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1年2月4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605》過年要除舊佈新,投資理財也要有新思維!

 再有不到一週的時間,就將迎來農曆辛丑金牛年。

一般中國人在過年時,都會強調要「除舊佈新」。筆者建議,從落實在投資理財的務實面來說,所有投資理財大眾,也能在此同步進行「舊思維」的檢討與汰舊換新。簡單來說,普羅大眾的理財新思維就是:千萬不要再用固定收益型的標的,來儲存你(妳)的退休金了!

記得在幾年前,有一個關於大陸與台灣年輕人之間,對比鮮明的形容詞是「狼性」。筆者認為,面對未來長期低利率的趨勢之下,想要安穩退休的民眾,恐怕就必須要轉變之前的舊思維,投資心態要轉為「狼性」一些。

當然,所謂的狼性,並不是要投資人去「投機」,而是在投資工具的選擇上,必須揚棄「固定收益」的心態,而是轉向「積極」。因為,固定收益型商品有以下兩大問題:

其一是「報酬率恐怕太低」,永遠都達不到基本的退休生活要求。筆者在這裡絕對不是恐嚇民眾,而是如果理財大眾還在用舊思維來「存退休金」,其「下場」可能真的連最基本的退休生活保障都沒有。

就以國人最愛的儲蓄險為例,筆者認為它只能給「現在薪水已非常高,一筆薪水就足以支付目前日常開銷,以及未來退休後同等金額的花費,且自己完全不想花心思投資」的人。

然而,這樣存退休金的效率,是極差、極差的。為什麼這麼說?筆者實際請熟識的朋友,找一家保險公司推出的保單進行試算。其保單組合為「利變增額終身壽險(累積退休金之用)+利變即期年金險(退休後的年金給付)」。

假定35歲的男性,想在65歲正式退休,他現在每年要繳12萬多元(也就是月繳1萬多元)、持續繳費20年,才能換到退休後,每月一萬元的年金金額。

以上是什麼概念?為了讓自己在65歲退休後,擁有相同的年金收入,35歲男性必須在現在有限的薪水中,擠出「比退休後每月同等開銷還高」的保費來換。看到這裡,讀者還會認為,「買各種儲蓄險」還會是最佳的退休理財工具嗎?

另外再實際以每月1萬元,連續投資0050 ETF30年後,所累積的資產總額是593萬多元。同樣再購買利率變動型即期年金險,每月卻可以拿到1.6萬多元,足足比只用「儲蓄險(利率變動型增額終身壽險)+即期利變年金險」組合,所拿到的每月退休金還高至少50%(請見下表一)。

 

表一、用不對退休規劃工具,老來退休金可能嚴重不足:

35歲時的退休規劃

年複利報酬率

65歲退休後,每月可領金額

買「利變增額終身壽險(繳費20年)+即期利變年金險

利變增額終身壽險:保單預定利率1.5%、目前宣告利率1.8

即期利變年金險:預定利率1.5%、目前宣告利率1.92

每月至少1萬元以上

定期定額投資台股20+即期利變年金險

定期定額投資台股年複利報酬率6

即期利變年金險:預定利率1.5%、目前宣告利率1.92

每月至少1.6萬元以上

 

當然,讀者一定會說:我知道儲蓄險的報酬率不高,但它有兩大優勢,其一是「保戶隨時身故,還有一筆死亡給付可以給保單受益人」;其二,它有最低的保證收益,不會像投資,都有一定的「虧損」風險存在,會讓退休後的生活費「不穩(固)定」;第三,保險以「強迫儲蓄」的功能。

首先,來談「強迫儲蓄」這一點。筆者認為,如果一般大眾連最起碼的「自我儲蓄習慣(自制力)」都做不到,恐怕日後任何理財目標都很難達成。因為,「能不能存到錢」的最大關鍵,主要在於個人「有沒有決心」,而不在於「用什麼方法」?這就跟賺錢的道理是一樣的:當你(妳)想賺錢(存錢)之心非常旺盛,你(妳)就一定會找到方法「賺到錢」,或「存下錢來」!

