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1年1月7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601》2021年投資理財方向(下)美股、台股與黃金~

 上一篇談了影響2021年「錢途」的6大變數。總的來說,資金狂潮可以推升所有投資標的的價格,卻不以經濟基本面為依歸。但是,由於2020年各項金融投資資產價格已高,投資人在進行2021年的投資佈局時,更需要小心應對。

整體來說,筆者對於2021年的投資佈局,主要還是在美國與台灣兩大市場。其次從保值的觀點,資產配置可加入黃金,但要特別注意高收債(基金)的潛藏可能高風險。

看到這裡,也許讀者會問:美國的疫情不是也很嚴竣,經濟復甦不是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話是沒錯,只不過,疫情已經是全球性的問題,不單是美國一個國家受到影響。

且雖然在各個研究單位的預測中,2021年美國GDP的成長率,可能還不如歐盟區及中國大陸。但是,由於美國依舊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2018年美國名目GDP佔全球比重為24.2%),想要搭著全球經濟成長列車,而長期獲取穩定收益的話,就不可能漏掉「美國」這一大塊拼圖。

除了以上「美國是全球最大經濟體」的理由外,另一個理由是:國內各財經媒體的美國相關資訊最多。而當資訊最多時,投資人也比較容易做出正確的判斷與決策。

更何況,美國的經濟似乎也沒有眾人所認為的,深受疫情影響極深。儘管國內疫情依舊嚴峻,IHS Markit14日公佈的202012月美國製造業PMI終值是57.1,仍寫下20149月以來的最高(https://news.cnyes.com/news/id/4556040?exp=a

回顧美股在2020年底,道瓊及標普都以「創下歷史新高」而「完美封關」。對於美股的未來走勢,華爾街的基金經理人們,總是不會吝於給與較高的評價。

根據CNBC最新一季,調查公司投資長和基金操盤手的結果顯示,華爾街看好美股續漲,15%的受訪者認為,道瓊工業指數可望在2021年,挑戰35000點的高點;甚至有5%的人,更樂觀上看4萬點(當然,也有10%的受訪者,預測道瓊指數將下探25000點;有18%的人預測回到3萬點)。

但由於美股基期已高,再加上有人擔心,拜登會推翻川普讓美股大漲的減稅措施。所以在約100名受訪者中,有2/3認為在拜登的4年任期內,美股投報率將會遜於川普。

另外在SP 500指數的預測方面,摩根大通、高盛、奧本海默的預估值最樂觀,潛在漲幅16.5-19.24%,瑞士信貸、德意志銀行、摩根士丹利潛在漲幅也估7.05%或5.69%。

甚至,還有「美股並不貴」的論點出現。例如調研機構FactSet就預估,美股SP 500大企業2021年的獲利將成長22%,可望創下近十年最佳表現。

也有觀點認為:現在美國股市的本益比,確實處於近60年以來的超高水準。只不過,代表「無風險利率」的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卻逐年下滑。在考量無風險利率之下的「風險溢酬」,美股也許比歷史平均數字要高。但是,假設美股盈餘回到2019年的數字,美股的風險溢酬並不高。

事實上,2021年台灣投資人要不要投資美國,有很大的決策比重,得同時看「經濟表現」,以及「美元與台幣的升貶」。前面已經分析過美國經濟的前景,至於在美元的預測上,之前美元持續疲軟一大原因在於:市場預估2021年,全球將分發數十億劑新冠肺炎疫苗,屆時疫苗對歐元區經濟體的正面影響,可能將超越美國。

再加上2020年,歐元區的GDP下滑幅度比美國嚴重。所以,當疫苗開始分配、接種後,歐洲經濟的反彈將會比美國更為強勁。在此同時,儘管美國國債的殖利率,仍高於許多歐洲政府殖利率,但由於差距正在縮小,使得投資者更不願意持有美元計價債券,或其他美元資產。

也因此,許多研究機構紛紛看壞美元的後市,認為美元在2021年,仍舊是處於「弱勢」。且華爾街也不忘警告,美元指數一旦跌破89.13,下跌空間將還要再超過10%以上。

但是筆者認為,一國經濟與利率,雖然會影響一國的匯價。但是,匯價是相對問題,而不是絕對性的問題。更何況個人認為,長期決定美元強弱的,還是「美國長期國力的強弱」!可以這麼說,沒有強大的美國,就沒有強大的美元,兩者絕對不可分。

例如有人預測美元在2021年,跌幅恐有20%。這當然也不是「絕無可能」,因為因為川普與拜登的勢力角力,隨著美國老大哥的形象「越來越低落」之下,美元不可能不會受到拖累

不過,瑞士信貸私人銀行亞太區副主席陶冬就認為,美元匯率「早就應該回檔了,但匯率是蹺蹺板,一個貨幣匯率下降,必然要有其它貨幣匯率上升,但實際情況是沒有一個像樣的貨幣能替代美元,人民幣、歐元近期升值,與其說是個別貨幣升值,不如說是美元貶值(https://udn.com/news/story/7241/5101765?from=udn-catelistnews_ch2)」。

另外,XM機構的預測是:由於美國經濟似乎比歐元區強得多,且在2021年,全球利率都接近於零的情況下,「利率差異」對於匯率的影響,將比較不那麼顯著。反而是「經濟表現」會變得更為重要。也就是說,哪一個國家的經濟能成長地更快,誰就可能是最後的贏家!

事實上,現在包括即將上任的葉倫,都可能要支持「強勢美元」(https://news.cnyes.com/news/id/4553440?exp=a)。因為歐巴馬任期時的國家經濟顧問桑默斯(Larry Summers)之前就曾經表示:「身為財政部長卻讓美元走貶,或對美元漠不關心是不明智的」。桑默斯強調,美元在全球金融體系的主導作用,使得財政部有責任謹慎地管理與負責。且考慮到新任總統拜登的許多大規模擴張政策,他認為強勢美元是相對謹慎的做法。

筆者也一直相信,唯有「強勢美元」,才是符合美國長期國家利益的做法。再說了,過去川普想藉弱勢美元來救出口的策略,根本也不見任何效果。且更重要的是:「強勢美元」一直是有利美國國家長期利益的一件事。因為,包括華爾街金融市場,都必須有賴「美元強勢」,才能吸收更多國外投資人的資金,以繼續抬升金融商品的價格。

在《中國贏了嗎》這本書中,作者馬凱碩就再三強調:「當美元不再是獨步全球的貨幣時,最大的受害人將是美國的金融機構,因為它們的許多營收和獲利,都來自全球接受美元美國人民從美元擔任全球準備貨幣得到極大的財務好處,包括支撐長期的財政,和經常帳赤字的『囂張特權』就現實來講,美國人若不能印鈔票支付中國產品,他們的生活水準會降低。其次,90%以上的全球金融交易是以美元進行。每天交易的金額動輒好幾兆美元。這些交易的手續費大部分由美國的銀行賺走,這也是為什麼即使美國在商品交易上出現貿易赤字,卻在服務業上享有貿易順差」。

且先不管美國金融市場,吸納了全球龐大的投資資金,且在《誰偷走了我們的財富》這本書中,作者Oliver Bullough就不忘提醒:在「美國脅迫世界各國取消金融保密制度,自己卻沒有套用同樣的標準」之下,對尋求保密性的國外家庭來說,許多境外司法管轄區,越來越沒有吸引力。美國的穩定性加上能滿足他們需求的現代信託法規,比設立在較弱小國家的境外信託「來得更吸引人」。

正因為如此,過去一般人所熟知的避稅天堂業務與美國相比,近幾年的佔比已經大幅滑落。也就是說,當美國已逐漸成為全世界想要隱匿資產富豪的頭號首選時,美元有可能長期走弱,讓他們好不容易隱匿在外的資產「貶值」嗎?單由這一點,要「長期看壞美元及美元計價的各種資產(包括房地產在內)」,還真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

