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20年6月4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95》沒有保險萬萬不能,但前提必須是「買對」!

 媒體報導自71日起,金管會提前同步調降新台幣,與外幣保單的責任準備金利率。未來,不只導致儲蓄險變貴、持有利變型保單者荷包縮水,民眾最常購買的終身險也將漲價,不管是終身壽險、終身醫療險、終身健康險等,尤其以年紀輕的被保險人投保終身險影響最大(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4586039)。

相關消息一出,照例讓不少民眾感受到保費即將調漲的壓力,且抱著「不買可惜」的心理,想要提早在保費未漲之前「趕快搶買」。只不過筆者也想在此提醒保戶:儘管人生中有許多風險缺口存在,但一定要「買對」保險才行!

話說在此之前,有位保險業的朋友,推薦筆者一本日本的暢銷保險書—《醫生強烈建議你買的保險》。該書的作者認就為,民眾最划算且直得「買」的保單,就只有政府辦理,跟台灣全民健保、勞保與國民年金等保險類似的保單。

簡單來說,整本書的重點就是:不管是哪一種商業保險(包括長照、癌症、重大疾病,甚至是儲蓄險等),從「所繳保費」與「未來實際可領保險理賠金」來看,全都是一盤賠錢的生意。

筆者也不能說,以上該書作者的論點有大錯誤,因為首先,就以國內健保、勞保與國保為例,全都是屬於「社會保險」。而社會保險之所以不同於商業保險之處,就在於它們是「非以營利」為目的。所以,在費率的計算上,當然就會比相同性別、年齡與保額之下的商業保險費率「更高」。

更重要的是,在精算基礎錯誤(此處是指勞保是採取「確定給付制」,而非「確定提撥制」。簡單來說,就是保費精算是以「未來年輕人越來越多」為前提,所以,保費更得以降低),以及審核把關立委刻意討好選民之下,民眾實際繳交的保費,根本不足以領取未來優厚的保險金。

且如果連「費率斤斤計較」的商業保險,都有「倒閉」的可能,那在費率精算上更不用心的各種社會保險,怎麼可能讓每一位國民「萬年使用而不倒閉或給付不縮水」?

正因為兩種保險的比較基礎不同(精算保費上的差異),所以,筆者並不認為,國人就只要像這本書作者所言,絕大多數商業保險「全都不用買」,只要擁有這些「最值得購買的保單」,就可以輕易應付退休之後,金額恐怕不低的日常生活與醫療費用風險。理由如下:

理由一、小心各個社會保險「倒閉」的可能及風險。由於前面有提到,現有的各種社會保險,全都因為當初精算錯誤、繳費費率過低、領取金額過高,而面臨「倒閉」的風險(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9554/4570821?from=ednappsharing&fbclid=IwAR1bp9BGrhJjUzJeS4Q0n5-X7KXV3leLXC5QYI629keHPbe4BHP3FMFHA9Y)。

當然,面臨「倒閉」風險的,也同樣包括採「隨收隨付(簡單來說就是:當年收多少保費,當年就支出多少)」方式的全民健保。而針對健保的財務問題,才剛打了一場漂亮防疫戰的衛福部長陳時中,就立刻提出「未來健保給付將採『量能付費』及『調漲保費』」的改革方向(https://tw.mobi.yahoo.com/trendr/udn/-鐵人部長下-個挑戰-健保費率調漲-量能付費-061239662.html)。

且就算以上健保及各個社會保險「不會倒」,在「加費」、「延退」及「少領」的變動下,保戶也必須擔心原本認為「勉強足夠」的保險金,是否還足以支應未來持續高漲的各項生活與醫療開支?

理由二、一般民眾與各科醫師之間,是處於「資訊嚴重不對稱」的情形。儘管健保的普及率接近100%,且都有針對住院及手術各種治療、用藥、醫材,或是癌症的標靶藥物進行給付,但是在各醫院努力灌輸民眾「自費藥物、醫材及手術比較好」的前提之下,沒有任何醫療專業可以判斷醫師建議「是否為真」及「是否必要」的民眾,恐怕就有必要「多買一些健康險(特別是住院醫療險、癌症險、重大疾病或特定傷病險)」,以支應未來日益暴增的龐大自費醫療支出。

當然,筆者在此仍想提醒民眾兩個投保及理賠的重點,其一是根據過往採訪各個專科醫師的經驗,除非極特殊的個案,否則,根本沒有必要選擇「健保之外的各種自費醫療、藥物、手術或新式療法」。

其原因,不只是因為「費用昂貴、健保並不給付」而已,而在於「對於民眾而言,並不是『新』的就一定是最好,或最不傷害身體健康」。所以,民眾也千萬別以為:反正有買商業險,所有費用都有保險「給付」,就選擇「非健保給付的自費項目」!

其二則是,民眾選擇「實支實付」型住院醫療險的重點,並不在於「能不能副本理賠」,而完全在於「保額(主要是住院手術及雜費部分的保障金額,以及提供門診手術給付)是否充足」,以及「該保險公司過往在理賠上的記錄,是否『乾脆』」?當然,為了避免保險公司有可能「不理賠」,或是在理賠上刁難,「分散投保」也是保戶極重要的原則。

正因為幾大社會保險有「倒閉」的可能,再加上民眾在就醫上,處於嚴重「資訊極不對稱」的弱勢,所以,筆者才想特別提醒讀者,對於此書的建議,必須要了解其原意所指,以及不同的時空背景因素才是。也就是說,除非每一位讀者,擁有極佳的醫學專業,或是找到真心為病患設想,不輕易慫恿保戶採用「自費項目」的醫師,否則,100%照著該書的建議,感覺只要擁有全民健保,以及勞保或國民年金等簡單保單,就以為「保障即已足夠」,恐怕是會出大問題的。