接著,撇開保險公司「會不會倒」的風險,特別是對於薪資不高的上班族來說,「退休金是否會減少,或每月不固定」的重要性,恐怕遠低於「存不夠退休金」這件事。

更何況,當民眾自己「生吃都不夠(退休金不夠用)」時,哪來餘錢還能夠留給子女?特別是國人單身的比率並不低。因為,根據內根據內政統計,2019年全國戶數達到883.2萬戶。

其中,一人家戶比例從2010年的28.79%,一路成長到2019年的33.44%;一人家戶戶數達到295萬戶;2035歲的未婚族群也高達367.5萬人。以上數字表示,未來將有非常多的退休族,根本不用考慮「資產移轉給子女」的問題。

此外,雖說保險有「死亡給付」的功能,讓它具有資產傳承的優勢。但是,如果進行退休規劃的人,既不想留錢給子女,且退休金又可能準備不夠時,真的就只有「積極投資」一途了。

實際以年輕人目前月薪水準為例,月薪中位數約4.15萬元,扣掉平均儲蓄率21.75%(行政院主計處108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每月大約只有9000元初頭的儲蓄額用來投資。以35歲男性為例,分別存定存、買儲蓄險及購買005030年下,最終能累積的資產金額如下表二:

 

表二、定存、儲蓄險與投資的累積財富比較:

 

年化報酬率(%)

30年後累積資產金額

存定儲

0.79

366萬多元

買儲蓄險

1.3

398萬多元

投資0050

6

900萬多元

說明:目前台銀一年期定儲利率為0.79%,至於儲蓄險,此例以台幣計價、繳費20年的增額終身壽險為例,IRR試算只有1.3

 

上表二特別值得說明及解釋的是:儲蓄險的IRR,是以台幣計價(35歲男性、繳費20年,放到65歲)的累積保單價值準備金為例,所換算出來的數字。假設換成6年繳的保單,IRR可以提高到約1.6%。

雖然「繳費期間短」的儲蓄險報酬率(IRR)高,但一般小資上班族,恐怕沒辦法每年拿出那麼高的保費。另外,雖然美元計價保單的IRR較高,但是,保戶會面臨匯兌的風險。也就是當台幣升值之際,IRR會再度降低。

如果讀者單看上表二的數字,印象還沒有很深的話,筆者把它畫成以下圖一,也許讀者就更能「驚覺其中的差異」。以上數字突顯一大重點是:儘管儲蓄險的累積資產能力,還是略高於銀行定存,但想要輕鬆及安穩退休的人,在目前極低利率環境之下,真的只有「積極投資」才行。

筆者完全認同保險,所能提供的保障功能。但除此之外,理財大眾千萬不要把它錯用為「投資」的工具。否則,除了自身的保障可能會「嚴重不足」外,自己更可能與「安穩退休」的目標「越離越遠」。

 

圖一、只有定期定額投資股票,累積財富的效果才最大

製圖:李雪雯

 

也許有的讀者會說:「我不考慮留錢給子女,也不在乎身故保障,但是,儲蓄險是唯一具有,比銀行定存利息要高的『保證收益型』商品」。只不過,這樣的思考模式,還是存有以下3大問題。

第一,這種存退休金方式,並未考慮通貨膨脹的因素,即使目前通膨現象並不明顯。正因為如此,現在覺得夠用的退休金,未來真正退休後,是有可能「短少」的。

第二,未考慮長壽風險。65歲退休為例,活到2019年的「國人平均餘命」—80歲左右,差不多有25年的時間。但是,隨著人們越來越長壽,許多人都極有可能面臨「退休後沒收入,卻一直要花錢的時間,超過努力工作、有薪水收入時間」的問題。一旦如此,現在「每月同時存一筆退休後生活費用」的方式,就完全不管用了。

第三,極不具效率的存退休金方式,嚴重壓縮了現有生活的品質。因為從現實的角度來看,如果進行退休規劃的人,可以用較少的錢來投資,而不是買保費「貴鬆鬆」的儲蓄險,就等於每月可以多出更多的資金,用來享受自己的人生。就算是「有錢並非萬能」,但至少這輩子真的沒有「白過」—自己辛苦賺錢一輩子,至少能「享用得到」。

且就算當事人不在乎「個人享受」,筆者也認為,一個人此生所賺的錢,扣除掉個人的努力,也有很大的比例,是來自於社會上其他人的幫助。從「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角度,就算當事人不想花太多錢「奢侈享受」,至少可以把這筆多出來的錢,捐出去「回饋社會」。