正由於「強勢美元」及「美國霸權」是綁在一起的,所以個人甚至認為,單單是「美元在全球外匯佔比滑落」這件事,都將成為美元勢必要走強的重要推手。

當然,美元長期的走勢,絕對與美國經濟及國力「密不可分」。只不過,匯率向來是上下波動,而且會受短、中期特殊因素的影響,而產生「相對」的漲跌。

所以,儘管筆者長期仍看好美元(除非美國自己想要捨棄當世界第一霸權,否則,絕對不可能坐視美元長期走弱),但在2021年,美元的短期波動在所難免。

也就是說,一旦美元能找到「上升」的主題,就可以維持強勢美元於不墜。在此同時,以美元計價的各項資產價值,也會跟著水漲船高。當然,由於美股現在的基期已被大幅墊高,想要投資致富的投資人,切記一定要以「定期定額」、「長期投資」的方式進行。

至於部分研究單位極為看好的中國大陸投資,個人則是並不看好。理由之一是包括MSCI、富時等在內的指數公司,都跟隨美國的腳步,將中國大陸特別具有競爭力的中企,從成份股中剔除(代表所有追蹤指數的ETF,都得賣出股票。如今連紐交所,都要將中國三大有軍方背景的電信巨頭給「下市」);理由之二是,中國大陸內有倒債,外有美國「各種攻擊」的經濟下行風險。特別是中國大陸債務問題並不透明,可能潛藏著外人所不知的極大風險。

當然,中國大陸10多億人口的內需市場,就足以撐起一定的經濟成長,投資大陸市場怎麼可能不賺錢?這話是不錯,但不要忘了,只要跨境投資,就一定有匯率風險。也許投資人可以從大陸投資,賺上一筆獲利,但是,未來當台幣升、人民幣貶值時,這換回來的收益,到底還剩下多少呢?

所以,除非是屬性非常積極、投資金額佔整體資產不高、不怕萬一虧損的投資人。否則,筆者還是建議保守穩健的投資人,最好儘量避開與中國大陸有關的投資。畢竟,全世界可投資的地方這麼多,何苦為了可能高一點點的報酬率,而讓自己陷入極大的風險?

談完了國外(主要是美國)的投資外,國內投資人應該會非常關心:在各個研究單位預測「美元貶、台幣升」的趨勢之下,是否更該加碼投資海外?對此,筆者的看法是:

首先,投資國內至少沒有「匯損」的風險。除非投資人未來不打算住在台灣。否則,投資在台灣的資產,就不可能廢棄。其中的差異,就只有比例上的「多」與「少」而已,而不是「完全不投資」。其原則是依「對國外投資熟悉度」、「距離所用這筆錢使用的期間長短」而定。

舉例來說,如果年紀輕、距離退休、用到這筆錢的時間還很長,或是對海外投資非常熟悉的人,是可以在預期美元貶值之下,加重美元資產的投資比例。

但要注意的是:美元貶值,可不代表其他國家幣別也跟著貶。所以,就算要投資海外,也只能以「投資美元計價資產」為優先,可千萬別去選什麼其他「號稱」或「標榜」高利幣別的投資資產。投資人可得小心「賺了利差,卻賠了匯差」!

其次,台股平均殖利率水準也並不太差。根據元大投顧的資料顯示:過去10年,台股加權指數平均殖利率有4%的水準。雖然數字比一些所謂高收債的年配息5%、6%稍低。但投資人不要忘了,海外投資總有匯差風險存在,而國內投資的報酬率,都是投資人紮紮實實「賺到的」、不會縮水。

再者,匯率上下波動難測,與其完全依照匯率升貶進行投資,還不如回歸經濟基本面,找出最值得投資的地區、國家或產業。而這,才是投資理財的正確之道。投資人也許能掌握住投資當下的匯率升貶,卻很難精準掌握投資獲利了解當下的匯率升貶。

因為,每一個國家的匯率,都不是固定不動的,而是呈現「相對」的關係。且近一陣子的台幣升值,主要是因為美元大幅貶值所致。更重要的是,所有的預測,都不保證一定準確。

也就是說,以現在這個時點為例,在「台幣升、美元貶」的趨勢不變下,「投資海外(主要是美元資產)」的決策,當然是正確的。只不過,一旦情勢整個翻轉,匯率上的損失,就可能吃掉好不容易賺到的收益。

更何況,賺賠與收益其實都是相對,而非絕對有利。就以2020年台幣升值為例,各個專家及銀行理專,莫不積極鼓勵投資人投資美元計價的商品,例如月配息的高收益債基金。

但問題來了,投資人在一開頭,是可以用「比較少」的台幣,換到「更多」的基金單位。只不過,在後續每月配息中,不斷升值的台幣,也同樣把「看來很高的5%、6%配息」給「吃掉一部分」。

所以,不管2021年或未來台灣經濟狀況如何,只要民眾未來在這塊土地上生活,也不想多冒一層匯兌風險。那麼,加重一些國內投資比重,絕對是不得不的選擇。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預測,台灣經濟因為得力於出口、內需消費與投資這三大支柱,全年經濟成長率也大幅上修0.98個百分點至2.54%,一舉衝破2%,讓2020年經濟成長率「保2」無虞(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0869/5049588,更可望在20213.83%,創下近10年次高的數字(https://udn.com/news/story/6841/5100066)。甚至,台經院對2021年國內GDP成長率的預測,高達4.01%,且最少,也有3.1%以上的成長率(https://udn.com/news/story/7238/5104371?from=udn-catelistnews_ch2)。

國發會主委龔明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全球經濟在2021年下半年,會有很大的復甦。他並以台灣疫情趨緩後於6月解封,7月發放三倍券帶來報復性消費為例指出,2021年下半年若全球走出這波疫情困境,全球也會有類似的報復性、爆發性成長,而帶動跨境旅遊、跨境商業活動、供應鏈重組等投資活動,將進一步提升台灣經濟成長。

當然,儘管2020年台灣經濟表現可圈可點,但仍有專家不忘點出:今年以來,我國出口及外銷訂單相關數據頻頻報佳音,然而隱藏在亮麗數字背後,卻仍有4大隱憂包括:

一、新台幣急升以致傳產貨品出口做白工。

二、海外生產比成長到四年新高。

三、對陸、港出口占比攀升至四成。

四、當前疫情仍蠢蠢欲動(最近有消息指出,新疫苗可能對英國變種病毒「不全有效」,但致死率可能也不高),國際情勢瞬息萬變,國內產業仍沒有樂觀的本錢(https://udn.com/news/story/7238/5098853?from=udn-catelistnews_ch2)。

特別是儘管政府及民間越來越「仇中」,但出口到大陸的比重卻逐年提高(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8888/4694984)。且依主計總處近年的估計,大陸每提高一個百分點的經濟成長率,便會讓台灣經濟成長率提升0.29個百分點,這個連動效果是美國的4倍。

更重要的是,由於新台幣升值與國際熱錢流入,所出現的與眾多投資理財大眾相關的「股市、房市及台幣匯率」的「三飆現象」。所以,投資人在2021年進行各項投資決策時,仍然應該審慎因應才是。

 

Box、台幣兌美元匯率在27元,已成定局了嗎?

