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1年3月4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608》買類全委投資型保單,是退休規劃的total solution?!

 前幾天,有位網友寫信問筆者一個滿有趣的問題。個人覺得也許很多其他讀者,可能會有同樣的疑惑。所以,想在此一併分享筆者與這位網友的相關看法及觀察。

這位網友說她之前,看過筆者寫過的一篇專欄《「我是有錢人」迷思599》勞保退休金不可靠,「好享退」專案會是我的最佳退休規劃替代方案嗎https://fund.udn.com/fund/story/7488/5118533)?筆者在這篇專欄中,曾經深入探討了「好享退」專案與勞保、勞退基金的比較。

而她最近看到媒體上,有一篇新聞報導(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10218000340-260208?chdtv)指出:「金管會透過基富通平台推出的「好享退全民退休投資專案」,三家投信群益、國泰、安聯投信推出的九檔基金,成立來績效不但全數正報酬而且平均績效達20.07%,2021年來短短一個月的平均績效也高達2.95%,成績相當亮麗」。因此,她想了解新聞的真實性,以及「好享退」專案,與壽險公司推出的「類全委投資型保單」,到底哪一個比較好?

筆者覺得很好奇,為何這位網友特別點名「類全委投資型保單」與「好享退」專案的比較?她說因為最近有銀行理專,就是以「退休規劃」的名義,向她推銷類全委投資型保單。所以她想知道,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投資標的,到底哪一個比較適合她,當做是退休規劃的工具?

也許,包括筆者在內的所有讀者,都認同「橘子與蘋果是不能放在一起比較的」。但是個人仔細端詳了一下這兩個商品在「操作模式」上,還真的是頗為類似。

因為,除了一個是「保單(通常是屬於投資型保單的變額年金險)」,另一個是「基金」外,兩者都是號稱「由專家(基金經理人)代操」的「組合式基金」。

所以,如果從「長期累積退休金」角度來衡量,這兩檔不同類型的金融商品,是可以做為退休規劃的工具之一。當然,如果深入探究這兩種標的,還是有許多的差異存在(請見下表一)。

 

表一、類全委保單與「好享退」專案的比較:

 

類全委保單

好享退

購買通路

壽險公司、銀行、保經代公司

基富通網路下單平台

投資標的

類全委帳戶(組合式基金)、國內、外股票或債券型基金、ETF

組合式基金(旗下投資國內、外股票或債券型基金)

資產配置

多數採「股債平衡」方式

分為「積極型(股多債少)」、「穩健型(股債平衡)」與「保守型(股少債多)」3

RR

多數為RR3,少數為RR4

多數為RR3,少數為RR2RR4

申購手續費

X

X(必須重複扣款24個月才免收)

保費費用

有的不收,有的會依保費金額高低,年收2.4-4

代操費用(類全委費用)、管理費

代操費用:普遍收1.7

管理費:只有子基金收,且內含在基金淨值中

母基金:只收一半

子基金:內含在基金淨值中

保單帳戶管理費

一般收「每月100元」,沒有收保單費用的,則會另外按不同比例收費

保管費

母基金:無

子基金:每年約0.05-0.15%,且內含在基金淨值中

母基金:約0.13-0.15

子基金:內含在基金淨值中

證交稅

固定年金給付

轉換及贖回費用

一年4-6次以內不收

不收

解約費用

後收及前、後均收型有解約費用,一般第一年收5-6.5%,且多半收5

死亡保障

只有變額萬能壽險,以及「年金累積期有保證身故給付(GMDB)的變額年金險」,才有死亡保障

投資門檻

躉繳,最少10萬元

每月3000

節稅效果

個人綜所稅:一年2.4萬元

遺產稅:一般來說,「要保人=被保險人」保單的身故給付,免計入被保險人遺產中計算

個人綜所稅:無

遺產稅:無

附註:首先,以上僅為一般狀況,由於國稅局有「8大實質課稅樣態(例如躉繳、帶病投保、身故前2年投保等)」的課稅共識,因此,保戶是否真能節遺產稅,還需視個別狀況而認定。其次,變額年金的被保險人,如果在年金累積期(繳費期間)身故,因為是「保費退還」,所以,仍舊要列入「被保險人遺產中」計算;只有當被保險人開始領取年金後身故,給付給受益人的身故給付,才不用列入被保險人的遺產中計算