「退休規劃獨衷固定收益型商品」的問題之二,則是將自己置於高風險之下而不自知,且不知道還有其他「報酬率也不差,但風險相對低很多」的投資標的。也就是說,投資人以為買到了像銀行定存一樣安穩的商品,卻是風險比股票還要高。

為什麼?因為以同樣報酬率5%的投資工具為例,目前最常見的,可以提供這樣報酬率的投資標的,差不多就只剩下高收益債基金、高股息基金或ETF

然而很荒謬的是,在RR級分類中,高收益債基金的RR值是3;而像0056、高股息基金這樣的標的,RR值卻是4。但是,用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就可以讓投資人秒懂:為何寧可選高股息基金,而不是高收益債基金?

相信只要對投資工具有一點了解的投資人,應該知道「高收債基金」的投資標的是「一籃子含有『垃圾債(非投資等級)』債券的組合」,至於「高股息基金」,則是投資於「一籃子高殖利率股票的組合」。

以債券來說,在目前市場利率趨近於0的前提下,願意用5%、6%,或更高利率發債的公司,會是什麼樣的公司呢?但相對的,如果是一般企業,會發3%、4%股利的公司,又會是哪些企業呢?

就以大家熟悉的「台股護國神山」—台積電為例。它近幾年的平均配息率差不多有3.77%;而根據券商的統計,去(2020)年台積電是國內新的「發債王」,累積發債金額超過千萬元,而其5710年期的債券利率,全都不超過0.5%(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5044097)。為了讓讀者「印象深刻」,筆者查出目前台灣5年期公債的殖利率是0.211%、10年期是0.3060%。

另外,依據彭博巴克萊美國綜合債券指數顯示,投資級公司9年左右期限的借款利率為1.86%,而蘋果去(2020)年8月發債時,利率水準約是1.94%

而有外電報導引述消息人士表示,蘋果正計畫發行6種債券,新發行的債券期限最長為40年期。原本蘋果內部的討論,是將殖利率設在比美國公債高115120個基點,但最後拍板為加95個基點(也就是0.95%)。依目前美國30年期公債殖利率約1.85%為例,蘋果的發債利率大約落在2.8%。

從以上的比較就可以讓讀者看出:越是好公司,越能發出高的股息,以及用最低的債券利率籌資;相對的可以這麼說,只有違約風險高的爛公司(或國家),才需要用超高市場利率(例如5%、6%或以上)來發行債券。就例如去(2020)年發生債券倒帳的大陸紫光集團。其違約的境外美元債券,發行金額是50億元人民幣,票面利率是5.2%(再提醒讀者一次:美國30年期公債殖利率約1.85%、蘋果公司40年債發債利率約是2.8%)。

請讀者不要誤解,筆者沒有要投資人冒極大的風險,而是想在此提醒投資大眾:市場大環境已經徹底改變了,當你(妳)不跟著改變舊思維,就只會在「累積退休金」這件事上「越來越辛苦」。甚至,更可能因此走向「自以為安穩,但實則風險極大」的道路上。

更何況這市場上,並不絕對存在「積極拉高投資報酬率(就能存足退休金),就一定讓投資人大幅虧損風險」這回事。特別與高風險債券不同之處在於,「較高獲利與穩定報酬」這回事在股票投資上,有的時候,是有可能同時成立的。

因為在債券投資上,風險與收益絕對是對立的(違約風險高的爛公司,才會用高利率籌資);但在股票投資上,兩者卻不必然是對立的(越是優質企業,才越有可能給出高股息)。

特別是在現今市場利率趨近於0,或幾乎等於0之下,投資人並非一定要買高收債,或是冒極大的投資風險,才能達到預期的退休目標。下表三是0050與某檔全球高收債基金,近幾年來的「波動率」、「年複利報酬率」,以及「夏普指標(代表「每單位風險所獲得的報酬」,數字越大,代表在考量風險之後的回報也越大,是較佳的投資標的)」的比較,並把兩者近幾年的夏普指標,畫成下圖二。

 

表三、0050與某檔全球高收債基金波動率、報酬率及夏普指標比較:

 

報酬率(%)

波動率(%)

