們還是一樣『有賺到錢』,我又何錯之有」?對此,筆者建議一般大眾在「實際買單」之前,可從以下三個面向或角度,來思考銷售人員的這些酷炫話術是否值得相信?

首先是「隱形成本」。一般投資理財大眾常以為的「免費好康」,金融機構其實會從投資人看不見的地方(隱形成本),再把錢給「賺回來」。其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各種所謂「免手續費」的「後收型」金融商品。

一般來說,金融商品的前收費用,多半是用來支付銷售通路的各項費用(最主要是佣金)。但在「0前收費用」的包裝下,這類商品就衍生出「投資人能夠100%把錢,先拿去投資賺錢,等出場或提前出場時,才再來支付相關費用」的最佳行銷話術。

但是,民眾難道都不會覺得疑惑嗎?幫忙銷售這些金融商品的金融機構,都是「佛心來著」,免費幫忙其他金融機構銷售金融商品嗎?不但沒有,最近聽許多投信與保險公司的高層私下表示,這些「中間銷售商」不但有收佣金,而且還「越要越高」。

而除了中間銷售商要賺錢外,發行金融商品的金融機構,難道就是「吃素」的嗎?當然也不是。那麼,在「0前收費用」之下,既要給「中間商一部分佣金」,自己也要「賺錢」、不能「白做工而賠錢」時,收入要從哪裡來呢?當然就是來自於投資人,通常看不到的「隱形成本」裡。以基金為例,就是所謂的「內含管理費」。

且一般大眾不要忘了,這筆管理費不是像「前收費用」一樣,就算看起來不低,但也只不過是「收一年或前面幾年」而已。這筆內含的管理費,可是「年年收」、「月月收」、「日日收」,一直收到投資人哪天不想再投資了才會停止。如此一來,投資人省下那「一次或幾次性」的「前收費用」,卻得支付「天長地久」的隱形(內含)費用,真的是「有賺到」嗎?

筆者並不是說,「金融機構收管理費用」這件事是錯的,因為企業存在的前提就是「獲利」。個人只是想表達:金融機構的任何收費,都必須攤在陽光之下,讓投資理財大眾確實知道,自己被扣了哪些費用成本?至於一般大眾,也同樣應該知道:隱形成本也是成本,不能因為它不容易看見,就對它「視而不見」,或是自認為「賺到」!

其次是「少賺獲利」。對於所有投資理財大眾來說,「少賺」就是在賠錢。在筆者前一篇專欄《「我是有錢人」迷思609》一場散戶逆襲的投資啟發:投資絕對不能「意氣用事」(https://fund.udn.com/fund/story/7488/5310599)中,就曾舉對抗金融大鱷的散戶,都集中在Robinhood網路下單平台的這個例子。

儘管Robinhood號稱「零佣金」,但該公司卻未能向用戶披露最大(超過40%的)營收,是來自賣客戶訂單流給高頻交易商,並提供的更差交易價格,使客戶損失了3410萬美元。

雖然這筆錢,很難定義成客戶的真正投資虧損,但卻是因為高頻交易商會想方設法,搶在眾人下單之前成交,以賺取比「手腳慢者」更高的利潤。所以,「大部分營收來自賣客戶訂單流給高頻交易商」的意思就是:在這個網路交易平台上的投資人,完全不知道自己被賣掉、少賺了,還很高興的幫別人數錢。

筆者當然認同,不同金融機構可以有自己的收費原則及標準,但是,同樣得向客戶「交待清楚」。至於一般大眾,也千萬別因為「自己省下了手續費」而高興,卻完全忽略掉自己「沒賺到」的損失。

最後是「後續影響」。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之下,沒有費率決定權的理財大眾,絕對會是最大受害者。就以筆者最近聽到一個,未躍上媒體版面的保險案例來說明。

話說近幾年,筆者從一般保戶口中,陸續聽到不少保險業務員是以「最低保額主壽險契約,再搭配多個保費便宜定期健康險,並且告訴保戶在繳費兩、三年後,把昂貴保費的終身壽險主約給『減額繳清』」,做為推銷話術。

由於「減額繳清」主約後,保戶就不用繳高保費的終身壽險續期保費,但所有低保費的附約繼續有效,以省下一大筆保費負擔。這一席話,立刻搏得保戶的好感,並且讓其堅信:對方是一位「不為自己佣金,而是真心為保戶著想」的好業務員吶~

也許讀者會大聲抗議:「妳這樣說話根本不公平~有的人就是預算很少,房貸等家庭支出沉重,不得不做出『減額繳清』的選擇。且再說了,保險業務員要我第二、三年將主約『解額繳清』,他也沒法再領續期佣金,且我也少繳了主約的續期保費,這根本就是『雙贏』啊」!