 

2020年之中,受到美元貶值的影響(美元2020全年貶7%),許多國家的貨幣都呈現大幅升值現象。自202012月起,美元兌主要貨幣匯率接連貶至多年低點。不論是歐元、澳幣、加幣或韓圜,兌美元匯率都曾攀升到逾兩年的高點。其中,台幣(全年升值5.61%)自然也不例外。在各亞幣中,2020全年升值幅度僅次於人民幣(6.52%)及韓圜(6.30%)。

2020年最後一個交易日,新台幣兌美元匯率以28.508元做收,微貶0.1分,創下1997年以來,封關日最高收盤價,全年的升值幅度是5.31%。

自從新台幣匯價在2020年,連續衝破央行前後任總裁楊金龍、彭淮南防線後,由於美元持續弱勢,市場人士就普遍認為,2021年新台幣匯價的「28元關卡」早晚會破。甚至,還有投資機構預測,2021年新台幣可能「看見27」的價位。

沒想到2021年開年沒多久的15日,新台幣就一舉升破28元整數關卡,再創23年半以來新高:https://udn.com/news/story/7239/5150809?from=udn_ch2_menu_v2_main_cate)。然而,投資人可得注意的是:「看見」並不代表「全年都是如此」。

例如就有匯銀主管提醒,投資人應留意匯市反轉的三大訊號,包括新冠肺炎疫苗施打成效、美國新任總統拜登施政,以及台灣在肺炎疫情落幕後的經濟表現(https://udn.com/news/story/7239/5147234?from=udn-catelistnews_ch2)。

更何況,一國的匯率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且常會受到季節性因素的影響。就以2020年年底的新台幣大升值為例,每年年底及農曆年前,本來就是台幣強升的期間。

所以,要說央行日後就一律「全面棄守」,恐怕還是言之過早。因為在2020年全年,美元貶值了7%,但台幣只升值5%多。這代表:如果沒有央行阻升的各種努力,台幣不可能只升值如此而已。

且台幣的升值,會傷到好不容易在全球疫情之下,還能繳出亮麗成績單的台灣經濟。市場更擔憂,新台幣本季持續強勢,包括以外銷為主的科技業、工具機及機械業、紡織、汽車零組件及壽險恐受衝擊(https://udn.com/news/story/7239/5132236?from=udn-catelistnews_ch2)。特別是根據元大投顧的報告指出,2020年第三季,由於台幣升值2%,就影響高殖利率股平均-0.1%左右。且受影響最大的,還是完全沒有避險能力的中小企業。

所以總的來說,個人認為台幣短期升不升值,主要是看「美元」的走勢(國外資金匯入力道),至於中、長期,還是會回歸到經濟基本面。例如RCEP簽署之後,對台灣產業的影響力有多大?如果台灣企業沒有競爭力,且台商或外資都不把錢匯入,台幣就不可能像2020年這樣「狂升」。

也就是說,2021年新台幣匯率大升的機會,並不是沒有,特別是美元弱勢時。以央行的力量,當然不可能不顧趨勢的方向而逆勢操作。只是,台灣央行的匯率政策,絕對是傾向「波動小」,以及「台灣的出口產業」的。

 

對於2021年台股的關鍵重點,筆者認為動能是看「資金」,產業景氣則是看「資訊科技(半導體)」。首先在「資金」部分,從台灣股市及房市在2020年的飆漲,就可看出過量游資所堆疊出來的金錢遊戲行情有多可怕?

回顧2020年,讓台股順利站上萬四歷史高點的原因,主要就是「資金行情」。而資金動能一方面來自於「內資」,也就是台商匯回資金;另一方面則是「外資匯入」。儘管2020年前8個月中,外資只有3個月是「淨匯入」,卻在11月份淨匯入1660億元,創下近4年半的新高記錄。

在外資與內資齊心合力之下,台股首先在(2020年)124日,正式突破14000點的歷史價位。之後則在202115日,正式站上15000點的歷史高點(https://udn.com/news/story/7239/5150809?from=udn_ch2_menu_v2_main_cate)。在此同時,

不論個股護國神山台積電、ETF龍頭—0050,以及台股基金一哥—元大龍頭基金,都創下歷史新高。

筆者認為,只要全球貨幣寬鬆政策不變,資金瘋狗浪會繼續推著台股往前進。特別是當美元處於弱勢時,外資進入台股「賺一筆」的情形將會繼續,等下半年上市、櫃公司配息之後,才會再一起將獲利「匯出」。

關於2021年台股指數的高、低點,元大投顧的預測是:上面年指數創新高,下半年要警戒資金退潮。其對於台股指數的試算目標是:2021年第二季的高點可見15500點,第三季可以看到13200點的低點。而元富投顧的預測,就相對保守一些。2021第一季台股指數,預期會落在13300-14300點左右。

筆者也認為,除非世界各國政府持續再度加碼QE力道、釋出更多資金。由於股市基期已被大幅「墊高」,投資人可能在指數上,也許看不到太多的成長,甚至,還會有更大的震盪。

個人建議想要投資台股的人,除了要嚴選標的外,已經有獲利的投資人,也記得要「部分減碼」、「增加未來股市大跌時的進場資金」。如果擔心自己看不準行情,就記得用定期定額投資,至少較為穩當一些。

至於台股的「選股方向」。筆者看了各家研究單位的「台股推薦產業」,幾乎是「包山包海」,只要覺得「有可會漲」的,全都被列入「看好族群」當中。

舉例來說,AI機器人、電動車、綠能、5G半導體和晶圓代工、IC設計、衛星通訊、金融、車用、綠能、運動風、運輸、能源或天然資源、黃金貴金屬、環球房地產、內需消費、醫療保健、生技/防疫、蘋果供應鏈網購、網路設備、資安,甚至是ESG(企業社會責任)等產業,幾乎都被各大研究單位所點名。

但如果讀者仔細了解各機構的推薦名單,就可以發現:哪家公司推什麼基金或ETF,就一定會列入「投資人2021年必選」的口袋名單中。但問題是,多數投資散戶,根本沒有太多的財力,可以「一次買齊所有推薦標的」。特別是薪水固定的上班族,若要採取定期定額投資,頂多只能選擇一、兩檔股票,不太可能分散到這麼多概念的基金或個股上。

對此,筆者建議投資人:如果看好台灣未來的整體經濟發展,以及台股的行情,一是直接買0050 ETF,完全不用為「選擇產業或主題」傷透腦筋。特別是身處單一產業,對某一家上市、櫃企業未來趨勢發展非常熟悉的人,否則在風險分散、避免「押錯寶」的考量下,最好的策略就是「買整個市場」。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定期定額長期投資」。

其二,則可以選擇包含以上「概念最多,且概念能夠『長久維持不墜(永續經營)』」特質的產業或主題基金。但投資人要注意的是:大部分的主題式ETF,都是採取「集中策略」,也就是重押某一橫跨不同產業,但主題概念相同的企業。而越是具有單一產業,或主題概念的基金或ETF,風險可能就越高。

舉例來說,原物料、能源或消費產業,會有週期性起伏;至於綠能、新能源(風電、太陽能)等產業,或是高股息、ESG等主題,是比較不容易「退流行」,且比較適合長期投資的。

但如果像是「尖牙(Fanng)」概念,投資人就必須思考:這幾家公司多年之後,是否還依然存在或業績表現優異?又或是「5G」主題,假設沒幾年後6G出來了,「單獨只投資在『5G』概念標的」的基金或ETF,是不是會像4G手機一樣「被棄置」?

另外,由於不論主題式或單一產業基金或ETF,已經是採取「集中策略」,為了避免風險過於集中,穩當一點的做法,最好是選擇「全球型(也就是投資標的是分散在全球各地的企業)」,而非重押單一國家或區域的標的。

如果要問「對於以上各個產業或主題的看法」,筆者仍舊比較看好台灣科技、資訊產業,特別是半導體產業。理由之一是:如果細看台股加權指數的漲幅,最大的貢獻者,就是來自於半導體產業(半導體產業指數創新高),特別是被譽為「台股護國神山」的台積電。

簡單來說,不論是台灣經濟或台灣股市,主要都是靠「半導體產業」在撐腰。因為以「1-10月製造業生產指數成長7%」為例,排除資訊電子業仍然衰退5%,27個中業別裡還是有21個負成長。

也就是說,如果以上班族所佔比例來看,享受電子、資通產業成長好處的只佔1/4,而處於產業衰退的上班族比例卻佔了3/4。反而從勞動部公佈的無薪假統計數字來看,受到疫情影響的「重災區」,都集中在服務業及傳統製造業。