夏普指標

0050

1年:46.28

5年:20.66

10年:10.88

0050成立以來:9.74

1年:27.83

5年:16.46

10年:14.75

0050成立以來:18.54

1年:1.37

5年:1.11

10年:0.65

0050成立以來:0.44

熱銷全球高收債基金

1年:-5.95

5年:2.65

10年:4.14

0050成立以來:4.16

1年:21.28

5年:10.02

10年:7.81

0050成立以來:10.70

1年:0.04

5年:0.43

10年:0.40

0050成立以來:0.34

資料來源:理柏Lipper

 

圖二、0050與全球高收債基金近10多年來的夏普指標:

資料來源:理柏Lipper

 

讀者如果把上表三及圖二合看就可以發現:過去債息(報酬)高,波動相對較低,投資人投資在債券上,是會有不錯的成效。但近幾年,高收債基金卻是呈現「報酬率降低」與「波動率大增」的情形。

在此同時,股票投資(以台股0050為例)的波動率,雖然比債券型基金高(反映在RR值上,數字就是比較高的RR4RR5),且也隨著期間變短而增加。但是,如果把風險因素去除(假設投資人承擔相同風險)之後,0050的投資價值,仍舊優於全球高收債券型基金。

又假設單看個股表現,下圖三是台積電近30年的平均殖利率,以及台灣銀行一年期定期儲蓄存款(固定)利率的走勢比較。從圖三中可以看出,銀行定存利率一路下滑到1%,甚至連1%都不到的地步。在此同時,如果投資人同步「存股」台積電,先不要談股票買賣價差的資本利得,單單是股票股利,自2003年以後,就大幅超過銀行定存。

 

圖三、近30年銀行定儲利率與台積電平均殖利率比較:

資料來源:台積電股票平均殖利率:https://goodinfo.tw/StockInfo/StockDividendPolicy.asp?STOCK_ID=2330

台銀一年期定儲(固定)利率(以每年11日為準):https://rate.bot.com.tw/twd/2000-01-01

 

當然,也許有讀者會說:股票殖利率的高低,也與台積電這幾年的股價高低有關(股價高,殖利率低;股價低,則殖利率高)。但從下圖四,台積電近30年的股價圖來看,至少整體大趨勢都是向上的。代表股價向上填息、創高價,扎扎實實賺到股利。

 

圖四、台積電近30年股價年線圖:

資料來源:https://goodinfo.tw/StockInfo/ShowK_Chart.asp?STOCK_ID=2330&CHT_CAT2=YEAR

讀者也可能會說:台積電現在是台股的「護國神山」。但,沒有人能保證它的高獲利能夠長長久久。特別是它未來赴美設廠之後,台灣台積電的價值很有可能大幅滑落。

然而,這就是投資單一股票,與投資一籃子股票的基金或ETF的最大差異—投資個股,很容易受到企業獲利不再維持高檔的宿命,但是投資基金或ETF,一來因為風險分散,二來基金經理人或追蹤指數成份股會隨時進行變動,也會大幅度降低投資人「選不對標的」的風險。

筆者認為,投資人不一定非買股價已經很高的台積電,或是00500056不可。但是,想要安穩且有效率地退休,就千萬別想靠「固定收益型」的金融商品。

沒錯,許多投資學課本都這麼告訴投資人:屆齡退休,或實際退休後,應該在資產配置中,加入高比例的債券。雖然這話是正確的,但是投資人務必牢記:拉高債券比重,並不等同於「投資人可以忽視債券的安全性」。且「拉高債券比重」的重點,是考慮債券的「安全性(無風險報酬)」,而不是「高收益性(高殖利率)」。

如果投資人在退休後,還貪圖高報酬率,那麼,直接去投資股票不更好?再說了,假設債券的固定配息,永遠都會「吃到本金」,對於可能非常長壽的人來說,那恐怕將是一場災難—活得越久,可能會「沒錢可領」。

最後,筆者想與廣大讀者,一同分享最近看到的一則「華爾街女強人給年輕人的投資建議」(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2040/5206698?fbclid=IwAR1lhwCUjna6R0KmekR7XePymFwqztFSVD550FnhzjwHHdxUwU4vRa-Bvjs),希望有助於理財大眾,建立正確的退休規劃新思維。

話說這位從原本的一無所有、連學費都繳不出來,憑恃自己清醒的頭腦,努力學習更多理財投資方法和知識,直到今天,已然成為美國華爾街金融圈最具權力的黑人女性美國實業家米洛迪・霍布森(Mellody Hobson),她對於年輕人投資理財的建議是:在踏上有錢人之路的先決條件,就是要儲備足夠多的閒置(可利用)資本,並且要及早著手進行投資理財。

然而,她不忘強調:存錢與投資應該相輔相成,不能只是存錢而不投資或是只是投資卻不存錢」。米洛迪・霍布森舉例說明,『只是傻傻地存錢,卻不願意投資』就是一種錯誤,一定會跑輸通貨膨脹,反而變得更窮」!