 

整體來說,透過類全委保單來進行退休規劃,在相關的費用支出上,可能會比「好享退」專案要多。但是,它同樣有「好享退」專案所沒有的「優勢」存在。

其中對一般民眾來說,最為重要的就在於「稅賦優惠」,以及「資金彈性運用」上。甚至,有的類全委保單(變額萬能壽險及GMDB),還另外提供一筆「身故保障」。當然,保戶還是要額外支付相關保障的危險保費。

首先在稅賦優惠上,保險主要有「個人綜所稅的保險費列舉扣除額(每年保費在2.4萬元以內,都可列為個人綜所稅列舉扣除額的減項)」及「遺產稅預留稅源(當要保人=被保險人的保單身故給付,免計入被保險人的遺產中計算)」上的優勢。

其次在「資金彈性運用」上,保單是可以透過「保單貸款(約為保單帳戶價值的5-6成,視不同公司的不同保單而有不同)」。但目前基金投資,除了透過銀行指定信託方式投資,都無法以基金質押的方式借款。

再者,投資型保單(特別是指「變額年金險」)具有「固定年金給付」的優勢。也許有些讀者會說:「資產年金化」這算什麼好處?我自己可以每月從帳戶中,提領所需的金額,沒有必要透過年金險「固定給我錢」。

但是,「固定給付」的好處在於:當事人不容易被有心人「一次騙光所有積蓄」(不要忘了,高齡者是最容易被騙的一群)。且就算積蓄不會被騙光,也很有可能因為當事人亂投資而「虧光」。

正因為類全委保單與「好享退」專案的商品類型不同,也各有優、缺點,所以,想要在兩者中「擇一而投資」的民眾,最好根據個人的特殊需求而進行選擇。

舉例來說,如果身上還擔負著一定家庭責任、保險保障仍有不足,或有遺產稅源規劃的民眾,是可以選擇「變額萬能壽險」,或是有「身故保障」的變額年金險。

當然,保戶也必須支付一定的危險保費,且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提高,而成為投資型保單的劣勢。但因為投資型保單的核保標準,會比傳統保險要來得低。所以,如果因為體況較差,傳統保險保額不能買太多的民眾,改試試(類全委)投資型保單,也許是解決的方法之一。

又例如類全委保單與「好享退」專案,都有一定的「投資門檻」。其中,「好享退」專案,每月只要3000元,就可以進行投資;雖然躉繳型類全委保單的最低保費門檻,已降到10萬元。但由於壽險公司,還會收取一筆「定額(每月100元)」的保單帳戶管理費。

所以,如果保戶投資金額不夠多,也許就不適合買類全委投資型保單。因為,這樣會被扣的成本相形就會較高。以躉繳10萬元保費為例,一年「1200元保單管理費(每月100元)」的成本支出比例,就等於每年有1.2%的固定成本支出。

簡單來說,如果是「每月定額投資金額只有3000元」的小資族,就只能選擇「好享退」專案;但如果民眾手中一次有大筆資金(例如超過300萬元),投資類全委保單,就能夠省下每月100元的保單帳戶管理費。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保單所可以提供的「借款」功能,也是一般民眾在進行退休規劃標的選擇時的一大參考。目前壽險公司提供投資型保單的保戶,在「保單帳戶價值5-6成左右的金額內」進行保單借款(變額年金只限於「年金累積期」中,進入年金給付期,則就不能進行保單借款)。

總的來說,筆者認為在「費用成本不會太高」的大前提下,民眾透過類全委投資型保單,來長期累積退休金,也許是比較能夠「一站式解決最多退休方面問題」的total solution