對於前者(因「負擔沉重」),筆者完全沒有意見,也認為這是保戶「不得不」之下的正確選擇。但是這一陣子以來,個人確實接觸不少「家庭責任一點都不重」的朋友,都是搬出「業務員這樣教我」的說法。憑良心說,這種「減額繳清算我賺到」的念頭,就真的就非常值得商榷了。

更何況,一般大眾真的了解業務員佣金制度嗎?一般來說,終身型主契約的佣金發放,差不多就是前一、兩年;但如果是一年一約的定期險,則是「保戶繳費多久,業務員就領多久」。

也就是說,業務員在前面一、兩年,早就把主契約佣金給「領光光」,而後面一年一約的定期險佣金,則是「長久可領」。聽完這些,那些自認為「因為業務員的建議而『有賺到』」的保戶,還真的認為這些業務員是「真心為己著想」,而不是幫他自己獲得更多「業績」嗎?

筆者完全同意及支持,「減額繳清」是客戶應有的權利(https://ins-samurai.blogspot.com/2021/03/blog-post_16.html?fbclid=IwAR0ZY4CY6ZIE6VogMXN_jOfvY-G9BcGbKsWheqtiG6D768uVTif-U865uL8),且有不少人選擇「減額繳清」,也真的有不得已的苦衷。

不過,就算保戶可以少繳主契約「減額繳清」後的續期保費,但筆者相信在未來,此一波「減額繳清」潮對於廣大民眾的影響,恐怕就是「更難以更少的保費,買到最多的保障」了。

根據筆者的私下了解,近幾年各保險公司也紛紛「學乖」了。在知道很多業務員私下這樣「慫恿」保戶「減額繳清」之下,就開始逐漸更改「投保規則」。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為了避免保戶日後選擇「減額繳清」(筆者100%認同,「減額繳清」是客戶該有的權利嘛,是不能用其他技術性方式來「阻擋」的),保險公司逐漸將可附掛的主契約,由「保費相對便宜、有保單價值準備金、可減額繳清」的終身壽險,改為「保費更貴、無保單價值準備金、沒法減額繳清」的各種健康險。這樣的影響是:一但保戶解掉主約,整掛保單全都失效。

對此,一位保險業務員就跟筆者私下坦言:「以前,我真的可以用較少的預算,幫保戶買到非常足夠的保障。但是在保險公司逐步更改投保規則之後,我用原本同樣的預算,已經沒法幫客戶,買到原本那樣足額的保障了」。

也許理財大眾會說:「這根本就是保險公司的問題,因為它們過於貪婪,不肯少賺一點錢」!筆者並不想完全佔在保險公司那一方,只是,開間公司總會有一大筆的固定成本要支付吧~

更何況,當一般大眾對於自己的低薪狀態「忿忿不平」,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夠得到更高回報時,又如何能輕率得出「所有金融機構或業務員,全都是貪得無厭之輩」這樣的結論呢?

因為筆者堅信,大多數金融機構與業務員,都是本本份份地在經營自己的事業,也希望公平待客與替客戶利益著想。只不過,就像某位資深金融從業人員所言「再周密的遊戲規則,總會有百密而一疏的時候,加上網路具有『學習及放大』效果,在少數有心鑽漏洞人士的廣泛宣傳下,沒有任何一家金融機構,可以忍受得了快速飆升的損失」。為了避免虧損持續擴大,更改遊戲規則、加費或停賣等,就成為金融機構不得不的選擇。

也許業務員還會辯解:「受影響的,只是那些『尚未上車』的客戶,對於『已經購買』的客戶來說,依舊是『買到賺到』」。不過,就以購買保單為例,有人可以「終身只買一次保險」,就把所有保障通通買齊嗎?如果不可能,民眾日後總是會遇到「加保」及「加買」的情形吧~這個時候,業務員依然能夠說「先買者先贏,之後永不受影響」嗎?