此外她更建議,年紀愈輕的人,手中持股比例最好能盡量多一些。因為當事人至少有2030年的時間,可以複利滾存,也有足夠的時間以長線投資慢慢累積財富。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21年1月28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604》5G概念ETF正夯,我該怎麼選擇?

 話說前一陣子,台股在「護國神山」—台積電的帶動之下,指數頻頻創下新高點。但不只是台股,由於台積電股價的頻創新高,再加上5G產業前景亮麗的題材加持,使得5G相關ETF的人氣,也跟著水漲船高。

根據媒體的報導,不但國泰台灣5G+ ETF00881)受益人數,衝破16萬人,元大未來關鍵科技(00861)與元大全球未來通訊(00876)兩檔ETF的價格也雙雙創新高,其中元大未來關鍵科技ETF,自去(2020)年77日掛牌以來的報酬率,也逼近5成(https://udn.com/news/story/7239/5190714?from=udn-catelistnews_ch2)。就有網友詢問筆者:「5G題材這麼熱,我該買哪一支ETF才好呢」?

大約自2018年之後,國內市場上開始出現主題式的ETF商品,最主要是為了因應投資人「不安於只獲取與市場大盤同等的收益」,而想更精準抓住單一主題,以便拿到比大盤更好報酬的需求而產生。其中,5G概念ETF只是眾多主題式ETF當中的一項而已。

然而,5G概念如此之「夯」,也是因為它未來數年的商機龐大。以元大及國泰投信所提供的數字顯示,從20202035年,5G產業鏈投資金額將達4兆美元;遍及38國、92個電信業者所推出的5G商用服務,預計到2035年為止的5G商務運用,可以創造出12.3兆美元的商機,以及2200萬的工作機會

既然5G的商機如此之大,且上下貫穿基礎建設、周邊產品及商務運用,一心想要其得更高收益的投資人,當然會想搶搭這班投資列車,獲得比大盤更好的獲利。

只不過,目前國內一共發行了4檔,具有5G概念的主題式ETF(請見下表一),但各個內容差異還不小。由該表中,可以讓投資人看出以下4大重點:

 

表一、45G ETF基本資料:

發行投信

元大投信

元大投信

復華投信

國泰投信

ETF名稱

全球未來通訊

全球未來關鍵科技

中國5G通信

台灣5G PLUS

投資地區

全球

全球

中國

台灣

代碼

00861

00876

00877

00881

上櫃日期

20191119

202077

2020722

20201210

追蹤指數

ICE FactSet全球未來通訊指數

iSTOXX全球未來關鍵科技指數

中証5G通訊主題指數

臺灣指數公司特選臺灣上市上櫃FactSet 5G+通訊指數

追蹤指數支數

50

100

57

30

投資策略

以追蹤ICE FactSet全球未來通訊指數之績效表現為投資目標

以追蹤iSTOXX全球未來關鍵科技指數之績效表現為投資目標

1.上海證券交易所及深圳證券交易所之A

2.分別剔除日均總市值,和日均成交金額排名後20%的股票

3.選取產品和業務與5G通信技術相關的上市公司股票

4.單一成分股權重上限10

追蹤標的指數之績效表現,成分股集結台股中半導體、網通、電動車等國家隊個股,透過良好之指數編製邏輯特性,投資產業隨市場趨勢變化而調整,動態捕捉台股在5G,甚至下世代6G7G…的市場變化,把握長線通訊相關科技商機。是台灣第一檔也是唯一的一檔,提供每半年收益分配的5G相關主題ETF

追蹤指數波動率(近一年)

29.76

25.48

38.83

24.36

追蹤指數報酬率(近一年)

42.37

50.20

18.84

35.12

投資產業上中下游

表彰5G上、中、下游產業鏈

產業上游

5G相關產業的系統商及零組件廠商(主為上游)