不過,回到文章開頭這位網友的問題,儘管類全委投資型保單,與「好享退」專案相比各有優缺點。但如果民眾決定要選擇「類全委保單」,做為退休規劃的工具之一,目前市場上已有非常多家壽險公司,已推出不同的標的,又該如何選擇呢?筆者認為,可以根據以下5項標準進行選擇。

一、各項費用最低。目前類全委保單會收取的費用,主要有「保費費用」、「保單帳戶管理費」、「類全委(代操)費用」、「類全委保管費用」、「解約費用」、「部分提領/贖回費用」、「投資標的轉換費用」等。以上各種費用,有的類全委保單有取,有的則是不收,或是只在前幾年收取。因此,保戶最好綜合性的加總及比較才好。

但除了以上的費用外,想擁有壽險保障的民眾,還必須多支出一筆身故保障的費用。以變額萬能壽險為例,雖然保費是採「依年齡逐年調高」的「自然費率」計算,但各家壽險公司所採取的,是哪一回合的「生命表」,也影響了保戶的危險保費支出。

目前,較為優惠的計費方式,是依照「第五回合生命表」計算。但據了解,有的壽險公司,會在以上費率基礎上,再打個九折,或是在今(2021)年7月之後,直接採用費率更低的第六回合生命表費率。

二、要買變額年金或變額萬能壽險,保戶可根據自己的需求,而有不同考量。一般來說,想要有壽險保障的(通常是年紀輕、家庭責任重的保戶),可以直接投保變額萬能壽險。

不過,由於保費會依年齡增加而逐年提高,建議保戶未來在退休後,需要一筆固定退休金,且危險保費陡升的時候,也可以將整筆保單帳戶價值「解約」,並且改買一張即期年金險,讓自己定期領取年金。

當然,有需要壽險保障的保戶,還可以買一種「在年金累積期,有身故給付」的變額年金(GMDB)。只不過,這種年金險的保費計算,是採取「定額」方式。

過去,這類保單都是採取「一率到底(約0.5%)」的方式計算。但是金管會已規定自31日起,這種保單的保費計算,必須依性別、年齡,收取不同的費率,且最多5歲為一費率級距。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保戶買的是變額萬能壽險,不論何時身故,身故保險金都可以不列入被保險人的遺產中計算。但是,如果保戶買的是「在年金累積期,有身故給付」的變額年金。在年金累積期身故時,因為只能算是「保費的返還」,所以,還是要計入被保險人的遺產中計算。

三、操作策略不能太過保守。一般來說,類全委帳戶的風險不能太高,但也不能收益太低。這是因為退休時間還早,應該選積極獲利的,以股票投資為優先的標的,才能用「較為省力的方式,快速累積到滿意的退休金(請見筆者「《「我是有錢人」迷思5982大方向,自己的退休自己救(https://fund.udn.com/fund/story/7488/5099982)」的專欄)」。

四、依不同年齡層需求,選擇「提撥」的方式。一位壽險業副總就表示,目前類全委保單在「固定提撥」上,各家壽險公司除了在「撥回資產」的規定不同外,較大的差異是:「固定提撥」還有分「固定息率」及「固定息值」兩種。

簡單來說,前者(固定息率)是依保單帳戶價值的固定比例「提撥(請見下圖一)」,也就是保戶每期所領的金額是不同的;至於後者(固定息值),則是「按固定金額提撥(請見下圖二)」。也就是說,不論保單帳戶價值是高、是低,保戶所領的金額都是相同的。

 

圖一、固定息率圖:

資料來源:某壽險業者DM

 

圖二、固定息值圖:

資料來源:某壽險業者DM

 

「固定息值」的好處是:每期所領金額固定,因此,頗受到退休族的歡迎。但問題是:當保單帳戶價值持續向下之際,保戶「配到本金的機會也會更多」。

另外,如果是想要長期累積退休金的年輕人,建議最好選擇「不配息」的變額萬能壽險。理由之一是「配息有可能『吃到本金』」;理由之二則是「收益灌入本金複利投資,資產才有可能快速增長」;理由之三則是:不配息之下,保單帳戶價值才可能提高,而得以減少危險保費的收取。

五、參考類全委保單代操機構,過去的績效表現及投資能力。對於已經發行的類全委保單,民眾可以先看一下它過去的績效表現,且最好要與同一市場進行比較;至於全新的類全委保單,雖然民眾看不到過去績效表現,但也可以了解一下壽險公司「委外代操」投信,過往的整體投資績效如何?