又例如這次出事的薰衣草醫療保險附約,以及去(2020)年陸續停賣的失能險保單。在這波停賣潮中搶買的民眾,真的就一定「買到賺到,永遠不會有任何損失」嗎?

像是之前保戶搶買的熱銷「儲蓄險」利變年金險,不就在去(2020)年因為保險公司調降宣告利率,而使得保單的IRR縮水,但由於短期解約有一定的損失,只好默默苦吞「想解約,又不甘心虧損更多」的果實?

且讀者也別忘了,一年一約的健康險雖然號稱「保證續保」(也就是日後只要保戶持續繳交保費,保險公司不得因為保戶體況變差而「拒絕承保」),但是,保單條款裡還有一則但書保險公司有保費調漲的權利。

儘管過去這麼多年,很少有保險公司真正動用此一權利;且就算調漲,也沒有像這次一樣,漲幅超過100%的情形。不過經過此一事件之後,再加上國人持續長壽、老年及非健保高額自費醫療開銷持續增加的變數,未來這種「大幅調漲保費」的情形,恐怕是絕對難以避免的。

也許保戶會辯駁:如果保費調的太高,大不了可以把保單「解約」嘛~但是,保戶解約之後,原有的保障缺口,又該如何填補呢?特別是隨著年齡越來越高,體況漸漸變差時,保戶真的有100%的把握,可以再買到「保障相同,且保費更為便宜」的保單嗎?

還是這張投保多年,原本以為「超划算」的保單,最終卻會成為保戶「繳費太沉重,卻因為沒有其他保單可以提供保障,又不敢輕易解約」的燙手山芋呢?筆者認為,以上這種假設狀況,未來在保險公司損率不斷提高之下,還真有可能成真。

所以在最後,筆者真的想要奉勸所有投資理財大眾:千萬別再輕易相信什麼「這世界有一種宇宙超級無敵好康,又高CP值、不買絕對會後悔的金融商品」這種行銷話術了。

而且,筆者更想再三提醒所有理財大眾:未來,凡是遇到跟你(妳)說「這是市場CP值最高的商品」、「這商品超好康,馬上要停賣了,現在趕快買,才能『先搶先贏』」,或是「這檔基金免收手續費,錢可以100%進行投資」、「我會把這檔商品的佣金全部退給你,不賺你一毛錢」等話術的理專或業務員,千萬要記得頭也不回地,立刻遠離他們,絕對不要再跟自己的荷包過不去啦!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21年3月11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609》一場散戶逆襲的投資啟發:投資絕對不能「意氣用事」!

 在農曆年關之前,最受全球金融市場矚目的大案子,就是眾多美國散戶,集合群體的力量,大敗作空遊戲驛站(GameStop)股票(代碼GME)對沖基金公司的事件。

之後「清點戰場成績」,依照S3 Partners的數據顯示,此番戰役中損失最為慘重的,當屬「梅爾文資本(Melvin Capital)及香櫞研究(Citron Research)等對沖基金,預估帳面損失就高達88.3億美元。

只不過,儘管在眾多散戶的心中,這些過去吃人不吐骨頭的華爾街大鱷是「死有餘辜」,且把這場「戰役」,名為一場教訓華爾街、要富人為2008年金融海嘯付出代價的「聖戰」。但根據媒體的報導,這次灰頭土臉的避險基金,還不過是華爾街體系中的「邊緣人」,並不是真正的「華爾街大咖」。

且在此同時,還有一些被散戶視為寇讎的大戶,也就是被網民一起罵、抹成大惡人的「避險基金」,其實也是「數鈔票數得很開心」。例如總部在紐約的Senvest Management,在去(2020)年10月買進360萬股GameStop,價值翻了一倍;美國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之一先鋒集團(The Vanguard Group)截2020去年7月持有約8%的GameStop股份,現在總價值也是當時的5倍。這些滿手股票的法人,甚至還可以借券給崩潰的空方,從中再賺一筆。

還有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大券商富達(Fidelity),也都是GameStop的大股東。截至2020年底,貝萊德持有的GameStop股數是920萬股,當時價值1.74億美元,上禮拜總值一度破30億美元。

更何況,一些以投機心態入場的散戶,也恐怕沒有多好受。例如網路上陸續出現一些散戶大虧的案例,像是有香港學生拿所繳學費去買GME股票,虧光了之後還不敢跟同房的室友說;也有報導某一荷蘭學生因為投資GME而慘賠近萬歐元,戶頭裡只剩下36元,卻仍舊不願認賠。