個人看好半導體及科技、資訊類產業的理由之二是「多重需求及科技創新」。根據元大投顧的看法,半導體在2021年,仍將將在「多重需求助攻」之下,使價格調升。特別是半導體已經是未來所科技業的核心基礎,除非未來科技有更大的創新,否則,幾乎不可能不用到半導體(晶片)。

以半導體產業來說,不論是時下最熱門的5G或電動車,都會使用到。且除非未來的世界,不再使用IC晶片,否則,半導體產業只會有個別公司業績表現好、壞的差異,而沒有「整體產業前景黯淡」的問題。

正因為「半導體」及「資訊科技」產業,是台灣經濟的兩大靠山,再加上在可見的未來,所有科技的創新,都離不開晶片的運用。所以,想投資台股獲利,且不想「指數漲,但自己的股票不漲」的人,口袋中就不可能不重押在這產業上。

且特別是當投資人資金少,只能在眾多被各研究單位點名的概念中選一個,筆者建議可選「半導體」個股,或是投資「半導體個股」最多的基金。事實上,只要名稱是高科技、電子、通訊、高股息或ESG…等基金或ETF,投資在半導體,以及資訊科技類股上的比重都不低。只不過投資人在實際「下手」之前,還是要看一下這檔基金或ETF的投資內容,以及過去的績效表現。

然而,儘管台股目前有「資金行情」,但不保證資金泡沫沒有「撐爆」的一天。因為,沒有永遠只漲不大跌的市場,特別是科技、半導體類股股價基期已經被墊得太高。所以,個人建議想再投資的民眾,只能透過定期定額的方式。對於已經有獲利的單筆投資人,現在比較適合「部分減碼」,並多保留現金在手,且絕對不能「信用交易(借錢玩股票)」。

在談完了美國及國內股市投資,筆者還想花點時間,來討論一下國內投資人熟悉度非常高的高收債、黃金與房地產。

一、注意高收債可能風險。展望2021年,大拇哥投顧董事長梁佑任預測,全球央行貨幣政策依舊會寬鬆、提供流動性,塑造出最佳金融保護網。他認為,在全球資本市場處於極度寬鬆的金融情勢下,經濟是否終於快速步上正軌「還難以定論」,但可以確的是:在低利率的環境下,全球資本市場缺少避險資產,資金對追逐收益的渴望

由於投資人瘋狂追求高收益,已經讓市場資金湧到風險極高的債券標的上了。這是什麼概念?當投資人不滿足於風險非常安全的債券收益,只好將目光,放在更高收益上。然而,市場資金就是如此浮濫,投資人選來選去,高利的選項真的不多。

過往,只要能見度不高的國家或企業,能夠發債的機會不高。就算能順利發債,也必須用極高的利息,才能換得市場投資人的買單。但如今,由於市場利率極低或幾乎等於0低利環境讓高風險的公司債,跟較安全的公債之間利差也受壓縮,使得全球各地都掀起一波波的「發債潮」。

而且,只要這些企業或國家,肯給比市場利率高一些的利率,就會有一大堆想追逐「可觀高利」的投資人瘋搶。更荒謬的是:市場上高利垃圾債散戶到處搶,但風險低、獲利相對「不好看」的債券,卻只有法人買單的局面(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8/5110905)。然而,低信評債券的風險永遠且隨時存在,只是沒人知道它會在何時,或何地發生而已。

其中,特別是新興市場(特別是中國大陸)的高收債,台灣的投資人真的要更加小心了。雖然有關中國大陸企業倒債的新聞,從來沒有間斷過。但是在202011月上旬的年關之前,中國大陸企業的資金調度壓力就提早湧現,相關違約案例陸續爆發。首先是永誠煤電爆出違約,之後,紫光集團與華晨汽車,也加速的債券市場的拋售潮。

只不過在台灣,不管是媒體報導或一般高收債基金投資人,幾乎完全刻意忽略及忽視相關的新聞。因此,筆者想要在此誠心地提醒投資人:千萬不要以為:凡是被冠上「債券」之名的標的,就一定是安穩、低風險,或不可能發生風險的投資標的。投資人就算要買,也一定要謹記「非長期投資」,以及「只適合衛星持有」的投資原則,才能在累積財富的路上「穩健獲利」!

二、為通膨或通縮變數,納入黃金資產。要論2020年的投資大黑馬,比特幣等加密貨幣應該當之無愧。受到美元疲弱的影響,在「抗通膨」的需求之下,使得原本走勢低迷的各個加密貨幣價格開始飆漲。

特別是在美國FED決策會議之後,造成美元大幅震盪,讓比特幣在16日,一舉突破35000美元的歷史高點,更有人喊出「未來有機會站上146000美元」的言論。

比特幣不但在2020年全年,漲幅勝過股票、債券和商品等各類資產,還吸引富達、SquarePaypal,以及瓊斯(Paul Tudor Jones)、朱肯米勒(Stanley Drukenmiller等精明的機構投資人參與,進一步助長了比特幣的熱潮。

甚至,貝萊德固定收益部門投資長里德(Rick Rieder)也發表「比特幣的功能性勝過黃金,且交易方式也比黃金更方便,未來很有可能取代黃金」的樂觀言論。

事實上,有關比特幣樂觀的預期,都是來自於「美元弱勢」。但不只是比特幣,黃金與白銀,也在2020年創下10年最大漲幅。所以,與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相比,筆者倒是比較看好「黃金」。

理由之一是,只要各國持續不斷貨幣寬鬆、市場長期並趨向0利率,沒有利息收入的黃金,長期絕對會是抗通膨的要角(https://udn.com/news/story/7239/5056128?from=udn-catebreaknews_ch2)。更何況,不論通膨或通縮,都有利金價的上漲(或甚至只有「保值」)。

個人「比較看好」黃金理由之二是;加密貨幣因為挑戰了各國央行的發幣權,所以,絕對是未來會被各國政府被打壓的重點之一;理由三,黃金的價格波動性,沒有加密貨幣高。從這個角度來看,加密貨幣比較像是眾多炒作的期貨商品之一,很難做為穩定投資、保值、抗通膨,甚至是做為交易貨幣的工具。

 

表、虛擬加密貨幣與實體黃金的比較:

 

加密貨幣

實體黃金

貨幣替代性

保值、抗通膨

不完全,因為短期價格波動大

優,因為短期價格波動小

投資性

高,因短期有價差

低,因短期無價差

資產隱匿

便於攜帶

優,過海關不用申報

差,重量大、不易攜帶,且過海關要申報

網路交易

只有黃金存摺及黃金撲滿,但提領實體黃金之後,便不得回存

製表:李雪雯

 

不過,儘管筆者看好黃金未來的長期走勢,但並不建議投資黃金指數ETF、期貨,或是投資於黃金開採(礦業)公司股票的共同基金。因為前二者並非直接完全投資於實體黃金,而是指數及槓桿操作,且期貨的高槓桿、高風險,並不是筆者所鼓勵的。就算是膽子大的年輕人要投資,也只能「短打」,不能長期投資;至於礦業公司股票,不但價格波動大,也常與黃金價格並不同步。

展望黃金2021年價格的可能走勢,根據台銀楊天立的說法,從黃金ETF市場來看,還有5080公噸左右的浮額沒有洗乾淨,快的話可能要1個月、慢的話可能需要2-3個月才能把浮額消化完,也就是說在2020年底與2021第一季,黃金可能處在打底期(https://udn.com/news/story/6839/5111556)。

至於2021年黃金價格的可能高低點,筆者頗為認同台銀楊天立的分析—低點應在1750美元有撐、高點來到2260美元就會承壓。且由於目前黃金價格位在高檔,儘管對2021年黃金看法偏正面,但專家都不約而同建議投資人,黃金在整體資產配置中的比例抓個5%即可。

三、房地產後市可能「持平」,頂多小幅衰退。長期低利率或0利率所形成的資金狂潮,除了漫淹到股市外,房地產市場的買氣也「強強滾」。根據《工商時報》的社論分析,這是2020COVID-19之後,美國FED以及各主要國家央行,紛紛採取無上限量化寬鬆的政策,狂印鈔票所造成的「外溢效應」。