投資產業涵蓋完整5G供應鏈上中下游,包含上游的PCB製造/材料設備、IC製造/設計/封測、被動元件,中游的網通及設備、EMS,下游的電信服務、企業專網、智慧工廠等

5G核心在半導體產業,而應用面則廣泛擴及物聯網、遠距醫療、智能車等,而其成分股,即涵蓋「半導體」、「網通及關鍵零組件」、「電動車」等面向

10大持股

三星電子、台積電、蘋果、思科、博通、高通、美國電塔、威瑞森通訊、ATT、應用材料

科林研發、應用材料、東京威力科創、村田製作所、高通、台積電、英飛凌科技、聯發科、賽靈思公司、康寧公司

立訊精密、歌爾股份、中興通訊、三安光電、兆易創新、卓勝微、藍思科技、中科創達、領益智造、鵬頂控股

台積電、鴻海、聯發科、聯電、大立光、廣達、聯詠、台灣大、矽力-KY、瑞昱

RR

RR4

RR4

RR5

RR5

經理費

0.90

0.90

0.9

0.40

保管費

0.23

0.23

0.1

0.035

配息

不配息

不配息

不配息

配息(一年2次)

資料來源:各投信公司

 

一、所投資的地區及產業上中下游不同。元大投信的兩檔5G概念ETF0086100876)是「全球佈局」,復華及國泰投信的5G概念ETF0087700881),則是專門聚焦在中國大陸及台灣的5G產業。

而在投資區域上,發行的投信公司當然都大力推薦,自家5G概念的ETF「最值得投資」。以元大投信所發行的兩檔5G概念ETF為例,就強調佈局全球的投資策略。該公司研究團隊表示,科技產業鏈遍布全球,每個國家強項不同,唯有全球佈局的科技ETF,才能涵蓋最佳投資機會。

此外,堅信「中國大陸在2025年時,會成為5G的最大市場」的復華投信,其所發行的5G概念ETF00877),就是以集中投資在中國大陸的5G概念股票為主。

復華投信新金融商品部副總經理廖崇文引用研究機構的調查指出,中國大陸在2025年時,使用5G的人口將達到2億人,眾多的使用者,再加上基地站也多(2020年已如期完成一年60-80萬基地站的目標),都是推升中國大陸5G概念股票股價的重要關鍵。

至於國泰投信的5G概念ETF,則是「集中投資」台股5G概念股票。國泰投信量化投資處副總鄭立誠強調,台灣5G是全球最強供應鏈,特別是在美、中持續角力中,台灣更能從中受惠。

除了投資地區,45G概念ETF在產業上、中、下游的分佈上,也各有不同。例如元大的「全球未來關鍵科技(00876)」與復華的「中國5G通信(00877)」主要是投資的5G的上游產業;元大的「全球未來通(00861)」與國泰的「台灣5G PLUS00881)」,則平均佈局在產業的上、中、下游。

二、投資策略各有不同。例如,有的ETF採「重押」方式,像是國泰及復華投信的5G ETF,就集中投資在台股及陸股;分別側重「軟、硬」商機的0086100876,雖說是「瞄準全球市場」,但投資在成熟國家的比重都有7成。其中,00861投資在美股的權重,就高達66.02%;00876則有三成在美股,兩成在日股。

儘管兩檔全球型ETF的台股比重,雖不比國泰台灣5G+ETF高,但由於受到台積電領漲台股的影響,仍是第一大新興市場國家,分別有一成和兩成的比重(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8/4999334)。

有的ETF則重在「分散」,例如元大投信兩檔ETF0086100876)都採「全球分散」策略;復華中國5G ETF00877)的單支股票投資比重,都不超過10%。

當然,也有5G概念ETF,則是強調「投資5G的純度高低」。像是元大未來通訊ETF00861)在挑選成分股上,必須符合「5G相關營收佔比達50%以上」。

三、風險值高低不同。其中,投資全球的0086100876RR值都是4,投資個別國家的(0087700881)則是RR5。但除此之外,從ETF所追蹤的指數波動率及報酬率來看,也各有不同。也就是說,有的ETF會有「指數波動率高,但報酬率並未同幅增加」問題。