GME一役之後,網路鄉民的攻擊不只快速擴及AMC、黑莓等上市公司,更有一群鄉民鎖定白銀,揚言要讓控制白銀價格的摩根大通(JP Morgan)倒閉。

雖然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看到與GME事件的同等「效果」,但筆者認為,這次的GME事件,主要是受到以下三項因素彙總影響的結果。且這三大現象及原因,極可能會深深影響未來一般大眾投資理財的行為與決策。

首先,就是與貧富差距擴大有關。事實上,不論是2010年,發生在北非及西亞的「阿拉伯之春」,或是2011年的「佔領華爾街運動」,一直到這一次的GameStop軋空股票事件,都與社會上長期存在的極大貧富差距脫不了關係。

那麼,貧富差距真的有那麼嚴重嗎?以最近筆者所看的《下流世代(99%Mass Impoverishment and How We Can End It)》一書為例,該書作者Mark E. Thomas就表示,美國經濟自1980年以來的實質成長近150%,但中位數薪資卻靜止不動。

雖然富裕的人變得更有錢(極端高薪的經理人,拉高了薪資平均數),底層20%的人也沒有往下掉,但今日美國大多數人口的實質收入,都比2000年縮水約20%(請見下圖)。

 

 

以上數字及敘述簡單來說就是:整個社會其實是變得更為富有的。但是,因為成長果實的分配出了問題,反而讓大多數人變得比之前更窮。因為在美國紀錄片《不平等時代》中,也曾提到在1978年時,美國前1%的富人年收入,大約是勞工的8倍;不過到了2010年時,卻增至33

然而更慘的是,這種「大規模貧窮(mass impoverishment)」現象非常有可能世襲下去。長久以往,我們今日所享有的文明,恐將無法持續到2050年(作者指的是「民主制度」)。

其次,則是來自於在網路社會中,日漸流行的「FOMO症」。所謂「FOMO症」,就是「錯失恐懼症(Fear of Missing Out)」英文的縮寫。根據《錯失恐懼(Fear of Missing OutPractical Decision-Making in a World of Overwhelming Choice)》一書作者—Patrick J. McGinnis的說法,當事人之所以出現這種症頭,就是因為毫無節制地將時間和心力,放在那些「希望擁有」的事物上,而不去感激那些「自己已經擁有」,卻視為理所當然的事物。

至於為什麼會造成FOMO症?Patrick J. McGinnis歸納出兩點原因。其一是因為資訊不對稱,當事人覺得自己所有的「一無是處」。所以,當看到他人光鮮亮麗的假象,就想要跟對方一樣(這種因為「資訊不對稱」所產生的FOMO,被作者名為「抱負型」,也就是當事人會產生「有為者亦若是」的感覺)。

至於得FOMO症的另一個原因,則是因為當事人想要尋求「歸屬感」,既然社會上都在瘋流行,為了能夠「融入群體」,自己當然也不能夠選擇「特立獨行」(這種因為「希望尋求歸屬感」所產生的FOMO,被作者名為「群眾型」,也就是當事人會努力成為網路社群名人,眾多瘋狂跟隨粉絲之一)。

Patrick J. McGinnis在書中說的好:「年輕的時候,你受到DJ和啦啦隊長的擺佈;這一次,操縱你的是公司、名人與網紅。他們想要你的錢、你的心思、你的讚,而且,為了得到這些東西,也願意來陰的」。

筆者也認為,這一次從去(2020)年,一路延燒至今的GameStop散戶「史詩級」大軋空事件,其實有滿大的成份,是來自於社會上越來越多具有「FOMO」特質的人。

因為根據《錯失恐懼》一書作者的說法,具有FOMO特質的人,就是容易盲目地跟隨他人。所以針對這次GME事件,也有媒體就分析了:當大量民眾因疫情悶在家,閒錢不知往何處花(https://vip.udn.com/vip/story/121938/5265835?from=udn-category)之下,GameStop就宛如橫空出世的「明燈」,迅速吸引源源不絕的資金。