下表二是筆者整理的4張類全委保單的類全委帳戶投資績效數字(資料來源是報載去(2020)年第四季,銷售前5張保單)。其中,由於國泰人壽最熱銷的「月享鑫利變額年金險」,是在2020105日成立,網站上尚未有相關績效資料。因此,只以前4張大賣類全委保單進行比較。

且由於各張保單實際進場時點不同,為了統一比較起見,以每一檔類全委帳戶都有的「近3個月績效」數字為準。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上各壽險公司的「投資型保單專區」,查閱不同期別的報酬率數字。

值得提醒讀者注意的是:雖然同一家代操投信,會分別幫不同壽險公司「委外代操」,但因為進場時間不同,同一期別的報酬率數字,也可能會有極大的差異。讀者比較能夠「比較」的,應該是同一張類全委保單,分別由不同投信所「委外代操」的帳戶。

 

表二、2020年第4季銷售前4名類全委投資型保單近3個月績效表現:

 

台灣人壽

國泰人壽

富邦人壽

安聯人壽

 

月月好鑫

Young飛揚

富利人生

智聯人生

安聯

 

 

 

3.74

貝萊德

 

 

4.33

0.56

施羅德

 

4.60

5.33

 

國泰

7.36

5.21

 

 

摩根

 

4.30

 

2.61

聯博

 

2.75

 

 

說明:以上報酬率數字,一律四捨五入到小數點第二位

資料來源:各壽險公司投資型保單專區

 

六、其他附加好處。目前較常見的類全委投資型保單附加好處,是以「資產撥回」及「加值回饋金」為主。當然,資產撥回的起跳門檻越低,且每一級距資產撥回比率越高,對保戶越為有利。但是,除非類全委帳戶投資操作得宜,否則,保戶可能就需要擔心會跟月配息基金一樣,「配息有可能配到本金」了。

除了以上兩項「附加好處」外,筆者認為最值得保戶參考的,就是健康險等其他附約的提供。特別是對於薪水、收入不多的社會新鮮人來說,如此一來,真的只要買一張類全委保單,就同時達到「長期籌措退休金」,以及「提供自己身故及各種健康保障」的目標。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21年2月25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607》「好享退」專案的基金績效,為何落後台股大盤及0050?

 前幾天,有位網友看到媒體上一則新聞(https://ctee.com.tw/news/insurance/417494.html),提到金管會透過基富通平台推出的「好享退全民退休投資專案」,3家投信群益、國泰、安聯投信推出的9檔基金,成立來績效不但全數正報酬,而且平均績效達20.07%。自2021年年初以來,短短1個月的平均績效也高達2.95%,成績相當亮麗。

因為她一直有聽從筆者的建議,看到任何媒體上出現的數據,都一定要拿計算機出來「好好驗證」一番。果然,就讓她找到了藏在細節裡的「魔鬼」新聞中提到的「成立來績效不但全數正報酬,而且平均績效達20.07%,2021年來短短一個月的平均績效也高達2.95%,成績相當亮麗」只不過是平均數字而已。事實上,有將近一半的基金,並沒有達到20.07%的績效表現,且仍有基金「自今(2021)年以來的報酬率」是負值。

更重要的是,這位網友看到另一篇報導(https://www.cmmedia.com.tw/home/articles/25568)說:相較於台股大盤,由於台股在2020年一共上漲22.8%,主要連動台股、市值前50名企業的元大台灣500050),去(2020)年更是繳出超過30%的報酬率,將9檔「好享退基金」狠狠甩在後頭。