當然,該書仍有瑕不掩瑜之處,例如該書作者就說道:保險業者善於利用恐懼的心理,以拉高民眾的風險意識,進而向他們推薦各式各樣的商業保險,而筆者最認同該書作者「最不推薦購買」的保單,就有以下幾種:

最不值得購買保單之一、各種以「儲蓄」為名的保險。因為無論在哪一個國家或地區,保戶再怎麼精打細算,都不可能「賺贏」過保險公司的。

最不值得購買保單之之二、保費高,且保障內容很容易「過時」的終身型健康險,特別是終身型住院醫療險。筆者認為,「保費貴」,還不終身醫療險最不值得購買的唯一理由,反倒應該是「目前台灣的終身醫療險,幾乎全都是『日額給付』型保單」。

然而在「健保實施DRGs制度」、民眾住院日數持續降低,以及各項自費費用不斷高漲之下,這種「按日數計算理賠金額」的終身型住院醫療險,是最容易讓保戶在遙遠的未來(特別是「繳完保費」之後),產生「保障嚴重不足」結果的保單。

當然,有些保險業務員會說:現今定期型實支實付醫療險,最高續保也只到85歲,而只有終身醫療險,才能提供85歲之後的醫療保障缺口。對此,筆者認為保戶可千萬別太天真地相信。

因為一來,隨著國人平均餘命的提高,最高保證續保的年齡,鐵定會再提高(記得筆者在20年前開始研究保單條款時,當時的最高續保年齡,才不過65歲。如今,最高已可達到85歲,能說不是受到國人壽命提高的影響?)。

其次,按照目前幾乎九成九以上的終身醫療險,全都是「日額給付」保單來看,除非保戶在年輕時,就買了高額的「住院日額」,否則,在通貨膨脹之下,民眾在幾十年後85歲的醫療保障上,依舊有極大的資金缺口。

再者,如果想在年輕時,投保高額的終身醫療險,民眾的口袋必須「滿深的」。否則,一樣會在幾十年的通貨膨脹侵蝕下,保障「所剩無幾」。且就算年輕人有那個繳費能力,由於保險的「投保率」實在很低,再加上「未來沒有發生保險事故,就完全拿不到保險理賠金」,還不如在年輕時,將有限的資金,投入到積極穩健的投資標的。只要民眾手中握有高額的現金,那才是最實際且好用的支付工具。

最不值得購買保單之三、「即期年金險」之外的各種保單。民眾如果想要在退休後,擁有一筆穩定的現金流時,應該買的是「即期年金險(保戶先躉繳一筆保費,之後就開始定期領取年金)」,而不是什麼名稱各異的「遞延年金險」或終身還本型壽險。

其理由有二,一是遞延年金險「累積保價金」的能力低(投報率相當低),並不足以達到「退休前穩健獲利」的目標;二是「還本型終身壽險」因為可以同時提供保戶活著時候的生存保險金,以及死後提供給保單受益人的保險理賠金,所交的保費與所領生存金之間,就會「不成比例」。詳細內容,請見前幾期專欄—《「我是有錢人」迷思593》用實際數字,幫年年還本型終身壽險算個帳!(https://fund.udn.com/fund/story/7488/4580274)中的解說。

特別是對於退休前仍有工作收入,或是根本沒有後代,只希望將所有此生努力累積的財產,全都用在自己身上、不留給後代的人,筆者認為這種保單絕對不是最合適的標的。

最後,筆者還想提醒想要精打細算投保的民眾:如果擔心終身的健康風險,又不希望花太多保費,那麼,其實可以善用一些「一次給付型」的「定期型(例如一年一約)」保單,特別是產險公司推出的「一次給付型」的便宜定期癌症或重大疾病險(附註:壽險公司多數定期健康險,都有「保證續保」的功能,但保費相對較高;產險公司的定的健康險,依法不得有「保證續保」的功能。所以,保費則相對便宜許多)。

因為,這種「一次給付」型的保單,是保戶在當年度「出險(發生保險事故)」時,保險公司會一次給付整筆保險理賠金;但如果當年度沒有「出險」,隔年度保險公司還是會讓保戶持續投保,一直到哪一天「出險」為止。所以,保戶不用擔心在繳費期間,因為某一年保單「出險率」過高,而在隔一年,就立刻被保險公司「拒保」!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

2020年5月28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94》「負利率」又要來了嗎?理財大眾該如何因應?

 5月中旬左右,新聞報導說美國總統川普曾發推文表示「只要其他國家正在得到負利率的好處,美國也應接受這項『禮物』」,希望美國聯準會能夠實施「負利率」https://udn.com/news/story/6813/4559152)。

幾天之後,英國央行總裁貝利(Andrew Bailey)也在20日表示,與新冠狀病毒危機未發生之前相比,他現在已較不那麼反對負利率。他還說,儘管目前英國央行也還沒將負利率納入考量,但也不排除史上首次將利率降至零以下的可能性(https://udn.com/news/story/6811/4579264)。

其實在今年3月,英國央行就已兩次降息,將利率降至0.1%的歷史最低水平,並加大了債券購買規模。其中的大部分,則是政府為支撐經濟而發行的債券。

說到負利率這個政策,並不是今(2020)年才新推出的新點子。各國央行近幾年實施負利率的時間,可以往前推至2014年。根據中央銀行在2016324日,所發佈的「主要國家負利率政策實施現況及期影響」一文中的資料,歐洲央行(ECB)在201465日,採行了負利率政策。

之後,瑞典、丹麥與瑞士等國,因為承受大量資本流入,使得當地貨幣面臨極大升值壓力,也相繼推出負利率政策。一直到2016年的129日,日本央行(BOJ)也在市場預料之外,推出負利率政策。

所以,負利率真的要再「捲土重來」了嗎?