而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這個時候,更扮演了推波助瀾的名嘴角色。馬斯克126日在社群媒體推特(Twitter)發文,以stock(股票)諧音寫道Gamestonk,附上Reddit股市討論區WallStreetBets連結。接著在隔天,GameStop的股價就飆漲了135%。事實上,馬斯克不只在這次GME事件中「涉入甚深」,近期虛擬貨幣的「狗狗幣(Dogecoin)(https://udn.com/news/story/7238/5260666)」及「比特幣」的飆漲,也與其密切相關。

有不少經濟學者,都對這種金融市場民粹化的後果極為憂心。例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席勒(Robert Shiller)就認為,Reddit等社群平台能聚集散戶大軍,除了極低利率因素外,也跟社交趨勢出現類似「川普主義」(Trumpism)的民粹有關,認為股市專家自以為厲害卻什麼都不懂。

席勒說,散戶大串連是希望顯示自己比專家厲害,並證明專家是錯。但他認為這種心態擴散的嚴重,也是「前所未見」,因此擔心泡沫爆破時,造成的傷害會格外嚴重。

再者,與日漸便宜的交易成本有關。例如參與GME一役的眾多散戶,許多人就是大量使用新興網路證券交易平台—羅賓漢(Robinhood Markets)。

據了解,羅賓漢向來就以「交易零手續費」、「鼓勵散戶大量短線交易」,以及「放大風險係數」的方式,鼓吹剛入市場的年輕散戶,進行高風險的選擇權買賣,並且提供散戶證券融資等。正由於入門金額低、不收手續費,就更容易吸引到一大票年輕人,只要用低廉的槓桿交易成本,輕易就可進場參與他們心目中所認為的「聖戰」(https://finance.technews.tw/2021/02/07/gamestop-digital-retail/)。

然而,在以上三大因素相互影響之下,自認一直以來,都處於弱勢的投資散戶,真的能夠透過群體的力量,扭轉過去以來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而能夠讓自己成為引導市場的主力大戶,並大賺其錢嗎?筆者認為恐怕真的未必如此。

因為根據過去千百年來的歷史經驗顯示,烏合之眾永遠難以團結合作,更何況,散戶人一多了就意見紛雜,且每一個人的利益與對損失的承受能力不同,很容易就被各個攻破。

然而,就算筆者預言散戶的逆襲終將失敗,也並不是將華爾街大鱷們過去坑殺散戶的行為「合理化」,只是希望台灣的投資人,可以從這一夕列的「散戶逆襲」的案例中,學到真正的「未來生存之道」。

因為在現實社會下,「極為有錢的有錢人」,越能透過政治及法律的各種手段,「讓自己分到更多經濟成長的果實」。然而,一般市井小民對於「貧富不均」,以及「資訊不對稱」現象,就真的只有「逆來順受」,而沒有一點辦法嗎?筆者認為從以上蘊釀出GME事件的三大原因,也許可以給出一些積極的指引。

首先在貧富差距擴大上,由於薪資收入減少,所以,更需要「積極」且「正確」投資,才能扭轉「收入不足」的窘境。在《下流世代》這本書中,作者特別以美國為例指出,1980年,國內生產毛額有將近49%,是以薪資報酬的形式付給員工,但到了2015年,比例只剩下43%。這對以投資為生的人來說是件好事,但對受薪階級來說,就很不妙了。

更何況Mark E. Thomas也強調:「窮人拿到一塊錢,很快就會花掉,變成經濟體中的即可需求(immediate demand),而富人拿到一塊錢,通常都會拿來儲蓄或『投資』,比如購買漢普頓的宅邸或畢卡索的畫。這些錢通常會導致資本價格上漲,而非創造對產品或服務的額外需求」。

而這種「金融市場頻創新高,實體經濟卻跌至新低;同一經濟情況下,頂層的人看著股價估值與個人財富升高,底層的人則收入陡降、痛苦加深」的背道而馳現象,又被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稱為「經濟的K型復甦」。

以上這些例子及數據告訴一般大眾:假設收入減少卻還不願意積極投資,甚至仍舊死守著「比銀行定存高一點」的固定收益型商品,就覺得「心滿意足」,那麼,「永遠貧窮」及「貧困世襲」的說法,絕對是非常有可能成真的結果。