該社論認為,台灣是亞洲國家當中,政府與總體經濟最穩健的經濟體,對於國際熱錢有高度的吸引力,再加上新台幣資金利率接近於零,壽險公司又在「龐大資金去化壓力」下拚命增持土地,為房地產炒作風潮塑造出非常有利的條件。

根據統計,銀行資金湧入房地產市場的趨勢也快速上升,自20209月為止,全體銀行購置住宅貸款增加7.81兆元,建築融資餘額也增加了2.32兆元,房貸餘額年增率7.65%創下13年來的新高,而建築貸款年增率持續創下15%以上、不動產貸款佔GDP比重超過50

資金浪潮更讓全台六都的「建物買賣移轉棟數」創下7年新高。202012月,交易量合計26225棟(月增6.6%、年增17.5%),其中交易量最大為新北市的6408棟;全年六都移轉數量為25.01萬棟(年增7.8%)。

持續兩年多的台商資金回流設廠的浪潮,也讓屏東、台南、嘉義、雲林、彰化等城鎮,圍繞工業區周邊的新屋價格,能夠從每坪10萬元,上漲到12甚至15萬元。

央行總裁楊金龍也特別點名,此次台商回台投資,使得包括南科、中科,甚至竹科、桃園,房價水漲船高;另外各縣市土地重劃,建商積極在都會地區、周邊地區推案,造成建商炒作紅單的問題(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21/5073392)。

正因為刻意炒作房地產嚴重,使得中央銀行在127日,無預警地祭出對台灣房市的信用管制措施,一口氣推出4大政策(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21/5073319)。政策一出,似乎聽到了建築相關產業業者的「齊聲哀嚎」。

不過,身處媒體業多年的筆者倒是認為,業者的哀嚎與政府各部會「積極端出打房政策」,只不過是政府更高層,為了轉移民眾對於開放美國萊豬不滿情緒的焦點轉移,共同演出的一場「戲」而已,根本沒有真正要打房的意思。

想要知道箇中原因的讀者,只要記得以下這則新聞就好—由於房地合一稅連年增加,對於政府推動的長照基金特別有幫助。目前,房地合一稅幾乎挹注了長照財源的九成(https://udn.com/news/story/7238/5141997?from=udn-catelistnews_ch2)。

關於2021年的房地產市場,筆者最近剛好去聽了一位,親自走遍台灣大小城鎮巷弄,實地深入了解在地房地產市場的朋友—顏博志,所舉辦的一場演講。由於個人對於他的觀察頗為認同,因此,想把他的一些重點整理如下,提供給有心買房自住,甚或投資的人參考如下:

首先在2021年國內房地產的看法上,顏博志認為是「持平」,且市場可能會因為政府打房,而多少受一點傷,並呈現「稍微衰退」的現象。至於這波打房到底有效沒效?他認為所有打房動作,都沒有動到交易稅來得有效。例如2011年的奢侈稅,以及2016年的房地合一稅,都曾讓房價跌幅超過2成以上。

其次,他認為2021年,「自住客」可以開始「揀便宜」,「投資客」則要避開「重災區」。顏博志認為自住客的2021年購屋環境,鐵定會比2020年好,因為房價比2020年高的機會很低(受惠於政府打房,至少會影響一些購屋者,觀望態度轉趨濃厚,因為,2020年的確是歷史以來的房價新高點,要再創新高實屬不易。

顏博志建議自住客在2021年,是可以考慮進場「揀便宜」。但他不忘再三強調「勤做功課、常看屋」的重點。殺價時,他勸買屋者千萬不要相信坊間說的「開價砍幾成」,因為屋主隨時能「開更高讓你砍」。所以,「只有勤做功課,心裡面自己要有行情表,不要人云亦云,多看多比較才是上策。記住,不買的最大」,他說(個人非常讚同這個觀點,因為若真要買房,且財力也夠的人,「時間」並不是重點,而是「有沒有做足功課及殺夠價」)。

由於現在買賣房子,都很習慣參考實價登錄的資料。但顏博志提醒,儘管實價登錄有一定的參考性。但是,買屋者一定要看所要買的這一棟,或是所處區域當中,是否有「交易次數過多」,或是「區域內成交量過高」的情形?如果有,就代表有投資客刻意利用實價登錄資料,而將房價「炒高」。

顏博志表示,目前政府版的實價登錄網站,資料雖然是最齊全的,但使用介面非常難用。這個時候,他建議購屋者必須很有耐心,將政府與民間不同版本進行交叉比對,才能了解有沒有「交易次數過多」,或「交易量過高」的炒作情形?

至於投資客,顏博志建議可以揀一些「建商體質差」或「投資客多區域」,因為政府打房而陷入資金週轉不靈、最後大量殺出的便宜貨。其中,他認為炒得過高的區域,就屬新店央北重劃區,以及新莊的知識產業園區。

最後在政府近來積極推動的「危老宅改建」政策方面,顏博志則不看好基地小的建案理由一是因為現在建築工人難找,如果是基地小的建案,很難找到能夠改建的建商。

理由二,基地如果不大、戶數太少,蓋好後也沒有代銷願意承接。

理由三,如果處於精華區,改建後價位不可能低。如此一來,售價將很難受到市場的認同,房子就更難脫手。

他認為,當戶數太多、基地又沒有100坪以上,除非設計與規劃特別好,未來,不但不利於投資(轉賣獲利),連自住都不適宜。

在談完了2021年整體投資趨勢與展望預測之後,筆者最後還想用一點點的篇幅,來談談「保單停賣潮」。一直以來,就有不少讀者詢問「停賣保單要不要搶」的問題,而筆者的回答幾乎全都是「No」!

筆者的理由很簡單,在「沒有確認自己真正需要是否符合」之前,都不要「搶買」。特別是對於已經有終身型保險、本身預算不多,又只是想「額外增加保障」的民眾來說,許多準備停賣的保單,幾乎是保費較貴的「長天期終身型」保險,而不是「低保費、高保障」的定期險種。所以,搶買的保戶真的不見得能「討到便宜」~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020年12月31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600》2021年投資理財方向(上)6大趨勢,影響投資人的「錢途」!

 一切,恐怕要從2020年初的那場,震撼全球人心與經濟的新冠疫情開始說起~在新冠疫情肆虐之後,許多地球上人類從經濟、金融、產業、工作到生活,全都徹底的改變了

簡單來說,新冠疫情首先影響了這個地球上,所有人的未來生活。這樣的生活改變,接著會影響經濟(投資)、工作(創業或就業),以及未來投資人可能面臨的各種風險。

2021年整體經濟與金融市場的趨勢預測,全都是由這場疫情延續下的結果。筆者認為,2021年整體的趨勢發展有以下6大項,值得投資理財大眾特別注意,並做為決策前的參考。

趨勢一、資金持續泛濫、利率持續趨向0,金融投資雖是致富的王道,但也要小心隨時可能發作的金融風暴。為了提振經濟與救濟企業倒閉與勞工失業,各國政府不斷推出一波波的現金紓困辦法。當然,也包括自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幾乎沒有停過的資金寬鬆(QE)政策。

例如國際貨幣基金(IMF)之前所公佈的2020年度報告就指出:各國政府與央行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已合計推出19.5兆美元(分別是12兆美元的財政振興措施,與7.5兆美元的貨幣政策),規模是前所未見的紓困方案,來挽救全球經濟。

且就在全球疫情再次升溫之際,美國國會參、眾兩院在(2020年)1221日,通過歷來規模第二大、約9,000億美元的紓困方案,再為企業提供一系列的租稅減免、並發給民眾現金(https://udn.com/news/story/6813/5113809)。有經濟學家認為,這項法案雖然來得晚,卻總比沒有好,將能支撐經濟的復甦。