如果把觀察時間拉長到,與「好享退」專案最早開始的相同時間(2019723日),截至今天(2021222日)的績效表現,005063.9%,美股的費半及NASDAQ指數的漲幅,也分別有94.62%與62.46%,遠超過「好享退」專案中,表現最好的組合式基金的37.68%。

她拿著這份資料來請問筆者:為什麼號稱可以幫助投資人做好退休規劃的「好享退」專案,基金的績效卻遠遠落後以上的幾個指標?筆者的回答很簡單:這完全是「非戰之罪」,而是因為以下兩點原因所導致:

首先,先天上的限制,決定了未來基金績效的的表現。可以這麼說,9檔「好享退」組合式基金成立之際,就已經決定了它的績效表現。為什麼這麼說?

如果讀者仔細了解新聞中9檔基金的資產配置,就可以發現一個事實:投資在股票比重高的組合式基金,績效表現就會大幅領先「股債各半」,或甚至是「債多股少」的標的。

這樣的規則能夠讓投資人容易理解:為什麼當股票市場好時,許多(股債)平衡型,或是「保守型(以債券投資為主)」的投資標的,績效表現會落後大盤非常多。

事實上,不論是「好享退」專案裡的組合式基金,或是目前市面上所銷售的各種基金或ETF,在它成立之初,就已經把它的操作方式「定死了」。也就是說,如果是所謂的「債券型」基金,它就得持有一定比重的債券。基金經理人不可能在債券市場行情較股票差之際,把很多資金都挪去購買股票。

如果投資人把累積退休金的過程,想像成由台北到高雄間的旅途。在這兩點一線之間,有些路段也許非常通暢,有些地方則有可能因為塞車,而出現走走停停的現象。

如果現在投資人必須在4小時內,由台北開車到高雄(差不多370公里),以時速100公里為例,理論上可以在預定的時間內到達。當然,如果投資人能飆到時速150公里,抵達高雄的時間肯定更快。只不過,就會因為超速開車,而吃上不少罰單。

假設中途有塞車,時速掉到5060公里。為了趕時間到達目的地,投資人勢必得加快一些速度,才能在限定的時間內到達。但是,一旦現在有人規定:投資人走中山高速公路時,時速一律只能控制在90公里。那麼,「遲到」的結果勢必無法避免。如果再有塞車狀況,又被限制行車時速,延後的時間勢必更長。

回到整個基金或ETF的投資,目前投資人遇到的最大「難處」是:許多投資操作的遊戲規則,在商品推出之際就已確定。這樣的好處是:方便投資人了解自己的預期報酬率,並且得以容易比較兩個同類型基金的績效表現優劣。

筆者曾經在「《「我是有錢人」迷思599》勞工退休金弊案頻傳,「好享退」專案會是最佳的退休規劃替代專案嗎」這篇專欄(https://fund.udn.com/fund/story/7488/5118533)中提到,「好享退」專案有兩大重點:這9檔基金都是「組合式基金」,且多數的「風險RR值」,都因為「退休規劃」這個目標,而設定在風險相當低的RR3,或甚至是RR2

其中,只有兩檔「積極型」的組合式基金,是風險值較高的RR4。但問題是:它一樣有投資在股票與債券比例的「框架」存在。意思就是說,RR值數字越低者,投資在債券的比例就會比較多。如此一來,當股票市場行情優於債券表現之際,這類的投資標的績效就不會「太好看」。

然而,投資市場是活的,在這一波全球股市大漲的黃金期之前,債券的表現是普遍優於股票的。但是如今,在市場風向已經改變之際,如果經理人不能順應這個趨勢發展,在投資標的比重上被「綁手綁腳」,那就只會錯失掉「以最小的風險,獲得最高利潤」的機會了。