例如在表一中,中証5G通訊主題指數的波動率最高(38.83%),但報酬率卻未相對提高。對此,廖崇文的解釋是:之前美國政府發佈行政命令,要求禁止美國境內任何人對特定中國企業進行投資,以及富時等指數公司禁買部分中概股等原因,才導致中國5G指數自去(2020)年初大漲一波之後,再從7月份開始回落(跌幅約3成),之後則持續呈現低檔盤整。但他認為,在美國總統大選之後,原本的「政治問題」,將回歸「純商業利益」考量,所以,他認為中國大陸5G市場前景依然看好。

四、經理及保管費用差距不小。而對投資人來說,這部分的費用成本,可能會對報酬率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但這部分,也絕對不是「一刀切」式的答案。最主要是因為,如果ETF的績效表現優異,費率成本高低就不會是個大問題。不過,一旦ETF績效表現不佳,這就可能是該ETF的一大致命傷。

也許看到這裡,也許投資人仍舊是充滿不少的疑問:各家投信的5G概念ETF,不但訴求各有不同,且似乎都「言之成理」。那麼,我又該如何選擇呢?特別是對於投資資金不多,也許每月定期定額只夠買一檔ETF的投資人,更是會為此傷透腦筋。

對此,筆者最不建議的,是投資人只用「市價或淨值的高低」,做為投資、入手的重要決策(請見上一篇專欄《「我是有錢人」迷思603》投資人搶買溢價ETF?千萬母湯吶,https://fund.udn.com/fund/story/7488/5192431)。且由於5G是屬於「主題式」ETF,所以投資人在決定是否入手前,個人比較建議可從以下幾大角度檢視:

首先,以「自己看好區域」、「風險偏好度」或「想買市場(指數)」為準。舉例來說,投資人如果擔心集中投資於單一國家的產業,可能會冒較高的風險,則可以選擇「佈局於全球」的0086100876

假設投資人平時就喜愛投資台股,也只了解台股,並想要在中美貿易戰中,享受到台灣產業「左右逢源」的商機,就可以選擇00881;又如果投資人心臟比較強,能承擔較高的風險,以獲取可能的最大報酬,則可以選擇00877

其次,以「投資期間長短」進行選擇。舉例來說,想要短線就能獲利的投資人,可以優先選擇集中投資在5G上游、短期業績就有「快速爆發力」產業的ETF

儘管2020號稱為5G元年,但是,不論是國泰或復華投信都曾提到,真正5G的元年,還只能從2021年開始起算。且根據復華投信的說法,一個產業初期的發展,還是上游業者的業績,最具爆發力。所以,如果投資人想要短線儘快獲利,或許可以選擇「專門深耕5G上游產業」的ETF

廖崇文解釋,每一個通訊的「G」,期間橫跨約10年。前半期通常是屬於「建設期」,後半期才有所謂的「應用期」。他以5G元年是2020年為例指出,在前面的建設期中,幾乎只有與基地站建設,以及晶片製造等相關的企業股價,才有可能因為獲得較大的收益。「所以在建設初期、還未達到應用期時,如果投資持有5G應用概念企業股票較多的ETF,可能不易有超額報酬」,他說。

再者,依據個人投資理財需求,選擇配不配息。在這45G概念的ETF中,只有國泰台灣5G+ETF,有「一年兩次」的配息機制(分別在每年1月及8月),其餘3檔都是「不配息」。

當然,配不配息都各有好處。以配息為例,投資人可以定期收到一筆穩定的收益;但是元大未來關鍵科技ETF研究團隊卻指出,像5G這類的新興產業,由於需投入大量資源進行研發、擴大投資,這些企業初期往往不會配息;且就算配息,配息率也不會太高,才能爭取更大的發展空間與獲利成長。也就是說,對於有固定退休金需求的人,可以選有「配息」的ETF;至於想長期累積財富的人,則適合「不配息」的ETF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標的的『成長性』,才是投資ETF的王道」。元大全球未來通訊及全球未來關鍵科技的研究團隊,以及鄭立誠都強調,由於ETF所持有的是一籃子股票,所以,投資人最好還是自己了解一下,想要投資ETF的前510檔股票財務狀況,才能保證所投資的標的,未來還有持續上漲的空間與保證。

當然,投資人在選擇任何標的之前,最關心的還是「投資標的未來獲利潛力如何」?儘管過去的績效表現,並不代表未來的實際收益。但總也能為投資人,提供一定的參考。以下表二至表五,則是彙整出的45G概念ETF,前十大持股近3年平均「股利」、「毛利率」、「EPS」及「近1年股價漲幅」,供投資人參考。