世界各國已快速推出像減稅、失業救濟、提供小企業貸款,以及降息到歷史新低等措施。簡單來說一句話,就是「拼命撒錢」,並進一步將利率維持在趨近於0的位置。

雖然各國政府知道資金過於泛濫或長期零利率,並不是件值得稱讚的好事,反而可能是個大災難。例如中央銀行理事暨東華大學財務金融系教授林金龍,就在面對媒體(https://udn.com/news/story/7239/5086028?from=udn-catelistnews_ch2)採訪時表示:「利率絕對是很重要的因素。利率很低,就像美國,美國次貸(subprime)發生的最大原因就是低利率。」

林金龍解釋,利率非常低時,意味融資購屋的成本很低,美國的壽險機構在長期低利率環境下為了賺取高報酬,被迫去買他們搞不清楚的連動債等金融商品;很多後遺症都是低利率環境所造成的。

只不過,向來對經濟沒法有長遠計劃的各國政府,因為民主制度每幾年一次大選的選舉壓力,只能不斷以「撒錢(貨幣寬鬆政策)」的方式來「飲鴆止渴」。

也就是說,儘管各國不太可能再度降息(老實說,以世界各國低到不能再低的市場利率,也沒有多大的「可降空間」),但可以確定的是:各國撒錢紓困及貨幣寬鬆的趨勢將持續存在。甚至在「放錢容易、收錢難」的前提下,想要「緊縮貨幣政策」,都有很大的困難。

由於長期低利率所形成的資金瘋狗浪,會在短期內讓資金狂歡的派對持續上演,金融及房地產投資行情長期不寂寞。也就是說,在資金的洪水四處泛濫之下,各個金融投資市場的前景,鐵定是不會「寂寞」,而是會更加「活蹦亂跳」的。

為英國《金融時報》撰寫評論的大陸長江商學院副院長劉勁及研究員陳宏亞,就把降息造成金融資產泡沫的流程說得非常清楚:各國持續降息沒有帶來高經濟成長與高通膨,但資產價格卻越來越高漲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貧富差距過大」、窮人消費不起,造成「消費需求不足」及「產能過剩」,進而拖累了經濟成長;但另一方面,降息之後卻提振了「投資」方面的需求,且開始對土地和所有金融資產(股票、債券等)集中,並推升了價格(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90578?full=y&archive)。

然而,儘管「股市代表一國經濟的櫥窗」,但各國股市的「活跳跳」行情,卻與實際經濟表現「不太相符」。就以美國為例,根據IMF的預估,美國2020年經濟成長率為-4.3%,但道瓊指數上漲6%,那斯達克指數更上漲42%。

其原因就在於2020年年初以來,美國聯準會的無限量的量化寬鬆(QE),為市場持續注入比之前3QE更多的資金。這些資金,原本是想活絡經濟,但卻流向美國及全球股市,並大幅推升股價指數。

低利率對於想要借錢的有錢人或企業來說,卻是一個「能夠快速累積財富」的好日子,特別是當市場利率極低之際,投資人如果看準趨勢,「借錢賺錢」的暴富程度更大。

另一方面,在資金潮水湧向金融及房地產市場,並進而推升相關資產的價格時,有能力透過低利借錢投資的有錢人,以及沒錢進行投資的市井小民之間,將形成更大的貧富差距鴻溝。

當然,「看不準」的下場也會非常之慘。更何況,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當經濟景氣繁榮之際,投資人根本不用太擔心債券違約的問題。如果經濟持續低迷不振,那麼,企業違約潮再現,不僅會出現債券市場的一波「大逃殺」,也可能進一步形成另一場金融風暴。

特別是2021年的經濟,可能會呈現瑞士信貸私人銀行亞太區副主席陶冬所謂的「弱復甦」的機率非常大。但是,由於市場資金滿溢、過多的資金,追逐少量的投資標的,才造成2020年各個市場的價格大漲。然而就像陶冬所說:「資產價格動盪也是過去前所未有的」(https://udn.com/news/story/7241/5101765?from=udn-catelistnews_ch2)。所以,投資人更要特別小心才是。

舉例來說,最近以來中國大陸企業債頻頻出問題,恐怕就是一個非常值得投資人(特別是高收益債券投資人)重視的警訊。一旦債券違約的狀況持續擴大,其影響層面,可能會由中國大陸,逐漸漫延到全世界,發生另一個全球性金融風暴的可能性,也並非全無可能。

當然,就算短期間內,中國大陸在全球及「央媽」的不斷挹注資金下,不至於發生系統性債務危機,但也一定會引發中國大陸的經濟下行。對於投資中國大陸的投資人來說,也存在著一定的風險。

趨勢二、各國政府債務持續惡化,注意金錢遊戲更加盛行及加稅。一旦經濟持續低迷,各國政府及央行,都將持續向市場及人民「撒錢」。而撒錢之後,會出現兩個結果,一是前面「趨勢一」所提到的市場利率持續走低,另一個則是政府債務持續創新高。

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就引用國際金融協會(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的數據指出,全球總債務佔全球產出之比,已經從2019年底本就很高的321%,大幅躍升到20206月底的362%。且「如此巨大且突然的躍升,此前從未在和平時期出現過」,他說(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90769)。

事實上在這一波疫情之後,也再度加深了各國政府的預算赤字。以美國為例,就有媒體引述美國財政部在1210所公佈的數字,11月最新預算赤字為1450億美元。總計10月和11月,美國預算赤字較去(2019)年同期擴大25%,達到4290億美元的水準,且赤字規模創下財政年度前2個月新高紀錄。

再以台灣為例,根據之前媒體報導,明(2021)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歲出與歲入都突破新台幣2兆元。但是,歲入比歲出還差短1165億元,將以舉債1915億元,以及「移用以前年度歲計賸餘100億元」的方式支應(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7307/4776686)。

事實上,各國政府在面對「收入遠低於支出」之際,不是「排擠其他支出」,就只能靠「舉債」來支應。例如根據財政部的預估:我國政府長期債務明年將達6.1兆多元,其中舉債成長主因來自近期暴增的特別預算。例如,單單是新冠肺炎的紓困特別預算舉債,就達到3,900億元(還不包括前瞻基礎建設特別預算共8,400億元,以及新增的軍購案特別預算等)(https://udn.com/news/story/7238/5069513?from=udn-catebreaknews_ch2)。

以上為因應新冠疫情紓困,再加上振興加上前瞻建設所需,使得到20201218日止,每位國人平均國債負擔突破23萬元,來到23.5萬元,較2019年底大幅成長7000元,更創下近10年的新高紀錄。

然而,政府舉債過多,債務問題持續惡化,也會造成社會上的大幅動盪。因為歷史上來看,償還國家債務的方法,就只有「加稅」、「透過通貨膨脹減少」,以及「直接毀約」3個(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90578?adchannelID=&full=y)。

其中,「加稅」會減緩經濟成長、增加就業的壓力;「通貨膨脹」控制不好,就變成「惡性通膨」,跟「直接毀約」一樣,都造成社會的動亂及政權的更替,首當其衝的,也是一般市井小民。

趨勢三、低經濟成長率、高通貨膨脹,市井小民生活更苦!對於2020年全球經濟的表現,各大研究及投資單位的預測,差不多都是萎縮4.1-4.8%左右;至於2021年的經濟展望,則是「有的非常樂觀(全球經濟將呈現V型復甦),有的則是相當保守」。一切,都要看疫情何時能夠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並且讓經濟活動恢復正常。

 

表、各研究單位經濟成長率的預估:

 

2020

2021

IHS Markit

-4.2

4.2

OECD

-4.2

4.2

IMF

-4.4

5.2

EIU

-4.1

4.4

World Economics

-4.2

4.9

WTO

-4.8

4.9

資料來源:台灣經濟綜合研究院

 

其中,瑞士信貸私人銀行亞太區副主席陶冬,就以「弱復甦」來概括形容。他認為,經濟復甦的過程是一個小V形加上大U形,目前是疫情的中段期,之後會進入U形復甦(https://udn.com/news/story/7241/5101765?from=udn-catelistnews_ch2)。