不過在此之前,如果一般大眾想要從未來可能的「負利率」政策中,擬定正確的投資理財因應方法,恐怕得先區分清楚幾個與「負利率」有關的幾個相近專有名詞。

因為一般來說,所謂的「負利率」,其實是有以下以下4個類別「央行政策利率為負值」、「實質負利率」、「名目負利率」,以及「債券市場負殖利率」。

以上4種裡的第一種,就是之前歐洲及日本央行所實施的負利率政策,亦即「對銀行業者存放在央行的資金『不收取利息,還要支付保管費』」,而不是針對一般民眾的存款,推出「不支付利息,而要收取保管費」的做法(請見中央銀行所整理的下表)。

 

表、主要經濟體採行單或多層制負利率政策之現況:

一張含有 螢幕擷取畫面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資料來源:中央銀行「全球債市出現大量負殖利率債券之原因及影響」,20191213

 

第二種的「實質負利率」,指的只是「名目利率通貨膨脹率」後的數值;第三種的「銀行存貸利率為負」,就是「民眾借錢給民眾,要給民眾利息;民眾要把錢存銀行,則銀行要向民眾收取利息」。而這,才是理財大眾最需要擔心的情形。

至於第四種,則是指「債券市場的『到期殖利率』為負」。簡單來說,就是債券價格呈現「溢價」、投資人出現「投資利損」的情形。而債券價格之所以出現「到期殖利率為負值」,主要是受到「債券的買盤推升價格,使得債券的『溢價』過大,甚至還超過債券持有人未來到期所領取的票面利息」所致。

根據央行在去(2019)年1213日發佈的「全球債市出現大量負殖利率債券之原因及影響」的資料來看,近幾年(自2014ECB開始實施負利率政策)全球負殖利率債券規模明顯擴大。除了曾在2016年中,到20189月縮小外,之後便一路增加,並且在20198月,創下17兆美元的歷史新高(請見下圖一)。

 

圖一、全球負殖利率債券規模:

一張含有 文字, 地圖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資料來源:中央銀行「國內外經濟金融情勢分析」,20191219

 

之後,雖然因為市場對於各國央行降息的預期消退、各國債券殖利率回升,使得全球負殖利率債券規模縮小。但是到2019年底,仍有11兆美元的規模,且佔比更超過全球債市比例的25%。

要仔細介紹債券殖利率之所以為「負」的原因,可能需要花很的篇幅,建議讀者可以參考央行在去(2019)年1213日,所發佈的「全球債市出現大量負殖利率債券之原因及影響」一文中,對於「全球債市負利率現象擴大之主因」的詳細分析。

但簡單來說,負殖利率債券大量出現的原因,可以歸因為「景氣循環」與「長期趨勢」因素;前者直接造成債券殖利率出現負值,後者則持續壓低債券殖利率水準。而以「長期趨勢」為例,主要的原因是「勞動人口減少、資本財累積不足,加以技術進步放緩,導致潛在經濟成長率下降,帶動實質中性利率走低」(請見下圖二)。

 

圖二、美國與歐元區實質中性利率持續走低:

一張含有 文字, 地圖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資料來源:中央銀行「全球債市出現大量負殖利率債券之原因及影響」,20191213

 

看到這裡,也許讀者會覺得奇怪:既然「債券殖利率為負」代表投資人有「投資利損」,那為何全世界還有那麼高規模的「負殖利率」債券?一言以蔽之,就是投資人可以在不同計價幣別、到期期間、長短天期等債券之間「進行套利」所致(請見以下圖三至圖六)。

 

圖三、美元持有者透過換匯交易,可望提高獲利

一張含有 文字, 地圖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資料來源:中央銀行「全球債市出現大量負殖利率債券之原因及影響」,20191213

 

圖四、用換匯交易搭配德日公債操作的預期總收益率,有可能高於單純持有美債

一張含有 文字, 地圖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資料來源:中央銀行「全球債市出現大量負殖利率債券之原因及影響」,20191213

 

圖五、投資人即使投資負殖利率債券,仍可藉由「滾動向下(roll down)策略」,賺取資本利得

一張含有 文字, 地圖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資料來源:中央銀行「全球債市出現大量負殖利率債券之原因及影響」,20191213

 

圖五、投資人即使投資負殖利率債券,仍可藉由「利差交易(carry trade)策略」,賺取資本利得

一張含有 文字, 地圖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資料來源:中央銀行「全球債市出現大量負殖利率債券之原因及影響」,20191213

 

以上,筆者之所以花了一點篇幅,解釋了4種「負利率」的範圍。就是因為在不同的情況底下,投資人未來的理財決策,與應有作為會「差異甚大」。而讀者們唯有知道以上哪一種「負利率」最有可能發生,也才能做出正確的投資理財決策。

從目前的態勢來看,第三種負利率(銀行存貸利率為負)的發生機率不大,主要還是指第一種(銀行業者存放在央行的資金「不收取利息,反而支付保管費」),以及現今已經很普遍的第二與第四種「負利率」情形。

關於未來各國央行負利率政策的預測,筆者想先引用最近所看的一本,由前IMF首席經濟學家、哈佛大學公共政策卡伯講座教授Kenneth S. Rogoff,在他所寫的《現金的詛咒(The Curse of Cash)》這本書中的一些觀點。

按照該書作者的說法,如果各國央行要徹底實施負利率,且不想最後導致失敗,就一定要搭配「數位貨幣」的推行。理由很簡單,一旦央行輕率實施「更有力道」的負利率政策,反而會激發民眾從銀行中把錢領出來「藏在家裡」,卻不願意進行實體的經濟投資。