其次,儘管「投資」是「眾多非有錢人」能夠翻身的唯一出路,但是,也一樣要注意「所託非人」的風險。以另一位諾貝爾獎得主克魯曼為例,他就認為:「社群媒體只扮演某種催化劑的角色,劇情主線其實是老套了,基本上就是『吹捧,拋售,傻瓜接手』,其間穿插著『掠奪交易(predatory trading)』的場景。『吹捧和拋售』發生在個別或一群投資人逢低買進股票之時,然後散布耳語和/或不實訊息藉以哄抬股價,以便把股票賣出獲利了結,由天真的傻瓜(即「抱袋者」)接手(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599/5234949?fbclid=IwAR1mgMFB3A5UPKUIi4nnnpNlrd-XIOfuyq9FSyx_xW9KONFKHLUXtk00xg4)。

也就是說,過去投資市場一再發生的經濟泡沫,就是藉由群眾型FOMO的「就定位」,而讓資深投資客能夠輕鬆「變現」,把市場留給群眾,然後自己跑到安全的地方。最後,泡沫破裂後,冷靜的投資人獲得勝利,而從眾的投資人慘遭套牢。

所以,Patrick J. McGinnis一方面心有所感,一方面又無耐且同情地表示:那些屈服於FOMO的投資人,如果能記與歷史上發生過的無數次類似案例,並發覺他們其實被玩弄了,就不會落得這般下場。

Patrick J. McGinnis的書中,他特別舉了之前比特幣飆漲後大跌的例子。之前,就是有不少投資人,聽信比特幣「前途似錦」的言論,甚至有把整個身家財產,全部押注在比特幣身上,以便讓自己「財富好幾番」。

但在20189月之後,比特幣就從原本14000多美元的高點,大跌到3400多美元,近7成左右(https://tw.stock.yahoo.com/us/q?s=BTC-USD&tt=6)。根據Patrick J. McGinnis的預估,光是2017年由FOMO所引發的比特幣價值飆升,就有2000億美元之譜。

事實上,在網路論壇分享操作手法的人,後來也被媒體紛紛「起底」,說他們許多並不是外界想像的「普羅大眾」。近期的GameStop交易出現大量使用槓桿操作的現象,讓投資老將Barry Ritholtz認為,這當中絕對不乏專業人士。「那是很複雜、執行良好的策略,有人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這當中有散戶,也有真正握有資金的老練玩家」

更有專家認為,若背後沒有投資機構參與其中,根本不可能推升如此劇烈的振幅。據《CNBC》報導,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金融學助理教授Bart Zhou Yueshen認為,一月底那一周GME的交易量,根本大到難以想像。

Bart Zhou Yueshen從這些數據指出,只有散戶來推動軋空行情,實在不太可能,這些投資機構不笨,當他們看到軋空的可能性,很難會放過賺錢機會,肯定會在這段期間默默入場。也就是說,推升股價漲跌的,仍是這些待在華爾街,透過期權交易的投資機構。

更何況就有媒體報導,2013年成立的羅賓漢打著金融市場「民主化」招牌,股票買賣免手續費,投資門檻大幅降低,未充分意識風險而涉足股市的庶民與日俱增。

就以GME一役的Robinhood網路下單平台為例,儘管Robinhood零佣金,但該公司未能向用戶披露最大(超過40%的)營收,是來自賣客戶訂單流給高頻交易商,並提供的更差交易價格,使客戶損失了3410萬美元(https://news.cnyes.com/news/id/4552721)。

也許很多讀者不了解什麼是「高頻交易」?簡單來說,它就是想方設法,搶在眾人下單之前成交,以賺取比「手腳慢者」更高的利潤。所以,「大部分營收來自賣客戶訂單流給高頻交易商」的意思就是:在這個網路交易平台上的投資人,完全不知道自己被賣掉了,還很高興的幫別人數錢。

再者,投資如果選錯商品,不但距離財富自由越來越遠,還可能直接破產。特別是有些投資可以「ㄠ」到底,但有的不行,像是期貨、選擇權這些高度信用交易或有槓桿操作的商品,財力不多的一般散戶如果一意孤行,到時後恐怕是「教訓人」不成,反倒是讓自己「血本無歸」,甚至負債累累吶~

所以,筆者奉券小資本的投資理財大眾,在累積財富的過程中,處處都有陷阱。千萬可別只為了「一吐心中之不快」,而把自己辛苦累積下來的財富,又再倒回給那些原本就恨之入骨的金融機構與投資大戶吧!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