下圖是筆者在「《「我是有錢人」迷思605》過年要除舊佈新,投資理財也要有新思維(https://fund.udn.com/fund/story/7488/5231171)」那一期專欄中,曾經使用過的圖表。它是0050與某檔全球高收債基金,近幾年來的「波動率」、「年複利報酬率」,以及「夏普指標(代表「每單位風險所獲得的報酬」,數字越大,代表在考量風險之後的回報也越大,是較佳投資標的)」的比較。

 

圖、0050與全球高收債基金近10多年來的夏普指標:

資料來源:理柏Lipper

 

讀者從上圖中可以發現:過去債息(報酬)高,波動相對較低,投資人投資在債券上,是會有不錯的成效。但近幾年,高收債基金卻是呈現「報酬率降低」與「波動率大增」的情形。

在此同時,股票投資(以台股0050為例)的波動率,雖然比債券型基金高(反映在RR值上,數字就是比較高的RR4RR5),且也隨著期間變短而增加。但是,如果把風險因素去除(假設投資人承擔相同風險)之後,0050的投資價值,仍舊優於全球高收債券型基金。

所以筆者跟這位網友解釋,這9檔基金績效不如台股大盤,真的不能怪「好享退」各基金經理人「不努力」、「沒用功」或「投資專業太差」,真的是「非戰之罪」吶。因為,0050可都是100%投資在股票上,且又拜近一年台股飛漲的激勵,投資績效當然會出現極大的差距。

那麼,讀者可能會問了:既然市售的各類型基金與ETF,都有「投資操作方式被框架限制」的缺點。但是,自己又沒有太多專業,可以決定每一年的股債比,這部分是否可以仰賴專家來「代操」或決定呢?或是國內有沒有什麼投資工具,能夠跳脫以上的框架,讓經理人可以自由視市場情況,進行非常彈性化的操作?

實際的答案是「有的」,這就是目前國內開放給投信、投顧業者所承做的「委外代操(正式的名稱應該是「全權委託投資」)」業務(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G0400084)。只不過一來,全權委託代操有一定的資金門檻限制(最低500萬元);二來,它只能幫單一委託者,而不能幫「眾多散戶」委外代操。

說到「委外代操」,也許讀者的腦海中,會立刻浮起壽險業者近幾年推出,也非常熱賣的「類全委保單」。但是一來,這類商品其實跟「好享退」專案一樣,都是一檔「組合式基金」的操作模式;二來,它也一樣有前面所提到的「基金在發行之初,就已經把投資方式給限制住」的問題(有關類全委保單與「好享退」專案在退休規劃上的優劣,筆者將在之後的專欄中,再進一步深入比較)。

所以,除非市場上真的出現「投資操作方式極端彈性(股市好時,可以100%投資在股票上;當股市行情差時,又可以100%放在安穩收益型債券上;且投資區域也可以「不必局限在國內或國外」)」的商品,投資人也許才能真正享有「靈活代操以便讓收益極大化」的好處。不然,投資人就得「隨時依股、債市的榮枯,自己動手進行股、債比例的調整」。

其次,9檔「好享退」組合式基金的績效不如0050,也與自去(2020)年以來,台幣不斷升值有關。就以9檔基金中,績效表現最優的一檔組合式基金(主要投資地區為海外)為例,自今(2021)年以來(至219日為止)的績效表現,以「美元」計價的報酬率是7.82%,但換算成以「台幣」計價的報酬率,就只剩7.18%(https://www.moneydj.com/funddj/yp/yp012000.djhtm?a=ACCA220)。

從這一點來看,也可以提供給有心做好退休規劃民眾一點點心得:海外投資的報酬率也許會比國內要高,但是,投資海外最大的風險之一就是「匯兌損失」。

所以,投資人真的要仔細思量:為了比台灣投資多一點的報酬率,卻可能承擔更大的匯損。這一來(賺)一往(賠)之間,到底值不值得?關於這一點,筆者沒有標準答案,只是投資人勢必要在進行退休規劃的資產配置時,將此一變數考慮進去。至少對於沒幾年就要退休的民眾來說,就不宜把所有的資產,通通挪往國外才是。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