由於所有對於投資決策的擬定,都必須先對未來趨勢,進行正確預測,因此,順著《現金的詛咒(The Curse of Cash)》這本書的預測方向重點有二:其一是「如果沒有辦法推出數位貨幣(Digital CurrencyDC),各國央行就會陷入『零利率下限』的困境。因為上一段已經解釋過,一旦實施太強力的零利率(例如-2%、-3%,或甚至更低),不論是大戶或一般民眾,就會把銀行裡的存款提出來,不會投入實體經濟當中」;至於其二則是「一旦負利率政策力道不夠強,就很難順利提升經濟景氣」。且更重要的是,市場上的低利率,就只能這樣不上不下地持續很久,而難以擺脫。

一旦各國央行用數位貨幣,替換掉實體貨幣,就不會有「民眾將現金,從銀行中提出」的考慮。也就是說,由於目前各國沒有用數位貨幣,取代實體貨幣的做法。所以,以這次疫情所造成的經濟嚴重衰退為例,各國就算想要「傾全力救經濟」,卻不能激進地實施大幅度降低負利率的政策。這種情形,就是在《現金的詛咒(The Curse of Cash)》這本書中,作者再三提到的,目前各國央行所面臨的「負利率下限」困境。

Rogoff認為,如果不用數位貨幣,央行就不敢採取激進式的負利率政策,一次將經濟「扭轉過來」。但對投資人來說,一旦國家採用數位貨幣,以取代實體貨幣(或是取代大額紙鈔,只保留小額鈔幣),才能代表未來央行能100%任意決定該國的通貨膨脹率。也就是說,民眾未來的財富損失,將牢牢掌控在該國央行手中。

根據該書作者的預測,假設各國央行無法靠激進式的負利率政策,以逼出閒置的儲蓄以投入經濟。那麼,各國經濟就很難真正達到「振衰起蔽」的效果。而這樣的預測,其實對投資理財大眾的「啟示」是:根據過往有實施過負利率的國家經驗,各國政府真正要救的經濟「起不來」,反倒是「金融市場在『群魔亂舞』」。

因為,從過去已經實施過零利率或負利率的國家,像是日本及歐洲國家的經驗來看,負利率幾乎不可能帶動經濟景氣。且不但未刺激國內消費,反而還增加民間儲蓄(請見下圖七)。

 

圖七、日本與歐元區之前實施負利率時,儲蓄率不降反增:

一張含有 文字, 地圖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資料來源:中央銀行「全球債市出現大量負殖利率債券之原因及影響」,20191213

 

除此之外,家計部門為了追求比存款利率更高的報酬,反倒將更多的資金,轉移至高風險的資產,像是不動產、股權等。也就是說,負利率頂多能夠發揮的功效,就只是引發金融投資資產價值提升,以及價格波動變大而已(請見圖八、圖九)。

 

圖八、瑞典房價指數與房貸餘額走

一張含有 地圖, 文字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資料來源:中央銀行「主要國家負利率政策實施現況及其影響」,2016324

 

圖九、股市與債市波動幅度變大

一張含有 螢幕擷取畫面, 地圖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資料來源:中央銀行「主要國家負利率政策實施現況及其影響」,2016324

 

最後總結來看,從以上的預測及過往實施負利政策的歷史經驗中,筆者認為對一般理財大眾來說,必須注意且及早思考及因應的重點如下:

首先,如果想在未來金融市場投資大行情之下獲利的人,至少要多磨練一下自己的投資技巧。以上更精確一點的說法應該是:不是投資不能更積極一些,相反的,在負利率的前提之下,「借錢投資」恐怕才是「富而後更富」的王道。只不過,投資人更該謹記「切勿高檔搶進」的道理。

特別是「再好的市場,都會有人虧損,且很多金融投資操作,並不是一般投資散戶,能夠輕易『玩得』」。例如之前出大問題的連動債、TRF或槓桿操作的ETF虧損事件,全都是值得投資人勞記的血淚經驗。

又例如目前債券負殖利率之下,還有不少人敢從中「套利」,就是預期各國央行,還有可能繼續調降已經趨零的利率。然而,如果按《現金的詛咒》這本書作者的專業預測,當世界各國央行已落入負利率下限的窘境中,且尚未將實體貨幣,順利更換為數位貨幣之前,不敢冒然實施更大規模的負利率政策。

那麼,現今負殖利率債券的套利手法,在未來的獲利空間,恐怕也是不會很大的。或至少來說,投資人除非能「跑得比專業機構法人快」,或是精於在不同國家、市場裡的標的進行「套例」,否則,可能是「獲利」不成,反而出現大幅虧損,特別是本身就沒有持有債券部位的投資人。

更進一步來說,一旦負殖利率債券的套利空間不大,且可能潛藏更高的虧損風險。那麼,從事此一套利部位越多的基金或金融機構,恐怕投資散戶都該「敬而遠之」。

其次,負利率與零利率之下,民眾要慎思「借錢投資或置產」。對此筆者的看法是:如果你已經是有錢人,經得起投資虧損,也付得起貸款利息,也自認不會是「市場裡的最後一隻老鼠」的人,一旦槓桿投資成功,資產是可以有「翻倍」的效果。

至於一般薪水減去日常開支,已經沒有多少餘裕的民眾,或是前面提到的,對於投資完全不在行的人,就真的不宜再進行槓桿化操作。因為,其失敗的風險,恐怕並非當事人所能夠承擔。