對此,筆者比較支持《後疫情時代的新經濟》一書作者Daniel Stelter的看法。他依照過去的危機經驗指出,大流行病與戰爭明顯不同。一般戰爭過後,由於有形資產的破壞,會使得經濟成長更為快速。

但大流行病過後則不一樣,由於疾病並未造成機械、設備及建築的毀損,將導致人們預期在初始的復甦期結束後,經濟成長率將更低。特別是自英國出現病毒的變種之後,更為2021年經濟復甦及回穩之路,增添了不少的變數。

儘管研發疫苗的業者,在第一時間跳出來解釋「疫苗仍舊有效」。但是,就算走了一個新冠病毒,但是當人類為了經濟發展而不斷開發、對天然環境大肆破壞,造成人類與野生動物更密切的接觸時。原本就藏身在動物身上「蓄勢待發」的「人觸共通」病毒,依舊有可能藉由各種「破口」,開始在毫無免疫能力的人類身上開始大流行。

不過對投資理財大眾來說,比了解「2021年經是否復甦」更為重要的,恐怕是「通貨膨脹是否會真的來臨」?因為通膨或通縮,不僅會降低實際的投資報酬率、投資工具的選擇,也會影響市井小民的經濟、民生。

對此,《後疫情時代的新經濟》一書作者Daniel Stelter預測,隨著大流行疾病及人口老化所造成的就業率人口降低、薪資的增加,而拉動物價的上漲,並進一步帶動通膨的走高。

其實,有關「2021年會有通膨隱憂」這件事,也並非空穴來風。例如《工商時報》的社論就表示:「2020年在全球經濟衰退的大環境下,正常邏輯應該出現大宗物資需求持平或衰退,鋼鐵需求最大的汽車業、基礎建設相關產業雖有恢復,動能仍舊疲弱,照理說並沒有價格大漲的推力,但是令人難以理解的是,中國的鐵礦砂、動力煤、焦煤、銅價、還有美國的黃豆、玉米等大宗物資,都同步出現大漲的跡象,而且漲幅極為凌厲,讓市場供需兩方都措手不及,不知如何因應。

該社論仔細深究2020大宗物品價格的大漲,一部分是因為農作物欠收或開採問題,比較可能的推論是這些漲幅都是「金融性」,來自於資金極為充沛的金融市場,對於2021年通貨膨脹預期的炒作,而比特幣的飆漲,並是最具體的象徵。並且認為這一波「通膨對沖資產」價格出現意外的齊漲,有可能是觸發通膨的第一響警報,值得投資理財大眾留意。

當然,也有不少學者,認為在「全球化」與「自動化生產」之下,全世界的物價「易跌難漲」,甚至還有「通縮」的疑慮。例如,中國大陸在202011月,出現「消費者物價指數(CPI11年首見的負成長」,並引發了通縮的疑慮。

根據《後疫情時代的經濟走向與投資策略》一書的作者,韓國最大商業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洪椿旭的說法,儘管自1990年後,貨幣大舉進入市場,卻未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現象。而「生產力創新」與「信貸緊縮現象(銀行不願貸款給信用不佳的企業,導致市場上貨幣供給不足)」,就是其中最大原因。

也許許多深覺「薪水永遠趕不上物價」的市井小民,會認為「物價下跌」反而是好事。然而洪椿旭卻不忘提醒:一旦進入通縮局面,經濟會因為「貨幣政策無法發揮應有效果」,以及「通貨緊縮螺旋(民眾會延遲消費企業業績惡化投資與就業萎縮的惡性循環)」,而更難恢復到正常水準。

看到這裡,也許讀者會被弄得越來越糊塗:未來到底是會有「通膨」?還是「通縮」?事實上,撇開物價漲不漲的問題,在奧地利經濟學派貨幣理論中,所謂的「通貨膨脹」就是「貨幣供給額持續增加」。

至於之後的「物價上漲(多數的金錢,追逐少數的資源)」,只是「貨幣供給額大幅增加」之下的「結果」而已。如果從各國持續撒錢、市場資金瘋狗浪亂竄的角度來看,就已經符合「通貨膨脹」的定義了。

然而,不論未來是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對於一般不富有的市井小民來說,其所帶來的結果(物價飆漲或經濟惡化、失業率上升),都代表「未來的日子將會更苦」!

趨勢四、中、美兩大強權,都得面對不同的難關。2021年與投資有關的一大重點,仍舊是集中在中、美兩大強權身上。只不過,兩國所面對的難關不同。

以中國大陸為例,它要面臨的是「能否撐過以美國為首同盟國的各種經濟制裁」;至於美國所面對的難關,則是「川普後時代所曝露出的美國內部衝突與對立,將會逐步(年)削弱美國霸權」。

先以中國大陸為例,也許它可以撐過單一美國這個國家的貿易制裁,而靠著與其他國家(例如歐盟及日本)的貿易增長,讓經濟成長不致於嚴重衰退。但是,從2021年的態勢來看,歐日等國似乎也逐漸開始積極加入,對中國大陸經貿的圍堵及封鎖。

儘管川普本人,並未獲得選舉連任。但美國對中國大陸持續打壓的動作,不但沒有放鬆,還可能更加嚴厲。2020123日,美國國防部將中芯國際、中海油等4家中企列入「中國軍方企業」(Chinese military companies)名單,禁止美國投資者持有或交易名單中企業的股票及債券。隨後包括富時羅素、標普道瓊、MSCI明晟等國際指數公司立刻將有關中企剔出產品名單。全球指數公司富時羅素(FTSE Russell)也在1230日表示,後續可能將更多中資企業自指數中剔除。

1218日,美國商務部又將中芯國際、大疆創新等60家中企列入實體清單,禁止美企對其出口產品或技術。川普當天並簽署「外國公司問責法」法案,未來中企若不符美監管機構會計審查標準,將有自美國證券市場除牌下市風險。

1223日,美國國土安全部(DHS)再發佈了一份商業諮詢報告,敦促美國企業「完全避免」使用中國的數據服務和相關設備,「因為中國企業可能設定後門竊取美企的機密資料」。甚至在1229日,川普又再將列入黑名單的中國企業「子公司」,都納入禁令範圍。

簡單來說,美國對中國大陸的攻擊,已經更為深入,不再只是單純的貿易戰而已。因為,美國已經把中國大陸當做「威脅到美國霸權的敵人」,而不再像以前一樣是「可以合作的朋友」,且這個主軸將不會因為個別總統的上台或下台而扭轉。

一旦中國大陸因為美國的各種「戰爭」的攻擊,進而導致經濟下行。那麼,原本就極為脆弱的金融市場也跟著崩盤(不要忘了最近中國大陸一連串的企業倒債問題),可能會引發再一次影響全球的金融海嘯。不管投資標的有沒有包括中國大陸資產的投資人,恐怕2021一整年,都要格外小心注意了~

雖然2021年對中國大陸來說,算是「迎來更加頭疼的一年」,但對美國來說,也將會是一個值得全世界投資人,必須密切關注其政治與經濟發展的一年。

特別是川普雖然連任失敗,他及他的支持者(不要忘了,不計算選舉人數,川普在美國所贏得的票數,也超過7300多萬票,並沒有差總統當選人拜登的8000多萬票太多),仍舊不放棄任何「翻盤」的努力。

更重要的是,川普及其支持者的「不認輸」,不但造成金融市場大幅震盪,恐怕還會造成美國的分裂。甚至,還有媒體用了「川普走了,但『川普主義』留下來了」的文字,來形容其對美國未來的深遠應響(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90492?archive)。

事實上,《未來十年微趨勢》的作者Mark Penn就觀察到,川普第一任之所以當選,完全是因為「中產和勞動階級選民所擔憂的議題,左右了他們在選戰中對川普的支持」。

而這些投票者不滿的原因之一是:貿易協議腐蝕美國製造業,並害得大家丟了工作。因為自1994NAFTA(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之後,「導致美國製造業工作流失,因此,孩子離家後便再也沒回來,移民人口湧入,工作人士遭遇薪資停滯的窘境,種種皆構成多重打擊」。