 

表二、元大「全球未來通訊ETF基金(00861)」前10大持股獲利狀況:

 

持股比例(%)

3年平均股利

3年平均毛利率(%)

3年平均EPS

1年股價漲幅(%)

三星電子

9.59

2.50

38.47

4,429.53

48.12

台積電

8.13

2.72

46.44

15.27

64.74

蘋果

7.73

1.14

37.96

3.07

82.31

思科

7.32

3.01

63.88

2.66

-3.53

博通

7.08

3.23

47.61

14.00

44.91

高通

7.07

2.9

60.79

2.42

77.00

美國電塔

4.09

1.88

45.98

4.16

-0.48

威瑞森通訊

3.89

4.12

45.63

5.09

-0.12

AT&T

3.28

6.49

37.43

2.29

-21.38

應用材料

3.23

1.50

44.37

3.34

43.28

說明:以上資料截至20201231日為止

 

表三、元大「全球未來關鍵科技ETF基金(00876)」前10大持股獲利狀況:

 

持股比例(%)

3年平均股利率

3年平均毛利率(%)

3年平均EPS(當地貨幣)

1年股價漲幅(%)

科林研發

6.89

1.74

46.65

15.95

61.52

應用材料

6.82

1.50

44.37

3.34 

43.28

東京威力科創

6.16

3.50

40.87

1,466.44

60.50

村田製作所

6.09

1.63

36.43

329.01

38.16

高通

5.93

2.92

60.79

2.42 

77.00

台積電

5.55

2.72

46.44

15.27 

64.74

英飛凌科技

5.31

1.38

36.05

0.66

54.55

聯發科

4.43

3.19

37.28

18.02

68.43

賽靈思

3.66

1.69

68.53

3.09

45.00

康寧

2.90

2.53

35.34

0.36

23.67

說明:以上資料截至20201231日為止

 

表四、復華「中國5G通信ETF基金(00877)」前10大持股獲利狀況:

 

持股比例(%)

3年平均股利

3年平均毛利率(%)

3年平均EPS

1年股價漲幅(%)

立訊精密

10.24

0.08

20.32

0.74

53.75

歌爾股份

7.16

0.10

18.75

0.50

87.35

中興通訊

7.09

0.20

33.72

0.09

-4.92

三安光電

6.05

0.18

40.96

0.47

47.11

兆易創新

5.36

0.35

39.31

1.59

-3.61

卓勝微

4.66

1.00

53.37

4.22

39.03

藍思科技

3.70

0.17

25.27

0.61

121.49

中科創達

3.41

0.10

40.24

0.56

159.19

領益智造

2.55

--

17.76

0.19

10.51

鵬頂控股

2.33

0.50

21.64

1.16

10.62

說明:以上資料截至20201231日為止

 

表五、國泰「台灣5G PLUS ETF基金(00881)」前10大持股獲利狀況:

 

持股比例(%)

3年平均股利

3年平均毛利率(%)

3年平均EPS

1年股價漲幅(%)

台積電

29.66

8.75

47.63

13.36

60.12

鴻海

12.87

4.1

2.06

8.55

1.32

聯發科

12.51

9.75

39.77

14.31

68.43

聯電

6.01

0.7

22.48

0.72

186.63

大立光

3.46

73.5

68.84

195.4

-36.1

廣達

2.69

3.63

3.57

3.92

25.82

聯詠

2.53

9.65

30.55

10.6

68.49

台灣大

2.44

5.15

33.67

3.9

-11.7

矽力-KY

2.26

7

47.30

22.60

153.68

瑞昱

2.20

9

40.48

9.54

66.17

說明:以上資料截至20201231日為止,其中EPS採每股稅後盈餘,資料來源為CMoney,其中矽力-KY之毛利率與EPS資料來源為Goodinfo!台灣股市資訊網

 

最後還想再一次提醒的是:由於主題式ETF是一種「集中投資」的策略,雖然投資人可能獲得較高的收益,但也會承擔較高的價格波動風險。所以,建議投資人最好採取定期定額的方式,既能避免「挑不對買進時點(買不到最低點)」的風險,也能透過長期投資,獲取豐厚的報酬。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