再者,在金融機構更積極獲利之下,所有客戶都要做好最佳的「武裝防備」。儘管負利率後,銀行不見得馬上會向一般存款大眾收取手續費,但銀行本就是一營利事業單位,必須得想辦法從客戶,與銀行交易的其他手續費中「回收」才行。也就是說,銀行會極力慫恿客戶「將定存解約」,並且進行各項金融投資。

這個時候,投資人更要做好「武裝好自己」的準備、慎選投資工具與商品,以避免自己辛苦多年所累積下的資產與財富,在業務員的極力慫恿之下「越理(投資)越少」。

最後,萬一真的實施「銀行存貸利率為負」時,愛儲蓄並持有現金的民眾,可得要想好未來的因應之道。亦即:一般散戶要考慮好將台幣或外幣定存解約或領出後,「窖藏在家(保存上)」的風險。

因為,就算買最安全的保管箱,在家裡放著,也要提防有些國家,也有可能會仿傚之前印度總理莫迪的做法,突然發出「限期廢除大鈔使用,而只保留小鈔或硬幣」的政策。

而最值得讀者密切關注的,則是各國在「數位貨幣暨電子支付(Digital Currency and Electronic PaymentDC/EP)」上的發展計畫與進程。近來最受矚目案例,就是數位人民幣—e-RMB的特定場域試行(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20972/4549560)。

對於DCEP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相關資料(https://www.npf.org.tw/2/22762https://www.blocktempo.com/analysis-inside-digital-rmb-dcep/),或是上網搜尋。未來如果有機會及時間,也許筆者會再以專欄形式,與讀者們一同分享。

但是目前,筆者還是想誠心地建議理財大眾,應該認真思考一下:這世上還有什麼可以恆久不變,且永遠具有一定保值功能的商品或工具?並且將部分資產,轉換到這些標的上。

對此,也許有人會建議轉投資,或儲存「可不受各國央行管控」的虛擬貨幣。但是,其他之前看的書籍不說,至少筆者最近所看的《現金的詛咒》、《虛擬貨幣經濟學(Wildcat currency)》,與《新貨幣戰爭》這三本書的作者都一致認為,一個可以長久做為最佳保值標的的貨幣,絕對不能是「價格波動幅度太大」的標的。且更重要的是:它必須在眾人心中,建立起一定程度的「信心」才行。

從以上「價格波動」與「信任」兩大條件來看,現今民眾所熟悉的一些熱門虛擬貨幣,像是比特幣等等,恐怕都不會在「安穩保值」的口袋名單之中。至於其中的答案,且容筆者先在此賣個關子,並在往後的專欄中,與讀者們一同分享~~~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

2020年5月21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93》用實際數字,幫年年還本型終身壽險算個帳!

 前一陣子,有媒體刊出一篇「保證利率保單成絕響」的新聞,裡面提到某一張市場上所銷售的「年年還本終身壽險」,訴求10年滿期之後,年化報酬率(IRR)可以達到1.8%以上。

這篇新聞裡有提到:「由於這是由壽險公司保證利率,且年年還本可作為退休金或現金流規劃」,去(2019)年到今(2020)年1月(停售效應遞延),二張保單共銷售437億元」。

此外,文章中還提及:「保單屬於『季節限定』商品,就是去年衝最後一波,今年就不再銷售,且再沒有『同款』,即已絕跡」,並且強調:「因為今年責任準備金利率已下調一碼(0.25百分點),所以保單預定利率下降,因泚年化報酬率自然比不上去年那張」。

因此,就有一位網友寫信給筆者,說她去年就是「遲疑了一下」,沒有買到新聞中所提到的保單。看到這新聞讓她覺得:如果有壽險公司,再推出類似的商品,似乎應該「趕緊去搶買才是」!

關於這個問題,筆者將從兩個方向來進行分析。其一是「把這張當做短天期定存是否OK」?其二則是「把這張年年還本的保單,當做穩定退休金來源是否OK?並且由筆者一位曾經擔任過壽險顧問的好朋友—心學堂執行長,也同時是一位國際認證理財規劃顧問(CFP)的陳敏莉,照著保單DM上的數字,用幾個Excel所試算出的圖表,幫所有讀者「解惑」。

首先講重點,儲蓄險仍劣於銀行定存。在這一點上,筆者的看法跟陳敏莉是相同的。儘管新聞中提到,這張終身還本型壽險第10年的IRR,有接近2%的水準,似乎看起來「優於銀行目前定存利息」。

但是且慢,身為「敏莉理財心學堂」粉絲專頁的版主陳敏莉,就實際以下圖一的比較,方便讓讀者能快速理解:把10年以上繳費期的保險當短年期儲蓄,是多麼差的一盤買賣?

資料來源:陳敏莉

 

在上圖一中,黃色曲線是保戶所繳的「累積保費」,綠色曲線則是保單在不同年度的「年度末解約金」,至於紅色曲線,則是將所繳保費,改存銀行定存利息1%之下的年終本利和。上圖一有一個很大的重點是:保戶投保後前幾年就解約,解約金遠遠低於總繳保費。

以上的意思就是:除非保戶在投保後的6年內,完全不動到這筆錢,否則,民眾還不如老老實實地,把錢放在銀行定存中,既能確保本金100%不會虧損,又能享有一定的利息收入。

其次,如果想把這張年年還本的保單,當做穩定退休金來源,對此,筆者的看法跟陳敏莉有所不同。陳敏莉認為這張還本壽險,具有以下2大功能—「年年還本」,以及「透過受益人安排贈與(生存金)或傳承(身故保險金)」。所以,如果「使用需求」高於「累積需求」時,又希望透過保單留一筆錢給家人的時候,透過這張年年還本終身壽險來打造現金流+資產傳承,是OK的。