Mark Penn認為,川普的支持者如此之多,並不是沒有原因的。而是許多美國勞工長期以來,深受全球化趨勢所迫害的一種反撲。然而,一旦美國內部的矛盾與對立持續擴大,就一定會逐步影響到經濟、金融市場,特別是美元未來的走勢,將會以此為重要的觀察重點。且現在各金融市場幾乎都位在高檔(特別是美股),實際上只要一個風吹草動,就可能把全球金融市場,都嚇趴在地上

趨勢五、從合作(多邊)與互助,到分裂(單邊)與對立;由真人到AI機器人;由民主到民粹,引發地緣政治的更不確定性。打從2020年年初疫情爆發以來,許多國家在疫苗還未開發成功之前,就紛紛採取「隔離」的防疫政策—政府封閉國境、關閉幾種大眾聚集場所的營業、企業要求員工在家上班等,使得原本全球連結密切的產業供應鏈,一時之間受到極大的衝擊。

因此,根據英國《金融時報》的說法,「脫鉤(decouple)」一詞,可以說是貫穿2020年的核心討論。從年初圍繞著科技供應鏈,一直持續到金融領域(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90677?dailypop&archive)。筆者認為這個概念在2021年仍將持續,並進而影響所有投資人的決策方向。

認真來看,「脫鉤」一詞在某種概念上,其實也反映著「原本盛行的自由貿易及全球主義,將由保護及重商主義所取代」。往日被世界各國經濟學家所大力吹捧的全球化生產及自由貿易,將會逐漸鬆動。筆者也認為,過往那種全球分工、自由貿易的美好讚美,將會「不復再見」,取而代之的是「高關稅壁壘及重商主義」。

例如在《下一波全球經濟浩劫》一書中,作者James Rickards就再三提到:「事實上,美國最長的繁榮期,都與關稅和重商主義有關,一直到1990年代,債務和戰爭取代了對美國工廠的投資為止」。

雖然許多分析師們認為,相對於川普的抵制國際化,拜登的重回國際社會的政治傾向,會讓國際上互相合作,繼續成為主軸。但筆者認為,由於國際化對各國的經濟影響甚大,所以在各國政府互有心結之下,未來全球化的進程,恐怕是越來越「黯淡」。

大姆哥投顧董事長梁佑任的觀察也認為,當疫情剛開始、全球經濟低迷之下,各國不再一昧倚賴出口,反倒是「加速本土產業升級」,甚至「動用貿易關稅壁壘」,都成為各國產業政策焦點。但疫情後,各國政府推出各種誘因鼓勵產業重整遷回國內,將可創造本國經濟增長力道的機會

正由於許多國家開始思考「供應鏈要拉回國內」及「無人化生產模式」。所以,疫情後不論在工作趨勢、產業發展及投資選股方向,讀者都可以順著這樣的方向進行摸索。

舉例來說,宅經濟、AI自動化、各項天然資源、能源多,且不但能自給自足,又能向外輸出的國家等,都是具有「利多」的產業及國家;但如果是高度勞力密集,或是人與人之間會密切、近距離接觸的產業,像是旅遊業或客運航空業,恐怕在未來一段不算短的時間,會成為「落後大盤漲幅」的標的。

當然,在各產業AI機器人導入越來越多之際,許多服務業及製造業的相關從業人員,恐怕都將面臨所謂「科技性失業」的困境,也得及早開始思考:有哪些「轉業」的可能?

除了「保護和重商主義將取代自由貿易和全球主義」之外,美國式的民主制度,也在疫情之後面臨進一步的挑戰。以美國人數已超過嬰兒潮世代的千禧世代為例,根據「民主未來研究中心(Centre for the Future of Democracy)的研究發現,千禧一代支持民主制度的比例,遠低於嬰兒潮一代、X世代、當然還有出生於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那代人。

該中心推測,這可能是因為「千禧世代在這個制度中的經濟權益太少」所致。在美國,千禧一代占近25%的人口,但只掌握約3%的財富。而嬰兒潮一代在人生的相同階段裡,卻掌握了21%的財富,且目前仍控制著絕大部分財富(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90767)。

這種「不公平」的現象,將會在新冠疫情的「加強」之下而更為嚴重。例如英國《金融時報》的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就在他所撰寫的「未來世界:塑造後疫情時代的五大力量」一文(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90769)中預測:「許多薪水較高的辦公室職員能夠居家辦公,其他大多數人則不能。在西方國家,許多受影響最嚴重的群體都屬於少數族群。與此同時,許多本來就有權勢的成功人士變得更加成功。到2025年,疫情期間加劇的不平等程度很可能將不會降低。使不平等根深蒂固的各種力量太過強大。人們最多能期待出現些許改善。這反過來意味著,近些年興起的民粹主義政治,將繼續在2025年塑造政治格局」。

事實上,在新冠疫情影響下,各國互相採取的隔離、分裂與對立等措施,將導致人與人、國與國之間更為仇恨,更進一步引發地緣政治的更不確定性,不但會使投資環境增添更多變數,也肯定會造成金融市場的大幅震盪。

趨勢六、「在宅工作」的趨勢,牽動的不只是工作型態及看好產業,也一樣會有隱憂。受到疫情的影響,許多民眾不是被限制在家中不得外出,就是得在家工作。不論是以上哪一種情形,都有可能引發值得注意的投資利空,以及潛在的利多與商機。

當然,一提到宅經濟受惠產業,一般人想到的不外乎是5G、遊戲機及餐飲外送平台。但筆者認為,投資人還有其他宅經濟商機可以留意。首先以「在家上網機會變多」為例,未來不論是「數位詐欺(https://udn.com/news/story/7238/5059051?from=udn-catelistnews_ch2)」,或是與「金融數位交易安全(電子支付的資安問題:https://udn.com/news/story/7239/5095518?from=udn-catelistnews_ch2)」有關的問題,也值得所有理財大眾多注意。因為,網路金融交易看似便利,但它卻可能潛藏非常高的資安風險,不可不慎

遠的不說,不久之前就有國內某家銀行的機器人理財系統出包。而且據金管會的說法,系統出錯的問題,還是先由客戶發現及告知,銀行才知道出了問題。

雖然這家銀行的系統出包後,問題全都獲得解決,客戶並未獲得任何損失,還算是完滿的解決。但是,另一起「美國券商平台無法下單,造成客戶無法平倉」的問題,損失恐怕就很是深遠。

其次,除了「資安問題」有可能成為一大商機之外,隨著人們待在家裡的時間變多,「寵物商機」也值得投資人參考。只不過,以上兩大商機,恐怕還沒有辦法「龐大」到,可以成為投資人「核心資產」中的主流,只不過是做為「對此領域有興趣者」,納入眾多「衛星資產」中的一項而已。

此外,由於疫情的關係,「在家工作」已成為一門顯學,並且可能成為日後一部分工作的常態。儘管「宅經濟」因此興起,並成為投資界追捧的標的。但對廣大的上班族來說,恐怕隱憂的成份,可能還大於在家工作所獲得的好處。

例如撇開「工作時間超時,可能會降薪水,且沒有假日與加班費(等同於「減薪」)」之外,一旦遠距上班成為部分工作的常態,經濟發達國家薪水較高的白領、技術性勞工,也極有可能被開發中國家,薪水較低,但素質可能差不了多少的白領、技術性勞工給「取代」。

除了就業上的隱憂,這股在家工作的浪潮,也可能會正面影響不動產產業。商用不動產的前景看淡,自是不用說,但一般住宅(特別是距離傳統辦公區的住宅區)房價,也有可能因為「遠距上班」而「鬆動」。當然,從「紓緩高房價」的角度來看,也可能會是想要買房者的「小小利多」~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