但筆者的看法則是:從下圖二中就可以看出,40歲男性保戶要每年繳交高達41萬多元的保費,才能換取「依保額一定比例計算」的生存保險金。從第7年開始,每年生存金才能領52000元(對,讀者沒看錯,就是年領5萬多元,換算成每月的金額,就只有4300多元而已),從第1到第6年,最低年領6300元,最高才年領37800元。

製表:李雪雯

 

也許單看上圖二,民眾對這種年年還本終身壽險的「提供退休現金流功能之差」,還不會有特別感覺。但如果筆者把「6年總繳保費」,與歷年所領生存保險金加總,也就是自保戶65歲退休之後,到保單契約截止的110歲這段期間的「總領生存保險金」繪成比較圖(請見下圖三),就會更加「印象深刻」了。

製表:李雪雯

 

簡單來說,如果無法預期自己買了這張保單,還能存活50年以上(活到90歲以上的高壽),就根本別想把自己原本所繳的保費「100%回饋到自己身上」!

更何況,這張年年還本壽險雖然能提供穩定的現金流,但每年能領的金額卻與所繳保費,卻是「極度不相稱」!同樣以上圖二為例,能夠年繳41萬保費的人,照理說是財力「還算雄厚」之人。這樣的人所圖的穩定現金流,應該不只是一年區區5萬多元吧?

當然很多業務員及保戶都會說:就算被保險人生前,領不完所繳保費,全都可以在身後,讓保單的身故受益人,領回一筆「不用計入被保險人遺產」的保險金,以達到「資產傳承」的目的。

但保戶可別忘了:當身故保險金並不是用在自己身上,而是留給兒女子孫享用的,已經算是脫離了「所存的退休金,100%用在自己身上」的意義。更何況,如果保戶並沒有子女時,如此花大錢買一張「現金流」並不高的年年還本型終身壽險,恐怕是應該審慎思考的一件事。所以關於這一點,筆者非常讚同陳敏莉的看法—對於沒有資產移轉需求的民眾,該買的是年金險,而不是年年還本型壽險。

以上,是從「短年期儲蓄」及「穩定現金流」的角度,幫保戶用實際數字進行分析。對於「替代長天期儲蓄」工具之用,同時具有CFP身份的陳敏莉,卻仍舊覺得「並非那麼划算」。因為她認為從個人財務管理的角度來看,儲蓄險比較適合用於「保存資產」或「傳承資產」,而不適合用於「累積資產」。

陳敏莉進一步解釋,從財務規劃上來看,每個人首先都會面臨重病、重殘與死的太早的問題。這時候,民眾就要為來不及保護的自己與家人,用最低的保費,買到最高的保障。特別是當「風險發生了,但口袋裡沒什麼錢」的時候,民眾該買的是「純保障型」的保險,而不是保障金額不高的儲蓄險。

其次在「短期資金需求」方面,也完全不適合買「低保障、高保費」的儲蓄險。就像這一陣子,在新冠病毒疫情的影響下,有的人面臨放無薪假或失業,除了部分能仰賴勞保的失業給付外,就只能靠平日存下的緊急預備金來應急。因為儲蓄險在投保的前幾年解約,會有相當高的解約金、保戶極有可能無法100%領回所繳保費,所以陳敏莉特別強調,緊急預備金就只能放在活儲或定存,也絕對不能用來購買儲蓄險。

至於一般理財大眾的「長期資金需求」,雖然可以購買儲蓄險,但陳敏莉也認為「長期資金需求」最好的籌措方式,應該是靠「長期投資」獲得,而不是年複利報酬率極低的儲蓄險。

「就算理財大眾不善於投資,購買長天期美國公債,年複利報酬率也有3%,比這張保單的長年期IRR還要高」,她說。因為,實際以40歲投保,且領到110歲仍生存為例,持續領生存金與祝壽保險金(為保險金額的2.55倍)70年下來的保單IRR,也才不過2.07%而已。

而陳敏莉所謂的「保全資產」意義是:不圖利息的高低,只要不會虧到本金即可。這個時候,可以用儲蓄險來「保全資產」。在她的想法中,當「個人資產規模夠大,且足夠退休之用」,很合適把高風險的股票資產獲利轉購還本型儲蓄險,或是保守族又高薪水的人,把部分薪水轉存還本型儲蓄險。否則,如果所累積的資產嚴重不足時,千萬別把購買儲蓄險,當做累積財富的工具才是。

陳敏莉也表示,任何儲蓄險的每年IRR都是不同的,特別是以這張保單為例,前5年的IRR根本就是「負值」(有關保單各年度IRR的算法,請見以下Box)。

 

Box、如何計算終身還本型壽險的IRR

 

首先,將DM中的「年繳保費」、「當年度領取的生存保險金」與「年度末保單現金價值」等數字,分別填入下圖四中的B欄、C欄與E欄。記得第一筆保費繳交的年期是0,而如果保戶要計算第10年的保單IRR,「年度末保單現金價值」數字,就只能列出第10年數字,並列入在年期10的欄位裡。

其次,在E13欄中,輸入「=IRR(E2:E12)」,就可自動算出IRR數值。

 

圖四、計算第10年解約時,終身還本型壽險的當年度IRR算法:

一張含有 螢幕擷取畫面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計算提供:陳敏莉

 

對於不會計算保單IRR,或是受限於商品DM上的資料不足,保戶無法算出每一保單年度的IRR時,陳敏莉在此提供理財民眾,一個很簡便的估算保單IRR方法是:一張保單的任何一年IRR,絕對不可能高於這張保單的預定利率(通常會寫在保單DM或保單條款裡,民眾可以請保險業務員提供正確資料)」。

她解釋其中的理由很簡單—因為保戶所繳的保費,不是全都拿去投資生利,而有一部分是用做支付業務員佣金與保險公司管銷成本之用,還有購買保障的費用(又稱為死亡保費)。所以可以這麼說:保單的預定利率,就是這張保單IRR的「天花板」,且持有保單年期越長才解約時,持有期間的IRR才會越接近保單的預定利率。

雖然保單的IRR,是保戶比較不同保單的重要標準。但陳敏莉也不忘建議想要買儲蓄險的民眾,不是先比哪一張儲蓄險的IRR最高,而應該要先了解自己的用錢或存錢需求為何?

也就是說,民眾一定要先評估自己的存錢需求,是為了「累積財富」或「定期擁有一筆現金流」?如果民眾是想要「累積財富」,就根本不適合買有「定期現金流」的「還本型終身壽險」;如果想要「定期擁有一筆現金流」時,民眾還必須注意還本的頻率與金額,是否與個人完全相符(例如將還本的生存保險金,用於每年全家出國旅遊費用,就不適合買「兩年或三年還本」的保單)。

此外,陳敏莉還要再一次提醒民眾:這筆買儲蓄險的錢,一定要是閒錢,而不是隨時有可能用到的錢。因為,儲蓄險在投保之初就解約,幾乎拿不回什麼保費。民眾一定要記得:紀律儲蓄、強迫儲蓄雖是件好事,但也要記得:不要把所有的儲蓄力都放在長期繳費的保險上,儲蓄工具要「分散」才是!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延伸閱讀》《李雪雯的健康財富百寶箱》https://www.facebook.com/wealthnotes(若讀者有相關投資理財問題,也歡迎在此專欄或以上粉絲團留言,個人將盡力、盡速回覆)

2020年5月14日 星期四

《「我是有錢人」迷思592》3種最適合為退休預做準備的安養信託模式

前一陣子,有位即將退休的網友寫信給筆者。她說她看過筆者之前寫的第15本書《空巢的勇氣:人生下半場的35個必修學分》,再加上自己單身、無依無靠,所以,非常擔憂自己退休後的老年生活。
因為,這位網友單身未婚,但有一個性格古怪的哥哥。兄妹兩人在父母健在之際,就沒常往來過,自二老走後,兄妹更是形同陌路。且又看多了媒體上許多人,在老年失智之後無法自行處理財產,讓自己多年的辛苦錢,被不信任的親人騙走。
這位網友聽說時下銀行所承辦的「安養信託」業務,能夠幫她解決問題,而她看過銀行網頁上的介紹,說在財產管理方面,可以結合不同的金融商品,以提供信託受益人生活上的一定保障。只是對於其中的細節操作,並不是那麼熟悉。
根據中華民國信託業商業同業公會的統計,截至2019年年底為止,整體「安養信託(高齡者及身心障礙者的財產信託本金)」達到了260億元,受益人數也增加到近3萬人。以上金額與人數的大幅成長,除了部分身心障礙者之外,也更突顯出一般高齡者對於「安穩退休生活」的期望。
如果從退休財務規劃的角度來看,信託公會秘書長呂蕙容首先指出,老年生活光有財產還不夠,一定要有結合財產管理的信託機制,才能讓安養的功能發揮到極致。
也就是說,萬一民眾在辦理信託後,不幸發生老失智失能時,就不用擔心財產遭人侵占或保險金移作他用。因為受託人(金融機構)會依照信託契約,依照委託人所規劃之方式進行管理,像是:每月撥付定額生活費供自己所用、支付安養機構或看護費用、代為支付水電費、稅金等。
此外,由於信託之後,財產已經移轉到受託銀行,可以避免這筆資產遭他人覬覦而挪用,更能符合老年安養的信託目的。她笑著表示:「老年生活如果只有財產沒有辦理信託,就如坊間所說,好像雨傘只撐開一半,還是有可能淋到雨」。
至於民眾所關心,老年後因為失智、重病,當事人由於意思能力喪失或衰退,而無法自行管理資產的問題,呂蕙容指出,安養信託也同樣可與我國民法新增的「意定監護」制度相結合。
其運作方式是:當事人在自己意思能力健全時,先與自己信任的人簽訂契約,約定將來自己意思能力喪失或衰退時,由這位信任的人擔任監護人,以協助信託業者管理其財產。
呂蕙容引用日本為例,許多老年人在監護宣告後,就算是由親人擔任監護人,高齡者受監護人侵占財產的情形,仍舊是非常嚴重。為了避免親屬監護人濫權,國內信託公會也參考了日本監護信託制度,已研議相關建議,函請主管機關參考日本的做法—法院於監護宣告時,可裁定受監護人財產是否應交付信託?
但在現階段,如果民眾擔心自己日後因為失能或失智,導致「無行為能力」而無法處理自己的資產,讓退休金100%用於自己身上,其實很適合提早透過「安養信託」,以進行退休規劃。
一般安養信託的資金來源,是以「現金」、「有價證券(透過發放的股利、股息,做為信託受益人」的生活費來源)」、「保險(約定將保險理賠金,做為信託資產的來源)」及「不動產」。
且由於信託契約是由雙方當事人(委託人與受託的金融機構)約定,內容也是依照委託人的需求,以達到量身設計與規劃的目的,所以,信託業務的實務運作,其實可以有更多種千變萬化。而以下,只是簡單以目前業者常見的模式,提供給想要替自己安排退休生活費用的民眾參考。

【以現金資產成立安養信託】
舉例來說,某人擁有500萬元的養老金,他成立安養信託可有兩種方式。其一是:他不用靠這筆500萬元的養老金過退休生活。這個時候,他只想讓這500萬元養老金「保本」,以便在日後,繳交老人安養中心的入住費用。因此在設立時,指定將信託資產運用在最保守的定存上,用定期存款衍生的利息,支付成立安養信託的費用。
且在成立信託時,委託人(受益人)可以事先與信託機構約定好,日後這筆信託資產的「支出項目」與「給付方式」。例如支付給XX安養中心或養護中心,並以該中心的費用單據,向信託機構申請款項(一般支付時間不會超過一週)。
至於其二,則是想用這500萬元做為生活費的做法。這個時候,要先估算每月所需的生活費(例如每月3萬元)。之後,再將這500萬元拆成兩筆錢,其中一部分(約300-400萬元)固定做定存,或是收益比定存高一些,但相對保守的投資標的。
呂蕙容強調,由於安養信託成立的目的,多半是以「保本」為目的,「獲利」並不是主要的考量。因此,可能連結的金融商品,多數是以定存、債券或風險屬性R1/R2的基金為主。
至於另一部分的資金(約100-200萬元),則是開立活存帳戶。每月用這個帳戶裡的錢(100-200萬元的本金,再加另一個定存帳戶裡的收益),支付每個月的生活費開銷(可以定期匯到其他指定的帳戶),或是支付安養院的月費。
當然,在成立安養信託之初,委託人可以約定一個「每月固定支出金額(例如3萬元)」,也可以設定一個「初期每月3萬元,但日後按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連動增加」的約定。

【以有價證券等資產成立安養信託】
就呂蕙容的了解,目前選擇有價證券信託的客戶,有些是上市、櫃公司大股東,或是家族性公司的家族成員股東,受限於「不能隨意處分持有股份」的人,其最簡單的做法,就是將這些無法自由處分的有價證券交付信託,然後約定將這些有價證券的固定配息,做為委託人(受益人)的生活費,而手中握有不少有價證券的股票族,也可以利用此種方式辦理安養信託。
當然,有價證券無法像定存或債券一樣的「保本」,股價常常會上下波動。呂蕙容表示,假設做為信託資產的有價證券,其固定的現金股利(股息)發放金額,不足以支付預定的生活費時,則可以在信託契約中事先約定處分的方式,例如由委託人或其家人指示變賣,以換取現金來支應各項生活費。

【以不動產資產成立安養信託】
目前手中握有不動產的民眾,較為熟知的是已經辦理多年的「以房養老」業務。但如果與信託結合,則有更新的「結合以房養老的保險金信託」業務。其運作模式如下表。

表、手中擁有不同資產的退休族,可以進行的「自益」信託業務:
說明:各銀行的信託相關費用請見以下網址查詢:http://www.trust.org.tw/tw/old-disability/trust/2
整理:李雪雯

信託公會組長張大為補充,目前實務上,除了之前民眾已知的傳統「以房養老+保險金信託」組合外,還有一種新型態的「留房養老」信託業務。儘管這種「留房養老」的信託方式,目前還是限於少數銀行辦理,但是民眾反應非常積極,已有一些案例。
至於其做法則是:委託人將名下不動產交付信託,將名下不動產交付信託,產權由銀行管理,租賃事務可由高齡者自行管理,或委由銀行合作的業者(目前銀行是與建經公司異業結盟)辦理代租或代管,扣除掉一些費用(管理費或維修費用)後,再將收益支付給當事人。當信託契約結束後,不動產產權回歸當事人本人,或其遺產繼承人。
最後,呂蕙容不忘提醒想要預先透過信託商品,替自己做好退休規劃的民眾:依照信託契約的精神,合約裡面很多細節的約定,例如未來支付項目與帳戶的指定,可以在訂約之時就先確定。之後,當然可以隨時更動(但如有修改契約,會另外加收一筆「修約費」)。
在修改時,如果委託人是「有行為能力」,自己就可更改;但如果屆時委託人「無行為能力」,則只限「有權更改者」,也就是委託人事先指定的人選,或是由法院指定。
只不過,更為省錢(不用修約費)、省事的做法,就是在簽訂信託契約時,就採取「彈性約定」的方式。例如委託人原本希望入住某養老機構,但怕到時入住機構沒有空位,而必須改住其他養老機構。這時,可以在合約中,先設定第一優先選項,再多設幾個次要選項。
又例如擔心自己未來失智之後,匯到自己帳戶裡的錢,並不能真正用在自己身上,就可以事先約定「未來自己無行為能力時,誰有權可以動支這筆信託財產」?或是哪些「有權人」可以憑單據向信託機構申請款項?
環顧現有的各種退休理財工具之中,既能夠提供穩定而具有彈性的現金流,且由金融機構發揮管理的功能,也不需要立即處分名下各項財產,又能100%確保收益都用於當事人身上的標的,也只有各種信託業務可以做到。且實務上安養信託的財產來源非常多元,且信託的方式深具彈性,可以完全配合委託人的需求。
當然,由於個人將財產交付信託,必須支付一定的費用成本(包括訂約時的簽約手續費、每年的信託管理費用,以及修改契約所要支付的修約費等),同時信託財產需支付受益人每月生活費用,過少的財產難以支應長期的生活。所以,這類信託業務,比較適合「財產具有一定規模以上」的民眾採用,目前雖然銀行承作門檻為30-50萬元以上。但根據呂蕙容的經驗,財產交付信託在300萬元以上者,比較具有規模經濟。

《免責聲明》本專欄所提供之資訊,均由作者自行蒐集並撰寫完成,所有觀點僅為個人對市場的看法,並非任何投資勸誘或建議。若有引用數字及相關計算,均已力求精確,惟不保證其正確性,也不作為任何投保或購買的建議,對此不負任何法律上的責任。另外,本專欄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